4月28日下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与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基金会联合举办第二期“提振消费维护权益”大讲堂,邀请人大代表、政府部门代表、企业代表以及专家学者等各方人士,共同就“职业索赔现象对消费信心与营商环境的影响”这一议题进行深入讨论。
上海市消保委秘书长、市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陶爱莲表示,消费信心和营商环境对于促进消费增长至关重要。上海市消保委通过搭建“提振消费维护权益大讲堂”,希望通过共同探讨,对职业索赔问题有更为深入全面的认知。面对职业索赔现象的蔓延,企业应着重提升自身的合规经营能力,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上海市消保委希望通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的落地执行规范市场上的职业索赔行为,既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为诚信经营者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实现消费者与经营者的双赢。
原上海市市场监管局一级巡视员胡浩代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课题组,分享了关于职业索赔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他指出,近年来,职业索赔案件的数量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趋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市职业类索赔类投诉数量达到惊人的24.6万件,其中年投诉量超过10件的投诉者有近8000人,而且这一现象呈现团伙化、链条化的趋势。这些职业索赔行为主要集中在表面合规性问题上,并已经开始从日常消费领域向劳务用工、金融税收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蔓延。为应对问题,胡浩提出七点建议,包括区分牟利性索赔与一般消费维权行为、分类分级适用惩罚性赔偿以避免“小错大赔”、全链条落实过罚相当原则以切实防范“小过重罚”、完善举报奖励机制、压实经营者主体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发挥更大作用,以及利用数智技术加快建立跨部门共享的投诉举报异常名录。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处处长谢正豪详细介绍了市场监管部门受理的职业索赔类投诉举报的相关数据分析结果。数据显示,举报中排名前两位的问题分别是广告违法行为(占34.79%)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占31.11%)。其中,广告违法行为主要集中在虚假广告方面,而不正当竞争行为则主要集中在虚假宣传上,尤其是使用绝对化用语的情况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两个问题都主要出现在产品的介绍说明、产品的标识标签以及产品的包装文字上。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职业索赔现象的影响和解决方案,大讲堂还组织了两场圆桌讨论。
其中,上海市人大代表、美乐家中国区总裁许玮从企业角度对消费维权提出了建议。他提出,一是监管部门可以对标签监管实行分级管理,合理分配监管资源。对于消费者合法权益影响轻微的事件,例如标识字体大小颜色等存在瑕疵但不影响食品安全等问题,给予企业一定的缓冲时间,由企业进行自觉主动整改后,再对企业进行相应处理,以节省政府的监管资源。而对于生产经营标注虚假生产日期、保质期或者超过保质期的食品等严重影响消费者权益的投诉,按法律法规立即进行处罚,并在网络及时公开,让消费者和其他企业更透明直接地看到违法结果。二是打击牟利性职业索赔行为。他坦言也遇到通过制造虚假顾客,虚构服务来骗取企业服务费的现象,且将产品通过第三方电商平台低价倾销获利。这不但使企业蒙受了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破坏了产品价格秩序和销售渠道秩序,给行业监管也带来巨大的挑战。
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强调指出提振消费信心与优化营商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我国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日益完善为消费者权益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后盾,但同时也给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合规挑战。许多合规上的小瑕疵并非企业故意为之,也不会对消费者造成误导或对产品质量或食品安全带来实质性影响。然而大量职业索赔者却利用这些合规瑕疵通过投诉举报来谋取私利,这给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具体来说这些影响包括损害营商信心、影响市场活力、抬高营商成本和消费成本进而影响消费者信心以及违背商业诚信、败坏社会风气等。
(责任编辑:
陆明
)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