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科普 编辑:绮婷 日期:2024-12-12 23:38:42 1人浏览

关键词:网络实验室;现状;方案;规划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对具备网络配置、网络管理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增加,作为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普通高校,如何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网络配置能力已经成为网络教学的重中之重。要培养学生网络方面的动手能力,在网络实验室里对设备进行配置的优良教学方案无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理论教学的深化和补充,也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上起关键作用。

作为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设备的配置实训是计算机网络专业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内容。学生只有了解和掌握了计算机网络原理,掌握了网络互联与实现的配置技术,才能为今后的就业、学习、研究网络奠定基础。

1网络设备配置教学现状

1.1强调实践,忽视理论

网络技术是一门非常注重实践的课程,实验课程在教学中占很大比重,但由于种种原因,有的教师在授课中往往片面强调实验和动手的重要性,忽略理论作为技术研究与学习基础的事实,忽视理论知识对实践动手调试的前期指导、规划和分析作用[1]。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不能建立清晰的网络技术知识理论体系。

有的教师甚至将几个特殊案例的实践动手调试作为网络互联与实现配置教学,根本不对网络理论知识作相应阐述,教学中即使涉及必须要用到的网络技术原理内容,也只是偏重实验环境下的教学,这样做,最终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

1.2追求硬件高配置,忽视规划软指导

在开设网络技术课程时,过分追求高配置实验环境,投入过多资金建网络实验室,大量购进先进网络硬件设备,却忽视实验教师的网络规划、组织和管理方面的软指导,没有真正理解网络是研究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的学科,计算机的思维模式只能是遵循人的思维模式的真正含义。试想一下,如果没有指导教师的项目分析与规划,学生拿到实验后,仅靠直接动手调试,用几条简单的命令去解决一个网络技术问题,这样的思路如何能达到深层次学习网络的目的。

1.3重就业比率提高,轻就业形势分析

调查统计显示,大多数网络技术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泛,91%以上的网络技术专业学生能找到工作。但是,深入了解其从事的工作岗位后,我们发现他们中在网络技术岗位上从事局域网管理与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网站程序设计及开发等工作的人员不多,80%以上网络专业毕业的学生都是在从事计算机销售与售后技术支持、数据录入、办公文秘等工作,他们处于计算机技术人才链的低端,就业质量可想而知。[2]其原因在于高校学科体系培养模式的课程只是普通高校课程的简化,人才培养定位不准确,人才培养特征不明显,只注重单点知识的培养,忽视综合实用技能方面的培养,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综合应用能力差,不能胜任网络技术工作。

2网络设备配置教学方案改良思路

2.1对网络实验室硬件设备的建设改良

在进行网络实验室硬件建设时,应注意合理规划,不仅考虑满足建设需要,还要密切关注当前网络技术的发展态势,尽量采用先进的技术、现成的校园网平台和合理的资金去建设网络实验室,使建成后的实验室能使用高校原有的计算机作为网络调试终端,既能满足在本地实验室进行网络实验,也能通过校园网络远程登录后经认证进入对网络设备进行调试。[3]按此要求,每个网络实验室可以建成能同时满足42人至56人进行实验的网络平台,按需配备6至8组独立的实验平台,每组实验台至少配有2台2层交换机、2台3层交换机、2台路由器、1台防火墙、1台无线接入设备、1个VoIP语音模块和至少两个高速异步串口模块。达到每个实验台既可单独进行相关的实验,也可以配合其他平台进行实验,完成更为复杂的网络环境下的综合实验。

2.2对实验教材、实验方案配备的思路改良

每门网络课程的教学内容都应有专门的教材、方案,包括实验项目具体名称、实验详细内容、每次实验所需硬件设备、网络拓扑结构图、实验人员分工和实验详细规划、设计思路等。利用这些内容丰富的专业实验教材或资料手册,对每个实验的教学目的、实验真实环境、实验所需用到的设备、实验设备间如何连接、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实验结果及验证等内容进行实验的开展。也可将该门学科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下来的教学资料汇总成册、编录成书,按照其教授的实验内容、详细的实验方案来作为实验用书,让学生充分利用书中经过无数次实践的组网方案进行实验。

2.3对网络设备配置实训时间的安排布置改良

实训课程尽量与计算机网络理论课程同学期进行,这样便于理论指导实践。尽量不采取先计算机网络理论课,后计算机网络设备配置实训的教学方式,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如果学生对课堂上的知识掌握得很好,在实训课上,他们就会很快编写出实现步骤、调试命令,从而更有兴趣去学习下一节的课程。反之,如果学生在课堂上知识掌握得不好,实训课就会反映出来,这会促使他们回过头来重新拿起课本学习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第二次完美结合,它可以提高学生理解网络、调试网络的能力,最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4对高水平师资的培训力量、培养力度改良

我们应选用既有扎实的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又有较强实践动手调试能力的教师担任网络设备配置实训教师,以便学生得到充分的指导。因为,有计算机网络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实践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网络规划、网络分析,学生理论搞懂了,实践起来才能得心应手。[4]同时,我们还选用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调试的教师,用其丰富的经验帮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有效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原理和技术,从而节省学生宝贵的实践时间。

3网络设备配置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合理的教学方案设计,让学生对网络设备配置有总体认识,在此基础上,对网络组网、互联与设备配置实训进行分析和研究,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组网整体技术。参照此要求,我们按组网步骤将教学方案设计分为以下几方面。

3.1组网基础教学方案设计

从目前较常用的星型网络拓扑着手设计教学方案,其涵盖的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

改变以往传统组网基础先从理论着手进行教学的顺序,转而按上述教学内容、学时、教学方式教学,让学生从对网络完全不了解过渡到对网络有一个浅层次的认识,使学生认识到组建一个小型计算机网络所需要的硬件设备有哪些,对最基本的传输介质――双绞线做到能按不同标准做出T568A、T568B线序,掌握网卡的安装,熟悉交换机、路由器的工作原理和简单的参数配置,基本认识清楚计算机网络基本运行环境,这对下一步具体开展网络设备配置部分内容的教学可以起到很好的先导作用。

3.2交换机教学方案设计

从交换机的应用角度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方案分为基本配置与高级配置实验内容,具体教学内容如下表2所示。

按上述内容进行分设备单项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实训,达到掌握交换网络中最常用的设备――交换机配置技术,从对交换机进行基本的配置着手,进一步划分VLAN,掌握生成树协议操作,实现交换机的端口聚合,安全认证等技术,对实现与路由器设备的互联作好配置技术准备。

3.3路由器教学方案设计

从路由器在网络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着手设计教学方案,方案分为基本配置与高级配置实验内容,涵盖的教学内容如下表3所示。

在交换机设备配置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继续通过单项设备路由器配置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网络建设中较重要的设备――路由器的配置技术,熟悉静态路由,动态路由RIP路由协议,OSPF路由协议,广域网协议的封装以及PPP PAP、PPP CHAP协议的验证等内容,为下一步交换机、路由器设备互联形成真正的计算机网络的学习做好全面的技术储备。

3.4综合实验教学方案设计

通过对单个网络设备进行逐一教学,在掌握了其基本配置内容后,结合运用交换机、路由器网络设备进行组建交换三级网和路由三级网,在此基础上进行来自实际典型应用案例的综合实验教学方案设计,[5]如组建某大型企业网络。首先,我们会告知学生该企业的相关情况――有多少人使用网络、组织机构如何、地理分布情况怎样、管理水平能力高低、网络应用服务多少等内容,让学生根据这些背景,运用所学知识,去规划、设计该企业的网络需求与网络拓扑结构。

通过上述实验,让学生做到综合运用网络实验室里的网络设备,了解搭建的实际网络环境,全面掌握整个网络组建的技术原理、实验功能、实验拓扑,清晰地掌握网络设备的实际配置,利用掌握的综合网络技能知识去优化这个网络,让整个网络性能发挥到极致,由此达到学用结合,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4结语

作为承担网络技术应用人才培养重担的普通高校,应该合理设计网络设备配置教学方案,在网络实验室的实验环境中与真正的网络建设接轨,让学生在实验室中亲自动手进行搭建、调试、配置网络,让学生更直观、全方位地了解各种网络设备的应用环境,加深对网络原理、协议、标准的认识,直至完成整个综合实验过程,形成清晰的网络工程项目设计思路。[6]我们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充分利用理论知识由上至下地去分析网络规划、设计与调试,并提高自身网络技能和实战能力,成为符合网络一线需求的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建军.师范专科学校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现状与应对措施[J].教育与教学研究,2008,14(2):20-22.

[2] 胡亮,徐.计算机网络实践课程教学研究[J].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5,22(S2):155-157.

[3] 崔贯勋.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方案探讨[J].信息化技术与应用,2006,10(5):19-21.

[4] 徐炜.网络实验室:轻松上大课[J].中国教育网络,2007,11(1):9-12.

[5] 陈康.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改革实践[J].正德学院学报,2006,14(6):47-50.

[6] 福建星网锐捷.锐捷网络实验室解决方案综述:网络实践教学专家[EB/OL].(2006-12-05)[2010-10-10]. . cn/plan/Solution_one.aspx?uniid=af03f8d9-ff2a-4a5c-826b-4bc5e0c876cd.

Teaching Programs of Network Device Configuration with Network Technolog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YANG Lin

(Department of Computer Science, Baoshan College, Baoshan 678000, China)

关键词:教学质量;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建设规范

随着计算机及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技能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部2007年2号文件明确地指出了“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1]。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在本科教育中与数学、外语一样,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同时还有实用性、不可替代性,是大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进一步推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2009年6月,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省内高校开展了“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探索与实践, 旨在集中全省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一流师资,在较短的时间内,以共建共享的方式完成优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模式改革探索,最终实现优秀教学资源、教学思想的共享,从整体上提高我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水平。

1项目建设背景

2007年1月至5月期间,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省内高校的在校学生、一线教师、毕业生及企业进行了“广东省高等学校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调查”,从不同的侧面为广东省高校计算机课程改革提供重要的参考数据。在此调查报告的基础上,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确立了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主导思想为“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2]

为适应新时期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结合广东省用人单位的应用需求以及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到教学模式等方面都需要做出相应的改革。2007年9月,广东省教育厅高教处决定以华南师范大学为试点,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模式上进行全面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尝试。经过两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提高了学生计算机实用技能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主动应用计算机技术及工具辅助学习,提高专业学习的效率。[3]

华南师范大学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精神,制定了大学计算机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并通过对课程设置、教材开发、教学方法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4],验证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指导思想方向的正确性与方法的可行性。

2项目建设意义与指导思想

项目以《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为指导,结合教育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指委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精神,以“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为宗旨,围绕教学改革和资源建设的核心,以项目形式培养、打造出优秀的教改团队,提高教师教学科研水平,推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项目旨在使广东省内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师能借助先进的教学理论与方法,在现代“计网信”(计算机/网络通信/信息)技术的辅助下,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标准,紧紧围绕实现“因需施教、因人施教、学以致用,强化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思想,在网络学习资源、学与教案例(模式)、练习与试题库、实验指导、电子教案和立体教材等方面,组织高校优秀教学团队积极参与,逐步建立以智能化学习系统为平台、以广东省大学计算机课程资源库为基础、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结构灵活、教学内容实用、易于实施、实用性强的课程包,以满足多类别、多层次高校的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3项目建设内容

3.1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

随着计算机技术及其应用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出不断加速。为了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信息技术应用实际需求,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必须以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在校期间使学生较好掌握计算机、网络及其他相关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上能迅速利用计算机技术解决岗位实际问题[2]。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课程体系也应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人才培养目标而动态地调整。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并结合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根据广东经济发展和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调研结果,经反复研讨论证,于2006年形成了适合广东省高校实际情况的“三层次”课程体系教学建议(如表1 所示)。课程教学按不同应用划分层次,每个层次由若干门面向全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组成,每个层次都有其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计算机公共课程教学课程体系。

3.2围绕“三层次”课程体系开展的教学改革

在面向应用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三层次”课程体系结构的框架下,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需要组织全省高校研制开发若干门大学计算机基础实用软件和社会通用工具、学科专业工具软件立体化教学资源,针对各高校专业特点共同完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形成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课程资源库,使各高校能依托计算机基础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展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研究。

项目在2009―2011年间的主要建设内容为:

1) 组织各类型高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构建面向适应多专业、多学科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共享教学资源。

在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的指导下,利用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试验中所建成的系列教学资源与学习平台,组织有条件的高校开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基于网上资源利用的教学改革试验。

各学校借鉴华南师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成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利用广东省高校教学共享资源库中的教学资源(学习光盘、学习平台、在线学习资源、考试评测系统等),开展以“集中辅助导学讲授+学生自主上机验证”的教学模式的试验,并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指导原则,强化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教育,逐步减少课堂讲授时数,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最终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依托立体化教材的自主学习。同时,各项目组根据学校学科特点设计满足本校专业的学习案例,最后集合成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一层次)共享教学资源库。

2) 组织优秀的教学团队开发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逐步建立省级计算机工具课程共享“超市”。

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综合性、创造性、工具性、时代性等特点。组织省内有实力的教学团队以先进的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为基础,以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若干门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指南(要求)与技能认证标准;并充分体现灵活性、开放性、动态性、立体化的特征,按照《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范》要求,集中各所各校不同学科背景的优势共同开发实用性强、能有效针对专业能力培养的 “文字教材―学习辅助光盘―在线学习资源―技能实训”四位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并通过逐年建设,形成资源丰富、多层次、多类型、多维度的计算机工具课程教学资源“超市”库,适应广东经济发展以及专业应用需求。

3) 组织省内实验/实训条件良好的高校探索“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层次的教学模式。

“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层次教学着重于培养学生创新研究能力,探索以项目导向、工学交替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开展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一种高级语言的程序设计方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方法。

“计算机语言及系统应用教育”层次教学在下列几方面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模式的探索,最终形成若干教改示范案例。

(1) 项目驱动式的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资源建设与创新教学模式;

(2) 创新性的实验教学与实验设计、仿真实验系统、动漫技术教学与设计;

(3) 行业信息化应用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教改示范案例以教学单元/主题为核心,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形成有实际参考价值的教改案例,强调教育技术提高课程课堂教学的方法、手段,以点带面,推动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

4) 组织开发集计算机技能测试、学习资源个性化推送等功能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多元自主学习系统;组织省内学校开展基于学分制与第三方认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检测模式探索。

为满足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在线学习、统一考试认证等需要,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将组织开发“广东省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网站”,让省内高校能免费使用该学习网站及网站中的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建立学习、评价与跟踪管理网络资源学习平台,并与课程包捆绑一起。各高校选择下载所需的课程包后,便可以立即使用,实现教与学中网络教学资源、立体教材、教学案例和学习评价等相互配合,提高教与学效果。

随着广东省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课程的日渐完善,将建立一套以计算机应用能力认证为基础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在该种新体系下,组织省内学校探索开展基于学分制与第三方认证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能力检测模式,既可以实现真正的教考分离,又可以让学生在校期间实行不间断计算机技能学习,根据社会的需求培养服务于各专业的应用性人才。

4项目建设规范

为规范所有立项项目最终实现优秀教学资源、教学思想的共享,由广东省高等学校大学计算机课程教指委、教育技术专家和教学管理专家组成的专家指导组制订了指引明确、可操作性强的《广东省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规范》,对各种类型立项项目建设什么、如何建设、如何实现共享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4.1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试验类项目规范

各校需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第一层次课程教改的实施试验方案。实施方案覆盖面由项目组根据本校实际确定,可选取若干班级数或大一全体学生,如选取若干班级试验方式的班级数量不少于5个,参与试验的专业不少于3个。

各校可在华南师范大学教学资源包知识点划分的基础上,需根据本校特色、优势专业开发单元学习案例包。案例包需覆盖如表2所示的模块。

4.2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立体化教学资源开发类项目规范

本次立体化教学资源建设最终需要形成纸质教材、在线学习活动指引、重难点学习光盘、实验指导、认证考试标准与试题资源开发等,具体需要建设的内容如表3所示。

4.3“计算机创新能力教育”层次教学模式研究类项目规范

教改示范课程要建立一支教学队伍,由主要负责人、主讲人、其他参与教师组成。项目负责人由专业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副教授、教授担任(高职高专教改课程要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担任),案例制作人可以有年青教师担任。通过示范课程的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团队。

项目团队选取1~2个教学单元/主题的内容,在2个学期内完成教改实践,并完成示范教学案例的制作。示范教学案例的基本内容包括5部分: 课程教学

改革方案、教学单元内容与教学设计方案、教学课件和课堂教学视频。

1)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教改方案要体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学生地位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转变、教学方法的转变。

2) 教学单元内容与教学设计方案:选取试验的课程单元内容及其教学设计方案。

3) 教学课件与相关资源:选取教改过程中使用的PPT课堂教学课件、网络相关资源、学生作品等。

4) 课堂教学视频:试验教学单元的课堂教学全程视频。

5) 学生创新实验设计:以项目驱动式的学生实践设计案例。

5结语

展望未来,随着信息技术发展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第一层次教育――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将逐步在各高校淡出,以至最终取消。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育重点在第二层次(即工具软件类课程、计算机技术基础类课程)和第三层次(即计算机创新能力教育)课程,为了给广东省各类型高校、各专业学生提供“因用而教,各取所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库,广东省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将组织省内各高校积极探索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资源、教学思想的共享,不断提高我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S]. 教高函[2007]2号,2007.

[2] 刘文平,叶惠文,郑德庆,等. 广东省用人单位对高校毕业生计算机技能水平需求情况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8(3):40-43.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s;问题导向;课程设计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信息化时代,大学计算机课程作为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培养本科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重点目的,但目前很多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在大学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从而对课程的教学和施行也多数都流于形式。还存在不断压缩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情形。因此形成了教学者要么抽象地讲计算机的理论和模型,要么就只讲简单的计算机操作。在当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培养模式单一、培养目标不明确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各专业大一新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培养目标不明确,一些非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计算机专业设置的培养目标相同或相近,然而,非计算机专业在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学生现有知识背景等方面都达不到专业化水平,致使这样的培养目标成为一纸空谈。培养模式模糊,有学者认为要注重教授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也有学者认为是着重培养大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才是为他们今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的关键。因此,选择更合适的培养模式,更准确的培养目标现已成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

1.2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资力量薄弱

由于学校领导对计算机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有些高校针对计算机类基础学科课时安排不合理,缩减非计算机专业这门课程的课时量,由原来的2+2压缩为1+1。随着高校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师资力量短缺,部分基础课教师的年课时量高达400学时,不平衡的师生比导致很多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设计。

1.3重科研,轻教学

科研水平往往被看作是一所高校综合水平高低的表征,很过高校以研究为主,学校为了鼓励教师多做研究,在教师评估时将科研水平权重加大,相对忽略了教学成果,这就容易造成教师看重科研而轻视教学,他们全身心的投入科研而疏于精心的教学设计,最终造成课堂师生互动少,甚至频繁出现“一言堂”的现象,这极大的违背了大学“育人为本”的初衷。

1.4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不当

教材内容陈旧。计算机科学是随时代变化而变化较大的一个学科,但课程中的内容却显得很落后于当前发展,更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巨大的差距。计算机课程的讲授是非常庞大的教学任务,因为科技的发展使得它的内容繁多且强大,从基础理论、抽象程序代码到人机交互界面、软件的设计与运用,其各个模块都有众多且相对于学生们之前所学习的知识点完全不同。因此,采用的教学方法不当,会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分外的复杂,同时也使学习者不仅没有学习到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反而会把它拒之门外,尤其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的学习者们,更是如此。如果这样一来,还怎样运用计算科学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和培养学习者的计算思维能力?所以,如何深化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把计算思维方法和计算思维能力培养运用到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当中去,乃是当前探索和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2、基于计算思维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高校课程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2.1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调整计算机基础教学目标

改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观念、学生学习观念。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大学生应具备计算机学科基本思维能力。利用计算机相关知识进行创新的能力,要具有使用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技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站在一定高度,提升能力,根据不同情况下把问题转化成易于用计算机及相关技术解决形式的能力,为计算机在其他学科、行业的应用奠定基础。

2.2以层次化课程体系为基础,促进学生全体发展

由于新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不同,根据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通过知识技能测试等方法,可以对学生进行分层次,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层教学模式。在教学内容组织上,以“1+X”课程体系为基础构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层次化课程体系,与分层教学方法相互呼应,从课程层面入手分步实施相关教学改革。促进学生全体发展。

2.3以问题驱动的教学方式,培养向创新能力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切入点,应积极推行问题驱动教学方式,先由教师设定情境、将知识分解成一个个问题模块,给出问题,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相互合作,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最终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与技能,也获得了搜索、存储、分析和递推信息的能力,同时养成了创新思考的习惯。从而达到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

2.4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丰富教学环境

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丰富我们的教学环境,也为学习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微博客、论坛、QQ等良好的网络平台可以方便地用来辅助教学,例如,在讲授“EXCEL表格函数使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提前在微博上时间安排,这样方便自主学习,利用网络同学们按照自己兴趣自主搜索相应的资源,来获取相关的知识。教师要在理论讲解和实验课程之外,分出时间给同学们在课下自由学习,学生通过网络与老师、同学们进行交流。这种学时安排,一方面使同学们有了预习环节,提高了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可为在课堂上没有掌握这部分内容的同学提供一定的时间在课后进行知识补充,减轻了学生负担。

2.5建立科学的多元化评价制度,促进学习者全面发展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评价内容过多依赖课本知识,忽视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察;评价过多依赖量化结果,多主体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评价模式应用较少等。针对上述课程评价问题,提出以下评价改进思路:降低期末考试成绩在综合成绩中的比例,在实验室授课期间积极举办一些小规模的竞赛,并将成绩作为综合成绩的一部分;注重过程,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结合起来,使评价更加合理;鼓励个性化发展,关注个体差异,使评价指标趋于多元化;积极尝试新的科学评价方法,强调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法趋于多样化;强调互动和协作、相互评价,使评价主体趋于多元化。

3、基于问题导向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SPOCs设计

3.1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

问题导向的教学法(Problem-oriented Learning)指的是以问题为导向,提倡学员的个性化以及自主学习,借助教师的从旁指导,以期实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提高教学质量的教学方法。它的具体实现方式是:将学生划分成小组,每组指定一名指导教师,学生提出假设,讨论发现的问题,再通过图书馆等渠道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整个过程中,小组成员都积极参与,而老师在整个过程中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并给予指点。

3.2 SPOCs

SPOCs(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它是将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课程本地化为在校生学习使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校园化的一种形式。SPOCs概念的提出者福克斯(Fox)认为,将SPOCs教学模式结合传统课堂实施,既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有效的降低老师的工作量。SPOCs教学是一种网络教学,它的学习观强调学习是一个连续的、知识网络形成的过程。是寻找构成偌大知识网络的知识点,并找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从而正确构造我们的知识网络。将其放到一门课中,学习过程就可以被理解成是:我们不断挖掘本门课程中的知识点,找到知识点之间存在的或显性或隐形的关系,最终帮助我们形成该课程的结构脉络图。

3.3 SPOCs课程教学方案设计

针对SPOCs课程网上资源,在教学设计方案中,先由领域专家确定该门课程的知识元集合,然后校本专业任课老师凭借多年经验,按照给定的方法,并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筛选并确定可以作为问题的知识元,再确定知识元的先后顺序设置问题。SPOCs 课程教学设计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三个部分,即线上和线下阶段,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在课前部分,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问题,依据教师给据每节课知识点的不同,确定合适的教学活动展开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互动;课中讨论则是课前学习的提高和升华。SPOCs网络课程教学,教师依据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为学生设置一个个“知识管道”里的“节点”,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一步步突破自己。课后,教师会布置测试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给出下节需要预习的问题。课后环节是课上环节的巩固和补充,课上环节则是课后环节的凝聚和提炼。学生通过课后环节对课上学习的知识及时巩固,而课上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输出成果则为课后的评价提供了依据。针对每堂课学生完成的作品,都会有相对应的成果导向评价方法来检验学生是否达到培养方案要求的技能,该评价结果将作为反馈,供任课老师遴选知识元设置问题。SPOCs 教学设计中线上线下活动方案如图1所示。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转变教学观念,以计算思维为导向,改变教学目标,从应用能力培养向创新能力培养转变,实现分层教学方法及分层课程体系,提出了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

参考文献:

[1] 胡小勇,胡晓黎,谢丹丹.问题导向促进在线学习者认知能力发展的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1,03:21-26.

[2] 王朋娇,段婷婷,蔡宇南,曾祥民.基于SPOCS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在开放大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2:79-86.

Abstract: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s one of the core courses in the transportation specialt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t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mand of the social transportation tal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in the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explores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of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from three aspects: curriculum training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规划;教学改革

Key words: applied undergraduate colleges;transportation planning;teaching reform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35-0249-02

0 引言

交通规划是应用型本科高校交通运输专业、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和交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专业基础课程之一,对于培养学生专业应用能力和素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本文基于《交通规划》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探讨课程教学改革办法,以期能够为改善课程教学质量,提高学生专业应用能力提供建议和对策。

1 课程培养目标改革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课程,交通规划应该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正确的课程培养目标。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介于研究性大学和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之间。但是在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应向高等职业教育院校靠齐,而要明显区别于研究性大学。因此,围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办学定位,交通规划课程培养目标要树立“工程应用导向”,加大加强实践教学内容的教学。

另一方面,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非常迅速,城市交通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于交通规划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对与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来说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因此,这就要求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要与时俱进,不仅要求在专业课程培养目标中提出较高的专业技能要求,而且更注重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目标的建立。为此,面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新的现实需要和改革目标,交通规划课程培养目标要树立“创新导向”,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强化其专业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改革

交通规划课程属于理工科范畴,从国内开设交通规划课程的本科院校来看,交通规划课程教学存在很多问题,首先,教学方法单一。其次,师生互动困难。交通规划课程培养的学生规模很大。如果按照建构主义理论,在现代大学课堂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与学生进行充分地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改善教学效果[1]。但是,从目前交通规划课程的教学环境来说就难以进行充分的师生交流。最后,在交通规划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就“教学”而“教学”,实践环节偏少,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因此,针对交通规划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弊端,应当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1 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驱动学生学习规划知识,设置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一步一步导入规划理论和模型。在这种“充满问题”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会想知道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逐渐就会实现自我激发,在学习上会主动探索新的知识,从而改善教学效果。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成具体的“由浅入深”的系列问题,驱动学生以解决问题的目的去上课学习,这样天长日久就会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当然,问题驱动式教学方法对于交通规划的任课教师来说是比较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堂课,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路径引导学生掌握交通规划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启发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应用能力。

关键词:探究性试验高校化学教学实践与应用

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落实,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化学实验教学作为高职院校化学课程的重要实践性内容,成为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开发高校化学探究性实验学习方法,探索探究性实验教学策略,是培养高校学生科学创新意识、探索实践精神的重要渠道。本文针对运用探究性试验教学法服务高校化学教学的实践性策略进行了阐述。

1.探究性试验的内涵特征分析

现代教育观点认为:探究性实验是通过教师或学生针对教学内容提出相关实验学习任务,由学生自主设计方案,然后根据方案进行主动探索研究,并正确处理实验结论的一种实验形式。

实验是从事科学探究的基础,具有验证性和探究性特征。在教学过程中,探究性实验是以学生自身经验为基础,在选择和探求问题的过程中,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主动参与活动。试验内容的选择、实验程序的操作,实验结论的得出,都由学生自主进行,在此过程中,教师只是作为参与者和指导者的身份,组织和协助学生进行探究体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

探究性实验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究学习知识的途径,让学生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分析探究相关知识,既重视实验规律的验证与实验技能的培训,也强调学生在试验研究过程中获得感性体会。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创新意识以及价值观念。

探究性实验教学开放性较大,注重试验活动的过程性,通常采取小组合作,师生互动的方式,自主完成相关实验设计、数据分析以及实验结果评价等过程,拓展了学生思路又激发了学生探究热情,更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迁移。

2.高职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必须遵循的原则

高职院校化学课程实施探究性实验教学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探究实验,激发学生改进完善实验求异思维,促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如下原则:

2.1 科学性原则:探究性实验的原理、操作程序以及方法理论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在探究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试验过程中的观察、思维、创造、记录方法,以提高高校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创新素质。

2.2 可行性原则:实验教学过程中,试验活动的内容必须与教材知识紧密结合,相关实验设计的操作程序必须切实可行,能够体现高校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顺利的完成化学实验学习任务。

2.3 创造性原则:高校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设计的探究性实验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新颖性,要充分体现实验活动过程的创造性体验特征,符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引导学生能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独立的思考感知,科学创新。

2.4 安全性原则:试验活动,是针对相关规律进行科学验证的过程。一般来说,探究性实验难度较大,基于学生的操作经验不足,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使用剧毒性药品和危险性的实验操作。

2.5 趣味性原则:追求趣味性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普遍心理。实验教学过程中,通过拓展日常生活中密切相关的实际性问题,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特长,增强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创造兴趣。

3.探究式试验在高职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随着当前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也面临着多元化的教学改革。新形势下,运用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进行高校实验教学,需要落实如下策略:

3.1 积极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角色的正确定位

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过于注重实验演示操作技能与结果的掌握,忽视实验过程的重要性。实验探究作为有效的学习途径,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实验来培养自身科学素养,能够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高校化学教学中,教师应以参与者、指导者和协助者的身份,指导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探究试验学习体验,发挥实验探究对学生观察思维、启迪智慧、开发潜能等方面的培养功能。

3.2 科学改进实验方案,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实验方案,是引导学生进行试验探究的重要目标和前提。学生探究实践的兴趣,来自于教学方案设计的科学性与趣味性。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必须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激发探究学习的实践兴趣,指导学生优化实验设计方案,探究试验操作程序,让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作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严谨求实、实践创新的科学精神。

3.3 强调协同实验过程,发掘学生的互动探究潜能

实验教学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素质,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必须改进实验方式,将实验教学与探究性学习充分融合,发挥实验探究功能,将教师演示实验转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协同实验,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共同合作完成,使全体学生通过亲自观察、共同实验,直接感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

3.4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巩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补充,是课堂知识实践应用的升华。新课程标准倡导教育教学活动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及科学精神的培养。高校化学实验教学中,学校应积极全面的开放实验室,教师要根据实际条件,因地制宜的指导学生进行组织和优化相关实验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拓展和充实试验内容,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增强创新实践能力素质。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设计能力;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153-02

应用型本科院校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的本科类高校。应用型本科教育能够很好地适应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同时对于更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以及广泛普及我国高等教育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近年来,国际高教界普遍重视实践教学、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国内高校也开始在教育教学改革的探索中注重实践环境的强化。当前,大学迫切需要开展的工作是以教学能力发展为主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因此,要提高学生的竞争力,必须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成功的教学往往来源于良好的教学环节设计。能够对大学生的学习水平起到提高作用的关键性因素就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所以教师对学生如何学,学什么都负有十分重要的责任。然而,怎样才能设计出对学生行之有效的大学教学,是当前广大大学教师亟待解决的实践问题。我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实际的大学教学过程中去摸索,而在教学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做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的概念

教学设计就是将所要教授的学习内容进行教学目标确立、客观分析将要遇到的教学问题,并适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通过预定的教学环节呈现出来,对于不足之处可以对设计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改,以期将教学内容顺利地让学生学会,教师教好。教学最直接的呈现方式就是课堂,它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合作学习的第一环境。同时,师生间互动环节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成败。教学设计是为了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而进行系统分析教学问题的策略和过程。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积极明确教学目标和运用系统的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使师生在互动中实现有效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类型

现如今,繁多的教学设计模式在众多的学科理论指导下呈现出来,大体可以分为三类:

1.智慧技能的教学设计。智慧技能是以思维分析问题并得以解决为主的技能,同时它也能够对学习者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有效的培养。具体设计思想如下:首先,创设情境,学习者可以通过运用前边所学的知识来学习新的知识内容。如果在此学习中碰到了新的问题,并且这个新问题学生们解决不了,那它就成了本堂课的主要问题。其次,教师给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资源来帮助学生学习。最后,对于出现的问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来探究、解决。在此类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做为“旁观者+点拨者”适时引导学生运用智慧技能解决遇到的问题。

2.心智运动技能的教学设计。心智运动技能的教学是一个有着众多理论观点和研究视角的领域。心智运动技能目标可以分为感知、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根据心智运动技能的特点,此类教学应该在具体的情境中展开。

3.情感态度技能的教学设计。对于每一个事实、事物,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看法,根据上述特点,做为教师,我们要根据相应的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当中去。情感态度技能的教学目标突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教师在日常教学时,要将做人、学习、健康的情感态度融入到教学环节中去,让学生在学习知识之外,掌握一定的学习、生活技能,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的课程不是负担而正好是我们的人生所需要的。

三、教学设计的方法

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和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是我们常见的三种教学设计。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中,教师得用情境、会话、协同合作等学习要素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创性和主动性,以此来达到学生有效学习的目的。以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设计是以教师为主导,彰显出严密、规律、系统的方法来对教学进行设计。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则是吸取了“以教为主”和“以学为主”的两种教学设计的长处,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也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教学设计的步骤

欲提高校教师教学设计能力,首先要明确教学设计的类型和方法,然后根据教学设计的类型和方法进行教学设计。具体来说,教学设计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学资源的分析。教学设计是以教学理论、传播理论和学习理论为依托,结合系统论的方法和观点,对教学中的需求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找到最佳解决方法并对其进行修正、评价和试行的一种方法和理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更加重视以学生为本的发展理念。因此,教学课堂设计首先要求教师要将所讲授的教材内容吃透,并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学习能力和知识层次认真分析,仔细领会课程的标准要求。

2.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师凭借着实施和组织教学活动为基础,同时也是学生方法、知识、技能的掌握和提高的主要方式。教学内容是以各类背景素材、实验过程、文本资料、师生活动、史实等为根本,分为科学方法、基础技能、基础知识和科学态度四个方面。我们的课程标准要求以教材为依据展开教学,因此,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教材内容、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科特征,结合教学目标,挑选出具有德育、情感、美育、认知、社会和实践等方面意义的内容。对于所选择出的教学内容要以学生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层次为出发点,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凭借,在适应学生学习能力的前提下,将其引导到新的学习情景中去,并能使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进一步提高。

3.对教学情景的创设。教学内容能够在特定的环境背景中存在、应用和运动,这种环境背景就是“教学情景”。它对教学过程有着控制、导引、定向和调节的作用。课堂教学情景设计就是教师以实现教学目标为前提,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情感氛围或认知情景,以此来将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学习动力激活出来、将学生对新知识内容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提高起来、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进一步加深、使学生将日常生活经验与新旧知识之间自主关联起来。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经验的获取、加深、巩固中,感受满足、愉快、充实的情感体验过程。实验情景、问题情景、事实情景、经验情景是常见的四种教学情景。教师在情景创设时,要对课程目标进行明确,并将学生所具备的经验、知识相联系,新授的知识内容适合学生的知识发展水平,同时也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培养等。

4.对活动设计进行探究。教学活动是教学系统运行过程的总称,是进行教学的途径。课程以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教学中的科学探究活动是由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要素的一步或几步组成。一般在内容上包括:①事实性知识探究;②理论性知识探究;③策略性知识探究;④STS型知识探究。即从学生所熟悉的、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内容出发,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探究活动体验与社会的密切联系,认识教学内容在促进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5.对教学评价进行设计。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做为课程评价的中心,将培养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做为课程评价标准,强调对每个学生进行真实地、综合地、积极地评价。在评价中,要将结果与过程结合起来,将评价的发展、诊断和激励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评价的形式也要多元化,以此来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去,同时教师也能将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体现评价途径的多样化,既要评价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的情况,也要重视评价学生在探究能力、科学情感、科学态度与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在教学评价设计时,要制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也要制定评价创新能力、实验技能、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方面发展的标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也让学生的自信心树立起来。

总之,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优于传统的教学设计,它更适用于当下的教育形势,更符合广大师生的教与学的需求。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将学生做为教学主体、教师做为主导者理念贯穿始终,将教学实践与教育理论有效地连接起来,实现了教学艺术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同时它也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以及有效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活动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高荣礼.浅析应用型本科院校高效课堂的打造[J].教育教学论坛,2015,6(23):154-155.

[2]李芒,孙立会.论大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力[J].现代教育技术,2013,23(11).

[3]韩雪松,牟永贵.大学互动教学设计的策略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04).

[4]解继丽,苗京丽,李志平.基于建构主义的四种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设计[J].昆明学院学报,2012,(02).

[5]李蓉晖,张玉凤.大学生创新指导课在应用型高校中的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

关键词:图形图像 教学设计 教学评价

图形图像处理技术是计算机应用最广泛的领域之一。Photoshop因为其强大的图形、图像处理功能,在平面广告设计、VI设计、特效文字、网页设计以及数码摄影后期处理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目前许多高校都开设了该课程, Photoshop课程内容丰富、图片效果丰富多彩,本门课程进行教学容易,但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却不容易。本文从笔者的教学实践出发,浅谈一下提高Photoshop教学效果的一些经验和看法。

1. Photoshop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的艺术素养问题

Photoshop是一款综合性软件,是计算机技术与美术、广告等知识相结合的产物。要使用Photoshop创作出好的作品,必须具备两方面的能力:软件操作和美学修养。笔者执教的计算机类专业同学,都具有良好的软件操作能力的,但是也普遍欠缺必要的美学修养,这就使利用软件进行艺术创作时存在不可避免的先天障碍,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这方面的补充。

1.2教师授课的教学设计问题

和多数计算机学科一样,Photoshop这门课程采用的教材多以线性方式组织,从Photoshop简介、Photoshop基本操作直到Photoshop滤镜的使用等,每个知识点基本都是分章编排。教师在授课之前缺乏对整个课程进行系统的教学设计,就会将Photoshop课程当作一门计算机软件课程来讲授,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对Photoshop软件的应用非常纯熟,但是却无法独立完成创作。

1.3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

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在很多高校还是采用以考试为主的量化评价。这种考试为主的方式,过多的强调知识点的把握,而很难体现美学技能的展示,容易造成学生考试得高分,但是对使用Photoshop进行艺术创作却束手无策的结果。

2. 解决策略

2.1精心做好教学设计,抓好备课工作

要上好Photoshop这门课程,做好教学设计以及做好备课工作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要弄清Photoshop课程的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教学资料,掌握每次授课教学的重点、难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课程教学计划。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审美能力和个人兴趣要有一定的了解,以便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2.2做好教学组织工作

Photoshop课程除了要求学生具有计算机操作能力从笔者所执教的学生来看,大多数学生没有绘图基础,艺术底子很薄,而目前Photoshop课程使用的教材,绝大多数都偏重于软件的用法介绍,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多补充一些构图、色彩、图像采光等相关知识,以提高学生对图像创作的了解。

认真研究教学方法,在授课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和技能训练等多种教学法配合,灵活教学,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解Photoshop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时,以实例为基础进行课堂教学,把授课的重点放在具体实例的制作过程中,在实例中融入要讲授的知识点和命令,理论与实践同步进行,增强学生对授课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介绍色彩调整、图像合成处理时,展示经典的广告、宣传品,从图片的整体构思、设计创意、色彩处理等多方面进行讲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2.3教学实践与课后辅导

Photoshop课程侧重于学生的操作动手能力,课程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操作,才能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解决,实践环节组织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整个课程的教学质量。

在Photoshop课程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分为两个具体的实践过程:第一,模仿实践过程;第二,创新实践过程。

模仿实践过程是指在Photoshop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先对图像处理的一些常规技巧进行介绍,并用一些实例进行操作技巧的实践演示。然后让学生按照固定步骤先进行初期的模仿实践操作,在完成模仿实践操作的同时,分析创作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不同设计方案;然后按照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可在学生实践过程中作适当的补充以及提醒,最后对学生的设计创作结果进行系统化的讲解,以通过这样的一个实践过程,让学生掌握既有的创作技巧并有所突破。例如,给学生一个图像的最终合成效果图,让学生去思考作品的创作思路、创作过程,进而根据思考的结果进行验证实践。

创新实践过程是指在Photoshop课程的作业环节中,把具体的教学目标设置于具体的作业中,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掌握相应的教学知识点。在这个环节中,作业的设计是关键,一个较好的作业应该要设计合理,略高于学生的现有操作水平,这样才会更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先给学生看一些相关的合成效果图,分析设计原理、创作过程,然后再给学生一些素材,要求学生自行设计创作作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后辅导对于提高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质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各个高校都已经有了完善的网络。网络教学资源丰富且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笔者所在的学校已有完善BlackBoard教学平台,笔者将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课件、案例的视频、Photoshop课程的作业以及Photoshop课程的学习资料上传到了该平台,供学生在线学习或下载。并利用平台所提供的交互功能与学生在线进行互动答疑,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有效的补充了课堂教学的不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了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质量。

3. Photoshop课程评价方式

Photoshop课程强调实践的课程特性要求具有灵活的考核方式。传统的考核只能针对Photoshop课程的基础知识进行卷面考核,这就无法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艺术修养进行考核,并会间接的扭曲学生的学习目标,使学生以掌握基础知识为主,创作为辅,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提高Photoshop课程的教学质量,采用合理的Photoshop课程评价考核方式是必要的手段之一。笔者的做法是以综合设计一个作品作为考核,提前给学生布置考核任务和要求,给学生足够的构思筹划时间;作品不限制题材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最后让学生自己介绍完成的思路以及过程,来考核学生对图像处理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实际动手能力等。

4. 结束语

Photoshop是一款实践性、艺术性很强的图像处理软件,内容繁多,图片处理功能强大。学生要熟悉Photoshop软件的各种功能容易,但是要利用这些功能做出有创意的作品就很困难。要想利用Photoshop软件做出有创意的作品,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加强学生的艺术素养为主要目标,利用现有的电教手段、网络教学平台、互联网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自己要多学、多想、多动手,这样才可以真正的掌握Photoshop图像处理的各种功能。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专业;健美操;难度动作;教学设计

近些年,我国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同时对体育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也提出新的要求。纵观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中体育专业的教学现状,由于高校扩招以及体育事业的加快发展,使得当前体育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矛盾日益突出。健美操专修课程是体育专业的一门新兴课程,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教学水平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尤其是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的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和解决。本文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分析当前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探讨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教学优化设计。

一、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原则

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的优化设计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教学设计要根据教学论和教学最优化设计原理,将教学论原则作为设计指导。(2)教学设计包括健美操教学过程的完整过程,体现出教学流程的所有基本成分。(3)教学内容的设计要参考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教学目标,以及健美操难度动作的系统结构,难度动作指数和技能体系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作为教学内容。(4)教学模式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合理选择,提高教学效果。(5)实施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动态化的观点,根据具体教学任务适当调整教学结构。

(二)教学设计特点

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课程教学优化设计的特点如下:(1)改变传统重锻炼、轻理论的教学现状,加强难度动作的理论教学,实现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2)优化设计难度动作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理论作为指导实践锻炼的基础,并在实践锻炼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提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3)在理论和动作练习完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实际适当设计动作编创、教学实践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4)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与训练的核心。(5)合理安排学生的课外时间,使课内学习和训练与课外训练有机结合,促进课内外相互促进和发展。

(三)教学设计热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方向,掌握健美操专业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提高学生完成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的质量,培养学生的编创能力、竞技能力、裁判能力、科研能力、协作能力等。提高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教学水平和训练质量,提高难度动作理论教学水平。

2.教学总时数

高校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课程教学总时数一般为200课时左右,可以将每学期的总课时数设计为208课时,保证健美操理论课时和训练课时的合理分配。

3.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理论系统学习、范例学习、实际操作等多种模式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理论系统学习的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和技术技能的掌握程度;范例学习的目标是使学生从个别难度动作的理论知识掌握一般性规律,并根据一个范例难度动作的学习体会难度动作技术的特点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实际操作的目标是使学生在训练难度动作的过程中提高难度动作的完成质量和水平,并将学习的理论知识运用至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课堂结构

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课堂结构如下:(1)理论知识讲授:健美操难度动作的完成要领、技术技能、操作原理等,15-20min;(2)准备部分:热身操、形体训练、柔韧性练习等,5-10min;(3)基本环节: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组合动作、套路、素质练习等,50-60min(3)结束部分:整理放松,5~10min。

5.教学方法

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课堂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具体如下:(1)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结构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例如范例法、讲解法、串联教学法、模仿法、带领法、激情法、协调练习法、完整一部分一完整法、互交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错误纠正法、电化教学法等。(2)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传授难度动作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和训练方法的教授,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3)理论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课下自主学习的方法,以作业的形式布置给学生,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4)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布置课外实践练习,对课堂内容复习和延伸,巩固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

6.教学形式

教学形式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例如讲授、讲述、教和练、现场观摩、录像观摩、讨论、实践等形式。

7.教学内容

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论和实践两方面:(1)理论知识:健美操与科学锻炼、健美操动作术语、健美操竞赛规则、健美操的音乐与编创、健美操训练方法、训练技巧、动作原理等。(2)实践内容:健美操专修动作的组合与套路、领操、裁判实践以及竞技健美操难度动作中的单人操、双人操、三人操、六人操等成套动作等。

8.课时比例

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的课时比例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难度动作的技术技能一般占总课时的60%,难度动作的理论课时占30%,实践课时占10%。

9.评价方式

健美操专修难度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例如随堂考察、阶段性考核、期末考核等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也可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或学生自评等方式。

二、提高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教学水平的建议

(一)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

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的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实际水平和发展状况,综合各项实际设计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转变传统以竞技比赛作为教学目标的理念,结合当前体育教学改革标准,将培养多方面的综合型人才为教学目标。还要正确认识竞技健美操二、三级规定动作在健美操教育中的作用,是使学生正确认识健美操标准难度动作的途径,而并非根本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身发展状况选择适合的健美操难度动作系数。

(二)加强学生的基本功练习

对于当前学生健美操基本功和身体素质差的问题,健美操教师应正视这一问题,将这一问题作为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首先,要加强学生对健美操难度动作概念的认识,从深刻的理论认识上升至实践锻炼,有效提高学生对难度动作的理解能力。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健美操的基本技术、基本素质、基本动作等开始练习,例如基本转体技术、起跳技术、空中技术和落地技术等,对难度动作技术的细节了解是学生掌握的基础。基本技术熟练掌握后再开展力量、柔韧度、速度、耐力、灵活性等方面的练习,其中最重要的力量和柔韧性,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最后重点教学难度动作的基本姿态,使学生学习正确的难度动作姿态和身体标准位置。难度动作的学习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为学生真正成为竞技人才打下基础。

(三)完善健美操专修教师队伍

首先,高校要适当增加健美操专修教师的数量,这是近几年高校扩招的必然要求。体育专业健美操专修学生数量的增多需要更多优秀的教师,满足实施难度动作教学的需求。因此,高校要引进具有先进教学思想的专业健美操教师,保证难度动作教学开展的质量。其次,加强对健美操教的培训力度,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教师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运用先进的教材教法,保证难度动作教学质量的提升。最后,高校要完善教师竞争与激励机制。将健美操专修难度动作教学的实施质量与教师考核、职称等竞争激励相联系,使每一位教师在工作中形成职业竞争意识,掌握难度动作教学的专业知识。

关键词 专业学位研究生 全日制工程硕士 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6.020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ostgraduate Degree Program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ZHANG Jintao

(Graduate School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4)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aims at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bject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scale of graduate students and curriculum teaching situation of Tianjin ChengJian University. In terms of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 capacity requirements and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other aspects, which the master needs in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and civil engineering. Discussing releted contents of the reform scheme about education . Coming up with several advises to complete the training mechanism of this field, to complete the system of professional degree and to promot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engineering masters.

Key words professional degree postgraduate; full-time engineering masters; curriculum instruction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其多样化的需求。为了解决这一现象,我国提出建立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学术型学位研究生的补充与转型,其目的在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所需的应用型人才,而这其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便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现有建筑类高校大多从2009年开始招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涵盖建筑与土木工程、项目管理和环境工程等领域,目前人数已超过学术型研究生,占全日制研究生总数的50%以上,其中建筑与土木工程作为招生的主要领域拥有全日制研究生人数占工程硕士研究生总数的一半以上。

为完善现有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的培养机制,完善专业学位制度,推进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更好发展,本文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提出本领域硕士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的相关建议。

1 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条件

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课程教学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与本科生不同的是,研究生课程教学不仅要掌握广泛的基础理论知识,更要在此基础上加深与巩固,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更要学会将基础理论运用于工程实际从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是解决工程实际和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而知识又以课程的形式传递,因此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中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同时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也成为了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

近几年,建筑类高校相继提出了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建筑类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新目标,对研究生教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许多高校正以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推动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关键性环节,自然也要符合相应的专业特点。

现有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基本为招生学科的相同专业或相近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生源质量较好。建筑类高校课程设置不仅总体上符合研究生课程体系要求,能较好地体现研究生教育的特点,而且有明显的工科特点和建筑类学科的优势。目前建筑类高校研究生开设课程中学位课的深度和广度有利于学生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知识;选修课覆盖各专业门类并具有城建类高校的特色。另外为跨专业与同等学力人员开设的补修课能够体现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沿,有利于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以及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任课教师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较高,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

2 现有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从2009年开始实施,时间相对较短,和学术型研究生相比,还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目前,一些高校仍不能正确区分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能准确定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类型与特征。然而课程教学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又起着很大的作用。因此正确认识目前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至关重要。其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2.1 教学方式仍停留在本科阶段

教学方式对教学效果有很大影响,目前很多高校教师在研究生课程教学中还沿用本科生的教学模式,不能正确认识研究生和本科生在知识培养与技能实践上的差异。针对不同的课程形式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师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忽视了研究生在课程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使其和本科时期一样在学习上处于被动接受之中,这难免会对研究生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影响。只重视知识的传授,不能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也就无法实现对于研究生课程教学的目的。

2.2 课程体系尚不完善

全日制工程硕士与传统工学硕士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其紧跟工程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而目前很多高校对于全日制工程硕士设置的课程体系都不能符合这一学位类型的特点和目标,存在着诸多的不合理性。一方面,在课程设置与教学设计上不能做到与本科较好地衔接,经常会出现课程设置重复,或知识点衔接不上等问题。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大多照搬原有工学硕士的课程设计与课程内容。工学硕士与全日制工程硕士相比,课程体系相对局限于特定的学科范围之内,课程内容也相对单调,大部分课程以理论的阐述为主,这就忽视了全日制工程硕士应用性较强的专业特色和工程的实践应用特性,不利于培养全日制工程硕士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2.3 缺少对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采取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的培养方式也是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培养目标,这其中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起着更为关键性的作用。但在实际中,许多高校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并未发挥出双导师制度的优势,实践教学环节也并未落到实处。目前双导师制度在高校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中已基本建立,但由于企业导师几乎很少将时间和精力用于指导研究生上,使得学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有校内导师指导,这就使得双导师制度过于形式化,失去了企业导师对研究生培养应有的价值。即便企业需要高校所提供的技术人才,学校与企业之前缺乏必要的沟通与交流,仍然会使得全日制工程硕士失去许多工程实践的机会,也很难达到对其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2.4 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衡量

教师仍然是研究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培养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所在。因此教师的理论素养与工程实践经验对实现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都起着很大作用。与工学硕士相比,教师在向全日制工程硕士阐述基本理论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工程实际,将理论转化为工程应用的方法。目前,高校对于研究生任课教师的选择条件很高,要求全部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然而也正是这样的高标准使得研究生任课教师大多脱离企业,长期从事理论研究,因此在教学工程中自然更加注重理论的阐述,而忽略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具体应用。这一现象与高校对教师的评定标准也是分不开的,高校对教师的评定重视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而对其工程实践经验相对忽视,难免导致教师在两者选择上有所偏向。

2.5 课程考核制度有待明确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掌握和能力素质提升情况的一种有效途径。研究生课程考核以能全面反映研究生学习情况为目标,重视过程考核,达到通过考核促进研究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的目的。而目前现有的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导致课程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核内容和深度也一般过于随意,对课程考核及评价缺乏统一、完整、科学的机制。许多高校还存在着课程体系设置良好,课程实施和课程考核等环节过于随意的现象,有些重要的专业课程考核形式过于局限,难度也过于简单。除采用考试、论文等形式的考核方式,很少针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专业特点及对人才培养的目标确定能更加反映工程实践及应用的考核形式。①

3 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探讨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对更好实现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上面所提到现有研究生课程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主要针对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提出以下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3.1 改进教学方式,优化课程体系

土木工程的全寿命周期可分为设计、建造和使用三个阶段,根据社会对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这三个阶段的特点,确定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目标,即能够主持大型复杂结构的分析、计算与设计工作的工程设计师;能够解决重大工程施工关键技术问题、具有施工组织管理能力的工程建造师;能够开展大型土木工程检测与评估及工程事故分析处理的工程检测评估师。②

为达到培养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创新性、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的目标,应该积极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兴趣,发掘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采取互动开放模式、课堂论坛模式、探索式学习模式、虚拟现实教学等,提升课程学习中的教学互动。注重研究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研究生参与教学设计、教学改革和教学评价等环节。加强课程建设与学科发展相结合。根据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对学科建设提出的要求,不断改进、完善课程教学内容。要更加注重加强研究生对前沿理论和科研成果的认识,使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一个不断发展与深化的过程。

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课程体系的设置,既应符合社会对于研究生思想、理论及专业创新等方面的要求,又要因人而异,根据每个人的培养方向来制定。对于学科基础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既要体现其基础性、宽广性和系统性,又要注意把握课程的深度和广度。对于专业选修课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开设与培养方向相适应的课程,工程设计类应开设关于结构设计软件、结构设计规范及结构建模方法的相关课程;工程建造类应开设有关施工组织与施工技术、工程建造管理等相关课程;工程检测评估类应开设结构检测鉴定、工程事故分析处理、既有结构可靠性评定等相关课程。对于专业创新实践既应体现其先进性和前沿性,又要有利于激发研究生自主学习兴趣,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3.2 明确培养模式,重视实践创新

在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基础理论知识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起着很大作用,只有具有扎实的数学、力学基础,才能胜任工程设计、施工、检测等高级技术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学科交叉性也越来越有所体现,各种新兴学科在工程领域有着越来越多的应用,因此更应该将现代科学技术融入到传统土木工程中,通过不断实践培养适应时展的创新型人才。③

专业学位研究生一般是双导师制,即校内导师与企业导师相结合,因此其培养模式也与学术型研究生有所不同,课程也从课堂到企业随着主体的改变发生变化。学校课堂在研究生基础构建阶段起着非重要的作用,通过开设哲学、职业道德与素养、土木工程基础理论等课程解决研究生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与基本素养的培养问题;校内导师在研究生专业实践阶段起着很大作用,通过开设专业前沿课程、直接参加工程实践等解决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而企业导师主要负责研究生的创新与实践,通过面向工程进行工程设计、新技术研发等解决研究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问题。

对于专业技能的培训,应由校内导师和企业导师根据培养目标共同为研究生选择实习基地。工程设计类研究生选择大型设计院进行相关技能的培训,熟悉掌握设计方案制定、大型分析软件的使用、复杂结构计算分析、设计规范应用及工程表达;工程建造类研究生选择大型施工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施工方案制定、施工疑难问题处理、关键技术研发和施工过程的安全控制;工程检测类研究生选择大型工矿企业进行相关技能培训,学习检测方案制定、计算分析与评估、检测技术开发和病害分析与处理。

鼓励教师自编特色教材,开发多媒体和网络教学课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作用,积极进行网络课程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鼓励和发展外语或双语教学,积极引进和使用国内外高水平优秀教材、原版教材。充分利用学校各学科的教学服务平台和实验设备,提高研究生的独立研究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邀请企业导师、外聘导师指导实践性教学,利用共建产学研实践基地及行业资源丰富实践性教学内容。

3.3 提升教师能力,完善管理机制

研究生课程教学不同于本科生,教师在讲解课程基本理论与实际中,更应注重对研究生知识获取能力、独立研究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因此要明确研究生课程任课教师的聘任条件及方法,研究生任课教师一般应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博士学位,并且授课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熟悉本学科的前沿动态,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水平。支持教师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鼓励国际和跨学科合作。建设教学交流和教学技能培训平台,有计划地开展经验交流与培训活动。④

加大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激励与支持,加大对教师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项目的资助力度,对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工作中做出突出成绩的教师予以表彰。提高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在教师绩效工资分配中的比重,将承担研究生课程建设和教学工作的成果、工作量以及质量评价结果列入相关系列教师考评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中。

课程考核是检验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理解和掌握程度的有效手段。然而,课程属性和学科特点的不同,导致考核方式不尽相同,考试和提交专题报告相结合。多样、有效、可操作的考核形式对于加强研究生基础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尤为重要。通过课程考核也可以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的改进。除了相关课程考核,还要探索建立课程学习综合考核制度,结合研究生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经过课程学习后知识结构、能力素质等是否达到规定要求进行综合考核,针对考核结果分流或淘汰一部分学生。

健全研究生课程教学管理机制,教学管理文件要对研究生教学环节全覆盖。建立以教学督导为主、研究生评教为辅的研究生课程教学评价监督机制,对研究生教学活动全过程和教学效果进行监督。建立严格规范的课程审查与淘汰机制,对已开设的研究生课程的开课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定期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对课程及时进行调整。⑤

4 结语

作为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生产物,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陪养在我国才刚刚起步,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是要保证其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课程教学作为研究生培养的首要环节,仍然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课程教学改革是有必要的。在改革过程中,我们要结合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专业特点和培养目标,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点把握教学方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设置、实践创新的培养以及管理机制的完善,与此同时借鉴其他高校在本领域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所取得的成功经验。通过不断地探索与改革,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对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注释

① 朱丽华,史庆轩,任瑞,张维华.建筑与土木工程领域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4):112-115.

② 景静姝,王玉琨,刘鉴汶.高等院校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问题探讨[J].理论导刊,2007(5):97-99.

③ 陈伟,张季如,万晶.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改革与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3.22(1):61-65.

关键词 汽车专业;CIPP评价模式;层次分析法;项目化课程改革;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83-03

Research on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Evaluation Sys-

tem of Automotive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REN Pingli, FU Huajuan, SHI Yi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CIPP evaluation model, combined with the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teaching of automobile specialty, this paper

has constructed a whole cours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with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has made a detailed evaluation of each index. Then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index has calculated by using the AHP

method. Meanwhile, the teaching evaluation system has been used in the research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Key words automobile specialty; CIPP evaluation model; AHP me-thod; project-based curriculum reform; teaching evaluation

近年来,高职院校推行一系列教学改革,尤以课程改革为重点。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紧跟教学改革的时代大潮,进行了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以实现教学目标为核心,将课程内容细化成若干操作性强的工作项目,以具体项目为主线开展教学。项目设计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典型汽车产品为载体,融理论知识、实践操作、素质培养为一体,围绕具体项目让学生独立或以小组形式自主完成从信息收集、工作计划制订、工作任务实施、到工作成果评价等完整的工作过程,教师更多地充当引导、总结的角色。

目前,高职汽车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对于课程教学的评价工作更是在摸索中进行尝试。因此,怎样建立一种科学有效的汽车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当前高职院校汽车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过程中普遍面临的难题。

1 CIPP评价模式

CIPP评价模式,最早由美国评价学者斯塔弗宾(D.L.

Stuffle-bea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由背景评价(Context Evaluation)、输入评价(Input Evaluation)、过程评价

(Process Evaluation)、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

等4个方面构成。其中,背景评价是在特殊环境条件下评定项目实施背景信息,识别评价活动需解决的问题等;输入评价是以背景评价为基础,对达到目标所需要的环境、资源、策略等进行评价;过程评价主要针对课程的实施环节,对方案的实施过程进行检查、监督和反馈,从而找到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之处,进行改进和调整;成果评价是对方案目标达成度的评价,可以综合运用判断、测量和解释等方法,其实质是终结性评价。

CIPP评价将整个评价活动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提倡教育评价能对教育活动的改进和教育成效的提高做出贡献,这与项目化教学的发展理念是完全符合的,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2 高职汽车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

运用CIPP评价模式,结合高职汽车专业课程类型、项目化课程开设特点及实践形式等进行分析后发现,对于覆盖全过程的完整的高职汽车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其主要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个方面:课程开发指标、课程设计指标、教学实施过程指标、教学成效指标。进一步研究、分解后,构建出高职汽车专业项目化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3 层次分析法进行指标量化

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是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A.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系统工程中对非定量事件做定量分析的评价分析方法。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表1所建立的项目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画出项目化课程教学质量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模型图,如图1所示。

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 对于上面的层次结构模型,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首先,根据表1构建的评价指标对专家调查问卷进行设计,形成两两比较的矩阵形式。针对项目课程教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设计一级指标判断矩阵1个、二级指标判断矩阵4个。向参加过项目化课程改革评审的评委、参与项目课程开发的企业人员、参与项目化课程改革的一线教师、教学督导等群w发放调查问卷45份,回收问卷45份,回收率为100%。

其次,按照层次分析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如表2~表6所示。

指标相对于总目的权重 利用同一层次中所有层次单排序的结果,计算各指标对于项目课程教学评价总目标的权重,计算结果如表7所示。从表7可以看出,学生实践技能指标P16占的权重最高,说明高职项目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技能培养;课堂组织与实施指标P11占的权重也较高,这与项目课程改革中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观念吻合。

4 应用研究

运用此评价指标体系,对某高职院校汽车专业汽车养护、汽车空调检修、自动变速器检修、电控发动机、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等5门项目化课程从课程开发到课程教学最终结果的全过程进行教学评价分析。先对评价体系中的每个指标进行打分评价,其中每个指标总分相同,然后考虑各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最后得到总的评价得分。

在评价过程中,将项目课程教学评价综合指标A值按大小划分等级,分为不及格(A

90)。具体评价情况如表7所示。

从表8数据可以得出,在本次教学评价中,电控发动机课程的评价为优秀,分析原因,主要是它在权重比较高的教学设计方案P6、课堂教学组织与实施P11两个指标上得分较高,对更多课程深入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汽车养护课程的评价为一般,分析结果后发现,该课程需要加强教学设计,重视教学实施过程环节,尤其是重视现场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同时注意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及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在该课程的项目化改革过程中,需要对得分不高的指标加以分析、研究和改进,争取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得更好的效果。参考文献

[1]张炳江.层次分析法及其应用案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