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的人类世界史中,南斯拉夫称得上是赫赫有名。1914年,塞尔维亚王国(前身)的激进青年,刺杀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此事直接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二战后的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更是同时力抗美苏两大强国,并且还牵头在世界范围内发起了著名的“不结盟运动”,拉着一大票亚非拉国家,游离于东西方阵营之外,让两大集团大光其火。而就自身实力而言,南斯拉夫虽然称不上世界级大国,但在巴尔干半岛乃至近东,却也有着极强的影响力,称得上是个区域性强国。
南斯拉夫前身
可是从80年代开始急剧滑落。随着苏东剧变的发生,南斯拉夫土崩瓦解。到今天,曾经占地22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200万的近东小霸,业已成为历史。作为其遗产继承者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已是一个地不到8万平方公里,人口不过600万的内陆小国,已彻底失去了当年“之虎”的风采。
而在南斯拉夫的分裂解体过程中,美国可谓“居功至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便有意识的在经济上打压南斯拉夫,并积极煽动在南境内各民族的民族意识,为南斯拉夫的分裂埋下了伏笔。到90年代初,南斯拉夫分裂并陷入内战,美国为首的西方,又积极支持各加盟共和国的独立势力,阻止塞尔维亚族势力控制下的南斯拉夫中枢及人民军镇压叛乱。这种做法,最终导致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波黑、马其顿等前南加盟共和国的独立。
美军进攻南斯拉夫
而美国对此依然不满足,到1999年,科索沃危机爆发,美国为首的北约发动恐袭,逼迫南联盟承认治下科索沃省的独立。2006年,南联盟的最后一个加盟共和国,黑山也与塞尔维亚分道扬镳,也仅剩下塞尔维亚孤零零的蜗居内陆,国运彻底跌入谷底。
地区冲突形式
从22万平方公里到不到8万平方公里;从一个国家到被拆为8个国家,从曾经的巴尔干区域大国,到蜗居一隅的内陆小国,在所有苏东系国家中,南斯拉夫可以说是被美国整的最惨的一个!但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却不是这样。当时的南斯拉夫,可以说是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与美国关系最好的一个。当时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不仅不视南斯拉夫为敌,甚至还对它提供了长达十多年的经济援助。可为什么“曾经的友好对象”,到苏东剧变后,却成为美国美国的生死大敌,非要把它大卸八块,方能安心呢?
这跟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密切相关。冷战期间,南斯拉夫虽然也属于社会主义国家一员,但与苏联的地缘矛盾,使得苏南两国分道扬镳。这对美国来说,当然是乐见的。本来,近东就是美苏欧洲的一大争夺焦点。由于美国争取到了土耳其,封锁了黑海——地中海海上通道,所以苏联想要从欧洲方向进入东地中海,只能通过巴尔干半岛一途。而随着苏南决裂,苏联向东地中海拓展地缘影响力的战略通道被彻底堵死。这种格局下,尽管南斯拉夫依然坚持红色意识形态。但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美国仍旧愿意对他提供支持,甚至愿意让南斯拉夫更强大一点——这样它才更有底气与苏联相抗衡。但从80年代开始,情况出现了变化。此时冷战已进入第三阶段,苏联颓势渐显,对东地中海的威胁相对降低。进入90年代后,苏联土崩瓦解,乌克兰独立,俄罗斯地缘势力大幅东撤,不仅无力再经营东地中海,连对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都几乎消失殆尽。这种情况下,南斯拉夫作为东西方战略缓冲,以及阻挡南下的战略意义,已经不复存在。而它对美国以及西方的威胁,却不断凸显。
前南斯拉夫领导人
美南之间的矛盾,最直观的当然是意识形态冲突。由于南斯拉夫一直坚持共产主义,所以与西方天然构成意识形态冲突。以前苏联在,二者虽然意识形态对立,但基于地缘政治层面的共同利益,倒也可以进行一些合作。但既然苏联瓦解,意识形态的冲突就凸显出来。这就成为美国向南斯拉夫动手的直接动因。
关键是就算美国要趁着苏东剧变的机会趁热打铁,那来次改朝换代,挑唆民众做掉南共也就可以了,何必非要把它大卸八块不可呢?
这跟南斯拉夫的特殊国情有关。南斯拉夫国家地缘结构支离破碎,缺乏强势的主体核心板块,人文构成上,也是极端复杂,2000多万人口,分成了五个主体民族(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诺文尼亚、马其顿、黑山),三种宗教信仰(天主教、伊斯兰教、东正教),三种官方语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斯诺文尼亚语和马其顿语)。这其中没有一个族群能占据绝对优势,地缘及人文结构的极端复杂,意味着南斯拉夫天然存在严重的分裂隐患。
既然南斯拉夫将红色意识心态作为的国家凝聚力的依托,那随着红色意识形态的热度消退,以及美国对它的强势打压,南斯拉夫的共同国民情感认同也就随之土崩瓦解、没了红色意识形态的压制,民族、地缘、宗教等传统意识,就在各族群中自然而然复活,南斯拉夫的解体自然也就难以避免。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4-12-13 03:46:26
2024-12-13 03:45:35
2024-12-13 03:45:03
2024-12-13 03:43:39
2024-12-13 03:42:58
2024-12-13 03:41:29
2024-12-13 03:40:28
2024-12-13 03: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