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需要我们下大气力来应对。”
在人口老龄化、家庭少子化趋势之下,养老成为社会关注焦点。2013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尽管在家庭赡养、社会保障、社会服务、社会优待、宜居环境等方面作了法律规定,但随着时代发展,“银发一族”渴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如何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成为政府需要解决的“暖民心、惠民生”施政重点。
“从全国来看,养老服务仍存有资源配置不合理、覆盖面不广泛、养老服务专业人才短缺、老年人对养老服务观念还未完全转变等问题,养老服务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原始人品牌管理有限公司行政专员黄美媚说。
为促进养老服务优质化发展,她建议,首先要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养老服务提档升级。“建议民政部破解制度瓶颈,凝聚各方合力,启动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前期征求意见工作,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黄美媚说。
同时,完善多元供给,构建优质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优先支持经济实力强的中心村以规模性、开放式、片区化发展养老服务,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短期托养、日间照料、代购代缴等生活照料服务,提供体检、护理、康复、保健指导、慢性病防治、安宁疗护等健康护理服务,提供关爱探访、生活陪伴、情绪疏导、心理咨询等精神慰藉服务,带动当地养老服务提档升级。
针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建议民政部门联合人社部门加大照护人才培育力度,常态化开展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培训,大力提升持证养老护理员总量,发挥好卫校培养平台功能,设立养老护理、康复治疗等专业,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养老人员的职业标准对接,不断壮大养老服务人才队伍。”黄美媚说。
最后,她建议,对长期在家照顾特殊困难老年人的赡养人、扶养人,提供免费护理知识培训;设置居家养老服务政府公益性岗位,吸纳就业困难人员从事养老服务行业;支持本地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开设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以助学、奖学、免除学费、委托培养等方式引导学生选择养老服务专业。
生物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获批新药数量屡创新高。但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行业“内卷”、创新能力不足、高质量创新成果少、整体国际竞争力偏弱等问题依然存在。
“在现有基础上,通过政策的系统性建构、体系性整塑,进一步发挥好政策的集中组合效应,才能充分释放民族医药产业和企业发展新活力。”全国人大代表、齐鲁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李燕说。
因此,她建议:
一、坚持系统理念,持续优化药物研发环境。
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政策会商和部际联动,综合性政策共同谋划,专门性政策相互衔接,密切配合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保、医疗、医药协同发展和综合治理。
二、支持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切实奠定民族医药产业发展的根基。
建议在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国家平台上给予民营医药龙头企业单独申报通道,助力企业创新发展。在科技项目立项、评审过程中提升企业专家比例,提升产业化应用科技创新项目比例,探索建立重点科技型企业成果和科研项目直报渠道,给真正具有创新实力和能力的企业更多“阳光雨露”。
三、构建协同创新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效率。
建议开展有组织的科技创新。鼓励龙头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集中最优势资源,组织国内该领域最顶尖、最资深、具有最强优势的单位组成最强“战队”,共建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和联合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搭建起“企业”和“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成果转化“桥梁”。通过政府资金引导上游开展基础研究,明确下游承接转化的责任、目标、验收标准以及产生效益对上游研究的补偿机制。
四、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等政策,保障发展可持续。
建议医保部门规范明确新上市创新药的范围和价格规则,开通快速挂网通道,确保创新药上市后及时获得挂网准入资质;在严把药品生产质量关和订购关的基础上,建议放宽“一品两规”(编者注:根据现行《处方管理办法》规定,同一通用名称药品的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两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一至两种)限制,通过开展药品综合评价或药品价值评估等方式,盘活新上市、高品质药品的进院渠道;建议加强医疗机构对创新药合理配备使用的重视,必要时通过行政手段干预,要求医疗机构定期、系统地开展新药准入工作,保证创新药的市场准入。
“‘撤点并校’使得部分农村地区的学生,出现了上学远、上学难的问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将成为关爱农村地区学生教育成长和生命安全的一种重要方案。”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刘仲奎说,“我建议设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学校建设重大专项,国家和省级层面应该编制寄宿制学校建设的规划,统一建设的标准,同时通过新建、改建、完善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寄宿制学校。”
刘仲奎希望,明确寄宿制学校基本建设标准,按照宿舍、食堂、厕所、浴室等面积缺口大小,科学安排建设任务和实施时序,通过新建、改扩建、修缮、装配化改造提升等多种方式,确保每一个中心城镇能够有一所公办的寄宿制学校。
“农村寄宿制学校有一些特殊性,应该多种渠道筹措资金,多种方式加强对寄宿制学校后勤服务保障方面的管理,使得广大农村地区的孩子能够接受高质量的教育。”刘仲奎建议。
据统计,2022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数为20.2万所,比上年下降2.7%。分城乡看,农村学校数量不断减少,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2022年,全国农村小学学校数比上年减少0.6万所,降幅4.7%;中部农村小学学校数减少最显著,下降7.1%。农村小学在校生则比上年下降4.5%,农村初中在校生比上年下降0.1%。
刘仲奎认为,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与在校生人数减少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学校与师生数量的双减少导致学生集中到寄宿制学校成为普遍趋势。
“农村寄宿制学校是农村义务教育重要而独特的组成部分,在服务农村特殊群体、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解决因教育资源整合导致的农村学生上学远上学难问题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区域内教育的均衡发展。”刘仲奎说。
2012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对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规划布局作了明确规定,要求“农村小学1至3年级学生原则上不寄宿,就近走读上学;小学高年级学生以走读为主,确有需要的可以寄宿”。
然而,刘仲奎通过调研发现,在农村,低龄儿童住校是很常见的现象。
谁来负责寄宿制学校日常运维?刘仲奎建议,鼓励地方政府探索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方式,将属于政府职责范围且适宜通过市场方式提供的学校安保、宿舍管理、食堂浴室运营等生活服务事项纳入政府购买服务范围,实现寄宿制学校后勤管理服务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着力提升寄宿制学校的建设水平及办学质量。
“药品说明书不同于其他文件,它是药品和使用信息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患者安全、科学用药,看不清、看不懂的说明书,会给患者用药留下了安全隐患。”全国政协委员、希肯国际文化集团董事长安庭说,“需要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出台药品说明书‘大字版’、‘简化版’的国家标准,强制药品厂家提供纸质大字版、简化版的药品说明书。”
我国药品管理法第四十九条规定,说明书中的文字应当清晰,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事项应当显著标注,容易辨识。
何谓“清晰”“容易辨识”?法律并没有给出明确标准。安庭发现,相关药品厂家出于生产成本收益比的考量,将字号越压缩越小,试图在尽量小尺寸的纸张内塞进去更多信息,满纸的“蚁字”难以识别,加之内容描述上专业术语过多,特别是在用法和用量方面无法做到通俗易懂,给用药人造成了诸多困扰。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测算,预计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随着我国加速进入老龄化和药品供销多样化,用药群体日益庞大,消费者、患者对药品说明书的依赖更加迫切。但药品说明书字号过小、用法及禁忌等关键信息难以便捷准确获取,给老年人、视障残疾人等特定群体带来不便甚至造成用药安全隐患,损害了社会公共利益。
“在国家标准中要规定,哪些药建议使用大字版,哪些药必须用大字版,比如慢性病或者老年性疾病等,这样的话,更好地体现对老年群体的关爱。”安庭说。
近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实施,明确了药品说明书的监管责任主体和管理规范,也要求药品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大字、盲文、电子等适合老年人、视力残疾人需求的多版本说明书。
2023年10月,国家药监局正式发布实施《药品说明书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试点的品种为常用的口服、外用等药品制剂,并确定上海、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湖南、广东、陕西等省(市)为试点省份。
为此,安庭建议:一、药品说明书的完整版可以提供电子版本以供专业人士阅读。同时,应提供纸质大字版、简化版的药品说明书。以醒目的字体字号说明药品信息,尤其是药品用量、药品成分等重要内容,确认用药人看得清、看得懂。二、在“简化版”的药量描述上,应当直接给出适用于本产品形态的用药单位。如多少片、多少包、多少颗等,不应使用例如克、毫克等难以换算的用药单位给予说明。三、针对老年人、视力残疾人士,鼓励药品说明书可以进一步提供语音、视频、盲文等形态给予补充。如药品说明书可以配上二维码,通过扫二维码的方式获得药品的正确用法,提升用药安全性。
“我建议将每年1月20日定为‘中国急救宣传日’,将‘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定为‘中国急救宣传日’主题,强调急救之于宝贵生命与美好生活的重要性、必要性,激发公众的参与意愿和责任感。”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慈善总会党委书记、副会长孙达说。
孙达说,将每年1月20日定为“中国急救宣传日”,是纪念我国第一部急救电话“120”,于1994年1月20日在北京正式启用。
据了解,近年来,我国急救培训工作进展较快,但与庞大的人口基数相比,掌握应急救护技能的人员比例仍然较低。《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1年数据显示,中国大陆应急救护知识和技能普及率仅为1%,远低于欧美、日韩以及我国港澳台地区。
然而事实是,据统计,我国目前每年因心脏骤停、脑卒中等急危重症死亡的人数超过1000万,其中约80%发生在院外,而院外心肺复苏成功率仅为1%至3%,远低于发达国家15%的水平。
2022年2月1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到2035年,建立与基本实现现代化相适应的中国特色大国应急体系,全面实现依法应急、科学应急、智慧应急,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应急管理新格局。
孙达解释称,设立“中国急救宣传日”是为了全面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提高全民应急救护能力,营造“关注急救、参与急救”的良好社会氛围,持续提升社会应急救护联动能力,积极构建“现场—院前—院内”急救全链条,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
孙达建议,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志愿者、企业等参与急救事业,建立多元化急救联动机制,引导并规范社会应急力量有序发展,与红十字会、医学院校、医疗机构等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在社区、学校、企业等建立服务站点,在融媒体领域建立宣传平台,形成政府、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急救联动格局。
孙达说,最关键的是,要建立财政保障机制,将院前医疗急救纳入公共预算支出,加强中西部、乡村等地区急救网络建设,实现乡(镇)急救中心(站)全覆盖,缩小城乡差距和急救服务半径。
“我还建议,以数字化技术连接社会力量,打造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广泛参与的互联网时代应急新格局。”孙达介绍。
在孙达看来,互联网时代应急新格局包括,一是建立急救志愿者管理平台,并将其与120等急救机构实现联动。二是建设AED智能管理平台,方便公众最快时间找到AED等急救设备,并将设备信息联通至120急救指挥调度系统,实现社会急救与专业急救有效衔接。三是推进院前急救与院内急救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公众急救设备、志愿者、急救机构信息与通信、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信息的互联共享。
或在直播平台上展示农业场景,或介绍乡村风土人情,或推荐特色农产品……越来越多的农户变身为“网红主播”“田间村播”。
作为一种新业态,电商直播近年来迎来突飞猛进的发展。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助力县域农民增收、返乡创业就业、乡村振兴中,农村电商直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建湖县天和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鲁曼看来,受农村电商基础条件、人才支撑方面的影响,农村电商直播发展存在着缺乏特色品牌、平台设施落后和农村主播不专业等问题。
衔接小农户与大市场
“营销方式便捷,技术门槛低,农产品直播可通过直播平台使乡村美景好物的内容流动起来,从而带动相关农产品的销售。”谈及农村电商直播的优势,鲁曼说。
结合乡村生态、民俗、文旅等资源,农村直播电商可实现多层收益。体验乡土风情的同时,消费者也可享受到快捷购物服务。
和传统销售方式相比,农产品直播电商有着明显的优势。可省去消费环节的中间商,一线农民可直接对接消费者,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农产品去库存的问题,还激发了乡村文化旅游以及非遗文化产业的新业态活力。
作为电子商务新模式、新业态,直播电商可充分发挥线上优势,可助力农产品销售。通过网络,农产品直播可将分散农户有机组织起来,有利于实现小农户与农产品大市场的有机衔接。
谈及农产品电商直播成功的关键,鲁曼分析,一方面在于农产品的质量和特色,另一方面在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储备。事实上,产品质量是农村电商产品的生命。只有保证农产品品质健康生态安全,不断提高质量,才能获得客户的信任。
从对优秀直播人才需求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县域农村都有。不仅要具备主播的基本技能,优秀的农村电商直播人才还要能够通过营销技能连接产业基地、农户与市场,同时对于直播运营过程中的数据信息能正确分析,并根据分析及时反馈农户调整产业结构。
多因素制约
“除了少量网红主播外,目前从事农村电商直播的主要是来自农产品生产一线的农户,多为非专业的营销人员,缺少直播带货的专业技能。”鲁曼说。
此外,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培训,农村本土主播大多对直播平台规则、直播营销策划知之甚少,在直播过程中语言表达力不够、客户沟通力不畅、应变力不足,从而影响目标产品的经营成效。
除了专业人才缺乏外,在鲁曼看来,配套设施与扶持政策欠缺,农产品直播缺乏品牌意识,也都制约着农村电商直播发展。
特色农产品多属于生鲜产品,需要采用冷链物流保证产品的新鲜度和质量。然而,各地专供农产品的冷链物流系统欠缺,与农产品巨大的生产供应量不匹配。
农村电商直播农户只重视购物过程客户订单付钱,认为钱到就万事大吉,而忽视售后的物流及相关服务,出现商品破损、漏发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做不到购物流程的善始善终,导致客户满意度较低。部分地方政府不仅缺乏对农村电商直播的整体规划组织,也缺乏行业统筹规范以及政策扶持。
由于品牌意识缺乏,农产品直播出现同质化现象。只能通过价格战促销,甚至夸大产品的质量致使消费者的信任度降低。农产品缺少差异性的品牌特色,导致直播内容千篇一律,直播的持续性面临挑战。
很多主播,对直播营销的制度了解不足,缺乏对直播平台的规则、引流、配套政策的深入研究,在直播营销时不规范,无法达到直播营销目标。
规范化、品牌化是趋势
“加强农村工作从业人员电商技能专项培训,提高农村工作从业人员电商专业素养,才能满足农村电商人才丰富新知识提高新技能的需求。”鲁曼说。
关于培养农村本土化主播,她建议,政府、行业可组织开展农产品画像、直播技巧、推广引流等技能的实操培训,也可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成熟电商营销企业合作,开发农村电商职业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等农村电商相关理实一体化培训课程。
在培养本土电商直播人才的同时,政府还应完善配套服务,健全农村直播体系。根据农村电商直播的特点,以及直播平台对配套设施的不同配置要求,提升软件硬件建设,构建农村电商直播保障体系。
在鲁曼看来,加强电子商务法、《网络直播营销活动行为规范》及其他法律法规的普及与宣传,促进农产品电商直播走向规范化、品牌化,尤为必要。“在提升消费者直播购物的体验满意度方面,要重视电商直播的售后环节,切实认识到做好售后是提高商品复购率的关键。在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方面,要有完善的制度保障服务质量,比如退换货有效期规约等。”她说。
提升农产品质量,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将是农村电商发展的趋势。品牌营销的前提是产品高质量保证,产品质量是关键,如果不能保障产品质量,宣传手段再新异、投入再多也不会受到客户的认可。
在调研中,鲁曼发现,部分农村电商商户品牌意识淡漠,未能够有效认识到农村电商产业升级及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品牌营销。
她分析,造成这一问题主要由于多数农村电商商户本身从业门槛低,受自身文化及行业知识的限制,产品的品牌策划能力不足。“只有打造特色农业产品品牌,开展品牌营销推广,才能达到开发农村特色产品附加值,实现产品高收益的目的。”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把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
在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同时,我国粮食安全也面临新挑战、新问题。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沧州市考察时指出:“全国有15亿亩盐碱地,其中适宜种植粮食的5亿亩,如果能开发利用,对于扩大我国耕地面积、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提出要分区分类开展盐碱耕地治理改良,“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支持盐碱地综合利用试点。
据了解,我国盐碱地广泛分布在东北、西北、黄淮海及滨海地区的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面积约15亿亩。
近年来,通过水利工程改良、化学改良、物理改良、生物改良等措施,盐碱地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缺乏系统观念,盐碱地治理方式单一,水资源消耗较大,且绿色、低碳、循环的新技术、新产品应用不足。”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赵皖平说。
在赵皖平看来,盐碱地治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综合施策。他建议,要坚持“因地制宜、目标导向、分类治理、标本兼治”的原则,综合利用各种治理手段,循序渐进、确保长效。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要科学评估开发成本、利用方式、环境风险、综合收益,“宜农则农、宜草则草、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
从提升产出效益的角度看,盐碱地治理应创新多元化利用方式。在提高盐碱地开发利用效益方面,可充分挖掘盐碱地土地资源、埋藏的微咸水以及耐盐碱植物等可利用资源的价值。例如,加强“海水稻”、高粱等耐盐碱植物资源的挖掘和培育,拓展可利用资源范围。
结合以往经验,赵皖平认为,要注重提高科技水平,加强相关科技人才的培养,对盐碱地进行绿色低碳改造。研发节水型治理技术,减少由于灌溉不当引起的次生盐渍化,避免过量抽取地下水,积极推广“节水抗旱稻”等作物品种,研发、示范、应用配套的治理技术。
例如,以秸秆等生物质资源为原料研发的“微碳”新材料,既可实现秸秆资源的循环利用,降碳减排,还能在不改变耕作方式、不增加淡水消耗的情况下,快速改良土壤,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
在调研中,赵皖平了解到,已经有企业将“微碳”新材料和配套技术在黑龙江、新疆等地盐碱地应用,实现了当年改造重度盐碱地的水稻平均亩产1200斤,实际归仓848斤,且稻米品质高于国家“优质一等”标准。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