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电视散文诗 虚实 艺术
电视散文诗是诗画结合的一种新生的电视艺术样式,它以散文诗为基础,以解说引导,以画面拓展意境,以音乐、声响来烘托主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加快,人们的文化消费呈现日趋多元化的倾向,真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纯文学作品的人越来越少。相反,影视文化却发展为强势文化,成为人们文化消费的主流。影视与文学的嫁接有助于“高深”的文学阅读直观化,同时也有助于影视艺术增强文化意韵,可以说,电视散文、电视诗歌等电视文艺的出现,是中国文学突围的一种新尝试,电视散文诗就是这种尝试的新生儿。
从第一部具有开拓精神的电视散文诗作品《金海雪山》问世到今天,已有2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经历风雨之后得到了媒体的认同,1998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首届《全国电视诗歌散文展播》,在全国形成了广泛的影响。1999年央视创办了《电视诗歌散文》栏目,不少地方电视台也新辟了类似栏目。就传播效果来说,它也得到了观众的认可。人民网评论其“在娱乐、消闲、彩经、传奇为主导的旋转大舞台上撑起一片‘诗意的空间’”[[i]],满足了观众在喧嚣和快节奏生活环境下追求与享受久违了的诗意的愿望。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中提到了绘画、戏剧、书法等艺术样式的虚实艺术,作为新兴的电视散文诗,正成长在中国传统艺术特别是传统文学、影视等注重虚实表现的环境下,它在化合文学与影视虚实艺术后形成了独特的虚实艺术样式。其虚实艺术主要表现在电视散文诗的创作来源于生活之实,其成品是提炼生活精华之虚;电视散文诗内容叙事描写性段落为实,抒情议论性段落为虚;及其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表现手法三方面。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运用能激发编导的创作感悟;能诠释电视散文诗的意境和蕴涵深厚的主题;能创造电视散文诗的美感。我们在构建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时要抓住四个重点:注重社会生活的体验和审美素质的提高;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要以虚为主;要像画面一样重视声响的创作;人物是电视散文诗绝对的主角。
1.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成长环境
电视散文诗作为一门艺术样式诞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上,它必然受到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熏陶,由于它又是诗画化合的一个新生儿,其虚实艺术更多地继承和发扬了其“父母”——文学与影视的虚实艺术基础。
1.1电视散文诗成长于中国传统文化虚实艺术美学的社会环境中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萌芽于中国传统哲学讲究道、无、理、气的哲学思想中。古代艺术家们将其引入艺术思想中,使之成为古代艺术辩证法的思想核心,并广泛应用于中国几千年的艺术创作中。韩林德在其专著《境生象外》中指出,若想使书画作品中“实”的有笔墨处妙趣横生,必须在“虚”的无笔墨处下一番功夫。清代蒋和在《学画杂论》中强调“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也是在肯定“虚”的无笔墨处在书画中的主导地位。我们不难看出,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不仅文学讲究虚实,建筑、绘画、戏曲、音乐等也都讲究虚实艺术的运用,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上的电视散文诗当然也努力遵循和应用中国传统文化虚实相生的美学原则。
1.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中国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中国古典诗歌是一门讲究虚实艺术的文学样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提出“境生象外” [[ii]]的诗作观点,认为凡是具有深远意境的艺术作品,都是在具体有形的实象之外,还存在一个与此相联系的无形虚象,因而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宋代范唏文讲究在诗歌创作中情与景的虚实,他说“《四虚序》”云:“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从首至尾,自然如行云流水,此其难也。”[[iii]]示意通过描写景物来表现思想感情。在当代散文创作中,也非常讲究虚实艺术,最具代表性的是贾平凹的散文。他的文化散文虚实并济,思想与情感并重;他写禅思美文,理不见证,情未抒实,娓娓道来却感染人心。至于风情类和世相类散文也都虚实结合,情理相应,触目染情,释手难忘。电视散文诗是一门电视文学艺术,它的创作基础是散文诗,而散文诗就是化合中国古典诗歌和散文的优秀文体,所以说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植根于文学虚实艺术土壤中。
1.3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
影视艺术的美学特性表现之一便是逼真性与假定性的统一,影视的逼真性来源于其画面的照相本性,影视的假定性是说影视艺术绝不是对现实生活的机械照相式反映,必然凝聚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思想感情,体现出艺术家鲜明的艺术风格和创作个性。影视虚实艺术还表现在推动剧情的主要人物的虚化缺席处理与对剧情的无时无刻的在场威胁和影响;通过透过情节中主人公的梦幻、幻觉、自由联想等下意识的冲突,曲折揭示现实加于其心灵上的种种烙印;通过舞台(银幕世界与现实)人生两个对立的世界的相互交织形成的现实与假定的对立等虚实表现形式。电视散文诗声画结合的外在形式说明其本质是一门电视艺术,它孕育于影视虚实艺术门类中,肯定要继承影视作品虚实结合这一优秀艺术形式。
2.电视散文诗虚实艺术的具体表现
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题画》云:“江馆清秋,晨起看竹,……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心中之竹也” [[iv]]。在这里,“眼中之竹”是展现于眼际的客观存在,是“实”;“胸中之竹”是创作者对“眼中之竹”的体验和感受,是“虚”;“手中之竹”是创作者“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线条的物化,是“化虚为实”的艺术形象。从“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又从“胸中之竹”转化为“手中之竹”,也就是“化实为虚”、“化虚为实”的艺术创作过程。
电视散文诗的虚实艺术同样贯彻于它创作的全过程,从创作来源到成品本身,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表现手法,电视散文诗就是编导对现实社会生活及文学作品的电视虚化过程,又是编导通过具体的现实的画面与声音等呈现文学作品主题和意境与自身情感和观点的过程,同时又是编导将影视声画艺术与作品文学艺术二者的优势结合而创造出的实在的同时又是艺术的虚构的作品。它处处都表现着的虚实相生、以实化虚、以虚达实的艺术样式。
一、电视散文欣赏教学的主要内容
学生从小学就阅读和学习散文,在初中教材中也有专门的散文单元,甚至学生自己也创作过散文。可是在实践中,很少有学生能清晰地表述出散文的内涵、特点、分类等。电视散文作为一种电视艺术形式,很多孩子只是简单的接触过,更没有深刻的体验和思考。所以把散文知识系统地梳理一遍,把电视散文知识,特别是散文文章如何能和影像结合一起创造出艺术美感,介绍讲解给学生就十分有必要。
(一)散文知识的梳理
散文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辞海》中指出: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于韵文和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概称“散文”。所以早期的散文定义较广,它可以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我国“散文”一词最早出现在北宋太平兴国时期,约公元976至984年间。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增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散文的概念由广义逐渐转变为狭义。我们现在通常认为狭义的散文是一种灵活自由的文学体裁,作者记述自己经历见闻以及其中的真情实感,是同诗歌、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文章体裁。现代散文主要有以下特点:取材广泛、形散神聚、语言优美、情真意切、意境深邃等。我们根据散文的主要内容可将它大致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等。在教学生阅读或创作散文时,一定要抓住它的特点和主要内容。特别是赏读过程中更要做到,品味散文的语言,注意识别其中的“文眼”;抓住散文的神韵,领会出作品的内涵;展开合理的联想,创设出感人的情境。
(二)电视散文知识的讲授
老师必须要先明确电视散文的内涵和特点,才能方便学生快速理解并掌握这门艺术形式的特征。电视散文是“通过特定的屏幕声画形象,散点式地反映创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所忆的生活情景和刹那间的思维活动。”它作为电视文学样式,主要运用多媒体制作手段,将散文的文字形式和多媒体影音手段组合在一起,营造出散文似的意境。可见电视散文和散文文章的精髓相同,只是表现形式更为丰富和复杂。好的散文如何制作成优秀的电视散文呢?首先要遵循创作的基本规律:立意新颖,联想丰富,文才飞扬,即“营造诗的意境、运用造型语言开拓联想、蕴涵深刻的哲理”。所以我们在带领学生赏析时要抓住其中的意境美、情思真、哲理深、形式多等特点加以分析。
二、电视散文欣赏教学的主要策略
(一)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感受
单纯地教授给学生散文或电视散文的知识,不免有些枯燥,不如多选择名家优秀的散文文章和好的电视散文作品让学生去感受,去思考。他们体验后得出的结论更真实可信,自然也就学得牢靠。结合学生课堂上学过的散文,选择相应的电视散文来欣赏,作为一种课堂的教学辅助手段,如魏巍的《我的老师》、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朱自清的《春》都有拍摄精良的电视散文作品。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的同时,也获得了画面的美感和朗读的范例。课外也可选择其他优秀的电视散文作品,每年各大电视台都会制作电视散文作品,很多作品都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教师则可以将电视散文欣赏作为一门初中校本课程在本校开展。
(二)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我们发现当今的初中生有较强的个性和主动性,同时也有较高的多媒体运用和信息处理能力,除了具备品鉴电视散文优劣的能力,也有制作简单的电视散文视频的可能性。让他们欣赏好的电视散文作品,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需求。现在的视频拍摄录音设备简单,一个手机就能完成,电脑也是人手必备,音频视频处理软件极易操作,越来越多的人都会将自己喜欢的散文制作成视频,但不能保证都是高水准。老师可以选择更多样更多层次的作品,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选材、朗读、配乐、画面、整体制作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修改意见,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还可以将小组制作电视散文成品作为语文实践活动,小组成员根据个人特点分工合作,老师及时指导并提供技术支持,并将所有成果在班级分享,评选出奖项。学生在高年级时可以拍摄班级的电视散文作品――班级纪念手册,将班级的点点滴滴汇成文字、声音、画面。
我们的学生除了会欣赏文字的美,也要能创造出美的文字,朗读出美的语音语调,拍摄出美的画面。所以电视散文欣赏教学在初中十分必要,可以帮助学生由欣赏到模仿再到创造,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呈现出来。
参考文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本单元主题为“疑为学之始。”读书就是要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疑问,正是独立思考的结果,也是真正独立学习的开始。学习本单元,要求学生能够深入思考分析,甚至提出与作者不同的看法。
本单元的课文可读性很强,风格不一。有幽默风趣的《送行》,有明快的语言中包含着悲情的《给我的孩子们》(节录),有厚重深沉的《台阶》,有以轻松笔调写白日梦的《呼兰河传》(节选)。
教师在本单元中要做好引导作用,引导学生透过文字去研究文章的内涵,发现渗透在文章中的作者的思想、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与教师对话,从而了解世间百态,了解普通人的生活,从看似平常的生活中感悟人生、热爱生活。
知识点梳理
《送 行》
重点字词
不谙(ān)世故 凄怆(chuàng) 邂(xiè)逅(hòu) 不可思议 溢于言表
文学常识
马克斯·比尔博姆, 十九世纪英国漫画家、作家 ,主要作品有《马克斯·比尔博姆文集》等。
主要内容、主题
《送行》幽默风趣,通过对勒罗受雇扮演“送行者”等情节的描写,表达了对人与人之间真情实感的渴望。
重难点解读
勒罗在给美国小姐送行过程中的眼泪是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
【不同理解】
① 勒罗的眼泪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从课文中描写他送行时行动的语句“热切地说着什么”等可以看出他感情的流露;人最富有同情心,勒罗看到一个人到英国旅行的美国小姐形只孤单,想到她在漫漫的旅途中,将孤独寂寞,于是流下同情的泪水。
② 勒罗的眼泪不是他真实感情的流露。勒罗只是一名受雇于“英美社交处”的送行员;送别前他们之间是陌生人,勒罗流的是职业性的泪水。
③ 勒罗的眼泪是演员进入角色后的真实感情的流露。勒罗说他是在演戏,他进入美国小姐父亲的角色,他想到女儿即将离自己,非常担忧女儿在外的日子,于是不由自主地流下了惜别的泪水。当然,这不是现实中勒罗的惜别之泪,而是戏中父亲的角色之泪。
艺术特色
通过幽默传达了人与人渴望真实情感的愿望。
文章在故事发展中刻画人物,先写他送别的场面,接着插叙他的经历,然后写他的谈话。刻画时,一是通过车站送行的动作神态的描写,勒罗真诚而慈爱;勒罗穿着得体大方;勒罗的举止温文尔雅。二是运用了一些细节,比如他记得七八年以前借过别人的“半克朗钱”,说明他是一个诚实的人;他翻了翻记事本,又说明他是一个认真的人。
“不动声色”也是幽默手法之一。文章写送行的尴尬,写勒罗在车站送别时的假戏真做,写他的教养风度等,都使文章产生了戏剧性的效果。
《给我的孩子们》
重点字词
憧憬 鞠躬尽瘁 龌龊 大失所望 多多益善 摧残 放怀
文学常识
丰子恺(1898~1975),漫画家、翻译家、美术教育家。原名丰润,又名丰仁。浙江崇德(现属柚乡)人。以漫画著名节坛,有《子恺画全集》。文学创作以散文为主,有《丰子恺文集》等。
主要内容和主题
这篇文章是丰子恺先生为《子恺画集》写的序,寄托了对儿童的爱,对儿童的率真自然的天性给予高度肯定,表现出对成人世界“不由自主”的悲哀。
重难点解读
作者关怀孩子们的心灵健康,赞扬孩子的率真自然,对纯真人性在成长中被世俗生活磨灭,表现出极大的哀痛。作者讴歌人的童年,表现了对真善美的向往。
艺术特色
1. 文章真情直白,亲切自然,毫无矫饰。
2. 作者于不动声色中对社会风气和教育弊端作出了否定。
《台 阶》
重点字词
烦躁 揩 嵌 黏 尴尬 硌 撬 蹿 憋
大庭广众 若有所失 微不足道 低眉顺眼
文学常识
李森祥(1956~):衢州人。作家。1986年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小学老师》获1991年《小说月报》第四届百花奖、1990~1992浙江省优秀文学奖。 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电视连续剧《天下粮仓》的编剧之一, 历史剧《卧薪尝胆》的编剧。
主要内容、主题
小说以父亲的儿子为故事的叙述者,通过记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终于造起有九级台阶的新屋,实现了一辈子的心愿的故事,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的状况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重难点解读
1.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是全文的关键句,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台阶是地位的标志,台阶高,地位就高,就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台阶低,经济地位就低下,就会受到别人的歧视。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对尊重的要求,父亲毕生的奋斗就是要赢得尊重。
2. 人物形象分析: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艺术特色
一、线索清晰,结构明晰
“台阶”是小说的故事线索。作者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艰难的攀登人生台阶,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父亲也登上了他人生的最高台阶,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而父亲为此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老了,身体也垮了。文章以“台阶”命题立意,表现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表现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二、细节描写,出神入化
细节描写的内容虽细小,却小中见大,丰富的社会生活内容反映出深刻的主题。例如写父亲的辛苦劳作,说冬天砍柴卖柴,不知道他卖了多少钱,只知道“一个冬天下来,破草鞋堆得超过了台阶”,这里就是巧用父亲穿破的草鞋的高度这个细节,说明了父亲为建造新屋所付出的辛劳和沉重的代价。再如建造新屋时,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这句细节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父亲在无比喜悦时手足无措的样子。
《呼兰河传》
重点字词
蚂mà蚱zha 蚌bàng壳 谷穗suì 倭wō瓜 水瓢piáo 玩腻nì了
文学常识
萧红(1911~1942),黑龙江省呼兰县人,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她出生于一个旧式家庭,9岁丧母,父亲性格暴戾,继母也经常虐待她,她只有从年迈的祖父那里享受到些许人间温暖。为了反抗父亲指定的婚姻,20岁她弃家出走,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艰苦备尝的流亡生涯。她先后坠入爱情的陷阱,在贫病中极力挣扎,最后客死于香港,年仅三十一岁。长篇小说《呼兰河传》,鲁迅和茅盾对她的作品有过高度评价。
《呼兰河传》是一部回忆性、自传性的小说。作者以她惯用的散文手法, 疏疏落落地写出儿时难忘的记忆。它打破了以人物为中心的传统小说模式,而以呼兰城的公众生活和环境为中心,辐射出生活的种种方面,正如书名所示,它是为整个小城的人情风习作传。这里面有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显示出一点天伦之乐,但这里更有着悲苦的人生。可以说,它实际上是沉默的国民灵魂的别传。课文节选部分是活泼的“我”和慈爱的祖父在一起时的快乐时光。
主要内容、主题
本文回忆童年在祖父后花园的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表现了亲近大自然万物,亲近小生命的幸福与快乐,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对自由纯真的生活的向往。
重难点解读
课文表现了“我”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的回忆。“我”童年所接触的,是美好的大自然。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自由飞舞;花儿、草儿、树儿、瓜儿,生机勃勃;蓝天、白云、清风,悠悠洒洒……“我”在这样的自然中嬉戏、成长,人性本自然,自然与天真的童年相映成趣。
在“我”的童年生活中,不仅有自然的滋润,还有亲情的关爱。爷爷带“我”种地除草,教“我”生活知识。在爷爷的关爱呵护下,“我”快乐、自在。
市民阎师傅近日发现,北京地铁13号线行驶到龙泽与西二旗之间的隧道时,地铁内的移动电视就收不到信号了。
据悉,这是北京北广传媒地铁电视有限公司正在测试的北京地铁电视项目。该项目于一年前启动,在少数地铁上进行了一年多的试播。北京北广传媒地铁电视有限公司负责移动电视系统建设和设备改造安装,并制作地铁电视节目。近日,该公司表示地铁八通线和13号线已开始安装移动电视终端,今后市民们乘坐地铁八通线和13号线时,将可以看到各类电视资讯。而在明年的北京奥运会期间,乘坐地铁的人们更能在第一时间看到奥运赛事转播以及最新的奥运资讯。
对此,许多市民却表示怀疑:试验一年多,地铁电视依然问题多多;在地面移动电视运营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地铁移动电视也同样会遇到……三大问题浮出水面。
信号如何覆盖
说到地铁电视,人们很自然会联想到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并进而会产生疑问:地面上公交电视的信号都很不稳定,地铁里的电视信号如何保证?
专家指出:地面移动数字电视确实存在信号问题。比如建筑物遮挡问题,当接收天线处于高楼、立交桥、隧道等遮挡的阴影区内时,信号可能出现衰落,从而引起信号中断;又如多径接收问题,是指由于地形地貌的反射,如山、房屋、树木、车辆等,使到达接收的信号不止一个,多径干扰达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频谱衰落,从而使接收失败。
对于地铁电视来说,无线信号地下覆盖和高速接收问题就更为复杂了,不同城市采取的解决方案也各不相同。
香港某铁路公司曾在列车上安装了液晶电视。通过在机车内安置一台电脑播放器,由电脑播放器通过电缆信号线把广告、资讯等信号送入安装于列车车厢内的液晶显示屏。由于在地面上新建无线发射基站投资巨大以及各种制约,该公司未采用无线电技术传播模式,只能利用预先摄制好的影像进行播放,无法实时播放节目。
南京地铁电视的解决方案有所不同:南京地铁一号线轨道包括地下隧道、地面高架轨道、地面涵洞等多种情况,信号覆盖条件十分复杂。为确保对整个地铁沿线的移动电视覆盖,建设者采用了特殊的同步技术,将9个移动电视步点发射装置,与3个发射机组成的地面移动电视单频网结合,构成同时覆盖地下隧道、地面高架轨道和地面涵洞的数字移动电视单频网。这样,乘客在地铁列车上,就可以通过移动电视机顶盒和图文资讯接收播放设备构成的视讯接收播放系统,同步实时地观看实时新闻、体育转播、娱乐电视等数字移动电视节目。
北京的情况又如何呢?据了解,北京北广传媒移动电视有限公司已经先后在中央广播电视塔、京广中心、亚运村的名人广场搭建了三个发射机,组建了一个DVB-T标准的地面移动数字电视试验单频网(SFN网络),利用北京DS-48单频网发射无线数字信号,实现地面数字设备时时接收电视节目。据称,借助此网络进行的数字电视移动接收试验,在五环内的移动接收覆盖率达到了96%以上。
这些设备或许能够为地铁电视所用。不过,北京既然有一流的技术、人才和设备,那么试验了一年有余的地铁移动电视为什么还存在信号覆盖问题呢?对于未来能否在地铁上看奥运赛事直播,人们疑虑重重。
体验如何提升
据了解,我国已经有超过30个省或地市开始运营公交移动电视。南京、上海等地也有地铁移动电视,但一些城市的公交或地铁移动电视具有相同的问题,就算收到信号,但乘客体验也很差,有以下几种主要情况:
电视不开机,乘客看不了。很多人反映,公交车不开电视是常事,售票员说是坏了,等维修呢。据了解,这样的情况在各地均有发生,而且不在少数。也很少有出租车司机开移动电视的,原因在于声音太吵,还不如听广播呢。
电视虽开机,没声听不了。一些人反映,公交电视常常是只见画面,不闻声响,乘客只能从屏幕下方的字幕“读”电视。曾有人向售票员提意见,希望打开电视音响开关。售票员却表示:电视声音由驾驶员控制,驾驶员嫌太吵,把声音关了。
声音虽然有,大得受不了。与无声的情况正好相反,有人认为某些车内移动电视声音太大,简直就是强迫乘客听噪音。听不到报站还在其次,严重的是,领导打过电话来还以为当事人在泡歌厅。
有影也有声,但是看不到。通常来说,在非常拥挤的上班高峰,公交车上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收看移动电视。即便能看到的人,也会因车上嘈杂、拥挤、颠簸,导致心情烦躁,还要时刻提防小偷,根本没心思看电视。
业内人士指出,其实很多城市的公交公司都要求车辆运营时必须打开移动电视,但却没有规定电视音量开多大。同时,移动电视公司对相关设备跟进维护不及时,对公交公司员工的培训不够。正是这些看似不大的问题让很多乘客厌恶和排斥公交电视,更让他们对今后的地铁电视失去信心。那么,北京正在建设中的地铁移动电视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这成为人们的又一疑问。
内容如何改善
即使电视信号良好,有声音、有图像,但是目前的很多移动电视内容无法让乘客满意。有项调查显示,80%的受访者在公交车上会关注移动电视的节目,对于希望看的节目类型,新闻类节目的提及率遥遥领先,达到90%。此外,还有60.4%的受访者希望多放些新闻和知识性节目,少放些广告。
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移动电视全天共播出节目17小时,其中新闻类节目占播出比例的30%;娱乐类节目占17%;法制类节目占6%;专题类节目占21%;服务信息类节目占6%;广告占20%。
虽然看起来,广告所占比例似乎不多,但是很多人还是抱怨电视节目种类单一,而且反复重复,每天都差不多。加之很多广告是以某笑星形象及口吻进行医疗单位的大力度宣传,令人感觉不快。为此,北京曾有位乘客以被强制收听移动电视广告节目为由,向法院提讼。
专家指出,移动电视的内容之所以质量不高,是因为移动电视公司面临广告、成本压力。不过作为媒体,电视内容建设仍应是关键环节,不能在内容编排上,一切以广告为核心。电视内容更应突出新闻资讯类节目的服务性和公益性,紧扣新闻信息的时效性,增强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吸引力。
显然,乘客无论是在公交还是在地铁,收看移动电视都具有不可选择性。毕竟不可能要求乘客闭眼不看、塞耳不听。各公司在内容制作上还应加大投入,多用心思。那么,未来北京地铁移动电视在非奥运期间究竟能给乘客提供什么样的电视内容,是否能让乘客满意?这又是另一个问题了。
采访手记:问题不容回避
不可否认,坐地铁看电视确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乘客疲惫,并让他们及时获得最新资讯。对于即将举办2008年奥运会的北京来说,地铁电视更是意义重大。
1. 根据实物图,选择三视图
例1 如图1(1)放置的一个机器零件,若其主视图如图1(2),则其俯视图是().
解析: 主视图和俯视图的关系是“长对正”,即长是一样的.显然A和B都不符合.该实物的俯视图应是三个部分组成,即左边是矩形,中间是正方形,右边是矩形.不难发现C也不符合,只有D是符合题意的.
例2 (福州市)图2是一个物体的实物图,其主视图是().
解析: 一个实物的主视图,是从正面看到的物体的轴截面的形状.圆台的轴截面是一个上宽下窄的梯形.因此,符合要求的答案只有C.
例3 (重庆市)图3是由4个大小相同的正方体搭成的几何体,其主视图是().
解析: 这是一个比较简单的几何体.正面最底层有3个小正方体,第二层最左端有一个小正方体,所以B和D不符合.C是第一层1个,第二层3个,也不符合.只有A符合.
例4 (烟台市)图4是由若干个同样大小的立方体搭成的几何体的俯视图,小正方形中的数字表示该位置立方体的个数,则这个几何体的主视图是().
解析: 根据俯视图画几何体的主视图时,我们不妨按照如下法则去落实.
(1) 根据主视图与俯视图“长相等”的原则,几何体的主视图由三列构成,因此,按照自左到右的顺序画出有三个小正方形构成的长方形.
(2) 数出每列中小正方形的最大个数,在对应的小正方形的上面依次添至最大数目个小正方形,就可得到主视图.
具体解题流程图如图5.
所以,应该选A.
问题拓展:你能画出如图4的几何体的左视图吗?
解析: 解题流程图如图6.
2. 根据三视图,求小立方体的个数或确定几何体
例5 (扬州市)图7是由一些相同的小正方体构成的几何体的三视图,这些相同的小正方体共有().
A. 7个B. 6个C. 5个D. 4个
解析: 从主视图可以得知,这个几何体是一个3列的几何体,并且最左边一列中的某一行或几行有2层小正方体.从左视图来看,这个几何体是个2行的几何体,并且最里面的一行中的小正方体有2层.再结合俯视图,将每个位置小正方体的个数分别填进俯视图对应的位置上.把带有数字的俯视图中小正方形中的数字加起来,就是小正方体的总数.解题流程图如图8.所以,得1+2+1+1=5.选C.
例6 (嘉兴市)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图9所示,则这个几何体的名称是 .
解析: 因为俯视图是三角形,所以该几何体的底面一定是三角形.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