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问答 编辑:磐色 日期:2024-12-15 16:39:43 1人浏览

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引言: 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国家的长期稳定,以及社会的蓬勃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不同地区,不同时间的乡村旅游带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以宏观视域,以乡村旅游的普遍现状为切入点,以其发展特点和发展瓶颈出发,综合讨论了如何最大程度上减少我国乡村旅游发展阻力的实现路径。 二、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 当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正逐步走向白热化。 (一)从区域层分析,可分为两种: 1、景区边缘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一般以国家级、地级市旅游景区为依托,地处其边缘地带,将现有的风景与旅客资源结合起来。这些区域的经济相对发达,且交通便利,结合景区覆盖区域的成熟经营理念与管理能力,这一地区的乡村旅游一般比较兴旺。 2、老少边贫地区;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继承于景区边缘地区之外,其发展一般需要靠国家的政策支持与指导。但这些地区的自然风光比较原始,带有浓浓的民族风情,传统的农业文化、深厚的地域特色,使之独具特色,现在的规模虽然不是很大,但是未来的发展前景十分可观,或将成为独树一帜的特色旅游产业。 (二)从机制层分析,可分为三类: 1、政府主导型;即国家与地方政府为了使本区域的经济发展具有更多的活力,采取多种手段对乡村进行各种各样的开发引导,提供帮措施。 2、市场推动型;即依靠市场自动调节乡村旅游的发展与变化,政府通常较少参与,故此模式对于市场机制的要求很高,应尽量使其完善。 3、混合发展型;即是将政府参与和市场调节发展乡村旅游两种形式有机结合,使资金、思想传播、基础建设以及培训和管理等能够有更好的发展与协调,直到当乡村旅游的民间组织以及相关协会日渐壮大后,政府的参与力度则以此减弱,更多的是发挥监管作用。 三、乡村旅游的发展瓶颈 从整体上看,目前阻碍乡村旅游发展的因素主要可归结如下: (一)受政策影响。近年乡村旅游的发展速度迅速,相关领域越来越多,这些是积极有利的变化趋势,政府的宏观调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然而与此相对应的政策缺陷却愈加明显,对于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资源的保护力度也相对不足。 (二)受配套服务影响。便利的交通,舒适的住宿,良好的治安等基础设施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核心。如,开通来往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快捷巴士;种类繁多的餐饮业、洗浴等服务性行业,热情周到的售后服务等都能大大提高旅客满意度,刺激再消费。但由于部分地方政府的重视不够,扶持投入力度相对较小,造成乡村旅游配套基建不健全,再加上服务意识的不到位,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乡村旅游的有序发展。 (三)受功利意识的影响。乡村旅游通常会给人以“低投入、高产出”的错误印象,因其开业前期需进行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筹资压力很大,在实际运营过程中还经常会出现资金短缺的问题;再,长期居住于乡村农民多数依靠自己的基金进行投入,凭借其一己之力通常难以承受如此浩大的工程,由此,便只能采取在具体的旅游设施上、旅游产品的品牌上、以及包装上进行资金的压缩,从而不可避免的造成旅游产业档次的降低,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措施 (一)推进乡村旅游的品牌化建设。品牌可以增加消费者的感情认同程度,提高对于产品质量的认可度。因此,通过对乡村旅游的品牌建设,可以使我们认识生产经营者的知名度、服务质量以及信誉等,继而带动发展。现实中,乡村地区可以根据自身特点拓展经营领域,串联成产业链,将旅游活动与餐饮业、娱乐服务业有机结合,创造更大的利润的同时,也塑造出地区旅游品牌。 (二)建立健全乡村旅游管理机制。乡村旅游主要是农民自主开发建设,中间主要参考的是市场的需求。从深层次上说,农民的经营理念与能力往往决定着乡村旅游整体的发展前途,而这其中,必须依赖政府的监管,一旦监管失效,便会出现类如不正当竞争的行为。因此,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坚决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建立健全旅游管理机制,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不良竞争现象,妥善规划乡村旅游项目。但要注意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必须在最大程度上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长沙市 旅游行业 发展情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1长沙市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长沙市旅游产业正式迈入千亿元产业集群,全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602.33万人次,同比增长18.72%,实现旅游总收入1006.3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接待国内游客948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8.82%;实现国内旅游收入958亿元,同比增长29.26%;接待入境游客116.97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实现旅游外汇收入7.79亿美元,同比增长17.23%。 目前,全市共有旅行社254家,其中经营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共22家,经营入境旅游业务的共232家。五星级旅行社7家,四星级旅行社25家,三星级旅行社9家。 截至2013年底,湖南省5A级旅游景区总数达到7家,分别是张家界武陵源旅游区、南岳衡山旅游区、韶山旅游区、岳阳楼-君山岛旅游区、张家界天门山旅游区、岳麓山・橘子洲旅游区、长沙市花明楼景区,长沙市共有2家。 全市旅行社发展势头良好,尤其是大型、连锁型旅游企业,中小型旅游企业生存压力大。仅去年一年,长沙市陆陆续续关停了20多家中小型旅游企业。 未来,长沙市旅游发展要与建设“两型社会”相结合,大力发展低碳旅游、环保旅游、绿色旅游、生态旅游。加快“两型景区”的创建工作,着力构建山青、水碧、天蓝的生态环境和秀丽景观;要与打造现代宜居城市相结合,推进旅游同文化、工业、商务相融合,努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要与促进城乡一体化相结合,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把“农家乐”旅游作为全市乡村休闲旅游的一个拳头产品来抓,大力发展乡村游、民俗游、观光游、采摘游等,使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载体;要与发展文化产业相结合,大力推进文化资源旅游化、旅游资源文化化。 2对长沙市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建设的启示 2.1紧扣旅游行业发展现状,前瞻定位专业培养方向,加强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 在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下,中国旅游业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期。旅游行业发展最大的特点是资本进入旅游业的热情空前高涨,旅游行业的规模将得到进一步扩展,旅游集团化、连锁化经营趋势越来越明显,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面临新机遇。旅游行业开始加大对互联网及新技术的应用和整合。随着文化产业的进一步繁荣,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将会成为新的市场增长点。根据旅游行业发展出现的这种新特点、新趋势,我院旅游管理专业应紧扣行业发展现状,明确旅游企业用人要求及同类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状况,以学院传统的导游专业技能平台为基础,将旅游管理专业培养方向定位为高级导游旅游方向、旅游营销方向、会展旅游方向、电商旅游方向、旅游职业经理人方向等综合旅游管理专业群建设,适应社会对旅游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2立足专业培养方向,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培养为依据开发职业化课程体系 立足专业培养方向,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重点,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设计原则,充分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和旅游企业的资源优势,聘请旅游企业的专业人员参与课程规划设计与开发。课程体系设置要打破传统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建立职业化的课程体系。具体以岗位需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工作过程为载体,以工作过程的各环节为任务,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来选择教学内容和设置课程。 2.3以在职培训和企业顶岗锻炼相结合,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应该提高现有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具体的培养途径包括:一是有计划地送专业教师到全国知名的旅游院校或全国示范高职旅游院校深造和进修,更新和拓展理论专业理论知识,把握专业发展方向,能够带领教学团队深化教学改革;二是有计划地派送专业教师到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酒店等旅游企业顶岗学习和挂职锻炼,了解旅游行业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服务流程、服务技能、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其次,建立稳定的兼职教师队伍。积极聘请行业知名的专家、管理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及业务骨干组成兼职教师队伍。邀请他们定期或不定期来学校开设讲座和专题报告,全面参与课程指导和课程开发。整体完善教师团队的教师水平。 2.4突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应该完善实践基地,扩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改革的具体体现是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等方向的综合改革。实践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专业技能体现应用性和适度性、强化针对性、实用性和先进性。实践教学方法要体现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采用情景模拟法、案例讨论法等能够提升学生个人实践能力的方法。实践教学形式应该多采取走出教室,走进企业实际工作环境等形式,比如进旅游企业参观,了解企业基本组织结构;实训课搬进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知识。 [关键词] 农业旅游 经济发展 现状 前景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农业旅游的蓬勃发展是与休闲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的。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产生初期就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体现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绵阳市的农业旅游已经成为绵阳继军工配套产业、电子产业、职业教育产业、房地产业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点。绵阳的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很好,这与她的地理优势、各级政府重视以及依托科技城建设而涌现的一大批善于学习、观念前瞻、懂科学、有经济头脑的人才有密切关系。 一、绵阳市农业旅游的先天优势 1.绵阳地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绵阳地貌属于丘陵地形,处长江上游,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众多,造就了相当数量的濒水生态景观,构成了以河谷流域的坡耕地垂直景观(山顶水保林带、山腰果树复合带、山底特色水域带)、丘陵低洼地域的平坝农业景观和高山无污染生态农业景观为主的多层次多季节生态农业景观带。有益于农业旅游的四季开展,观赏性强,可参与度高,体验性好,其优势较纯平原地区更为明显。 2.绵阳的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特色突出 在都市发达经济圈形成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水产品示范基地、特种禽生产基地、花卉基地、水果基地、茶叶基地等,诞生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农业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种类齐全,名优特农产品多,如斩山米枣,龙门枇杷,平武木耳,北川绿茶等在省内外久负盛名。为建立农业观光、农产品购物、农村民俗风情、农事劳作、垂钓、园艺等农业旅游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 3.传统民俗文化深厚而独特 绵阳境内聚集了汉族及白马藏族、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形成了相对成熟、特色鲜明的农耕民俗文化,由此导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更是异彩纷呈。这些散布于农村地域的农耕及传统民俗文化不仅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成本低,而且将极大地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文化内涵。 4.绵阳的科技城建设、西南科技大学的生命科学院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科研人员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等,引进工厂化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提升农业品位。农业科研单位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 二、 绵阳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1.绵阳的农村生态旅游因为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发展已初具规模 坚持市场化运作,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政府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将生态农业旅游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成立生态农业旅游领导机构,统筹其管理、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 (2)制定生态旅游农业的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做好形象宣传工作,提升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4)优先配置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 (5)搞好乡村旅游规划,规划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和方向。规划体现了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组织机构等的预测,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 (6)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搞好农业旅游的基础配套建设和乡村环境建设。重点突出道路交通、给排水和能源工程。“农户参与”是农民获益的基本前提之一,它包括农民参与有关旅游发展的决策、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参与旅游收入的分配、接受相关培训与教育等。 2.绵阳市的“村村通公路”工程为绵阳的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全市境内已建的大型的农村生态旅游项目有: (1)老龙山生态农业旅游区。目前老农山村庄里,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开起了农家饭店和宾馆,春夏秋季,绵阳市民成群结队驱车前往赏花、游玩,品农家饭,尝农家鲜果,欣赏闲适的田园风景。据笔者调查得知,农家饭店每年收益最好的能达到20000元左右,效益差一些的也6000多元。 (2)龙门小桥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前几年聘请了省旅游局专家和西南科技大学的农业专家组深入现场,对示范点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指导。把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展示、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相结合,充分发挥绵江产业带的优势和农家乐集中的特点,促进新农村建设。小桥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上千亩,品种优良的梨子、桃子、枇杷等水果满山遍野,构成了十分抢眼的农业观光、采摘旅游带,还有村上现存的清朝官员张仲齐的五世同堂牌坊和回龙古寺等古迹,形成了该村特色鲜明的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3)李白故居青莲乡。近几年,该乡依托李白故居做足了“文章”,每年举办李白故居文化旅游节和乡村旅游节以及各种展览、诗歌朗诵会,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今年更是在小匡山下,占地866亩,通过自然生成的油菜花和麦苗,“写”出了“千年李白 回归大地”八个大字,“画”出了巨幅李白头像,甚是壮观,省内外、甚至是外国游客都慕名前来观看。 (4)戈家庙川西乡村民居生态村。展示了川西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风格。该村依山傍水而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川西特色的木结构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立了完整的排水系统。形成了戈家庙村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 (5)江油小寨子沟森林公园。以山林自然景观的优美环境、洁净的空气来吸引市民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森林考察、避暑疗养等健身活动。地处人迹罕至的山坳中,原始风貌未曾破坏。重峦叠嶂,林木森森,飞瀑高挂,潭水清澈,有珍禽异兽出没,风光旖旎,犹如人间仙境。在此基础上当地乡政府硬化了景区道路,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形成一个农业森林生态园。 (6)原生态文化村白马藏寨。该村目前还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种植业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并保留了浓郁的藏文化气息。这里乡风古朴,诸如传统的手工磨面、榨油、纺花、织布、草编等,锅庄舞,献哈达等许多较原始的生活作业方式仍广泛存在。凡来观光的游客既可看到原始的磨面、榨油等作业场景,还可品尝到无公害的水果、蔬菜,购买到一些土特产品、工艺品。 三、 绵阳农业旅游的前景展望 农业旅游以其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以其产品的自然性,娱乐性,参与性,对现代都市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又刺激了短程农村地区旅游的发展;随着国家对假日的调整及带薪假日的来临,民众闲暇时间日益增多,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新契机。绵阳农业旅游如今己经迈上健康发展之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确保绵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农业旅游已经非常成熟。在法国,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建立了名为“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大力推销法国的农业旅游,产品包括农场技艺、农产品市场、骑马农场、探索农场、守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系列。1998年,33%法国人选择了乡村度假。在意大利,到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单位,当年夏季接待了120万人次的本国旅游者和20万人次的外国旅游者。在阿根廷,政府从2000年起开始推行乡村旅游发展计划,推出了“马背上的阿根廷”、“南美土著部落”、“农庄生活”、“乡村手工制作”、“乡村美食”等旅游项目。并向从事乡村旅游的个人和团体提供优惠贷款和补贴,向全国的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培训,还成立了“阿根廷乡村旅游网”,鼓励所有农牧业生产者加盟。在美国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农业旅游,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三之分一来自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合作组织是海外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大特色。具体来讲,可以构建“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运营机制,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根据保护要求和规划进行开发利用、包装景点;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编制线路;农民旅游协会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负责组织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负责环境卫生的改善和村民培训等,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 2.坚持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旅游 高科技生态农业旅游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高科技农业与观光、教育、体验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以高科技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为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技术支撑,增强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利用绵阳科技城的优势,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不仅要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3.重视电子商务对农业旅游发展的作用。 (1)利用旅游电子商务的调查评估作用,可以在网络上各种调查表,评估现有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问题制定相关的措施。 (2)宣传促销、展现新农村的作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宣传促销成了最广泛的方式。通过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可以把新农村的农副产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乡村文化向更多的旅游者展示,提高知名度。 (3)方便农业旅游产品交易的作用。电子商务实现了旅游者对农业旅游产品的选择更理性和交易的方便性以及安全性。要实现上述作用,还是需要发挥政府主导的机制。电子商务在农业旅游中的应用和发展,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保证信息不断更新与补充。政府要引导农业旅游企业和合作组织,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实现规模化、网络化和特色化的经营与管理。以适应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艺惠: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旅游业;阳朔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2)17-0034-02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城乡互动发展的趋势日趋明显。在广大中西部旅游地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以城市旅游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旅游方式。虽然很多学者在城市旅游、乡村旅游以及城乡一体化都做了不同程度的研究,并且在各自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从城乡旅游一体化的视角,探讨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互动、互济、联系与合作,分析发展旅游对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的作用、模式等方面,却显得十分薄弱。城市旅游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大背景下,城乡旅游一体化是大势所趋。因此,探讨旅游地区的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模式意义重大。 1 城乡一体化研究背景 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实现城乡互动融合发展,这应该成为当前这个时代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首先,“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全面战略转型的新阶段,这一次转型是在改革开放基础上的全面转型,是改革开放的延续和深化。其次,统筹城乡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重要方面。2010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49.8%,已经进入城市化的中期阶段,城市化将继续由加速推进向减速推进的转点期,人均gdp达到29 706万元(4 486美元),工业化处于中期阶段,农业占gdp比重为10%。根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农业占gdp比重降到10%、城镇化水平达到50%时,是打破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一体化发展的最佳时期。再次,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根本要求,并明确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建立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为我们改革探索指明了方向。 2 制定城乡一体化的立足点 ①系统分析,全面协调。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通过综合考虑研究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社会文化,全面协调该区域内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建设之间的关系,系统的分析区域内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然后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②扬长补短,发挥优势。在充分了解研究区域内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和制约区域发展的“软肋” 和不足后。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充分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 发展与区域资源供应丰富的产业体系,从而提高区域的竞争优势。 ③产业、空间、生态并重发展战略。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是个完整的战略体系,在制定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战略时应该尽快改变原来只片面重视经济发展战略的思想。综合考虑整个城乡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现状,制定与区域相应的产业发展战略、空间发展战略以及生态保护战略。 3 桂林市阳朔县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3.1 阳朔县发展概况 阳朔县位于广西东北部桂林市区的南面,属桂林市管辖,县城距桂林市区65 km,全县总面积1 428 km2,有耕地2万公顷,辖6镇3乡,有汉,瑶,回等11个民族。截止2010年,户籍总人31.6万人,地区生产总值50.4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59万元,全县三次产业结构为:23.3∶33.6∶43.1。阳朔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且位于漓江黄金旅游线的必经之处,具有地理优势,“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高度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在世界所占的重要位置。2010年阳朔乡村旅游收入19.5亿元,占广西阳朔县旅游收入的55%;年接待游客570万人次,占广西阳朔县年接待总人数的70%,广西阳朔已经成为乡村旅游的典范。 3.2 阳朔县旅游目前发展态势 ①阳朔县旅游发展整体上存在的问题。阳朔旅游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总体上大致为: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旅游接待服务设施不完善 服务质量水平低;道路设施不完善,特别是乡镇内的道路较差,道路颠簸不平;旅游地分流问题仍需进一步解决,著名景点的人流量太多,失去原有的宁静;文化内涵未得到充分挖掘和生动展示,种类比较单一;生态环境的恶化。 ②阳朔县各景区发展存在的矛盾日趋明显。西街是阳朔县城一条长约500多米的老街。目前西街上的各类旅游企业已达200多家,包括各类餐厅、酒吧、旅店、俱乐部、旅游精品店铺、外语培训机构等,现在已成为知名度较高的旅游企业集聚区之一。目前西街旅游企业由于过分重视短期经济效益而导致旅游企业赖以生存的文化背景或氛围遭到破坏,使得当地众多的旅游企业如昙花一现,生存期极为短暂。遇龙河是阳朔县的第二大河流,素有“小漓江”之称。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当地原本和谐的人际关系将面临挑战,遇龙河景区的当地居民因为内部争利而导致的人际关系矛盾已经露出端倪。没有任何规划的遇龙河沿岸“农家乐”、“农家饭”、“家住宿”、“农家休闲山庄”纷纷开建和营业,导致景观破坏、遇龙河河水污染,景观质量和游客体验在下降,旅游开发遇到了发展瓶颈。世外桃源是阳朔县的重要旅游景区。不可否认在旅游开发之初,开发公司获得了利润,当地居民也从中得到了一定的实惠。但随着旅游景区发展,处于互动过程中的双方,如果一方有要求,另一方不能满足;或是只满足了其中的一部分,未满足方就会不断申诉、不断争取,因此在旅游景区开发期间难免会有纷争和冲突发生。目前世外桃源景区的开发商(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和当地居民(笔架山村)的矛盾持续加剧,严重影响了景区的开发。 4 桂林市阳朔县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综合分析 ①旅游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已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桂林市十二五规划的空间发展布局,总体规划确定的向东南发展战略,从而使阳朔县在桂林市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伴随着雁山区到阳朔的桂阳公路进一步开发,桂广高速公路和贵广高铁的规划建设,阳朔县和桂林市的经济联系将变得越来越紧密。阳朔县应该尽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改变当前各地旅游景区的混乱发展格局,尽快实现与桂林市的融合和协调发展。 ②阳朔县在桂林市中的功能定位与发展方向选择。阳朔应该充分利用桂林市的旅游名片,营造良好旅游环境,增强自身的旅游竞争力,大量吸引游客到这里旅游,带动阳朔的经济快速发展。本着“依靠秀丽的山水,打造国际旅游城市”的发展理念,以旅游经济为主线统领全局战略,不断强化和放大旅游资源优势,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最终形成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5 阳朔县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研究分析 ①关注指导,大力发展旅游企业。旅游企业的经营活动其实可视为一种贸易,通过消费者(游客)到旅游企业中就餐、住宿、购物等活动,使外来资金流入旅游地区。因此,旅游企业直接对地区收支平衡做出贡献,如同其它商业行为一样,这种资金的流入创造了商业交易额、税收以及推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旅游企业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性以及受教育程度少、缺乏专业技能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此,当地居民通过创办旅游企业或在旅游企业中工作能从中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旅游企业的发展有助于解决区域内城市和农村贫困问题。 ②因地制宜,制定合理发展策略。旅游景区之间拥有各自不同的旅游特色,因此当地开发机构和决策部门在开发旅游景区时应该把握有利条件,控制不利因素,依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科学决策。同时在旅游政策的制订时应该充分体现公众意愿,应当广泛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只有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管理、得到利益,才能有效根除居民、开发商、游客的潜在冲突,从而消除旅游业发展的潜在阻碍。 ③教育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素质。对旅游地区居民的教育:通过教育培训,使居民充分了解到当地文化传统和旅游资源的真正价值所在,使他们深切地意识到恰恰是这里的“乡土气息”满足了国内外“都市人”对自然的一种怀旧,恰恰是传统的耕作方式和人地关系吸引了大批国内外的旅游者。目前,旅游地区的居民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点,只有让居民了解这点,他们才有可能自觉的把自然风景、传统的耕作方式与人地关系作为重要吸引物加以保护,只有这样当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才可能得到最根本的保障。 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主要包括 技能上的培训和观念上的指导,后者尤其要引起重视。很多从事旅游业的居民的市场意识开始觉醒,但有时会偏离方向,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及长远的发展,致使许多原生态的传统文化招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例如在家庭旅馆的营造方面,他们认为越现代化才越有竞争力,导致当地传统的民居大量减少,而当地传统的民居却是吸引国内外旅游者主要因数之一。所以居民在建造家庭旅馆可以由旧房改造而成,这种传统风貌的保持,往往更能赢得旅游者的青睐。 6 结 语 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们始终都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城乡一体化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实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冒进。应该结合自身的优势条件和外在发展环境,通过“关注指导,大力发展旅游企业;因地制宜,制定合理发展策略;教育培训,提高当地居民素质;”不断地提高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从而增强旅游竞争力。从而形成人民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礼貌、生态良性循环,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匡林.旅游业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 赵增凯,童玲.基于拉尼斯—费模式的城乡一体化阶段牲研究[j].广西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10,22(4). [3] 保继刚,邱继勤.旅游小企业与目的地经济发展研究:阳朔西街案例[j].企业管理,2011,(6). 关键词:乡村建筑;艺术手段;传统与革新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1.038 在当今各类全球化发展的大环境下,各类文化包括建筑文化传入中国并带来深刻的影响,其中一部分的表现就是随着城市扩张,乡村迅速发展,中国乡村地区那些传统建筑濒临灭亡,也就是说它们在大拆大建中逐渐被现代化、国际化的建筑所取代并走向落寞。要想改善这种情况,根据目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利用艺术手段介入乡村建筑的未来发展甚至当前的调整会是个不错的选择。 1为何需要艺术来扭转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 在当今这个注重人文发展的社会里,随着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周遭单一的环境,而希望能从身边其他的文化中获取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恰好建筑又是人们一天中相处时间最长的,所以建筑艺术文化的创建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乡村的发展毕竟不同于城市,城市拥有更多高楼大厦和办公室工作等元素,具有更多的现代化元素,而虽然很多乡村正处于发展期,但它毕竟没有城市那样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和相对高昂的生活费,所以艺术介入的空间会更大。另外,在一些依靠修复或重建传统乡村建筑来发展旅游业的地方,比起缺乏个性、流于形式的仿古建筑,带有艺术气息的传统乡村建筑会更吸引年轻的游客,同时也有利于人们重新认识乡村建筑的文化价值,让其在尊重原有村落和居民的地域性时,也能保留和发扬其差异性和个体性。 2如何通过艺术扭转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 2.1艺术技术相结合 要想改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状况,首先应该在尊重原有乡村建筑建筑模式的基础上利用现当代最新最好的技术对其进行修复,就像计算机需要有过硬的硬件支撑相应的软件,要利用艺术手段改善传统乡村建筑的现状,就得先有稳固而不是摇摇欲坠的传统民居和民宅,否则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了。 2.2艺术地联系生活 乡村建筑是在特定的地域文化滋养下发展的,而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乡村目睹了城市中日趋激烈的竞争,而为了赶上城市的发展,乡村建筑屡屡遭到破坏和毁损并在这个过程中失去自己的个性,艺术的手段虽然可以弥补这个个性化的丧失,但依然得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让乡村建筑艺术地联系生活目前有两种方式的建议:第一,在乡村建筑所体现的传统文化中找到与现代生活关联性较强的部分进行进一步的发扬光大,并通过艺术带给现代人更多的亲切感;第二,在乡村文化继承下来的部分如民族传统节日中艺术化地融入现代人的文化习惯。 2.3东方式乡村建筑 全球化大环境下,即使是乡村建筑的改革也往往会借鉴西方如美国的乡村建筑模式,但西方式的风格毕竟与东方人的传统习惯不相匹配,而艺术介入乡村,可以带进更多的东方元素,有利于建构更适合东方人生活方式的乡村建筑模式。通过艺术介入乡村建筑的修建,一方面是为了不要再盲从外国传入中国的各类文化,而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新的乡村建筑修复系统,一方面是为了从国际化、现代化手中恢复那个体现着人文关怀和宽厚仁德的乡村文化,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建设新的现代中国乡村。 3艺术拯救落寞的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前景 既要确保满足村民的生活期待,又要适当结合现代文化对乡村文化个体性、差异性和多样性的高要求,利用艺术手段无疑是传统建筑修建系统改革的一大趋势。根据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发展现状可知它急需新的、有效的手段对建筑的修复模式和方式等进行革新,而艺术在当今时代有极强的表现能力和应用范围,且随着物质生活的进一步发展、精神需求的进一步扩张,艺术的使用领域和范围只会越来越广,也就是说,在当今时代,艺术性乡村建筑实际上是有着极好的发展前景的。 此外,一般来说,乡村建筑是具有乡土气息的,而这种乡土气息会让村民感到亲切,吸引有归根情绪的游客,所以也常是旅游业主打的特色之一,但在水泥、沥青遍布的环境下,这种气息已经越来越难以感受到了,但艺术可以帮助乡村建筑深化它的乡土气息,提升它的内涵,使得乡村建筑不仅仅修复了外在更修复了内在。 4结语 面对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落寞,使用艺术手段提升乡村建筑的内涵增加它的现代价值有其可行性和必要性,但要注意的是,在利用艺术手段改善乡村建筑落寞状况的同时,也不能忘记使用其他手段来巩固这一效果。 参考文献 [1]左伟灿.中美乡村建筑对比及中国乡村发展规划趋势[J].规划・建筑,2013,(9).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