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宏观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决策部署,认真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大力实施“三市”战略,坚定走好“两海两绿”路径,积极建设“四新盐城”,全力打好“三大攻坚战”,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济总量规模不断扩大、质量效益持续提升,“十三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地区生产总值提前实现较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经济总量达到5953.4亿元,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中排第37位。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8370.1亿元、6947.2亿元。东山精密、SKI动力电池等一批百亿级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户,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加强。成功纳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淮河生态经济带等多项国家战略规划,高水平创成全国文明城市,区域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转型升级取得突破。坚持产业强市,强化主导产业支撑,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功获批国家创新型城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2.36%,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0%,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成为苏北首个高企数量超千家的设区市,盐城高新区获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持续开展企业“争星创优”,星级企业入库税收占全市比重近1/5。汽车、钢铁、新能源和电子信息四大主导产业应税开票销售占全市总量47.6%,东风悦达起亚五年销售汽车192万辆,钢铁产业开票销售超千亿,新能源、电子信息产业开票销售均突破600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以上,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48.9%。农业总产值达1207.2亿元,建成现代农业园区186个,蔬菜园艺、蚕茧、水产品产量均居长三角前列。
改革开放活力彰显。大力推进开放沿海、接轨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分别突破110亿美元、10亿美元。平台载体建设取得新突破,中韩(盐城)产业园、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获批,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加快建设。扎实开展园区“等级创建”,优化整合认定首批11个市级工业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县(市、区)全覆盖,东台创成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大丰获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市开发区获批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深化“放管服”改革,“三书合一”“数字化多图联审”等改革举措在全国推广,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全国首创联耕联种新模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整合组建燕舞集团、黄海金控集团、盐城港控股集团,国有资本运营效益进一步提升。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中心城区能级明显提升,城北全面改造、城南拓展提升、城东加快建设、城西整体开发、城中有机更新,城市组团建设日新月异,建成建管精细化示范街区20个。盐城高新区创成全国首批产城融合示范区,盐南高新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通过验收。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盐丰高速建成通车,盐射高速开工建设,高速公路达港口、通县城,全市公路总里程达2.5万公里,位列全省第一;盐青、盐徐、盐通铁路建成通车,实现县县通高铁;市区建成“一环五射”90公里内环高架,实现高铁、高速、高架、空港无缝对接;盐城港“一港四区”全部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南洋国际机场T2航站楼建成运营,开通全省唯一至韩日全货机航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村人居环境“四治理、四提升”成效明显,建成47个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大丰全心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市域镇村公交实现全覆盖,高标准提档升级农村公路6258公里,在苏北苏中率先实现行政村双车道四级以上等级公路全覆盖。
绿色发展成效显著。坚持生态立市,绿色转型、绿色跨越步伐加快。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国第14处、江苏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填补了全国滨海湿地类世界自然遗产空白,东台黄海森林公园创成国家森林康养基地。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市区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连续多年全省第一。推动城镇污水处理设施一体化运营,在全省率先实现生活垃圾全量焚烧和餐厨垃圾处理市域全覆盖。全市地表水国省考断面100%达标,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造林面积连续3年全省第一,城镇绿化覆盖率达37%以上,创成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开展“三项清理”,盘活土地2.5万亩、厂房292万平方米。认真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7%,新能源发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50%,盐都创成国家“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坚持富民兴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每年近80%公共财政支出用于民生保障,城乡居民收入分别突破4万元、2.3万元。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225所,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城乡居民低保标准提高到670元。新水源地及跨区域引水工程建成供水,500万群众饮用水得到更好保障。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老旧小区整治、农村住房改善,50万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得到提升。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18.36万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全部脱贫,105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滨海、响水两个省重点帮扶县如期摘帽。淮剧《小镇》荣获国家文华大奖。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被表彰为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妥善应对“6·23”龙卷风灾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公共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
与此同时,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突出。经济转型压力相对较大,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面临困难较多,产业转型升级不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仍不充分,新旧动能转化亟待加速;区域创新能力不强,支撑产业创新发展的研发投入不多、高能级科创平台不多;开放发展优势不明显,开放型经济规模整体偏小,营商环境和行政效能还需提升;城市能级不高,中心城区发展规模不大、功能不强,县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人口集聚能力亟需增强;经济发展需求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不足矛盾较为突出,面临着产能、能耗、排放等诸多瓶颈制约;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明显,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变,全球进入动荡变革期,我国内外部环境将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与全国、全省一样,我市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发生深刻变化,需要辩证认识和准确把握。
从全球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加速大变局深化演变,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同时也应看到,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字经济成为推动和引领发展的重要力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国际形势的重大深刻变化,既为我市发挥资源禀赋优势、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带来新机遇;也对我市融入区域一体发展、重塑对外开放格局,提出新挑战。
从全国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尽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创新能力还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但我国制度优势显著,治理效能提升,经济长期向好,物质基础雄厚,人力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广阔,发展韧性强劲,社会大局稳定,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我市需要深刻认识国内形势变化,深入分析社会主要矛盾在我市的具体表现,立足办好自己的事,努力在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取得实质突破,切实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从全省看,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接续奋斗,江苏已经成为我国发展基础最好、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当前,全省上下正在肩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的历史使命,全力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再出发,省域一体化发展格局和重大生产力布局加速优化,现代产业集群和高质量创新型省份建设协同并进,向海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美丽江苏建设高起点推进。我市需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动态和走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抓住机遇、释放优势,力争在我市最有基础、最具潜力的领域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从全市看,随着我市成为长三角中心区城市、迈入高铁时代、黄海湿地成功申遗,我市的时空坐标和资源价值发生了历史性变化,需要站在更高层次应势而为、主动作为,更加积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把握产业分工和竞争版图重构的新趋势,统筹发挥空间、生态、农业、区位的综合优势,主动承接长三角、珠三角、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加快建设“长三角的盐城”“中国东部沿海的盐城”,努力在更大区域、更畅循环中集聚各类发展要素资源。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听中央号令、抓主要矛盾、下明确指示、靠人民群众”,努力在育新机、开新局中奋力争先,探索出一条持续巩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之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扣“强富美高”总目标,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坚持“三市”战略,坚定“两海两绿”路径,推进“四新盐城”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在“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中展现盐城担当。
“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系统观念,加快培育发展新动能、开拓发展新空间,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色、阶段特征、盐城特点的高质量发展路径。重点把握好以下六个方面:
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根本遵循。适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在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丰酬、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弱有众扶等各个方面取得新进展,大幅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把科技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强化人才科技支撑,最大限度释放全社会创新创业创造动能,推动创新成为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劲动力,使每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速度包含更多的科技含量。
把打造现代产业集群作为核心任务。聚焦提升实体经济竞争优势,着力壮大主导产业,加快突破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体系,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助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关键举措。顺应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推进一系列国家战略在我市高效集成、融合实施、有效落地,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断提高城市承载和配置资源的能力。
把绿色转型跨越作为重要路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和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做好申遗后半篇文章,在放大黄海湿地世遗效应上创造新价值,努力实现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景更美。
把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重要保障。坚持问题导向、底线思维,以全面深化改革激活全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以重点领域的治理效能提升带动系统完备的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把“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纲领、总命题、总要求,确保认识到位、理解深刻,把握准确、落实见效,努力探索一条具有盐城特色的现代化之路。
在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上争当表率,积极践行新理念,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树立绿色协调和共享发展的典范。深度参与国际生态治理对话,倡导推动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建设,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国际湿地城市。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广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力争全市碳排放与全省同步达峰。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多措并举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让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坚持创建为民,完善公共服务体系,确保高分高位通过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复查。
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全力融入新格局,深化对韩合作,打造东北亚经济圈和长三角一体化双向互动的样板。抓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和中欧完成投资协定谈判机遇,打造连接东北亚和长三角两大市场的重要枢纽,建设长三角北翼先进制造业高地。依托中韩(盐城)产业园,建设中韩国际合作示范区。抢抓新一轮沿海高质量发展机遇,建设绿色产业集聚带、滨海特色城镇带和美丽生态风光带。
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准确把握新阶段,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探索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双轮驱动的新路。推动全市域统筹发展,做强主城能级,提升县城品质,优化镇村布局形态,不断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一二三产融合为方向,以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优化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建设全域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开展乡村建设行动,统筹推进农房改善、基础配套、环境治理,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走在前列。
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二○三五年盐城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是:综合竞争力进入长三角中心区城市先进行列,高质量发展跻身东部沿海城市第一方阵。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20年基础上实现翻一番,居民收入实现翻一番以上。开放式协同创新体系全面建立,主要创新指标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城市科技创新力取得决定性进展。现代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农业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形成高水平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发展格局,成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和东亚“小循环”的重要窗口,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优势明显增强。人民群众过上现代化的高品质生活,中等收入群体成为主体,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覆盖常住人口,高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健康盐城,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充分展现。黄海湿地世界遗产地品牌价值充分彰显,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空气质量全国领先,地表水水质优良率持续提升,率先在“两山”转化和生态治理新体系上走出新路,建成美丽中国的盐城典范。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城市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法治盐城成为一流营商环境核心内容,一批改革品牌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力,平安盐城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市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强富美高”新盐城建设迈上新的大台阶。
按照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阶段性部署安排,“十四五”时期,盐城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全方位巩固,高质量发展走在长三角前列,高品质生活大幅跃升,高效能治理成效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经济发展更高质量。经济保持稳步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以上,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560亿元。科技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5%,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形成一批具有更强竞争力、更高附加值的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取得明显进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实现新突破,全要素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人民生活更加幸福。城乡就业更有质量更加充分,居民收入增幅快于经济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小至1.66左右。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乡居民住房条件全面改善,高质量教育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高质量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水平,全市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达90以上。
美丽盐城更有魅力。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态安全屏障更加巩固。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广泛形成,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更加科学高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占用面积达38公顷/亿元。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城乡环境面貌显著提升,黄海湿地品牌进一步打响,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逐步完善,生态产品供给水平稳步提高。
城乡发展更加协调。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入推进,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城市发展空间格局进一步优化,功能配套更加完善,城市能级和城市价值显著提升。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农村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坚强保障,农业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3:1以上。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初步建立,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合理配置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改革开放更具活力。重点领域改革创新取得积极成效,营商环境明显优化,市场主体更加充满活力。全面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开放沿海全面提速,接轨上海全面突破。对韩合作深入推进,中韩(盐城)产业园加快打造亚太自贸区建设先行区。淮河生态经济带出海门户加快建设,港产城加速融合,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基本形成。开放型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外贸进出口总额、注册外资实际到账年均分别增长10%。
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得到新提升,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平安盐城建设持续深入,社会公平正义充分彰显,社会大局和谐稳定,人民群众安全感保持在98%以上。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机制不断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能力全面加强,防灾抗灾救灾能力明显提升,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身体健康、安居乐业得到切实保障。
市“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2025年
总量
年均增幅
(%)
1
经
济
发
展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8000
6以上
预期性
市统计局
2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亿元)
560
7
预期性
市财政局
3
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5左右
预期性
市工信局
市统计局
4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
45
预期性
市科技局市统计局
5
现代农业
农业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
3:1以上
预期性
市农业农村局
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
70以上
预期性
市农业农村局
6
注册外资实际到账(亿美元)
17
10
预期性
市商务局
7
外贸进出口总额(亿美元)
177
10
预期性
市商务局盐城海关
8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71
预期性
市统计局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66.5
预期性
市公安局
9
创
新
驱
动
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3左右
预期性
市科技局市统计局
10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6.63
预期性
市市场监管局
11
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个)
1200
预期性
市科技局
12
科技进步贡献率(%)
65
预期性
市科技局
13
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
19.3
6以上
预期性
市统计局
14
节
能
环
保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市工信局市统计局
15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市生态环境局市统计局
16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
(公顷/亿元)
38
约束性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统计局
17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35
约束性
市发改委
18
节
能
环
保
环
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比例(%)
90
约束性
市生态环境局
19
地表水国考断面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
100
约束性
市生态环境局
20
林木覆盖率(%)
25
约束性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1
垃圾分类集中处理率(%)
90
预期性
市城管局
22
民
生
福
祉
城乡居民收入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55300
6.5左右
预期性
盐城调查队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33200
7左右
预期性
盐城调查队
23
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元)
25000
5.5
预期性
盐城调查队
24
城镇就业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万人)
30(累计)
预期性
市人社局
城镇调查失业率(%)
5.5以内
预期性
盐城调查队
25
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1
约束性
市统计局
26
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1左右
预期性
市卫健委
27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缴费率(%)
90
预期性
市人社局
28
城镇常住人口保障性住房覆盖率(%)
26
预期性
市住建局
29
法治建设满意度(%)
90
预期性
市司法局
30
接受上门服务的居家老年人数占比(%)
18
预期性
市民政局
31
社会文明程度测评指数
90以上
预期性
市委宣传部
32
安
全
保
障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万吨)
725
0.1
约束性
市农业农村局
33
耕地保有量(万亩)
完成省下达任务
约束性
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34
安全生产
生产安全事故起数下降(%)
15(累计)
约束性
市应急管理局
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下降(%)
15(累计)
约束性
市应急管理局
35
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
0.85以内
预期性
市银保监分局
36
公众安全感(%)
98以上
预期性
市委政法委
聚焦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着力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融通供应链,探索一条符合我市实际的量质并举转型跨越路径,全力打造长三角北翼产业新高地。
围绕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和钢铁四大主导产业,以科技创新为牵引、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突破关键环节核心技术,推动产业链强链补链延链,抢占价值链高端环节,打造形成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
汽车产业。策应汽车产业高端化、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的趋势,推动传统汽车产业与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做大做强整车、零部件和汽车后市场全产业链条,打造东部沿海汽车名城、国家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国家燃料电池示范城市。提高产能利用率,扩大整车产销规模,支持东风悦达起亚、华人运通等企业主攻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燃料电池汽车。着力增强电机、动力电池、智能控制等关键核心零部件的本地配套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广城市电动公交车和公务电动汽车,推动充电桩建设城镇全覆盖。充分发挥江苏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悦达汽车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效能,争取在新能源车、智能网联车生产研发方面取得突破。积极开展智能车载终端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建成长三角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场。完善汽车后市场生态体系,引导整车企业向汽车出行服务商转变,探索新能源汽车电池租赁、车电分离消费方式,大力发展汽车进出口贸易。力争到2025年,全市汽车年产销规模达到50万辆左右,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汽车产业开票销售达到1500亿元。
钢铁产业。把握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产业集中度提高的趋势,构建以滨海港工业园区为主、大丰港开发区为辅的“一主一辅”总体格局,主攻精品钢、不锈钢和优特钢三大方向。完善滨海港工业园区配套基础设施,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省内外钢铁产能转移和整合,依托德龙、宝武等龙头企业打造沿海绿色精品钢基地。充分发挥德龙镍业龙头带动效应,重抓金属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配套片区建设,加快科创研发中心、不锈钢市场加工贸易中心、港口物流服务中心创建,打造全国知名的不锈钢特色产业集群。引导联鑫钢铁积极发展非高炉冶炼、氢冶炼、钢焦一体化,推动产品向装配式建筑用钢等深加工方向拓展,打造优质高强建筑钢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机械装备、汽车制造、新能源装备等用钢产业,推动用钢产业与钢铁产业协同发展。加强与东北大学、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中国金属学会等高校和行业协会合作,积极争取设立院士工作站,实体化运作不锈钢产业研究院,建设盐城钢铁职业技术学院,为钢铁全产业链提供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撑。力争到2025年,钢铁产业开票销售达到2000亿元。
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风电全产业链布局和光伏产业集群化发展,推动产业向科技研发、检验检测、运维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攀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能源产业基地。风电产业着力推动研发制造、风场开发、安装维护全产业链一体化发展,做强现有优势产品,加强海上大功率风电机组的研发和生产,提升主轴承、齿轮箱、控制系统等关键环节本地供给能力。鼓励金风科技等整机企业从单一制造向风电开发方向延伸,构建海上风电产业生态圈,带动全产业链制造水平整体提升,推动开发成本下降。光伏产业聚焦高效电池片、逆变器、集成系统与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大尺寸组件、异质结、钙钛矿电池等核心关键技术,鼓励在工业园区厂房等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不断拓展应用场景。招引储能产业领军企业,依托行业龙头企业,集聚一批产业链配套企业,加快形成从材料生产、设备制造、系统集成、资源回收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集群。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办好中国新能源高峰论坛,打造国际知名的新能源领域行业盛会,重点与丹麦、英国、德国等国家开展技术、人才、产业合作,推动天合、阿特斯等领军企业开拓“一带一路”国际市场。推动建设国家海上风电研究与试验基地、润阳光伏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探索推进新能源产业十大示范引领工程,打造国家级新能源创新示范城市。力争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开票销售达到2000亿元。
电子信息产业。大力引进龙头型企业和基地型项目,统筹推进全市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布局和协同发展,强化技术合作和产品配套,不断提升全产业链集聚能力,打造长三角北翼电子信息产业新高地。大力发展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汽车电子、5G通信设备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一批终端产品,做大做强行业规模;着力培育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加快发展新型电子材料、电子元器件等配套行业,强化延链补链支撑。围绕龙头企业加快集聚上下游配套企业,提高龙头企业本地配套率,强化产业链关联度,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加快中科院计算所盐城高通量计算创新研究院、吉林大学盐城智能终端产业研究院等研发平台建设,推进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提升发展。力争到2025年,电子信息产业开票销售达到2000亿元。
加快发展食品加工、节能环保、现代物流等“十四五”期间具有较大增长潜力的优势产业,坚持量质并举,深挖资源价值,打造未来经济发展新亮点。
食品加工产业。发挥农业大市资源优势,围绕优质稻麦、绿色蔬菜、优质瓜果、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等重点行业领域,培育发展绿色、健康、具有盐城特色的食品加工产业。推动建设一批特色食品加工产业园,积极发展农产品初加工和精深加工,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实施食品加工龙头企业滚动培育计划,支持银宝集团、射阳大米等企业做大做强。面向长三角地区中高端消费市场,开发一批特色品牌终端食品,创新多元销售模式、丰富细化食品种类、提升食品入市品级。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培育一批中国驰名商标,扩大我市食品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到2025年,规模以上食品加工企业开票销售达500亿元。
节能环保产业。放大现有节能环保产业集聚发展优势,提升发展烟气除尘、脱硫脱硝、环保滤料、水污染治理等重点领域,加快突破成套处理、环境修复、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打造中国节能环保产业之都。大力发展环境咨询服务业,构建完善从治污方案、工程设计到环保施工建设以及环境治理等全流程服务链条,全面打造环境系统解决方案的超级服务商。推动节能环保产业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探索实行智慧能源管理、智慧环境监测,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以环保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为抓手,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环保产业集成创新体系,增强产业链控制力和市场影响力。加快成立市级环保产业集团,打造节能环保产业供应链协作云平台。力争到2025年,节能环保产业开票销售达到400亿元。
现代物流产业。优化物流园区布局,加快建设盐城现代物流园、空港物流园、滨海港物流园等重点物流园区,推进城西南物流园区、大丰港物流园区、射阳港物流园区、阜宁港物流园区、建湖里下河物流园区等省级示范物流园差异化发展,打造长三角北翼区域物流枢纽。大力发展港口物流、航空物流、制造业物流、冷链物流等特色领域,完善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发展专业物流企业、供应链管理企业,支持盐城港集团争创国家5A级物流企业。加快完善城乡高效配送网络,实施商贸物流标准化试点和示范工程,鼓励大型连锁企业建设物流配送中心,推进农村配送网络全覆盖,打通物流服务的“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物联网、云计算、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力争到2025年,物流业增加值达56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降至12%左右。
突出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方向,推动机械、纺织、化工、再生纸等传统产业加快转型,提高产品附加值,夯实产业发展基石。扭转代加工、组装、贴牌等传统制造模式,拓展研发设计、品牌塑造、运维服务等高附加值环节。大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智能升级,加快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步伐,突出柔性生产与精益管理。实施严格的环保、能耗、技术、安全等标准,推动不符合区域定位、环境承载和安全保障的存量过剩产能转移搬迁、兼并重组,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建筑企业工程总承包能力,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和全过程工程咨询服务,引导建筑业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
着眼“支撑制造业高端攀升”和“满足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两大目标,培育一批“名企、名品、名家”,提档升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构建优质高效、功能突出、错位发展、竞争力强的服务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发展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大数据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增强服务要素供给,优化服务资源配置,不断强化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的关键支撑作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到202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0%左右。
商务服务。依托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城市中央商务区等载体,高水平打造一批商务服务聚集区。重点聚焦法律服务、咨询评估、规划设计、税务服务、会计审计、人力资源等中介服务专业细分领域,完善商务服务体系。围绕服务中心城区发展能级提升,大力发展楼宇经济,组织实施楼宇经济培育计划,加快建设盐城国贸中心、富力科创城等新型综合体,推动楼宇经济向总部经济升级,着力集聚一批区域性、职能性总部企业。积极发展会展经济,规划建设国际会议展览中心、中韩文化交流中心,推动国内外知名会展、大型会议、高端论坛在盐落户,进一步打造中韩贸易投资博览会、中国环保产业博览会等国际知名会展品牌。
科技服务。围绕汽车、新能源、电子信息、数字经济等重点产业,加强科技资源整合,大力发展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知识产权、技术咨询、创业孵化、科技金融等科技服务业态,加快构建全价值链科技服务体系。加大科技服务专业化机构培育引进力度,着力招引一批技术经纪人等专业人才。深化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培育引进各类高端研发机构,加快建设北大创新中心、沪盐协同创新中心等科技服务平台,不断放大“实验室经济”的知识技术化和技术产业化效应。积极对接先进行业领域标准,加强检验检测基础能力建设,支持检验检测机构从主要为生产结果提供检验检测服务向设计、研发、生产等全过程延伸服务。到2025年,全市科技服务业总收入突破250亿元。
金融服务。聚焦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大力发展汽车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海洋金融等重点领域。依托金融城省级创业投资综合服务基地、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盐城分中心等平台,加快创投金融机构集聚,主动承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辐射带动效应。鼓励金融产品、业务和服务创新,加快完善银行信贷、股票债券、证券期货、保险信托、风险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服务体系,开发一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加快全市金融机构“引进来”和“走出去”步伐,积极争取中韩(盐城)产业园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等政策支持。“十四五”期间,各县(市、区)分别培育1家以上上市公司,全市新增新三板挂牌企业20家以上、新增江苏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200家以上,全市贷款总额突破1万亿元。
工业设计。围绕全市重点制造业领域,强化工业设计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着力加强产品功能、结构、外观等方面的设计服务供给,提升我市工业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园区建立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串场河文创带等载体建设,为企业提供开放式设计服务。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工业设计中心,在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包装设计等环节提高设计创新和系统集成能力。
围绕群众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聚焦商贸服务、健康服务、家庭服务等重点领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打造“5分钟便利店+10分钟农贸市场+15分钟超市”生活服务圈,提升生活性服务业集聚发展能级和辐射效应。
现代商贸。推动“商旅文、吃住行、游购娱”融合联动发展,提升商贸服务业规模和层次。开展重点商圈提升行动,优化全市商业网点布局,引导新弄里、中南城、万达广场等重点商圈多层次特色化发展。推动建军路商业街、聚龙湖商圈等商务商贸类集聚区功能升级,加快向场景化、体验式和互动性的特色区域商圈转型。重点提升戴庄路、毓龙路、东亭路等特色步行街或特色街区的品质、功能和体验度,推动各县(市、区)高水平打造1条以上省级特色步行街或特色街区。优化农村、社区网点设置,丰富完善便利店、连锁超市等业态。加快新建一批高端化专业市场,推进现有专业市场、农贸农批市场改造升级,鼓励乡镇建设特色专业市场。提升住宿餐饮供给品质,大力引进国际知名星级酒店、高端民宿,培育打造一批特色品牌。
现代康养。依托生态资源优势,面向长三角个性化、高端化的康养需求,大力发展医疗康复、养生养老、健康体检、中医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康养产业。增强保险金融资源供给,开发“人寿保险+康养服务”商业模式,提供高端定制化康养服务。加快推动医养结合,探索建立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间的双向转诊机制,综合布局高端医疗机构、康养社区、康复中心,优先建设老年人急需的医养结合护理型养老机构。支持养老服务机构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鼓励品牌连锁养老服务机构集中运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加快招引一批高端康养项目,推动长三角(东台)康养基地、大洋湾生态湿地康养中心、千鹤湾国际养生社区、射阳日月岛生态旅游度假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长三角康养基地。
幸福产业。面向全年龄段,加强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大力发展教育培训、文化旅游、健身休闲、养老托幼等幸福产业。积极发展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定制家政等新兴服务业态,促进服务品质升级。鼓励家政服务进社区,支持各地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街坊(邻里)中心、物业(商业)中心等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嵌入式家政服务网点。结合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重点面向幼儿养育、青少年发展、老人赡养、病残照料等群体需求,加快发展心理咨询和康养护理等健康服务。
第三节 推动两业深度融合发展
突出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条,深化业务关联、链条延伸、技术渗透,打造一批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的优势产业链条、新兴产业集群、融合示范载体和产业生态圈。提升制造业服务化水平,以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鼓励制造企业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加快突破工业设计、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环节,推动制造企业从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拓展服务业制造化能力,鼓励服务业企业发挥大数据、技术、渠道、创意等要素优势,通过委托制造、品牌授权等方式向制造环节拓展。鼓励先进制造业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合作建立基于比较优势的两业融合发展产业联盟。大力推动金风科技等一批两业融合试点建设,培育形成一批集“智能制造+增值服务”功能为一体的两业深度融合标杆企业。
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能。多措并举增加居民收入,增强居民消费意愿,稳定消费预期。加快城市消费环境提升和模式创新,完善农村消费网络,构建城乡联动的消费发展格局。引导市场主体精准对接居民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加快衣食住行等实物消费品品质提升,推动旅游休闲、文化体育、健康养老、餐饮娱乐、家政托幼等服务消费提档升级。加强消费信贷支持,满足不同人群的旅游、汽车、租赁、装修、养老等领域消费需求。深挖菜市场、早餐点、便利店、社区代购等无接触支付场景,不断提升居民消费体验。实施市级优质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培育一批展现盐城商品、服务品质形象的本土品牌和企业。到202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2400亿元。
发展多元化消费业态。加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拓展中高端消费市场,大力培育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数字消费、智能消费、康养消费等新兴消费增长点。推动传统商贸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在线消费、体验消费、场景消费、网红打卡消费等新模式;深挖首店经济、银发经济、婴童经济等消费热点潜力。发展夜间经济,打造夜景、夜演、夜宴、夜购、夜娱、夜宿等消费场景和品牌,争创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发展假日经济,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加大节假日促销力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发展网购经济,精心培育银宝商城、燕舞全球购、“盐之有物”网红直播基地等品牌,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水岸经济,依托串场河、新洋港等水域资源,放大盐镇水街、欧风花街等品牌效应,促进餐饮、文旅等融合发展,建设“商业文创新地标”。发展免税经济,依托综保区、中韩(盐城)产业园等载体,布局发展专业进口促进平台。
优化消费促进机制。强化消费市场监管,健全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机制,对涉及民生的生活必需品、卫生防护品等特殊商品定期开展专项整治。深化放心消费创建,依法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和价格欺诈行为,坚决杜绝各类“问题食品”流入市场。畅通消费者维权通道,完善产品、服务跟踪反馈评估体系,实行评价信息公开。推进移动支付示范工程,加大云闪付、二维码支付、生物识别等数字技术在消费领域的应用,增强消费便捷度。加大财政支持消费力度,扩大政府采购在公共消费领域的覆盖面。
把握数字经济和新基建发展机遇,加快布局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争取在新业态、新技术、新基建、新产品上不断取得新突破,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积极发展数字产业。大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物联网、基础软件、区块链、云计算等重点领域,推动数字经济与其他领域融合创新发展,全面融入全市产业链、创新链和价值链,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地标产业。围绕数字技术前沿,支持建立高水平创新平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形成一批原创性发明专利。大力发展共享经济、数字贸易,支持新零售、在线消费、无接触配送、互联网医疗、一站式出行、远程办公等新业态,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
推动产业数字化发展。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智慧化改造和基础数据网络化共享。推广“智能+”新应用,把培育智能型企业作为样板工程,通过融合数字经济赋能传统企业转型升级,每年实施100项重点智能制造项目。推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提高精准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能力,到2025年,省级智能工厂(车间)增加到80家以上。实施“千企上云”专项行动,引导规模企业生产设备、核心业务、工业大数据应用上云,推进工业应用程序开发和应用。实施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建设行动,打造行业级和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广昆岳环保产业互联网平台、柚尊家居个性化定制等应用平台。支持争创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面向全市制造业产业集群,建设CNC产能协同共享工业互联网平台。
加快发展数字政务。推进盐城政务(华为)云中心建设,以部门为单位配置云资源,持续推动非涉密业务系统完成上云部署,本地开发、本地部署的政务系统上云率达到100%。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系统建设,建立市、县、镇、村全覆盖的政务服务体系,推动与国家、省级政务系统互联互通,实现高频政务服务线上“一地认证、全网通办”、线下“收受分离、异地可办”。拓展政务服务渠道,推广掌上手机政务办理业务。
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水平。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提高社会治理和监管的精准性、有效性。推动建立市县一体化数据共享交换平台,加快数据资源跨区域、跨部门、跨层级流动。提高市场监管、应急管理、城市管理、治安防控、公共卫生、环境治理等领域智慧化水平,打造具有盐城特色的大数据应用生态体系。依托信用大数据,提升食品、药品等产品追溯中的数字化应用水平,加强全生命周期监管。加快推进市应急管理信息化综合管理系统、市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市不动产登记一体化信息平台等智慧应用项目建设。
推进数字城乡建设。高水平建设新型智慧城市基础设施,汇聚城市大数据,建设“城市大脑”,实时掌握城市运行态势。积极打造新型智慧社区,逐步提升既有小区特别是老旧小区的数字化和智慧化水平,打造一批智慧社区示范试点。高起点建设数字乡村,提升农民生活数字化服务水平,建立全市农业大数据平台,推动数字民生应用普及向农村地区拓展延伸。
推广数字生活模式。强化交通、医疗、教育、体育、社保等民生领域数字化应用,充分利用移动应用、自助终端、网站、数字电视、智能家居等网络化方式和社会企业渠道,构建多样化、泛在化、便捷化惠民服务信息接入渠道。推进“我的盐城”APP迭代升级,突出教育、卫生、公安等高频应用接入,丰富地方名优产品、餐饮美食、景区景点、家政服务等第三方服务,到2025年,下载量突破500万次、服务数突破1000个,成为汇聚全市公共服务资源的城市级智能窗口。
加快培育壮大具有行业话语权、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为主力军的企业梯队,形成大中小企业共生共荣、配套协作的竞相发展格局,筑牢转型跨越基础。
大力培育行业领先的大企业集团。大力实施“星企引航、千企升级”计划,重点面向终端产品和整机企业,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全行业影响力的链主型、旗舰型企业。鼓励大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模式创新、治理结构创新,支持大企业围绕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横向联合、垂直整合、兼并重组,提升全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支持龙头企业打造全国性、行业性知名品牌,制定领先于国家和行业的企业标准,不断增强产业链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的控制能力。持续开展企业“争星创优”活动,推动规模优势明显的星级企业成长为自主创新能力强、品牌知名度高的行业领军企业。加快形成以百亿元级企业为龙头、50亿元级企业为骨干、10亿元级企业为基础的“大企业群”。力争到2025年,全市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数突破20家。
加强龙头企业的产业带动作用。引导龙头企业将有实力的中小企业纳入供应链,构建上下游供应关系稳定、质量标准统一、多方共赢的供应体系,提升供应链运行效率。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技术适配攻关,鼓励开展合作研发、委托研发等合作模式,提高全产业链创新效率。鼓励大中小企业构建更加紧密的产业链合作关系,组建行业发展联盟。“十四五”期间,培育10个重点产业供应链协作平台。
培育高成长性中小微企业。开展中小企业“小升规”行动,完善企业后备培育库,构建专业化、全流程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本地中小企业加快成长为规模企业。实施“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计划,支持中小企业专注细分领域,持续开展技术研发、工艺升级,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国内国际专利,提升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发展水平,打造一批行业“单打冠军”和“隐形冠军”。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达到100家以上。
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完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举措,推动已有政策落地落细,落实好涉企收费目录清单制度,健全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服务、社会化公益服务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推动中小企业平等获取市场资源和商业机会,提高中小企业在政府采购中的份额。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鼓励金融机构开展中小企业首贷、中长期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业务,推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扩大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规模、降低担保费率水平。到2025年,新增小微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占比达到80%以上,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以下。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