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周 古代东方文明
1.0 导论
1.1 古代东方文明概述
大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两河流域)、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古印度(印度河、恒河)、中国(黄河流域)
海洋文明:希腊、罗马
1.2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这一地区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其城邦中的神庙(塔庙)供奉主管天空、空气、大地和水的四位主神,诺亚方舟的最早的版本就来自苏美尔的神话传说。苏美尔塔庙的穹顶建筑风格后来被古罗马建筑用到极致。
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是用芦苇棒等在半湿的泥板上写字,晾干后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流传至今的有很多。公元前2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就设立了专门培养书吏(写字的官员)的学校。苏美尔人第二大贡献是发明了轮子。战车成为后来亚欧大陆特有的现象。苏美尔人还发明了60进位制。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生活着多民族,地势又比较开阔,民族交替平凡。巴比伦时的汉谟拉比法典(用楔形文刻在石柱上)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法典。
1.3 腓尼基文明和希伯来文明
地中海东岸的腓尼基(“紫色之国”)城邦的两大贡献是商业技术和腓尼基字母。腓尼基人从事海上商业活动,为了方便记账,他们依据楔形文和埃及象形文,创造了腓尼基字母(22个),后来希腊将之改造为希腊文,之后的希伯来字母、阿拉伯字母、拉丁字母等均源于腓尼基字母。
腓尼基以南的地区叫迦南,诞生了后来的希伯来人,即犹太人的祖先。希伯来的故事记述在圣经的旧约中。希伯来中的一族迁徙到埃及居住,几个世纪后,他们不满法老统治,在摩西的带领下东渡红海,出埃及,返回故里西奈山。摩西用十戒(上帝耶和华授给摩西的十戒)来约束希伯来人,使希伯来人纪律文明。契约观念从此逐渐深入西方人心。犹太教的特点是一神教、反对偶像崇拜、“上帝选民”的思想以及救世主(“弥赛亚”)信仰。这些特点都被后来的基督教所继承。
1.4 古代埃及
埃及的尼罗河每年夏季洪水泛滥,给土壤带来了大量的养分,人们掌握了这一规律进行暂迁、播种,古埃及不乏赞美尼罗河的诗篇。
埃及金字塔都在尼罗河畔,开罗西南部吉萨地区。著名的三大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哈夫拉金字塔、门卡拉金字塔。
公元4000年前,埃及就有了象形文字。日常写字的载体是纸莎草纸(编排、压制、草浆自然粘合、拼接而成),后来传到希腊、罗马,公元前2世纪的欧洲因埃及人禁止纸草出口,才改用羊皮书写;一直到11世纪,教皇还用纸草来发布训谕。
埃及木乃伊的制作促进了外科学、防腐等技术的发展。
1.5 古代印度
第二周 古代希腊(上)
2.1 爱琴海文明
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自由平等民主都源于希腊文明。
《荷马史诗》即荷马时代之前的克里特、迈锡尼文明
2.2 希腊文明的兴起
公元前9世纪《荷马史诗》(由《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构成)年代。《伊利亚特》描写的是特洛伊战争,主要是描写这个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十年战争的最后一年的最后几十天。《奥德赛》描写的是特洛伊木马计战胜特洛伊的奥特修斯国王历经万难回到祖国的故事。
希腊进入铁器时代,经济发展,加上他们娴熟的航海技术,扩展海外殖民地,使爱琴海流域称为“泛希腊”。
此外,希腊还根据腓尼基字母创造了希腊字母,使字母文字成为一种完备的语言记录工具。
2.3 希腊城邦的建立
城邦(polis)就是城市与乡村的结合,“一城一邦”,当时著名的城邦有雅典、斯巴达、底比斯等
斯巴达是一个军事化的农业国,为扩展,不断向外战争,战俘被作为奴隶,斯巴达人便成为奴隶主。主奴比例是1:10,这样为了巩固统治,军事化加剧(体现:优生措施、男性全体为兵、斯巴达式的教育)。
雅典梭伦(希腊“七贤”之一)改革(颁布“解负令”、按照财产而不是出生将人划分等级、恢复公民大会,设立400人会议、经济改革)使它走向一个民主制的城邦。克里斯提尼改革则巩固了梭伦改革,巩固和提高了民主体制。
2.4 城邦民主制的建立
公元前5世纪到4世纪,是古希腊城邦民主制的鼎盛时期,在希腊波斯战争中挫败了波斯帝国入侵阴谋。
其中马拉松平原战役希腊以少胜多,打破了波斯不可战胜的神话。为了将胜利的消息及时告诉国民,战士菲力皮德斯从马拉松跑回雅典,只说了一句“我们胜利了”,便力竭倒地死亡。
公元前480年,波斯帝国国王薛西斯重新组织人马,到达希腊北边的温泉关,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带领300名斯巴达战士和其他希腊城邦战士一起扼守温泉关。后终失守,波斯直逼雅典,雅典退留空城。
城邦民主制的特点是:直接民主(非代表制,但必须是本城邦男性公民,不能是奴隶)、政府权力受限(官员任期短等)、政府有业余人员组成(即没有专职的官员、法官、战士等,但会给与一定的职务津贴)
第三周 古代希腊(下)
3.1 古代希腊的文化(一)
希腊主神12个,有人类性格(神人同形同性)。宙斯、海神波塞东、智慧之神雅典娜、爱神阿芙洛蒂黛、太阳神阿波罗
古代希腊的奥林匹亚竞技会源自对宙斯的祭祀。
希腊戏剧
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 索福克利斯《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
3.2 古代希腊的文化(二)
神庙建筑:方顶柱式(希腊大理石圆柱: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 ,神庙成为宗教、政治经济的中心
帕特农神庙(多利亚柱式)纪念雅典娜
雕像:
3.3 古代希腊的文化(三)
哲学:“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的教学采用质问式;柏拉图《理想国》
历史:希罗多德是西方第一个将史学从文学剥离出来的学者,著作《历史》(记述了希波战争);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
3.4 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下半叶,希腊北部,马其顿王国王子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建立了夸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其死后,帝国分裂为三个希腊化的国家(其中的埃及的托勒密王朝一直延续到公元前30年,被罗马帝国征服)
由于亚历山大帝国的十年武力东征(波斯),希腊文化得以散布扩大(联系了东西方文明)。
3.5 希腊化时代的文化
文化重心出现东移:如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希腊化时代的文献中心)、西亚的安条克
哲学方面:兴起了个人意识、世界主义意识两种对立的哲学,代表有犬儒学派(主张像狗一样生活,是后来西方嬉皮士的鼻祖)、斯多葛学派(主张禁欲,依据“宇宙精神”提出大同的思想,世界城邦,人人平等)。
科学方面:雅典仍是哲学的中心,而科学从百科全书式哲学中脱离出来。近东国家资料积累以及希腊王国政府的财力支持,都使科学发展起来。期间成就有:欧几里得《几何原本》、阿基米德杠杆浮力理论(阿基米德定律)
艺术方面:大理石建筑雕像
第四周 古代罗马(上)
4.1 罗马共和国的兴起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
内陆适合农耕
罗马城创建的传说:在特洛伊战争时期的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陷落后,率领族人逃离至亚平宁半岛,定居于台伯河附近,其后代在此建城,王位世代相传。后人罗慕洛斯、勒莫斯兄弟据说是台伯河畔的一只母狼养大的,成年后杀死了杀外曾祖父王的仇人,恢复了外祖父努米托尔的王位。罗慕洛斯、勒莫斯兄弟回到台伯河畔,建立新城,以哥哥的名字命名,即“罗马”。
罗马建城年代约在公元前753年,自罗慕洛斯到公元前510年为王政时代。
其后至公元前27年为共和国(两名执政官共同执政。百人团会议、元老院。),之后罗马进入帝国时代。
然后直到西罗马帝国在公元475年被日耳曼人所冲垮。
共和国时代“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步成文法典。平民大会通过的决议具有法律强制力等,使平民和贵族关系缓和,随之罗马开始向外扩张。
4.2 罗马的扩张.
罗马的军事组织严密,“十一抽杀律”、胜利则民庆失败则民辱。
北非的迦太基相传为腓尼基人建立的基地,罗马称迦太基为“布匿”。第二次“布匿战争”时,迦太基著名统帅汉尼拔,通过西班牙,由陆地绕到罗马攻打。后来罗马也学会了迦太基的战略,终于在第三次“布匿战争”打败迦太基。于此同时,罗马在向东部希腊化国家的入侵。
东西地中海被征服后,战败民沦为奴隶。小农失去土地沦于破产的境地,大土地所有制发展起来。小农的破产,使罗马流失了兵源,使罗马公民兵制逐渐走向瓦解,后来转为募兵制。同时大批奴隶也给社会带来危机。
4.3 罗马共和国的危机与衰亡
公元前73年~前71年,斯巴达克斯(奴隶角斗士)起义,规模至意大利半岛,最后被镇压。
格拉古兄弟(平民保民官)改革,限制元老院对公共土地的限制,保障平民利益,但遭到贵族的反对,后均被杀。执政官马略军事改革,募兵制,缓解兵源的不足;但募兵制也酿成了军事独裁。执政官苏拉是第一个军事独裁者。
凯撒的独裁:与庞培、克拉苏结成同盟(“前三头同盟”)、远征高卢、干预托勒密王朝,推埃及艳后克娄巴特拉掌权。凯撒的专权结束了共和国元老院、贵族的专制,虽然凯撒后被贵族杀害,但凯撒养子屋大维崛起。
屋大维(公元前63~公元14年)的崛起:与安东尼、李必达结成同盟(“后三头同盟”)
4.4 罗马帝国的建立
屋大维自称“第一公民”、“首席元老”或“元首”(吸取凯撒之死的教训,并未沿用凯撒用过的“独裁官”的头衔);表面上维持着共和国的框架和形式,保留了公民大会、元老院等机构,但实际上权力被架空。
元老院授予屋大维“奥古斯都”称号(相当于“皇帝”,屋大维死去的月份为奥古斯都月,即英语的八月Auguest)
屋大维为稳定帝国采取的措施有:改组军队(屋大维自称总司令,凌驾于一切军队将领之上;老兵在退役后可以获得一片土地)、消除社会动乱因素,通过“面包和竞技场”(寄生和娱乐)、推进罗马的城市建设、争取意大利同盟者的支持、缓和对行省的政策
4.5 “罗马和平”
奥古斯都开创的元首政治使罗马摆脱了共和国晚期的危机,从屋大维去世的公元14年到公元180年,罗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史称“罗马和平时期”
朱里亚-克劳狄王朝,共有四个王。尼禄(公元54~68)是暴君,公元64年罗马大火,尼禄并未去救火,并把火灾原因嫁祸基督徒。各地纷纷起义,尼禄最终自杀。
弗拉维王朝(69~96年):镇压犹太人起义、犹太人离散时期(公元70年)
五贤帝时期(96~180年):涅尔瓦、图拉真、哈德良、安敦尼•比阿、马可•奥勒略,通过过继制度,贤者执政
第五周 古代罗马(下)
5.1 基督教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
公元1世纪,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间,拿撒勒人耶稣创立基督教。基督教信仰上帝,尊奉耶稣为救世主(救世主希伯来与是弥赛亚,翻译成希腊语就叫“Christ”,即基督)。公元3世纪在罗马帝国盛行。
基督教发源于犹太教,吸收了希腊古典玄学和罗马的大同思想。
《圣经》载:耶稣有“十二弟子”追随左右,由于其中一名弟子犹大的出卖,耶稣遇害;然而在他死后的第三天,耶稣又复活升天。
圣保罗的贡献:把耶稣作为救世主;把基督教变成普世的宗教,而不再限于犹太人
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颁布“米兰敕令”,承认基督教合法;392年,罗马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的国教,排除异教。
5.2 罗马帝国的衰亡
公元3世纪,罗马帝国进入无政府时期,直到3世纪末4世纪初,军人、政治家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改革,使罗马帝国度过了3世纪的危机。改革内容主要有:公开的帝制、干预经济生活、把帝国分为东西两部、加强宗教。
东罗马产生,定都君士坦丁堡。
公元395年初,狄奥多西皇帝去世,留下遗嘱将帝国非给两个儿子,罗马帝国正式分为东西两部分。希腊语言和传统成为东罗马帝国的主流,西罗马帝国则是拉丁语言。
日耳曼人最后灭亡了西罗马。
5.3 古代罗马的文化
屋大维时代的文学繁荣:维吉尔(前70~前19年)的史诗《埃涅阿斯纪》、贺拉斯的田园诗《颂歌集》、奥维德的情诗
罗马法:《民法大全》
历史学:波里比阿《通史》、李维《罗马史》、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
5.4 罗马的建筑
万神殿(罗马式的穹顶、希腊式的柱廊)、马采鲁斯剧场
罗马建筑使用了天然水泥(火山灰等物质的混合物)
罗马还有“自来水”
第六周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上)
6.1 日耳曼人的入侵及其影响
被西汉打跑的游牧民族匈奴人,迫使日耳曼人西迁。终,在匈奴人和日耳曼人的攻击下,公元5世纪末西罗马奴隶帝国瓦解。
日耳曼人的特点:没有国家观念、行政管理机构;法律简单,神裁法;自然经济。日耳曼征服者在各方面不同程度地受到罗马文明的影响;皈依罗马天主教,反映了当时蛮族罗马化的趋向。
6.2 法兰克王国
墨洛温王朝(481~751)
496年克洛维正式皈依了基督教罗马教会,日耳曼因素与罗马人结合的起点。克洛维之后的继承人懒于朝政,政权由宫相实握。查理•马特宫相,采邑beneficium“承担义务的封地”,将土地以采邑的形式分封给参战的将士,条件是为中央政权服军役(即封地不可世袭)。这就在封主和封臣之间建立起明确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查理•马特儿子丕平继任宫相,后称王,建加洛林王朝(751~843)。丕平的儿子叫加洛林(768~814),查理•加洛林继位后,法兰克王国达到全盛期,史称“查理曼帝国”。查理曼大帝的帝国是靠武力征服的,疆土不固,后来公元843年,他的三个孙子将王国三分:东法兰克王国(后来的德国)、西法兰克王国(后来的法国)、意大利王国。
6.3 封建制度与封建庄园经济
封建,封土而建立的权利义务关系。采邑,是终身占有,不是世袭。查理•马特军事改革,使采邑普及。后来采邑变成了世袭采邑,统治权(或司法权)与土地所有权的结合,即领主权。
西欧封建制的核心就是封君封臣关系,到公元11世纪,骑士对封君要形封臣礼(形成契约关系)。11世纪后的骑士精神:忠勇、侠义、尊重妇女、保卫基督教。
封建庄园是整个西欧封建时代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国王、贵族和教会都是庄园的领主。庄园制度的核心是农奴制。
庄园组织的特点:经济上自给自足、除盐、铁之外,所有都可以在庄园里自己完成;社会生活上自给自足;政治和宗教上大体独立。庄园耕地分为三部分:领主的自营地、农奴的份地和自由佃农的份地。农奴没有人身自由;农奴的义务:服劳役、捐税、使用税;领主有责任保护农奴。
6.4 西欧经济的复兴
西罗马崩溃后,西欧的中世纪早期(476~1000左右)经历了一段经济退后、文化落后、贸易萧条、城市凋敝的时期,史称“黑暗的中世纪”。1000年左右以后,开始经济复兴。
重犁有利于西北欧粘土土质的深耕;风磨、水磨产生;“三田制”。开始出现剩余粮食,商业贸易(地中海贸易区、北海贸易区等)开始复兴。
6.5 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工商业城市的起源:罗马古城、军事城堡、商业中心(如威尼斯)
城市兴起的意义:促进了欧洲工商业的发展和乡村经济的商品化(12、13世纪,农村中农奴缴的地租由实物交换变为货币交换)、导致了农奴制的瓦解、孕育了新的社会阶层——城市中产阶级。
第七周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下)
7.1 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东征(The Crusades)(1096-1270年)
11世纪末起,在罗马教廷的倡导下,西欧(英法德等国)教俗封建主及大商人组成联军,以向进犯“圣地”的伊斯兰穆斯林教徒展开“圣战”的名义,对地中海东部地区发动了持续近200年的侵略性军事远征。
第一次东征攻陷了耶路撒冷,并屠城(7万人被杀)掠夺。
第四次东征,攻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1204年攻破。
到1291年西欧在东方占领的最后一个据点也丢失了,意味着东征失败终结。十字军东征使东方的物质文明遭到破坏,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客观上以野蛮的方式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与传播。
十字军东征极盛期,教权也达到了顶峰;之后,十字军的衰败,教权没落,王权的兴盛。
7.2 中世纪的法国
12世纪,国家中央集权开始加强。法王腓力二世通过联姻金钱、战争收回英王约翰在法国领有的土地。
腓力四世对教会土地收租,惹恼了罗马教皇,腓力四世将他软禁起来,后老教皇惊抑郁而死;1305年腓力四世于是扶植法国波尔多大主教成为教皇,即克雷芒五世,克雷芒五世对腓力四世言听计从,还把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城市阿维农,从此法国王室操纵教廷70年之久。(教会史上称“阿维农之囚”)
1302年,腓力四世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了第一次“三级会议”(三个等级:教会上层人士、世俗贵族和市民上层代表),标志着法国等级君主制的形成。
7.3 中世纪的英国
1066年,英王爱德华死后无后可继,威赛克斯伯爵• 哈罗德二世被推选为国王。法国诺曼底公爵威廉以爱德华曾面许他为王,越过英吉利海峡攻打英国取胜,并加冕成为英王,即威廉一世,诺曼王朝开始统治英国。威廉一世加强王权的措施有:土地分封,威廉实际上成为了英格兰最高土地的所有者;进行地产大清查,制定《土地赋役调查簿》,作为国王征收赋税的依据;保留了盎格鲁-撒克逊人的郡制。
王在法下和议会制度:全国使用的习惯法《普通法》;失地王约翰时,贵族逼迫签订《大宪章》,限制王权、保障贵族骑士和市民的权益。
7.4 中世纪西欧文化
早期主要是教会学校,后来出现了大学(巴黎大学(被教皇英诺森三世称之为“为整个世界烤面包的炉子”)、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1167年牛津大学、1209年剑桥大学等),自由研究学术(但不讲无神论)、自筹资金办学(学生学费)、有学位制度。1500年全欧有80多个大学。大学的发展为后来的文艺复兴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各国学术文化的进步。
中世纪文学,早期以拉丁文创作,内容主要是宗教、宗教戏剧等。11~13世纪,方言文学兴起:英雄史诗、骑士抒情诗、骑士传奇和寓言。
建筑早期为罗马式建筑(教堂等),特点是穹顶、厚壁、窄窗、圆柱,内部光线黯淡(典型代表有法国普瓦提埃教堂、德意志沃尔姆斯大教堂、意大利比萨大教堂);后来12-15世纪为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全盛时期伟大艺术成就之一,特点是高直尖,体现对天国的向往,薄墙壁、大窗户,高耸的尖塔,修长的石柱,门窗往往饰有彩色玻璃,内部光线明亮(主要还是教堂,如德国科隆教堂、法国兰斯教堂、巴黎圣母院、法国斯特拉斯堡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英国议会大楼)
第八周 中世纪的东欧与东方世界
8.1 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都城君士坦丁堡,是之前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的故址,故也称拜占庭帝国,其国度语言希腊语,信仰东正教。东罗马早期,查士丁尼一世励精图治曾将版图又扩张大地中海西岸,但后来拜占庭面临瘟疫,使得到的土地又丧失。查士丁尼还组织编订了一些法律(以罗马法为基础),合称《民法大全》(包括:《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编》、《法理概要》、《查士丁尼新律》),它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法典,成为欧洲各国法律的范本。此外,查士丁尼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组织修建了圣索菲亚大教堂,其建筑特点是大小穹顶互相呼应。
查士丁尼死后,帝国内忧外患,尤其是周围波斯、阿拉伯等;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君士坦丁堡被洗劫,并被西方人统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1261年又回到拜占庭。苟延2个世纪后,被奥斯曼土耳其人灭(1453年),君士坦丁堡也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土耳其语的意思就是伊斯兰之城)。
8.2 俄国
东正教传播的对象是斯拉夫人(包括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等)。862年,罗斯人Rus(西欧称诺曼人Normans)中的瓦里亚格人在诺夫哥罗德建立古罗斯国,后迁都基辅,于是建基辅罗斯国。
988年,基辅罗斯的大公弗拉基米尔受洗,皈依东正教(世俗王权不必受到教会的牵制),从此俄罗斯民族的“欧洲化”进程开始了。
文字方面采用了拜占庭教士西里尔创制的西里尔字母(西里尔传教斯拉夫人,但斯拉夫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故为便于传教而创制),成为现在俄国、保加利亚、塞尔维亚仍然沿用的字母体系。
蒙古人入侵罗斯,1240-1480建“金帐汗国(钦查汗国)”,后来莫斯科公国发展壮大并摆脱了蒙古的统治,并建立了以莫斯科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到伊凡四世,专制统治达到鼎盛,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凯撒的俄文音译),他还仿照拜占庭宫廷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宫殿:克里姆林宫
8.3 阿拉伯帝国
穆罕默德(570-632年)吸取犹太教、基督教基本教义和阿拉伯半岛原始宗教基础上,创立了一神教伊斯兰教。伊斯兰一词原意是“皈服”,伊斯兰教徒称“穆斯林”,意为“皈服者”,即信仰安拉、服从先知的人。《古兰经》(“古兰”原意为诵读)被认为是真主安拉托穆罕默德先知降示的“启示”,是安拉给予人类的指南。
伊斯兰教教义,“六信”[信安拉Allah、信天使、信使者、信经典、信后世、信前定]。伊斯兰教宗教义务,“五功”[念功(清真言:“除独一的安拉外,别无主宰”“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拜功(面对麦加克尔伯古庙方向每天五次)、斋功(斋月:伊斯兰历9月)、课功(以安拉的名义向穆斯林征收的宗教税,大概是财产的四十分之一)、朝功(朝觐圣地麦加克尔伯古庙)]
穆罕默德去世,其宗教已遍布阿拉伯,穆罕默德后继者称为“哈里发”(意思是“安拉使者的继承人”),是政教合一的化身。
1251年,蒙古灭阿拉伯阿拔斯帝国帝国,建“伊尔汗国”,但很快被伊斯兰化。
8.4 蒙古帝国
游牧战胜农耕: 13世纪时,蒙古人展开了一系列的对外征服战争
蒙古对俄国、东欧的侵略,主要是消极的,但也带去了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传到西亚,进一步传到欧洲,蒙古同时将西方的天文、医学、历算等传到东方,传到中国。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写的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影响很大
8.5 印度
公元前6到5世纪,古印度产生了佛教(释迦牟尼,释迦族刹帝利的觉悟者),主要教义:四谛(苦集灭道)、八正道(正见、正思、正语、正义、正命、正精进、正念和正定);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阿育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大力弘扬佛教
公元四世纪,婆罗门教(严格的种姓制度)和佛教(不抵抗、禁欲、造业、轮回)逐渐混合,产生了印度教(又称新婆罗门教)。由于伊斯兰教的入侵,到公元13世纪,佛教在印度本土消失。
传入中国和后来朝鲜、日本的佛教为大乘佛教,传入东南亚各国的为小乘佛教。到公元6、7世纪,佛教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宗教。
8.6 日本
3世纪以后,在日本本州奈良县的大和平原上兴起大和民族,其大王自称“天照大神”(后来的天皇),是氏族贵族联合政权的共主。
646年“大化革新”(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制、改革官制,确立了中央集权国家、建立了天皇中心主义的律令制国家。),是日本奴隶社会走向封建社会的转折点,从部民制改为班田公地公民制(承担赋税和徭役)。
私田的存在等因素形成了贵族和寺院“庄园” (类似中世纪欧洲的庄园),庄民已付于庄园主,并承担各项义务。各地方庄园逐渐发展自己的武装,有了“武士”(类似于欧洲“骑士”),源赖朝取得征夷大将军称号(1192-1199),设幕府(以武将资格建立的全国最高权力机关),从此开始了武士贵族专政的镰仓幕府时期。
天皇权力架空,1232年,镰仓幕府制定了贞永武目51条,作为武家法规(强调武士要“忠勇”。后来的“武士道”精神)。
日本的战国时期:织田信长(1534-1582)、丰臣秀吉(1537-1598)、德川家康(1542-1616.建都江户今东京,划定将军直辖领地、公布“武家诸法度”、继承和发展身份等级制度(“四民、禁教锁国”))
第九周 近代世界的孕育 (上)
14世纪后期到18世纪中叶,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地理大发现、商业革命、主权国家兴起、启蒙运动
9.1 文艺复兴(一)
1348~1350年“黑死病”造成了1/3以上人口的死亡,此时,基督教继“阿维农之囚”之后,又出现了大分裂(罗马,马尔班六世;阿维农,克雷芒七世);到1414年的康斯坦斯宗教会议终于结束了分裂,承认了罗马的正宗。此后1个多世纪,罗马教皇成为文艺复兴的主要资助者和支持者。
文艺复兴,原意即“再生”,就是恢复古希腊罗马文化。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基础:繁荣是建立在东方垄断贸易之上的;意大利城市自制程度较高;意大利拥有丰富的古典文化遗产。
文艺复兴的时代精神主要表现为人文主义(狭义的人文主义包括文法、诗歌、修辞、历史、道德、哲学;广义的人文主义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关于人的学问,主要表现在:重视现世的生活、重视人的价值,强调人的尊严、个人主义)
9.2 文艺复兴(二)
早期文学三杰(佛罗伦萨):但丁(1265-1321)《神曲》、彼得拉克(1304-1374)“人文主义之父”“桂冠诗人”、薄伽丘(1313-1375)《十日谈》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马萨奇奥(1401-1428)《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波提切利(1440-1510)《维纳斯的诞生》,这些作品通过透视法是绘画具有立体感
艺术三杰:佛罗伦萨的达芬奇(1452-1519)《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米开朗基罗(1475-1564)的雕塑《大卫》《摩西》绘画《创世纪》《末日审判》、拉斐尔(1483-1520)《西斯廷圣母》《椅中圣母》
文艺复兴时期的政治学:马基雅维里(1469-1527)《君主论》
意大利之外的文艺复兴:鹿特丹:伊拉斯谟《愚人颂》、法国:拉伯雷《巨人传》、英国:莎士比亚戏剧、西班牙:塞万提斯(1547-1616)《堂吉诃德》
9.3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1483-1546)“因信称义”(信徒通过内心信仰赎原罪,而不是靠教皇也不靠圣礼)。宗教改革导火线:1517年,罗马教皇以修建圣彼得大教堂为名,派了一名叫特泽尔的修士到德国出售“赎罪劵”,马丁路德反对,被开除教籍,随即欲逮捕。以马丁路德为首的德国新教派被称为路德宗。
法国加尔文同意“因信称义”,但加尔文教的核心是“预定论”(上帝选民);
英国的宗教改革,建立了“国教”,保留了天主教的形式,但将王权掌握教权。
9.4 大西洋的开通
地理大发现的条件:基督教在12、13世纪“十字军”东征,而这种“福音”传播并未就此停止;奥斯曼土耳其入侵,威尼斯和阿拉伯商人垄断了东西方商业,西方国家迫切需要打破这种垄断;民族国家的兴起;航海技术条件的成熟(地圆说、罗盘、火炮)
开辟新航线的主要过程:葡萄牙人的向东航行(绕非洲航行进入东方,1498年达伽马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西班牙人的向西航行(1492年意大利人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葡萄牙人麦哲伦首次环球航行)
9.5 西班牙的兴衰
中世纪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
9.6 法国专制主义的兴起
西班牙是近代欧洲出现最早的民族国家之一,也是近代欧洲的第一个大帝国,但是由于它忽视生产,贵族和教会势力过大,以及政府推行非理性的外交政策等原因,导致了国家的衰落。
法国和英国是近代民族国家中最为成功的。法国形成的是绝对君主制,英国则通过两次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1338-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导火线是王位继承问题。战争最终法国将英国人赶走,建立了统一民族国家。战争对法国的影响:统一的疆域,民族国家的兴起,增强了法国的民族认同感;国王获得了征税权;维持常备军。之后由于法国国内宗教战争(天主教和加尔文新教)又分裂了36年。再后来信仰新教的亨利四世为了国家利益,可以改信天主教,登基,结束了36年的宗教战争,开创了法国波旁王朝。
在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帮助下,法国的中央集权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到路易十四达到顶峰(“朕即国家”),扩充陆海军,重工商业,改革征税等。
第十周 近代世界的孕育(下)
10.1 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1455-1485年,红白玫瑰战争,兰开斯特家族与约克家族争夺王位,英国几乎所有的大贵族都卷入其中,两个家族的男性继承人也都战死了,最后兰开斯特家族旁枝的亨利都铎打败了约克家族的理查三世,成为国王亨利七世,开创了都铎王朝(1485-1603年)。
亨利八世(1509-1547)自上而下进行宗教改革,1534年颁布《至尊法》,排除了罗马天主教势力的影响,使基督教会从属于国家教会,开始服从于国王(脱离了罗马教廷的英国教会叫国教,或圣公会)。亨利八世将从修道院剥夺来的土地分给他的追随者,使他们成为拥护国王拥护新教(加尔文教)的乡绅。
英国反西班牙斗争: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的覆灭,使英国人觉得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英国开始走向海洋,移民北美,建立殖民地。
都铎王朝在中央权力加大的同时,也有一些限制:议会的限制(议会掌握征税权)、普通法、缺少一支常备军。
10.2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1640~1660年内战,资产阶级及乡绅的联盟与大贵族的冲突。
伊丽莎白女王很节俭,1603年去世,由于没有后代,苏格兰国王詹姆士一世(1603~1625)继位,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在他和他的儿子查理一世统治时期,国王和议会的矛盾(主要是财政问题)越来越尖锐。
国王有了常备军,但开支也大为增加,不能像法国一样征收人头税来贴补,而只能通过国王自己领地地产所得,虽然偶尔可以通过议会批准一些财资,但远远不够。
查理一世解散了议会(1629-1640),1640年4月为了筹措对苏格兰作战的军费,查理一世被迫召开停开了11年议会。清教徒克伦威尔(1599-1658)于1644年在马斯顿荒原大败王党军队,胜任将军,后来成为议会军的副总司令,掌握实权。后来先后击败了王党军队和苏格兰军队,1648年俘虏了查理一世,并处死了查理一世。1649年2月宣布英国成为共和国。1652年和1654年,克伦威尔征服合并爱尔兰和苏格兰。后来他的儿子不能守成,1660年军事独裁统治被推翻,恢复了议会,议会让查理二世任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1660-1680年相对和平时期过后,由于查理二世没有合法的子嗣,传位他的弟弟天主教徒詹姆斯,由于宗教问题(国教与天主教)议会内部有支持的(托利党派),也有反对的(辉格党派),1685年詹姆斯还是继位,称詹姆斯二世,由于推崇天主教,引起托利党人的不满,他们联合辉格党人,迎立詹姆斯二世信奉新教的已经嫁给荷兰的女儿玛丽和她的丈夫奥兰治亲王威廉三世,但必须遵守签署的《权力法案》(未经议会同意不得暂停法律或废除法律、不得擅自征税和维持军队、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和剥夺财产)。因为是不流血的政变,史称“光荣革命”,从此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君主权力架空,权力实落议会)。
10.3 奥地利的兴起
奥地利和普鲁士都是德意志国家,中世纪德意志名义上的统治者是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战争开始于波西米亚(现在的捷克境内),波西米亚信新教,神圣罗马帝国欲改之信天主教,于是奥地利和普鲁士的哈布斯堡王朝入侵波西米亚,推行天主教化运动。新教国家丹麦、瑞典、尼德兰、法国等国家反对,战争发展成新教反对天主教哈布斯堡王朝的欧洲国际性战争。1648年哈布斯堡王朝最终失败,签订了《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根据和约神圣罗马帝国被肢解,荷兰、瑞士独立,法国、瑞典及其盟国从德意志得到了大片领土;德意志300多个邦独立,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奥地利和普鲁士在神圣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诞生。
奥地利的统治者是哈布斯堡家族(此外还统治了波西米亚和匈牙利,1697年将匈牙利从奥斯曼土耳其手中夺来),新帝国以维也纳为中心;推行天主教化;废除波西米亚和匈牙利选举产生的君主政体,确立哈布斯堡王朝世袭君主制
10.4 普鲁士的兴起
普鲁士由勃兰登堡侯国发展而来,从1417年起,勃兰登堡由德意志的霍亨索伦家族统治。普鲁士有强烈的军国主义,因东邻波兰,西邻法国,夹在强权国家之间,地势平坦,缺少天然的地理屏障。
普鲁士军国主义表现:
其一,在建立了与其资源极不相称的庞大军队,到威廉一世(1713-1740)省吃俭用建设军队,军队在他离世时从4万达到了8.3万。他的儿子弗里德里希二世,即腓特烈大帝(1740-1786)就是依靠这一军队,于1740年发动了令西欧大吃一惊的西里西亚战争,从奥地利手里夺取了西里西亚,使普鲁士人口增加了一倍。
其二,军队在国家中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普鲁士国王重武轻文,威廉一世是欧洲第一个穿军装的君主。
其三,建立了一个适合军事需要的国家经济管理体制。开办王室手工场、广泛征税(甚至战争期可以向贵族,即容克征税)、重商业发展海外贸易。
普鲁士军国主义影响:中央集权国家(没有议会制、封建制残余弱化)的形成、加强了容克对农民的剥削(即再版的农奴制在普鲁士仍然实行着)、中产阶级力量薄弱。
10.5 俄国的“西化”
由于信奉东正教、蒙古入侵、缺乏不冻港等因素,使俄国一开始游离于西欧世界。17世纪末18世纪初彼得大帝(1682-1725)的改革(西化),建立欧洲式的绝对君主制,学习西方先进技术。1700年,彼得发动战争,企图从瑞典手里夺取波罗的海的出海口,失败后坚定了他西化的决心;西化后的军队于1709年波尔塔瓦战役中打败了瑞典军队,夺取了瑞典在欧洲大陆波罗的海沿岸的土地,从而使俄国有了不冻港,打开了面向西方的窗口。
彼得在抢来的土地上建立新都,并以自己名字命名,即圣彼得堡。
经济上,彼得采取重商主义,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在波罗的海建立船队,扩大海外贸易;发展国内工业,允许商人购买整个农庄的农奴以充实劳动力,农奴一方面给工厂打工,同时还要为庄园主干活,强化了俄国的农奴制度。
行政方面,彼得取消了杜马和国民议会,建立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枢密院(即议事会);在地方设省政府,直属于中央领导;废除大主教制,使得教会服从于他本人。
教育方面,要求全体贵族小孩送入西式学校学习,留学西欧,简化俄文字母,编辑出版了俄国最初的报纸,还创办了科学院。
彼得去世时,俄国就和奥地利、普鲁士一样,跻身于欧洲的强国之列了。
10.6 科学革命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后,欧洲主要流行者两种主要的思潮.一种是怀疑主义,认为世间就没有什么确然的知识,一切都是相对的;另一种是迷信,由于罗马天主教不能给当时的人提供精神上的指导,不少人在宗教之外寻找心灵上的安慰。1450-1650年是欧洲巫术最流行的时期。
17世纪科学的兴起拯救了欧洲文明,及时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世界观。科学革命始于哥白尼到牛顿结束。
科学革命首先发生在天文学领域,公元2世纪古希腊托勒密提出地心说,哥白尼(1473-1543)《天体运动论》提出了日心说。意大利布鲁诺(1548-1600)继承和发展了日心说,他提出宇宙是无限和统一的新观点,即太阳只是太阳系的中心而非宇宙的中心(1600年布鲁诺被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开普勒(1571-1630)用数学计算修正和推进日心说,指出行星轨道为椭圆形,提出行星运动三大规律,即开普勒定律,为牛顿万有引力提出奠定了基础。意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1564-1642)则首开使用天文望远镜,观察到了月亮上的坑洼、太阳黑子。
1687年,牛顿(1642-1727)《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提出万有引力,标志着17世纪科学革命鼎盛时期的到来。
到17世纪中叶崇尚科学已在欧洲社会蔚然成风,科学社团创建,英国皇家学会(1662年)、法兰西科学院(1666年)、德国柏林学院(1700年)
自然哲学方面,英国的培根和法国的笛卡尔从思维、方法论上为科学奠定了基础,批评了经院哲学,主张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的分析、比较的归纳法。
科学革命削弱了宗教神学的影响和地位。
10.7 启蒙运动
人们通常把18世纪成为启蒙时代。科学革命是人类理性在自然界的成功运用,同样人类也可以发现人类社会自身的法则和规律。启蒙运动是科学革命的发展和提升。
启蒙运动的特点:崇尚理性、崇尚进步(不再言必称希腊罗马,而是分流人物看今朝)、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启蒙思想家反对一切宗教(包括天主教、新教)。
英国启蒙思想家代表有霍布斯(主张性恶论,国家需要契约,并由集权君主统治)、洛克(主张统治者的统治只有被统治者认可下实施,否则人民就有权把它推翻)等。
18世纪的法国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主战场,一些启蒙思想家经常聚集在乔芙琳夫人的沙龙,探讨政治社会方面的问题。法国启蒙思想家代表有:百科全书派的狄德罗(1713-1784)、孟德斯鸠(1689-1755)[对政体的分类:共和政体(基于道德)、君主政体(基于荣誉)、专政政体(基于恐怖);三权分立]、伏尔泰(1694-1778)[推崇宗教自由、出版自由;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世界各民族的历史;但政治方面推崇开明专制]、卢梭(1712-1778)[提出人民主权思想;是同时代思想家中第一个提出政治平等问题;《社会契约论》]。启蒙时代占主导的思想是伏尔泰的思想。
责任编辑: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