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明朝时中国就有在欧洲的留学生?还有派外交官?(明中后期与欧洲的思想技术文化交流)

问答 编辑:修兵 日期:2024-12-16 00:43:53 2人浏览

明朝时中国就有在欧洲的留学生?还有派外交官?(明中后期与欧洲的思想技术文化交流)

不要以为中国没有到欧洲的留学生哦。郑玛诺: 历经五年的艰苦跋涉,郑玛诺终于到达罗马。他入读耶稣会主办的圣安德肋学院,以1年10个月时间,完成欧洲中学生4年内的全部课程。1653年加入耶稣会,并转入罗马公学学习修辞学、逻辑学、物理化学、音乐和希腊语等多门课程。毕业后居留罗马,教授拉丁文和希腊文法与文学,中国人在罗马著名的学校中教授希腊文学,在历史上,尚无先例,此举给中国人赢得声誉。1660年,郑玛诺继续攻读神学,1662年4月在葡萄牙候船期间曾到哥因勃拉大学就读。   明末华人状况: 明末中国人在海洋上是有话语权的。 可以WIKI以下明中期开始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几个国家。 详细可见:梁启超《中国殖民八大伟人传》 《东西洋考》明张燮著,成书于万历四十五年(1618年)·         元末黄森屏出海到了文莱。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黄森屏之女(或妹妹)嫁给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死后,黄森屏之女继位成为文莱国王。此后文莱王位由女系继承,凡20代。 明史记载永乐年间,文莱国王是福建人,可能说的就是黄森屏 。 ·         洪武三十年(1397年),旅居三佛齐的华侨一千多人拥戴广东南海人梁道明为三佛齐国王。 ·         爪哇顺塔国王陆自立是广东潮州人,永乐九年遣使贡方物。 ·         万历年间,旧港国王王连是广东人 ·         婆罗洲国王是福建人。 ·         雍正中,河仙镇总兵(又作河仙,另又被称为“港口国”,即今越南坚江省)莫玖(Mok Kui,即鄚玖,越南语:Mạc Cửu)是广东雷州人,改姓鄚,为该地统治者。 ·         河仙镇总兵鄚玖传位子鄚琮(Mok tong,即鄚天赐,越南语:Mạc Thiên Tứ),前后约一百年。 ·         乾隆年间暹罗国王郑昭是广东潮州人。 ·         婆罗洲戴燕国王吴元盛是广东嘉应人。 ·         婆罗洲昆甸国王罗大是广东嘉应人 ·         兰芳大统制共和国是1770年(清乾隆四十二年)到1885年之间存在于南洋婆罗洲(现印度尼西亚占据称加里曼丹岛)上的华人国家。创立者为广东嘉应人罗芳伯。后来被荷兰人消灭。 东亚华人明末已经遍布了,日本几个口岸已经普遍存在中国人定居了,南洋的华人规模之大,多为福建人。 主要原因是因为宋末元初,明末清初未避免屠杀大量华人逃出大陆。   关于中国人的记载:建议观看大中华帝国史与利玛窦中国札记。 推荐一篇论文,明中后期隆庆开关福建商人绘制东亚地图发现-香港大学 钱江。 其他的利玛窦与徐光启的万国全图(建议看日本上色版的)、几何原本都推荐大家看。 王徵的《西儒书》、《圣经直解》、《西书释译》、与瑞士传教士邓玉函一起编译《远西奇器图说》,天启七年(1627)出版。 其他书籍推荐: 正德年间,波斯旅行家赛义德·阿里·阿克巴尔哈塔伊《中国纪行》; 嘉靖年间,葡萄牙人佩雷拉《中国报道》; 万历年间,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 ; 万历年间,西班牙人马丁·德·拉达《中国札记》;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多默·皮列士《东方志》 ; 1636年,曾德昭是耶稣会士,在旅途上完成了《大中国志》; 。。一些历史事件人物我给忘了,很抱歉,我只记得某传教士 回到西班牙后搜集了欧洲数万册书籍带到了中国,明朝灭亡后埋在了杭州一个寺庙下,二十一世纪初考古发现了,关于那次考古记录我也忘了,有兴趣的可以自己去百度。 明初期眼镜已经进入中国,民间售卖。 明代早期——无框水晶折式眼镜,木制大漆眼镜盒。  明代早期——无框水晶折式眼镜,木制大漆眼镜盒。图源: http://changzhengdr.blog.sohu.com/161862323.html 因为这段历史冷门到没人研究,但有书籍记录,没有深入研究,我所看的全是华人的论文文章,WIKI的记录也不是很全。 所以建议大家不要讨论明朝清朝,不管什么观点极端派都是流氓,文明的学术交流才是王道。  以下 是WIKI汤若望的事记, 1634年12月,在徐光启和汤若望主持下,经过十多年的辛勤工作,钦天监终于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祯历书》,共计46种137卷。《崇祯历书》是对中国传统历法的重大改革。它不理哥白尼、布鲁诺的日心说,坚持主张太阳率领八行星绕地球、地球大、太阳小[2]。1639年1月6日,崇祯皇帝对汤若望等人的治历工作十分赞赏,亲赐北京南堂耶稣会所御匾一方,上面亲书“钦褒天学”四个大字。《熙朝崇正集》卷二载崇祯十一年,顾锡畴《礼部体准给匾钦褒天学疏》,谓:“如远臣汤若望创法立器,妙合天行,今推步前劳已著,讲解后效方新,功宜首叙。” 1640年,汤若望还同中国学者李天经合作,翻译了1550年德国矿冶学家阿格里科拉(Georgius Agricola)撰写的论述16世纪欧洲开采、冶金技术的巨著《论矿冶》(De re Metallica),中译本定名为《坤舆格致》。此书编成后,汤若望进呈给朝廷,崇祯皇帝御批:“发下《坤舆格致》全书,着地方官相酌地形,便宜采取”。但因明王朝迅速崩溃,该书未及刊行。 汤若望初入华时,正值明朝内忧外患之际,满洲努尔哈赤的勇兵悍将“非火器战车不可御之”。1642年(崇祯十五年),汤若望奉旨设厂铸炮。但他“竭力寻找借口,希望朝廷能原谅他不能从命。他坚持说,为战争制造武器与他的身份是不相符的,而且在造炮方面他仅有一点点书本知识,没有实践经验。但是他的申诉没有被接受,他不得不屈从于皇帝的命令。”从中可见汤若望内心的挣扎。但就凭着这“一点点书本知识”,他居然能在两年中铸造出铜炮20门。在此期间,汤若望不但造出了优质的大炮,还与中国学者焦勖合著了《火攻挈要》。 虽是处于明末的兵荒马乱之中,汤若望因其信仰,能泰然处之,为了不让《崇祯历书》木刻被毁,安然地守护在自己的教堂里;并且勇敢上奏神宗:“臣自大西洋八万里航海东来。不婚不宦。以昭事上主,阐扬天主圣教为本。劝人忠君、孝亲、贞廉、守法为务⋯⋯作宾于京,已有年所。曾奉前朝故皇帝令修历法,著有历书多卷,付工镌版,尚未完竣,而版片已堆积累累⋯⋯”,因而恳请“仍居原寓,照旧虔修”。 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汤若望虽走科学传教道路,仍然非常清楚自己来华的首要目的是传教。 永历帝致罗马教宗信件,由卜弥格翻译成拉丁文。 徐光启致葡萄牙国王的信(拉丁文) 徐光启(图中下左)及其孙女许甘第大(下右) 和三位重要来华耶稣会传教士:意大利神父利玛窦(上左)、神圣罗马帝国神父汤若望(上中)、比利时神父南怀仁(上左) 遂成为第一个赴欧洲的“中国外交官”。陈安德:历尽千难万险,他们于1652年12月来到了威尼斯。起先,威尼斯共和国总督弗朗西斯科·莫林拒绝接见“南明使臣”,他想在中国明清交战双方间保持中立。卜弥格设法求法国大使帮忙,终于得以见面,卜弥格和陈安德就将信件递交给了弗朗西斯科·莫林。然而,法国人的介入却使罗马教皇英诺森十世产生了反感,而新当选的耶稣会总长古斯维斯·尼克尔又认为接受“南明使臣”的要求将会危及耶稣会在中国的传教活动,这使得卜弥格和陈安德在意大利一等就是3年。期间,罗马教廷3次召开会议,商讨如何应对“南明使臣”。 1655年12月,对卜弥格和陈安德持消极态度的英诺森十世去世,新任教皇亚历山大七世终于接见了卜弥格和陈安德。亚历山大七世虽然同情南明朝廷和永历皇帝的艰难处境,但他提供不了实际帮助,只写了封回信让“南明使臣”带回中国,在信中他祈祷南明能渡过难关。教皇的回信使卜弥格和陈安德在欧洲有了活动空间,他们来到葡萄牙首都里斯本,觐见葡萄牙国王约翰四世,约翰四世答应给予南明政府军事援助。 1656年3月,卜弥格和陈安德踏上了回程。当他们到印度果阿时,知道了南明永历政权已岌岌可危。虽然约翰四世三令五申不得为难“南明使臣”,但葡萄牙殖民当局还是不允许他们前往澳门,葡萄牙殖民者此举是为了确保与清政府的贸易不受影响。卜弥格和陈安德再度不顾葡萄牙殖民者的禁令,从陆路抵达暹罗(今泰国)首都大城府。在那里,他们从海盗手里雇用了一艘船前往现今的越南北部,此时已是1658年初。他们徘徊于中国边境,卜弥格于1659年去世,陈安德将其安葬后独自一人带着几封重要的外交信函返回云南向永历皇帝复命。 永历皇帝最终没有盼来欧洲的援助,1662年他被吴三桂俘获并被弑杀,而中国第一位“外交官”陈安德,1659年后在历史上也不见了记录,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搜索能力是现代化学习的一种基本能力,我见到了华人对中国这片国家的热爱,整理出了如此完整的粉碎的历史记录放在了各百科论文上。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