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作品丰富了中国当代多民族影视画卷”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景宜影视文学作品座谈会”发言摘要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鼓励广大文艺工作者努力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运用先进典型推动开展“深入 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12月18日,中国作协影视文学委员会和中国民族报社在京召开了“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景宜影视文学作品座谈会”。首都 文艺名家聚集一堂,对白族作家景宜的创作道路和取得的成绩进行深入研讨。以下为部分发言的摘要。
吉狄马加(中国作协副主席):
景宜身上表现出鲜活的创造力
景宜是新时期以来少数民族的一位代表性作家。她从上世纪80年代初登文坛,在文学道路上不断耕耘、跋涉,写出了很多优秀作品,作出了很重要的贡 献。她的中短篇小说和长篇报告文学反映了当代少数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深刻变化,以及不同民族在历史进程中的命运。她关注历史、关注生活、关注人民,对现实保 持敏感、对艺术进行创新,以见证者的姿态表达了一个作家的良知。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艺术个性,得到了很多作家评论家的高度评价。
后来,她从文学转到影视,在这一领域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这是因为,她首先是一个优秀的作家,把个人的文学修养投入到影视创作之中,无论是写剧 本还是作为总体的策划人,起点都非常高。在对艺术形式不断进行尝试的过程中,景宜无论是在纪录片方面还是在电视剧方面,都为我们提供了不少富有文化内涵的 优秀作品。比如,《茶马古道》就有很深的文化韵味,把西南民族的历史生活,包括他们多元的文化状态、他们的精神价值取向都很好地呈现出来了。还有后来连续 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的《金凤花开》《茶颂》《丝绸之路传奇》,都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
作为一个作家,不管她用哪一种艺术方式来表现我们的时代、书写我们人民的生活,都非常有意义。我对景宜说过,你的小说文字非常好,之前写了很多 优秀的反映少数民族女性生活的作品,希望你能更多地写一些小说,使自己的才华得到更大的发挥。但是,后来逐步看到她的这些影视作品,我对她有了全新的了 解。实际上,她是为我们少数民族作家进入影视领域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她的这些影视作品中,包括她写的剧本、有关拍摄纪录片和电视剧的随笔,我们都可以看 到她作为一个作家的功力。另外,在影视作品里,也表现出了一个作家在思想上的敏锐,以及在人物刻画、把握重大题材上的游刃有余。现在很多电视剧,包括一些 纪录片,如果是真正有功底的作家在写剧本,你可以看到他对人物的刻画,包括对生活的纵深度的把握,是完全不一样的。
景宜的作品深深植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她的创作概括起来说,是对少数民族现实生活的当代性的书写。所以,无论是她在80年代写出来的小说,还是 后来从事的影视文学创作,我觉得都是一脉相承的。景宜一直都在田野调查中进行构思,每一部作品都保持与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因此,在她身上表现出鲜活的创 造力,她的创作实践体现了我们中国文学的精神。
李敬泽(中国作协副主席):
持续深入生活 熟悉人民心声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确实是景宜最突出的创作特点,也是她充沛创造力的源泉。无论是从文学创作来看,还是从影视创作来 看,像景宜这样在三四十年的创作中表现出这么宽阔、持续和活跃的创造力的作家,是相当罕见的。景宜不是待在书斋里的作家,从她的纪实文学中可以看到,这么 多年她一直奔走在山野之间,奔走在各族人民中间。如此长期持续、持之以恒地做深入生活的工作,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景宜是白族的,但是我们看到,她对纳西 族、独龙族、藏族等,以及茶马古道、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都非常熟悉,不是案头上的熟悉,而是脸对着脸的那种熟悉,也是心贴着心的熟悉。
我们该如何反映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生活?我们经常说“讲述中国故事”,我想,景宜三四十年来的创作,如果一定要概括一下的话,那就是,她在讲述 我们伟大的多民族国家的中国故事。在她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我们还能够看到各民族人民的共同生活,看到他们在这种共同生活中去实现共同的梦想。从这个意义 上讲,在现当代作家队伍中,景宜是一位非常独特和重要的作家。少数民族文学如何能够和我们的现代经验、我们的时代变革有力结合起来,到现在也是一个很重要 的课题,在这方面,景宜也给我们提供了很多的启示。
我们今天的会议叫做“影视文学作品座谈会”,这是在强调说景宜首先是一个作家,还不仅是个身份问题,而且说明其影视创作的根基、支撑是文学性。 影视作品中的文学性问题也是我们现在影视创作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景宜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各位专家围绕景宜的作品展开研讨,将 有助于推动我们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也有助于推动中国影视的健康发展,有助于推动广大作家进一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写出真正的中国故事。
白庚胜(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
充分展示各族人民的奋斗精神
景宜连续推出4部重要的电视连续剧,对启发作家如何开掘少数民族题材富矿,推动我们影视和文学突围,具有重要的意义。我这几年也读了不少少数民 族作家的作品,有很多优秀的作品,但也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不足。比如过于局限于个人经验、自己的民族,缺乏大的视野等等。作家熟悉什么写什么,扬长避短, 这本无可厚非,但也应该提倡扬长补短。景宜熟悉白族,熟悉云南甚至大西南,但是她不满足。她是一个积极进取、不断学习、具有包容心的人,所以其作品的选材 不断扩大,像一个石头落在湖里,波澜逐渐扩大,最后写的是:整个大中华是一家,我们都要守住它、建设它。景宜的作品很好地把少数民族融合的主题呈现出来, 而且总能够在比较大的视野中对民族题材进行观照。这样来表现民族生活,写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建设,对我们少数民族作家来说有很大的启示。
少数民族和大中华、古代和现代、中华民族和全人类,这样一些关系在景宜的作品里面梳理得比较清晰。其实,在文化上,民族没有大小之分,很多民族 人口很少,但它们富有生存智慧,创造了很灿烂的民族文化。她对各个民族的文化都给予了充分的尊重,她尊重差异、欣赏差异、超越差异,寻求共同的追求、共同 的理解、共同的信仰,给了我们很重要的启示。我们一直倡导文化认同、国家认同,但要思考怎么样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呈现,在这方面景宜做了很好的尝试。景宜的 作品充分展示了各个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奋斗精神。
景宜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其作品从原始森林到沙漠、戈壁,自然空间很广阔,生活题材很丰富,有农耕的、狩猎的、工业的。特别值得赞赏的 就是涉足工业题材,尤其是少数民族的现代工业题材,因为这类作品太少。她的作品成功地描写了维吾尔族的农民孩子成长为现代企业家,驾驭中亚丝绸市场的故 事,让人耳目一新。我们固然要写历史,但也要关注今天现代化的变革。这样的民族生活,和古代的民族生活完全不同,这也体现了景宜作品的现实意义和国家情 怀。
我们对“生活”的理解要辩证,谁都在生活当中,但我们主要讲的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活。她的作品把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繁荣紧紧连在一起,小中 见大。她的作品覆盖性强,理想也很大,真正能从各个角度很好体现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传播中国价值。希望景宜和她的团队在少数民族创作的领域继续前 进,写出更多更好的优秀作品。
王蒙(作家):
深情讲述对各民族人民的爱
我一直在看景宜的系列电视剧。前不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之际,央视播出景宜编剧的《丝绸之路传奇》。这部电视剧获得成功不是偶然 的,作家对人民生活有着细致的观察,内容表达得很亲切,很生活化,用一种家长里短的故事表现了非常重大的题材。而且最感动我的是,在这个电视剧里洋溢着对 于边疆各民族人民的爱——这样一种爱、这样一种友善、这样一种理解充满了整部作品。它让我体会到,我们各族人民都是非常可爱的、充满阳光的,给人留下的印 象非常深。
从《丝绸之路传奇》中,我们可以温习、回味我们整个新中国边疆工作、民族工作的许多历史画面,进而记住这些经验、这些故事。在《丝绸之路传奇》 中,在漫长的时间跨度里,作家写出了很多动人的故事。苏州去了大批的技术工人,和新疆当地的丝绸业从业人员一起工作生活,这里面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在这些 故事里包含着一个重大的命题,就是新疆人民渴望发展自己的生产力,渴望实现现代化。我们现在说,实现全面小康,一个民族也不能少,那么这个作品正好从这一 角度进行了深入阐释。
景宜的创作,特别是《丝绸之路传奇》,包含着作家对人类命运的深刻思考,它的意义我们还没有给予足够的评价。面对乱象丛生的世界,它写出了作家 对保持民族团结的期盼,表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坚定与清醒。越是在这种时候,我们越需要景宜这样的作品,它让人们看到新疆各族人民是热爱祖国的,是相互友善 的。同时,我们应该意识到,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之间应该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欣赏、互相交流。景宜从生活入手,艺术地表现当今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她是 一个有思考的作家。
景宜作品中所呈现的“爱”的主题,实际上也是各个民族文化传承的核心。佛教讲究慈悲,基督教讲爱和宽恕,伊斯兰教讲至仁、至慈,反对煽动仇恨……我们恰恰要从这方面着手,让各民族人民相互欣赏、理解、友爱,就像景宜作品中所描写的那样。它的意义会越来越显现出来。
玛拉沁夫(作家):
景宜抱着敬畏之心面对文学
我在30多年前就读到景宜的小说了。那时候刚刚改革开放,我们的文学百废待兴,少数民族青年作家闪耀出他们的光彩,景宜是其中之一。她的小说 《骑鱼的女人》《谁有美丽的红指甲》,我印象很深。有的人写了一辈子小说也没悟到小说是什么,有的新人写一两篇就有感觉、有闪光,能写出使你难忘的东西。 景宜属于后者。她的几篇作品,把苍山、洱海、月光、丛林,以及少数民族的歌声都写得活灵活现,读起来很有感觉。30多年过去了,她一直坚守这份事业,抱着 一种敬畏之心面对文学,写了这么多好作品。转到影视行业,她又创造了新的辉煌,获得了许多奖。现在像这样的作家特别是女作家不多了,我们要珍惜这样的作 家,像这样的人才培养出来不容易。
在创作中,景宜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以人民为本,才有了这样的文学辉煌。30多年一以贯之,实在难能可贵。毫不夸张地说,景宜是一位没有离 开人民、没有放弃文学追求的作家。不论是搞影视还是写小说,创作必须要靠自己的文学才能,关键是要坚守,“坚守”二字非常重要。前些年在各种思潮的冲击 下,我们文学界常常坚守不了自己应当坚守的东西,追求着一些浮华和虚无的东西,在这一点上景宜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后生可畏,我今年86岁了,很敬佩她的这 种精神。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不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说得再好也没用,要真正落到实处。景宜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也很不容易,她去了很多艰苦的地方。有 一年春节,她给我来了一封信,她当时是在苍山上一个白族的村子里,大年初一没有回家,而是跑到农村和老百姓过年去了。她的这种体验方式,和一般的短期采风 还不一样,她真正地扎根在那里,深切体会当地人民的喜怒哀乐,持之以恒地进行着,这是非常难得的。可以说,在深入生活方面,她是一以贯之的优秀践行者。现 在正在推进“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我们要总结经验,推出更多像景宜这样优秀的践行者。我们要不断培养中华民族的优秀人才。对景宜,我希望她 凭借自己这么多年的积累,写出史诗性的作品。
李准(文艺评论家):
电视剧荧屏的独特风景线
景宜作为一个白族作家,以她非常出色的文学成就作为基础和依托进军影视创作,新世纪以来由她编剧和领衔制作的4部大片——《茶马古道》《金凤花 开》《茶颂》《丝绸之路传奇》,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连续三次荣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是很少见的。她的这些作品, 成为21世纪我国电视剧荧屏独特的风景线,完善了多民族当代影视画卷的结构,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第一,4部电视剧描绘出100多年我国西南、西北边疆诸多少数民族的生存史、发展史,为中华民族和新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一部精彩的少数民族与汉族 不可分离的关系史,这在当代文艺创作中是一份了不起的贡献。其中,《茶颂》写的是鸦片战争以后到20世纪初,西南少数民族用茶叶捍卫国家主权的历史,展现 了近百年的中国茶政风云;《茶马古道》从西藏江孜保卫战一直写到抗日战争结束,通过茶马古道这个道路群展现了西藏与内地各民族的血脉连系,以及同生存共命 运的光辉历史;《金凤花开》写1950年边疆各族人民在中央访问团的帮助下共同走向新中国的故事;前不久在央视一套播出的新疆题材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 是从1950年一直写到21世纪。她对多民族生活的熟悉和把握,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追求光明进步历史趋势的清醒认识,使每一部作品都挥洒自如地在多民族生活 中撷取精神的光彩。她的作品不是戏说也不是改编,她迈开双脚丈量山河大地,走进这些民族生活的纵深层面,去感受不同民族地区的民情,去和少数民族同胞心贴 心地交流。这种现实主义的写作方式是我们当前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实践活动应该提倡的。
第二,高举民族团结、爱国主义的旗帜,真实揭示各少数民族的心灵美和人性美,辛勤讴歌他们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美好梦想的不懈追求,为中华民族作为 一个民族整体提供了更多的历史支撑,也为当代中国梦的实现注入了多方面的动力。景宜的影视文学作品还为我们提供了中国文化的壮丽画卷。《茶颂》就是一部中 国近百年的茶叶历史,这些茶文化的宏大场景在荧屏上得以清晰展示,茶礼茶俗炫人眼目。《丝绸之路传奇》展示了丝绸文化,以及整个丝绸之路的历史和现实。这 部剧实际上写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从贫穷落后走向产业现代化的进程,把维吾尔族传统的艾德莱斯丝绸从新疆推向全国,从全国推向世界,写得非常动人。可以说, 少数民族对祖国的爱与忠诚如一条红线,贯穿了景宜全部的作品。《茶颂》中,布朗族女首领南波亚说:“我们宣抚司一代代祖先的坟头,就是大清国界的一块块界 碑,谁也别想跨过去。”《金凤花开》中,佤族头人岩猛说:“我阿佤人世世代代为朝廷守护边疆,一寸土地也没有丢失过!”这些话语让人热血沸腾。
第三,在这4部电视剧中,民族风情、民族性格的精彩呈现,丰富了当代电视荧屏的色彩,增强了各个少数民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心。她的作品能够展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比如,彝族人注重血性,诚信,爱护动物;藏族的高僧大德对信仰的执著;独龙族人的恩怨分明;傣族的开 放和进取意识;维吾尔族的热情和豪放;哈萨克族的淳朴和深情……我看到的文学和影视作品中,还少有哪一个作家、哪一个团队的作品能够展示这么丰富多彩的民 族内容。《茶颂》《茶马古道》《丝绸之路传奇》中的人物形象都非常具有个性特色和民族特色,生动地展示了少数民族人物的文化性格,这些形象都有可能留在中 国的电视艺术形象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很大的贡献。
第四,景宜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深入边疆,深入少数民族群众。在其作品中,没有那些猎奇猎艳,都是靠她对生活的发现,对少数民族心灵美的感悟来打 动观众,揭示历史和现实。她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坚持弘扬时代精神主旋律的价值导向,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这在当前文 艺队伍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一个作家,景宜的创作,特别是她的电视剧创作使她成为我国当代民族题材创作领域的重要人物,她带领的创作团队所坚持的创作道路,在整个文艺 发展中应该倡导。景宜高水平的文学创作支撑了她的电视剧剧本的高质量,反过来,电视剧创作也有益于她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文学创作。
钟廷雄(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
深入挖掘、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认识景宜很多年了,尤其是在她创作几部影视大作当中,我们工作上有联系,我非常敬佩她。她有思想、有韧性、有智慧,很能干,获得了很多的成就, 也获得了很多荣誉。这些荣誉是她用个人的汗水和智慧换来的,她为民族团结而创作,作品中总是体现对兄弟民族的深厚感情。景宜的几部作品都是宣传民族团结的 很好载体,而且可能比一般的文学作品作用更大,因为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更大。在创作中,她深入挖掘、传承、弘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比如,从《丝绸之路传 奇》可以看到新疆的民族生活,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文化,她是为传承文化而创作。当然,她也是为我们社会主义谱写主旋律,作品里面充满了爱国主义、民族团结 等思想观念。少数民族文学和影视领域,期待出现更多的佳作。希望景宜能够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同时带领更多的年轻人进入到这一领域的创作之中,为繁荣少数 民族文艺作出更大的贡献。
王丹彦(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
她有真挚之心 她有坚持之志
景宜有思想、有智慧、有坚守、有挚爱,所以才能写出这么多的优秀作品。
景宜最可贵的是有三“心”。一是热爱礼敬之心。她有着对多民族文化的热爱、对民族文化历史的珍惜,试图在新时代的语境下传承多民族文化,营造和 谐共建、追寻中国梦的时代话语氛围。二是坚毅执著之心。她真正持续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样的创作态度在电视剧创作中是尤为可贵的。三是虚怀若谷之心。 景宜是很成功的小说家,但又成功转型到影视创作行业,担任影视编剧、制作人。作为女性作家,她能够海纳百川,把各方面专家——民族学家、历史学家、影视艺 术专家的智慧不断集聚,创作出具有情怀的作品。这种独有的虚怀若谷的品质非常可敬。
景宜还能做到三个“坚守”。一是坚守讲述多民族中国故事、弘扬多民族中国精神的现实主义创作态度。二是坚守深入生活一线汲取创作灵感、传承优秀 民族文化的创作路径。三是坚守社会效益第一、传递主旋律正能量的创作品位。民族题材的电视剧创作难度非常高,有政策难度、历史难度、有生活的真实质感的难 度,而景宜跨越了这几个难度,不为浮躁之风所惑,坚持传递正能量,坚守创作品位。
景宜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影视文学创作队伍中的杰出代表,她为实现百年多民族文化历史的视听化、见证当代多民族人民团结奋斗追寻中国梦的进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我们要从方方面面来总结景宜的创作经验,而且也特别期待在影视创作方面,能够出现更多更好的作品。
张华志(中国民族报社社长):
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认同
景宜任职的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是中国民族报社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来已经成为宣传民族团结教育的一个重要窗口。近十多年来,连续制作了4部民 族题材的电视剧,包括《茶马古道》《茶颂》《金凤花开》《丝绸之路传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运用文艺的形式呈现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进 步,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是我们实现民族团结、国家认同的重要方式。
民族团结非常重要,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景宜的作品正是在这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深入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历史和各民族共同进步的时代风 貌,景宜长期坚持深入生活、扎根边疆,向各民族人民学习,创作了很多影视文学作品,在广大读者中产生了独特的影响,为促进文化交流、民族团结作出了重要的 贡献。可以说,景宜是当前民族工作领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的优秀代表之一。
我相信这次会议不仅能帮助景宜个人提高进步,拿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回报社会,更重要的是,我们能鼓励团结更多的文艺工作者投身到民族团结进步的事业中来。
叶梅(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常务副会长):
女性视角带来的细腻与温情
景宜的作品之所以打动我、感动我,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讲,是因为她是从一个女性作家的视角、一个少数民族作家的视角展开叙述的。她所有的作品,包 括她的小说、散文、报告文学,以及近年来持续得到好评的影视剧创作,都浓烈地表现出了一种深情。这种深情在于,她始终在吟唱一首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颂歌, 她是一个歌者,一个如此深情的歌者。在我们少数民族作家队伍里面不乏深情歌者,但像她这样几十年如一日而且是非常深入执著的确实不多。其颂歌的主题非常明 确,就是要促进民族的团结、和谐、进步,这一点也是在我们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中值得大力肯定和弘扬的。这么多年来,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尤其是新世纪之后,创作的多样性和风格的多样性都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在讴歌民族团结、促进和谐进步的主题上,景宜走到了前列,她非常自觉、非常自信。在全 球化背景下,民族团结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景宜以其一系列作品表达了对民族、对祖国怀有的深沉的爱。
景宜有着极大的创作热情,这让我非常惊叹而且非常感动。有一次,我们一起开了个会,第二天就是国庆长假,开完会之后大家都要去放松休息了,这个 时候,我却听到她说,下午就要去鄂尔多斯采访,这真是让我感到惊讶。后来,在内蒙古采访之后,紧接着又听说她去了新疆,又到了牧民的家里,和那些老牧民、 老作家坐在一块。这样的一些情境和信息让我非常受感动。
这些行动的背后是景宜对文学、民族、祖国的热爱,所以她才有这么大的热情。她非常自然地把文学和影视结合在一起,把文学语言转换成了镜头语言, 转换成了影视语言,这和我们迅猛发展的时代节拍是相合的。她的影视作品里面有着大量的优秀的文学语言的体现,这也来自于她对文学的热爱,来自于她文学的功 底。电影怎么样更有文化,影视剧怎么样更有文化,景宜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可资讨论的巨大空间。在她的影视作品中,女性视角所体现出来的细腻温情无处不在。 在其影视作品里,对美的追求也是非常强烈和鲜明的。她对民族文化的独特审美视角,彰显了中国美学精神。这种美学精神是我们多个民族的美学精神融汇而成的。
高峰(中央电视台副台长):
一个思路开阔的作家和制片人
近年来,央视播了很多电视剧,但是少数民族题材的相对来说还是不多,而且就在不多的这些电视剧当中,景宜的作品占了相当的分量。所以,我觉得应 该向这些创作者和作家表示感谢。景宜不光是一个作家、编剧,还是一个制作人。我深知做一个电视剧的制作人是很不容易的,这么多年来,她几乎每年都要拿出一 个作品来,又是作家又是制作人就更不容易了。她的电视剧作品表现了不同民族的故事,带来了拍摄上跨度大、文化跨度也大的困难。这对于编剧来说很难,对拍摄 制作就更难了,但景宜的这几部片子都很有质量。我觉得这些成就跟景宜的生活有关系。谈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我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作为一个年轻的作 家,景宜到新疆去,后来嫁到了草原,一直从事文学创作和民族影像的工作,她的思路很开阔。在民族题材领域,像景宜这样有开阔思路的制作人不多。
现在,我们的很多电视剧创作,文学的缺位是一个严重问题,所以希望作家们真正能够关注电视剧的发展。反过来,如果我们在影视创作中强调文学性,作品的品位和品质必定会高。在这里祝贺景宜这么多年在少数民族影视文学方面创作的成功,以及作为一个制作人的成功。
张明智(中国国际文化艺术中心主任):
有坚守精神 有文化自觉
近十多年来,我亲眼目睹景宜在影视创作方面不断成长、成熟,甚至辉煌。从《茶马古道》《金凤花开》到《茶颂》《丝绸之路传奇》,这4部电视剧呈现了她从高原向高峰攀登的艰苦而又辉煌的过程。
从事少数民族题材创作的影视编剧至今寥寥无几,景宜这几部作品的成功,说明观众和业界对她的认同。景宜喜欢写自己想写的东西,单一的商业剧她是不感兴趣的。可以看出,景宜在文艺创作上的坚守,在文化自觉方面的坚持。
不仅仅是剧本的创作,她在电视剧的制作生产方面也相当执著。她做制片人,工作担子很重,但她还是能抽出时间不停地研磨剧本。在她那里,没有最好 只有更好。剧组一旦建组,各部门她都要走访,一起开会。对少数民族题材的创作,特别是多民族题材的创作,从美术到各个主创部门,以至于导演,还是比较生 疏,需要她注入大量的心血,一起把场景中的文化特点表现出来。她大部分时间都是蹲在剧组里面,和剧组全体工作人员共同生活。而不拍戏的时候,只要景宜失踪 了,她不是到下面去采风,就是拿稿子到老师们、同仁们那里,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从扎根人民、深入生活方面来说,景宜是影视创作者的楷模。今天,她的作品 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除了作家根底之外,还要看到她是一个优秀的制片人。在拍摄的过程中,需要和那么多的少数民族演职人员、场工群众打交道,但她有能 力驾驭这一切,因为她对少数民族有感情。我们也希望在影视界涌现出更多像景宜这样的作家、编剧,创作出更多、更好的影视作品。
胡殷红(中国作协办公厅主任):
把文学元素带到影视作品中
我是陪着景宜一起走过来的。我一路都关注着她,每一部影视作品都看。她的优势和特点就在于,她对母本的重视,因为她首先是一个小说家,她想尽量 把文学的元素带到影视作品中去。有时候,她自己写自己编自己改,文学的东西丢得尽可能少一些,这就是她不同于其他编剧最大的特点。她一直没有放弃文学创作 的追求,非常不容易,希望她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彭学明(中国作协创联部主任):
文学创作与影视创作相得益彰
前些日子,我跟铁凝主席去江西参加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文学主题活动。她说,“我们作家要接生活地气,连人民的情意,知时代的冷暖,挖文学的富矿。”我觉得这几句话特别好,跟今天“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会议主题非常契合。
景宜的《谁有美丽的红指甲》等文学作品,还有这4部影视作品都有共同的、非常了不起的地方,就是连着各族人民的情意,其作品里所表现的民族气象、民族品质值得关注。它们体现出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情意、人与人之间的情意,都是非常动人的。
同时,因为她是影视和文学的“两栖动物”,所以她的文学作品有影视的那种戏剧冲突,情节有影视的鲜明特点,与此同时,影视里面有文学的意境、语言美和诗意,两方面结合得非常完美。
包明德(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副会长):
从鲜活记忆切入宏大题材
景宜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比如民族题材的小说创作、民族题材的影视创作。景宜在创作上的最大特点是,“生命写作、民族述说”。童年对一个人, 特别是对一个作家来说特别重要。很多美好的记忆,很多生命的体验,会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观的形成。童年时代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地从周围环境汲取来的见解、感 情、观念,都有可能影响人的一生。在这一点上,景宜有着非常感人的描写。比如,“丝绸之路”这个概念,她是从一个老保姆那里听来的。这个老保姆17岁嫁 人,过了半个月丈夫就通过南方丝绸之路到了缅甸,一去不复返,一辈子就守活寡,景宜是从鲜活的记忆去切入宏大题材的。《茶马古道》的故事是听她妈妈讲的, 这是她外公生存、生活过的地方。在那儿有哈尼族、彝族、纳西族、傣族等多个民族,各个民族穿什么样的衣服,怎样表达自己的感情,出售什么样的商品,坐什么 样的交通工具,都给景宜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这时候,包括洱海的湖泊、苍山的彩云,这些诗情画意的元素也深深影响了她以后的创作。《丝绸之路传奇》就有 一种诗情和想象,这发自作者生命最原初的记忆,是童年经验的激发。作品中写到大树茶王,作者把自己称为大树茶王的子孙,这种文学观、自然观蕴含着很多童年 时候的生命记忆。
景宜的作品能够“看清时代,提纯精神”。或者换句话说,其作品里体现的时代和历史的纬度、民族和国家的情怀,是非常广阔的。她童年时接触那么多 的民族,她没有任何狭隘的民族情绪,而是一种非常开阔的胸怀,以小的故事为切口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这一点非常好。在其作品中,无论是影视创作还 是文学创作,中华文化是美美与共的文化,中华各个民族应该彼此真诚地礼敬、彼此注视、彼此互相学习,为民族题材的讲述寻找综合创新的活力。她的作品里浸透 着一个非常深刻的理念,就是中华各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是单一的、单向的、单调的,而是互动的、交流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大家都互相平等,各有各的优 势,这在她的作品里展示得非常深刻。
我们知道,“文革”时,由于政治化的口号太多,在文学创作上概念化、脸谱化的东西太多,遮蔽了少数民族的艺术张扬。在当下,又有一些新的遮蔽, 就是由于市场化、产业化,过分追求高票房、追求娱乐,而又遮蔽了一些东西,忽略了文艺作品的品质。讲好中国故事,阐释中国精神,弘扬中国精神,我们应该用 这个标准来反思检视一下我们过去的影视市场,保持一份清醒。景宜的创作自觉与这些东西隔绝开来。景宜的创作有人类的视野,有人类的情怀。她广泛阅读国内外 文学经典,同时也了解当下电视剧的成就与问题,这让她在创作时有着非常广阔的视野。景宜能够抓住突出的文化元素,捕捉东方的细节,追求人类共同美好的人 性,追求真理。
尹鸿(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主任):
多民族命运共同体的影像建构
景宜可能是罕见的仍然活跃着坚持创作当代少数民族题材文学和电视剧并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作家、编剧和制片人。最近十年来,景宜不仅有大量的表现少 数民族生活的散文、报告文学和小说,而且还创作了一系列先后在中央电视台黄金时间播出的少数民族题材电视剧。从表现西南少数民族的电视剧《茶马古道》《金 凤花开》《茶颂》到表现新疆少数民族命运的《丝绸之路传奇》,这些作品的视野从大西南到大西北,题材从藏族、彝族、白族到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当代少数民 族的生活和命运通过这些电视剧鲜活地呈现在电视屏幕上,一个个性格不同的少数民族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景宜所描绘的殊途同归的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团圆故事, 不仅让少数民族的生活艺术地呈现在大众传媒上,更是为“天下归心”的主流意识形态添上了浓墨重彩的重要一笔。
景宜自己是一位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创作在改革开放之后的白族女作家。她个人的经历,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当代少数民族人民集体命运的典型文本 之一。她在党的教育下成长,学习文化,锻炼能力。1982年,在老一代作家丁玲、艾青、玛拉沁夫关心下,到北京参加中央文学讲习所少数民族作家班,成长为 少数民族作家。这一过程,体现的既是国家民族政策贯彻执行的过程,也是少数民族青年选择跟着共产党走、融入中华多民族大家庭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她 获得身份认同、社会地位和精神价值观塑造。这一切,都深刻地影响到景宜的创作。她的电视剧《金凤花开》中的金凤,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景宜,也是许多这一代少 数民族青年女性的自叙传。以至于扮演金凤的演员左小青似乎与景宜都有着某些形似和神似。剧中的白族姑娘金凤和中央访问团警卫连连长张东海的工作和爱情故事 串联起来的一段历史,不仅揭秘了新中国初期少数民族地区所发生的传奇历史,而且全景式展现了新中国民族关系和党的民族政策。而金凤从一个穷苦赶马人的女儿 成长为新中国第一代民族工作者的故事,则成为了一代少数民族青年的成长缩影。
正因为有这样的认同,景宜的少数民族题材创作,无论是聚焦新中国成立初期还是表现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自觉地站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民 族统一”的立场上,通过对民族隔阂、民族矛盾、民族误解的解决,表现出各民族之间在国家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的根本目标上的一致性。如果说,她创 作中所呈现的1950年代是少数民族选择跟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时代主题,那么她创作中的1980年代之后,则是少数民族跟共产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路的时代主题。所以,景宜的作品,有着自觉的政治使命和时代使命,她并不像许多中外作品一样,外在地猎奇地去表现少数民族的文化奇观,不是去消费那些常见 的所谓“载歌载舞”的狂欢场景,而是试图回答中国少数民族何去何从的重大政治主题,阐述了中国少数民族应该而且必须与祖国大家庭同呼吸共命运的清晰主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宜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重大题材创作,而景宜也是当代中国少数民族题材创作中最具有自觉的作家之一。
当然,值得重视的是,景宜是一位长期生长在少数民族地区的作家,她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和成长过程,都与少数民族的历史和现实有着血肉相连的关 系。正如她自己所描述,苍山洱海,四季如春,从小沐浴着这里的灵气,听着白族祖辈的故事长大,培养了她对自然的独特感悟,养就了浑然天成的人文之美。可以 说,这种少数民族的生活环境孕育了景宜的文学生命和艺术才华。就像作家汪曾祺曾评论的那样:“景宜的小说语言具有民族的灵感,就像是从洱海里捞出的白菱 花”。即便景宜成名之后,她从苍山洱海出发,先后来到雪山草原、大漠戈壁,走进藏族、独龙族、纳西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人民中间,从吐鲁番海拔-150 米的艾丁湖畔一直写到海拔4800米的喜马拉雅山藏族村庄,正是这种“在场”的经历,使景宜的作品在表现少数民族的人物、生活和习俗时,不仅有发自内心的 自然性、熟悉性,而且有一种自然而然的内在喜爱、理解和尊重。当她在表现少数民族的政治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时候,她对不同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性、性格特征、文 化传承的把握准确而细腻,她对少数民族那种率真、自然、朴实、执著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的热爱溢于言表,而她对各个不同民族所居住的建筑、所使用的劳动工具 和生活工具的表现也充满知识性和趣味性。这种文化多样性的呈现,又使得景宜作品“天下归心”的宏大主题具象化、生动化、审美化了,共同完成了文化多样的国 家统一性的中华大家庭描述。在这一点上,景宜得天独厚的优势不可多得。
少数民族题材一直是中国主流文化最关注但是又最难创作的影视题材。如何通过对少数民族生活和命运的叙述,在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表现中 华民族大家庭的统一性,是一个文化难题。景宜的创作,在这方面继承了新中国以来的少数民族文学和影视的传统,为当代中国多民族命运共同体提供了艺术阐释, 一方面继续强化这一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也为这一命运共同体的未来提供了一面历史的镜子。从这个意义上说,景宜创作的价值不仅是文学影视的, 同时也是政治历史的。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
女性形象、史诗气魄和文化韵味
对于景宜的影视创作,我想从这样几个关键词入手做一个大概的解读。一个是女性形象和女性命运。在景宜的作品序列当中,少数民族女性形象都非常新 鲜亮丽,也往往是忍辱负重、坚定执著,经常能够让浪子回首。她写人很传神,不仅仅是像《丝绸之路传奇》里面的女主人公,包括里面的老母亲形象,虽然寥寥几 个镜头,但是给人留下的印象都非常深刻。这可能跟景宜的女性视角有一定的关系。通过这样的视角,一方面把女性的命运跟整个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紧紧结合在 了一块,而且也在艺术上决定其影视作品总体上比较温情,比较欢快,不是那种男性作家笔下容易出现的紧张风格。
第二个关键词是史诗性气魄。虽然景宜是女性,但是我觉得她在作品表达当中呈现了一种史诗性的气魄和胆识。她的作品不仅仅是写一个民族的,而是写 多民族、跨民族,聚焦民族之间的关系。她前前后后的作品涉及20多个少数民族,写出了从鸦片战争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改革开放,近100多年来多个少 数民族的现代化进程,他们如何既保留自己的一些个性和独特性,又融入民族大家庭、实现共同繁荣、走向现代化的进程。她把这两个东西紧密结合起来了。描写多 民族、跨历史时段、跨地域,这让她的作品非常开阔。在《丝绸之路传奇》中,主人公的生意也做到国外去了。她的视野非常开阔,有时间上也有空间上的跨度,表 现出民族电视剧的史诗情怀。
第三个关键词是文化韵味。景宜作品展现了茶、丝绸等富有民族文化意味的文化遗产,把文化遗产和故事、剧情做了很好的传奇化的结合。正因为这样结合了,她就相应塑造了一些作为文化的守卫者和传承者的形象。
我还有一个感觉,景宜的电视剧作品总体而言风格上偏向于欢快、和谐,略微有点轻喜剧的特征。尽管《丝绸之路传奇》从激烈的战斗写起,但是后来我 们就会发现,更多的是少数民族之间的那种轻喜剧般的冲突,那种和谐和欢快更多占据了上风。所以,景宜的不少电视剧是合家欢式的,老少皆宜,同时又具有史诗 性的品格,跟很多少数民族的影视表达还是不太一样。她在电视剧里面并没有表现出很多少数民族电影经常表达的对民族文化丧失的忧虑。这是因为她虽然是一位白 族作家,但她的视野完全超越了本民族,是融入民族大家庭的少数民族作家。她的视野变得更广阔了。
景宜的创作,从文学到影视,实现了跨越媒介的优势互补。无论是对于鼓励作家跨界影视,还是警示影视界的作者注重文学功底,景宜的作品都是有启发意义的。景宜在电视剧中所塑造的多民族文化和谐的气象、气氛,是我们当下国家文化认同和国家文化形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景宜:
感谢生活 感谢师友
心里有太多的感谢!感谢中国文学的前辈和把我培养成作家的祖国!玛拉沁夫老师把我领上文学的道路,张明智老师教我拍电视剧,还有作品中的人物, 我的少数民族兄弟姐妹们,我要感谢他们。今天来了这么多的老师、专家学者,很多都是看着我走过来的,今天是对我30多年文学道路的检阅。这么多年来,之所 以能够坚持写作到今天,一个是得益于党和国家的培养,如果没有这样一个社会环境,像我这样一个边疆走出来的少数民族妇女,怎么可能写出这么多的作品,并且 在国家级平台上得到发表和展示。所以,有一个真理我一直牢记:生活是最伟大的创造者,人民是最伟大的老师。作家其实是渺小的,我的这些作品来源于人民的生 活、人民的智慧,还有养育我的这块土地给予我的灵感,所有这一切是孕育我这些作品的摇篮。所以,我还是要坚持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永远不离开人民,永远记 住自己是一个中国作家。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