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中医院体检中心,湖北武汉 430061
[摘要] 目的 探索在健康体检中心如何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法从该院健康体检中心收集代谢综合征患者15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试验患者进行健康管理,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1年后,全面体检并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1年后,试验组有效率为91.26%比对照组有效率为47.70%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合理健康管理高血压、血糖、腰围、收缩压、血脂及糖尿病家族史是预防代谢综合征 的主要有效途径。
关键词 健康状况; 代谢综合征; 健康体检中心
[中图分类号] R58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140-02
在现今,我国老龄化人口进程不断加快,各类疾病雨后春笋般涌出 ,人们也越来越重视疾病的预防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做一次健康体检,其目的就是干预和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1-2]。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是多种代谢成分异常聚集的病理状态,是导致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研究调查表明代谢综合征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其导致的心脑血管并发症明显增加[3-5]。目前国内外对代谢综合征的认识争议颇多,已然成为心内科和糖尿病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该实验目的在于探索在健康体检中心对代谢综合征患者开展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模式,是否使患者过更好的生活。现分析该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健康体检中心收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50例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健康体检中心收集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5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5例。入选标准[6]:(1)中心性肥胖;(2)合并以下4项指标中任2项:①空腹血糖升高:FPG≥100 mg/dL(5.6 mmol/L),或此前已诊断2型糖尿病或已接受相应治疗。如果FPG≥100 mg/dL(5.6 mmol/L)强烈推荐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但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诊断代谢综合征时并非必要;②血压升高:收缩压≥130 mmHg或舒张压≥85 mmHg,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或此前已诊断高血压;③甘油三酯水平升高:≥150 mg/d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④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男性<40 mg/dL,女性<50 mg/dL,或已接受相应治疗。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按要求做一张统一调查表,依据调查表资料及体检资料信息,健康管理师为试验组患者设计个性化健康管理方案,内容包括:①药物使用:每位患者按疗程坚持用药,不懂得患者需要解释其重要性。②饮食注意:患者应多食一些蔬菜水果之类,另外患者需每日6餐,每餐少量,1日总量与健康者相同③健康教育:自己做好领头者模样,教导患者不抽烟,不喝酒,每日进行30 min锻炼,改正不良生活方式,避免情绪过激。④运动疗法:鼓励患者每日跑步30 min,然后做太极拳或五行拳之类的有氧远动一套。对照组不给予任何处理,按往常一样。1年后患者全面检查,评估健康管理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
有效:患者经过健康管理后,腰围、BMI、SBP、DBP、FPG、TC、TG、HDL-C、LDL-C均下降;无效:患者经过1年后,腰围等无明显下降。
1.4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2结果
试验组患者经过健康管理后,腰围等均下降明显。试验组患者经过健康管理1年后有效率91.26%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47.70%,差异有统计学意(P<0.05)。见表1。
3讨论
健康管理是以预防和控制疾病发生与发展,降低医疗费用,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针对个体及群体进行健康教育,提高自我管理意识和水平,并对其生活方式相关的健康危险因素,通过健康信息采集、健康检测、健康评估、个性化监看管理方案、健康干预等手段持续加以改善的过程和方法[7]。现代医院健康体检中心须发展,必然要求建立健康管理模式。健康管理模式关键点是健康风险评估,医师根据评估报告结果给出合理有效的治疗预防保健措施,从药物使用、饮食注意、健康教育、运动疗法、随访记录等几方面进行健康管理, 从而制定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
有研究[8]表明,高脂肪摄入和运动减少导致的肥胖和脂肪毒性作用在代谢综合征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脂肪组织[9]具有强大的内分泌功能,通过调节胰岛素作用、糖脂代谢和能量平衡,参与血管活性、血压、免疫、炎症反应及凝血机制,导致脂肪堆积后引起严重后果。由表1结果显示试验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可欣等人[10]的研究结果类似,表明健康管理在医院健康体检中心开展是可行的,并且在治疗上取得了良好效果,能很好的控制患者的血压、血糖和高血脂等水平,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综上所述,对代谢综合征进行合理有效的健康管理,有效的解决存在的健康危险因素,促使体检者走上健康之路。
参考文献
[1]陶子熊,何玉祥.现代居民健康状况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2,12(1):326-328.
[2]黄文健,陈祥.健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溯源[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7,1(1):8-12.
[3]张吉,陈强.代谢综合征的理论研究[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8(24):142-143.
[4]任君,徐萍.合肥市部分事业单位职工高血压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2(5):501-502.
[5]李铭钰,董基.代谢综合征对心血管的影响[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2,10(4):178-180.
[6]国家国民体质监测中心.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代谢综合征全球共识定义中国标准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
[7]武留信.中国健康产业论坛发展报告[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8,2(5):268-270.
[8]黄俊,李杰.中国成年人各类肥胖特点研究报告[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22(2):129-132.
关键词 远程服务 癌痛管理 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R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6-0005-04
疼痛是肿瘤最常见的症状。疼痛定义为“与实际或潜在的组织损伤或类似损伤相关联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是患者最恐惧的症状之一。全球每天有830万以上的癌症患者正在经历癌痛的折磨。据最新监测数据表明,上海市每年新诊断恶性肿瘤病例约5.1万例,发病率为374/10万,处于全国较高水平。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调查发现,其中30%~50%的癌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在无转移的癌症患者中15%伴有疼痛;在接受抗癌治疗的患者中,50%的患者感到疼痛;60%~90%的晚期癌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而70%的患者则以疼痛为主要症状。郑春京等[2]的研究显示,其中30%为重度疼痛,30%为中度疼痛,40%为轻度疼痛。持续存在的严重癌痛不仅引起癌症患者的躯体不适,对患者的精神,心理,社会及人际关系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是导致患者产生抑郁的主要原因。有自杀倾向的癌症患者80%与严重的疼痛有关;因此WHO把癌痛控制作为癌症控制的4个重点项目之一[3]。然而80%?90%的癌痛是可以通过药物控制进行妥善管理的,包括医学干预和行为干预,恰当的管理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因此,探寻一种符合患者需要的癌痛健康管理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本研究立足于“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通过网络视频、音频或电话方式,提供远程的癌痛基础知识教育。现将“远程癌痛健康教育服务”在癌痛管理中的效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上海市崇明县城桥镇及陈家镇各村、居委会在册管理的癌痛患者100例,所有患者均病情稳定,疼痛数字评价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 NRS)评估在1~4分之间,生存期>3月。其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52~76岁,中位年龄64岁,平均年龄(68.2±4.9)岁;癌症分类:肺癌34例,肝癌8例,胃癌23例,肠癌14例,乳腺癌6例,胰腺癌5例,其他癌10例;疼痛类别:内脏痛30例,混合痛43例,神经痛6例,骨痛16例,软组织痛5例。
将100例患者采用抽签法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经济状况、NRS评分及认知状态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一般健康宣教模式,实验组在一般健康宣教的基础上联合远程癌痛健康教育模式。
一般健康宣教内容包括:①在本单位的宣传栏上开辟一块癌痛健康宣教知识专栏,并为癌痛患者发放癌痛相关的知识光盘;②建立癌痛患者健康档案;③定期每周针对患者及家属举行1次癌痛健康知识培训;④工作人员在对患者采取干预措施时鼓励其家属积极参与,同时对其家庭的有关人员进行癌痛健康知识的教育。家属熟悉和掌握了癌痛的知识和技能,共同参与并督导实施各种治疗措施。
远程癌痛健康教育内容包括:①每周1至2次电话随访癌痛患者;②设立癌痛健康咨询专线,并且提供24 h电话咨询服务,由肿瘤科当日值班医生负责回答。③利用短信平台加强督导,做到医患双向的沟通与交流,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④课题组工作人员每周上门访视1次,访视内容为强化患者及家属对癌痛相关知识的认识及治疗不良反应的对策,了解患者在控制疾病方面存在的问题。
1.3 评定标准
1.3.1 问卷调查
在基线(0个月)和干预后(3个月)分别采用问卷调查收集效果数据。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为患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患者的生活与行为方式部分,包括用药情况、不良反应情况;疼痛爆况;第三部分为相关的健康知识,共有10道题目。第四部分为生活质量;问卷经预调查和修改后使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1.3.2 疼痛强度评估
采用NRS对癌痛患者在治疗前后予以疼痛评估。其中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分为中度疼痛,7~10分为重度疼痛。
1.3.3 生活质量评估
参照文献[5]的评分标准,包括食欲、睡眠、疲乏、情绪、精神状态、家庭理解与配合、自身对癌症的认识、对治疗的态度、日常生活等九项内容。1分为最差,5分为最好。
1.3.4 不良反应评估
记录患者用药后出现的各种不良反应,判定与使用镇痛药物的相关性。
1.4 质量控制
统一培训调查员,干预前后采用相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指标,所有测量指标保证统一的精确度。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经复核检查后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
2 结果
2.1 疼痛知识知晓情况
通过对患者进行远程癌痛健康教育后,实验组人均答对8.6题,对照组5.2题。
2.2 镇痛效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远程癌痛健康教育服务后,实验组NRS评分平均为0.46分,对照组NRS评分平均为2.44分;治疗后两组无痛患者所占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生活质量
通过对患者进行远程癌痛健康教育服务后,患者生活质量各项指标均见明显好转(P
2.4 用药后的不良反应
远程癌痛健康教育为癌痛患者提供了连续性、整体性的全程医疗照顾,并对患者用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作出了及时处理。除嗜睡外,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得到了减轻或消失,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不论在疼痛控制还是生活质量方面均较对照组有优势,再次验证了远程癌痛健康教育服务充分体现了对癌痛患者的人文关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生命过程的完美追求。这一服务模式既能满足大多数患者对缓解病痛困扰的强烈需求,又能减轻患者家属的精神压力和经济负担,同时也能减少医院对患者集中就诊的压力,可整合医疗资源,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利国利民,是居家癌痛患者较为理想选择的服务模式。实践表明,远程癌痛健康教育服务是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是社会公共卫生服务的一种新型模式,得到了患者和家属的好评,赢得了社会支持。
参考文献
[1] 赵欣, 于布为. 疼痛机制研究进展[J]. 上海医学, 2007, 30(6): 462-464.
[2] 郑春京, 孙莉. 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治疗[J]. 中华中西医杂志, 2008, 9(12): 1072-1076.
[3] 董彦鹏, 孙莉. 癌痛治疗现状与进展[J]. 协和医学杂志, 2011, 2(4): 367-369.
[4] 闫康鹏, 罗华友. 癌性疼痛的治疗现状及展望[J]. 昆明医学院学报, 2009, 30(3B): 108-111.
关键词 新课程 ;外语教学 ;形成性评价 ;学生发展 ;评价与考试
一、实现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教学评价的实质就是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发展潜力能进行整体评判。然而,目前这种评价观念尚未在广大英语教师中形成共识,在具体的英语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形成性评价的操作方式和模式。(《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基本框架 (讨论稿 ) 指出 :“评价与考试的改革必须体现新的教育评价观念,要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强调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评价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 自信心,体现尊重与爱护,关注个体的处境与需要 ;评价要突出发展、变化的过程,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积极主动的态度 ;要将评价贯穿于 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事实上,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及时对师生教与学的状况作出价值判断和量化评估,而且对课堂教学起着直接的导向作用。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教学 目标的实现,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传统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的影响,目前我国外语教学的评价方式还过多地依赖终结性评价 (例如,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考和高考等 ),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外语学习能力的唯一标准。这种不科学的评价方式不仅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而且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教学活动完全围绕考试内容进行,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等不正常的现象充斥着英语课堂,使中学英语教学走进了应试的怪圈。如何走出这一误区,无疑是摆在广大外语教师面前的又一新课题。
建立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指标体系要求老师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会去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学生的学科学习目标和一般性发展目标,如学生在道德品质、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以及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一般性发展 目标是融合在学科学习目标中实现的。
二、形成性评价——合理的英语课程评价重视采用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考试作为评估学生能力的方法。即关注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中的需要。帮助学生认识 自我、建立 自信,激发其内在发展的动力,从而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获得发展,实现个体价值。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 中通过教师观察、座谈、访谈、活动记录、问卷调查、记读书笔记、学生自评、互评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等进行的持续性评价。其评价方式可以采取测试和非测试以及个人与小组相结合的形式 ;学生、同伴、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参与评价。
形成性评价是在一种开放、宽松和非正式的氛围中进行的,评价结果可采用描述性评价、等级评价或评分等形式来体现。形成性评价的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 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其 自信心,培养其合作精神,提高其 自主学习的能力。形成性评价注重评价结果对教学的反馈作用,包括对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两方面的反馈作用。评价要能够使学生了解 自己的学习状况,反映学生学习的成就和潜能,要有助于学生发展 自主学习,有助于 自信心的建立和正确认识 自己。同时,评价又可以正确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利教师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三、形成性评价的目标
· 1、主要考查学生应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即考查学生的语言行为 ;2、与课堂教学保持一致,使评价考查也成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促进家学 ;3、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考查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语言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既考查了语言基础知识,又考查了听、说、读、写等各项技能,培养学生的有效学习和学习策略的形成 ;5、鼓励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引导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技能和分析能力的锻炼。
四、形成性评价的具体实行
(一 )注重过程 ,关注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和表格式的累积,从学生的课堂行为观察记录及表现、调查问卷、小组合作学习的记录、学生个人的言语报告、学生学习行为的调查、课业档案累积等多角度、多层面地科学评价学生的英语学习。这很大程度上要依靠教师的参与和促进,从而逐步过渡到学生的 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达到学习策略的形成的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而有效的基础。
(二 )开设多层次的口语测试
在 中期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中,开设了多层次的 口语测试,老师设计多种材料,满足不同学生实际水平和需要。如 :学习能力后进的同学,只要求朗读单词、句子、短文或看图说出简单的一到两句英语句子即可。中等的同学则多增加了看图说话(图材料来自于课文 );学习优秀的的同学则是通过情景的设计给予 “角色扮演”的口语测试,充分调动不同水平学生的成功与喜悦的感,达到全体发展。
加强对评价评价机制的研究和探索,形成目标设定、教学过程、课程评价和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协调和完整。充分发挥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使评价的过程成为促进教学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参考文献 :
【关键词】健康体检;精细化管理模式;应用效果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提高,参与健康体检的人数也逐年递增约7%,但体检程序和项目复杂,加上受检者多数缺乏医学知识,使得受检者健康体检的盲目性较高[1]。为了进一步做好健康体检服务,本文将探讨在体检中心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取代传统管理模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体检中心实施精细化管理模式,将此期间参与体检的790例列为观察组;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实施传统管理模式,未执行精细化管理模式期间的720例参检者列为对照组,观察组790例中男419例,女371例;年龄范围20~73岁,均龄为(46.5±10.1)岁;对照组720例中男403例,女317例;年龄范围19~72岁,均龄为(45.9±10.3)岁;排除了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妊娠及哺乳者、有精神或表达障碍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P>0.05)。
1.2 方法
1.2.1对照组体检
对照组发给参检者体检表,指导参检者填写体检表及需参检的项目,引导其逐项受检并在体检结束后将结果通知体检者。
1.2.2观察组体检
(1)健康宣教 在完成体检预约后,告知参检者应注意哪些事项,例如:不要带装饰物,体检前不要吃刺激性食物应清淡饮食,早晨空腹需参检血常规;合并高血压患者应服用降压药来受检避免血压异常等。专职引导体检的护理人员,结合参检者和体检中心实际情况,制定体检流程,给参检者体检之间逐项讲解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还可避免参检项目重复体检。
(2)实施一站式服务,合理布局体检科室的位置避免重复体检。围绕参检者从细节考虑,让参检者可以清楚了解体检价格、项目和优化的体检流程,合理分流参检人员并保持体检中心环境卫生舒适。
(3)实施人性化服务模式 定期岗前培训体检中心医护人员,提高医护人员以参检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规范体检专业操作和服务礼仪,用礼貌热情的服务态度了解参检者需求,根据参检者个性化需求为其提供体检服务。
(4)提供全程式服务 运用智能化管理为参检者提供全程式服务,通过微信、电话或网络等形式,告知参检者健康体检情况,对发现的疾病提供健康咨询服务,对参检者筛选出的潜在疾病进行健康宣教,鼓励其尽早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发展,指导发现潜在疾病的参检者做好自我健康管理,纠正不良生活、饮食习惯。
1.3应用效果评价标准
体检满意调查表分为:一站式服务满意度、人性化服务满意度、全程式服务满意度3项,各项又分为5~10个小项;其中≥90分为满意,≥70分为基本满意,
自我健康管理知识知晓率调查,调查参检者对自身健康状况、了解相关预防保健知识、自我健康管理知识知晓情况;其中≥90分为熟悉,≥70分为知晓。自我健康管理知晓度=熟悉率+知晓率。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参检者应用效果指标对比
观察组对护理质量满意度为98.23%,对照组对护理质量满意度为86.81%;两组数据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参检者自我健康管理知晓率对比
观察组参检者437例熟悉自我健康管理知识,336例知晓自我健康管理知识,观察组知晓度为97.85%;对照组参检者223例熟悉自我健康管理知识,382例知晓自我健康管理知识,对照组知晓度为80.03%。
3 讨论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自我健康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在体检中心定期体检的参检者逐渐增加[2]。为了提高体检中心服务质量,体检服务管理模式满足参检者个性化需求,我体检中心实施了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
在体检过程中,对照组通过指导参检者填写体检表和引导其完成体检,并在体检后告知参检者体检结果。观察组在体检过程中,应用了精细化管理模式,经对比观察组对护理质量满意度和参检者自我健康管理知识知晓度,均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在体检过程中,实施了精细化管理模式,由专职引导体检的护理人员,给参检者体检之间逐项讲解检查的目的和注意事项。为参检者实施一站式服务和人性化服务模式,定期岗前培训体检中心医护人员,提高医护人员以参检者为中心的服务意识,用礼貌热情的服务态度了解参检者需求。同时,体检中心还为参检者提供全程式服务,应用智能化管理方式对参检者实施全程式服务,主动告知参检者健康体检情况解答相关提问,跟踪了解参检者健康状况,并为参检者制定多项保健计划,方便其做好自我健康管理。
综上,在体检中心运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取得的应用效果确切,改善了医患关系并提高了参检者对体检中的美誉度。
【参考文献】
【关键词】高职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C-
0104-0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教学,学生可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增强自我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危机预防意识,掌握并应用心理健康知识,切实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自身全面发展。为了真正达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的,确保心理健康教育行之有效,必须建立科学的课程评价体系。为此,本文针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际,对完善该课程评价体系进行较为系统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内容建设的思考
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材内容是该课程评价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课程评价的基础与依据之一。我们在总结参照大学本科的多年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对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除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做好每年的心理健康月宣传、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等工作外,还十分重视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但许多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却重视不够。只有少数高职院校于2006年前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于上级部门的不断重视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本身的重要性,从2010年起才开始普及开设此课程。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新开设的课程,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材,为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需要不断研究逐渐完善,并具有创新性。目前不少高职高专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课程体系的主要内容大体包括:心理健康意识、自我意识、人格心理、情绪情感、人际交往、学习心理、挫折应对、性心理与性健康、恋爱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网络心理、大学生常见心理障碍与心理咨询。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已符合教育部对该课程的基本精神的要求,但共性有余,个性和创新性不足。实质上是本科心理健康教材的简单翻版,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独有特色。
要体现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的特色,高职高专心理健康教育教材的制定必须考虑两方面的因素。首先,教材内容要结合高职学生的心理实际。因为高职学校招生对象是高考招生中的底层生源,面对多变、纷繁复杂的社会,高职学生比同龄本科学生显得更加困惑,心理压力更大,他们在心理上表现出更明显的自卑性、脆弱性和不稳定性等特点。因此在课程体系中要根据高职生的心理实际,设计有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环节,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教学轻松活跃,让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当中去,形成强化与内化高职学生心理素质的良性教育机制。其次,教材内容要结合高职学生的专业实际。在课程设计中,要根据高职学生将来职业的实际情况,将“工学结合、职业导向”,“热爱职业,提高心理适应能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了课程的整体设计之中。如针对狱政管理专业,要考虑监狱民警工作的复杂艰苦环境,考虑现场心理体验教学,就需要在体系完整的基础上,体现出狱政管理专业的特点,随后要形成与专业特点配套的多媒体课件、心理影视资源库、练习题库等,并建立教学网站、监狱系统实践基地,这些都使该课程具有丰富的知识和较强的操作性、实践性的内涵。
二、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内容的思考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性质比较特殊的课程,它涉及青年心理学、精神卫生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个学科。它与一般学科课程不同的是特别注重开放性、实践性、亲历性、活动性、体验性,因此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建设内容也同样具有其独特的要求。
(一)要有科学的课程建设目标体系。心理健康课程建设的实现过程,是一个教育影响力生成、接受、内化、体验与评价选择的复合过程。课程建设目标体系自然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方法、教师队伍和教学管理等目标要求,评估的目标内容不仅包括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还应该包括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而且应该以学生解决实际心理问题的能力为评估重点。具体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及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精神,清楚了解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目的和主要任务。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属于高校大学生德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为重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教育需要分阶段对大学生进行辅导,使辅导更具针对性。例如,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适应新环境,了解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为主;二年级学生以处理好学习、人际交往、恋爱与性、人格等问题为重点;三年级学生则要配合就业指导工作,做好择业心理的调适工作。只有建构科学的课程建设目标体系,才能发挥其导向、调控和激励的功能。
(二)要有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教学与科研是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我们必须构建教学科研的良性互动机制,在互动中推进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教学与科研是一个辩证统一体,二者是互相依赖、互相促进的。课程教学是提高教师教学水平的最佳途径,也是教师从事科研活动的源泉,而教师参与科研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及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最终有助于自己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授课质量。可以说课程教学是科研的基础,科研有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提升。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涉及的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目前不少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只是本科心理健康教材的简单翻版,基本上共性有余,个性和创新性不足,没有体现出高职高专的独有特色。主要原因就是高职教师团队没有对课程教学理念进行精心凝练,没有在课程日常教学的基础上,对课程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创新,对教材建设进行精益求精的探索。为此,我们必须通过注重教学团队建设,通过科研来不断把握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重视课程的内涵建设,及时吸收和反映本学科领域最新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不断把科研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以真正拥有自己的特色。同时,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中,既要重视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评估,也要重视教师科研成果的评价,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标准对其科研能力、科研工作和科研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将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一个重要条件。如对教师科研不能只看重档次和数量、转载情况等,更应该关注其在教学中的可操作性,是否提高了教学质量,最后综合教学与科研的互动情况来决定该教师未来的培训、升级、激励甚至是薪酬。
(三)要有老师与学生的互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强调知识传授外,更为强调学生的心理体验和成长,于是老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就显得尤为重要,是课程评价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老师,必须拥有阳光的心态,在教学中尊重理解学生,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良性互动关系,鼓励学生参与教学,真正形成教学相长的氛围,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拥有积极向上的阳光心态,能够接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生活经历中形成的不同的价值观及行为方式,较好地理解和适应社会,做好学生人生旅途的引路人,把自己的一言一行作为心理健康状态的最好注释,为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供潜移默化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强调教学的互动,促进学生心理自助。心理专家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是助人自助,而不能代人成长。心理健康教育课应该改变教师“一言堂”的单纯理论说教现象,要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的良性互动关系,让课程教学变为师生之间的互动课,强调学生的参与,创造出无拘无束、相互交流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能促进学生的心理自助,对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到有效的作用。
(四)要有实践教学的体验活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构是一个广阔的、综合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同的高职院校可根据学校的实际和实践情况灵活变通,探寻和构建更理想、更适宜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人的感受和体验产生于人的活动,增加实践环节、注重心理体验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的一大内容。在高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中,应通过开展富有启发意义的实践活动来创设一定的心理情境,造成学生个体的认知冲突,唤醒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心理体验,增强个体的心理感受,以达到促进其心理健康的目的。教学方法既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行为训练法,也可以采用小组讨论、心理电影分析、案例讨论等课堂活动方式,以及采用课堂外的素质拓展训练、社会调查与见习、个人成长分析报告等多种教学实践方式,这样就使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实践教学活动,更多地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操作、去体验,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高职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个体社会化,等等。
(五)要有全面改善的效果标准。心理健康教育课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内容,十分强调个体发展的感悟与体验,需要一个内化的累积过程,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这就彰显了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参与性评价的重要性,因此全面改善的效果标准是课程评价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主要内容。
1.需要全面评价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质量。除了检查学生是否获得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有关信息外,还要注意考查:是否扩展了学生的视野,是否培养了阳光的心态;学生是否有情感投入,是否获得了有益的情感体验;学生是否获得了有用的人际交往技能;学生是否有决心完成某种有意义行为的“行动意向”。例如,一个与同学产生隔阂的学生,决心明天主动找对方谈心,以消除隔阂。
2.需要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往每门课的考核,以课程作业为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70%。而这种方式不适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生成绩评价,没有强调心理课程独有的参与性体验过程,评价过于简单和片面。所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生成绩的评价应采取“1∶2∶2∶5”评定方式。“1”是选课听课就得10分,第一个“2”是积极参与师生互动活动为20分,第二个“2”是积极参与实践活动能够适应校园及社会20分,“5”是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这样一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最终书面成绩评价都会使每位学生的成绩在合格以上,既符合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宗旨,只要积极参与就会有进步,成绩自然就会合格,又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参与性,提高教学活动的参与性,有效引导学生通过充分的心理体验内化为自己的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对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管理环节的思考
在考虑完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内容的基础上,还需要加强完善课程评价体系的管理环节,才能不断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规(下转第150页)(上接第105页)范化,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全程的监控,调动教师与学生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性,保证教学效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此,我们应注意如下问题:
(一)提高认识,组织保证。高职院校相对本科院校而言,由于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实施的时间还不太长,许多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尚未完全到位。有人认为高职学生重在学好专业课、练好技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可有可无的,毕竟有心理问题的人占绝少数。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一些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出于形势,是为了应付有关的检查和评估,从而造成课程教学规范缺失、师资力量的缺乏等,教学效果不佳。为此,各高职院校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上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指导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构,狠抓“课堂教学、宣传教育、指导咨询、危机干预、调查研究”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工程,其中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要认真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工作,对课程建设目标体系、教学与科研的互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实践教学及全面改善效果等方面进行检查评估,让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师资,确保质量。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主要是思政教师,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没有受过专业的训练,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够,缺乏心理学的专业知识,缺乏心理辅导的基本技术和经验,原有认知行为模式影响心理健康课程的质量。能否有效地解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质量这个瓶颈问题,已成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体系的首要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对已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加强心理学知识及心理咨询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以及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的能力,逐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要求,并争取按需配备一定的专职心理学教师,这样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才可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
(三)建立制度,加强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建立一个行之有效的评价制度。首先,根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比内容体系建立评分体系,整个体系分为师资队伍及水平25分,教学条件建设20分,教学管理过程25分,教学效果30分。再次,按具体板块进行细化突出特色内容,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为师资队伍及水平的评价内容,课程建设目标体系为教学管理过程评价内容,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全面改善效果为教学效果的评价内容等,全面改善效果评比再细化就包括了学生成绩落实方式内容,要通过“1∶2∶2∶5”的评定方式突出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评价必须以学生的参与性评价为主,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只有这样,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评价体系,才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最终让高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实处,有效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朱小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刘华山.关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评价标准的思考[J].河南教育,2006(5)
【基金项目】广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与实践研究2010年立项课题(2010SZ013)
一、引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现代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一种重要的管理模式,正日益被更多的煤炭企业所采用,选煤企业作为煤炭行业的一员在安全管理体系危险源辨识方面有其独特的地方,如何通过系统化的预防管理机制,充分辨识选煤企业危险源并恰当地做出评价,真正抓住危险源头,消除或控制导致事故的危险因素,确保职工健康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减少生产事故,有效保护选煤企业的财产及相关人员的健康和生产安全,提高选煤企业的本质安全程度和安全管理水平。
二、辨识要充分,且危险因素描述要一目了然指导操作性要强
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要坚持“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负留死角”的危险辨识原则。在具体的工作中不同的选煤企业有不同的选煤工艺,工艺流程不尽相同,危险源辨识的方法也不尽然全部相同。但不论哪种选煤企业通常有多种作业活动,要根据具体工作特点划分作业活动,目的是为了充分辨识危害。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含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一般以能进行清晰辨识没有遗漏为准。作业区可根据实际按如下方法划分作业活动:按生产(工作)流程的阶段分;按地理区域分;按装置分;按作业任务分;上述几种方法的结合。如在储煤运输车间就可以按工作流程划分:从原料煤入厂、卸煤、给煤、筛分、破碎、除尘等过程划分作业活动;而重介、浮选车间可以按设备装置、地理区域、作业任务综合划分。在实际辨识过程中,各选煤企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定本企业的通用部分,如:管理缺陷;生产作业场所的违章、环境;设备的违章和运行过程;检修作业等场所和活动产生的危险源。根据这些大的模块再一一细分开来,并汇总各车间、部门的危险源辨识和评价表。即,各车间、部门有共同点、有不同点,某项指标在不同的车间、部门因其工作性质的侧重点不同,风险评价值也不同,但无论如何设置危险源作业活动,在危险源描述时一定要清晰明了,让不同文化层次的职工都能一看就懂在此作业活动下,存在什么危险(危险源)?即危险因素有哪些;伤害怎样发生?即事故模式有哪些;谁(什么)会受到伤害?即事故类别造成的不良后果有哪些。
三、辨识要有效,且评价打分高低和具体的工作场所匹配
不同于传统企业实行的上级以及行业主管部门的安全检查和事故的事后处理,即至上而下的比较被动的管理模式,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以一个事前的、动态循环的、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的系统化的管理过程,在管理过程中以预先辨识、风险评价、有效改进和控制为主线,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中遵循自下而上的,激发职工群众主动需求自我保护意识、积极行为群策群力发现危险源、控制危险因素的主动要求改善安全生产作业环境的管理模式。因此,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各级管理部门要设置本级别的危险源评价小组,由安监员和班组长对职工贯彻传达危险源的辨识知识,向每位职工下发危险源征集建议表,要求各班认真组织。对提出的危险源议案,由班长收集进行现场调研核查其真实性,确认后逐项填表,上报本车间、部门。评价小组成员对所报危险源项目审核立项之后,由内审员和安监员对所立项危险源进行整编、归类、测评,然后报企业主管部门审核、评定、制定相关管理方案,最终在体系运行过程中检验辨识和评价的准确度、修订和改进。
因为危险等级的划分是凭借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不能认为是普遍适用的,应用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予以修正。如:在重介选煤工艺为主的选煤企业,在原料煤破碎、给煤环节粉尘、噪声就是重要危险源。而在重介、浮选、电气、检修等车间这两项就不是重要危险源,原因是在此类环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正常生产过程中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发生事故可能,危险程度等级划分并不完全一致,需要增加安全措施,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或减少人体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或减轻事故损失,调整到允许范围的力度也不尽相同。
四、辨识要及时且培训要到位、监督检查要形式多样
前面说到在危险源辨识过程中不怕细,要充分,在这里还要补充一点,再细的辨识工作也难免有遗漏下的危险因素,这就要求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发现,不断完善。由于安全工作永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所以安全管理要不断持续改进,不能满足于现状,在安全体系运行过程中,各级安全监督检查部门要以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和全面检查、调查问卷和现场询问观察等多种形式重新审视所有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中的活动,所有作业场所内的设施这些范围内都要进行危险辨识。尤其在选煤企业新建、改、扩建计划下达之日起,危险源辨识的新目标就应围绕新项目逐步确立起来。对新项目工艺流程、设备的运行特点要进行初步的包括物理性危险因素、化学性因素、生物性危险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行为性危险因素等各种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辨识,在设备试运行阶段进一步评价危险源辨识的准确度,并适时更正与补充危险因素表,并在风险控制方面做好充足的风险防范工作,制定风险控制措施。在不同的阶段,培训工作要先行、要跟进、要扎实、要有效,要分层次、要分步骤、要能调动职工主动学习热情,只有全体职工懂得并积极掌握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危险因素的存在形式、危险事前预防措施、生产全过程控制,危险到来时的防范和控制,长时期的主动持续改进,本选煤企业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和企业的规章制度才能确保持续适用、充分、有效的贯彻执行,有利于安全生产责任制的落实,有利于安全管理工作由被动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参与,有利于全员安全意识的提高,有助于建设“以人为本”的选煤企业文化和选煤企业整体绩效的提高。
现代选煤企业应保持强烈的社会关注力和责任感,实施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标志。事实证明,一个扎实有效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过程对建立实施持续、有效的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是选煤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有效途径,是企业安全生产的治本之策,对选煤企业的经济效益长期产生积极效应,对企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定将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宝龙.如何建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0.
[2]吴宗之.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应用指南[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
[关键词] 全科医护团队;中医健康管理;老年;慢性疾病;满意度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7)10-245-03
Evaluation of application effect of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in improv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JIANG Ming1 SHEN Manxuan2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Dongshan Street, Yuexiu District, Guangdong, Guangzhou 510600, China; 2. Department of Geriatrics,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Guangdong, Guangzhou 51008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pplication effect of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in improving satisfaction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Methods 200 elderly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who were registered in outpatient service from June 2016 to December 2016 were selected an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management group and the reference group. The management group was given TCM health management model based on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while the reference group was given routine follow-up. Quality of life and satisfaction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Results Scores of health, emotion, cognition, life, work and physiology of the management group were all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reference group (P
[Key words] General medicine health care team; TCM health management; Elderly; Chronic diseases; Satisfaction
随着我国人口老年化,老年慢性疾病在临床中占有比例显著升高,为影响老年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主要影响因素[1-2]。临床调查显示,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及心、肺等慢性疾病均好发于老年患者,且在老年人群中具有较高发病率[3-5]。健康管理为延缓慢性疾病发生、发展,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关键[6]。为探究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中实施对患者生活质量及满意度影响效果,笔者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12月本中心慢病门诊就诊
的200例老年慢病患者进行研究,将信息录入计算机中随机分为管理组和参照组,每组100例。管理组中男56例,女44例;年龄65~88岁,平均(73.8±5.3)岁;合并症:高血压病44例,糖尿病43例,高脂血症46例,冠心病39例;病程6月~22年,平均(7.3±2.1)年。⒄兆橹心54例,女46例;年龄65~89岁,平均(73.5±5.9)岁;合并症:高血压病48例,糖尿病42例,高脂血症45例,冠心病36例;病程6个月~23年,平均(7.4±2.2)年。两组患者基础资料无明显差异,分组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入组患者诊断均符合相关诊断标准;患者均在知情同意下自愿配合完成本次干预
和研究,年龄发65~89岁。(2)排除标准:合并残疾、精神疾病、痴呆等不能配合完成本次干预和研究;干预途中退出患者;不能按时进行治疗、复诊,依从性差患者。
1.3 方法
参照组给予常规随访,向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告知患者治疗、干预、预防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用药、饮食、运动,制定健康管理计划,患者定期进行随访,根据随访结果实施针对性健康教育和管理。管理组患者基于全科医护团队为基础,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管理:(1)全科医师统筹整体工作,公卫医师、康复医师和全科护士配合共同参与管理,将入组患者一般健康资料录入健康档案管理系统,根据患者不同疾病类型、文化程度、兴趣酆玫仁凳攵孕越】倒芾怼#2)对患者进行亚健康及中医体质评估,对患者心理、饮食、起居、病症、运动、中医治疗及目前保健方法等情况进行了解,观察患者神色、形体、步态、语气、舌象、脉象、气息,确定患者中医体质,告知患者中医体质辨析结果并进行相应干预。(3)对已确诊为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分别纳入社区相应病种中医健康管理范畴内,对中医偏颇体质患者进行针对性养生保健指导。(4)对正常病症患者进行体穴、耳穴、饮食及推拿等养生保健指导,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饮食调养、心理干预、运动保健、起居调摄等养生保健知识宣讲。患者每半月进行一次中医健康指导,两组连续干预3个月。
1.4 观察指标
(1)生活质量:简明健康调查问卷(SF-36),包括健康、情感、认知、生活、工作、生理6条,总计36问,由调查者问,被调查者选答方式完成 [7]。(2)满意度:干预结束后用自制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0~80分,0~47分为不满意,48~63分为满意,64~80分为非常满意。
1.5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用SPSS22.0软件包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的形式表示生活质量评分,t检验,率表示干预满意度,χ2检验,如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
管理组患者健康、情感、认知、生活、工作、生理各项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参照组(P
2.2 两组患者满意度
管理组患者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
3 讨论
慢性疾病为老年患者主要疾病特征,以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为最常见,在老年患者中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对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慢性疾病具有病史长、并发症多、不能治愈等特点,患者需终身治疗和干预[8-10]。研究指出,慢病管理为长期治疗和防控关键,管理目的在于提高患者保护因素,降低危险因素,降低慢病引起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延缓疾病发展,保障患者健康[11-13]。社区为老年慢性疾病管理主要场所,社区全科医护团队承担基础疾病诊治、慢性病管理、疾病预防及保健等重要工作,在慢性疾病管理中采取综合管理模式,不仅对疾病进行诊治,还重视疾病预防和保健。
中医辨证在慢性疾病中管理具有完整理论体系,认为基本能够发生、发展与机体不同体质特征有相关性,针对每一种偏颇体质,中医均有建立一套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对策[14]。本次研究将全科医护团队和中医体质辨证思想相结合对社区老年慢性疾病患者进行健康管理,相对常规随访患者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近年来,临床中多有报道中医体质辨证方法在慢性疾病患者中管理效果良好案例,许在安等对社区高血压患者实施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高达82.56%[15]。王玉霞等在社区代谢综合征患者中采用中医体质辨证健康管理模式,显著降低患者高血压、糖尿病发生危险因素[16]。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将全科医护团队运营模式和中医体质辨证思想结合,将疾病管理思想、管理行动完整相结合,通过中医体质测评对患者疾病和体制进行分类,针对不同疾病和体质类型实施管理方法和措施,提高对慢病患者管理效果。本次研究同样得出,管理组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参照组(P
综上所述,基于全科医护团队的中医健康管理模式在老年慢病患者中应用,能提高患者疾病管理质量和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医护绑定式团队中社区护士对慢性病管理的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6):743-747.
[2] 高裕,罗洁,郭惠环,等.全科融合慢性病为一体管理模式构建的研究[J].山西医药杂志,2015,44(3):342-344.
[3] Evans N,Pasman HRW,Donker GA, et al.End-of-life care in general practice: A cross-sectional, retrospective survey of 'cancer', 'organ failure' and 'old-age/ dementia' patients[J].Palliative medicine,2014,28(7):965-975.
[4] 刘文睿,朱焱.贵阳市主城区全科医生团队社区慢性病服务流程及存在问题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28):3476-3480.
[5] Pilgrim JL,Taylor MJ,Drummer OH, et al.Realigning Medicare: Further changes in general practitioner consultation delivery rates[J].The Medical Journal of Australia: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Medical Association,2014,200(3):151-152.
[6] 杜兆辉,黄倩,蔡丞俊,等.全科医学与慢性病管理[J].医学与哲学,2015,36(16):1-2.
[7] 王丽,常利杰,吴浩,等.北京方庄医护“一对一”绑定式社区护士参与慢病健康管理模式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6,19(30):3722-3725.
[8] 周育松,张宁,赵娟,等.高血压社区规范化管理效果观察[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6,32(2):128-130.
[9] 何嘉炜,林基伟,彭苏元,等.慢病管理在临床科研中的作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64-967.
[10] 肖宁,王家伟.药师将互联网大数据引入慢病管理模式的创新思考[J].中国药房,2016,27(22):3158-3160.
[11] 贺婷,刘星,李莹,等.大数据分析在慢病管理中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公共卫生,2016,32(7):981-984.
[12] 王欣月,严丽萍,常春,等.多水平模型在居民慢病患病的影响因素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健康教育,2016,32(4):291-295.
[13] 谭教旺,黄琼,叶美琴,等.论慢病管理的重要性和中医介入的优势[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6,18(6):972-977.
[14] 于德华,潘莹,张斌,等.三级医院中全科医学的定位和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6,14(7):1061-1063,1110.
[15] 许在安,王素美,林金萍,等.中医体质辨析计算机智能分析模型在干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0,4(2):116-117.
关键词: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管理
以往体育老师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候,对其不够重视,选择的教学方法也不够灵活,学生也很难提高对体育与健康的兴趣。体育与健康的作用没有真正的体现出来。所以,老师必须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的转变,真正的提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水平。
一、提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水平的方法
(一)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以往的教学方法灵活程度不够,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兴趣也不大,所以,老师想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便必须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帮助学生找到这正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策略,引领学生更好的发展。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水平。比如说可以不断的对体育教材的活力和内容进行一定的丰富,在练习的时候采取不同的形式,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激发出来,老师也应该重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只有老师真正的做到了与时俱进,不断的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才能够真正的提高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际水平。
(二)重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将自己的特长发挥出来
兴趣才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若是学生真正的对一门课程产生了兴趣,那么其想象力、记忆力以及观察方面的能力都会有明显的提高,学生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创造性也会有明显的提升。所以,老师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候必须重视学生的兴趣。由于各种原因,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是有明显的区别的,有些学生喜欢球类运动,有些学生喜欢舞蹈,还有的学生对武术的兴趣比较浓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这样能够很好的将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调动起来,他们会更愿意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这样老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水平提高便会比较的容易。
(三)将体育实践以及健康知识教育更好的融合在一起
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候不但包含以往体育实践方面的内容还包含了理论的修养。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真正的意识到理论的重要性,才会在教学的时候更加重视理论的教学并将其和实践结合起来,帮助学生进行科学体育观念的树立,帮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进行,健康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要,学生和老师也都意识到这一点,并为其进行了一些实践。
(四)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教学活动的开展
由于我国不同地区的实际发展水平是有一定区别的,所以不同地区之间的学校办学条件也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体育与健康教学的时候,老师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在中学中,体育教学的内容一般没有具体严格的规定,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也比较的灵活。学校和老师在进行教学内容制定的时候,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老师也可以更好的进行自己才华的展示,更好的满足学生对体育的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水平才能够真正的提高。
二、对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结果进行评价管理的方式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程的开设也是为了学生更好的成长,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自身的创造性、独立性以及自主性更好的发挥出来。而想要做到这点便必须保证教学结果评价管理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一)将自我评价和老师的评价结合起来
在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成绩的时候,老师应该根据实际的需要让学生对自己进行评价,而评价的方面可以包括学习态度、表现以及学习效果。这样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总结,能够帮助其更好的进行查缺补漏,找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弥补。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够更好的提高学生认知方面的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质,这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老师对学生进行评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认识到自己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和优势,在将来学习中,更容易掌握进步的方向。
(二)将个体评价和全面评价结合起来
全面评价一般指的是对学生的运动能力、学习成绩以及动作的实际质量进行一定的评价。老师能够通过全面评价的方式更好的了解学生全面的学习情况,了解自己的实际教学效果,从而帮助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而个体发展则是对学生性别、先天方面的差别以及年龄进行一定的评价,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的发现自己的特点,更好的体会体育锻炼。
(三)将实践考核和理论考核结合在一起
一般情况下,进行理论考试会采取提问、讨论、总结以及笔试等方式。进行理论考试能够更好的让学生掌握体育基础方面的知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进行体育实践和锻炼,帮助学生更好的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而实践考核一般包含了技术方面的考核、体能方面的,考核、健康考试以及进行运动成绩的测试等等,进行实践考核能够更好的将老师的教学效果反映出来,并且通过实践考核,学生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身体方面的素质,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锻炼中来。老师在进行教学结果评价管理的时候,应该重视学生体育习惯以及自信心的提高,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健康的发展。
结语:
在中学中,做好体育与健康的教学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老师在进行教学和管理的时候,应该根据所在地区的情况以及学生的兴趣和身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教学评价的时候也必须全面,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帮助学生更好的发展,推动我国体育与健康教学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中平.浅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安全的预防[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7)
[2]李继承.浅谈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J].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
[3]伊柏清.高中体育与健康走班制选项教学及其管理的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中学版),2009(10)
关键词:大学生 体质健康测试 管理 网络实现
【中图分类号】G64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的网络管理软件的研制是建立在现代化的系统的认识上的,并且可以进行长时间的测试目标的数据的记录,能够看出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结果的规律,并且能够针对测试结果进行体育方面的教学方式的转变,让体育教学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服务。
一、我国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条例的实施
(一)实施的背景
自从我国建国以来,国家就很关注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方面的健康,并且鼓励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来强化体质,制定了很多的相关体育锻炼的文件,也进行了同步实施,还设定了毕业升学考试中的体育的考试方式的标准和要求。规定了各个学校要进行早操、课间操等课余的体育活动。最近几年来又颁布了有关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文件,并在各个学校进行实施。
(二)实施的意义
我国的相关的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标准的规定的实行与网络管理的实现,能够减少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在这些体质健康测试方面的工作量,能够帮助家长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能够促进体育教学的顺利展开。
课余的体育活动跟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都是学校的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并且能够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为了把增强体质的运动方式的实施、运动结构的评价以及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等实现网络的管理化,让大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针对自己的测试数据,从而得到体质测试的评价结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进行运动,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通过体质健康测试软件的开发,让学生能够在运动和锻炼的过程中清楚地了解到自己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情况,形成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网络管理体系。
二、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网络管理软件的设计和应用
(一)软件设计的核心程序与技术
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的网络管理软件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健康运动的方法更好地在高等院校进行应用,提高大学生的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加强健康运动的合理化、安全化以及实效化。所以,这款软件一定要有评价学生体质的功能,让后针对运动的人的体质的高低来进行运动内容的制定,最后就是需要对健康锻炼的评价,并且做出科学的指导。软件不但需要给学生的运动锻炼提供便捷,更要确保它在实际的运用的时候的可行性。因此,在进行软件的设计的程序中需要遵循这几个原则:实用的原则,准确的原则、便捷的原则、安全的原则、简单的原则等,确保设计的软件能够符合大学生运动的实际需求,并且具有实际的应用性。
软件的核心程序主要是查询与数据的记录、设置。其中查询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男生的查询,另一类是女生的查询。针对测试的数据的输入的各种参数就能够进行测试,得到运动的处方,既方便又快捷。大学生把体质健康的测试参数录入到计算机之后,就会马上得到其体质健康的评价,并且可以根据评价得到运动的处方,不但方便,还很快捷,还能够通过计算机进行整体的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的统计分析,以确保能够可以随时地了解到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情况,有根据性地分析出对策,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的体质健康。
体质健康测试的评价软件的核心就是怎样能够实现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数据的合理管理。其最大的特征之一是在进行后面的数据的整理的功能是非常好的,形象了对体质测试数据的智能化的查询方式,系统可以自行地按照录入的测试数据给出实际可行的运动锻炼的处方。并且系统内有运动锻炼的处方资源库,输入的运动方面的处方都是经过高校的专家的研究的,而且是通过了实验的验证的科学的运动处方。运动锻炼的处方的主要内容就是控制学生的体重、增强学生的体质,保持健康,让学生能够进行全方面的发展等。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评价的要求都是根据国家所提出的与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规定。
(二)软件的使用和网络管理
按照用户的不同,软件的操作也设置了分开的管理的方式,这样的拥有具体的技术性的操作程序的说明,比较便于操作,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
1、管理用户的操作。管理用户是拥有最大的权限的用户,他们能够进行软件所供应的任何的操作程序,而且能够针对体质健康标准的改变进行数据的修改。
2、用户的操作。一般的用户就只可以进行体质测试的操作与修改自身的信息,在进行测试的操作之后能够查询成绩的评价与运动的处方。
三、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网络管理实现的价值
目前,从我国的各大高校的学生的体质的健康测试的结果分析中,可以知道最近几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是比较薄弱的,并且还有很多学生普遍偏瘦,体重超标,营养不良等情况。所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的管理是需要被重视的。大学生可以按照网络管理的系统的提示来进行体质的健康测试,并且能够通过测试得到体质的评价和运动的处方,从整体上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
总 结:
由于现在的很多高校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偏弱,而且有肥胖、营养不良、偏瘦甚至是一些身体疾病等情况,所以,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的测试就变得尤为重要,特别是现在这个网络发展迅速的时代,对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试的管理如果还是采用以往的人为的管理就会让管理工作变得繁重,应用了网络进行管理之后,可以减轻体质测试的工作负担,还能够使体质健康测试更加地智能化,方便学生进行体质健康的测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的素质,让他们以更加强壮的身体来进行各种专业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汪浩.王秉彝.李实.《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管理系统的研制[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3)
[2]娄明.跳水运动员训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1(16)
[3]DEAN SUNDENIC,TOM WOODHEAD.SQL Server 2000高级编程技术[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1 运动风险概念界定
目前,众多学者为了研究的需要,对运动风险的概念进行了描述与界定,这些概念的界定主要从运动风险事件析因及后果影响两方面进行剖析,在运动风险事件析因方面将风险致因总结为运动负荷、运动环境、个人因素等[3,4];运动风险事件后果影响方面认为风险事件将影响到机体、物质和精神,亦有对结果提出运动者在运动中受益或受损 [5]。提出运动风险具有可能性、可控性、严重性、可觉察性等,认为风险致因诱发风险事件的产生。
运动是促进健康的手段,运动的目的在于增进身体的健康。风险所描述的是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即为事件有可能发生且尚未发生。运动的独特性在于运动是人与自然界、人类社会及人本身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这一过程又存在着不可控性,也就意味着在运动动态过程中存在着客观的必然风险。
运动风险解决的本质问题为运动安全性问题与运动目标的实效性问题。运动本身具有双面性,并且这种双面性决定了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见性,而可能发生性又是风险的特征之一,因此从事运动时,不论是否发生了运动安全事故,必然存在着危害运动安全或影响运动目标实现的风险致因(凡是可能引起风险事件发生的因素)。风险致因是产生风险事件的首要条件,并且多种风险致因是可以同时存在、同时作用的。风险致因的存在并不一定会诱发风险事件,只有当风险致因的“量”(量:风险致因的数量或风险致因的种类)一定的积累,才会将风险以风险事件的形式表现出来。不论风险事件是否发生,风险致因是客观存在的,风险也就必然存在。
运动的独特性决定了运动过程的不可控性,因此,风险必然客观存在于运动过程的诸环节。当风险事件发生后必然会影响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风险致因是风险事件的诱因,风险损失是风险事件的表现形式,风险事件是运动风险过程的载体。风险事件不发生,风险致因也就没有载体,也就不可能发生风险损失。而我们在进行运动风险的相关研究时,应主要针对风险致因所诱发的运动风险事件开展研究,分析风险事件发生的诱因,即:风险致因,然后评定风险致因对运动安全和运动目标的影响。
在对运动风险相关研究及其所界定的运动风险概念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图1),将运动风险的概念界定为:在从事体育运动的过程中,由风险致因导致或引发风险事件的发生,从而引起运动目标的缺失的风险过程。
2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2.1 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风险管理是管理学的分支,是风险管理类学科的母学科,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对风险事件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风险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学科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6],改革开放以后在我国得到应用。风险管理主要研究的问题是如何准确的对风险进行识别与评估,并选用最佳的风险应对的手段对可能发生的风险事件进行风险应对,并对风险识别、评估及应对做出效果评价。目前关于风险管理理论的研究有以下几种:1)人为因素管理理论;2)机械和物质因素管理理论;3)多因果关系理论;4)系统安全理论[6]。这些理论分别从不同视角入手,深入的阐述了风险管理的本质,揭示了风险管理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降低损失程度、保障目标实现。风险管理过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部分(图2)。
风险管理的过程不是模式化的单一的过程,而是动态的循环过程。非循环的风险管理过程具有如下弊端:通过一次风险识别不能准确的识别出所有风险致因,并且风险致因本身也会发生变化的,从而引发风险评估结果的效度随之发生变化,进而导致风险应对的方法手段缺乏有效性,风险管理的作用随之降低。保障风险管理的作用必须借助风险管理效果评价,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过程对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的效果做出准确的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风险识别、风险评估及风险应对过程,多次往复并延续进行。由于风险致因种类、数量及风险量的动态性,风险评估的过程也必须要遵循多次往复的原则,风险应对亦是如此。因此,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风险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风险管理效果评价,保障风险管理的动态性、实效性、准确性,风险管理过程才更具实际意义。
2.2 运动风险管理基本理论研究 当前对运动风险的研究是以风险管理理论为依据的,也就是把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体育学中[7],运用风险管理理论对运动中的风险进行管理。通过运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将危害运动安全、引起运动目标缺失的风险致因进行识别、评估及应对,并对这一过程做出效果评价。通过使用风险管理理论,达到降低运动风险事件发生、保障运动目标实现的目的。由于体育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实时存在于这一过程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也具有随机性,因此,运动风险管理应伴随整个体育运动过程。运动风险管理可以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四个步骤[6],针对运动风险的研究也就是从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及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方面开展研究。另有一些相关体育运动风险理论的研究,对其体育运动风险模式也沿用风险管理理论,将运动风险管理划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三部分[7,8],忽略了风险管理效果评价在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体育运动的特点决定了运动风险管理有别于其他领域的风险管理,运动风险管理具有如下特点:1)风险存在的持续性,体育运动是持续的动态过程,风险致因在这一过程实时存在,运动风险管理也必然持续贯穿这一过程中;2)发展过程的多变性,体育运动的魅力在于运动过程及结果的不可预知性,人是体育运动的主体,从事体育运动不具有机械的模式性,易受运动环境、异体及自体的影响导致运动过程及结果复杂多变,风险事件是风险致因在特定条件激发导致的风险表现,因此运动及风险的发展过程多变性决定了运动风险也具有该特性;3)损失结果的多面性,风险管理的目的是为了降低损失,体育运动过程中由风险事件所引发的损失时多方面的,包括:身体、心理、财产、教育、伦理等多维度,因此,风险损失的结果也必将呈现多维度的表现。
2.3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理论研究 学校体育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全面发展身体,锻炼体质,学习体育知识、技能,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培养道德和意志品质的过程[1]。学校体育的实施过程可以简化为教师与学生在场地范围内进行的各种体育活动。结合运动风险的本质及学校体育的特点,可以总结出,学校体育的运动风险主要集中在学生参与学校体育运动过程中发生运动伤害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运动损伤、诱发心血管疾病及意外死亡等各种运动伤害[8]。
风险致因、风险事故和损失共同作用,决定风险的存在、发生与发展[9],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亦是如此。通过对运动风险分析得知,运动风险为一动态过程,对运动风险的管理也应具有动态性。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是运用运动风险管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学校体育过程中运动风险进行管理,并对风险应对做出效果评价,进而形成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的操作流程为:通过风险管理学的方法,根据以往经验或学校体育运动风险事件,对学校体育运动过程进行风险致因识别,并将这些风险致因运用合理的方法在不确定性、偶然性、损害性、可预测性和可控性等风险属性方面进行评估[10],得出风险致因的级别,并以此建立风险评价体系,同时将学校体育运动风险致因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风险应对手段,根据风险应对手段的效果对风险管理的诸环节进行效果评价,并将评价结果反馈于学校体育教学及学校体育运动风险管理诸环节,同时进一步完善评价体系与标准。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