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资源开发缺乏整体规划、民族特色需要深度挖掘、自然环境遭到破坏、治理体系有待完善。促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产业兴旺,创新是核心;生态宜居,绿色是基础;民族文化,开放是灵魂;治理有效,协调是保障;生活富裕,共享是关键。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困境
川西地区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资源富集,发展基础良好,但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如何适应新时代的新变化,剖析其存在的发展困境是目前应予以关切的重点问题。
1.1、产业开发缺乏整体规划
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由于特殊属性要求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与自然旅游景观相结合,川西地区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地区,尽管也开发了一些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但是产业配套设施仍很薄弱,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呈现粗放型发展方式。一是由于地理位置以及自然环境的局限,没有直达甘孜、阿坝的动车。虽然有黄龙机场、稻城亚丁机场、红原机场、康定机场、格萨尔机场等5 个机场,但航线少、容易受到高原天气影响,并不能全年通航。而且大部分区县都还未开通高速公路。交通问题成为困扰川西地区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原因;二是川西少数民族地区虽然自然资源丰富、民族特色浓郁,但教育、医疗等基础设施不健全,经济基础薄弱,导致民族村落人口缺失严重。青少年会被灌输走出大山的理念,壮年会出去打工谋生,留守老人问题严重,而一些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却需要青年人来继承与发展,给川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传承带来了一定挑战。例如,彝族的跳火绳难度较高,技术水平要求高,需要一些青壮年的参与,但村落里大多数只留下了中老年人,使得开展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活力缺失;三是,由于产品开发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川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产品单一、同质化现象严重。如羌族主要集中在绵阳北川、阿坝地区,两个地区所销售的羌族产品品类相同,并没有与民族特色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与乡村振兴战略提出的“一村一品”的发展目标相悖。
1.2、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缺位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步骤,同时也是贯穿高质量发展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的基础是当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资源,而川西地区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急于求成却忽略生态环境的保护,与乡村振兴战略要求的“生态宜居”不符合。川西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以及游客到川西少数民族地区不注重环境保护,造成环境破坏。如 2022 年 8 月几名游客在九寨沟旅游,擅自离开栈道下滩踩水拍照。九寨沟水是钙华景观,不易形成,一旦人为破坏,难以再恢复原始风貌。并且这种行为可能会造成相互模仿,形成破窗效应,导致自然景观造成多点破坏;再如,凉山州彝族的火把节会吸引大批游客,但林木乱砍乱伐现象频发,很多幼树林木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此外,基层部门对巴朗山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估不到位,使得民族特色体育项目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理念相悖,出现诸如巴朗山被封山等问题。可见,遵循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避免盲目开发造成自然生态的破坏是目前川西地区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
1.3、乡风特色挖掘深度不足
民族体育旅游是以人的身体活动为媒介,给予游客观赏或直接参与传统体育项目并具有度假、休闲、康养、健身等多重功能,它是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民族古老的历史、生产、生活环境、宗教祭祀的综合产物。据调查,川西现存的大部分民族体育项目已作为旅游资源被开发利用。如:若尔盖草原的赛马节则体现了当地的生产劳动,羌族跳莎朗则反映了羌族的宗教、祭祀活动。部分民族体育活动已发展成为竞技体育项目,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也是参与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途径之一。可见,依托民族文化的产品开发模式已经形成,但由于对其乡村特色挖掘不深,致使游客对很多项目感知不强烈,旅游形象模糊混淆。事实上,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建立在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宗教、生活习惯之上。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民族特色体育文化传承系统断层,导致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失去根基,尤其是对传统文化与陈规陋习的甄别判断不准确,造成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内容挖掘不到位,民族文化载体游离破碎。此外,体育旅游项目大多数是以表演的形式为主,并且为了观赏性迎合观众喜好,而丢失了“民族特色”,产品服务趋同,项目的低品质复刻使得游客的体验感差,无法深刻体验到民族体育的原始魅力,造成审美疲劳,影响旅游口碑。
1.4、治理体系有待完善
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的有效治理是基础,基础群众自治对管理乡村事务和带领群众发家致富具有积极意义。实际上,乡村治理体系还存在着党建引领不足、文化建设薄弱、人才缺乏以及基础建设滞后的问题。川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层部门对“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认知模糊,没有正确认识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能助力乡村振兴,加之政策实施过程中责权不清晰,出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缺乏民族体育旅游高水平人才回流政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进一步发展。在乡村地区发展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有利于乡村地区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但乡民参与决策、管理、监督的机制体制还有待健全,并且村民对治理水平推进产业振兴认识不足,难以形成“自下而上”的治理模式。据调查,川西民族地区村民素质低,文化程度不高,很难进行沟通交流,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乡村治理难度。因此,迫切需要一批本民族的高水平人才来开展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措施
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是探索川西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效路向。谋划少数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方针,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针是擘画川西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美好愿景的关键引领。
2.1、产业兴旺,创新是核心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产业兴旺,而体育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之源是创新发展。要大力推动川西地区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以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为基础,大力发展制造、广告、餐饮、文化、卫生等产业,不断延伸产业链,完善体旅融合机制。
围绕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多功能性,推动民族特色体育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使之成为川西地区新兴支柱产业。第一,要依托川西地理位置以及风景优势来吸引游客,加强对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文化的深度挖掘,发展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同时讲好民族故事、民族文化,激发起游客的文化认同;第二,利用科技将川西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以舞台剧和实景演出的形式开发,创造出具有强烈民族情感与视觉效果的作品。科技赋能和创新驱动促使体育旅游产品和智能管理服务高科技化,将新科技、新场景应用于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业链,不停地探索新业务、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深化“互联网 + 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推动川西民族地区智慧旅游发展,培育一批民族特色体育智慧旅游创新试点和示范基地,将民族体育项目与数字化、智慧化深度融合,凝练发展民族特色体育、服饰、文化的突出亮点,推动智慧导览等新型旅游服务;第三,完善智慧化基础设施配套,创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与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深度耦合,综合应用5G、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及时发布气象预警、道路通行、游客接待量等实时信息,加强建设川西旅游预约平台,推进分时段游览、缓解景区承载压力、引导游客有序参与以保障消费者得到满意的体验;第四,选择一批具有乡村人文历史民族价值和能够展现地方风土人情的特色农村民居、民族体育设施进行保护利用,培育打造一批乡村民族特色体育博物馆。加大传承民族特色体育人群培训力度,培养一批传承人和技师,深度研制开发藏族唐卡、彝族漆器、羌绣等文创产品,推进民族体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与创新发展。
2.2、生态宜居,绿色是基础
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坚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适度地发展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实现传承民族文化、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绿色发展是实现生态宜居的重要途径,也是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需要对川西民族地区进行整体合理的规划,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在保护生态下充分开发民族特色体育项目。一是对于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保护优先,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以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自然资源为主干。深入挖掘藏羌彝等少数民族文化内涵,使传统文化、当代科技和民族体育文化融入旅游业,以旅彰文,进而提升旅游产品服务质量,同时依法保护文化以及进行环境管理监督,推动更多的民族体育文化和自然资源融入川西旅游环线;二是对于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充分考虑生态承载力以及自然修复力,推出一系列生态旅游产品和线路,推进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绿色发展。加强生态保护宣传教育,使游客在享受大自然时,自觉提高绿色发展意识,形成绿色消费的新型旅游模式。对当地居民进行生态保护宣传教育,开发时考虑到具体的生态承载力和自然修复力,开展旅游业时自觉履行生态保护责任;三是充分利用现代环境监测技术,动态实时地对土地、水、空气质量以及落石塌方情况进行监测,使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事实上,体育旅游具有参与性特征,提体育旅游过程中的文明意识十分关键,不仅是游客要自觉保护景区环境,对于不文明行为强化批评教育,而当地居民以及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开发者也要有自觉保护生态的意识,并对其实行有效监督。
2.3、民族文化,开放是灵魂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要落实乡村文明,开放是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重要的一步。优秀的民族特色体育文化,是中华传统体育文化的瑰宝,是发展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的核心财富。当前,体育旅游消费需求逐渐多样化,个性化需求不断涌现,而各民族不同的文化习俗,形成别具一格的民族风情,有效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着重点在于,一是要充分意识到川西民族地区民族丰富的资源,树立“因地制宜”观念,挖掘民族文化、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资源,打造凸显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产品,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需求,实现“一村一品”,使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得到充分开发;二是如何推进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宣传产业化、市场化、专业化运营,首先必须创新宣传推广体制机制,从根本上支撑宣传的有效性,建设一批具有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营销创新基地,打造一批具有较高传播力和影响力的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品牌,多管齐下共同开发川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优质作品,借助互联网新媒体平台,增加曝光扩大宣传。进一步提高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的国际知名度,应充分利用四川开放资源扩大区域间宣传,如利用地方航空公司机载广告投放等方式提升宣传效益;三是要改善现有的交通路网,打造路陆空交通,推进川藏铁路建设,建设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速公路环线,完善现有的自驾游道路规划,以及自驾安全配套设施,在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集中的区域建设小型机场,丰富游客的出行方式;四是促进川西地区村村间开放,对于当地村落来说,相互开放能够有利于各个村落之间的不同文化交流,形成小型体旅产业集群,取长补短发挥规模效应。
2.4、治理有效,协调是保障
川西少数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协调是保障,是实现川西地区治理有效的关键。首先,协调发展要坚持政府引导,其他各部门协同配合。川西少数民族地区政府要根据国家大政方针、顶层设计做好规划。教育、文化、体育等部门要坚持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协同规划民族特色体育旅游高质量发展路径;其次,推进区域产业要素协调协同联动,推动成立“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推广联盟”,实现政府、企业、联盟之间的基础设施共享、人才共享、产业政策配合,打造川西民族“大旅游”体育旅游线路。可依托 G317/G318 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推出“成都-雅安-康定-雅江-理塘-稻城-亚丁-木里-盐源-西昌-成都”等精品旅游路线,推出香格里拉自驾、环亚丁自驾、雅砻江走婚大峡谷三大民族特色体育自驾游产品,实现“一村一品”,发挥每个村落不一样的民族特色,形成具备一定市场竞争力的体旅融合产品;最后,要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主体间资源整合联动,强化“产、学、研、用”高度协同,构建开放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鼓励开展旅游应用创新合作,实施创新型旅游人才培养计划,支持一批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落地应用。
2.5、生活富裕,共享是关键
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共享是目标。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为社会发展提供支撑。落实共享发展理念,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把“蛋糕”做大做好,同时分好“蛋糕”也十分重要,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参与感、幸福感。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也必须坚持发展成果共享。一是共建共享。川西民族特色体育旅游发展中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共同奋斗,树立共同富裕美好愿景,为共享发展成果提供信任支撑与理念支撑;二是渐进共享。任何一个伟大的事业的完成,都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不是短期内就能实现的。川西民族政府基层部门要精准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作用,不断推动民族特色产业产业化发展,在以体旅产品招徕游客的同时,打造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手工品牌与民族餐饮品牌,使当地居民增收效果看得见、摸得到;三是成就共享。人民的发展成果要回馈人民,体育旅游作为带领人民创造和享受美好生活的方式,更要让发展成果公平惠及到川西民族区域,要以改善川西地区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为重要抓手,推动民族区域教育、卫生、交通、医疗等公共服务现代化,探索与经济发达地区“结对子”的互助方式,增强国家认同感与道路自信。(作者:王心爱 赵果巍)
中机院起源于产业竞争情报监测,发展壮大于规划咨询,成名于规划思想。专注于乡村振兴规划,如:“三农”问题、乡村治理、乡村建设、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现代化示范区、乡村产业聚集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乡村项目顶层规划、产业振兴解决方案等研究规划咨询。
责任编辑: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4-12-17 08:24:39
2024-12-17 08:23:11
2024-12-17 08:21:53
2024-12-17 08:21:37
2024-12-17 08:20:09
2024-12-17 08:19:36
2024-12-17 08:18:38
2024-12-17 08: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