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网·甲秀新闻讯 年终岁末,硕果盈枝。回首2023年,南明区接续奋进、乘势而上,交出了一份成色好、分量足的成绩单——
南明区生产总值1048.50亿元,同比增长4.7%,连续两年突破千亿元,连续五年位列全市第一,获评2023年度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全国旅游综合实力百强区,“国字号”名片越擦越亮。
过去一年,南明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谋划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南明实践,经济底座更加坚实、生活品质更加美好、文化品牌更加响亮、动能活力更加充沛、社会大局更加稳定、发展合力更加凝聚。新的一年,南明区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迈进新征程。
■产业结构提级 夯实“稳”的基础
2023年,是南明区推动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经济发展实现量质齐升的一年。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锤接着一锤敲。南明区乘春风出发、踏高歌前行,立足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不断做优新型都市工业、做强民营经济、做精数字经济、做大楼宇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
▲南明区智能制造产业园标准厂房外景。
▲在位于南明区的联积电子(贵州)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线上,技术人员在给设备设置参数。
做优新型都市工业。南明区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点,老城破题发展、大抓工业的路径再明晰,全力以赴做大做强、做精做优新型都市工业的决心再增强,坚定“一主一特”产业方向的共识再凝聚,推进“一园三区”工业布局的行动再加力,新型都市工业产业链建链成果进一步体现。2023年,南明区完成工业用地收储294.72亩,开工标准厂房36.13万平方米,累计建成标准厂房62万平方米,新增联积电子等规上工业企业15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达267.1亿元。
做强民营经济。从主要领导发出“坚持强基和提质并重、培优和育新并举,真心实意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最优环境、提供最优服务、给予最大支持”的最强音,到各级各部门强化责任意识,深入推进“五个一”工作的务实举措,南明区打出了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组合拳”。2023年,南明区市场主体培育年度净增1.79万户,民营市场主体总量超17.8万户,民营企业超9万家,位居全省第一。
做精数字经济。南明区坚持把数字经济作为第一动能,以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为主线,奋力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新赛道上跑出“加速度”。2023年,南明区扎实开展“万企融合”行动,带动690余户实体经济企业与大数据深度融合,数实融合度高于全省水平;深入实施“软件再出发”行动,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贵州分中心成功落地南明,南明区数字经济集聚区职业教育项目顺利启动,获评“贵阳贵安大数据产业人才实训基地”;数字经济产业规模达42.24亿元,居全省第二。
做大楼宇经济。南明区按照“向高空求发展、向空间要效益”的思路,把发展楼宇总部经济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强省会”行动的重要抓手,在“有限”空间激发“无限”动能。2023年,南明区新增总部企业5家、亿元楼宇3栋,全区建成投用商务楼宇突破100栋,入驻企业8298家,带动就业10万余人。
■民生福祉提档 升级“暖”的温度
2023年,是南明区聚焦人民群众“急难愁盼”补短板、强弱项,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的一年。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南明区坚持聚焦民生关切,用心用情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担当落实到行动上,“一圈两场三改”、农村“五治”、为民办实事、生态环境巩固持续取得新成效。
一件件民生实事,蕴含的是发展的温度、治理的精度。老百姓享便利、得实惠的切实感受,便是对“民生实事暖民心”最真切的注脚——
“兰花都街道花园社区养老服务站挨着社区食堂,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越来越好!”“新建的惠民生鲜美兴佳超市环境干净整洁,价格实惠,我现在都是在这里买菜。”“改造后的沙冲南路38号支巷景变美了,路好走了,我们居民是实实在在的受益者。”
“实施污水治理项目后,不仅用水更方便了,村里环境也大变样,再也看不见到处乱流的污水了。”“领到了宅基地不动产权证书,心里真踏实!”“‘治风’刹住了人情歪风,切切实实为我们减负。”
“升级改造后的南明区妇幼保健院就医环境和服务都好多了,就医越来越便捷舒适。”“南明区到学校开展专场招聘会,让我们与企业的沟通更直接、了解更全面,方便找到技术性强、与专业相匹配的岗位。”
……
据了解,2023年,南明区新建“15分钟生活圈”9个、停车位5859个、惠民生鲜超市3个;深入开展托幼、养老、文体、家政、中医药“五进社区”,推动公共服务向下延伸、直达群众;完成城中村改造6920户、老旧小区城市更新12174户、背街小巷改造42条,地下管网改造191公里。
实施农村“五治”项目16个,完成宜居农房改造300户,拆除农村危房9栋,盘活闲置农房22栋,改善提升自然村寨垃圾收集收运点10个,实施生态公厕项目3个,农村黑臭水体保持动态清零,29个村“一约一会”常态长效运转,干井村、水塘村成为农村“五治”精品示范点。
新建、改扩建学校7所,新增学位4050个,新增城镇就业39677人;启动南明区人民医院改扩建,完成南明区妇幼保健院改造提升,南明区中医医院建成投用,33所乡级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医联体、中医馆建设全覆盖;打造6个“养老服务联合体”,建成阳光花园社区食堂等一批示范性社区食堂,基本实现“15分钟养老服务圈”全覆盖。
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农村环境整治”五大攻坚战,抓好环保督察问题整改,交办信访件办结率100%;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99.5%,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置率均为100%。
■人文底蕴提升 焕发“爽”的魅力
2023年,是南明区紧扣“城市核心、老城灵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园”,全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一年。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既讲述过去,又丰厚现在、赋能未来。南明区始终坚守文化定位,不断丰富“六爽”内涵,持续擦亮“文化南明”品牌,不断强化文化保护传承发展、强化文化服务供给、强化文艺精品输出,让城市释放活力、焕发魅力。
▲位于南明区曹状元街区一期的状元楼。
强化文化保护传承发展。聚焦打造“老城文化眼”,全面梳理老城历史文脉,编制完成《南明区历史文化挖掘与利用方案》《后巢乡四方河寨文物保护规划》,谋划实施“一河一道一片”,全面承接河滨公园管理,集中连片打造文商旅数融合的特色历史文化街区,曹状元街、南明城垣文化绿道成为新晋打卡点。
强化文化服务供给。提质升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11个“壹刻宝”文化驿站和首个无人值守智慧书店,推出线上“文化馆微课堂”,“书香南明”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明显提高。
强化文艺精品输出。南明区舞蹈《贵州放歌》荣获“第六届新丝路·国际邀请赛”金奖,推出《南明驿站》系列主题短片,讲好“南明故事”,传播“南明声音”;“路边音乐会”“共享钢琴”火爆出圈。
文化赋能,经济添彩。过去一年,南明区聚焦假日经济、避暑经济和夜间经济,推出一批文旅融合新业态,转化成文旅经济繁荣复苏的新引擎——
▲青云市集。
全年过夜游客接待量实现720万人次、同比增长57.58%,游客人均花费1608.38元、同比增长7.42%,绝对值均列全市第一;青云路步行街持续火爆,国庆单日客流量首超13万人次,入选第三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曹状元街火热开街,获评省级夜间文化活动旅游消费聚集区,上榜人民网“2023国民消费创新案例”;“路边音乐会”人气高涨,全媒体平台总浏览量突破8900万,带动区域综合消费2亿元以上。
大道如砥,行者无疆。迈步2024年,南明区将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锚定“四主四市”工作思路,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区、工业强区战略,全面推进美丽南明建设和新型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奋力在新征程上谱写新时代“强省会”南明崭新篇章。
数说发展
前不久,南明区委十届七次全会举行,审议通过《中共南明区委关于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全面推进美丽南明建设的实施方案》《中共南明区委关于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面推进南明新型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提出了到2025年的主要奋斗目标。
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区战略全面推进美丽南明建设——
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98.9%;地表水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达100%;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70%;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达100%。
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保有量稳定在0.1685万亩、0.9096万亩以上;水土流失治理0.3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1.9%以上。
绿色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0%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1%;林下经济全产业链产值达5.2亿元以上;旅游接待总人次达2700万次,全区旅游收入超800亿元。
生活垃圾分类群众知晓率100%、参与率90%以上,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分别达90%、85%以上。
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全面推进南明新型都市工业——
总量目标。持续做大工业总量规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工业投资两年累计完成3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突破70户,高新技术工业企业达到10户;百亿级企业达到1户,20亿级企业达到3户,10亿级企业达到4户,亿元以上企业15户。
结构目标。集群效应更加凸显,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5%以上,电子信息制造和生物科技(食药同源)产业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过55%;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2%。
效益目标。园区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升,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区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比重提升10个百分点以上;园区产出强度达300万元/亩,亩均税收达10万元。
记者 冉婷林/文 通讯员 赵松/图
责任编辑: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