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家政服务基本常识范文

问答 编辑:雅露 日期:2024-12-18 11:33:23 1人浏览

家政服务基本常识范文

家政服务员培训计划(一) 一、培训任务 家政服务员培训旨在使没有家政服务知识的人通过培训,初步掌握家政服务基本理论知识和服务本领,较快胜任一般家庭的服务工作。 二、培训对象 女性年龄18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身体健康,准备从事家政服务工作的中国公民,可参加家政服务员培训。 三、培训方式与时数 采用集中培训与自学、统一考试相结合的培训方式,集中培训与自学时数比例。 备注:“理论知识培训”主要完成理论知识部分培训的任务;“专项技能培训”主要完成专项职业技术培训的任务。 四、考核要求 (一)考核标准 1.家政服务员培训合格考核标准 (1)基础理论考核标准(根据试卷的答题标准给予评分): 掌握家政服务的定义和主要内容;家政服务员的职业操守;了解家政服务相关法律常识;掌握相关安全和卫生常识。 (2)专业技能考核标准: 会使用日常礼貌用语; 会制作两种以上主食、五种以上的家常菜; 懂得家庭居室清洁卫生的基本要求和工作步骤,能使居室整齐清洁、厨房卫生间整洁无异味; 会鉴别服装面料,并科学合理地予以分类洗涤(按照衣物特性用洗衣机或手工洗涤)、晾晒、收藏。 会使用一般的家用电器(电视机、电冰箱、电风扇、电饭锅、吸尘器、电热水器)及燃气具(燃气热水器、煤气灶); 懂得常见花卉养护、一般家庭宠物的饲养; 掌握有害生物防治的基本常识(如灭蟑螂、苍蝇、老鼠); 掌握基本的护理产妇、新生儿的技能; 掌握婴幼儿生理心理特点,能安全看护婴幼儿; 能对老年人进行饮食起居护理。 能对病人进行简单的生活护理。 五、培训工作的原则与要求 (一)培训工作的基本原则 1、实用性原则。根据各级家政服务员的实际需要,解决学员应知应会的问题。 2、实效性原则。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加强能力培养,克服纯学术性教学的倾向。 3、灵活性原则。形式多样,方法灵活,除采用课堂讲授外,可适当采用参观考察、研讨等方式,使学员开阔思路和眼界。 家政服务员岗前培训教学内容纲要、课时及授课教师 家政服务员培训计划(二) 培训目标:初级家政服务员 一、培训课时: 总课时数(180)学时 理论授课(100)学时 技能授课(80 )学时 二、课程设置和要求 (一)应知知识要求 1. 基础知识 三、培训教学计划安排表 四、考核方法 1、单元测试 2、结业考试 3、国家技能鉴定 家政服务员培训计划(三) 为解决失业农民工和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并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更好地促进我市家政服务业与和诣社会的发展,针对当前我省失业农民与下岗职工的现状,及全国和我省家政服务业的现状,利用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设备与其它相关资源优势,通过在校集中面授、专家现场指导与技能训练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方式,定期对我省新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和下岗农民工,省直单位下岗职工组织开展家政服务员相关知识与技能培训,以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与相关技能,决定举办家政服务员培训班。考虑到培训对象的地域、年龄、性别、经济条件及受教育程度等方面的差异,特分初级、中级与高级家政服务员三个层次的培训。现就初级家政服务员培训制定如下计划: 一、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受训人员具备以下条件:制作家庭餐,进行家居清洁,洗涤摆放衣物;同时掌握“照料孕、产妇”、“照料婴幼儿”、“照料老人”、“护理病人”(四项中任选一项)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 二、培训对象 新农村初、高中毕业生,返乡和下岗农民工,省直单位下岗职工。 三、培训时间 每期150标准学时。 四、培训内容 1、社交礼仪:言谈举止;人际交往;家庭人际关系。 2、制作家庭餐:制作主食;烹制菜肴。 3、家居清洁:清洁家具;清洁家具及用品。 4、洗涤摆放衣物:洗涤衣物;摆放衣物。 5、照料孕、产妇:照料孕妇;照料产妇。 6、照料婴幼儿:主食料理;生活料理;异常情况应对。 7、照料老年人:饮食料理;生活料理;异常情况应对。 8、护理病人:饮食料理;生活料理;异常情况应对。 五、培训方式 1、学校面授。分批次组织相关人员到学校对培训人员进行集体面授。 2、实地训练与考察。培训期间,组织受训人员进行现场技能训练,加强受训人员对相关知识与技能的认识、理解及掌握。 3、理论教学与情景模拟教学相结合。 4、理论教学与穿插案例相结合 家政服务员培训计划(四) 一、课程任务和说明 通过培训,应使培训对象掌握初级家政服务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完毕,培训对象应能够独立完成制作家庭餐、家居清洁、洗涤摆放衣物等工作,并有选择性地掌握照料孕、产妇、照料婴幼儿、照料老年人或护理病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应以理论教学为基础,注重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学方式应以情景模拟教学法为辅助手段,以实际操作演练为教学重点。制作家庭餐、家居清洁、洗涤摆放衣物是家政服务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每个家政服务员必须完成的基础性工作,应强化训练,使每个培训对象都能通过基础性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在此基础上,使培训对象掌握1至2项专业选修课程的知识与技能。 二、教学目标 依据《国家职业标准》中对初级家政服务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职业道德,择业与就业、相关法律法规常识,掌握社交礼仪、制作家庭餐、家居清洁、洗涤摆放衣物、照料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以及病人或护理病人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三、课时安排 1、课时安排:150标准课时。 理论知识课占总课时的40%。理论知识各部分的比重为:职业道德10%,基础知识30%,制作家庭餐15%,家具清洁15%,洗涤摆放衣物10%,照料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与护理病人20%。 操作技能课占总课时的60%。操作技能各部分的比重为:社交礼仪3%,制作家庭餐25%,家居清洁25%,洗涤摆放衣物15%,照料孕、产妇、婴幼儿、老年人与护理病人32%。 2、授课形式:以理论授课为基础,以情景模拟教学为辅助手段,以实际操作技能演练为教学重点。 四、教学大纲内容 第一部分 基础知识 (1)职业道德 教学要求:掌握家政服务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守则知识 (2)择业与就业常识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家政服务员的择业与就业常识。 (3)安全与卫生常识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与家政服务工作相关的案例与卫生常识。 (4)社交礼仪常识与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与家政服务工作相关的社交礼仪常识与能力。 (5)相关法律、法规知识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与家政服务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 第二部分 制作家庭餐相关知识与能力 (1)制作主食(和制面团的基本方法;馅料调拌常识;主食成熟性状鉴别常识;燃气灶具、高压锅、电饭煲、电冰箱和微波炉的使用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烹饪原料及烹饪器具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2)烹制菜肴(采买记账基本知识与能力;家庭常用刀工技法;菜肴成熟性状鉴别常识与能力;常见调味品的使用;菜肴原料搭配常识与能力) 教学要求:掌握食物成熟性状的鉴别、采买记账的相关知识与技能 第三部分 家居清洁相关知识与能力 (1)清洁家具(家庭常见清洁用品和用具知识;家用电器的使用方法;常见清洁剂、消毒剂的使用方法) (2)清洁家具及用品(家具擦试、清洁常识与技能;灯具清洁常识与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家庭常见清洁、消毒用品和用具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以及家用电器的使用。 第四部分 洗涤摆放衣物 (1)洗涤衣物(服装面料鉴别常识与能力;常见洗涤剂的性能用途;手工洗涤衣物的基本方法与能力;洗衣机使用方法) (2)摆放衣物(常见衣物折叠方法;常见衣物摆放常识与能力)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服装面料鉴别常识与能力、 常见洗涤剂的性能与用途、手工洗涤衣物的基本方法与能力、洗衣机的作用、常见的衣物折叠常识与能力。 第五部分 照料孕、产妇 (1)照料孕妇(孕妇生理变化基本特点;孕妇饮食常识;孕妇日常生活起居常识;孕妇盥洗与沐浴方法) (2)照料产妇(产妇饮食基本要求;产妇日常生活起居常识;产妇盥洗与沐浴方法)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孕妇生理变化特点,孕、产妇营养常识,孕、产妇日常起居常识,以及她们的饮食制作知识与能力。 第六部分 照料婴幼儿 (1)饮食料理(婴幼儿人工喂养方法与能力;婴幼儿进食、进水基本方法与能力;婴幼儿餐具清洁方法与能力) (2)生活料理(婴幼儿盥洗基本方法与能力;婴幼儿看护常识与能力;婴幼儿衣物洗涤方法与能力;照料婴幼儿便溺的基本方法与能力) 3)异常情况应对(紧急呼救常识与应对能力;外伤和烫伤紧急处理常识民应对能力)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婴幼儿饮食料理、生活料理的基本方法与能力,以及异常情况应对的基本常识与能力。 第七部分 照料老年人 (1)饮食料理(老年人饮食特点;老年人进食注意事项;老年人进水注意事项;) (2)生活料理(老年人生活特点;老年人性格特点;老年人居家注意事项;老年人外出注意事项;与老年人相处的基本方法) (3)异常情况应对(老年人常见的意外情况;老年人常见外伤和烫伤紧急处理)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老年人的饮食料理、生活料理的基本方法与能力,掌握异常情况应对的基本常识与能力。 第八部分 护理病人相关知识与能力 (1)饮食料理(病人饮食特点;给卧床病人喂水的基本方法与 能力;给卧床病人喂饭的基本方法与能力) (2)生活料理(卧床病人盥洗方法与能力;卧床病人便溺护理方法与能力;体温测量基本常识与能力;给卧床病人洗头基本方法与能力;给卧床病人擦澡的基本方法与能力) (3)异常情况应对(病人常见的异常情况;紧急呼救常识) 教学要求:通过培训,使培训对象掌握病人饮食料理、生活料理的基本方法与处理能力,以及异常情况应对的基本常识与能力。 服务员培训计划(五) 第一天 开欢迎会。人事主管带领熟悉酒店环境、内部组织机构(认识相关领导)。学习着装要求。学习礼仪规范。介绍本岗位的位置及上、下班时间、员工通道等等。 第二天上午大课,资深经理培训酒店意识。第二天下午开始培训酒店的应知应会。常用的礼貌用语及服务忌语。客房管理理论。 第三天 培训了解领、交磁卡的手续,了解房态、接听电话、敲门通报,使用磁卡开门,熟悉房间内物品摆放及设施设备与使用方法。 第四天 熟悉房型、朝向、消防设施的使用方法,及掌握走廊过道灯,空调开启的时间和规定。 第五天 培训如何准备工作车及熟悉车上物品的名称、用途,了解清扫顺序,即打扫房、贵宾房、走客房、住房、请勿打扰房、空房,注:请勿打扰房一般在下午两点后进行打扫,先请领班打电话到房间询问客人是否要打扫,如无人可请领班陪同进去打扫。 第六天 培训查退房,遗留物品的处理,清扫客房的基本法,如抹尘要按从上到下,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抹布折叠使用,补充房内所需物品。 第七天 培训细节服务,如打扫住房需注意事项,打扫途中客人回来时的处理,以及遇到客人要求开门需注重的事项。 第八天 培训如何打扫卫生间,正确使用消毒药水,补充物品。 第九天 培训在工作中要学会自查,如物品是否有漏放,卫生间门是否呈45度,文件夹内信签是否4张。 第十天 培训如何填写清扫表及交班本,大垃圾每天如何清理,与洗衣房联系报送棉织品,及各营业点的电话号码和营业时间。新员工培训计划第十一天 培训整理工作间、服务台、公共区卫生、花木、地毯的保养工作。 第十二天 培训服务员的素质,如心理素质、职业素质、服务态度,不能因心情不好而影响工作,了解酒店领导和老顾客的名字、职称、习惯,以便在日后更好地服务客人。介绍以往有关案例,如动用客人物品等的后果。 第十三天 培训如何接收客衣、叫醒、加床、开夜床、服务。 第十四天 培训个性化服务,服务员应想客所想,急客所急,要注意保密宾客和酒店的一切事务,有关案例分析。 为了认真落实好地委、行署地委发40号《关于印发(陇南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年输转规划)的通知》精神,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地区妇联决定从今年起,利用三年时间,力争实现转移女劳力60000名的目标。现结合我区妇联工作实际,特作如下安排意见: 一、明确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全区富余女劳务输出工作要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大力输转女劳力增加农村妇女收入,帮助农村妇女脱贫致 富奔小康为重点,努力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素质,加强内创外联,不断拓宽社会就业渠道,为全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繁荣稳定做贡献。 二、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 要利用西部大开发和国家鼓励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非公有制经济的机遇,继续向新疆、北京、天津、上海、兰州、广东、海南等省市自治区的大中城市转移。各级妇联要主动出击,广泛联系,积极寻找建立新的劳务基地,或与劳动部门联合有序输出女劳力,努力扩大输转规模。同时,要加大对农村富余女劳动力基本素质和职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劳务人员的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保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县、乡妇联要高度重视农村女劳动力输转工作,要把劳务输转工作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行动,作为妇女扶贫工作和增加收入的重点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保证劳务输出任务的完成。 (二)、建立健全劳务工作体系。要充分发挥妇联基层组织的优势,积极配合党委、政府搞好劳务输出工作。我区西和、礼县妇联已建立了较完善的劳务输出体系,其他县要借鉴她们的经验,尽快建立规范有序的劳务输出体系。同时,加强信息网络建设,广泛收集各类用工信息,为劳动力有序输转提供优质服务。 (三)、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要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知识和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扩展就业领域。尤其是输送的家政服务员,要进行岗前培训,让她们掌握现代家庭家电使用方法和护理老人、小孩的基本常识。 (四)、加强对外出劳务人员的管理。妇联自己组织输出的人员,要做好跟踪服务与管理,特别是对外出务工人员发生劳务纠纷,要加大法律援助力度,切实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现代社会文明程度日益提升,如何充分发挥巾帼志愿服务职能,引导妇女参与文明建设成为妇联组织面临的一个新课题。__县妇联以和谐家庭创建、维护权益、关爱弱势群体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了巾帼志愿者服务工作,着力打造巾帼志愿服务品牌。 基本情况: 据统计,目前,全县实名注册并填写登记证的志愿者人数达到 2050余人,组成巾帼志愿者服务队200余支。她们来自于全县24个乡镇(街道)和27个县直单位。其中基层妇女干部和优秀妇女人才占30%,法律、教育等专业人士占40%,单位女职工占10%、社区干部占20%。学历方面,初中文化水平人数占6%,高中文化水平人数占12%,中专文化水平人数占29%,大专文化水平人数占33%,本科文化水平人数占17%,其他3%。志愿队伍服务内容涵盖了十余种类别,其中家庭教育指导志愿者队伍26支,医疗卫生服务队伍24支,弱势群体援助队伍22支,关爱老人志愿队伍21支,文艺宣传队伍18支,法律咨询志愿者服务队伍17支,婚姻家庭关系调解志愿队伍17支,心理辅导服务队伍16支,扶贫助学志愿队伍13支,环保清洁活动队伍11支,农业科技服务队伍9支,家政服务队伍7支。以上队伍的人员构成上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家庭教育指导、心理辅导、文艺宣传志愿者多为在校教师,医疗卫生服务志愿者多为专业医疗机构优秀工作人员,志愿提供法律咨询的人员中70%以上是法律及相关专业毕业,志愿队伍的专业性为确保其提供优质服务提供了保障。 广大巾帼志愿者充分发挥宣传、引导、服务作用,积极参与全县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和谐建设。 主要做法: 一、加大宣传,充分发挥巾帼志愿者的引导作用 1、根据省、市妇联的安排部署,县妇联精心组织,迅速行动。召开行动启动会议,制定下发了活动实施方案,将其纳入年终目标考核。通过媒体、宣传单等形式,广泛宣传巾帼志愿者活动的意义、活动标识等相关内容,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认识这项活动,增强活动影响力。并对全县巾帼志愿者工作现状以及队伍建设进行调查调研,将现有志愿者队伍建档入册,进行指导检查,充分发挥志愿者服务作用。 2、加强巾帼文明队建设,发挥文艺宣传力量,开展“科学健身、文明生活”主题活动。组织全县乡镇、城区46个巾帼文明队广泛开展广场舞、手绢舞,健身球等健身文体活动,使“健身促健康、健康防疾病”的生活理念深入人心,引导健康、文明、和谐的社会新风尚。 3、围绕“清洁乡村、美化家园”活动,组织志愿者在广大农村妇女和家庭成员中开展“讲文明,除陋习,从我家做起”活动。发放活动倡议书万余份,倡导农村妇女和家庭成员开展讲卫生、讲文明活动。组成志愿者帮扶队伍,进村入户,帮助孤寡老人,留守妇女等困难家庭进行卫生大扫除,努力倡导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 二、围绕和谐家庭建设,加强巾帼志愿者的指导能力 1、围绕“知荣辱、讲文明、争创和谐好家庭”主题,与文明办等单位联合在全县深入开展“和谐家庭”创建活动。发动志愿者向社区和家庭发放《和谐家庭建设指导手册》。 2、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工作,聘请王培琳等10名教育专家,组成家庭教育志愿者队伍。开展针对巾帼志愿服务的专项培训,并深入到社区、学校,家庭,开办家庭教育知识讲座,传授科学教子方法,指导父母如何与子女沟通;成立心理咨询室,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疏导。 3、开展“低碳家庭”活动,充分发挥家庭志愿者在节能环保家庭社区行动中的作用。组织志愿者发放低碳家庭宣传单,环保购物袋等形式,向广大家庭宣传低碳生活基本常识,大力提倡节水、节能,使用菜蓝子、布袋子, 营造了重视环保、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 三、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强化巾帼志愿者的服务职能 1、在构建维权网络中充实志愿者队伍。组建由妇女干部、法律工作者、政法系统干部等维权志愿者队伍。每年开展普法维权周咨询活动,零家庭暴力社区宣传活动,广泛宣传法律维权知识,提高妇女的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成立了妇女儿童法律援助中心,建立陪审员制度,逐步构建起专业化、制度化的妇女志愿者维权队伍。 2、在 工作上,充分发挥志愿者矛盾纠纷调解作用。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维权网络。通过基层妇女组织、司法等部门工作者和志愿者的共同努力,畅通妇女维权渠道,处理维权案件,建立健全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协调组织和法律服务网络。 3、针对留守儿童、贫困女童等弱势群体建立志愿者帮扶长效机制。发动社会力量,增强志愿意识。通过开展“妈妈、姐姐”结对帮扶活动,一对一、手牵手、面对面的与留守儿童进行学习辅导与心理指导。联合公安、交警、卫生、教育等部门,为留守儿童开展送爱心、保安全、强教育行动。将救助贫困女童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组织发动志愿者为其捐款捐物,帮助她们解决实际困难。并已经形成“警察妈妈”志愿服务品牌。 四、存在的问题 1、队伍组织偏于松散。因缺乏健全的管理制度和管理办法,队伍的凝聚力不强;出现参加活动随意的现象,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巾帼服务的重要作用。 2、活动开展的不够深入。在组织各项活动中,存在着单一、没有持续性、长效性的问题,社会宣传面和社会效应不大。 3、经费和人员组织等困难,由于活动经费有限,很难保障活动多样化和丰富性。 五、对策和建议: 1、建好队伍是基础。在建立巾帼服务长效工作机制上下功夫,加强对志愿者服务队的工作指导,使巾帼志愿服务有章可循,促进品牌提升。 内容摘要: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非农就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关键。探讨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解决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问题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非农就业 培训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传统农业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非农就业是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关键。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及培训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具有现实意义。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发展现状 20世纪初,的施行,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这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提供了机遇。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劳动力供大于求,出现大批富余的农村劳动力。加之我国农村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迅速发展以及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农村的劳动收入递减,富余农村劳动力日益增多,尤其是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农村劳动力开始离开农村,走向城市以寻找就业机会。据统计,2006年,农村住户户籍劳动力中离开本乡镇外出务工人员1.3亿,其中,男性占64%,40岁以下的占82.1%,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1%,在本县以外务工的占80.8%。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非农就业人员增加迅速,这使得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得以迅速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农村非农就业人数达到1994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例为41.0%,剩余的农村劳动力则留在本地就业或者进行创业。据统计,2007年,在农村乡镇内部从事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占非农就业总数的9.4%;在乡镇以外,省以内就业的占28.4%,在省外就业的占62.2%。另据国家统计局农村住户劳动力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从1997-2000年调查农户中的农村转移富余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重由18.1%上升至23.64%,据此推算,平均每年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数增长1008万,平均年增长率达10.9%。这些非农就业的农村劳动力主要来源我国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中西部地区的省份,主要有河南、四川、贵州、甘肃等省份。参与农村非农就业而转移的劳动力,大多进入了东部沿海城市,环渤海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这些经济发展快的地区是农村非农就业流入的热点地区,吸纳的外地农村劳动力超过了全国总量的80%。据统计,2003年,到广东就业的外出劳动力占外出劳动力总数的10.1%,到北京的占4.2%,到江苏的占4.0%,到上海的占3.2%,到浙江和福建的各占3.0%。上述6个地区合计吸纳农村外出劳动力的27.5%。 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规模的扩大,对农村非农就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性培训内容不断拓展,其主要内容包括家政服务、餐饮酒店、美容美发、装潢建筑、家电维修、汽车修理等。为了适应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需要,还积极开展了法律、科普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卫生知识、文明知识和就业等基本常识的相关培训。以北京市为例,2004年共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15.2万人次,4.1万人取得职业技术鉴定证书,5.5万人实现转移就业。2005年,北京市拿出900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非农就业,北京市农委、市财政将继续投入2000万元,为10万农民提供培训机会,帮助5万人实现非农就业。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的制约因素 (一)户籍制度滞后 我国现有户籍制度始于1958年,这个时期对我国人口自由流动实行严格限制,尽管1984-2001年,有几次不同程度的松动,但是关于“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的限制还是管制比较严格,这导致目前的户籍制度已经不能与现有经济体制相匹配。这种户籍制度使农民富余劳动力进城务工受到许多限制,且其非农就业的的成本也偏高。 由于户籍制度壁垒的存在,一方面,在劳动力市场上,这种思想观念致使农村劳动力和城市居民存在歧视。这种歧视主要体现在找工作时和工作时。在外来务工人员找工作时,大部分企业的招工都采取先录取城镇人员、本地劳动者和本省劳动者,录取不够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录取农村人员、外地劳动者和外省劳动者,这其实就是变相歧视外来务工人员。在外来务工人员工作时,其待遇相比城市劳动力要低,即存在同工不同酬的现象,且得不到其应得的补贴等,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外来务工进行再次就业或进入好的企业就业,最终导致他们不会被允许参加企业的专业技能性培训。另一方面,户籍制度所给予的农业户口,导致进城后农村劳动力的子女教育出现许多问题,上学难是最突出的问题,即使最终解决了上学问题,其所缴纳的费用成本还是远高于拥有城市户籍的人。 户籍制度使得外来务工人员的就业差、工资低,而其子女教育等的花费大,加之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这最终导致为了子女教育等日常生活开销,他们对工作中的不平等待遇只能承受,对于现有工作也比较满足。因此,户籍制度滞后是制约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发展和完善的基本因素。 (二)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 随着我国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重视社会保障问题,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但由于国家进行社会保障的范围、对象和能力有限,致使我国非农务工人员的社会福利得不到相应保障。此外,进城农村劳动力大多都在私营企业、民营企业,或者不正规产业或者行业就业,这些企业或行业为了获取最大利润,不断降低劳动力成本且其参与社会保障意识相对较差,同时进城农村劳动力的社保意识和法律比较欠缺,最终使得其社会保障权益难以落实。 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得不到相对稳定的收入,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障、养老保险、住房补贴等社会保障。没有社会保障,这些人员的生活不稳定,收入不稳定,会影响工作的稳定性,以及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因此,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成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的制度制约因素。 (三)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 在我国,国家对农村高等教育投入相对不足,加之农民自身经济拮据、资金短缺,致使农村高等教育相比城市处于落后状态,致使农村受高等教育的人数不多,且其质量不高,进而导致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那么进行深层次教育和就业培训服务的资金更加欠缺,从而导致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水平低。2004年,我国农村中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4.8亿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大专以上只有0.5%,在全国70多万个行政村中,大部分村干部是初中文化程度,甚至还有文盲、半文盲。根据农业部的调查数据表明,懂得如何使用农药的农民不足三分之一。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7年,农村初中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87.4%。由于农村劳动力较低的文化素质,限制了农民工的就业领域,他们大都只能从事工资待遇低、工作环境恶劣的体力劳动,这大大降低了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的机遇。在我国,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前接受过短期职业培训的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培训或教育的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占0.13%,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 另外,地处偏僻的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很难吸引高层次高质量的专业培训机构,致使农村欠缺针对从事非农就业培训的专业教育机构,使得进城的农村劳动力转变为外来务工人员的同时,缺少专业技能。因此,在和城镇居民竞争相同的就业岗位时,他们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况,使得其只能从事一些体力消耗大、工资待遇低及环境恶劣的工作。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是制约其非农就业和培训的内在因素。 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问题解决对策 (一)改革现有户籍制度 首先,逐步剔除户籍制度的差别化待遇,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差别待遇,这可以取消对农业户口拥有者的身份歧视,最终达到人人身份平等。同时,取消户籍制度与社会福利脱钩,使人人享受同工同酬待遇,以体现社会公平。其次,放松进城人员的准入条件,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职业稳定和生活来源的农民扎根城市。 以广东省广州市的临时身份证为例,该身份证的有效期为3个月,有效期自签发之日起计算,且其同居民身份证具有同样的法律效力。最重要的是,该身份证上印制有住址,而并非是外来人员家乡的地址,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外来务工人员感到自己真正融入到该城市中,成为城市市民。三是政府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大、中、小城市设立不同等级的准入条件,以充分发挥户籍制度的调控协调功能,这不仅可以调控城市外来人口的发展速度与规模,还可以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 (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尽快建立并完善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机构,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逐步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社会保障对象,这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和培训提供了保障,可以增强人口流动的稳定性,进而保证了城市经济发展所需人员的稳定性。首先为进城务工人员建立最基本的失业保险和医疗保险,这两种保险分别由政府、单位和个人按一定比例缴纳,并根据其进城年限确定缴纳比例。其次为具有稳定工作、长期居住的进城务工人员购买养老老险,且让其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即都是由单位与个人缴纳按比例缴纳。这有助于农民进城就业后加快向市民的转化。 (三)增强劳动者文化素质 首先,提高劳动者思想道德素质。一是对进城务工人员进行现代文明观念和城市意识教育,使其尽快融入城市生活,引导其树立创业精神。二是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文化素质现状,大力提倡文明的、健康的生活方式,积极推行“五讲四美” 、“热爱祖国、热爱科学、热爱劳动”、“ 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等基本道德理念,以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三是多开展一些休闲娱乐活动等针对性强的社区文化活动,丰富外来务工人员生活的同时,让其感受城市文明的魅力所在,逐步培养市民应有的文明素养。 其次,提高文化知识水平。定期为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进行文化知识讲座,培养其对文化知识的兴趣,启发自发学习氛围,一旦形成这种长期稳定的良好学习氛围,就说明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的文化知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最后,加强职业技能素质的培养。组织并鼓励各类职业培训活动的开展,对参加培训的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进行优惠,即少收费或不收费,以吸引他们积极参加这种培训。加强职业技能教育,以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为依托,以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为目标,培养实用型的专业技能人才。逐步调整教育结构,增加职业院校培训力度,通过政策优惠创办专业技能针对性强的职业院校或机构。因地制宜地建立专门针对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人员的教育机构,该机构包括扫盲班、业余学校、农民初级文化技术学校、农民中高级学校等,通过这个机构的教育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周玉梅,刘浩,曹晔,刘雪芹.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障碍因素与对策.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 2.邓艳,张怀中.湖南城市化率居中部第三[EB/OL].2009-1-15 3.王培根,唐婷.农村劳动力“非农化”的症结问题与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6(5) 4.李煦.今年投入两千万元促进非农就业 北京市十万农民学技能.北京日报,2005-8-23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