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华侨移民柬埔寨
明朝前中期,随着中柬朝贡关系的发展,移居柬埔寨的人开始增加——柬埔寨位于中南半岛西南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境内海陆兼备,交通便利。柬埔寨于公元一世纪时就建立了独立国家,历经扶南、真腊、吴哥等时期。早在一千多年前,中国就与柬埔寨建立了联系,两国多次进行贸易往来和政治互动。
东汉时期,中国与柬埔寨建立了官方往来,据《后汉书》记载,东汉章帝时,扶南曾派使者来汉朝献生犀、白雉。公元三世纪,扶南三次派遣使者来我国东吴,孙权也命使者朱应、康泰前往扶南,他们抵达扶南后受到了扶南王国的友好接待,并“在那边居留了五年左右,在他们之后,也出现了中国的僧侣和商人。”
宋元时期随着造船技术及中国和柬埔寨贸易的繁荣,不少中国人移居柬埔寨经商贸易,柬埔寨的华侨人数不断增加。
周达观在出使真腊后撰成的《真腊风土记》里,详细记载了中国人移民真腊的原因及在当地生活的状况,文中记载:“唐人之为水手者,利其国中不着衣裳,且米粮易求,妇女易得,屋室易办,器用易足,买卖易为,往往皆逃逸于彼。”
此外,汪大渊的《岛夷志略》中,还讲到当地法律对于华侨有明显的偏向性,“杀唐人则死,唐人杀番人至死,亦重罚金,如无金,以卖身取赎。”
由此可见,当时真腊已有专门针对华侨的法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华侨数量较过去有所增加。
宋元时期出于谋生的需要,一部分中国人前往真腊经商定居,此时期有关华侨的记载增多,但总体来看华侨群体仍未成规模,直至明清时期,才有大规模的华侨移居柬埔寨。
明清时期的柬埔寨华侨史是柬埔寨华侨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朝前中期,随着明朝与真腊朝贡关系的发展及郑和下西洋活动的开展,移居柬埔寨的中国人呈现零星增加的特点。明末清初,中国国内政权交替民不聊生,加上日益激化的人地矛盾,大批民众因政治避难及经济困窘而移民柬埔寨,此时期形成了中国民众向柬埔寨移民的第一次浪潮,柬埔寨华侨社会逐渐形成。
1863年法国占领柬埔寨,柬埔寨沦为法国殖民地,法国因开发柬埔寨的需要而大量引进华工,柬埔寨的华侨又一次迅速增加,形成中国人移往柬埔寨的又一次移民浪潮。随着柬埔寨的华侨数量不断增多及华侨社会的形成,中柬间的文化交流更加深入。
明朝前中期的零星移民
明朝前中期一直与真腊保持着朝贡的友好关系,两国多次互派使者,真腊来明朝贡达二十多次。即使在明朝洪武时期,开始限制对外关系的发展,与海上的其他诸国都断绝来往,“唯琉球、真腊、暹罗许入贡,而缘海之人,往往私下诸番”。
此时真腊与明朝不但保持官方上的往来,民间往来也仍然在进行,只是民间往来较官方往来更为隐蔽,并以私自出海为主要途径。
明太祖时期,“推行朝贡与贸易一体化,将朝贡与贸易完全绑在一起”,此政策放宽贸易条件,将朝贡与贸易结合,保证了贸易的合法性,为沿海民众移居海外提供了通道,这也使得民众到真腊经商贸易更为便捷。
明成祖时,中国使臣出使真腊,三名随从人员于夜晚时分在真腊潜逃,对此有详细记载:“有健儿三人夜遁去,索之不得”。这三名潜逃人员经搜查后未发现踪迹,最终也并未返回中国,其在很大概率上应是选择了留在真腊生活,成为当地的华侨。明朝前期,随着郑和七次下西洋及安全航道的开辟,移居真腊的民众逐渐增多且不断发展。
永乐年间,郑和出使西洋,先后共有七次。郑和七次出使西洋中,随从众多,在当时可谓史无前例,随从最多时达三万人,最少时也有两万人左右。
真腊紧靠占城,显然是郑和国外航程的第二站,估计到过不止一次。郑和在到达真腊后,中国和真腊之间的贸易因之大为开展,真腊国王亦曾率遣使朝贡中国,而对于华侨更另眼相看。
郑和所带随从中有“官校、旗军、火长、舵工、班碇手、通事、办事、书算手、医士、铁锚匠、木舱匠、搭材匠、水手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随从选择留在真腊生活。郑和下西洋提高了华侨在真腊的声望,促进了中国与真腊的人员流动,沿海民众受此影响,持续前往真腊。
郑和在七次下西洋中不仅开辟了多条安全的航道,而且还记载了航线的相关情况和沿线国家的风土人情。这些航线和所记载的相关资料使海外移民在面对移民选择时,能够更快捷
的
获取有效信息,这在泛海不易的状态下使沿海民众可以更方便移民海外。
航道的安全性也降低了海外航行的风险,所以移居真腊的人数较过去有所增加。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在真腊华侨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震撼,他们在今柬埔寨磅湛市建有东古城三保公庙,以表达对于郑和的崇敬。这从侧面说明,真腊当地已有数量可观的华侨,而且拥有一定的物质基础。
明朝中期,真腊改名为柬埔寨,我国对于柬埔寨的称呼也一直沿用到今。后柬埔寨受安南及暹罗政治争夺的影响,与明朝的官方朝贡关系终止。
在官方往来中断的这一时期,民间往来仍继续发展,而且还在柬埔寨形成了华侨聚集地。
《东西洋考》中对于华侨的聚居地有过描述,称“篱木州是华人客寓处”。篱木是柬埔寨位于海边的重要贸易港,中国商船来往柬埔寨时会经过这一港口,这里便逐渐成为华侨的聚居地,书中称其“华人自为戎首也”。
1434年金边成为柬埔寨的首都,华侨向金边移居者日众,“据1609年一位葡萄牙冒险家说,在当时金边的20000居民中,华侨就占到3000人。”华侨在柬埔寨与当地民众相处融洽,关系密切。
华侨在此与当地民众多进行商贸往来,交易的物品主要为中国运来的土特产,书中记载“夷性颇直,以所铸官钱售我,我受其钱,他日转售其方物以归,市道甚平”。
华侨移居柬埔寨后,入乡随俗,一些生活习惯也同当地民众保持一致,真腊国以左手为污,右手为净,华侨也在平时的生活中加以注意,“登溷既毕,必入池洗净,止用左手,右手留以拿饭”。但在土地农业肥料的使用上,华侨保留了用农家肥的习惯,为了避免当地土著民众的不理解,华侨多不提及此事,“真腊粪田皆不用秽,嫌其不洁也。唐人到彼,皆不育及中国粪壅之事,恐为所鄙。”
明朝前中期华侨零散地移居到柬埔寨,这一时期的华侨数量较宋元时期有所增多,且华侨社会初具规模,在篱木形成聚居区,为日后沿海民众移居柬埔寨创造了条件。
明末清初的团体性移民
明末清初,大批明朝遗民在抗清失败,复明无望时选择逃亡到柬埔寨,还有一部分军民因惶恐清朝的杀戮和战争的动乱选择移居到柬埔寨,这一批移民的到来为柬埔寨的华侨社会带来了新的活力。
此时的移民以集团为单位向柬埔寨迁移,他们的迁移不属于暂时性的被动移居,而是一种自主选择的长期移居,这一时期移居到柬埔寨的华侨及其后裔对柬埔寨社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中主要有两大移民集团,分别是鄚玖集团和杨彦迪集团。
鄚玖是中国广东省雷州人,明朝灭亡后,带领家眷同乡400余人流亡到柬埔寨,他在该地建立城市河仙,使其成为繁荣的中南半岛城市。
河仙镇者,乃真腊高绵国属地,呼为恾坎,华言方城也。河仙一地,当地人称为恾坎,中国人称为方城,相传此地常有仙人在河上出没,也称其为河仙。河仙在清朝之前隶属于真腊国,即今天的柬埔寨。在高棉语中,“方”有港口之意,在中国的古籍中也多称河仙为“港口国”。
河仙在鄚氏家族到来之前,是一个远离中央朝政管辖的小渔村,国家未对其进行开发和管理。鄚氏家族定居河仙后,对河仙一带的开发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积极开发建设河仙,
将河仙从荒芜的渔村改变为繁荣的华侨自治之地,成为明末清初典型的华侨社区。
《河仙镇叶镇鄚氏家谱》中详细记载了鄚玖移居柬埔寨的原因:“因不堪胡虏侵扰之乱,越海投南真腊国为客”,鄚玖因不愿受满清的统治而远离故土,他在初来真腊时,因卓越的经商才能,真腊国王便委托鄚玖管理真腊的商贾诸事,深受国王信任。
后鄚玖被柬埔寨国王安置于恾坎地区,任命其为“屋牙”实行自治,以“招四方商旅,资益国利”,负责开发治理之事。鄚鄚玖初来恾坎便招揽各地人群,为恾坎的发展储备人力,“招流民于富国、芹渤、架溪、陇奇、香溪、哥毛等处,立七村舍”,并通过开赌场及开银矿的方式推动恾坎经济的发展,扩大了恾坎的领域。
此外,鄚玖还利用恾坎天然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商品贸易,招揽多处商人旅客。
经过鄚玖的苦心经营后,恾坎地区“四方商旅多归之”。
总的来说,在鄚玖的建设之下,恾坎人数不断增加,并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而成为著名商港,鄚玖也因为其品德和才能而声名大振,远近闻名。在鄚玖的经营下恾坎虽实力大增,但面对更为强大的外敌掠夺时,由于芒坎地理位置不利,武器装备薄弱,芒坎地区仍难以维系自身安全。
责任编辑: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