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的财富管理机构非常多,而资产管理机构每年要发行大量的资管产品,包括信托计划、券商资管计划、期货资管计划、私募基金等等,让人眼花缭乱。
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如何区分这些产品,以及识别这些资管产品风险的主要逻辑。
首先,当前市面上所有的资管产品可以分成两大类:
权益类又可以分为未上市公司股权和二级市场的有价证券(股票、债券、衍生品);固收类的底层主要是债权,这些债权不能在标准的交易所和银行间市场流通,所以又称为“非标债权”。
固收类产品
我们先来说固定收益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的底层大多是由借贷行为产生的债权,在法律上,债权的本息兑付是刚性的。
▎债权分类及非标债权形式
国内的债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标准的债权,变成金融产品就是债券,在银行间市场以及沪深两所流转。另一种是非标债权,表现出来的形式就是资管产品,包括银行的理财、信托、券商、保险、私募基金以及金交所备案的产品等。
这类非标债权往往又依托于两种形式:
自2018年7月20日之后,明股实债的私募基金无法通过备案之后,市面上的非标产品主要以应收账款收益权出现,大部分集中在金交所。
然而在今年的11月份,证监会下发文件对金交所产品进一步加强监管,收缩标的范围,倒逼资产端提高项目质量。当然,这是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但从整个趋势上看,后续金交所产品备案难度会继续增加,产品数量继续减少。
▎固收产品的风控逻辑
回到我们最关心的话题:固收产品风控的核心逻辑是什么?就看一点:兑付能力。过去是资管机构或者财富管理机构刚性兑付,现在不允许了,就要注重融资主体的兑付能力。
这其中有两个维度:一个是融资主体是否能够如期兑付,另一个是其兑付的意愿。说白了就是对方有没有钱还你,如果没有,这个投资就歇菜了。如果有钱,不愿意还你,也歇菜。实际案例非常多,前者参考东北特钢,后者参考“假药停”。
也就是说,固收产品的风控就是“控制”对方的还款能力和意愿。
● 还款意愿
针对还款意愿,提高融资主体的违约成本。这个成本越高,对方在主观上违约的可能性就越低。为什么食品安全的事件屡禁不止、高铁霸座事件接二连三?违法成本太低。近期法国出现的“黄马甲”事件,为什么无法平复?是因为在政府的措施中并没有过多地采取强制性执法行为,作乱的“成本”很低,如果碰到拿破仑,可能就是另一番情况了。
怎么提高违约成本呢?
通常有几种方式:一个叫做无限连带责任担保,把个人的财产统统算进来。国内的司法体系下,个人是无法申请破产的,名下所有的财产都要拿出来偿债,不单他自己无限连带,自己的伴侣也会一同卷入。
第二个办法叫做以小搏大。比如对方做一个几十亿的项目,你只借给他几亿,项目出了问题他的代价要比你大很多,这就倒过来了,对方比你更害怕出问题。但是,一个项目近十亿,你借给他八个亿,你的压力就比对方大很多,有了什么事儿,他压根就不着急,我们看到很多项目出问题,基本上都有这个特征:过度的外来资金进入,对内部又没有控制力,道德风险的概率就很高。
● 还款能力
针对还款能力,是要求对方有可处置的资产。提高违约成本只能在主观上保证,不少违约事件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因此,必须要有抓手。
这个抓手有两个作用:第一,发生问题时,可以让你掌握主动性,或者增加你的谈判筹码。第二,你可以自行处理,回收本金。比如你手上捏着对方的楼,对方跟你打哈哈,就拍卖,虽然会折价,但至少是一个有价值的资产。
除此之外,还可以去执行债务人其他的资产,尽可能回收本金。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资产都能及时处理掉,这还要考虑到当时的经济环境和实际案情。不过和刹车原理一样,有比没有强。当然,资产标的质量和处理预判,这需要专业的投行来尽责。
权益类产品
权益类产品又该怎么判断呢?
投资二级市场类的产品将涉及到交易标的和交易策略,本文不展开讨论,我们主要梳理股权投资类产品。股权项目和固收截然不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对于这类项目的判断逻辑是什么?
看四个维度:市场,企业,价格,退出。
市场好不好,是判断的先行指标。这方面主要看准入门槛:有些行业没有准入门槛,有些则门槛很高。比如共享单车,除了颜色不够用,没有什么门槛。而无人机则不然,需要大量的研发,存在明显的技术壁垒。
对于前者,主要通过烧钱来获取市场。竞争对手补贴3块,我补贴5块。这类行业在流动性宽松的宏观背景下容易产生很大的增长,一旦整体经济下滑,流动性紧缩,就面临生存的问题。
美团也好,滴滴也好,还有很多互联网的项目,盈利情况都很一般。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估值体系是看流量,不是看收入。门槛低的行业很容易形成无序竞争和野蛮生长,大家来击鼓传花,把项目价值炒上去,如果没有人来炒,投资就退不出去。
另一类是门槛很高的行业,多半见于人工智能、芯片技术、互联网科技、大数据分析、通信网络等。这些行业非常依赖技术积累和场景应用,比如同样是做人脸识别的,应用在超市里和应用在银行里,决然是两种不同的发展趋势。彼此之间在自己的市场饱和之前,不会轻易踏入到对方的领域,因为应用场景上的技术壁垒和其他壁垒并不容易突破。所以,便会建立起先发优势。
按照当下的宏观条件,补贴烧钱的项目不确定性太大,也不适合。资本开始倾向于竞争准入门槛较高的市场领域。
企业好不好,是投资的根本。市场没问题了,接下来看企业好不好。这个企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拥有怎样的优势?比如某个人脸识别的项目,在应用上已经签下国有五大行、十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一百多家城市商业银行。这意味着,银行业的70%以上的市场已经在框架内,即是说明正常情况下随着逐步落地和回款,未来两到三年内的营收上会有明显的突破。
价格很重要,当前股权投资市场上一个明显的问题是物美价不廉。小米好不好?好。能不能投呢?再看看。为什么?贵。上市是成功了,投资人都赚钱么?未必。低价就是最大的安全垫,天底下没有卖不掉的东西,只有卖不掉的价格,什么价格进入很重要。
最后,退出渠道。一般来说,退出的方式有这么几个:境内或者境外的IPO、老股转让(向外)、原股东回购。但股权投资不一定都要IPO,能够找到人接盘才是核心。当然,退出渠道不是单方面而论的,行业是否热点、企业是否知名、价格是否合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后续的退出。
无论你是投资人还是理财顾问,无论你是买还是卖产品,最起码的一点:别把产品的基本类型和风控主线逻辑搞错喽。
附:《资产管理产品概览》
责任编辑: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