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居民财富持续增长,无风险利率下行,金融资产配置选择更加丰富多元。在资金、利率、改革三大因素的驱动下,财富管理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财富管理作为各大金融服务机构的战略必争之地,商业银行又该如何把握机遇,出招致胜?
一、研究背景:中国大财富管理时代已经开启
财富管理,是指通过金融服务达到居民财富保值增值的目的。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在人生不同阶段(青年、中年、老年),财富在消费和投资(包括储蓄)的分配是天然的需求,具有不同的特质和偏好。在保值增值的核心功能之外,提供其他围绕财富展开的增值服务(融资服务、财务税务、企业规划、教育医疗等),也是广义财富管理范畴。随着中国经济的稳健发展,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全社会财富管理需求日益旺盛。
通过回溯海外发达国家财富管理行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现阶段正处在大财富管理时代的起点。根据个人金融资产进行测算,中国在2020年底就已跃居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截止至2021年上半年末,已有工行、建行、邮储、中行、招行等多家银行AUM突破10万亿元。预计至2025年,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年复合增长率或将达到10%,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30万亿元。(数据来源:麦肯锡2021年《中国金融业CEO季刊》春刊。)
随着“十四五”开局,整个市场经济体系仍在不断升级、转型和迭代。面对新冠疫情反复与国内外局势变化,在房住不炒、打破刚兑、理财净值化转型的大趋势下,资本市场将对金融服务机构的投研能力、资管能力和风控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在当前财富管理市场格局中,商业银行占据最大份额,更要发挥优势,着力打磨产品质量与客户服务体系,为中国财富管理市场的发展和成熟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发展现状:商业银行依托优势,转型布局
近年来,商业银行将财富管理业务的战略定位空前提升,纷纷转型以客户投资偏好、需求、风险承受能力等为基础的智能化综合财富管理。国内部分银行在财富管理方面的规模(截止至2021年上半年末)及总体战略布局如下表所示。
总体来看,当前财富管理规模领先的商业银行的转型布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借助金融牌照优势,与各子公司协同打造综合化一体化的资管业务体系,或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丰富产品类型,打造投资生态圈;二是在巩固银行固收类产品的传统优势之外,加大混合类、中长期、权益类产品的投资力度;三是利用金融科技,以智能化营销匹配客户理财需求,以自动化流程提升风控水平和客服能效,以可视化数据提升客户体验。
在差异化竞争优势上,建行推出“建行理财季活动”,打造“CC币”用户成长权益体系;提出要提升对二三线城市和县域地区高净值人群的服务能力;中行提出搭建涵盖股票、债券、外汇、商品和政策的研究体系,提升全球化的资产配置能力和投研能力;则充分发挥在品牌效应、融合等渠道方面的优势,基于客户画像开展精细化的分类分群管理。
三、拥抱大势:商业银行布局展望
面对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不利环境,我国财富管理行业实现了逆势增长,呈现出特征明显的发展趋势。商业银行如何把握机遇、运筹帷幄,决定未来能站多高、能走多远。
(一)客户财富管理需求增长,趋向多元化和复杂化
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提高,富裕和高净值及以上客户的数量与资产规模迅速增长,可投资资产持续扩容,大大推动了财富管理需求的增长。由于客户年龄、风险偏好、财富来源、投资目标等不同,对财富管理的需求也各有不同,不同价值主张的多元化细分客群,其财富管理需求尚未被充分满足。
分层客群规模和财富积累存在明显的不对称,“二八效应”明显。不同客群对于财富管理的核心价值诉求差异较大,目标客群的价值诉求决定了商业银行财富产品经营模式,分层客群价值诉求差异化明显,因此客群细分是必然选项,银行需根据不同客群的诉求匹配出相应的商业模式,差异化经营刻不容缓。
1、重点把握高净值与超高净值客户。根据“二八效应”,高净值与超高净值客户潜力巨大,商业银行应设计并提供满足其需求的产品及服务,通过内部协同满足客户高级定制化及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财富规划需求,从而实现将资产规模转化为利润。
2、拓展保有一定规模的大众客群。随着大众客群财富管理需求的快速增长以及线上理财的普及,商业银行维护高净值客群的同时,应下沉服务重心,发力布局长尾客户。
3、打造差异化的经营模式。老年客群、女性、企业家等价值诉求鲜明的财富管理细分客群存在大量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打造以细分客群为中心、以差异化综合解决方案为导向的精细化经营模式刻不容缓。
(二)商业模式从“卖方销售”向“买方投顾”转变
“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逐渐成为各行业共识,商业银行越来越认识到从卖方服务向买方服务转型的重要性,产品销售只是起点,售中售后陪伴才是重点,培养买方服务思维和买方服务能力至关重要。同时,基于做大AUM以提高商业银行财富业务的收入,实现客户和自身的“双赢”,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模式由“财富产品销售”向“客户需求驱动的投顾模式”转型。
1、提升围绕客户触达、投资、陪伴的全生命周期服务能力。渠道建设方面,基于细化的客户分层,在线上线下各渠道场景高效获客并深度耕耘;产品供给方面,通过扎实的投研及资产配置能力,精准匹配客户的差异化需求并提供最合适的产品与服务;服务模式方面,依托线上智能 、线下优质投顾团队提供一站式服务,长期陪伴并悉心教育以强化客户留存。
2、采用智能化、差异化的投顾模式。商业银行需整合财富管理资源,以自动化和智能化代替部分人力,运用标准化的流程和工具,兼顾服务成本与效率。
一是以智能技术辅助投资决策,增强客户与机构的粘性,在提升投资效率决策的同时,降低服务成本。
二是以数字化、智能化和平台化的方式赋能投资顾问业务,在优化服务效率的同时,协助投顾投入更多的时间去拓展、维护、服务更多的客户。
普通大众客群数量占比大,但客均AUM相对较低,可多采用依托科技手段的智能投顾,以较低的成本为客户提供相对定制化的资产配置方案;针对高净值及以上客户,提供以线下优质投顾团队为主、以线上智能投顾为辅的全流程深度服务,通过专业化、个性化、情感化的服务提高竞争力和客户的认可度。虽然越来越多的客户逐步接受数字化服务方式,但客户仍然注重面对面沟通,即便是远程的“面对面”交流方式,因此,“人机结合”的服务模式将是主流。
3、设计客户经理与客户激励相容的机制。客户经理的考核指标中不仅要有中收、销售额等,还可考虑AUM、客户财富增值等与客户利益密切相关的指标,鼓励客户经理长期陪伴客户,用专业知识和贴心服务为客户赚取收益。客户经理可通过问卷、定期访谈的方式,对客户的处境、痛点、收益分析进行了解和引导,最终将客户的需求转换为产品的需求,以投资组合解决方案来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要。
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8月17日,全市场共发行净值型理财产品102,502只。其中,一级(低风险)产品占比1.63%,二级(中低风险)产品占比82.45%,三级(中风险)产品占比14.42%,四级(中高风险)产品占比1.17%,五级(高风险)产品占比0.33%。
投资性质方面,固定收益类产品占绝对主流,占比92.89%;混合类产品占比6.35%;权益类产品占比0.72%;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占比0.04%。
据南财理财通数据,截至8月15日,有4家理财公司的“固收+期权”公募产品近6月收益跻身行业前十,上榜产品分别来自招银理财“招睿全球资产动量”系列、平安理财“鑫享全球大类资产”系列、中邮理财“鸿锦封闭式黄金双边鲨鱼鳍联动”系列以及工银理财的“全球轮动固定收益”和“恒睿沪深300指数挂钩固收”系列。
其中,招银理财和工银理财的产品入围前3。具体来看,招银理财“招睿全球动量一年4A”和“招睿全球动量一年2A”位列第1位和第3位,近6月净值涨幅分别为1.87%和1.68%;工银理财“全球轮动固定收益类封闭净值型产品(19GS8112)”则以1.77%的近6月净值涨幅位列第2位。
相较上期,中邮理财“鸿锦封闭式2021年第2期(黄金双边鲨鱼鳍联动)”跌出前三,排名由第3位下降至第5位;平安理财“鑫享全球大类资产趋势一年定开2号”则由第5位上升至第4位。
同时,本次产品上榜数量最多的依然为招银理财,共上榜4只产品,其“招睿全球资产动量”系列占据榜单40%的席位。
“反向大雪球”产品设计
“大雪球”作为一款场外衍生产品,其出现给银行理财的多资产配置带来了新思路和新方向。一方面理财公司可以在纯债组合的基础上叠加“大雪球”及其衍生结构以构造固收增强产品;另一方面,投资者可以借助场外衍生品这一工具表达更多元、更精确的投资观点。
“大雪球”的出圈也让课题组思考,是否能在“大雪球”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构造出“反向大雪球”产品,用以丰富资管产品结构。本期,课题组对“反向大雪球”的产品设计构想纯属抛砖引玉,欢迎同业与我们进行交流。
(一)“反向大雪球”收益场景
要构造一款“反向大雪球”理财产品,首先需要明确“反向大雪球”的结构及收益场景。与“大雪球”表达的“底部震荡或温和看涨”的观点不同,“反向大雪球”表达的是“高位震荡”的观点,用于在资产价格行至高位时发行。
本期,课题组以“沪金主力合约”为交易标的,对“反向大雪球”的收益场景进行说明。
与“大雪球”类似,“反向大雪球”的收益场景涉及3种要素,即观察日、障碍价格和票息。假设向上敲入价格为“初始价格*110%”,向下敲出价格为“初始价格*100%”,年化票息为15%。(如下所示)
“反向大雪球”的收益场景共有4种。
(1)第1种收益场景:未敲入且敲出
观察期内,未曾发生敲入事件,但发生了敲出事件,则该结构提前到期,实际收益为“年化票息*运行天数/365”。
(敲入事件指沪金主力合约收盘价在敲入观察日向上击穿敲入价;敲出事件指沪金主力合约收盘价在敲出观察日向下击穿敲出价。)
(2)第2种收益场景:未敲入且未敲出
观察期内,未曾发生敲入事件且未发生敲出事件,则该结构正常到期,实际收益等于年化票息。
(3)第3种收益场景:曾敲入且敲出
观察期内,曾发生敲入事件,但同时发生敲出事件,则该结构提前到期,实际收益为“年化票息*运行天数/365”。
(4)第4种收益场景:曾敲入且未敲出
观察期内,曾发生敲入事件且未发生敲出事件,则该结构正常到期,且投资者产生亏损,亏损幅度等于沪金主力合约期末价格较期初价格的涨幅。
目前,看跌交易标的的理财产品多采用“看跌单边鲨鱼鳍”或“二元看跌自动赎回”。相较“反向大雪球”,“看跌单边鲨鱼鳍”理财产品属于做多波动率的产品类型,其收益主要取决于交易标的的跌幅,当交易标的高位横盘时,“看跌单边鲨鱼鳍”的收益就不甚理想。“二元看跌自动赎回”理财产品同样是做多波动率的类型,只有当交易标的向下敲出时投资者才能拿到等同于业绩基准上限的收益;当交易标的高位横盘时,该结构收益几近于0。“反向大雪球”则为交易标的提供了在高位震荡运行的空间,即使不向下敲出,投资者亦有机会拿到较高的年化收益,但需注意的是,该结构为非保本结构,本金有亏损风险。
(二)“反向大雪球”的结构及利润来源
在穿透后,“大雪球”类似于投资者向券商卖出看跌期权,而“反向大雪球”则类似于投资者向券商卖出看涨期权。
就理财公司而言,发行一款内嵌场外期权的理财产品,其利润来源于产品管理费。
就投资者而言,其收益来源于持有看涨期权空头的票息,即卖出看涨期权所获得的期权费。
就券商而言,其收益则来源于波动率交易。“反向大雪球”的Delta(Delta<0)曲线形状近似于倒U型的右边部分,即Delta绝对值随着标的资产上涨而变大、随标的资产下跌而变小。为了对冲风险,券商须持有交易标的的空头仓位,并在价格上涨时加仓且在价格下跌时减仓。当Delta绝对值等于1时,满仓空头合约。
如果交易标的价格在敲入价与敲出价之间震荡运行,券商就能从“高吸低抛”中获益,此时只要波动率交易的收益能覆盖向投资者支付的票息,券商的利润就为正。如果交易标的价格大幅上涨,发生敲入事件且未在期末敲出,则投资者亏损等于交易标的涨幅,此时券商不承担亏损风险。
(三)“反向大雪球”理财产品资产配置
在构造出“反向大雪球”结构后,还需将其放入理财产品,形成一个完整的固收增强产品。由于目前据监管要求,除投资者均为投资金额超过1000万的专业投资者这种情况外,单只券商集合资管产品投资“大雪球”的比例不超过产品净值的25%,因此为拉齐监管标准,理财产品可采用“纯债+非标+反向大雪球收益凭证”的配置组合构建固收增强产品,同时确保“反向大雪球收益凭证”在资产净值中的占比不超过25%。
需要注意的是,与“大雪球”类似,“反向大雪球”亦具有本金亏损的风险,因此该类产品对交易标的研判能力及择时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
作者:丁尽勉
数据分析师:张稆方
编辑:汤懿兰
实习生:纪卓秀
每经记者:李玉雯 张祎 潘婷 肖世清
2022年伊始,资管新规在结束三年多的过渡期后正式落地,在打破刚兑的要求下,理财产品不再“兜底保本”,这也意味着过去保本保息的银行理财从此退出市场。
如今,资管新规正式实施满月,银行理财的营销布局有哪些调整?市场反响如何?广大低风险偏好的人群在投资选择上又有何变化?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走访了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多家银行网点,实地调查资管新规落地后,银行理财市场以及消费者选择的种种变化。
“不保本,但之前没出现过亏损”
理财经理更强调低风险产品的稳健性
记者在走访的过程中注意到,咨询理财产品时已不再有保本保收益的承诺,理财经理也会主动告知,现在没有保本的理财产品。不过在措辞上,理财经理会更加强调一些低风险产品的稳健性。当记者询问是否保本时,“不保本,但之前没出现过亏损”、“这个产品的风险等级是稳健型低风险”等类似的说法频频出现。
“我不知道您了不了解净值理财,现在资管新规实行之后,产品都是净值化的管理了。”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理财业务时,成都地区招商银行某网点的理财经理着重介绍并强调了资管新规下的理财业务变化。
“资管新规以后,最大的变化就是银行不兜底,不能承诺保本保息。”这位理财经理表示,资管新规实施之后,银行理财发生了很大变化,产品都是实行净值化管理,非保本、非保息,最后以实际收益为准。
他还介绍,资管新规还带来的另一个大变化,就是银行不能自发理财产品了,得由银行自己成立的理财子公司发行理财产品,由银行代销。
这位理财经理表示,净值化管理后,银行理财的管理方式比较像基金,每天、每周都能看到自己购买的产品是正收益还是负收益,“现在很多客户特别是老年客户,很喜欢买定期存款产品,因为他们也去各个银行问过,确实了解到理财就是非保本的,所以理财产品稍微买得少一点了。”
而在产品推荐方面,从记者观察来看,理财经理推荐产品主要根据客户的风险偏好、投资时间这两个要素。
一方面,若客户有一定风险承受能力,理财经理会推荐股票型基金,多位理财经理表示,今年股票行情处于相对较低的位置,是较好的配置时间点。
另一方面,如果客户希望兼顾安全稳健与收益,理财经理推荐产品时则会考虑资金投资时间。
如果只是一年左右,理财经理会推荐固收类基金、债券型基金,收益方面“行情好大概7~8个点,去年比较差,大概3~4个点”;
如果时间较长,在5年及以上,理财经理多是推荐两全保险或是年金险等银保产品,这类产品期限比较多的是5年,基本放满5年的年化收益都在4.5%左右,“可以把它当成定期存款来存”,多位理财经理如此表示,并建议将基金和储蓄型保险搭配投资,从而获得更高收益。
“每期的额度都是抢完了的”
三年期大额存单掀起抢购热潮
记者在走访中了解到,理财产品不再承诺保本保收益后,出于安全稳健的考虑,大额存单在当下显得颇为抢手。
以上海地区为例,目前三年期大额存单利率多在3.25%~3.35%左右,如果可以给到更高的利率,也同时会有更高额度等要求。
例如,建设银行上海地区某支行的大厅内摆放着一块写有存款利率的小黑板,可以看到大额存单会比同期的普通定期存款利率高0.1个百分点。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道,三年期大额存单50万起可上浮至3.35%。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李玉雯 摄
交通银行某支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目前该行大额存单30万起存,一年期利率2.28%,两年期2.9%,三年期3.5%,但三年期大额存单目前无法在手机银行上直接购买,需要网点上报审批额度后,客户才能在网点购买。
“三年期的利率比较高,不一定有额度的。”这位理财经理告诉记者,“之前有50万起给到3.55%的利率,但这笔资金需要是客户从其他银行转进来的,而且额度也很紧张,现在应该没了。”
记者从上海银行某支行了解到,该行三年期大额存单年化利率也能到3.5%。“但是很难买到,基本一出来就没了,有些客户收到短信后来问,也都是买不到的。”该行理财经理告诉记者。
类似的抢手现象同样出现在成都地区。记者从光大银行某网点的理财经理处了解到,目前该网点年化利率为3.55%的三年期大额存单较为热销。
据其介绍,这段时间配置大额存单的客户比较多,“基本上每期的额度都是抢完了的。”这位理财经理表示,大额存单受到青睐背后,主要与利率下行趋势下的提前锁利以及产品保本保收益有关,“就算以后利息越来越低,但它已经提前锁定了收益。另外,大额存单纳入存款保险保障制度,相对说是最稳妥的。”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祎 摄
在中国银行某网点,理财经理也告诉记者,目前存定期的客户比较多,因为他们觉得定期属于存款,比较安全,尤其是年龄比较大的客户,更倾向于存定期。
低风险偏好客户对于保本的需求,也让大额存单成为理财经理重点推荐的产品。
在北京丰台区一家国有大行营业网点内,记者注意到,大厅内出现理财产品相关宣传信息。当记者询问工作人员有无在售的保本理财产品时,对方回应称:“理财不能承诺保本,如果想要选择保本收益的产品,可以了解一下大额存单。”
记者询问该大额存单利率情况时,对方表示:“基本是较央行的基准利率上浮60个BP左右,例如,1年期大额存单,20万起存,利率为2.1%。”
丰台区另一家国有大行网点的工作人员也对记者表示:“没有理财保本这个说法,理财产品不承诺保本。”他同时告诉记者,如果想要风险低收益可观,可以选择大额存单,1年期20万起存,利率2.15%;30万起存,利率2.35%。
“不建议做结构性存款,收益太低不如存定期”
曾经的揽储利器降温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曾经一度火爆且被视为银行“揽储利器”的结构性存款如今却降温明显。
记者走访上海地区的银行网点时,某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坦言,“不建议做结构性存款,收益太低还不如存定期”。他向记者展示了一款挂钩日元汇率的结构性存款,期限90天,年化利率0.8%~1.7%。
“不可能做到1.7%的,现在结构性存款的收益基本就是比最低档高那么一点点。买这个还不如直接存定期,定期90天年化利率1.6%都比它高。”这位理财经理补充说道。
另一国有大行的理财经理告诉记者,资管新规落地后,该行结构性存款基本不做了,“之前会把它作为保本型理财,现在不做了”。
从央行数据也可以看出,结构性存款规模在持续压降。自2020年4月末,中资银行的结构性存款规模突破12万亿元,达到历史最高点后,其规模便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到2021年12月末已降至5.08万亿元。
具体来看,2021年12月末与2020年4月末相比,中资大型银行的单位结构性存款下降43%,个人结构性存款下降75%;中资中小型银行的单位结构性存款下降60%,个人结构性存款下降47%。
据记者了解,在资管新规过渡期内,银行保本理财产品逐步整改压缩,一时间结构性存款被视为保本理财的替代而受到追捧,规模快速增长。不过由于套利空间的存在,部分企业获取低成本贷款后,投资结构性存款进行套利,阻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于是,监管出手严格管控结构性存款,并窗口指导银行压降结构性存款规模。
此外,财务上会计科目的变更也一定程度地降低了企业配置结构性存款的意愿。根据财政部此前通知,企业应将持有的结构性存款记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而之前企业一般将结构性存款计入“货币资金”科目。这一变更会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中流动性资金数目的减少,进而降低企业配置结构性存款的意愿,带动单位结构性存款下滑。
不过,记者在走访中也了解到,尽管结构性存款整体呈现“量价齐跌”趋势,但并不意味着这一产品就无人问津。
上述成都地区光大银行网点的理财经理表示,一些做短期的客户,也会选择购买结构性存款。“结构性存款保本,门槛低、期限短,但收益会是一个动态的调整,不承诺保息。”
记者现场了解到,该网点正在销售的一款结构性存款,其中,人民币存款起点金额均为1万元,期限分别为14天、3个月、6个月,对应的预期年化收益率分别是1.1%~3.2%、1.5%~3.25%、1.75%~3.25%。另外,美元存款起点金额为2000美元,期限6个月,预期年化收益率为0.5%~0.9%。
“才开卖没两天,就已售罄”
短期优质理财产品备受青睐
在成都地区某城商行网点内,记者看到一张海报上重点展示了数款理财产品,既有可每日申购的T+0活期理财,也有期限从6个月到3年不等的理财产品。
其中,一款期限为6个月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3.6%~4%;一款1年期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4%~4.9%;另一款1年以上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为4%~6%。
据介绍,这几款产品风险等级都是二级,不过业绩比较基准为4.4%~4.9%的一年期产品需要30万起投。
“一定要跟您讲清楚,自从今年1月1日全国全面实行净值化管理后,银行不再对理财产品做任何收益承诺,也不会私底下把收益补上。”当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咨询时,该网点理财经理强调,目前记者所看到的业绩比较基准并不是预期收益,而是按照产品过去的业绩表现计算的参考值,会存在波动风险,并不代表最终收益。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祎 摄
普益标准发布的《2021年四季度财富管理市场报告》中指出,随着过渡期结束和净值化转型接近尾声,银行理财市场中的长期限产品占比提升,因为根据监管要求,净值化运作的理财产品应做到资金端和资产端的期限匹配,因此拉长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可以实现“以期限换收益”。
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这一变化也已传导至产品销售终端。
在成都地区某股份行一网点,记者向理财经理提出想购买期限短一点的理财产品,理财经理在查询后称,有一款产品相对稳健、业绩比较基准较高的6个月期限产品较为热销,才开卖没两天,就已经售罄,目前较为优质的只有1年期的,“固收打底,90%是固收,成立以来的年化收益率是4.08%。”
这位理财经理表示,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管理之后,现在中长期产品偏多一些,短期的产品相对少一些。
类似地,记者注意到,前述成都地区的光大银行网点在重点推荐该行旗下理财子公司的数款理财产品,投资期限从7天最低持有到18个月不等。理财经理表示,60天、90天、180天,这三款期限的产品相对比较好卖一些,买的人会多一些。
产品资料显示,上述理财经理所称的三款受到投资者青睐的理财产品均为1万元起购,对应的业绩比较基准分别为3.45%~4.25%,3.45%~4.25%、3.50%~4.30%。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祎 摄
在售理财产品固收类占比超9成
如前文所提及,资管新规带来的一大变化是,商业银行要通过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子公司开展理财业务。据统计,目前已有29家银行理财子公司获批筹建。
记者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截至2月8日上午10时,各银行机构和理财子公司新发理财产品(即在售产品)486款。
从发行机构类别来看,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新发理财产品106款,农商行新发理财产品185款,城商行新发理财产品180款,股份制银行11款,国有银行3款。农商行是理财产品发行大户,占比38.06%。
从投资性质来看,新发混合类理财产品19款,其余新发理财产品均为固定收益类,占比高达96.09%。
截至2月8日上午10时,各银行机构和理财子公司存续理财产品31425款。
从发行机构类别来看,其中,银行理财子公司存续理财产品8256款,农商行存续理财产品7831款,外资银行存续理财产品1817款,城商行存续理财产品10959款,股份制银行存续理财产品1468款,国有银行存续理财产品1094款。这也意味着,过去城商行为理财产品主要发行方,占比约35%;银行理财子公司存续理财产品量占比约26%。
对比在售理财产品和存续理财产品,农商行、城商行、理财子公司是目前理财产品的主要发行方。
值得一提的是,理财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差距较大,有理财产品募集期未满提前售罄,也有新发产品因未达到募集成立条件而募集失败。
去年11月3日,兴银理财万利宝聚利2021年第16期净值型理财产品因“最终募集规模无法达到计划初始募集规模 ”而募集失败。同月8日,兴银理财公告称,兴银理财指数新动力3号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净值型理财产品,根据实际募集情况,该产品的最终募集规模无法达到最低成立规模。
记者注意到,兴银理财指数新动力1号、2号成立于去年下半年,属于市场为数不多的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理财产品,截至2022年1月26日,1号单位份额净值为0.98538,2号为1.01519。
不过,也有理财产品募集期未满提前结束募集,或者太过火爆而售罄。记者注意到,与目前在售的理财产品趋势类似,卖得好的理财产品大部分属于固收类。
2022年1月19日,建信理财“睿鑫固收类封闭式2022-197(惠民鑫)”开售,为北向通理财产品,1元起购,业绩比较基准4.8%,封闭721天。记者注意到,截至1月22日,该产品已经售罄。
此外,建信理财“睿鑫固收类封闭式2022-194(惠民鑫)”也于1月19日开售,北相通理财产品,1元起购,封闭356天,业绩比较基准4.15%,截至1月22日,该产品已经售罄。
此外,去年12月6日,招银理财“颐养睿远稳健五年封闭1号”正式开售,1元起购,单一投资者投资上限300万元,业绩比较基准为5.8%-8%。限“持有试点地区身份证”的客户可以购买。
该产品为固定收益类R2中低风险,固收资产投资比例不低于80%,权益资产投资比例不超过20%。产品开售仅10天就结束募集。截至2022年1月21日,该产品净值为1.0053。
记者:李玉雯 张祎 潘婷 肖世清
编辑:廖丹
视觉:刘阳
排版:廖丹 马原
每日经济新闻
责任编辑: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5-01-11 22:54:37
2025-01-11 22:49:37
2025-01-11 22:44:34
2025-01-11 22:39:29
2025-01-11 22:34:22
2025-01-11 22:29:26
2025-01-11 22:24:24
2025-01-11 22: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