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百科 编辑:逸夏 日期:2024-12-20 13:13:42 2人浏览

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案# #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及教学反思#】宋神宗为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任用王安石为宰相,让他实施变法。王安石认为好的理财富国之路,是积极开源而不是消极节流。下面是®无忧考网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1.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教案 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北宋中期的财政危机及原因   2、了解北宋中期的阶级矛盾与边疆危机   3、了解庆历新政的内容及结果   过程与方法   1、探究北宋中期的“三冗”问题   2、探究北宋的土地兼并问题及其影响   3、探究庆历新政的特点和失败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负面影响   2、认识北宋“和议”政策的两面性作用   3、体现范仲淹“先天下之忧”的情怀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重点:   (1)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3)庆历新政的主要内容及失败的原因   2.难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表现   教学过程   对前面学过的《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进行回顾,再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名句导入。   首先,利用《五代十国形势图》和《北宋统一示意图》对北宋的建立和统一南方地区作一个介绍,使学生对北宋初期的状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特别指出宋太祖赵匡胤是通过“陈桥兵变”这一途径上台建立北宋的。   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围绕“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表现及其解决途径和结果”这一中心问题认真阅读教材。   一、北宋中期的财政困难(板书)   表现:“三冗”(冗兵、冗官、冗费)弊政(板书)   (教师先让学生分别分析冗官、冗兵、冗费的原因和后果,再补充说明。)   1、冗兵   冗兵的原因:主要在于募兵、养兵制的弊端。宋初大量编练禁军,后来为缓和阶级矛盾,采取“养兵”政策,政府在发生饥荒的地方“募兵”,这些措施导致北宋兵员剧增,到宋仁宗时,军队人数已达120多万。同时,由于兵员素质低下,操练不勤,战斗力削弱,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的军事政策,结果形成“兵不识将,将不知兵”的局面,战斗力不强   2、冗官   冗官的原因:一方面统治者用“分化事权”(即一职多官)的办法,防止文武官员专权,结果导致官僚机构日益膨胀,另一方面科举制的改革,导致官吏人数激增。同时,大官僚的子孙、亲属、门客还可以以“恩荫”受官。   3、冗费   冗费的原因:冗官、冗兵必然导致官俸、军费开支增大,再加上每年送给辽、西夏大量银绢(“岁币”),政府财政入不敷出,形成“积贫”的局面。   二、内忧外患   1、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财政危机)(板书)   同学们都知道,在汉唐时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往往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较严重,而北宋不一样,一开始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指出:北宋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指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建立不起来)、“不抑兼并”(指在承认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土地兼并不加干预)的土地政策,纵容地主阶级兼并农民的土地。因而北宋前期土地兼并的现象就十分严重,到了北宋中期,更达到了“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地步。变相增加苛捐杂税,阶级矛盾尖锐   2、农民的反抗斗争(政治危机)(板书)   (以往的农民起义主要发生在王朝的后期,如秦、两汉和唐朝,而北宋则在一开始,阶级对立就十分突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呢?由学生思考回答后,教师指出:汉唐是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之后建立起来的王朝,统治者注意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着手调整统治政策,使当时的阶级矛盾有所缓和。)而北宋是在兵变的基础上建立的,统治者为吸取五代频繁军事政变的教训,只注意调整和缓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而作为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小农经济没有得到较大的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土地兼并的发展,阶级矛盾在北宋初年就十分尖锐,农民和士兵的起义,不但“一年多如一年,一火(伙)强如一火”,而且从以前北宋政府统治力量较薄弱的边远地区发展到统治较强大的腹心地区,严重威胁着北宋的封建统治。   3、辽、西夏的威胁(边患危机)(板书)   北宋实行“守内虚外”、被动防御的军事政策,在辽夏贵族集团的掠夺和讹诈面前显得卑躬屈膝,软弱无力,始终受到辽和西夏的威胁和进攻,面临严重的边患危机。   表现:   (1)宋辽战争(教师结合《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讲述。)宋辽战争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宋对辽的两次进攻,目的是把契丹势力驱逐出长城。(“夺取幽云十六州”,因为,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是在916年,947年其子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在这之前,契丹政权就已从石敬瑭手中得到了幽云十六州。而北宋建立于960年,时间要比辽国晚。因此说明,宋对辽的用兵是为了夺取幽云等州。)这两次战争的结果是宋军遭到失败;第二阶段是辽军南下,不断威胁北宋,但终未能打败北宋,双方议和,形成对峙局面。   (2)澶渊之盟(1005年)   A、背景:澶渊之战(1004年)   (利用《辽、北宋、西夏形势示意图》,特别指出“澶州距离东京很近”,对宋的都城威胁很大。)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举南侵,到达澶州城下,逼近东京。(在宰相寇准力谏之下,真宗驾幸澶州,使宋军士气大振。宋、辽双方在澶州相持了十余日,本来军事形势于宋有利,宋军坚守辽背后之城镇,又在澶州城下射死辽军统帅萧挞览。辽恐腹背受敌,乃密奉书请和。)宋军虽然打了胜仗,却订立了屈辱的澶渊之盟。   B、内容   宋纳银绢:规定宋每岁向辽输纳银十万两作为军饷,绢________,叫“岁币”;(议定疆界:双方约以白沟河(今海河支流大青河)为界;约为兄弟:双方约为兄弟之邦,宋为兄,辽为弟,宋真宗称辽萧太后为叔母。)因该盟约在澶州签订,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为澶渊之盟。   C、评价   (教师组织学生对澶渊之盟进行评价,根据“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何者为主流的观点在课堂上展开辩论。8分钟后,教师对双方的观点充分肯定后做一概括。)消极作用: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势均力敌,都无力战胜对方,在宋朝做了较大让步的情况下签订的和约。这个和约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加剧了北宋的财政困难。积极作用:维持了宋辽边境长期的和平,促进了两地的经济文化交流,保证了北宋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3)夏宋战争和议和   从1040年起,西夏连续对宋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进攻。战争的结果是宋朝连续失败。(西夏虽然屡打胜仗,但人马死亡较多,财力不支。而且,因宋朝封闭了沿边榷场,采取清野固守政策,西夏人民迫切需要的茶和布匹都无法得到,因此西夏人民要求和平,开展互市贸易。同时,辽在辽、夏边境修筑城堡,调集军队。于是,元昊请和。)夏、宋议和,宋每岁给夏“岁币”。我国西北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了。   (后,安排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探究,得出结论,从而进一步实现教学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考:   ①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争?如何认识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宋对辽、西夏的战争不断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宋辽、宋夏之间的“战”与“和”的关系怎样?   ②辽和西夏的政治制度有何相同之处?它们与唐宋的政治制度有什么联系?   ③契丹、党项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少数民族,他们的发展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以下是与上面讨论主题有关的一些观点,但不是以上问题的“全部答案”或“固定答案”,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尽量让学生得出自己的结论,并加以肯定。)   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内部之争,但战争仍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宋辽、宋夏的关系,虽然有战有和,但和平相处、友好往来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是推动这一时期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历的少数民族在征服中原汉族统治者的过程中,都较多地吸收了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内容,辽和西夏也不例外,它们都不同程度地实行过“蕃汉分治”的制度,即对本民族和汉人实行不同的统治制度。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对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国家富强都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历的各个民族长期融合,互相学习,他们的发展对我国边疆地区特别是北部和西北部的开发做出了重大贡献。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是中华大地上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分析完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由来及表现后,教师归纳指出: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内外交困,错综复杂。面对这种岌岌可危的局面,忧国忧民的有识之士,无不焦虑和愤慨。他们为挽救危局而纷纷呼吁革除弊政,振兴朝政,以从根本上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并先后开展了以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为代表的改革运动。)   三、庆历新政(板书)   首先教师用课件显示范仲淹图像和生平简介   1、实施:时间:1043年-1045年   2、主要内容(中心问题):整顿吏治   3、结果:庆历新政力图用政治改革扭转朝廷积贫积弱的状况,以整顿吏治为改革的中心,这势必触犯保守派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改革不到一年就失败了。尽管新政很快地失败了,但我们不必以成败论英雄。范仲淹敢于改革封建官僚政治体制的`气概,敢于限制官僚贵族特权的精神,永远值得赞扬。揭开了北宋王安石变法的序幕。   庆历新政失败了,北宋社会的种种顽疾,不仅没有被治愈,反而越来越重。士大夫们并没有被困难所吓倒,他们继续奋进,提出了改革时弊的各种理论、设想和方案。到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   四、措施   (一)富民(理财措施):   1、均输法。   (1)原因:为了供应皇族和中央的消费物资,在各地设置了发运使,总管购买物资,运往首都。但发运使的工作不得力,大商人乘机囤积居奇,控制市场。   (2)内容:   (3)影响:   2、市易法。   (1)内容:政府设立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   (2)作用: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国家收入也有增加。   3、青苗法。   (1)内容: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借谷物给农民,收获以后偿还,加收20%的利息。   (2)作用:既能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的收入。   4、募役(免役)法。   (1)内容: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2)作用: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也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5、农田水利法。   政府鼓励兴修水利,开垦荒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6、方田均税法。   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增加了封建国家的田赋收入。   (二)强兵(军事措施):   1、将兵法。   把禁军固定在一定辖区,将禁军进行精简裁并,由固定的将官加以训练。加强了军队训练和战斗力,充实了边防力量。   2、保甲法。   政府把农村住户组织起来,十家编为一保。保丁在农闲时练兵,平时种田,维持社会秩序,战时编入军队作战。既可以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又可以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同时减少了军费开支。   3、保马法   (1)原因:   (2)内容:   (3)作用:   4、军器监   (1)原因;军器生产和管理非常混乱,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   (2)内容   (3)作用;武器生产量增加,质量也有所改善   (三)育才(教育措施)   1、科举改革   内容(改革科举制度。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不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有利于培养大量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   2、改革学校制度   改革太学,重新编篡教科书,内容为儒家经典,主要有   (考试成绩优秀者,可直接授官,以资鼓励。使学校变成为变法造舆论、育人才的地方。)   (后,要求学生分析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内容上的主要不同点。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指出:庆历新政为解决内忧外患,不得不把改革的重点放在政治方面;王安石变法为解决财政困难,不得不把改革的重点放在经济方面。)   (四)变法终结果失败   ①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强烈反对。   ②宋神宗在变法的后期决心动摇及其死后司马光任宰相,废除了新法。   ③在变法过程中,用人不当,出现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现象。   ④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违背经济发展规律。   ⑤新法实行显得过于急   根本原因:没有改变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反而从根本上认可了封建土地制度和封建剥削制度.   五、变法的评价   ⑴性质:是一场地主阶级为挽救统治危机而实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变法不足:   ①它是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   ②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的改变,负担依然沉重。   ⑶积极影响:   ①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了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②王安石变法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   六、变法启示:   (1)从改革的原因来看: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2)从改革的目的和结果来看: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手段,但不是所有的改革都能取得成功。   (3)从改革的过程来看:改革会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阻力、充满艰险,因此,要求改革者要有超乎常人的勇气和胆识,行动要坚决彻底,还要注意用人。 2.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王安石变法各项措施的具体内容;探讨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2、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设置历史情境,以角色扮演形式,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2、运用史料分析,达到使学生全面了解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目的,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   2、通过王安石变法给我们带来的启示的探讨,使学生了解改革如果离开了人民的福祉,就失去了应有的社会意义。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难点】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   教学工具   幻灯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讲授新课   王安石,字介甫,江西临川人,北宋的政治家和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从小就勤奋好学,博闻强记,读书过目不忘,作文纵笔如飞。从小就跟随父亲游历大江南北,对当时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所了解,从小就立下了“矫世变俗”的雄心壮志。考中进士后,担任地方官多年,在地方上推行一系列改革,对朝廷得失和民间疾苦都有了所了解,积累了丰富的地方工作经验,为他以后的变法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调到中央任职后,他把自己的一系列改革意见写成长达万言的《言事书》,进献给仁宗皇帝,要求变法改革,但未被仁宗采纳。直到1068年,年轻的宋神宗即位,才起用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为人刚正,意志坚强,以“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的“三不足”精神推行新法,冲破重重阻力,人称“拗相公”。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遭到反对派的强烈抨击,曾先后两次被罢相,但却从未动摇过变法的决心。   【探究学习】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一目,回答下列问题:   1、宋神宗起用王安石的目的是什么?   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克服统治危机。   2、王安石认为国家贫困和农民贫困的原因各是什么?   国家贫困:生产过少。生产少则 民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   农民贫困:土地兼并严重;政府徭役繁重;政府不帮农民进行生产。   二、变法的主要内容   【探究学习】阅读材料回答:王安石认为,应当如何变法?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弃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   王安石认为:变法应以理财为先;理财又以农事为急;在农事中,首先要抑制兼并,减轻农民的疾苦。免役法重要。   1、理财——核心措施   青苗法   政府在青黄不接时向农民提供贷款或粮食给农民,收获后还本付息,息20%。   农田水利法   鼓励垦荒和兴修水利。工程费用由当地住户出资,财力不足可向政府贷款。   募役法   政府征收免役钱,雇人服役(官僚、地主也要出钱)   市易法   设市易务,收滞销货,短缺时卖出,以稳定市场。   方田均税法   核实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坏收税。   均输法   政府采购物资,实行“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就原则。   【探究学习】依据王安石的理财措施,回答下面的问题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有利于商业发展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触动了商人、高利贷者利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触动了地主、官僚利益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成就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王安石的理财措施中,争议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述措施的共同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强兵之法   【学思之窗】阅读教材第52页的材料,思考:上述情况说明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士兵素质低下,战斗力不强,形成积弱局面。   北宋政府奉行养兵政策,士兵多但良莠不齐;集中军权、更戍法直接削弱了军队战斗力。将不识兵、将无常兵、将帅指挥受制太多,其积极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士兵经常换防,缺乏训练,素质低下。   保甲法   政府把农民编为保甲。农户十家一保闲时练兵战时入军,既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又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也减少了军费开支。   保马法   官马由农户保养,减少了政府支出。   将兵法   设“将”为军队编制的基本单位,由固定将官带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军器监   设置军器监,监督制造兵器,提高了武器的产量和质量。   3、取士之法   A改革科举制度:废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将科举的立足点放在选拔具有经纶济世之志和真才实学的天平上,从而扩大了考选名额,使一大批新进之士取代反对改革的旧官。   B整顿太学,设专门学校培养人才:   C惟才用人:重用有志于改革的官员,打破按资升迁的成规。   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结果使得王安石两次罢相,终变法失败。   【探究学习】比较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异同。   相同点:背景、目的、结果、败因;   不同点:侧重点、范围、作用。   三、课后小结   王安石理想中的人才是德才兼备,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理想与现实剥离开来了。为了变法的顺利进行,王安石向神宗皇帝举荐了不少人才,让他们加入到变法大军中来,其中确实不乏年轻有为者。尽管王安石再三强调选用人才要德才兼备,切忌让那些“巧言令色”之徒得势,可是他的队伍里还是掺进了不少投机钻营道德败坏之徒,这些人或者有才无德或者无才无德,他们只不过凭借极力吹捧新法以取得王安石的赏识从而进入到变法大军中来,结果使得王安石两次罢相,终变法失败。 3.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 篇三  1.史料的选择和问题的设置上。选择的史料还是太多了一点,不够典型,需要进一步提升改进。   2.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应注意几个问题。探究题的设计、分阶段来评价、与现实的联系等方面如何做得更好。   3.在课堂教学的细节处理上。出现了口误,个别地方的逻辑顺序要调整。   4.在一些具体的环节上还“差一口气”。 4.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 篇四  一、课前准备   (一)授课内容的选择   本次主要授课内容为选修部分,具体课程是第四专题第二课,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在讲授本课时,需要学生牢记掌握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在理解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基础来学习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内容较多,并且不容易理解,在四十分钟时间里讲完并掌握并不容易,需要教师有重点有主次的进行讲解,将知识进行精简,抓住重点和难点。   (二)备课相关准备   1、提纲的准备:设计提纲的目的是让学生沿着提纲的提示去寻找答案,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方向性,主要以表格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另外还附加了课堂训练的题目,还有历史故事(让学生从另一个角度去了解王安石,开阔学生的视野),给学生7分钟时间完成提纲空白处,但在设计的时候时间把握不到位,对内容难易程度把握不够;   2、课件的选择:多次阅读教材及课程标准,教师先从整体上对本课有一个详细的了解,然后形成自己的思路,根据思路来调整ppt,每一张ppt要精简,我从网上寻找所需要的材料素材,但存在的问题是素材难以取舍。   3、备学情: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弱,但对王安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备学情的过程中过高的估计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及掌握的基础知识,在出提纲的存在量有点大,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另外刚返校,状态不是很佳,对学生的上课状态了解不充分。   4、备教法: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比较难理解,容易混淆,在授课的过程中学生容易犯困,我结合实际,采用积极提问、小组合作探究(角色扮演)等形式,但存在不能放手交给学生,问题设计违背学生实际情况。   二、授课期间   (一)导入反思   1、导入采用的是温家宝引用的“三不足”来展开,另外将王安石变法的背景进行温习,存在的问题用时较长,要提问的内容问提前做好预设,提问谁?以什么方式提问都需要提前想好,时间要控制在3分钟左右;   2、导入的素材选择不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个别学生专注度不够高。   (二)授课反思   1、语言不够精炼   第一、在授课过程中语言不精炼,口头禅较多;第二、每一句话的用词未经过深思熟虑;第三、语言重复。在以后的教学中注意用词,选择合适的语言,一方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节省时间,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   2、板书不够清晰   第一、板书布置提前设计好,但到实际授课时忘记板书或者板书的时机把握不到位;第二、黑板版面设计不够清晰;第三、粉笔字不美观。一方面,在以后的教学过程尤其注意板书设计,将板书与课件有机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要勤加训练,练成美观、和谐的字体。   3、学生关注度不够   第一、对于年轻教师,常常忽视学生的上课状态,一味的在讲课,忽视学生;第二、学生的习惯较差,自我管理能力弱,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很多学生抱有侥幸心理,自我放松。对于教师来说,要加强自我专业知识的提升,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关注学生,遇到违纪学生或者不认真听讲学生进行提醒,不能放任不管;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   4、知识点衔接不够   知识前后一定的联系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知识,更容易掌握知识。我在讲解知识的时候,忽视知识的联系性,过渡的方式不恰当。这需要教师选择恰当的语言来顺利过渡。   5、重难点不突出   本课讲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作用,主要围绕富国之法、强兵之法及取士之法。重点是富国之法,在掌握基本内容的前提下总结出它的作用。但在授课过程中重点没有突出,学生容易混淆知识点,思路不够清晰,还需要进一步梳理。改进措施:第一、明确课标要求;第二、充分了解学情;第三、重难点采用合理处理方式;第四、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理解。   6、时间把握不到位   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时间过长,导致检测时间不够。整节课形成前松后紧的状态,学生讨论时间不充分,回答问题也比较仓促。改进措施:第一、精简语言;把握每一个环节所需要的时间,保证时间分配与课程难易程度相适宜;第二、提前磨课,寻找空教室自我测试;第三、在上课过程中注意时间,把时间利用大化,在短的时间能够得出大的授课效果。   7、历史核心素养体现不明显   历史核心素养强调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佐证、历史解释及家国情怀。在本次授课中,由于讲授内容难以体现历史核心素养,我弱化历史核心素养,更多的是知识的讲解。   综上所述,在本次公开课授课中我收获很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用心教学,为成为一名能站稳讲台、书写美观板书、关注学生学习、让学生认可的合格教师而努力。 5.高二下册历史王安石变法教学反思 篇五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提高课堂学习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我们不断探究的课题。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握“新”这个关键点,在我看来,“新”并不仅仅指教材的更新,更重要的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创新”,新教材是个平台,并不是讲义,因此在平时备课过程中,我力求跳出教材的框框,把教材当作一份资料,然后将其体现的内容重新整合排列,包括教材的讲解顺序,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等都不能受教材的约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工作量却是很大的,并非一日之功。下面谈谈在备本节课以及讲课过程中我自己的一些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内容处理恰当。   理清结构,构建网络,清晰掌握,点拨方法,我将课本内容整理成“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结果及原因”、“变法的评价”四目知识。这样处理有两个好处。第一,优化了课堂知识结构,使教学内容一目了然,条理分明。第二,在教学中以“课程标准”为基准,但又不完全脱离书本实际;用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为首要教学内容,又恰当地补充了某些书本没有而相对重要的知识。   2、教学理念把握适中。   “新课标”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主张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师应把课堂话语权还给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主导性作用。在这堂课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得十分明显。从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到内容,再到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探讨,都是由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或独立或互助完成的。而我在这堂课中,扮演的似乎引导者、点拨者,将某些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和概括,引导学生学习,循循善诱,将学生引入学海佳境。课堂上的很多结论,都是学生探索的结果,思维的结晶。事实证明,学生完全可以主宰课堂;他们,做得比老师想象的还要好,还要出色。   3、教学环节紧凑合理。   教学过程中,我以“基础检测”、“重点概括”、“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角色扮演”、“规律总结”等教学环节为中心,辅以“图说历史”、“漫画历史”、“人文历史”等趣味题材,将教学任务顺畅地完成了。在这些教学环节中,既有轻松愉快的“图说历史”、“漫画历史”,又有严谨深刻的“重点概括”、“难点解析”;既有“我看历史”的辨证史观教育,又有“人文历史”的人文精神培养。教学方式多样又不失于“灵活”,体现了历史学科的严谨性和趣味性,展现了历史教师应有的风貌。   4、教学设计巧妙,自有独到之处。   对于背景环节通过小组学生抢答的方式进行,对于内容环节采取一组选择题的方式处理;而结果及原因选取一组漫画、材料的方式引导学生形象直观的归纳总结,对于一些重点知识采取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对于与现实结合部分采取学生角色扮演的方式再现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与现实结合的知识,古为今用。   5、“人文历史”彰显出了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历史学,不仅仅是要让学生知道过去的人和事,更重要的是要从历史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历史学,更要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以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王安石勇敢、坚强、不屈不饶的精神和大无畏的改革精神无疑能起到榜样的力量;通过“人文历史”这一环节,我不敢肯定学生都会以王安石为榜样,在学习、生活中时刻仿效之,但我能肯定,他们一定能学到王安石身上的某些优秀品格。诚如斯,足矣!   二、有待完善之处   1、具体细节没有精雕细刻:   比如:在学生讨论环节个别学生参与的不是很充分、展示环节在下面的学生时间利用的不是很充分,出现了部分学生无所适从的现象。再细节决定成败,细节的处理能彰显教师的智慧和理念,这些需要我多多的进一步研究,以便今后完善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   2、没有真实再现完整课堂   这节课是一节高效课堂的过关课,多少带有一点参赛的色彩这节课是观摩课,学生课下准备的比较充分,所以在展示环节做得非常好,漏洞较少。接下来的时间是探索常规、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应该多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望,激活学生的积极思维。   3、教学规范还应再加强。   时间规范:由于时间关系,“规律总结”学生思维展示的不到位,只得下次课再和学生共同完善。语言规范:教学语言不够精练,应力求做到精练、准确、规范,具有更大的指导、示范作用。   实施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还会碰到许许多多的疑难和困惑,唯其如此,才能不断激励、启发和推动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的学习和探索,不断锤炼自己践行新课程理念和落实新课程标准的技术,不断提高自己实施新课程、开展素质教育的艺术。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