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保定教育发布)
职教聚焦
01
把握职业教育黄金时代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结合最紧密的教育类型。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国家新修订的职业教育法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以法律形式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职业教育迎来黄金时代。
对话嘉宾
许建领(深圳职业技术大学校长)
徐国庆(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白 瑜(半月谈记者)
新职教法护航职教发展
白瑜: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完成了自1996年颁布实施26年来的首次大修,这对职业教育发展将会产生怎样的系统性影响?
许建领:新职教法的出台,为发展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夯实了法治基础,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技能型社会的新阶段。它不仅优化了职业教育政策制度环境,增强了职业教育适应性,还明确了职业教育类型地位,清除职教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凝聚职业教育发展合力。
徐国庆:新职教法能够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很多新的探索方向在新职教法里得到了反映,尤其是双师型教师、职教高考等20多年来职业教育改革的成就,都用法律形式进行了固化。
这部法律对于协调职业教育和外部的关系,在更大的经济社会环境中去发展职业教育,起到推动性作用。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不仅要规范教育行为,还要对企业、社会的配套措施进行规定。新职教法跳出了从教育范畴谈职业教育的限制,对于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复杂矛盾问题,将发挥更好的协调引导作用。
构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
许建领: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建立面向职业教育中、高、本科各层级的教育体系。深圳成立中高职教育集团,旨在采用“1+N”的“以高职带中职”模式,成立东、西部两个职教集团,各由一个高职“双高”校,带动多个中职学校的发展。这种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在管理上也是多元的,为探索高职院校带动中职学校质量提升提供了更多模式。同时,两个中高职教育集团既有竞争又有合作,共同发力提升深圳中职教育的水平。
徐国庆:办好职业本科教育,如果对其内涵的理解只停留在“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等宏观概念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深入职业结构内部,准确把握职业本科教育所要培养人才的岗位定位、能力结构,获得对其内涵具象化的理解。
在发展路径上,可选择在优质公办高职内部延伸出职业本科教育,允许优质高职院校举办职业本科专业。这既有利于发挥公办高职的办学优势,又有利于形成职业本科教育与职业专科教育的衔接关系。同时,要发挥好职业本科教育的龙头作用。职业本科教育应以中职学生为主要招收对象,才可以避免职业本科教育成为强力挤压甚至击垮中等职业教育的因素,使各级职业教育真正构成一个体系。“职教高考”是把各级职业教育联系起来的重要纽带,只有建立起与普通高考平行的“职教高考”制度,职业教育才真正获得了成为一种教育类型的动力机制。
世界正处于快速变化中,新技术的涌现,尤其是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重塑产业形态与工作过程,对技能人才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职业教育学制体系、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能力评价等均应做出变化,尤其在知识与技能的关系方面,要建立新的平衡模式。
白瑜:如何让中国的职业教育和全球的职业教育平视对话?
许建领:德国的职业教育全球领先,我们以前在发展过程中,向德国的职业教育学习了很多,但是国情不同,德国的双元制和我们不一样。我国要结合中国特色,去打造世界一流。
我们自加压力,研制面向职业教育中、高、本科各层级的“深圳协议”专业认证体系,推广基于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的高质量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微证书、国际课程学分,致力于构建职业教育国际认证体系的“中国方案”。
为人才强国战略提供支撑
白瑜: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怎样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匹配?
许建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关键要做到“四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根据国家及地方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及时增设新专业、优化传统专业、淘汰过时专业。二是课程内容与技术及职业标准对接。根据产业转型升级要求,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职业的相关标准融入学校课程。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强化“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构建实践能力引领、工作情境依托、工作任务载体的人才培养流程。四是学校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在做好学校教育的同时,对学生加强终身学习的理念引导和能力培育,推动学生成长为具备专业技术技能、职业迁移能力、可持续发展素养等多重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深圳职业技术大学目前设有大数据技术、无人机应用技术、金融科技应用等86个专业,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产业匹配度达100%。我们根据深圳市产业发展、学生就业率等实际情况,在全国同类院校率先实施红黄绿牌专业预警和动态调整机制,通过“关、停、并、转”淘汰落后专业,根据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及时新增专业,形成了专业建设与区域产业相互推动的良性发展机制。同时,根据“千企大调研”和市场调查了解人才需求,结合每个专业近几年报考情况及时调整招生计划。
徐国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瞄准科技变革和产业优化升级,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和创新链有效衔接。智能化生产系统对技术技能人才工作模式有5个根本性影响,即工作过程去分工化、人才结构去分层化、技能操作高端化、工作方式研究化及服务与生产一体化。这需要高度复合的专业型技术技能人才,他们是支撑未来工业的基础力量。
智能化时代将带来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性变革。应构建从中职到专业学位的一贯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高端现代学徒制,构建以“工作系统分析”与“职业能力研究”相结合的课程开发方法。
白瑜:在国家的人才培养战略中,职业教育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徐国庆:职业教育在教育强国中发挥两方面作用,一是培养大国工匠,二是服务技术创新。培养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可以支撑国民经济发展,同时促进社会稳定,在扶贫、解决劳动者就业方面的作用不可低估。另外,科技创新是一个体系,卡脖子技术等关键技术突破,仅有少部分顶尖科学家去从事创新是不够的,还需要职业教育在技术创新中链接产业,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新的使命。
许建领:在培养复合型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的背景下,我们要培养的是一批有思考力、有想象力、有创新力的人才,这需要各个层面的教育共同发力。职业教育不仅是培养工匠,还要培养他的综合素质,不然整个社会发展非常快,可能出现工作几年就面临失业的情况。所以,学校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把可持续发展能力、迁移能力、学习能力、远见和洞察力同步培养起来。这样,不管产业如何更迭,学生都能不断学习调整、放眼未来。
来源:半月谈内部版
02
瞭望|产教融合培养更高质量人才
职业教育发挥着服务经济发展和支持产业现代化的重要作用,肩负着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责,是推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不竭动力。
产教融合,是衡量职业教育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志,是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供应链、人才链与价值链有机衔接的重要举措。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以下简称《方案》),围绕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提出推动形成产教融合头雁效应、夯实职业院校发展基础、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健全激励扶持组合举措等5方面19条政策措施,对于持续优化人力资源供给结构意义重大。
推动形成头雁效应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深化产教融合的政策文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范式。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在加速转型升级,对于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特别是产教融合“合而不深”问题亟待破解。
面对现实发展需求,《方案》把培育遴选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在重点行业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培育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作为推动职业教育与制造业市场需求有效契合的重点任务,创新搭建产教融合平台载体,接续推进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将产教融合进一步引向深入。
一方面,明确了建设主体的量化目标,启动遴选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和第二批国家产教融合型企业,提出“到2025年,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达到50个左右”“在全国建设培育1万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打造一批高水平产教融合行业协会和促进会”,充分发挥城市承载、行业聚合、企业主体的作用,促进教育、产业要素集聚融合。
另一方面,强调了体制机制的政策保障,提出“产教融合型企业制度和组合式激励政策体系健全完善,各类资金渠道对职业教育投入稳步提升”,最终通过三年赋能提升行动,逐步形成产业需求更好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目前,产教融合存在“校热企冷”问题,部分校企合作仅停留在协议层面或劳务用工层面,一些职业学校在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习实训等方面不适应科技创新和产业技术研发的实际需求,导致学生职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一些企业受资金、土地等办学投入成本的条件约束,没有深入参与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
对此,《方案》将产业需求全面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克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
聚焦重点行业。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方案》明确提出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储能、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养老、托育、家政等生活服务业等行业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培养服务支撑产业重大需求的技能技术人才。
指明教改方向。《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改革方向。比如,优先发展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产业需要的一批新兴专业,加快建设护理、康养、托育、家政等一批人才紧缺的专业,改造升级冶金、医药、建材、轻纺等领域的一批传统专业,撤并淘汰供给过剩、就业率低、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鼓励学校开设更多紧缺的、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等。
这些措施旨在针对产业链、人才链的短板弱项,有效推进学科专业体系与制造业转型升级相适应。
同时,《方案》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职业院校联合企业、科研院所开展协同创新,允许企业以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依法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
提升企业意愿。《方案》提出,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院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实习实训,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同时,打造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的市域产教融合新型载体,发挥职教集团(联盟)、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产教融合共同体的作用。
因地制宜推动产教融合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和应用。《方案》支持地方出台符合本地实际的落地政策。这有助于用好用活政策,推动政策精准落地。
各级地方政府是贯彻落实政策措施的主体。《方案》提出,进一步健全“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其中,包括加大金融政策对产教融合项目和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扶持力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将职业教育产教融合项目纳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支持范围,产教融合型企业兴办职业教育符合条件的投资可按规定比例抵免当年应缴教育附加费和地方教育附加,加大多种土地出让方式加强建设用地供给等激励扶持政策,等等。
在全社会营造尊重技能人才的氛围,是促进产教融合长期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方案》提出,召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经验交流现场会。组织遴选并编辑出版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推介有关地方、学习和企业的经验做法。挖掘宣传基层和一线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强化经验推广。试点城市和产教融合型企业及时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模式经验,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各地应及时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积极推广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明姬,国家发展改革委社会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来源:瞭望
03
产教联合体紧密“捆绑”集体发力
今年4月,教育部启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创建工作。5月初,山东省5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推进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指导意见》,将产教融合治理体系、治理方式和治理效能改革不断引向深入。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要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实现三个紧密“捆绑”。
紧密“捆绑”联合主体,建设实体运行新机制
按照国家主导推动、地方创新实施的要求,成立地方政府、企业、学校、科研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参与的理事会或董事会,厘清责、权、利边界和“任务清单”,畅通沟通、交流和会商渠道,打造以“政产学研”紧密“捆绑”的“产学研训创”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建立价值共创、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创新机制。
地方政府是“主导”,发挥统筹协调职能,整合各方利益和诉求,用好“金融+财政+土地+信用”激励政策“红利”,用好对产教融合绩效考核与评价的“尺子”,激活联合体成员内生动力,让混合所有制办学走向舞台中央,构建起由“静”变“动”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企业是“主角”,既是联合体的实施者,也是联合体的受益者,应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目标,与职业教育协同创新、同向同行,促进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进和产品升级,实现产教双方优势互补。
学校是“主体”,与企业共融共赢、共生共长,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将企业岗位需求嵌入整体教学体系,转化企业资源为优质办学资源,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创新型人才。
研究机构是“主谋”,全方位开展职业教育和产业人才理论与实践研究,做好政府咨询决策的“助手”,练好职教领域改革的“能手”,干好产业企业成长的“帮手”,当好经济社会发展的“推手”。
紧密“捆绑”资源要素,建设共建共享新路径
强化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顶层设计,立足区域经济发展布局和特色产业,集聚资金、技术、人才、政策等要素,拓展富集产教资源的新路径,绘制产教对接图谱,在产与教“双向奔赴”的紧密对接中,实现双方的同频共振、协同发展和合作共赢。
在联合体共建共享新路径的实施过程中,关键是要紧密“捆绑”技术和人才两大核心要素。紧密对接地方核心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服务企业创新核心能力,选准产业链中的“卡脖子”技术和关键环节,科研院所和头部企业名家大师围绕核心技术集聚资源,师生以团组形式共同参与企业项目开发,建设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促进科研成果双向转化。
推动成立教学指导委员会和高级别专家委员会,成立产业技术研究院、专精特新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等,共建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共商培养方案、共组教学团队、共建教学资源,共同实施学业考核评价,及时把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引入教育教学实践,契合“智改数转”发展要求,提升人才培养的先进性和适应性。
加强校企双方师资互聘互用,实行“共享员工”,学校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引进,聘用企业技术骨干、行业专家作为产业特聘教师,让专业教师“走出去”“下沉一线”,打造稳定的产教融合师资队伍。
紧密“捆绑”产教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新生态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有层次的。初级层次的合作叫“撮合”,多为物质的互馈互惠;中级层次的合作叫“结合”,一般为机制的互联互动;高级层次的合作叫紧密“捆绑”,则是文化的互渗互融。
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过程看,它是一个先始于做法、再成于制度、最后终于文化的过程。深入剖析产教深度融合文化生成路径,强化行业企业深度融入职业教育的主体意识,增强产教融合的文化认同,克服联合体内成员行为短期化、局部化和自利化倾向,致力“融”的贯通和“境”的创建,通过文化的浸润涵养,生成联合体的价值观念和精神追求,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稳定的联合体组织文化和质量文化。
学习机制是产学研结合型组织持续发展的根本,探索生长型学习和共生性学习机制,打造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学习机制,使联合体成员在自组织结合的情境中产生共同愿景,创新交流互鉴、相互学习的良性机制,构建有生命、有活力和有智慧的产教融合生态系统,为支撑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国家战略,促进全民终身学习,建立学习型社会和学习型大国提供有力支持。
产教融合本质是一种以需求为导向的跨界融合。只有市域产教联合体内所有成员“集体发力”,才能从根本上破解目前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不匹配、“两张皮”等问题,彻底打开学校与企业“双向奔赴”和“你情我愿”的良好局面,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构建起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的循环生态链。有了政府的“搭台唱戏”和“牵线搭桥”,辅以研究机构的“出谋划策”,共同搭建起市域产教联合体的“四梁八柱”,我们有理由相信产教融合的大发展和大繁荣指日可待。
来源:中国教育报
04
对标产业发展前沿,促进多元主体参与
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
为了深化产教融合以及高质量创建市域产教联合体,有必要加快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这不仅是党的二十大提出教育强国和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还是教育、人才、科技一体化发展的纽带,更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原动力。
理解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内涵
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职业教育多元办学的重要体现。面向实践、强化能力是职业教育办学的基本特征,职业教育办学需要统筹参与主体多元化与服务场域全局化。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对标产业发展前沿,集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真实生产和技术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实践中心,更加强调产教融合参与主体的多元化和包容性,更加重视参与过程的共建性和成果的共享性,也更能凸显产教融合的产业供求匹配属性和有效发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
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打造市域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体的重要载体。以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连接点,企业与职业院校深度嵌入,不仅能强化市域中的产业和教育的网络结构,促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更能推动区域创新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为行业产教融合提供便捷的通道,龙头企业和高水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等围绕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组建跨区域产教融合共同体,有利于汇聚产教资源和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通过发挥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大企业的牵引和驱动作用,促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人员流动,这既是增强合作的途径,也是技术学习和技能积累的途径。
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是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改革的重要工程。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推进机制。立足新发展格局,建设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既能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又能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还能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通过政府搭台、多元参与、市场驱动,对地方政府、企业、学校实行差别化支持政策,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实训实践资源均衡发展,有利于形成同市场需求相适应、同产业结构相匹配的现代职业教育结构和区域布局,为企业培养急需人才和提供技术服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探索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路径
一是以政府主导、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建设具有中国特色学徒制的公共实践中心。以中国特色学徒制为主要培养形式,在实践中探索形成现场工程师培养标准,建设一批现场工程师学院,加速培养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通过校企携手,共建技术创新中心,支撑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服务行业企业技术改造、工艺改进、产品升级。高职院校依托公共实践中心,在现有实训基地基础上,重点培育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共建的高水平标准化培训基地,建设一大批培训资源库和典型培训项目,培养一大批能够同时承担学历教育和培训任务的教师。
二是积极吸引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具有鲜明行业特色的企业实践中心。企业是产业变革和科技创新的主阵地,现代职业教育要从企业破题。作为产业发展的主力军,企业更了解市场需求变化,更接近于真实的产业发展需求,也代表着先进的技术技能水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金融支持等方式,推动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园区提高生产实践资源整合能力,建设一批企业实践中心,以此为依托,为实践教学、社会培训等提供最真实的场景,不仅能有效衔接教育链和产业链,更能有效对接人才链和创新链。
三是以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为抓手创建综合性校企实践中心。企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经济效益,教育发展的根本则是育人,因此校企共建的实践中心是校企发展的最大公约数,需要校企画出同心圆。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是校企共建实践中心的主要抓手,是集教学、实训、培训、科研、竞赛、科普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实训基地,通过“以虚带实、以虚助实、虚实结合”,创新教学模式,赋能“三教”改革,有效解决实训教学过程中高投入、高损耗、高风险及难实施、难观摩、难再现的“三高三难”痛点和难点,整体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产品中试、工艺改进、技术研发等。
健全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保障机制
一是加强地方政府统筹规划。地方政府要将开放型区域产教融合实践中心建设与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体等统筹规划,形成服务目标明确、区域布局科学、功能梯度合理、特色鲜明的体系工程。公共实践中心应坚持区域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坚持公益性,企业实践中心和校企实践中心应以实践教学、社会培训为重点,围绕产业真实生产,提供技术服务,促进高素质技能技术人才培养。
二是构建开放型区域产教实践中心投入新机制。健全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经费的机制,积极吸引社会资本、产业资金投入,积极鼓励金融机构提供金融服务。做好重点项目的引导、储备和推荐工作,评选一批全国性示范开放型区域产教联合实践中心,对建在企业的实践中心按规定享受教育用地、公用事业费等优惠,对在实践中心建设中做出巨大推动作用的企业、职业院校等,出台细化措施,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组合式激励政策,向社会传递信号、给地方提供支持,引导基层大胆试大胆闯。
三是优化开放型区域产教实践中心治理体系。地方政府要牵头建立健全实践中心总章程、运营管理制度等,明确各方主体在实践中心的职责、权利、义务及相关融合机制,明确激励政策、救济制度、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提高实践中心运行效率,充分发挥实践中心对市域产教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体的促进作用,提高职业学校办学能力。同时,充分利用数字技术赋能,提高治理的智能化、精准化、全面化水平。
(作者王伟,单位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管理学院;陈正江,单位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
来源:人民政协报
05
湖南:读书行动为“未来工匠”打好成长底色
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读书,则是对青少年成长最深厚的滋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青少年读书学习发表重要讲话。2023年1月,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对开展读书活动作出明确部署。推动青少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已经成为关乎教育强国建设全局的关键一环。
如何将战略擘画转化为美好现实?湖南省以先行先试的担当,迈出了率先开展职业院校楚怡读书行动的有力步伐——
2023年2月以来,全省职业院校实现楚怡读书行动启动率100%,书记校长参与率100%,打造了“校校组织、班班活动、人人参与”的最美读书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湖南职业院校图书馆读者入馆率、借阅率等核心流通借还数据较2022年同期增长60%以上。如今的湖南,正迎来职业院校学子读书学习的机制之变、内涵之变、生态之变。
“让学校更有书香味,让师生更有书卷气。”湖南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夏智伦表示,湖南将持续推动职业院校楚怡读书行动走深走实,为“未来工匠”打好成长底色。
机制之变 从“少数关注”到“人人参与”
2023年3月6日,正值惊蛰,一场覆盖全校所有学生的书香盛会,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拉开序幕。
书记、院长现场赠送数百本精心挑选的图书,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读书心得;“经典晨读”“快乐午唱”“澄心暮观”三大日常读书活动有序开展,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晨、午、暮三个重要学习时间段,进行集中、高效的阅读……一道道精心调配的“文化大餐”,在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身边掀起了读书的热潮。
就在同一天,位于永州市的双牌县职业技术学校中也回荡着琅琅书声。“学校倡议每名学生制订一个读书计划,制作一本读书笔记,并坚持每天摘录一句名人名言,每周背诵一首经典诗词,每月阅读一本好书,每期参加一次读书风采展示活动。”学校团委书记皮娟说,学校组织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楚怡读书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拓宽知识视野、树立远大志向。
一幅幅书香满溢的生动景象,正在湖南每一所职业院校接连上演。图书馆、阅读亭、教室读书角,处处可以见到学生手捧书籍阅读的身影。
“以前班上也有爱好读书的学生,但人数不多、氛围不浓。”多名职业院校教师表示,现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越来越高,班级学习风气也有了不小的改善。从课堂到课外,玩手机的学生越来越少,爱提问的学生越来越多。
转变,源于湖南省对职业院校楚怡读书行动的高度重视、高位推进——
2023年2月,湖南省主动抓好“读书大事”,将构建职教学子读书长效机制作为年度重点工作,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职业院校楚怡读书行动。根据部署,各职业院校要坚持一校一案,按照准备期、启动期、实施期、展示期四个阶段制订校级实施方案,并广泛开展以一次主题读书大会、一轮读书风采展示、一场“最美阅读空间”打卡为主题的“三个一”读书育人活动,确保“校校组织、班班活动、人人参与”。
“层层联动、抓常抓长。”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王仁祥表示,在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群体全覆盖的基础上,湖南省还坚持实行书单“季度发布”制度,引导广大师生完成“每周一书”的阅读计划,以“小目标”促进读书学习常态化、制度化。
校园内建设阅读长廊,班级里设置最美图书角;每名学生阅读一本好书,每日一堂阅读课,每月制作一张“阅读小报”、开办一次读书分享会……这是娄底楚怡职业学校为楚怡读书行动专门制订的“计划表”。
“我们还面向全体学生组织了主题征文、演讲、朗诵比赛,让楚怡读书行动真正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娄底楚怡职业学校党委书记袁愈雄介绍,自楚怡读书行动开展以来,学校大力营造乐学善思的浓郁读书氛围,推动构建了积极向上、清新高雅、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
在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楚怡读书行动已经成为学校抓好立德树人的顶层设计之一。按照“三年学制、每周一书”的原则,学校从馆藏图书中精心挑选150余种书目,整理发布了“理工书单”,引导学生读以修身、读以做人、读以处事。
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大流量”正成为学校楚怡读书行动的关键词。学校在图书馆各处设置了“最美阅读空间”打卡道具、背景板,目前学生打卡作品浏览量超过1万次,80个作品通过审核,获得10万多张选票。学校图文信息中心组织的“阅读知识我来挑战”活动,也吸引了近400名学生参与比赛。
强化榜样引领,是湖南省推进楚怡读书行动的重要抓手。
“书记校长带头、教师示范,引导全体学生共同参与楚怡读书行动。”湖南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处处长崔书芳说,为了进一步完善读书行动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湖南省还将培育推选一批“书香班级”和“楚怡读书之星”,推动在年度考核中对优秀集体、优秀个人予以适当加分,以“硬指标”促动“真读书”。
邀请数十位国内外知名作家、教授、主持人和优秀校友走进校园举办读书分享活动,是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楚怡读书行动的一大特色。“一方面,让学生近距离感受这些行业翘楚、业界精英的心路历程和个性魅力;另一方面,让学生从榜样的故事中汲取营养,从而自觉把读书、修身、学技、做人结合起来,全方位地提升自己。”学校党委书记李三福说。
保险职业学院在校园广播站开设“我是领读者”专栏,并面向全校公开招募领读者。专栏每周三中午开设一期,共分为八期,邀请“领读人”分享自身的阅读实践,让更多学生通过身边人的故事激发读书兴趣。
丰富数字阅读,则是湖南省对楚怡读书行动的创新打开方式。
随着“读屏”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正成为影响阅读品质提升的“最大变量”。对此,湖南省将开展楚怡读书行动与推动职业教育数字化升级有机结合,引导职业院校有效扩容数字阅读资源,丰富教育教学形式,为学校专业群建设、教育科研和技能竞赛等增值赋能。方便快捷的书刊借阅、文献检索系统,以及多媒体电子阅览等服务,能第一时间满足学生的读书需求。
“投资109万元建立电子阅览室,新增电子书籍20万册。”衡东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段德祥说,作为一所典型的农村中职学校,优质图书资源匮乏曾经是影响学生读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为此,学校以推进中职学校办学条件达标工程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数字读书平台建设,扩大个性化、专业化的阅读资源供给,带动学生阅读兴趣、阅读能力的持续提升。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实行更为精准的数字化期刊学科分类推送服务,打造优势特色专业群服务平台。学校充分利用现有人员和数字技术条件,对重点专业相关的纸质期刊资源进行有机整合和数字化分类,为相关专业群提供教学、科研等方面的信息推送服务,以及在线咨询、文献传递等服务。课程的不断提质,让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更高、收获更大。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组合拳”,为湖南职业院校常态化读书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新动力。通过楚怡读书行动这个有效载体,越来越多职业院校抓校风学风、抓专业建设有了“支点”,学生的整体面貌也迎来了新变化。
“一到晚上和周末,图书馆就成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地方。”长沙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祝磊表示,校内图书馆专设了研修区、阅览区、音乐欣赏区等空间,为学生读书研习提供了舒适温馨的环境。目前,图书馆日均入馆访问量超3000人次。
图书馆“走红”的现象,同样出现在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自楚怡读书行动启动以来,每天自觉到图书馆阅读和自习的学生络绎不绝,累计超过3000人次入馆借书,比去年同期增长300%。
走进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里的图书馆也是学生心中的最潮“打卡点”。学校开展了“送书上门”“借书有礼”“图书交换”和“数字资源推广”等系列活动,让师生在阅读中不断拉近心灵距离。特别是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师生借阅图书共计600余册,交换图书近200册,图书馆为1000余名师生提供了数字阅读服务。
从“少数关注”到“人人参与”,机制的率先转变,让湖南职业院校学生的读书积极性显著提高。据不完全统计,与2022年同期相比,目前全省职业院校图书馆读者入馆率、借阅率等核心流通借还数据增长60%以上。
内涵之变 从“书本学习”到“全面发展”
对湖南职业教育人来说,楚怡读书行动绝不仅仅是停留在纸上的“书本学习”,更应该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能力的长远工程。对此,湖南省坚持将楚怡读书行动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开好“三类课堂”,打造学生成长的“核心竞争力”。
湖南职业院校开设的第一类课堂,是引入传统文化经典,推动道德立身、文化铸魂。
西周竹简、东汉造纸术、北宋活字印刷术、古法拓印、古法篆刻……邵阳职业技术学院举办的读书活动古韵盎然。学校以“比德读书会”为依托,将优秀的非遗技艺融入楚怡读书行动中,做到“一活动一主题”,使学生在零距离的传统技艺体验中感受文化脉搏,汲取古今智慧。
“每逢周三、周六的晚自习,学校茗缘文学社都会举办读书日活动,组织学生社员来到校图书馆分享传统经典阅读心得。”安化县职业中专学校(安化黑茶学校)教师黎静既是一名小有名气的文学创作者,也是学校茗缘文学社的指导教师。黎静介绍,学校立足当地茶文化优势,搭建了“图书馆—有声读物库—《茗缘》校园期刊—班级图书角—最美阅读空间”五维立体阅读平台。学校广播站每周播报《非遗安化》《茶乡•茶香》《早间阅读》《艺术风暴》等有声读物,并成立了6个经典诵读社团,建立了12个班级书籍库,营造了“处处有书读,处处能读书”的校园读书氛围。
在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每天第一节课,学生都要提前20分钟进入教室,以领诵、齐诵、赏析等形式开展中华经典诵读。学校配套制订了“中华经典诵写讲”系列活动实施方案,将学生经典晨读参与情况纳入悦读“中华经典”课程考核、“第二课堂”成绩单以及学生素质测评体系。同时,引进一系列大师精品课,设计了6场名家读书讲堂,涵盖书法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剧中的语言艺术、中华经典诵读指导、作家创作心得分享等内容,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湖南职业院校推出的第二类课堂,是善用红色读书资源,上好“大思政课”。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建设了红色阅藏空间和民政民生特色藏书体系,打造楚怡读书行动特色主阵地。校内多功能红色文化教育专题馆设有文化墙、图书收藏区、学习阅读区、影音体验区、“青年毛泽东成长足迹”VR体验室等区域,收录了160位湘籍共产党人奋斗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沉浸式地感悟革命初心、革命理想、革命精神、革命文化。除了购入《红藏》等大型红色系列丛书,馆内还收藏了党史专家、教授赠送的珍贵书籍,以及师生从全国各地收集而来的珍贵旧书,总量超过3万册。如今,该专题馆已经成为学校师生心中的“最美阅读空间”。
区别于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丰富的纸质图书资源,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把“实体的人”纳入馆藏范围,着力打造行走的“真人图书馆”。在推进楚怡读书行动的过程中,学校积极开展“红色经典之真人图书演绎”竞赛,并组织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相关书籍、红色经典图书等为主要内容的朗诵比赛,让青年学子在思想的碰撞中交流学习体会。
基于专业体系的“特色课堂”,是湖南职业院校重点打造的第三类课堂。
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图书馆,建成了一座包括概念历史馆、政策法规馆、新闻资讯馆等13个分馆在内的大型高铁数字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2021级学生陈嘉豪正和同学一起流利地使用中英双语为参观者进行高铁历史和校史的讲解。
为了让学生接受“有声有色”的高铁文化教育,湖南高速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专门成立了一个50人左右的讲解社团,陈嘉豪就是其中一员。“通过日复一日的讲解练习,我对中国高铁发展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内心的‘高铁梦’。”陈嘉豪表示。
湖南三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楚怡读书行动为契机,组织开展了第一届“纸美三一”书籍装帧设计大赛。学校鼓励学生结合专业特色,为自己喜欢的图书设计一款封面,并在全校同步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
益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突出医学教育和专业特点,组织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读书活动。学校护理学院以“浸润书香,悦读人生”为主题开展了短视频制作竞赛,口腔医学院则组织了口腔牙体解剖素描、口腔创意绘画大赛,以及“我手写我心”主题征文作品展,凝练出学校“医路书香 博学致远”的读书品牌。
当前,全省一半以上的职业院校结合办学实际,在省级书单的基础上发布了本校特色书目,让“每周一书”真正走心走实。以“小课堂”读出“大道理”,职业院校学子得以学出“画面感”、提升获得感、充满成就感。
生态之变 从“单向发力”到“多元协同”
2023年春季开学以来,学校图书馆成了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不少学生读书“充电”的去处。馆内2500多个阅览位经常一座难求,甚至还有周边学校的学生前来“打卡”。
“目前图书馆每周平均开放时间94.5小时,日均打卡入馆超1500人次。”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袁义和介绍,学校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设置了5个主题馆、4个交流区、2个在线学习室、1个24小时街区图书馆和1个分馆,内有纸本藏书70余万册、电子图书50万种。图书馆除了服务本校师生,还兼顾了长沙职教基地图书馆、长沙市图书馆服务站等多重属性,为长沙职业教育基地5所学校近3万名师生读者提供信息和文献传递服务。
在部署楚怡读书行动之初,湖南省就深刻地认识到,开展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倡导、学校推进只是这场“接力跑”的开头。只有打破以往学校“单向发力”的困境,最大限度地吸引各方力量协同参与,才能营造良好的读书生态。为此,湖南省联动全省所有职业院校,成立“湖南省职业院校读书联盟”,协同建设全省职教阅读“共同体”。同时,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一个学生,影响一个家庭,带动整个社会”的优势,联动社会各界,助推“书香湖南”建设。
向外借力,为培育校园“文化秧苗”引来“阳光雨露”。
2023年4月23日,长沙市图书馆流动图书车满载书香,停驻在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第一食堂边。整齐的书架上陈列着3000余册书刊,涵盖文学、科普、历史、艺术等多个类别。学校师生兴致勃勃地上车借阅,并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交流起了读书心得。仅仅一个中午,就有300多本书刊被师生读者借阅。
自楚怡读书行动开展以来,长沙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积极与长沙市图书馆搭建交流桥梁,为学校师生带来多元阅读体验的同时,也实现了优质图书资源的共享共建。
衡阳市县两级的各个图书馆也参与进来。2023年以来,各图书馆累计为当地职业院校赠送图书近3万册。衡南县图书馆还与衡南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合作打造了“书香职专数字图书馆”,让全校师生“足不出校”便能享受到优质图书服务,实现“24小时无障碍无边界立体式的阅读”。
更为重要的,是以学生读书带动全民读书,让书香从课堂飘向课外,从学校转向社会。
“好漂亮的设计!经典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服饰跃然纸上了。”2023年3月31日,益阳市“一园两中心”内人头攒动,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正在这里举办“阅读与美”服装服饰设计作品展和“全民阅读公益广告”作品展,200幅主题突出、创意新颖、寓意深刻的设计作品吸引了广大市民驻足观看。学校还举办了猜书名答题活动,用100部经典名著中的经典片段作为题目开展书名竞猜,让市民在活动中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这是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依托校内资源带动全民阅读的一组精彩画面。为了将读书服务推向社会,学校积极搭建了1个读者服务平台,以及4个图书馆主题分馆。1个读者服务平台,即与益阳市图书馆联合开展阅读推广合作,构建“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模式下的读者服务平台;4个图书馆主题分馆分别是服务周边社区儿童群体的“绘本馆”,服务益阳市区青年群体的“尚美书吧”,服务社区居民群体的“社区图书馆”,服务农民群体的“农村书房”。
“孙悟空跳上云端,见南山有熟透的山桃,便要摘些来给师父充饥。谁知悟空刚走,唐僧就被妖怪发现了……”2023年4月22日,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军士学院捧翼支教队走进长沙市图书馆金屏乡村分馆,带领参与活动的中小学生共同走进《西游记》等名著名篇的奇妙世界。生动精彩的语言描述、惟妙惟肖的动作模仿,让书中一个个场景鲜活地出现在小读者的眼前,引来欢声笑语一片。
同在长沙的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则联合校友会及社会公益组织,共同推进“困境儿童梦想书屋”项目建设。目前学校已参与建设6家梦想书屋,其中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圩壮族乡2家,溆浦县水东镇标东垅村4家,捐赠金额超过5万元,照亮了偏远山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读书梦想。
“从没有想过能在如此明亮的房间里学习,谢谢叔叔阿姨对我的帮助!”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圩镇中心小学学生唐宇洁的脸上扬起了开心的笑容。
面向全市少年儿童组织系列读书活动,吸引更多中小学生走进图书馆、爱上图书馆,这是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的担当作为。目前活动参与人数有数万人,已成为当地知名的读书品牌。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以楚怡读书行动为引领,湖南职业院校全力推进读书学习的机制之变、内涵之变、生态之变,为学生打好成长底色。伴随着琅琅书声,新时代的“未来工匠”正加速度奔跑。
来源:湖南教育•职业教育
NEWS
地方热点
01
湖北:麻城以产聚才 以才促产
打造县域“产才融合”新高地
6月6日,在麻城立讯精密工业(湖北)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80余名职校实习生正在生产线上熟练的组装着新能源汽车电缆线组。这些学生都是麻城市职教集团派往立讯精密工厂进行毕业实习的中职毕业生。
近年来,麻城市坚持以产聚才、以才促产、产才融合,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人才助推产业发展、产业催生人才涌流的良性循环。
化“人才红利”为“招商潜力”
去年1月,立讯精密正式签约落户麻城。作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精密制造巨头,立讯精密在投资前期对麻城人力资源情况进行了充分调研,对麻城人力资源十分认可。
“立讯精密之所以在中部众多候选投资城市中选择麻城、落户麻城,不仅仅是因为麻城便捷的交通优势,更是看重麻城丰富的人力资源”。立讯精密工业(湖北)有限公司行政经理程栋说。
为更好推动项目落地,该市聚焦人才自主培育优势,将连续3年从职教集团和用人机构选派1000名职业技能毕业生和年轻职工到集团外地工厂进行实习培训,学成后返回麻城工厂工作。此外,每年生产旺季还将协调500名以上职校毕业生到企业进行为期4-6个月的实习工作,确保企业建成后能够迅速投产达效。
立讯精密签约后,该市相关部门与企业一道马不停蹄抓引才,真心实意强服务,通过“线上+线下”方式先后引进各类管理人才200余人,并聘请了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12位的日本住友集团高管人才——明安林担任立讯麻城公司总经理。
该市还利用与立讯高管的对接交流机会,又捕捉到另一家产业链上游企业卡倍亿——中国唯一线缆制造上市公司的投资信息。通过推介对接,去年8月,又签约宁波卡倍亿电气公司,实现了一年成功签约2家上市公司。目前,还有2家产业链企业正在对接洽谈中。
化“产业实力”为“聚才引力”
在麻城鑫蓝翔集团的厂区,一个个形象生动的石材雕刻模型正在进行最后的加工程序,它们即将打包出口销售到欧美地区。
鑫蓝翔集团总经理蔡鸿翔介绍,该公司为寻找公司新的业绩增长点,创办新公司正式入驻石材高端园区,从事石材雕刻、高端复合板生产贸易,从省外高薪聘请20余名数控雕刻技能人才从事石材雕刻工作。
麻城是“中国花岗石之乡”,中部(麻城)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是全球最大的花岗岩临矿生产基地,现有石材企业数量达252家,其中规上企业178家,5000余名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和43000余名一线技能人才工作在园区。中部(麻城)石材循环经济产业园已成为麻城产业人才聚集度最高、吸引力最强的产业集群,成为“石”界英才奔赴的“首选地”和“大舞台”。
为推动麻城石材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由“低端”向“高端”的迈进,该市引进外地客商高标准建设总投资40亿元的高端石材产业园区。目前园区已招引相关企业20家,吸引石材产业高端人才500余人。
6月5日,第一届中国·麻城国际石材博览会品牌全球发布会暨招商启动会在厦门举行,活动上正式宣布第一届中国·麻城国际石材博览会将于10月下旬在麻城举行。展会期间将举办中国花岗石发展高峰论坛,花岗石工程对接论坛、大宅设计论坛、建筑设计与花岗岩对接会、第一届麻城石材雕刻设计大奖赛等活动,届时,国内外石界设计大师和石材行业精英将聚齐麻城,为麻城石材产业发展贡献智慧。
化“服务合力”为“留才魅力”
围绕“人才+产业+科创+服务”,该市聚焦创新载体、创新主体、成果转化、人才支撑、环境营造等方面,不断完善产业人才政策体系,从企业科技创新、人才招引、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支持企业人才事业发展。
该市出台了工业经济“黄金十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产业和人才支持政策,不断加快人才聚集、激发人才活力、服务产业发展。近三年来,该市在创新奖励、人才奖补力度持续增强,奖励资金实现倍数级增长,2022年共发放科技创新奖励资金4320万元,兑现人才奖励资金652万元,发放大学生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补贴1100余万元,大学生创业担保贷款2.2亿元。
环境好、政策优则人才兴。该市为立讯、武铁山桥等重点企业开通“人才专线”,每天开通3个班次的专车从中心城区往返企业,实现家企直达,为人才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同时,在医疗保健、子女入学、配偶落户随迁等方面给予来麻人才一站式服务。投资3.12亿元新建的“智汇苑”人才小区已完成封顶,建成后可实现近千名人才“拎包入住”,以“真招、实招、硬招”打造人才服务好生态。
“近年来,麻城市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着力营造爱才敬才氛围,以优质服务留住人才,以诚挚感情打动人才,着力构建人才创新创业的乐土。”麻城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俞泉说。
如今,在麻城大地上,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从四面八方而来,在杜鹃花城相遇,在这片创业创新、成长成才的沃土上扎根,生动书写携手并进、干事创业、一起向未来的奋斗新篇章。
来源:湖北日报
02
河北:探索职业教育“2+2+2”贯通培养模式
日前,省教育厅出台《河北省职业教育“2+2+2”贯通培养项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职业教育“2+2+2”贯通培养是指由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企业联合开展“中职2年+企业2年+高职2年”的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为企业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学生就业和发展提供服务。
据介绍,“2+2+2”贯通培养项目原则上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第1-2学年)由中职学校培养,企业配合,以德育、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学习为主;第二阶段(第3-4学年),学生在中职完成前2学年规定的学业后,以企业为主安排为期2年的岗位学习和实践。其中,第3学年学生以在企业岗位实训实习为主,原则上学生在企业接受师傅指导的实训和集体培训时间总计不少于450学时,每天岗位学习或实践总时长不超过企业全职正式员工的工作时长。学生完成中职学业后,考核合格且符合学徒制培养条件的,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企业、高职与学生签订学徒培养协议,而后方可获得相应高职入学资格,于第5年转录为高职学籍。如未取得高职入学资格,则退出此培养程序。第三阶段(第5-6学年),从第5学年起,以联办高职为主,安排2学年学业课程,可以学徒制、工学结合等方式学习。学生完成高职学业,符合毕业要求的取得普通高校全日制大学专科文凭(两年制大专)。原则上毕业学生留在企业工作。
此外,“2+2+2”贯通培养项目经省教育厅批准后方可招生,每年各专业招生人数以省教育厅批准的项目招生计划数为准。坚决破除以文化成绩录取的“唯分数论”弊端,按照适岗适用原则,根据中考成绩制定最低控制线,采取面试、技能考试、职业适应性测试等形式,优先选拔适合企业和岗位未来需要的优秀初中毕业生。录取通过后,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订《企业预备员工学徒制联合培养协议》,家长签署知情同意书。学生中职毕业后,对考核合格并符合转段条件的学生,企业与学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要求签订劳动合同,企业、高职与学生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要求签订学徒培养协议。
(记者 崔丛丛)
来源:河北日报
03
江苏:启动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
近日,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决定启动2023年市域产教联合体建设工作,计划“十四五”期间,每年立项建设一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单位。
《通知》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单位应具备以下5点基本条件要求:一是产教资源相对集聚,二是组织治理机制完备,三是人才培养取得突破,四是有效服务产业发展,五是保障条件切实到位。
《通知》要求,各设区市教育局以产业园区为基础组织申报,每个设区市申报不超过1家,鼓励空间组织紧凑、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以一个园区名义进行申报。申报时须明确市域产教联合体的牵头单位,包括产业园区所在地政府(管委会)、牵头学校、牵头企业。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遴选确定首批省级市域产教联合体培育单位,并于2024年初对首批培育单位进行验收,验收情况作为遴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地区、省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专项经费分配的重要依据。
来源:江苏教育报
主 编 : 杨志超
编 辑 :吴晓晖
校 对 :宋文利
责任编辑: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