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门学科、一种理论的产生,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的概念已不在仅仅只限限于生理方面,而更加重视的是心理需求的满足。
护士人文素养指的是护士具备的人文精神、人文素质、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科学等方面的修养。他包括护士必须掌握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等知识体系和有政治观、价值观、道德观等组成的精神体系。它要求护士将人类科学、道德、审美、闹东等方面的文化成果转化为自身较为全面的素养。
护士人文素养的灵魂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以人的平等、自由、幸福以及社会的民主、和谐、进步为起点和归宿的,体现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科学的终极关怀。其核心是“以人为本”。
护士人文素养的重要内容就是人文素质,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素质或达到的程度,是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平直,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包括如何吃力人鱼自然、人鱼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等方面的问题。
护士人文素养的具体体现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人的本质的需要。关注人、关心人,重视人的个性、满足人的需求、尊重人的权利。
护理和人文护理的区别在哪些方面有所体现呢。
1 护理
1.1 护理的任务:主要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1)照顾:照顾是护理的永恒主题。一直以来人们认为护士主要是照顾病人的衣食住行,由于这样简单的认为,所以也利索当然的认为护理工作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更谈不上人文素质的要求。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医疗模式以及人们观念的改变,现代护理工作不在仅仅是照顾饮食起居,不在是救治病人,而是让病人尽可能的达到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各方面的完好状态。
(2)帮助:帮助是护士用来与服务对象互动以促进健康的手段。
(3)人道:护理工作的直接对象是人,护理工作中提倡人道,首先要求护理人员视每一位服务对象为具体人性特征的人体,为各种需求的人从而尊重个性,注重个性,也要求护理人员对待服务对象一视同仁,不分高低贵贱,不论贫富与种族,积极救死扶伤,为人们的健康服务。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护理人员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单纯护理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多元化护理模式反战,宗旨是“以人为中心,以现代护理为指南,以各种专业协作为基础,以护理程序为手段,为病人提供优质的整体护理。”
2 人文护理
人文护理就是坚持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体现人文关怀的整体护理。它集中表现在对患者的区乃至整个社会。要适应新形势,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延伸护理服务等。
主要内容包括:
(1)营造人文氛围:一是要营造舒适的院内环境,使患者在花园式的环境散步、锻炼能够心情舒畅。二是 创建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实行导向负责制,提供快捷的一站式服务。
(2)实行人性化服务:推行心理护理,在整体护理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面对面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对患者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促进患者的心理健康和生理疾病的康复;加强健康教育,是患者得到及时的指导,掌握促进康复的知识以及建立良好的卫生行为方式;延伸护理服务,目前,护理服务已经不仅局限在医院内的患者,而要不断向外延伸,扩展至家庭、社会。
(3)强化人文知识的学习:使护理人员具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及关爱生命的淳朴情怀、生命与健康、权利与需求、人格与尊严的维护,包括护理内部环境的人性分为和护士的素质与品格等。
3 人文精神与护理
3.1 人文精神是护理工作基本特征:人道伦理意识是护士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面对医疗和护理中的各种问题,自觉从人道和伦理学的角度去考察、分析和判断的一种观念和思维,及以此去处理问题的方法和能力。人道伦理意识在整体护理的作用已经显得越来越重要。
3.2 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旗帜:古云:“医乃仁术”,护理和人文和谐发展,才能真正更好的实现医学拯救人吗、保护人民健康、促进社会进步与人类繁荣的伟大功用。没有人文精神的滋养,就无法保重昂医学护理学科的反战沿正确的方向前进。有深厚人文底蕴又有医疗技术的义务工作者,一定是人性善良、人格高尚,把人道主义作为自己圣神使命的人。
3.3 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整体护理如何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如何促其发展,已成为护理界广泛关注的问题。无疑,严格的护理管理,完善的护理程序、强化护士的责任心等都是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贯穿在这些要素之中的人文精神是最为重要的,他始终是整体护理发展的内在动力和灵魂。
例如,在关于手术室人性化护理方面。
手术室人性化护理注重对生命,和患者的关爱,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使患者顺利进行手术。从目前来看,科学技术能够让手术在梧桐方面得到保证,也有一定的安全保障性。但是,现实中有很多患者对手术感到恐惧,研究表明,这种心理状态不利于手术效果的展开,对患者今后身体的恢复也非常不利。所以,通过人性化护理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具有重要意义。
(1)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的基本原则
1)服务质量标准的建立: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的质量评价标准需要联系实际,建立起和手术过程密切相关的护理质量评价分析制度、患者需求制度、患者跟踪随访制度等标准,把服务质量标准和患者的需求、期望、满意度密切关联。
2)职业素质的培养:手术室人性化护理体现了护理人员工作素质。即护理人员一方面要爱岗敬业,拥有作为一名护士的使命感,培养过硬的理论和时间知识,以便及时应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促进患者康复,另一方面,还要去护士拥有社会人文学以及心理方面的知识,通过人文素质的丰富,更好促进人性化护理的实施。
3)人性化手术环境的设置。
(2)手术室人性化护理的具体实践研究
1)术前人性化护理:术前人性化护理主要从心理角度环节患者情绪。
2)术中人性化护理:术中人性化护理主要在于对患者进行足够的关心和体贴。
【关键词】:人文素养音乐教育现状对策
加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音乐师范生的综合素质,是我国师范教育一个时代主题,也是人类社会全面进步、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的一项具体要求。
一、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分析
一是严重的出现"偏科"现象,知识结构单一化,学生人文素养发展极不平衡。
现在很大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专业的学习,而文化学习、人文素养的提高等方面觉得无所谓,直接导致自身知识结构不尽合理,知识面较窄,出现"偏科"现象。
二是对教师职业认识不清,目标定位盲目化,学生人文素养缺失。
许多师范生对师范教育的性质不了解,只知道当老师是一个平凡而相对较稳定的职业。甚至有一部分学生高中阶段文化学习基础不强,为了考大学,选择了学习音乐,以音乐作为考取大学的通道,自己也不喜欢师范专业,没有明确的目标去系统性地学习知识,对自己以后的工作走向也持不定态度,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没有目标性,导致一些学生"既不能文,又不能武",这对以后走上教师的工作岗位是极为不利的。
二、制约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因素分析
(一)受升学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导致学生"重艺轻文"。
在大学专业与文化的学习上,普遍存在专业学习与文化学习不平衡现象。不仅如此,受技术革命的影响,在音乐专业的学习上也存在只重视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专业理论学习的现象,为考取大学而选择学音乐的行为既偏离了音乐学习的轨道,也忽视了文化学习的重要性。有些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选择了通过学音乐来达到考取大学的目标。
(二)受市场经济的影响,追求功利心理严重,忽视了人文素养的提高。
自然科学飞速发展,并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之后,一种新的不平衡发展便自然落在了人文科学头上了。而人文科学难以直接地、明显地显出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更难以满足人们立竿见影的功利需求。星族崇拜,文化结构的偏差远远落后于专业的突出。受歌星、影星等影响,梦想自己一夜成名,不切合实际的行为举止与自身文化素质大相径庭。
(三)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上面存在薄弱点,阻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
教师自身的修养和行为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决定着教育内容是否被学生认同和内化。教师人文素质不高,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和人文知识的内化。很多教师在课程的教学过程重,完全照本宣科,课堂教学没有新意,不能调动学生对文化课程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手段的呆板、老套,不仅不能提高学生对文化学习的积极性,相反,还会影响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也就影响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学管理上存在薄弱环节,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是不可能提高学生专业水平和人文素养的,不可能做到管理为教学服务,也就不能保障教学的正常进行。
三、加强高师音乐专业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对策分析
(一)优化资源配置,加大对教师的教育培养力度,为促进人文素质教育纵深发展提供优良的外部环境。
要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就必须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和人文素养。可以通过年度考核、先进性教育、民主评议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个人素养,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要贯彻自身职业及教育教学始终。高等师范教育培养中等教育师资并非是造就"教书匠",而是造就堪为"人师"的"教育家"。高师音乐教育使学生掌握较高的专业技能的同时,自身也必须不断提高教学方法。特别是随着新老教师的更替,青年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上都比较欠缺,这就可以通过教授的"传帮带"与青年教师的"跟学比"来提高教学经验。也可以通过教学竞赛,教学交流等形式,共同学习,共同提高。
(二)人文素质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不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力度。
人文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教育,是推动国家、民族、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要发展,必须不断创新、改革。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不能主要落在几门公共必修课上,而必须想方设法,有效进行改进和提高。通过在专业教育重融入人文素质教育,发掘教材中自然科学的人文内涵,可以使学生在潜伏的过程中提高人文素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注重育人原则,加大引导力度,这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先决条件。
以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来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积极开展读书活动,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是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在大学教育中,充满人文精神的大学校园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学习氛围等,都将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四)加大管理力度,为教学的正常运行提供保证,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
严格管理是各项工作开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音乐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难管"的现象,这不仅表现在学生的性格特点上,也表现在学生的专业教学特性上。加大教学的管理力度,从严管理,狠抓学生的课堂考勤,让学生深入课堂一线,才能保证教学的正常运行,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目的。
(五)在艺术实践中贯穿人文素质教育,这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艺术实践是不仅使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平台,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平台。在艺术实践中结合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开展主题文艺演出活动,可以达到双重的效果。
【关键词】人文素养 促进者 引导者 合作者 保健者 示范者
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教师具有的人文精神及教师日常活动中体现出来的思想、道德、情感、心理和思维模式等方面的气质和修养。其表现为教师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对学生的尊重和对学生成长的关心,表现为教书育人的强烈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这对学生的成长作用极大。在努力实现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的人文素养格外重要,对教师的人文素养要求格外严格。为此,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
爱岗乐业,热爱教育事业是人民教师的美德,教师对教育工作应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把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热爱本职工作,不计名利,乐于献身,在工作中尽职尽责,敬业爱教,敢于挑战困难,以苦为乐,以苦为趣,达到物我两忘,真正做到爱校如家,爱生如子,一心想着学生,一心想着教学。只有具有这种敬业精神,才能更好地陶冶学生的心灵,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才能为祖国建设培育一代代的人才。
一、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在教学工作中,师爱是很重要的,它是教师素养的重要表现之一,教师对学生要一视同仁,不偏不倚,对每一个学生都能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求回报”的境地,绝对不能有“门第之见”应做到“有教无类。”在对学生的教育上要有爱心、耐心、恒心、爱心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都能化春风细雨吹拂滋润学生的心房,为师生的沟通架设一座心灵之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学习的自我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选择自我学习的策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技巧,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各有差异,有的孩子一点就破,有的则不然,因此,教师必须具备铁杵磨针般的耐性,一而再,再而三地辅导学生,切忌易怒易燥,以持之以恒的,热忱的态度转变学生。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引导,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探索热情,培养学生自律守纪,团结合作精神。
二、做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陶行知曾说过:“我们做教师的人,必须天天学习,天天进行再教育,才能有教学之乐而无教学之苦”。可见,教师不仅在道德品质方面树立光辉典范,而且必须在知识,业务上力求长进,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必须先具备一盆水、一桶水、一池水,甚至更广之。要教书育人,就得不断地学习,只有学而不厌,方能诲人不倦。这就要求教师继续不断地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具有雄厚渊博的知识,尤其是精通本专业知识和关于文化经典的知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和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学习的灵感,发现和挖掘学生发展的潜能和性向,引在关键处,引在抽象概括处,引在知识的联系处,引在加深理解处,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基础知识,掌握学科的基本技能,帮助学生学会抽象,概括和推理,帮助学生猜想,创造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发现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以及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关注学生的心理卫生,创造谅解和宽容的气氛。
三、做学生成长的合作者
教师既是学生学习的导师,也是学生学习的朋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几个方面:一是交往,既要合作,就有交往,师生交往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交往就是师生通过平等对话相互发挥主体性,各自发挥人的本质力量,体现师生间人格的平等性。二是互动,师生互教互学,学习共同体中师生各自发挥作用,教师在教,是在通过对话施教,学生在学,也是在对话中学,师生共同对自己的发展成长负责。三是互惠,师生在教学中彼此都得到好处,教师作为平等的首席,与学生一起共享知识和经验,理解和智慧,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的学习则是主体性的实现,学生感到心境的开放,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教师的高度的人文素养。
四、做学生心理健康的保健者
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是各种素质养成的基础,而且对于个体心理发展的 水平、才能发展的方向,起着助力作用和预示作用。现代家庭中,家长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传统的学校教育又往往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老师就应该做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培养学生对自我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塑造他们自尊、自爱的人格,激发他们自强、自信的勇气,对人宽厚、真诚坦率、主动热情、谦虚公平、乐于助人的交往能力。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主动积极的消除心理障碍。
五、做学生行为规范的示范者
“智者泉涌,行可以为表仪着,人师也”。也就是说,做老师应该智慧像泉水一样喷涌而出,思想和言行都可以做学生的榜样。“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教师的言论、行动、为人处世的态度,都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化的作用。教师处理问题的果断性和鉴定性,教师在解决矛盾时的沉着、自制、有耐心。“精神需要精神的感染,道德需要道德的濡化”。一位教育工作者的真正威信在于他的人格魅力,它会对学生产生终生的影响。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可见,教育不可能急功近利,培养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教师应时时注意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率先垂范,使得自身每天都拥有一份好心情,为学生的成长搭梯架桥,去体验教育硕果的喜悦。
【参考资料】
从初中升入高中,学生从身体到心理逐渐走向成熟,尤其在心理上,对内表现为独立意向增强,自尊心增强,并且满腔热情地关注自己的成长;对外则表现为道德意识大大增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步形成等,这些心理变化对他们的作文水平影响很大。顺应学生的心理需要,给予其人文关怀,培养其写作能力,是笔者多年来付诸作文教学实践的基本理念。
一、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融入人文主题的必要性
1.从教师角度看。
视野能够通过阅读的拓展而得到开阔。教师能够从世界发展、财经政治、天文地理、历史哲学、诗词歌赋等方面获得很多乐趣和见闻,而教师的科研水平也能在视野不断扩展的过程中得到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这些乐趣和见闻与教学课文读本相结合,补充各种经典和时文给学生,以文章本身的魅力打动和吸引学生,使学生的兴趣和志趣得到提高,并进行适宜的点评。此外,教师用自己的文章与学生进行交流也是一种不错的激发兴趣的措施,且教师的教学能力能通过这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得到提高。
2.从学生角度看。
学生的知识能够在广泛的阅读与交流中产生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转化为智慧。课堂气氛能够在阅读和点评的过程中,被轻松地营造,从而使学生的写作和交流兴趣得到促进和激发。一旦学生对作文产生兴趣,他们便会用心琢磨并通过各种个性的方式表达出来。而在教师和学生深入研究作文的过程中,他们会以作文表述自己的情感,甚至成为生命的言语,这一过程势必促进学生作文兴趣、作文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以人文素材熏陶学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从而变阅读为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促使学生形成健康、有活力的生活态度,同时对为人处世有所感悟。
二、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融入人文主题的策略
1立足人文教材,探源逐流。
要学生写出文采飞扬充满创新个性的好文章,首先就要给出这样的好文章。可喜的是,适应新课标的新教材已经为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范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特别是作文教学中用好这些范例,引导学生进入人文精神的家园,领悟古人对人生作的哲理思考,追寻历史人物的足迹,倾听古人对忧患人生的叙说;领略鱼雁往来、行笔书写的款款深情;体味赋体散文的韵律美,感受蕴涵在节奏明快、辞章华才之中作者心绪的悸动和思想的魅力;解读国难当前,苦思良策的士人心理,感悟议论纵横的文风激荡下的阳刚之气。这些正是作文教学的源,但往往是被学生作文忽略的素材。要写好作文,积累是基础,教材范例正是学生写作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的写作素材。实际上,教师注重对学生写作的引导,本身就是一种人文关怀的体现。
2.拓宽写作视野,活源扬波。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是一种“心智”运作,而不是一种对机器的操作,它来自于学生的“原动力”。“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为了激活学生“原动力”的源,让学生在写作的长河中泛舟扬波,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就要让作文教学走下讲台,走出教室,走向本属于作文的广阔的山川大地、人文古迹和多彩社会。笔者在作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影视文化、体育文化、风俗文化等,凡能入文的文化素材均进入写作教学的范围。有了这样的引导,才会有类似“感动中国年度人物”的颁奖词的文字,水到渠成地走进学生的作文中。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创新意识。
写作是个体化的活动,个体因为个人使然,有了写作的兴趣,而个性又是创新的基础,是人文素养丰富的重要表现特征。新课标要求在作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种个性化的表现特征包含三方面:第一是学生的自由表达,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写自己想写的内容。第二是贴近生活,贴近自我,说真话,讲真情,富于生活气息。第三是敢于质疑,不是人云亦云,而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自主空间,让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抒发自己的情感,注重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机会写出个性鲜明的文章。
4.作文的评语中要充满人文关怀。
教师的评改是作文教学十分重要的一环。传统的作文评语过于强调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这需要我们改进和完善。
(1)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对学生的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作文评语需要真诚的沟通,因为作文不像其他学科的作业,对错分明,要用真诚的沟通,让学生认识到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足,让学生充分相信自己的老师。
(2)作文的评语要有—个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不能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学生,因为教师是成年人,而学生还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青少年时期,这种评语的强加会让学生失去说真话、表达真情的欲望。所以要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氛围中都感到轻松和惬意,在遇见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和话题时有一种表达的冲动,使他们对写作始终充满兴趣。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是开展学生人文教育最好的平台和方式,高中语文教师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识到作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意义,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高素质人才。
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的人文教育中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陶冶性情、培养艺术情操、思维创新等帮助,更有助于全面提高其人文修养素质教育。高校应注重如何利用教育活动平台发展提升大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
人文素养;音乐教育;艺术
人文,可以确定为“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等;素养,则是“能力”和“精神”相结合。故,“人文素养”,则为人文学科的研究水平,知识层面,和人文科学所体现出来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品质。音乐素养是提升人文的重要部分,近现代教育科学认为:音乐是最大化、最富于感染力的美育艺术方式。对于如何在人文素养中培养其音乐素养这个论题,开设音乐欣赏课、组建校合唱队、舞蹈队、管乐团和民乐团等在高校显得尤为重要。
一、深究现状,重整教育
虽然,人们已经意识到人文精神对大学生的重要性,但在国内,专业教育以及专业课程的繁重,导致大学生在没意识的情况下,对大学语文、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礼仪、音乐欣赏等一系列的人文素质培养课程极度缺乏重视。高校对于审美艺术类型的培养不外乎以下三方面:公共选修课,社团训练和学校组织的文艺晚会。审美艺术,既要有理论基础做铺垫,又要高于一切基础,而高于理论基础则意味着要结合历史背景、作品方向、作者意图和个人情感等各方面因素,升华成感受者的个人体会。所以审美艺术,既要基于理论,又要高于理论。关于如何让大学生体验审美艺术,这个课题对于音乐老师一直是个难题。任课老师在课程中安排专题性艺术讲解,利用多媒体和电影的结合运用,让学生对这个专题有多面性的理解。例如,关于芭蕾这个主题。从芭蕾的历史,图片,现况等,让学生有大体的概念;而后,视频说明芭蕾的分类,学生可以从“芭蕾”的名词形态过渡到动词形态;结合主题电影,透过伴奏音乐,在剧情基础上加以分析,让学生对“审美艺术”进行多方面的理解。
二、结合研究,探索创新
日本的研究人员认为:当人脑以α脑电波为主时,大脑的潜意识大门打开,潜意识和意识的大门敞开,注意力集中;数十年前心理学家洛扎诺夫的实验结论就给予了强有力的证明:即以优美的音乐使左大脑半球进入抑制状态得到休息后,人的记忆力是通常状态的2.17倍至2.5倍。以上种种研究发现,α脑电波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神奇功效:激发潜在能力、提升记忆效果以及发挥灵感及创造力。对于在学生涯探索的学生来说,社会每一天都在更新,每一天都有进步,然而在新发现的问题面前,他们需要的就是不断提升自身的记忆效果和创造灵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日后的工作作出贡献。
三、团体合作,协调同步
现代的大学生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合作协调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大部分的工作平台需要的是利用合作协调的关系来维持正常工作运作,而非自己一人独立完成。关于协调的训练方式,一般来说,平时不管做什么,都是以右手为主,甚至只使用右手,左手的利用率不高,协调能力得不到充分的锻炼,久而久之,左手乃至全身的平衡协调能力都存在缺失的程度。而对于合作而言,一定要让学生明白自己不仅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还是群体合作性的重要一员。在社团排练当中,任课老师开始会以左右手一起运动,还要注意相互配合,同时开发了左右脑,也锻炼了协调能力。排练是一个整体,而非个体练习,每个学生对节奏、节拍的定位不一致,导致他们的合作协调能力一般较低,故而在开始的训练当中,任课老师需要和学生有一个对起拍的共同节奏点,而且在多种乐器或声部的合作当中,如何配合,协作更是对非专业类的学生有着一定的难度,而这些,都需要老师前期指导过程中,从慢到快的过渡,学会在演奏的同时分出一个耳朵去聆听整体的节奏和乐段。
四、协调配合,精神集中
在学习乐器初期,学生的整体表现多以把握简单音符组合的练习曲为主,随着练习时间增加,学生的注意力开始松散,节奏不稳,错音出现等情况间接影响整体的练习。技巧熟练取决于不断地练习,一个错误可能需要上千次的重复的正确练习才能完全掌握,做到“得心应手”。在演奏时,眼要看乐谱,耳要听音乐,手指乐器上准确的移动,身体需要支撑手部运动,带动手臂的运动。演奏时既要记谱,还要掌握力度、节奏等。这种思维多向性的艺术练习以及对脑、眼、手的协调配合最终可练到“得心应手”的程序。弹奏时由于音乐曲目的无穷变化,都能起到训练听觉敏锐和思维反应的良好作用,同时就能刺激大脑感应细胞以增进注意力的集中。美国早于1967年,著名的唐歌伍德发表宣言,宣言称“教育必须把生活的艺术、个性的构建和创造性的培养作为主要目的。鉴于学习音乐对实现这些目的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倡议把音乐置于学校课程的核心”。反思现代教育理念,不再只重视于对专业技术的培养提升,人文素质培育更是与其息息相关。如何从日常生活、学习中提高个人的人文素质,最快捷的方法莫过于让自己在音乐的世界里探索、寻求帮助,以达到对自身素质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永和.浅谈音乐课外活动中的德育渗透[J].教育探索.2001(10)
[2]马兰霞.音乐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互补性[J].宁夏教育.1999(10)
[3]张立驰.试析艺术社团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2)
[4]席向阳.组织音乐课外活动应注意的问题[J].音乐天地.2005(02)
[5]王红政,陈乐英.活动教学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J].校园歌声.2009(12)
[6]朱红雯,卢宗平.音乐天空中的另一片蓝天——音乐课外活动之管见[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5(03)
[7]朱咏北,郭声健.音乐为什么能够开发右脑[J].中国音乐教育.1999(06)
[8]李靖.开发右脑的灵丹妙药——音乐教育[G4].吉林教育.2008(05)
[9]卢雪珊.唤起学生音乐学习的需要[J].音乐天地.2005(08)
[10]刘元平.偏失与重构:对高校音乐教育若干问题的再探讨[G4].教育与现代化.2007(04)
阅读是人类具有普遍意义的行为,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活动是随着文字的出现而产生的。有了文字,就可以把语言的听觉(声音)信息转换成阅读信息,并把它长期的保存下来。这样一来,人类的语言就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从而能够使得人类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文明能够比较系统的保留和传播。在现代社会中,要使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正常的运转,是离不开阅读的,要使新一代人学习前人创造出来的经验和文化,也离不开阅读活动。
处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和高超阅读技能的任务,是人类文化文明传承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阅读的内容丰富繁杂,阅读的方式各种各样,但中学生正处在青少年向成年人过渡的十字路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中学语文阅读教学还应该义无反顾的担负起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道路的使命。基于此,广泛阅读经典作品,对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对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应当具有重要意义。
这里所说的经典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富含文化内涵的重要教育内容和学习方式,是指通过阅读可以称之为经典的作品来对学生进行学科素养、文化品位以及人文精神的塑造和提升的教育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的个体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经典文本阅读的建构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语文阅读教学成了一种机械式的令人乏味的应试训练,这是人文价值、文化底蕴的流失,也是语文教学的悲哀。当代中学生人文素养的缺失,甚至是道德品质的低下,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定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呼唤经典阅读的回归,重新建构经典文本的阅读框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势在必行。
摒弃语文考试的功利性,引导学生阅读经典文本,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在人类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考试是客观存在的,并且仍然会长期的存在下去。有考试,就会影响到教学的方式和目的。但仅仅是为了考试的教学是片面的,是有缺陷的。尤其是语文学科,更应该摆正教学和考试的关系。
大多数的学生曾有这样的体会:高一高二时对语文的学习也没怎么下功夫,往往就是轻描淡写的去学习,可语文考试的成绩却还不错。而到了高三年级,经过了一轮又一轮的系统(专题)复习之后,反而感觉不到有什么进步,甚至是越复习越糊涂。我想,这种状况的出现是与高一高二时的语文课是以文本的阅读为基本内容分不开的。按照现行教材(人教版)的编排体例来看,学生语文成绩相对较好的阶段恰恰是学习一些经典文学作品的时段,这不能不引起广大语文老师的思考。在阅读教学中,摒弃为考试而教学的功利性倾向,引导学生广泛而深刻的阅读经典文本,陶冶性情,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优化阅读教学流程,注重情感体验,感悟经典文本魅力
语文教育专家谢象贤说过:语文学习的特殊之处主要不是“知”的积累,而是“感”的积淀。阅读教学应对阅读文本进行积极主动的感知、探究,以获得丰富的感受。但目前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的“讲”有余而“读”不足,“析”有余而“感”不足的现象,极大的制约了学生对经典文本阅读的主观能动性,使经典文本对学生的影响力大打折扣。
钱理群教授说过,中学语文教学落实到人文教育上就是给人打一个精神底子。人文教育与知识传授是水融的。阅读教学应当扭转纯技能训练的走向,真正转向人文教育。阅读教材中大量的经典文本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孔子的“仁爱”,孟子的“舍生取义”,苏轼的“旷达”,屈原的“爱国精神”……教师应该有意识的让学生接受这些精神的熏染,提升其精神境界。
相互作用阅读模式理论的创始人罗生布拉特认为:阅读材料、阅读情境与阅读者的心境呈现某种一致时,阅读理解的效果就更好。在这其中,阅读者的心境是主观因素,起主导作用。阅读者用心去感悟作品,体验作品的丰富意蕴,是阅读的主要切入点,是决定阅读效果的主要因素。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优化教学过程,突出“读”和“感”的环节,有利于学生领悟经典文本的魅力,实现经典“思想”经典“情感”的内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整合语文教育资源,建构经典阅读平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一理念把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提到了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
(一)高职院校学生人文素养现状令人堪忧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取得了可喜成就,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较大提高。但在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程中,我们长期秉承的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这很容易给实践操作带来误区,造成重专业技能、轻人文素养的现象。甚至有的高职院校借口培养的是生产管理岗位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把与素质教育相关的人文课程大幅缩减,学校几近成为企业岗前培训基地。这种职业教育的功利色彩和短视行为使得高职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特别是国学教育明显缺失,导致学生整体人文素养不高。2014年5-6月,我们选择省内五所高职院校分三个年级层次进行了国学知识素养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892份。经过统计分析,发现学生基础国学素养偏低。例如,在“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的问题中,不能正确回答出是孔子的有673人,占比高达75.4%;在徐州的“汉代三绝”是指汉兵马俑、汉画像石和(A.汉墓,B.汉钱,C.汉帛,D.汉书)一栏中,回答汉墓的59人、汉钱的102人、汉帛的526人、汉书的205人,占比分别为6.6%、11.4%、59%和23%。甚至对于中国的古典名著,有的学生也接触较少,在问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四大名著中你读过几本时,仅有18.1%的学生回答全读过,有62.6%的学生读过其中的一到三本,还有19.3%的学生一本都没读过。调查结果显示,高职学生国学素养参差不齐,阅读范围相对狭窄,文史哲常识功底不扎实。这种情况表明,高职院校亟待加强学生国学知识教育,提高人文素养水平。
(二)国学教育的人文塑造功能1、有利于提升学生人文素养。长期以来,在重技轻文的职业教育领域,学生缺少的不是技能,而是文化。高职院校受办学成本制约,急功近利,片面重视技术培养,轻视人文教育,造成高职学生文化知识和人文素养普遍缺失。而国学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结晶,是培育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最佳资源宝库。高职院校开展以经史子集为基本构架的国学教育,让高职学生徜徉其间,获取人文知识,得到人文教化,提升人文境界。2、有利于唤醒学生民族意识。著名学者杨叔子先生说:“民族的概念主要是人文文化概念而非遗传基因的概念。基因只能决定是什么种族,不能决定是什么民族;没有自己的人文文化,就没有这个民族。”高职生如果缺失基础文化素养和传统文化滋养,就会失却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定力。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国学,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道德理念,是古人千锤百炼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遗产,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高职院校实施国学教育,有助于学生传承文化命脉,唤醒民族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培植爱国情操。3、有利于培养学生品德修养。学生缺乏自信、对未来感到迷茫、学习动力不足、责任意识淡薄,这是高职院校存在的普遍现象。国学注重对人的道德熏陶与人格培养,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体现的理想追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胸襟,“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格尊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正气,“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等,都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高职院校把国学教育切入到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文素养教育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进取的精神和完善的品德。4、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竞争力。钱穆先生认为,知识和权力都是生命所使用的工具,而非生命本身,只有人的道德精神,才是人的真生命,也才是历史文化的真生命。未来人才市场的竞争,不是单一技术的较量,而是综合素质的比拼。国学是建构和谐社会的文化资源、思想资源,也是我们不可或缺的道德精神资源。通过国学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传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加强内涵修养,塑造具有民族精神血脉的现代中国人格,提高综合竞争力,为将来的就业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二、国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路径
(一)改革教学内容体系,增设国学课程高职院校可根据实际,调整教学内容体系,增设国学课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1、在教学内容上坚持主题教学。即对一部国学著作不作泛泛空讲,而是选取一个主题深度解读。例如,教师讲解《论语》时可重点讲“君子之道”,讲解《道德经》时重点讲“自然之道”。这样,学生才会理解得深、记忆得牢。2、在教学方法上注入现代元素。即教师在讲授国学时尽量避免单纯的理论灌输,要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引入现实事件作为典型案例,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播放视频,以优化教学环境,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在讲授孔子生平时,可配合播放电影《孔子》片段,让学生形象地了解“鲁国三桓”等历史知识和事件。3、在成绩考核上强调知识素质并重。学生的国学课成绩可由四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20%;自选项目成绩(演讲、背诵、课外人文知识三个项目任选一)占20%;期末考试占30%;学生养成素质表现占30%。这种考核结构,导向明确,知识和素质并重,引导学生既关注学习知识,更重视行业实践,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文素养。
(二)加强课外实践体验,传承国学技艺国学教育路径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须重视课外实践环节,只有课内和课外互补,理论和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在体会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升华,才能真正实现“知行合一”的育人宗旨。1、组建国学社团。社团是高职院校培育学生兴趣爱好、锻造能力技艺的主要阵地,也是职业教育的一大特色亮点。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组建国学社团,社团下面分类设置协会,指定专人负责,并组织开展相关实践活动。例如,指导国学社团成员组成国学演讲团,在各班级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巡回宣讲;指导书法协会成员开展书法大赛、绘画协会成员开展国画比赛等活动。2、确定“国学月”。把每年端午节所在的月份定为学校“国学月”,集中开展弘扬国学内容的诵读、演讲、辩论、知识竞赛等国学实践活动。例如,借鉴中央电视台热播、深受学生喜爱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组织学生开展国学技艺比赛,如汉字听写大赛、学经典朗诵大赛、唐诗宋词背诵比赛等,推动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提升。3、定期举办国学讲堂。国学经典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对于净化学生心灵、规范人的品性、提升道德品质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名家的国学讲堂,如同精美的文化大餐,可以使学生在精神上得到滋养和享受。高职院校可以不定期邀请国学专家来校举办讲座、读书论坛和互动交流等活动,引导学生国学修身。4、开辟国学阅览室。国学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由国学教育的受体变成自觉的主体,进一步提升人文修养。为了浓郁校园国学学习氛围,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可以在图书馆内开辟专门阵地,成立国学阅览室,让学生主动走进阅览室,汲取国学营养。阅览室陈列内容可按史学名著、考古发现、历史事件、地理典籍、文学名家、诗文总集、古典名著、古今楹联、书法名家、绘画流派、医学养生等内容分类。鉴于高职学生的特点,阅览室图书管理员应选择具有一定国学水平的教工担任,及时向学生提供必要的阅读指导。
(三)借助互联网平台,传递国学正能量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已把我们带入了互联网时代。网络教育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形式,其覆盖范围之广、渗透力之强是传统课堂教学所无法企及的。因此,高职院校要顺应时展,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国学教育。通过构建网络平台,开辟国学专栏,激发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和便利性,并自觉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
(四)注重反馈强化,提升国学素养国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增长学生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艺,提升人文素养。在国学教育的实施路径上需要有一套健全的考核评价机制,来检测和强化国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效应。首先,要有激励举措。对在国学教育实施中组织落实好、主动创新多的部门给予表彰奖励;对国学技艺掌握好、国学实践中表现突出的学生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其次,要有约束机制。对日常表现欠佳、人文素质偏低的现象和行为,要作为反面教材,拿到国学课堂上进行讨论,让学生认真反思,集中批判,触及思想,然后改之。第三,要持续强化提升。在推进国学教育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学期为时间单元定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情况进行跟踪检测。这种动态检测,既要有横向比较数据(实施国学教育与没有实施国学教育的校与校之间、班与班之间),更要有纵向比较数据(学校内部推进国学教育前后对比、学生个人接受国学教育前后素质变化对比)。通过对这些比较数据的分析,可以评判某个时期的国学教育质量,以积累经验,修正不足,推动学生人文素养持续提升。
三、实施国学教育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条件保障
高职院校实施国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由某个部门单独完成。只有全校上下凝聚共识,长期坚持,才能收到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终极目的。
(一)加强领导,成立专门机构为了切实加强对国学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学校应成立“国学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这一专门机构,负责领导全校国学教育工作的开展。领导小组组长应有校长担任,分管教学和学生工作的副校长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国学教育办公室,办公室可设在教务处内,由教务处处长兼任办公室主任,其主要职责是拟定学校国学教育实施方案,协调部署全校的国学教育工作。
(二)把好源头,选配国学师资师资队伍是保障国学教育质量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在配备国学师资时,无论是技艺国学的指导教师还是知识国学的讲授教师,都必须为中文专业出身,具有深厚的古典文学、文字和史学功底,具备讲解和传授国学知识和技艺的能力,能将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用通俗的语言细致入微的阐释,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技艺国学的指导教师还应在书法、古典音乐、国画等某个领域有较深的造诣,让学生有兴趣学、学得会。庄子在《逍遥游》讲:“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国学教师还要不断地积累学习,适应时代要求,注重知识更新,将传统与现代对接,以保证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有效提升。
由于通识教育理念在我国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不快,而且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的理念也并不强烈,所以一直都处在被忽略的状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以致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还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1.全面发展的意识薄弱
在现在的高等学院中,还进行分专业的学习,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只学习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东西,学校也只强调专业指导的重要性,使得大学生缺乏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的教育方式与通识教育所强调的全方位的知识传授和素质培养的宗旨相悖。
2.人文素质的培养缺乏载体
人文素质的培养是用通识教育课程作载体,但现在的高等院校普遍缺乏系统的通识教育课程。虽然高校各个学科课程有设置,但是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杂乱,没有整体的规划。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只注重专业课程,对其他课程则应付了事,而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是以课程教育为基础的,因此要想加强人文素质培养,一定要运用通识教育的概念,进行全面系统的学习。
二、通识教育下我国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措施
1.加强通识教育的宣传,改变观念
推进通识教育的发展,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现在我国高校对于通识教育的理解很片面,认为只要开设几门通识教育课程,然后让学生在不影响专业知识的情况下去学习或者干脆搬照一些国外高校的通识教育模式。这说明我们还没有抓住通识教育的本质,只是停留在表面,在走形式。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大对通识教育本质的宣传,让大家能够全面地认识通识教育的理念,再结合我国的国情、文化、民族特色以及高校自身的情况来推进通识教育。
2.建立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学校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途径。推进通识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首先,打破各学科之间存在的差异,在各学科之间建立交叉点。其次,以通识教育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教育为目标,合理的设置两种课程的比重。最后,要按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进行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但前提是要考虑好它们的衔接性。
3.建立系统的通识教育管理体系
完善的教育管理制度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通识教育要更快、更好的发展,应该先设立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管理机构不能太小,要跟系部处在同等位置,再分成不同的小组,各小组分别负责不同专业通识教育课程的管理。通识教育管理制度不但要规范化,而且要细致安排落实到位,保证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必依。
4.完善通识教育的师资队伍
学生要学好知识,提高人文素养,教师是根本所在,教师是学生的指路灯,引导着学生前进。因此,通识教育必须具备优秀的师资队伍,通识教育课程教师的培养须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师要充分认识通识教育的本质,对通识教育有自己的见解和定位,同时能有意识地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要对它们的共性与个性进行区分。因此教师要不断地学习,通过网络媒体平台与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国家的通识教育教师进行交流,以此来丰富自己的学术见识,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
(3)教师要在人文素养方面树立好榜样,起到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满意度;调查
文献表明,“缺陷的人文素质教育”是造成中国当下医德医风滑坡的主要原因之一[1]。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人员,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并在这种新的知识构架基础上,树立新的预防观、大卫生观、大健康观,是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和谐和人们卫生保健需要的根本[2]。因此,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优秀医生,已成为当前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3]。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对哈尔滨医科大学的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146份,回收有效问卷1114份,有效回收率为97.2%。其中男生297人,占26.7%,女生817人,占73.3%。高年级学生556人,占49.9%,低年级学生558人,占50.1%。来自农村的学生548人,占49.2%,来自城市的学生566人,占50.8%。
1.2调查方法
在广泛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自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调查对象对人文素质教育的认识、学校人文素质教育情况和医学生的评价、文明修养与人生态度以及建议,共5个板块,55个条目。调查获得的所有数据采用Epidata3.1进行双录入,校对纠错之后采用SPSS17.0进行分析处理,通过χ2检验分析不同特征(如专业、生源地)医学生之间的差异。统计分析前将专业分为三大类:临床医学专业、非临床医学专业以及非医学专业。
2调查结果
2.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现状
结果显示,38.8%的医学生认为政治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以下简称思修课)对其人文素质的培养起到较大的作用,不同特征(生源地、年级、专业)医学生之间无显著性差异。31.6%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教师总体人文素养一般,还有7.1%的医学生认为学校教师总体人文素养较低,不同生源地之间差异显著(χ2=19.076,P<0.01),不同年级之间差异显著(χ2=23.333,P<0.01)。仅有46.3%的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实际效果感到满意,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48.3%的医学生认为学校图书馆的人文类书籍有价值,另有27.5%的医学生无法作出评价,高年级、低年级之间差异显著(χ2=11.119,P<0.05),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16.452,P<0.05)(见表1)。
2.2医学生人文素养现状
2.2.1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情况。比较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认知情况发现,80.2%的医学生认为有必要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且不同专业和不同年级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仅有18.1%的医学生能完全记得医学生誓词,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20.108,P<0.01),不同年级之间无显著性差异。高达93.0%的医学生听说过“人文精神”等有关人文的概念,但能明确相关概念涵义的医学生却仅有11.9%。24.4%的医学生无法明确政治理论课的人文属性,不同特征医学生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还有14.5%的医学生认为思想品德课不属于人文课程,高、低年级相比较差异显著(χ2=6.740,P<0.05),不同专业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2.2.2医学生对人生态度的认同情况。结果表明,目前医学生对人生态度的认同情况不容乐观。医学生对于“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观点持有不同的态度,其中18.9%的医学生居然赞同此观点,城乡医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14.025,P<0.05)。仅有33.2%的医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其梦想,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47.405,P<0.01),高年级、低年级相比差异显著(χ2=14.122,P<0.01)。近20%的医学生还未认识到伦理规范对科技发展的重要性,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22.917,P<0.01),城乡医学生之间差异显著(χ2=33.893,P<0.01)。针对“医生冷漠、自私、拜金”观点,60.3%的医学生对其持反对态度,其余医学生对此持赞成或无所谓的态度,不同特征医学生相比均差异显著。可见,部分医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认识还不够深入,这将会对其人本价值观的践行产生阻力(见表3)。2.2.3医学生对人文行为的遵守情况。通过对不同特征医学生人文行为遵守情况的比较发现,89%的医学生基本能“不说脏话”,城乡之间差异显著(χ2=11.881,P<0.05),高、低年级之间差异显著(χ2=10.842,P<0.05),不同专业之间差异显著(χ2=17.245,P<0.05)。86.5%的医学生基本能“拾金不昧”,城乡之间差异显著(χ2=15.512,P<0.01)。87.5%的医学生基本能“助人为乐”,城乡之间差异显著(χ2=12.900,P<0.05),不同专业相比差异显著(χ2=23.559,P<0.01)(见表4)。
3讨论与建议
3.1加强教师人文素质教育和学科融合型教师培养
38.7%的医学生认为教师人文素养一般或较低,这可能与教师缺乏授课技巧,人文素养不高,师生比太低,科研教学压力大等因素有关。有研究发现,哈佛医学院师生比最低为5∶1[4],其人文课程教师均有博士学位,部分教师不仅医术精湛,还对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有深入研究,且癌症患者、器官移植者等都是其人文师资中的一部分。而国内人文教师主要是两课教师,知识结构单一,师生比极低,一名教师常常要承担上百名学生的人文课程教学任务。为保障人文课程教学质量缓解教师工作压力,学校应增加经费投入,为教师创造走出校门参加各类学术交流会及培训班的机会,开阔其眼界,优化其知识结构;相关部门可定期组织开展“人文教师和医学教师经验交流会”、“教师一帮一”等活动,促进人文教师和医学教师思想交融,加强学科融合型教师培养;适当增加专职教师数量,合理分配教学任务,使教师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去研究和创新教学方法;开展教师文化体育健身活动,促进教师身心健康,保证教师以最佳的状态投入到日常教学活动中[5]。
3.2革新医学生人文课程结构
尽管高达80.2%的医学生认为应当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但目前人文素质教育收效甚微。作为医学生,能完全记住医学生誓词者仅占18.1%,仅33.2%的医学生认为救死扶伤是其梦想。在对人文概念的理解和思修课人文属性的认同上,低年级医学生居然明显优于高年级医学生,这可能与人文课程开设集中在低年级阶段,高年级医学生人文课程开设断层有关。众所周知,思修课在人文课程中所占比重最大,师资最多,结果却发现,仅38.8%的医学生觉得思修课的作用较大,较之于“仅有46.3%的医学生对人文课程的效果较满意”更低。由此可见,增强人文课程结构科学性、延续性,打造一个能切实塑造医学生高尚医德情操的优质课程群已迫在眉睫[6]。针对不同特征医学生开设不同的人文课程有利于因材施教。低年级医学生刚进入校园,需要了解一定的人文理论知识,应该开设人文知识丰富的课程;高年级医学生面临实习就业,应主要开设一些实践性更强的人文课程为其提供实习就业指南(如:医生与患者,能帮助医学生更好地与患者相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设医学人文选修课,为医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并且将人文课程延伸至临床实习阶段,使医学生人文素质在实践中得到升华。
3.3重视图书馆人文文化宣传引领作用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48.3%的医学生觉得图书馆人文类书籍有价值。可能是因为学校相关部门还未意识到图书馆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图书馆人文类书籍较少或质量不高。图书馆的人文资源是进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物质基础,通过非职业性人文阅读,影响并指引医学生探索人性的真谛,从而在灵魂深处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医德良心,有助于保持医学职业人格,远离卑鄙、阴暗和肮脏,更好地为患者服务。[7-8]建议在了解和把握医学生实际阅读需求的基础上,改变图书馆的陈旧布局和书籍结构,增强馆员的人文意识和服务意识,体现“以医学生为本”和“以医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吸引医学生参与阅读,进而热爱阅读,在阅读中体味人文情怀。
3.4关注农村地区基础人文素质教育
对城乡医学生人文素养进行比较发现,除“科技发展应以符合伦理规范为前提”一项之外,城市医学生都优于农村医学生。城乡医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高等教育,但其人文素养却存在明显差异,究其原因,政府对农村基础教育投入严重不足,农村学校师资和设备都得不到保障,且部分农村家长未尽到人文关怀职责,皆是影响农村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因素。据统计,农村中小学生年人均公用经费仅28元,低于20元的县占30%,公用经费为0的县占10%,2003年农村流动人口就已达到1.139亿,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家庭人文关怀和人文教育缺失[9]。政府出台的“三支一扶”、“免费师范教育”等政策虽有一定的效果,但对于广大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来说,仍只是“杯水车薪”。要改善农村基础人文素质教育,还须政府进一步加大经济投入,配备软硬件设施,夯实教育基础,缩小城乡基础教育设施之间的差距。与此同时,应当完善“三支一扶”、“免费师范教育”等政策的配套方案,在方案中必需明确规定毕业生履行支教义务的时间以及考核标准,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毕业生下基层工作,保证农村基础教育的师资(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便是提高待遇)。当然,一味拨款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地方政府应立足本地,加快村镇经济发展,吸引当地人民就近就业,保证学生家庭人文教育和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1]许俊卿,陈泽涛.中英医学人文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2):103-105.
[2]黄进,廖虎,许晓波,等.八年制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的调查[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5):63-64,72.
[3]张新平,陈俊国.中、美、英医学院校人文素质教育比较研究与启示[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5,14(3):224-227.
[4]厉岩,周新文.哈佛医学院的教育概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12,30(3):472-475.
[5]林小容,王绚璇,龚勋.海口市某公务员健康状况调查[J].医学与社会,2015,28(6):4-6.
[6]李恩昌.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发展研究[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4:31.
[7]孟婧.高校图书馆实现医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职能的探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27(4):496-497.
[8]张新华,周志英,姜志胜,等.医学生人文素质与人文阅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1,32(19):63-65.
目前的社会,部分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被金钱和利益所驱使,缺少一种最原始又最为朴素的人文关怀。就拿医生举例,作为知识分子,又有多少是医者仁心的,面对危难之中的病患又有多少伸出援手,大部分是被金钱和利益所绑架。再看看老师,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目前却频出校长或班主任猥亵或学生的案件。这一切的一切说明了什么,是人类文明的倒退还是原始兽性的重燃。目前的这一切是需要我们思考的,究竟是什么导致国人的人性和人文关怀的弱化和丢失。归根结底,是对传统文化的遗弃所导致,汉语言文学中有多少豪情万丈或者凄楚婉转的诗篇,里面的精神和内涵时刻塑造着我们的人文素养和节操,也告诉我们什么叫做“不为五米斗折腰”“悬壶济世”“传道授业解惑”。汉语言文学史不仅仅是文学,里面蕴含最深刻的是哲学。目前,这个社会最为需要的就是宣扬和普及汉语言文学,提升人们的文化素养。
1.迷失的目标和追求
现在,有多少大学生迷失在游戏的世界里,追求所谓的“杀戮、血腥、暴力、美色”来释放现实生活中的压力,甚至有的厌倦生活和工作,对于未来充满了各种消极和负面的情绪。他们忘记了自己读书和学习的目标和追求,有的就像木偶一样机械地在学习生活中挣扎着,或许父母的期望和想法,束缚了他们。另外,目前教育的固有模式,限制他们的思维,在他们的眼里或许只有成绩和证书,忘记了什么是价值,不懂得如何创造价值。
2.人文素养的缺失
由于英语的大流行,让人们迷失在语言的世界里,甚至慢慢地放弃和轻视本国的语言和文化。就拿大学教育来说,很多院校都没有有关汉语言的课程,但基本上都设有英语课。因此,西方文明对中华文明的冲击是相当厉害的,更何况谈及人文素养了,西方更追求弱肉强食,更追求实际,拜金主义就是他们很典型的文化特征。由于对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和忽视,导致了人们人文素养的减退和缺失。
二、培养汉语言文学和人文素质
文化是具有传承性的,不是死的,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进和发扬。汉语言文学也是如此的,中国千年以后出了多少不同派风的诗词歌赋,不同的韵味不同的内涵,交织出了五彩斑斓的诗篇。作为国人,应该对于本国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要学会去发扬。尤其是在这个到处都是浮夸的社会,人们追名逐利、乐此不疲,甚至有的把挣的钱就等价于价值。错误的思想、错误的观念、错误的追求,侵蚀着新一代的青年们,有的学会了炫富,有的学会仗势欺人,有的学会好吃懒做。所以我们更需要大力推崇汉语言文学,大力培养人文素质,从诗词歌赋我们可以找到平静、找到真我、找到自由、找到追求、找到价值感,通过培养的人文素质我们能够更好地领会和感悟,能够更好地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
1.重视教育的力量
学校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质的培养,不能盲目地追求所谓的成绩,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和感悟汉语言文学的魅力,培养他们健康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的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老师的思维和想法多多少少影响着学生。如果老师也是盲目追名逐利的人,很容易误导自己的学生产生错误的认知,目前很多学生接受教育的目的,仅仅为了有好工作有好未来,从未想过自己真正需要什么,从未想过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其实“性本恶”,人天生或多或少都有些原始的兽性,所以需要后天的教化。那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罪犯?其实是因为教育没做好,有的仅仅学习课本的知识,却没有领会它其中的内涵,这导致了部分人还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处世。教育中应当注重汉语言文学,因为它能塑造人的人性和原则,学会去思考,去感悟。文学不仅仅是文学,也不仅仅就是风花雪月,它里面有历史、有故事,它能让你懂得如何涉世如何为人,它同时能够赋予你一个博大的胸怀去包容万物、去海纳百川。因此,我们需要重视教育的力量,不仅仅是在“造才”,更重要的是在“造人”。
2.考试体制的改革
科举考试自中国古代开始实行,被历朝历代所推崇,现在的中国也不例外。这是因为什么呢?当然是因为考试制度有其独有的优点。考试是目前选拔人才最公平的一种方式和制度,当然也会有的现象,但是它目前最为合理和科学,也是最讲究公平性的制度。但是目前中国的考试体制存在一定的问题,太过于注重成绩了,目的性太强,因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有的学校为了盲目地抓成绩,甚至取消体育、音乐等课程,这样出来的学生就只能是考试机器,还不一定是才,同时不一定懂什么是“人”。考试真正的目的是选择人才,但是人才最重要的还是得先学会成人。要通过考试体制的改革,来加强对于汉语言文学和人文素质的重视程度,这样有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3.文化宣传,增强软实力
文化是有感染力的,只要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传播,它会很快的“枝繁叶茂”。因此,可以多在期刊杂志宣传和附摘一些文学作品,让人们多接触,有助于文化的传播。同时也可以在电视节目中,开设中国汉语言文学的相关节目,可以通过文字演化、历史变迁等等来增强文学的趣味性,使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文化软实力是很重要的,它代表着国家的核心竞争力。汉语言文学的发扬与继承有助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有助于中华文化在国际大舞台上傲然立于一方而不倒。因此,在这个新时代里,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加强文化宣传和文化软实力,对于提升国民的整体人文素养和节操很重要。
三、结语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4-12-23 09:15:34
2024-12-23 09:14:18
2024-12-23 09:14:05
2024-12-23 09:13:53
2024-12-23 09:12:35
2024-12-23 09:11:09
2024-12-23 09:09:45
2024-12-23 09:09: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