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一参考范文:教育与人工智能随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人工智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其对教育领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人工智能作为在机器上实现的智能,在很多领域的表现已经超过人类顶尖高手,无论是在传统机械操作的体力劳动,还是在围棋、写作与语言处理等脑力劳动领域。因此有人认为在语文课堂中人工智能最终会取代语文教师。然而,人工智能并不是无所不能,语文教师在实际课堂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因此,面对人工智能,人们应理性看待,既要肯定并充分发挥其优势,也不能神化人工智能而忽略语文教师的作用。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了便利。人工智能将教学变为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辅助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学习内容、方法,从而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学习欲望。不仅如此,通过图像识别技术,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繁重的批改作业和阅卷工作中解放出来,且人机交互技术,可以协助教师为学生在线答疑解惑。除此之外,个性化学习、智能学习反馈、机器人远程支教等人工智能的教育应用也被看好。然而,人工智能不是无所不能的,不能因此而忽略教师的作用,撼动教师的地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有着“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奉献精神,老师的言传身教,像春雨润物细无声。当学生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解决的办法;当学生在人生路上感到迷茫时,教师像引路人一样为学生指明方向;甚至,当学生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教师能够奋不顾身,为了保护学生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例如,地震中用自己瘦弱的身躯保护了四位学生的谭千秋,马路上挺身而出,舍己救人的张丽莉……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以自己的柔弱身躯支撑起一片生命的天空,用行动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大爱赞歌。她践行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展现了人民教师的良好形象。而这些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因此,在教育领域内,不能神化人工智能,不能否认教师的作用和价值。在教师的指导下,合理利用人工智能,二者才能相得益彰,才能为广大学子提供更好的教育。题目二参考范文:一场雷雨,一场梦三十年的漫漫时光,三十年的爱恨纠葛,三十年的泪与鲜血铸就了一场悲天恸地的雷雨。这雷雨下冲刷的,是中国封建旧社会吃人的礼教传统,是剧中人痛苦与矛盾交织的爱恨情仇,是命运之神狞笑的薄薄嘴角……一场雷雨,一场梦。梦醒之后,一切成空。悲剧的初始,往往是一个并不动人的错误。富家少爷在空虚无聊的生活中与家中女仆坠入爱河,这样的故事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算少见。理所当然,富家长辈愤然反对二人“悬殊”的交往,在大年三十的夜晚生生将怀抱婴儿的女仆赶走,还“用心良苦”的强要了他们的第一个儿子,悲剧在这里开始酝酿而出。周朴园,作为剧中矛盾的焦点,无疑是情感冲突最激烈的存在。年轻时爱上侍萍的周朴园,或许还能说是仍有一丝纯净残留。可自那个年三十之夜,他听任家中长辈将梅侍萍赶走,随后娶了门当户对的阔小姐时起,他的心灵已彻彻底底成了利益至上的最佳写照。在三十年后,他重新认出侍萍的那一刻,他所表露出来的情感,不是久别重逢的喜悦,而是彻头彻尾的猜忌、怀疑与恐惧。他想到的是侍萍的到来也许会对他的地位、利益造成威胁,是真相揭穿后自己将面临的尴尬处境,而不是对侍萍悲惨遭遇的同情和怜爱。他口口声声的说他一直留着她喜欢的家具,说他保留她的习惯,珍视那绣了梅花的旧衬衣,可说到底,这些都不是因为爱,都是因为要彰显他那早就不存在的良心,告示天下的人——“看!我是个有情有义的君子!”其实哪里有什么情呢?即使曾经有过,那也在三十年的时光中消失殆尽,他如今所做的一切——给侍萍五千大洋,承诺包管她的生活开支,要她们永远不再踏入周家的大门——都是为了他自己。对周朴园而言,爱情早已是漫长生命中的一点佐料,可有可无,如梦一般不切实际。这个资本家的代表,早已在商界的“熏陶”下,面目全非,不成人形。至于侍萍——悲剧的核心承受者,她的命运无疑是坎坷苦难的,但何尝又不是可悲的呢?回想三十年前的那场爱情,她也是错误缔造者之一。可女人啊女人,你为何纠缠一场无疾而终的情爱三十年,三十年后仍然沉浸于自己所受的委屈与灾难而不能释怀呢?爱也好,恨也好,难道最终受伤的不是自己吗?既然如此,为何又苦苦沉溺,深陷其间?你将这一生的苦难归于命运,归于看不见摸不着的生命之线,念叨着如何苦,如何凄惨,紧紧抓住那血红色的恨意,执拗地不愿放手。难道这就是你生命价值的所在吗?堂堂正正地对峙,随后潇潇洒洒地扬头离去,总比活在仇恨中要舒畅,不是吗?《雷雨》不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也是一个时代所铸造的暴风骤雨。风雨之下,世间一切罪恶丑陋都原形毕露,无处藏身。没有什么爱能穿越这无限悠长的时间,没有什么事能真正达到永恒。人生如梦,梦里泪雨滂沱。梦醒之后,自己的人生还是要自己勇敢的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