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就要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特有的方法,将心理健康知识融入思想品德教学,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感受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本文从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入手,阐述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提出了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一、初中生心理健康状况
当前,我国初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调查发现,大约有15%的初中生有心理健康问题。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容易做出逆反和偏激行为。一些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中不良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应引起教师的关注。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俞国良曾说过:学习不好是次品,身体不好是废品,品德不好是危险品,心理不健康是易爆品。这句话告诉我们,学生的心理发展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与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这就要求我们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是祖国最有力的后备军,是祖国的未来,因此其心理发展与国家发展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是社会和时展的内在需要。
2.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在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处于过渡时期,尚未成熟。初中生对外界的新鲜事物都有好奇心,可塑性非常强,因此教师要在日常教学中加以引导,为学生的心理发展指明方向。
因此,教师要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花费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人格。
三、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利用案例进行教学。
思想品德教材包含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案例,这些案例是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利素材。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找对案例切入点,就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例如,教师可提供以下案例:初中生李某学习努力,原本成绩很好,但进入初中后,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害怕同学超越自己,也害怕看到老师和家长期盼的目光,这给他自己带来了极大的心理负担,导致成绩一日不如一日。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了解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思想品德案例,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学会排解心理压力,避免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2.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虽然初中思想品德教学案例丰富,但并不是所有的案例都可用于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制订教学计划,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教师不能一味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随意使用案例,否则就会导致案例与教学脱节。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设计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做到“量体裁衣”、“对症下药”,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发展。
3.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
一、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
青春期的初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强。因此,这一阶段,也是对初中生违法犯罪行为进行预防教育的有利时期。每一个学校、每一个班级,肯定都会存在着一些问题学生,就是我们常说的“后进生”,他们虽然为数不多,但也不容忽视。后进生的转化一直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点、难点。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我认为,转化后进生的最好方法是学会用爱心感化他们,使他们从后进的阴影中走出来。我们要真正公平地爱学生,用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把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真正当成逐步走向成熟、走向自觉的学习主体。问题学生缺少自信,缺少关爱,现实的学校教育中常被冷落,因此,班主任应该多关爱他们,肯定其每一个优点和进步,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关心和温暖,然后引导他们反思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有针对性地进行疏导教育,让问题学生做一些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做一些擅长的事情,多肯定表扬、激励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比如很多问题学生比较好动,那么让他们在运动会上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在为班级争光的同时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也促进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班主任要把爱心渗透到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教育应该是温馨的、洋溢着浓浓的爱意的,班主任要把自己融进学生之中,将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让学生感受爱、接受爱、学会爱、乐于爱,使后进生在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并得到感化。要把初中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教育初中生要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刻注意日常生活细节,杜绝不良行为,远离违法犯罪。教育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有做好问题学生的预防工作,才能有效减少和避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二、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仅要教给初中生文化、知识和技能,而且也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合格公民,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班主任要设法丰富班级文化生活,预防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围绕法制教育主题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各类法律知识竞赛、法律问题专题讲座、法制辩论会、法制演讲比赛、参观访问法制教育基地等,让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现实生活,增长见识,增强抵抗违法犯罪行为的能力;让学生观看法制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结合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实际,通过写周记、写小论文、写心得体会等,加深自身的思想认识,促进初中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开展相关主题的道德教育活动:如胡总书记所倡导的社会主义“八荣八耻”的荣辱观教育,让初中生知荣辱、树新风;感恩教育,使初中学生学会感恩,做一个有良心的人;公民道德教育,教育学生做社会的合格公民。通过家长会、家访、成立家长委员会等活动教育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要教育家长学会与孩子交流沟通,了解孩子内心,了解他们内心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消除初中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良因素,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三、把法制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联系起来
关键词:初中生;早恋;辅导策略
近年来,早恋已成为初中生的实际问题,由于初中生年龄偏小,正处在青春发育期,青春期是一个人由不成熟发展到成熟的关键时期,是一个充满依赖性与独立性、幼稚性与自觉性矛盾斗争的复杂时期。她们大多天真、单纯,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各种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入,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思想也更加开放,这为现代教育提出了一个更新、更棘手的课题---早恋。初中生由于对恋爱缺乏正确的认识以及充分的心理准备,早恋中的波折往往成为心理问题的应激源,因此如何引导初中生正确对待早恋,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是青春期教育的关键,分析初中生的恋爱心理特征,为开展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加强新时期初中生的素质教育和心理咨询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也有助于我们采取相应的、有效的措施,解决好初中生“早恋”问题。
一、分析初中生早恋心理的成因
初中生早恋心理的成因,是自身因素、家庭和学校教育及社会环境影响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自身因素的影响
初中生身心正处于急剧发展变化之中,同时也处于尖锐矛盾期,在这个时期早恋往往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影响,现在生活富裕、营养好,加上吃了含有激素的食品或快餐,使如今的孩子普遍早熟。“性加速现象”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助推剂”。性成熟的前倾或性成熟的加速现象已成为事实,因为初中阶段性心理方面是正值青少年的心理断乳期,他们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他们既要表现自己,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又缺乏自控能力。加上外界的刺激的诱导,以及初中生道德观念相对薄弱,随着物质条件的改善、娱乐场所的增多,方便了初中生学习之余的单独交往。如电话、电脑的普及,加上网吧等娱乐场所诱惑,扰乱了校园的平静。
2.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家庭教养方式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启蒙读物”。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是孩子最主要的生活区,“影印作用”即是父母对孩子最初最深远的影响,早恋与父母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1)有部分家长对子女期望过高,只注重学业成绩。平时在与家长交流过程中,笔者了解到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使子女出现过重的压力,情感的失衡,促使他们希望有一个理解自己、安慰自己、能与之交谈的知心朋友,而此时男性的果敢、刚毅与女性的温柔、细腻的互补性使异性同学充当着这一角色的理想对象,引起了早恋。
(2)残缺的家庭教育造成亲子关系冷淡。很多父母由于工作忙忽视这个阶段子女的需求,以及对孩子的教育;只拿钱去满足孩子的要求,而往往这种孩子早熟,有钱就容易引起人的爱羡,并成为别有用心者利用的对象。有的父母自身人格有缺陷,或心理不健康,双方情感不和谐,甚至父母离异、判刑的,这种孩子就得不到家庭温暖容易寻求感情补偿。
(3)受长期的封建观念束缚而导致错误的家教方式:在家庭教育中往往把说成是低级下流的事,当孩子提及此事时,家长不是闭口不谈就是大声斥责,给增添了更多的神秘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反而引发了孩子“早恋”的心理。但当孩子有了“早恋”的行为时,家长不是耐心的去疏导,轻则严加制止,重则给予惩罚,甚至严厉禁止孩子正常的异往,至使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用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的话说,这叫“罗米欧与朱丽叶效应”,也就是说外界压力越大,就越发诱发早恋。给正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极大的心理伤害,也增强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
3.学校教育失衡
长期以来,学校过分强调学习成绩,机械地要求学生学习、学习、再学习,却漠视对他们进行青春期心理和性的健康教育。不仅如此,学校也无法提供更多的课外活动来调节他们内在情感的需要,造成他们旺盛的精力无法得到及时转移。于是,一次美丽的邂逅、一声温馨的招呼、一首动听的好歌,都能撩动他们蠢蠢欲动的心弦,少男少女们发生“早恋”,也就不足为奇了。
4.社会大众传媒的冲击
社会环境是影响初中生早恋心理的决定因素。大众传媒冲击着初中生的心灵,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大多以谈情说爱为内容,如:婚外恋、第三者等,对于电视伴随其成长的这代初中生来说,他们模仿力很强,再加上社会对学生早恋的渲染,描写学生早恋的作品、影视节目纷纷出台,对早恋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于是,荧屏中的“调味品”成了早恋的“催化剂”;还有社会上不良书报杂志、低级趣味的影视录像等使青少年误入歧途;黄色网站污染和刺激初中生纯洁的心灵,对初中生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说文化传媒是影响初中生早恋的主要途径。这些书籍、报刊、网络通讯的性质、品位、内容、导向,直接关系到初中生早恋的心理健康。
二、初中生早恋问题的辅导策略
有学者提出早恋现象既属于情感教育范畴,又属于人际关系指导和性心理教育的范畴。对此,针对目前初中生早恋原因的调查分析,笔者提出了三条辅导策略,分别是学校、班主任以及家长的辅导对策。
1、学校方面的辅导对策
学校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中心场所,学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里,学校环境的好坏对他们的影响非同小可。因此,一个有良好的校风、学风和班风的学校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为此,学校对预防学生早恋问题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性生理、性心理的青春期卫生教育
让学生明白“早恋”对处于求学阶段的他们有一定的危害,如:分析一些因“早恋”而误入歧途的案例供学生参考;定期对学生进行“早恋”的危害性的主题教育等。通过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处理好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初中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高峰,喜爱活动,精力充沛。学校应组织他们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开设第二课堂兴趣小组,设法把初中生的兴奋中心和充沛的精力集中到学习和集体活动中去,有意识地转移对异性的过分关注。要让学生具有分辨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虽说我们不能回避传媒的冲击,但可以组织学生对热门话题进行讨论或组织辩论赛。目的是要净化初中生成长的环境,杜绝不健康书刊流入学校。
(3)开设心理咨询门诊
有计划地进行青春期性知识、性道德教育,解决学生的诸多烦恼。学校应布置青春期教育展室,定时对学生开放;定期邀请医学专家为学生讲解有关性知识,让学生正确认识性的有关问题,打破神秘感和好奇心;避免外界各种不良因素的刺激和影响,使他们在男女交往中自尊、自爱的道德品质。
(4)开展多方位心理宣传
学校开设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周;编辑心理小报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橱窗;利用网络优势,开设网上心理宣传;学校广播室应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节目;向家长和社区分发心理健康小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
(5)齐抓共管启蒙教育、加强与家庭和社会的联系
针对初中生“早恋”不愿让家长知道的普遍心理,学校可通过“家长学校”向家长宣讲青春期发育以及青少年身心卫生的有关知识,争取家长的配合;对于家长的文化水平的差异,作为学校要适时指导家庭教育,建立家校信息平台,开办青春期性知识家长讲座,提高家长素质,让家长了解孩子的生理、心理变化及需求,及时与孩子沟通和交流,并协助学校和教师做好孩子的工作,抓住最佳的教育时机。同时,增强学生家庭的责任感,学会正确处理问题,懂得约束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另外,还可请医学专家、心理咨询专家、学者等对教师进行专门培训,使教师给学生以必要的指导。通过学校、教师和家长相互协作,从认知、情感、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正确而又全面的爱情启蒙教育,让学生真正懂得什么是爱情,如何处理感情,为什么“准备爱情”等,设立一种理想的人格化的目标,去引导学生追求人的完美化,树立学生崇高的爱情观念,使心理与生理发育同步。
2、班主任的辅导策略
班主任要十分重视青春期学生的教育,要掌握教育的主动权,把工作做在前面。通过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把学生的精力吸引到学习中去。一旦发现学生早恋要及时找他(她)个别谈心,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正如有学者说“教育本是脑力活,巧用情智才成功”。
(1)要采取正面说理.启发诱导的方法,指出早恋的危害。教育学生学会宣泄和转移。所谓宣泄,就是把自己的苦恼告诉自己最信赖的人,一吐为快,或把火发在日记上,以此来减轻心理压力。所谓转移,就是要充实自己的生活,多关心点国家大事,多参加集体活动,把自己放到集体当中去交更多的朋友,使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把主要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最好采取类比的方法,“兴发于此,意归于彼”,让学生主动把早恋心理转移、升华到学习等健康活动中去。
(2)对于坠入爱河较深的学生,要恩威并用,多关心他们的学习、生活,用支持疗法给予适当的理解,同时要以校规校纪、道德、法律不允许,经济不能自立相警告,特别指出这样下去往往会失身或失足,造成终身遗憾。
(3)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相互配合,要劝告家长不要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不要采取打骂等过激行为。谈话之后,要注意观察,给学生思考判断、决策分手与否的时间,准备下次该怎么谈,不要急于求成去解决问题。
另外,班主任做具体工作时,男女生应该区别对待。如女生的心理复杂,更为敏感,需要细心引导。而男生则更需要老师能像朋友一样以诚相待,以心相交。要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的各种言行和情感。教师和家长应使学生理解:他们之所以要对早恋学生进行教育,绝非由于视早恋为罪恶,而是出于对学生的关心。要平等地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让学生体会教师和家长是理解、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是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和幸福着想的。
3、家长的辅导策略
作为家长要以疏导的方式解决这种问题,尊重青少年的感情,不要以家长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早恋对青少年是正常的,家长不必把它看成大逆不道的滔天大罪。高压会带来严重后果,家长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对早恋子女进行疏导。
(1)尊重子女。如果家长们能尊重子女,珍视他们的感情,并和他们一起审视这种感情,共同探讨初中生恋爱值不值,这样会比强制干涉的效果好。
(2)换位思考。如果家长能进行换位思考,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用他们的观点和思路去分析面临的情境,会发现家长也有他们不足的地方。
(3)民主家教。做父母的一定要采取民主的教育方式,这样家长就能知道他们真实的想法。而且这对于培养孩子开朗的个性和创造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4)科学指导。可以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和孩子心平气和地谈一次,看看谈恋爱对学习是否有影响,让孩子权衡一下学习和谈恋爱哪个重要,但最好不要直接干预,应该给他们一个自己选择的机会。
有研究表明,青春期恋爱是影响青春期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学校要开展性教育和心理咨询,引导她们正确处理、调节和控制自己的生理欲望和心态,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使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学习上,提高各方面素质。及时帮助初中生排除青春期困惑,对预防因青春期困惑引起的精神疾病,避免不幸事件发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建议学校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为当务之急;建议班主任要注重对学生的青春期教育;建议家长要与孩子多沟通,协调亲子关系,去理解子女的心理需求;建议初中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丰富自己的课余生活,开拓交友范围。学会自尊和尊重别人,有益于文明态度的形成和珍惜两性同学间的友情,正确认识自身身体变化,建立正确的异往途径。
参考文献:
[1]董萍华.初中生早恋问题的调查与思考.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2
[2]满洁.浅谈中学生早恋的原因及对策.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01
[3]李力红.青少年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4页
[4]洪嘉禾著.性的教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第214页
[5]李丹编著.学校心理卫生学(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164页
[6]彭建飞,冯周卓主编.班主任心育艺术(M),湖南人民出版社,第三版2004.
[7]熊川武,江玲著.理解教育论(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4
上海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心在2013年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规模的调研。从调研结果中可以发现,随着社会各界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度的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总体有所提高。尤其是一些积极落实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小学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但是,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生活事件的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没有减少。因此,在这个发展与困难并存的时期,心理健康工作应该基于跨部门、跨学科的调查结果,顺应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
一、项目设计
(一)目标
按照心理健康水平,通常将学生分为常态学生、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三大类。目前,广大中小学校虽然以常态学生为主,但同时也存在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而这三类学生所需要的心理健康服务是不同的,应该为三类学生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服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立医教协同的心理健康服务机制刻不容缓。医教结合的心理健康体系并不是要回到问题取向,而是希望为每一个层面的学生提供他所需要的服务,以此提升心理健康三级预防工作的效率。
(二)内容
1.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与评估系统的研究
和高校相比,在中小学推行心理健康监测的工作一直还在探索中,相关量表和常模需要不断进行优化。但是,中小学在坚持以发展为导向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过程中,及时发现心理问题同样重要。因此,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是一项需要重视的工作。
2.不同需求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促进与干预方案
对于常态学生、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应该为他们提供适宜的心理健康服务。对于常态学生群体,最主要的工作就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高危学生群体,我们采取主动跟进式的预防性干预措施;对于症状学生,应采取综合干预,既包括心理医生和教师的共同干预,也包括干预手段的综合化,在用药的同时辅以学校心理咨询师的心理辅导,在手段和人员两方面实现综合干预。
3.学校与医疗机构儿童青少年心理服务协同机制的构建
对于上海市而言,以区为主体,发挥各区县心理中心的服务功能,能够更好地覆盖到每一所学校,更好地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转介制度,使学校在发现问题时,能第一时间与医疗机构保持通畅的联系。
4.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教育生态系统建设
在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环境的建设是非常重要的,主要包括家庭环境和学校环境的建设,给孩子创造积极健康的成长环境。
(三)路线
通过筛查、临床评估和需求分析,将学生分为三类,每一类学生在后期有不同的评估内容。对于常态学生,以发展性指标为基线,开展日常的发展性辅导;对于高危学生和症状学生,则结合发展性指标和症状指标,开展预防性干预以及医教结合治疗。并对三类学生进行相应的效果评估,最终落实医教结合的心理服务协同机制的构建以及教育生态系统的建设。详见上页图1。
二、项目进展
(一)中学生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速度是不同的,发展领域也是不平衡的。因此,教师可以结合调查结果,根据孩子的心理发展水平选择更合适的心理课程内容。
本项目对上海市四个区12所初中和12所高中除毕业年级外的一半学生进行了筛查。选用的工具主要包括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表(SCARED)、青少年抑郁自评量表(KADS-II)。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有所提高,主要是情绪问题:焦虑症和抑郁症。在筛查结束后,针对超出标准且愿意进一步参加项目的学生进行进一步的评估,评估工具为简明儿童国际神经精神访谈工具(MINI)。
从初步研究结论中可以看出,情绪问题是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高中生的情绪问题比初中生更严重一些,焦虑的人数多于抑郁。在现实中,由于抑郁容易导致自伤、自杀等不良后果,更容易引起教师的重视,而焦虑却常常受到忽视。调查结果提示学校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焦虑情绪。在对焦虑进行细分时发现,初中生中最突出的是社交恐惧,其次是广泛性焦虑,且初中生的焦虑问题随年级呈现显著性递增;高中男生的焦虑多和学业有关。在抑郁方面,无论初中还是高中,男生的抑郁得分都高于女生,差异显著。这些问题的发现给团体辅导的选题提供了依据。
此外,研究对情绪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划分。包括自身因素、生活事件因素以及环境因素。从表1可以看出,对于中学生来说,生活事件的影响最为严重。
由于情绪问题是初中生最主要的心理问题,因此本项目首先开展初中生的情绪问题干预。针对常态学生,以心理健康课程与活动为主,并根据项目成果编制了中学生情绪问题预防手册供学生学习使用。针对高危学生,开展为期八次的预防性团体辅导。团体辅导由一名心理医生作为主带领者,两名教师作为副带领者,这样安排主要是因为心理医生与孩子的接触比较少,可能导致交流不畅,而教师的存在可以很好地促进交流的进行。团体活动的主题为“青春飞扬,快乐成长”,主要包括五方面内容:掌握认知与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联系、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降低自己的焦虑/抑郁程度的技能;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增强应对压力的能力,提升从环境中获取支持的能力;提升学生的自信和自我价值。针对症状学生,以心理医生为主进行心理干预。
此外,教师和医生共同制定了一些干预方案和手册,以认知行为干预为主。由心理医生建构框架,教师来完成具体的活动设计,并采用对照实验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团体辅导结果显示,焦虑组有显著的好转,但抑郁组转变不显著。这可能是因为焦虑解决起来更容易,而抑郁往往涉及较深层次的心理问题,较难解决。对接受团体辅导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情绪状态与之前相比,完全改善的占7.1%,略有改善的占14.3%,部分改善的占78.6%,不存在情绪状态与之前相比恶化的情况。
(二)小学生
从调查中看出,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更突出,最主要的问题是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项目对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综合干预主要是从行为干预、家庭辅导和药物治疗三个方面开展。
行为干预部分以团体游戏辅导为主,以兴趣小组的方式招募学生加入团体,开展注意力、观察力、控制力的训练。此外,还进行了行为规划能力的训练,包括上学物品准备、放学物品准备、完成全部作业、完成一日安排、优化一日作息五个版块。
家庭辅导涵盖了八次父母沙龙,采用体验式的形式,帮助家长在实际演练的过程中学会正确看待、正向理解孩子的问题行为(详见图2)。此外,还帮助家长进行家庭氛围调整,即帮助家长调整教育观念,营造支持性的家庭氛围。
药物治疗部分,对于需要接受药物治疗的孩子,家长应该及时带孩子去医院接受治疗。教师可以协助心理医生进行评估,并跟踪服药情况。此外,医生和教师还需要进行定期的案例讨论。
研究结果显示,三方面综合的干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接受综合干预的学生和接受纯药物干预的学生相比,核心症状有了更为明显的改善,日常生活技能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项目收获
(一)心理服务队伍的专业水平得到了提升
教师在对学生心理症状的把握能力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心理医生也对学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项目也使得更多心理医生愿意投入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干预中。
(二)形成了纵横联通的协同服务模式
上海市在市心理中心和市精神卫生中心的基础上,建立了各个区的心理中心和精神卫生中心,并与中小学校的心理室紧密联系,实现心理教师、学校、家长和心理医生协同服务。
(三)优化了学校心理服务网络与方案
每个学校成立心理健康工作小组,小组由分管领导、德育处、教导处、青保、心理教师和班主任组成。
(四)改进了教师和家长的教育观念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积极心理学
一、研究目标
(一)认识性目标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实效性目标
1.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仁爱品质和能力。
2.有效构建了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
二、研究内容
(一)进行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仁爱能力的研究。
(二)开展构建学生仁爱动力系统的研究。
三、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随机分层抽样法、整群抽样法、图表法、文献法。
四、研究措施和活动
我校把该课题工作列为学校的特色工作,围绕课题研究,课题组开展了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大量活动,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课题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活动有组建课题团队、制度建设。课题成功立项后,研究措施和活动按普及―实践―提炼的指导思路划分,主要有三大类。即学习提升、实践提炼和总结梳理。具体介绍如下:
(一)课题主研团队建设。
(二)制度建设。
(三)学习提升。
近两年来,为了提升课题主研成员和参研人员的心理援助专业能力和教育科研理论水平,同时也为了提升大众对心理援助的常态接纳度。学校多次以“请进来,走出去”和购买专业书籍的方式进行师资培训。
1.市教科所吕安所长、彭晓明主任莅临学校调研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2.聘请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李萍教授对全校师生、家长作关于学习效能和家长效能的心理讲座。
3.课题组购买书籍供全体老师传阅。
4.课题负责人、执笔主研、主研、班主任先后外出培训、考察,返回后在课题推进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四)实践提炼
本课题属于应用型研究。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构建仁爱动力系统,培养学生的仁爱品质。为此,课题组开展了丰富的以心理援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1.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
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主要为同学、教职员工和家长。在本课题中,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成员也是学生的仁爱动力系统成员。学生接受仁爱,拥有仁爱能力后自然会传递仁爱,传递仁爱的积极体验形成积极情绪条件反射后,自然会回报仁爱。介于此,课题组全面推进了拟发的提升仁爱能力的措施:主题讲座、宣传栏宣传、 “心理暗示语”、“自制心灵鸡汤”、“心理游戏”等。
2.提炼后策略的试点推广。
课题拟发的措施经过实践检验,有效性得到了有力证明,为了扩大课题的辐射范围,更广泛地优化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课题组试点推进了实践提炼后的课题策略:QQ群设“今日分享”栏目、举办以“普及、推广心理援助策略”为主题的讲座。
3.建立援助网络,提升仁爱的意识。
课题研发策略的有效性得到了教育局领导的关注和重视,为了让县域内的学生能更身心健康地成长,我县教学研究室于2016年3月设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研员岗位,于县域内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我县的心育网络诠释为心育互联网和心育师生网。
(五)总结梳理
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都是开放的。我们对部分拟发策略进行了必要的修正。课题组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后,形成了3本课题校刊,参加了十多次项目申报和成果展评活动。
五、研究取得的成果
(一)认识性成果。
1.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需要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2. 学生仁爱品质的养成需要仁爱动力系统的良性循环。
(二)操作性成果。
自课题立项以来,课题组针对我校实际情况,从提高学生的仁爱能力和构建仁爱动力系统两个方面入手,开展了扎实有效的自助和助人的仁爱实践活动,形成了具体的分项实施措施。
自助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未出现心理问题的正常学生;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经历了重大负性事件的心理问题易感型学生和已出现心理问题需要心理学专业援助的学生群体;自助助人的策略针对的群体是所有的学生。课题研发的三类策略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融合。自助产生的仁爱能力让学生更好地助人,助人获得的仁爱幸福感让学生更好地自助,助人自助的条件性积极情绪反射让学生付出与获得的仁爱能量得到了守恒,让学生仁爱品质的动力系统得到了良性的循环。下面就本课题研发策略作具体阐述。
1.自助的策略。
此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初中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既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又缺乏多子女家庭孩子间的互助意识。这些特殊性导致了,农村初中生对支持系统中同W的依赖虽高,但却没能得到需要的帮助,因此提升学生的自助意识和能力就尤为重要了。自助的策略实施以来,学生通过多渠道的自助,心理素质得到提高,潜能得到开发,仁爱能力得到提升。自助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提升心理素质,增强仁爱能力。
①培养学生正面解读消极事件的能力和习惯。我们每个人都有把事情想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权力和能力。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做情绪的主人,课题组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征文、工作坊等方式引导学生做正面解读。
②编辑课题组校刊《心灵港湾》、《主研文集》、《心理健康教育》校本教材。
③优化心灵谈话法。优化学生心灵的目的是为了构建学生的精神庇佑所,在学生的精神庇佑所里,仁爱了会宽容,宽容了会感恩,感恩了会奋进,奋进了又会更好地仁爱……在仁爱的循环里,仁爱、宽容、感恩、奋进四种积极心理品质是互相融合,互相促进的。
(2)潜能开发。
①举办心灵港湾工作坊。工作坊的理论建构是:阿德勒团辅;中科院刘善循教授的6S超级学习策略;社科院许金声教授的全人心理学理论;辽宁金洪源的元认识理论。三年多来,课题组在校内对学生提供的工作坊主题有“提升逆商AQ”、“元认知学习法”、“优化亲子关系”、“遇见未知的自己”、“发散思维训练”等。团辅后,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开发,仁爱能力得到了提高。
②构建心灵花园。此策略的主要研发理论:冥想放松、自我催眠、刘善循学习理论(高效学习状态:一份好心情;身心放松;头脑宁静而清醒)。研发此策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身心疲倦时,有退避的心灵空间。
③积极心理暗示。我校运用积极心理暗示的措施形式多样。学校的笑脸墙是图片暗示;班级文化栏“心灵港湾”中的心理暗示语是自我语言暗示;班级文化牌中的班级口号是集体语言暗示;班主任寄语是他人语言暗示。
2.助人的策略。
该策略存在的价值:农村县城、乡镇缺少专业的心理咨询中心,就是县级医院也很少有由专职医生坐诊的心理咨询科,农村初中生求助心理学专业帮助至少得到市里,路途远,诸有不便;社会专业心理咨询机构所收咨询费用高,一般农村家庭较难接受,导致陷入心理问题的学生讳疾忌医,不能及时得到心理学的专业帮助。在助人策略中,付出爱、接受爱、传递爱、回报爱的循环有力地增强了学生的仁爱能量。助人策略具体如下:
(1)关注心理问题易感群体,助其恢复身心状态。
①运用心理测评专业软件筛查、预防。定期对学生进行常规性的心理状态测评,可以及时准确发挥社会支持系统的力量。
②房树人测试。房树人测试能透过被试的房树人作品投射出个人的心理状态,可以作为测试学生心理状态的普查筛选工具。被试只需用铅笔在一张A4纸上任意画一幅包括房子、树、人物在内的画就可以了。
③举办以调适考试状态、管理情绪等为主题的讲座。课题组常规提供的主题讲座有《中考,我来了》、《快乐地做情绪的主人》、《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实现心中的梦想》等。
④编导演心理剧。心理剧通过特殊的戏剧形式宣泄情绪、消除内心压力和自卑感,增强学生适应环境和克服危机的能力。
(2)专业心理学干预,助其体验被助的幸福。
①筛查报送。心理问题像身理疾病一样,发现得越早越容易高效干预,筛查报送主要是由同学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完成的。
②预后支持。在学生接受心理干预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同学需要为学生提供轻松的成长环境。
③心理咨询室提供个案咨询。三年多来,来访学生发给咨询室老师的感恩短信达几百条。
3.自助助人的策略。
此策略的存在价值。农村初中生中,绝大部分人没看过一本心理类书籍,超过一半的学生在家里没有用利用网络查资料的条件,他们的上网率平均达不到1周1次。自助助人的策略实施以恚各类信息的相互分享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运用类心理学知识、心灵成长故事、成长中的心灵感悟、修心格言等精神食粮。精神食粮的补给使学生的仁爱品质和仁爱能力得到了很好的提升。自助助人的策略具体分类如下:
(1)校园广播站设心灵成长故事栏目。该措施的研发理论为,宽容、仁爱、感恩、奋进是人类精神的庇佑所。促进学生精神成长的核心力量是爱!感受到爱的人会真正去爱,爱了会有宽容,爱了会有感恩,爱了会有奋进。爱会传递,恨会感染,充满爱的心灵,恨无处藏身;充满恨的心灵,爱无处藏身。
(2)学生自制心灵鸡汤。心灵鸡汤笔记本是学生用以记录能给自己心灵滋养的正能量信息的笔记本。
(3)心灵的港湾。设计该文化栏目的目的有:一是让同学们在暗示语的帮助下养成良好的习惯,不断完善自己;二是让同学们拥有美好的天使般的心灵,拥有发现真、善、美的天使般的眼睛。心灵的港湾很好地体现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六、研究取得的效益
(一)我校学生行为习惯得到很好的改善。
学校实施培养学生仁爱品质的策略以来,学生的行为习惯有了很大的改变,德育处违规违纪的学生人数逐年降低。
(二)各级各类奖项。
1. 2015年李琴老师独著论文《考试焦虑学生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获本课题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2. 李琴、黄光兵合著论文《培养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的策略》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3. 李琴老师获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学校心理卫生委员会和国家级总课题组颁发的“课题研究先进工作者”称号。
4. 邱凯霞老师独著论文《农村中学师生仁爱关系与英语课堂教育效果》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一等奖。
5. 陈四新老师独著论文《德育工作中仁爱品质的培养》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6. 罗雪梅老师独著论文《让仁爱之光照耀语文课堂》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7. 黄辉老师独著论文《班主任工作中的仁爱教育》获总课题组征文赛二等奖。
8. 2016年李琴、周玲老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成果―《积极心理学引领 课题策略实施―优化学生心灵的心理咨询个案报告》在2016年四川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9. 2016年心育课题《对农村初中生实施心理援助的策略研究》的课题阶段成果荣获2016年度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项目课题研究阶段成果二等奖。(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很好地弥补了省级课题研究中关于优化学生社会支持系统的薄弱环节)
(三)各级部门、单位肯定。
2015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承担仁爱类讲座:《正面解读,快乐成长》、《关注孩子,传递爱心》。
2015年我校心育课题组为公安局设计心理咨询室并在需要时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2015年我县迎教育均衡发展的国检时,丹棱县教育局领导让本课题执笔主研参加座谈会并向教育部领导介绍我校的课题工作。
2015年丹棱县教育体育局微信公众号以《丹棱二中国家级子课题“农村初中生仁爱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获奖》为颂夥⒉嘉倚?翁獾难芯啃Ч。
2016年课题组提交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材料《秉承积极心理学理念,提升学生精神核心素养》被选送参加眉山市教育局组织的素质教育座谈会。
2016年我校的促进学生心理成长的课题策略和心理健康教育特色模式形成的论文《心系全体 关注个体》被县委宣传部作为德育典型案例报送至眉山市委组织部评奖。2016年县教研室设心理教研员岗位,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为我县兼职心理教研员。2016年团县委部署课题组撰写: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经验文章《实施心理指导策略 ,提升积极心理品质》;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示范点工作介绍及总结。
2016年课题执笔主研李琴老师被丹棱县妇联选派至眉山参加 “幸福使者,母亲课堂”骨干讲师培训班的培训。主办单位是市妇联和市教育体育局。
2016年县精神文明办、县教育体育局决定把全县唯一的“未成年人心理成长指导中心”建于我校。建成后的指导中心功能室完备,设备齐全,建设方案的资金预算为45万,全部由政府出资。
七、参考文献
《爱的五种语言》 (美)(Dr・Gary Chapman)盖瑞?查普曼著,王云良译;出版社 中国城市出版社;出版时间 20060年。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文件印发单位 教育部;颁布时间 2012年。
《积极心理学》(爱尔兰)Alan Carr著,丁丹等译;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时间 2013年09月。
【1】万.美国中小学校园欺侮现象之研究[M].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14.
【2】张海燕,刘丽.学校欺侮行为干预研究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5).
【3】张文新,纪林芹.关注学校中的欺负问题[J].教育科学研究,2005,(1).
【4】徐本华,李新旺.关于儿童欺负行为研究的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2,(24).
【5】武建芬.中小学生的欺负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山教育学院学报,1999,(1).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