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高校院校范文

科普 编辑:骁骏 日期:2024-12-26 13:52:41 3人浏览

高校院校范文

高校院校范文(精选10篇) 厦门大学 1、该校是由著名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的,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也是我国唯一地处经济特区的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水平文理综合性大学。厦门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实力雄厚,台湾研究、南洋研究、经济研究、会计研究等成果居国内高校前列。在对台交流方面,该校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难以替代的人文优势,已成为台湾研究的重镇和两岸学术交流的重要高校。该校校园依山傍海、风光秀丽,已成为公认的环境最优美的中国大学校园之一。 2、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化学、海洋科学、工商管理是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广告学、会计学、化学、生物科学、统计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法学、历史学、海洋科学、经济学、财政学、物理学、英语、金融学、行政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福州大学 1、该校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创建于1958年,现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福建省属重点大学。 2、该校拥有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土木工程、电气工程4个博士后流动站。化学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资源勘查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福建农林大学 1、这是一所以农林学科为特色的省属重点大学,其最早前身为1936年创办的福建协和大学农科。2000年,福建农业大学和福建林学院合并为福建农林大学。 2、农林经济管理、生物科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植物保护、林学、蜂学、蜂学、农学、园林、动物医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福建师范大学 1、这是一所具有百年历史和光荣传统的省属重点大学,是我国建校最早的师范大学之一,前身为1907年由清朝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福建优级师范学堂。1953年成立福建师范学院,1972年易为现名并沿用至今。 2、美术学、体育学类、汉语言文学、音乐学、英语、物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经济学、历史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集美大学 1、该校位于厦门集美学村,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九所高校之一。其前身是已故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18年创办的集美师范学校和1920年创办的集美学校(水产科)。1994年,集美学村原集美航海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厦门水产学院等五所高校合并组建为集美大学。 2、该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形成了航海、水产专业优势和特色。该校航海教育是中国培养高级航海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全国和东南亚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国内高水平航海院校之一;水产学科是福建省水平较高的学科之一,在国内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影响 3、现有轮机工程和水产养殖学2个省级重点学科。轮机工程、财政学、航海技术、水产养殖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华侨大学 1、该校是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于1960年创建的综合性大学。这是新中国成立的第一所华侨高等学府,学校直属国务院侨务办公室领导,是国家重点大学,是中国政府面向海外开展华文教育的主要基地,坐落于著名侨乡--泉州。 2、中国语言文学类、土木工程、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旅游管理、材料科学与工程、建筑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福建医科大学 1、该校创建于1937年,其前身是福建省立医学专科学校。1939年改名为福建省立医学院。1949年改称福建医学院。1969年,与福建中医学院、华侨大学医疗系合并,成立福建医科大学。这是一所集教学、科研、医疗、预防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省属重点医科大学。 2、护理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福建工程学院 1、该校于2002年由原福建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福建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组建。办学历史溯源于1896年清末著名闽绅林纾、末代帝师陈宝琛创办的“苍霞精舍”,解放前为享有盛誉的“福建高工”,被誉为福建“建筑业的黄埔军校”、“机电工程师的摇篮”。 2、土木工程、工程造价、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福建中医药大学 1、该校的前身是创建于1958年的福建中医学院,是我国创办较早的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是福建省重点建设高校,2010年3月更为现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具有鲜明办学特色的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 2、中医学、针灸推拿学、护理学、中西医临床医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泉州师范学院 1、该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泉州大学师范学院。1998年泉州师专、泉州教育学院、泉州师范学校合并为新泉州师专,2000年升格为泉州师范学院,系福建省第一所新建地方性省属本科高校。 2、音乐学、电子商务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厦门理工学院 1、该校创立于1981年,前身是2004年经教育部批准在鹭江职业大学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一所全日制本科院校。 2、车辆工程、光电子科学与技术、服装工程、商务英语、国际会展是特色学科专业。其中车辆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福建警察学院 该校前身是福建高等公安专科学校,是一所以培养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和公共安全保卫专业等人才为主的全日制本科院校。刑事科学技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漳州师范学院 1、该校前身是创办于1963年的福建第二师范学院。1986年更名为漳州师范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形成福建省“一南一北”的本科教师教育格局,是福建省重点建设的省属全日制本科院校。化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龙岩学院 该校前身为创办于1958年的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1年原福建资源工业学校并入龙岩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4年升格更名为龙岩学院,历经半个世纪的发展,现成为闽西唯一一所全日制本科高校。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三明学院 该校前身是三明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由三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三明职业大学、三明师范学校合并组建)。艺术设计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闽江学院 1、该校前身是原福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58年)和原闽江职业大学(创办于1984年)。 2、广告学、服装设计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武夷学院 该校前身是1958年创办的福建省南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茶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1、该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2000年,该校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合并。 2、该校既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又是56所设置研究生院、“副部级”大学之一。 3、这是一所具有国内一流,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 4、新闻学、微电子学、软件工程、临床医学、汉语言文学、预防医学、生物科学、哲学、物理学、基础医学、经济学、历史学、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国际政治、核技术、管理科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交通大学: 1、该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896年,原名南洋公学。该校先后合并了上海农学院、上海市第一、第六人民医院、上海第二医科大学。 2、该校既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又是56所设置研究生院、“副部级”大学之一。 3、这是一所具有国内一流,并有较大国际影响的全国重点大学,是我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之一。通信与电子系统、船舶与海洋工程、生物医学工程、自动控制、复合材料、金属塑性加工等若干学科已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4、微电子学、信息安全、信息工程、软件工程、临床医学、口腔医学、生物技术、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信息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工业工程、医学检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土木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工程力学、生物工程、护理学、法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食品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同济大学: 1、该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创建于1907年,原名德文医学堂,1927年正式定名为国立同济大学,该校先后合并了上海城市建设学院、上海建筑材料工业学院、上海铁道大学。 2、该校既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又是56所设置研究生院、“副部级”大学之一。 3、这是一所历史悠久的著名的全国重点大学,由德国人在1907年创办,与德国和欧洲联系紧密,交流频繁。从1952年开始,该校就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专业最全、学科实力一流的工科大学,是我国土木建筑领域的翘楚。 4、动画、软件工程、建筑学、城市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车辆工程、工业设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交通工程、工程管理、德语、地质学、地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历史建筑保护工程、生物信息学、数学与应用数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给水排水工程、工程力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海事大学 1、该校前身是上海海运学院,2004年更为现名。该校最早可追溯到1909年晚清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船政科,被誉为“高级航运人才的摇篮”。 2、物流管理、航海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轮机工程、航运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海洋大学 1、该校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该校是中国 历史最悠久的高等水产学府,被誉为“中国现代水产教育的摇篮”。 2、水产学科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学科是该校实力最强的两个学科。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农林经济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上海中医药大学 1、该校创立于1956年,是新中国诞生后国家首批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 2、中医、中药与中西医结合学科是一级学科授权的博士点,同时也都是博士后流动站,其中中药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一,中医学一级学科排名全国第二。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华东师范大学 1、该校是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研究性大学,成立于1951年。既是国家“211工程”、“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又是56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2、教师教育是学校的特色优势。设在该校的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是全国唯一的中学校长国家级培训基地。 3、汉语言文学、历史学、心理学、软件工程、数学与应用数学、地理科学、对外汉语、化学、生物科学、哲学、学前教育、体育教育、英语、统计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上海师范大学 1、该校创立于1954年,前身是上海师范专科学校,是上海市重点大学,是上海地方大学中一所以文科见长并具有教师教育特色的文理工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2、小学教育、汉语言文学、广告学、旅游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 1、该校是国家教育部直属并与上海市共建、进入“211工程”的全国重点大学,创建于新中国成立不久后的1949年,时名上海俄文学校。 2、西班牙语、阿拉伯语、非通用语种群(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希腊语、荷兰语、朝鲜语、波斯语、泰国语、印尼语、西伯莱语、越南语)、法语、日语、英语、俄语、德语、新闻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财经大学 1、该校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并进入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项目行列。该校源于1917年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创办的商科。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扩展为国立东南大学时,为适应商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商科迁址上海,于1921年成立上海商科大学,这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商科大学。几经变革,定名为国立上海商学院,时为国内唯一的国立商科类本科高校。 2、会计学、金融学、财政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统计学、工商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大学 1、该校于1994年由上海工业大学、上海科技大学、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和原上海大学合并组建而成,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2、钢铁冶金、机械电子工程、流体力学、社会学是国家重点学科。金属材料工程、美术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华东理工大学 1、该校原名华东化工学院,是教育部直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56所设置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 2、应用化学、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生物工程、社会工作、自动化、环境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上海理工大学 1、该校前身是华东工业大学(原上海机械学院)与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99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并入学校。2003年上海医疗器械高等专科学校和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划归上海理工大学管理。这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上海市属重点大学。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东华大学 1、该校创建于1951年,前身是华东纺织工学院,先后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东华大学。 2、这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是国内纺织领域的最高学府。 3、纺织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轻化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日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应用物理学、环境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1、该校前身是上海交通大学机电分校和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创建于1978年。 2、社会保障、车辆工程、材料加工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4个学科是学校首批硕士点。艺术设计、交通运输、工商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海关学院 1、该校是全国唯一一所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的本科高校,创建于1953年。现为全国唯一一所系统设置海关学科课程和专业的本科院校。 2、法学、税务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电力学院 1、该校创建于1951年,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的发展演变。1985年,更名为上海电力学院。这是一所以工为主,兼有理、文、管、经等学科,主干学科电力特色明显的高等学校。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热能与动力工程、自动化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 1、该校创建于1960年,目前已发展成为一所规模适度、多学科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经贸大学。该校发起并成立了“关贸总协定上海研究中心”、“世界贸易组织上海研究中心”。该校的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入选上海市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这是华东地区唯一一所涉外商科大学,原为国家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直属院校。它不但有从事国际商务高等教育的悠久历史、鲜明的的办学特色和优势,而且还具有大上海对外贸易广阔市场的地理优势。 2、国际贸易学科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金融学、企业管理、国际贸易法、产业经济学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国际经济与贸易、英语、金融学、物流管理、工商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1、该校2000年由原上海轻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原上海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原上海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 2、应用化学和材料加工工程是上海市重点学科。应用化学、材料加工工程、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城市安全工程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拥有“香料香精上海高校工程研究中心”。材料科学与工程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华东政法大学 1、该校是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批高等政法院校,创建于1952年,原圣约翰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9所院校的法律系、政治系和社会系合并组建成立华东政法学院,2007年更为现名。这是一所以法学学科为主,兼有经济学、管理学、文学、理学等学科的办学特色鲜明的多科性大学,被誉为“法学教育的东方明珠”。 2、法学、侦查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 1、该校成立于1960年,前身为上海市业余工业大学,2003年成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 2、机械工程及自动化、软件工程、物流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1、该校前身是立信会计专科学校,由“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教育家潘序伦先生始创于1928年,是市属公办院校。这是我国唯一一所以会计命名的高校。 2、开放经济与贸易学科是上海市市级重点学科,会计学、国际贸易、金融学是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会计学、金融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电机学院 1、该校隶属于上海电气(集团)总公司,是一所以工学为主,经、管、文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建于1953年的上海电机制造学校,2002年被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高职高专院校;2004年升格为本科院校。 2、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金融学院 1、该校前身是上海银行学校,创建于1952年,2003年更为现名。被誉为“未来金融家的摇篮”。 2、金融学、会计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政法学院 1、该校前身是上海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和上海大学法学院。 2、监狱学、社会工作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商学院 1、该校前身是中央税务学校华东分校。 2、商品流通学为上海市重点学科(培育),商务传播学为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连锁经营管理专业被上海市教委批准为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连锁经营管理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体育学院 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音乐学院 音乐表演、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戏剧学院 戏剧影视美术设计、广播电视编导、戏剧影视文学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杉达学院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上海建桥学院 2009年4月8~11日, 在厦门举办的第13届海峡两岸机械电子商品交易会暨厦门对台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今年首次举办“2009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教育展览会”, 共有来自海峡两岸的百余所高等职业院校参展。这也是首次在大陆举办的两岸高等职业院校交流盛会, 为两岸高等职业教育界建立了一个展示教育成果、促进产学研结合的平台。 据悉, 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将于下月在厦门揭牌成立, 闽台两地将在高职院校合作办学上进行广泛交流。出席展览会的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杨辉透露, 两岸职业教育交流合作中心的功能是研究两岸职业教育、推动两岸职业教育交流以及就两岸合作办学进行探索。 据介绍, 12所福建省高职院校将与台湾高校启动联合培养项目, 展开合作办学, 合作期暂定3年。从今年开始, 参加联合培养项目的每所学校将招收300名学生, 采用“拼盘式”教学模式, 课程由合作院校联合制订, 师资分别来自大陆和台湾。 关键词:院校研究;高等学校;管理水平 一、我国院校研究的起源及其基本特征 查阅中国期刊网cnki,在中国最早专门介绍院校研究的论文是程星、周川1995年在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上发表的《美国院校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论文发表以后,并未在学术界引起太大的重视,直到高等学校开始扩招、高等教育入学率迅猛增长、高等学校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之后,院校研究专题才开始在学术界繁荣,以刘献君、赵炬明、陈敏发表的《加强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和《发展院校研究,提高高校管理水平——关于高教所应如何为高校服务的思考》的两篇论文为标志。自此,院校研究开始迅速升温,更多的学者开始介入这一领域,从不同的角度展开对院校研究的论述。 二、院校研究有助于提高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院校研究是高等学校更好地实现自我管理的保障 1998年《高等教育法》的颁布实施,逐步扩大了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使得高等学校真正成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主体,这就决定了高校以往跟着上级走、跟着文件走的计划管理模式的做法已经失效。没有对本校发展的深刻认识,就不会真正实现自我管理。因此,要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的规定,就必须全面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长处以及弱势和问题,而院校研究恰恰可以补上这一课。通过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才能对自身的发展做出准确定位,挖掘自身的潜力,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发展战略规划,真正实现自我管理。 (二)院校研究有助于提高高校管理决策的民主化 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要求切实提高管理决策的民主化水平,因此,加强院校研究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实现管理决策民主化的战略选择。在重大的政策出台之前,教育行政领导包括校长在内的管理者要针对本校发展实际,提出问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甚至应该带头亲自组织队伍调查研究,收集整理资料,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进行科学论证,最终实现管理决策的民主化。 (三)院校研究有助于提高管理实践的科学化 中国高等学校在管理、发展和决策中存在不少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研究,缺少对本校真正的、科学的、规范的研究。管理科学化和院校研究是紧密相连的,管理的科学化呼唤管理理论的支撑。要实现科学管理,首先要认识到本校发展的现状,以院校研究为依托,学会和养成研究的习惯,通过院校研究,使管理者更加深刻地理解学校的发展,真正认识到本校管理的现状,也只有通过院校研究,高等学校才能认识到管理实践的本质,真正从经验型管理变为科学高效的管理,提高学校的总体发展水平和管理能力。 三、加强院校研究,实现院校研究和高校管理实践的互动 院校研究在提高高校管理水平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加强院校研究,进而实现院校研究和高校管理的互动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强。 (一)重视院校研究,充分发挥院校研究的管理咨询作用 院校研究是针对高等学校的研究,要充分发挥院校研究的管理咨询作用,单纯从理论层面分析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从实践中重视起来,切实将院校研究和高校管理实践结合起来。这不仅需要高等学校从理念层面来加强,更重要的是要从制度上加以保证,使得院校研究不再成为虚设的楼阁。 (二)建立院校研究人员培养制度 院校研究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还取决于院校研究者的专业素养。院校研究人员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管理科学、高等教育学及各种研究问题的相关知识,而且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技术知识以及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要通过正规教育、在职培训和工作实践三个途径来提高。因此,不仅要加强院校研究人员的短期培训工作,同时也要加强高等教育学学位点的建设,给院校研究人员提供更大的专业学习平台,使得他们逐步走向专业化。 (三)让研究走进高校管理实践 贵州大学 贵阳医学院 贵阳中医学院 贵州财经 贵州民族 贵阳学院其他 安顺市民族师范学校 安顺学院 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毕节信息工程学校 毕节学院 凤岗师范学校 贵航高技黎阳分校 贵铝职业教育学院 贵阳广播电视大学 贵阳护理职业技术学院 贵阳经济技术学校 贵阳女职校 贵阳师范学校 贵阳市财经学校 贵阳市第一高级技工学校 贵阳市经济贸易中等专业学校 贵阳市人民警察学校 贵阳卫生护理学院 贵阳卫校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财经学院 贵州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电视广播大学 贵州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高等商业专科学校 贵州工业大学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广播电视大学 贵州航空工业技师学院 贵州航天学院 贵州航天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教育学院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 贵州科技工程职业学院 贵州民族学院 贵州民族学院人文科技学院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贵州商业学校 贵州省毕节地区工业学校 贵州省财政学校 贵州省电子工业学校 贵州省电子信息技师学院 贵州省都匀市内贸学校 贵州省广播电视大学 贵州省机电学校 贵州省机械工业学校 贵州省建筑材料工业学校 贵州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贵州省粮食技工学校 贵州省林业学校 贵州省旅游学校 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 贵州省内贸学校 贵州省黔东南洲民族学院 贵州省税务学校 贵州省体育运动学院 贵州省物资学校 贵州省邮电学校 贵州省遵义市体育运动学校 贵州师大 贵州天极北大青鸟软件工程师...贵州现代经济学校 贵州新华电脑学院 贵州亚泰职业学院 贵州职业技术学院 凯里学院 黎阳高等技术学院 六盘水师范学院 六盘水市党校 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 鹏城希望学校 黔东南广播电视大学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黔东南州技校 黔南民族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黔南师院 黔南州社会大学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黔西南民族师范学院 黔西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 铜仁学院 铜仁职业技术学院 威宁师范学校 瓮安县高级职业学校 武警贵阳指挥学院 小河区解放军44医院卫生学...中共贵州省委党校,贵州行政...遵义航天工业学校 遵义计算机学校 遵义农业技术学校 遵义师范 遵义师范学院 遵义师范学院汇川分院 遵义师范学院南白分院 遵义市职业技术学院 遵义医学院 遵义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遵义职业技术学校 遵义职业技术学院 “本科选大学,硕士选专业,博士选导师”。 这句流传很多年的话,被考研人奉为箴言,也是多少有一定的道理的。各位18考研儿在选择专业的时候一定要思虑周全,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下面整理全国各高校的考研优势专业,方便大家快速查询! 部分在北京招生军队院校等高校启动面试 军队院校(含国防生)、武警部队院校、公安类院校等部分在京招生高校昨天起陆续举行面试,符合要求的考生,要在规定时间到指定地点参加面试。北京教育考试院高招办有关负责人提醒,参加面试的考生要携带高考准考证、高考成绩通知单、本人身份证(或户口簿)以及近期一寸同底版免冠照片2张。中国大学网 ■ 1.1 要学法知法 依法从严管理, 首先就是要维护各项规章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按照各项规章制度规范事业单位的一切行为, 这其中就包括单位经济活动。依法理财, 最基础、最紧迫的就是严格按照财务规章制度, 规范财务管理工作, 尤其是各级领导和每个花钱办事的人员都要熟知、熟记, 学深、学透。同时, 还要结合会议、培训、集中学习、个人自学等多种形式, 搞好有关财经法规的宣传教育。 1.2 要纠法严法 以律制权、按章办事是制度机制建设的根本目的, 建设严密、完善、配套的标准制度是各级依法理财的基础。现在各级颁发的各种法规制度涵盖面非常广泛、也十分具体。高校党委应有清醒的认识, 更要积极适应, 真正把依照法规制度开展和指导财务工作, 作为基本的管理方式和方法, 要做到筹划指导工作以法规制度为依据, 研究解决问题以法规制度为武器, 检查考核工作成效以法规制度为标准, 真正树立起法规制度的权威。要严格依据国家财经政策和法规, 结合单位实际, 建立健全各项规定措施, 在法规范围内制定规章制度, 该建立的立即建立, 该修订的马上修订, 该废除的迅速废除, 不让理财留下“空白点”和“模糊点”。 1.3 要执法守法 在经费使用上, 要严格执行公务卡目录强制结算制度, 实行阳光消费、透明结算, 公务消费严格控制现金使用;在预算外经费管理上, 要严格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 预算外经费收入必须归口各级财务部门统一收取, 开支纳入预算, 严保财经秩序的健康运行;在物资采购供应上, 必须实行计划与执行“两条线”管理, 制订计划的不负责采购, 从事采购的不参与计划制订, 同时实行审价与定价、定价与采购、采购与结算“三分离”制度, 严防个人说了算和“大包大揽”现象;在结算报销上, 必须做到超预算的不报、无预算的不报、手续不全的不报、会计要素不全的不报、违反财经纪律的开支不报;在检查监督上, 定期对所属单位财务管理和经费使用有关情况进行评价, 适时组织财务专项检查, 重点检查执行财经纪律、资金和资产管理使用等情况。 2 制度落实是关键, 高校党委必须坚持民主集中, 增强院校经费使用管理的纪律性和战斗性 2.1 坚持党委集体理财 党委理财并不是事无具细的什么都管, 主要是进行宏观管理、动态管理和严格预算。宏观管理就是要坚持保障教学、面向基层的工作方向, 明确“保教学、保急需、保重点、保生活”的工作思路, 从而正确把握经费投向投量。动态管理就是要使党委理财经常化制度化。党委应每月听取一次经费收支情况汇报, 每季度组织一次财务管理制度落实情况检查, 每半年组织一次经费审计, 每年分析一次财务管理形势, 总结讲评经费管理工作。要对经费管理使用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研究, 对在经费管理中带方向性和倾向性的问题, 及时提出整改措施。严格预算就是要对年度预算安排、重大和特殊项目开支、重点建设立项, 在充分论证, 拟制可行方案的基础上, 由党委集体研究决定。坚持重大经费开支必须经党委集体研究决定, 超过权限的必须报上一级审批。各级党委应将法规制度视为理财的原则底线, 严肃财经纪律, 严格报批程序, 严防集体“踩黄线”、“闯红灯”、打“擦边球”。 2.2 坚持党委公开透明理财 党委理财要坚持阳光透明, 落实好班子成员的知情权、单位人员的参与权和群众的监督权, 记好“明白账、放心账”。要完善财务工作报告机制, 对单位预算执行、上级下达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大宗物资采购和建设投资招标, 以及单位债权债务和经费家底变动、党委机动费开支等情况, 由分管领导、财务部门每季向党委报告, 确保党委理财的公开透明, 落实参与权。要不断加强监督制约力度, 纪检、财务、审计职能部门协调配合, 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监督格局, 不断提高监督监察工作水平, 及时发现和纠正财经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党风廉政建设, 杜绝各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提升经费保障效益。 2.3 坚持党委追究责任理财 坚持财权集中于党委, 围绕单位中心工作统筹财力使用。单位主管可与部门领导及所属单位主管签订经费管理责任书, 明确在贯彻执行财经法规、经费分配使用、确保收支平衡和廉洁自律等方面应达到的管理目标和相应责任。经费管理责任落实情况, 要作为单位年度工作考评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每年大学对各单位进行检查时, 要把经费管理责任落实情况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3 合理投入是核心, 高校党委必须聚焦人才培养, 增强院校经费使用管理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3.1 搞好财力科学配置 学校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 只有做到统筹兼顾, 整体推进, 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从现实情况看, 教育管理费是个大头, 现有的教学经费标准, 基本能够满足正常的教学训练保障任务, 但关键是要把钱用好, 用出效益来。一方面要严格按人才培养要素配置财力资源, 充分发挥好预算的调控作用, 逐步由按事业和部门配置财力资源, 转变为按人才培养要素配置财力资源, 科学统筹经费在教学建设、信息化人才、信息化训练、信息化建设、基层文化建设等要素的投入规模、速度和比例, 实现经费保障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大学建设规划相适应的经费保障计划, 按照上级的经费保障目标, 依据单位建设发展规划, 科学编制经费保障计划, 建立规划计划与年度预算有机衔接的财力配置机制, 优化投向投量, 聚焦保障重点, 确保各项建设任务特别是教学建设需要的项目落到实处。 3.2 把握经费投向重点 经费是生成保障能力、形成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基础, 其投向投量直接影响着大学发展的进程, 影响着能力生成模式转变的质量。高校党委要着眼解决“教学必需、生活急需、发展所需”的现实问题, 牢牢把握经费使用的正确方向, 科学处理需求与可能、重点与一般、当前与长远的关系, 始终做到“三个坚持”:一是坚持教学训练改革重点保障。要根据大学建设发展规划和年度教学训练任务, 将教学科研、课程建设、训练设施建设作为保障重点, 统筹解决好其他建设, 加大信息化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投入力度, 不断增强大学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能力。二是坚持基层急难问题优先保障。要积极筹措财力, 有计划地解决好基层正规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基层文化活动等方面的急难问题, 改善学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为加快转变学习生成模式提供有力的条件支撑。三是坚持建立重大专项建设保障计划。对跨年度、周期较长的重大建设项目, 尤其是工程建设项目, 如信息化建设、现代营区规划建设等, 要制定专门的经费保障计划, 增强经费保障的针对性和持续性。 3.3 科学编制年度预算 经费投向投量是财务管理的首要问题, 投向正确, 则带来诸多效益;否则就是花“冤枉钱”, 投量越大, 损失就越多。正确处理立足当前和着眼长远、现实需要和可能投入的关系, 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制定财务保障规划。在花钱搞建设时注重整体规划、长远打算和综合效益, 既不搞短期行为的“风景”工程, 也不搞追求轰动效应的“赶潮”项目, 把分散的财力集中形成“拳头”, 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 真正做到“先计划、后办事, 先预算、后花钱”。要依据年度事业任务要求严格制定预算, 优先安排大项任务框架项目, 再进行分项明细预算。要切实把经费“统”起来, 集中财力保障教学训练和基层建设, 真正做到围绕中心、服务中心、保障中心, 避免经费零敲碎打, 效益低下。 4 作风转变是保证, 高校党委必须坚持立行立说, 增强院校经费使用管理的效益性和群众性 4.1 严肃财经纪律 财经纪律就是财经法规要求“应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的义务性规定和“严禁做什么、不得做什么”的禁止性规定。如果财经法规要求“应该做、必须做”而没有做, 或者“严禁做、不得做”而去做了, 就是违反财经纪律。严肃财经纪律首先是落实从严治党要求的需要。各级党委要切实树立起严肃财经纪律的意识, 大学后勤部门要充分发挥好财经管理的职能作用, 要将财经安全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要把财务制度落实与否作为衡量单位作风建设和教育整治效果的具体指标, 贯穿到学习教育、对照检查、专项整治的各个环节。要严肃责任追究, 对违犯财经纪律的单位和个人, 要具体到个人上。 4.2 注重民意咨询 决策失误是最大的失误, 也是最大的浪费。大学建设要从大局出发, 审慎地对待每一个决策事项, 尊重科学, 遵循规律, 在建设规划、投资论证、效益评估等方面要把好关定好向, 确保每一笔经费都用在刀刃上、用出效益来。要统筹规划好财力资源的投向投量, 多干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事, 少干与教学科研无关的事;多干为基层“雪中送炭”的事, 少干为机关“锦上添花”的事。在决策中要发挥好专家的咨询作用, 主管部门既要充分调动他们参与决策的积极性, 又要广泛听取和尊重他们的意见建议, 确保所作的每一项决策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检验。 4.3 深入一线问效 一方面要突出重点, 抓好专项任务经费的跟踪问效。工程建设和大项采购, 是各级关注的热点, 也是财务保障的重点。在落实每项任务过程中, 要严格按照上级有关工程建设和大宗物资采购的文件规定及指示精神, 认真履行工程建设和大宗物资采购监督的责任, 从工作一开始, 就对每个阶段、每个环节、每个步骤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及时纠正偏差, 确保专款专用。特别是不能把教育训练费当作“万精油”。另一方面要治理弱点, 抓好消耗性开支的跟踪问效。针对招待费、修车费、办公用品等行政消耗性支出居高不下的实际, 单位应采取限额指标管理、定点维修保险、落实集中采购等办法, 严格控制事业经费间接性支出, 并把这些消耗性开支, 作为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管理的重要内容。 摘要:有效的经费使用管理是院校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高校党委对院校经费使用管理具有主体上的责任和义务, 必须树立法治思维严于执法, 坚持民主决策集体理财, 坚持科学投入聚焦中心, 必须转变作风确保经费使用效益。 关键词:党委,经费,使用,对策 参考文献 [1]林永奎.经费使用管理廉政建设对策[J].军事经济研究, 2012-3-15. [2]唐堰.高等院校经费使用的绩效评价[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4-11-25. [3]许晓东, 等.规范经费使用管理应从六个方面下功夫[J].军事经济研究, 2009-7-15. [关键词]院校研究 自主发展 决策 一、高校自主发展需要科学决策 纵观1949年至今的高校发展历史,政府一直是高校经费来源的主要提供者,因此在教学目标、人才培养、领导安排等方面服从上级主管部门的安排。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高校的数量和规模急剧扩张,导致政府的统一管理不能适应各层次、类型高校的需求,另一方面,高校本身规模扩大,内部面临着教学、科研、财务、教师和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问题。在此基础上,政府逐步不再把学校当作附属机构,把治校权真正还给学校。高校办学自主权的确立,使高校成为独立办学的法人实体,把高校推向了全方位竞争的舞台,高校如何科学决策、自主发展成为了高校面临的普遍难题。 我国高校内部目前采用的是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决策权集中在少数领导者手中,自主权的扩大意味着决策层权力的增加,因此如何运用好权力至关重要。随着学校规模的进一步扩张,高校管理系统内部会不断涌现新的问题,如学生规模扩张和新校区建设带来的管理问题、师生比问题、教学问题、资金问题、教师工作和生活矛盾问题等等;同时,社会对高等教育也将提出更多的质疑和要求,高校如何合理定位、科学发展,将是每个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运用传统经验管理模式的高校来说,以往是凭借少数人的意志来决定高校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凭借少数人的眼光对发展前景做出预测,凭借少数人的经验对相关问题做出判断,对于一个规模远远扩大了的高校来说,显然是不合理、不科学的。为避免自主发展演变成为“自由发展”,高校必须有一个合理的机构作为智囊团给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使自主发展合理化、科学化。 目前在高校内部还没有一个机构能担负起这样的作用。虽然高校内部已普遍拥有各类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其中包括专门的高等教育研究所、政策研究中心等,但其研究偏向高等教育理论的基础研究,而非实证性的研究。而高校管理者在错综复杂的实践管理过程中,面临各种突如其来的冲突和问题,需要的不仅仅是非理论的指导,更需要一个“智囊团”提供可供实际操作的解决方案。 二、院校研究为高校管理者进行科学决策提供支持手段 院校研究(institutional research,IR),起源于欧美并流行于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曾担任过AIR会长的索普(JoeL Saupe,1990)指出,“院校研究是在一个高等院校内部所进行的研究,这样的研究主要是提供信息以支持院校规划、政策制定和决策。院校研究的工作更多是关于专门规划、政策和决策环境的。应答这些专门问题的信息是必需的。”院校研究通过监管学校运转、诊断学校问题、提供学校基本信息、为高校管理者提供决策建议,成为美国高校管理者提升内部环境质量的有效手段。主要体现在: (1)保证决策者获得信息的整体性。学校是一个整体的系统,学校内部管理涉及方方面面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与高等教育的每一个方面——财政与管理,学生入学与选拔,课程与教学,教师的聘任,培训与社会化,标准的制定与保持,考试资格与授予的性质,学生的住宿与工作安排,学习动机与学风,教学与科研的关系,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以及成人教育的关系,等等。”高校规模的扩大使上述问题更为突出,院校研究机构通过收集、跟踪研究基础数据,为高校决策者提供全校视野内的整体信息,以保证决策时能把握大局,兼顾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 (2)保证决策者获得数据的真实性,院校研究者所有的工作都是从收集基础数据、信息开始,这些信息涉及到学校的各个职能部门,它们都有明确的管理和研究对象,如教务处对学生入学退学情况、课程与专业选择等方面进行研究;科研处对教师的学术水平、学术倾向进行研究;人事处对师资状况(结构、水平、工作量、薪资等)进行研究,财务(收入与之处、成本与效益、预算)处对学校财务运行状况进行研究,所得出的信息在部门与部门之间是封闭的,因此难以保证其真实性和科学性。院校研究机构通过整合、比较、分析,更能反映学校的真实面貌,以经过科学分析和检验的数据为基础,才能实现决策的科学化, (3)进行问题研究,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院校研究机构通常会受命于决策者,对管理中出现的特定问题进行研究,提出可供解决的方案和依据;同时也会如同“救火队员”一样,哪个环节突然出现问题,研究者立即投入到当中去。因此院校研究是具体的、实践的研究,它的直接服务者只有决策者,它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实际管理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提升校内环境建设的质量,提高管理的科学性、有效性。 三、我国高校发展院校研究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更新高教研究机构的组织设计,有效开展实践研究。由于高校内部集权化的管理方式抑制了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功能的发挥,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本身偏向理论研究,未能将高等教育理论和管理工作有效结合,也就解决不了管理实践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因此高校内普遍设立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基本边缘化。对本校而言,要改变这种状况,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必然要承担起院校研究的职责,从大量的理论研究和事务性性工作中摆脱出来,首先要转变思路,以解决实际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目的,由理论研究转向实践研究。 其次,要培养院校研究机构的专业人员,现有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从业人员大都以高等教育学为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单一,院校研究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高等教育学的一般理论,还需要有管理学、统计学,对计算机能力也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拥有更合理的知识结构。 (2)以制度保证院校研究机构的权力,院校研究机构与高校内现有的高等教育研究所相比,在功能、任务、研究对象上都有所不同,所要求的权力也不同。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主要工作是开展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而“在院校研究领域中,只有少部分人专门从事学术性研究,大部分人从事实践研究,”高等教育研究机构没有权力要求其他部门为其提供任何数据,院校研究的对象涉及高校内部每一个部门,这些部门有义务保证院校研究机构获得所需要的数据。需要学校组织机构中的各个职能部门如人事处、教务处、科技处、学生处、财务处、后勤处以及各系院承担上报数据的义务,只有获得基础数据,院校研究机构才能进一步开展工作,高校应以制度化的方式保障院校研究机构的权力。 (3)保证院校研究机构的独立性,院校研究所有的工作都是建立在原始的、真实的数据之上,为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应明确院校研究机构既不从属于校内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它只对决策者负责),也不主管任何一个职能部门(其他部门只承担上报数据的义务),除此之外,院校研究机构不具备额外的权力。如果院校研究机构不能获取真实的、反映学校面貌的数据,就无法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2006-3-31 2:56:00阅读539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呈现出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迈进的发展趋势,优秀的民办高校已经成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有专家曾指出,中国民办高校的竞争力主要看教育是否优质,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不高。因为,就业率的高低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全国民办院校就业力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的调查结果显示,就业率是表征,就业力是本质,在当前及今后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民办院校核心竞争力就是民办院校的就业力。 高校毕业生就业历来都是学生和家长十分关注的问题,而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更是炙手可热的话题。尤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以及高校连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并呈现出“两高一低”的现象:一高是指毕业生总人数高: 2003年212万,2004年280万,2005年338万;二高是指待就业毕业生总人数高:2003年52万,2004年69万,2005年已经达到了79万;一低是指毕业生签约率低:据教育部的统计,2005年应届毕业的338万普通高校学生中,在毕业时的签约率仅为33%,即使到了2005年末,仍有近1/4的毕业生还没有找到工作。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由于民办高校在办学体制上的特殊性,与公办普通高校相比,其学生就业从观念到实践能力都有所不同,其毕业生就业率稳步前进,甚至超过了大部分公办高校。能把每届学生顺利推荐就业,是民办高校吸引学生、不断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进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正如西安外事学院招生就业办主任朱顺德所说,“过去,招生是学校的生命线;现在,就业是学校的生命线。” 一、康庄大道稳步前行 目前,民办高校以其灵活的机制和敏锐的感应能力,进入了一种和市场经济全方位融合的生机勃勃的高速发展状态。并且,在整体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大背景下,其毕业生出奇的“走俏”,其一次性就业率往往超过95%,少数甚至达到了100%。那么,民办高校就业率何以如此之高? 面向市场需求,办学机制灵活 曾有记者采访、考察了广东地区的一些民办高校,得知他们的毕业生就业率高,主要得益于其灵活的办学机制和面向市场的就业导向,“船小好掉头”这一点,是大部分公办院校与之不能相比的。 面向市场需求,随时调整专业设置,是民办院校提升就业率的“杀手锏”。一般来说,民办院校不受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计划控制,所设置的都是在就业市场上非常热门的专业,也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随时改变各专业招生人数的比例。据广州大学华软软件学院董事长林永平介绍,该校在招生时,仅确定每年招生的总数,而各专业之间的人数比例却没有硬性限制。一般来说,学生先按照自己填报的“名义”专业考入学院,但在报到时,各科系在报到现场“摆下擂台”,向前来报到的学生介绍自己专业的课程、就业方向、优势等,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理性思考再进行专业的“二次选择”。“由于每个专业都很热门,所以一般不会出现各专业间冷热不均的现象。” 另外,积极推进校企合作,采取“订单式”培养,是民校的另一“招数”。例如,广州大学城建学院同广州建筑集团、天马集团等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利用企业资金,培养企 业所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保持了培养人才与企业产业间的“无缝连接”。一般到了入学次年结束时,院校就业部门就帮学生联系好单位,确定好岗位,第三年就针对岗位技能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训练。对此,中山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王新民说,公办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培养人才的任务,不会把提高就业率这样的短期目标放在第一位。在专业设置上,不少基础学科的市场需求低,但关系到国家科研和学术发展的后劲。中大的定位是研究型、综合性大学,而民办高校显然是偏重应用的。 求职心态务实,就业选择多样 相对于公办高校来说,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心态通常都更加务实,也大大地降低了就业难度。 中青世嘉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两家民间机构曾对北京、上海、陕西等19个省、直辖市近6年来的民办高校毕业生进行了一项历时8个月的抽样调查,并发布了一份《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公办高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学生基于自己就读学校的牌子,心理期望值更高,缺乏“下嫁”到“差单位”的心态。相比之下,民办高校学生则实际得多,期望值相对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由于他们一般抱着先就业再择业的思想,更注重在工作中培养实践能力,以更快的适应社会,因此,往往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这也是社会上民办院校毕业生走俏的重要原因。 另外,在回答“如果在你毕业后暂时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这一问题时,67%的毕业生选择了“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这显示出民办高校毕业生已具备积极的求职心态。另有2004年广东的一份调查报告表明,有一半以上的公办高校毕业生由于薪金期望值相对较高而与单位失之交臂;而由于民办高校毕业生的薪金期望值普遍与市场定位和用人单位实际给出的水平比较吻合,因此更容易在竞争中胜出。 对许多公办高校学生而言,国家机关和外企常常成为他们择业的首选。但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呈现多样化,其中有48.05%的人选择进入私营企业。另外,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忠诚度较高,跳槽率较低。只有36%的毕业生有过跳槽经历,超过一半的毕业生从事的还是第一份工作。 高校主动出击,校企联网就业 由于民办高校的特殊性质,大部分民办学校采取“主动出击,外引内联,上下合作,广开门路”的就业政策,在全国各地建立少则几十个,多达上百个的就业实习基地,与全国成百上千家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形成了庞大的就业网络,数以万计的学生在这些企业找到了位置,于是使得这些民办高校的就业率一路飙升,甚至超过公立高校的就业水平。 教育部全国高校毕业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和中青世嘉教育机构等曾联合对58个城市的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由于民办高校面向市场办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网络,因此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而中国校友会(cuaa.net)网发布的一份“中国民办高校就业率排行榜”显示,北京吉利大学、西安外事学院的就业率已经达到了100%,排名并列第一,北京城市学院列第三,其他各学校就业率也都在95%以上。 当然,在看到成就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民办高校的就业现状也存在着美中不足的地方,这些问题主要来自于目前民办高校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以及用人单位的用人观念的局限性。比如说,民办高校生源结构多元化,且基础参差不齐,一些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及择业心态存在一定的问题,像自卑、急于求成、就业观念落后、消极依赖心理等等,这些都 对就业造成了一定影响。另外,受各种传统教育观念影响的用人单位往往将民办院校的毕业生作为候选人员,也造成了这些毕业生受到冷遇的现象。随着民办高校办学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这些小问题势必会迎刃而解,这些瑕疵也将逐渐消失。 二、上下齐心促进就业 虽然我国高考录取率已接近50%,但是仍然有大量的高中毕业生无法进入普通高校的大门。而在满足适龄青年求学的需要,提高整个国民的素质,加快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等方面,民办高等教育都将肩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为保持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的良好势头,不仅各民办院校在努力探索实践,教育行政部门也对此密切关注,同时也需要各界社会人士的支持与建议,群策群力,将我国民办教育水平提升到更高的层次。 国家政策支持 为促进办学力量多样化,我国各级政府特别是领导部门认真学习和领会《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所提出的“国家对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依法办学,采用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方针”,并使全社会都能认识到,民办高等教育在我国改革开放后应运重生和蓬勃发展,是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纵观世界上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如智利和韩国)私立高等教育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政府和私立高教部门之间,大体上都经历了从“控制”到支持和从“反控制”到争取资助的历史转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民办高校的兴起是我国经济、教育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趋势,大力开发民间教育资源,改变高校单一国有化模式,实行公、私立教育并举,已是我国发展高教事业的重要战略。 因此,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对民办高校要积极鼓励,引导民办高校与当地的市场经济发展、公立高校的教育改革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出民办高校的优势来,这是势在必行的重要任务。 谈到政府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认为,并不只体现在资金投入方面,主要的是在政策指导和信息提供方面给予支持。让民办学校获得国民待遇,与公办学校处于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同样的信息渠道,这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另外有关专家也指出,要解决民办高校所面临的不公平问题,不仅需要立法,还须有政府权威性的管理和评价,定期公布收费标准、校舍面积、师资力量、就业率等硬指标的比较结果,将优劣明示于社会,才能使特权失效,营造优胜劣汰的公平竞争环境。 鉴于此,国家政府及相关教育部门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措施,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并加大了建设和管理力度,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优惠保障,如上海市成立了“民办高校设置审议会”,组织有关专家对民办高校的办学人员、办学经费、办学条件等内容逐项进行验证、审议,把好质量关,为民办高校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另外,已经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及即将出台的《民办教育法》为民办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政策支持,这无疑将对我国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针对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和执行情况,十届全国人大代表、黄河科技学院院长胡大白指出,目前民办学校在待遇上仍然继续受到歧视,包括观念歧视和政策歧视等,不少人认为民办学校是个人学校等。另外,在政策、贷款、征地、招生、学生待遇等方面,说的是“公办民办”一个待遇,实际上是两个待遇,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办事过程中对民办学校吃、拿、卡、要,甚至故意刁难,这些都是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瓶颈之所在。因此,她提出建议,全国人大应加大对《民办教育促进法》执行情况的监督力度。各级政府要充分考虑民办学校的利益,把国家的优惠政策充分利用好,落实好,切实保证法律法规的有效贯彻实施。她建议各级人大机关应充分发挥立法和法律监督职能,督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设立独立的民办教育管理机构,统一协调民办教育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另外,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民办教育研究所所长王文源指出:“尽管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校得到了国家法规的支持,但我个人认为对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实践应当认真严格规范。”他还强调:“首先应对现有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校进行规范化管理,应分类明确其身份。一类可归类为公办学校利用其‘品牌’和师资、管理等无形资产与非政府资源联合开办的民办学校;另一类是体制改革试点校和重点中学初中转制那部分,这类学校本身就属于公办学校性质,要么彻底脱钩为民办,要么回归为公办。” 因此,对民办院校的规范管理也是一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这还需要国家及教育部门的进一步规划和努力。 院校自身努力 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同时,我们国家的民办高校也一定要在看到成绩和差距的同时,走好自己的路。积极建立和发展面向第三产业的学科专业,“面向市场”、“适应社会”、“节约经费”是民办高校专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以理念的突破和更新为先导,在教育实践上引起巨大的变革,在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过程中,构造并树立系统的现代教育观念,是现代民办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于是,民办高校要扎扎实实地办学,不懈地努力,主要围绕着如何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一专多能、紧贴市场需求的人才,基础知识与技能培训并重,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等问题造就职业英才。同时,在硬件设施基本完善后,逐步控制学校的规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增强凝聚力和竞争力上面来,努力为毕业生就业提供更多的条件保障。 关于促进民办院校稳定发展具体实施措施,有关专家也进行了探讨,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他们指出,民办院校首先要办出质量和特色,以培养大批合格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为根本办学宗旨。其次,要加快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队伍。第三,要坚持多样化办学,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全面需要。第四,要拓展以学养学,滚动发展之路。第五,要积极推进“外引内联”,不断增强民办高校的办学实力。最后,要将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把民办高校评估提上议事日程。 北京市教委副主任线联平也指出,专业设置最能体现人才培养的特色,民办院校的设置专业一定要搞市场调查,作人才需求特色分析,要考虑各行业发展的趋势和岗位的特殊要求。由于现代化企业对人员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科学与专业性含量加大,所以,高职毕业生只有具有高水平的职业素质和操作能力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另外,线联平还强调要加强对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要介绍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对应的岗位知识,并随时关注该行业的发展状况,按照实践要求有的放矢地安排课程,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并培养对未来所从事职业的热情。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在就业上合理定位,避免造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后果。 民众舆论支持 民办学校于上世纪90年代初大量涌现,并以迅猛之势风靡全国。近些年来,民办学校经过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越来越高,但社会认同度还是普遍不高。民办学校的发展,需要有个从小到大的过程,有一个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程,民办学校有自己的优势,并且随着教育的发展,公办与民办在办学条件、教育政策等方面的差别会越来越小,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升,民办教育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先天优势,必然会使其得到很 大的发展。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近300万的考生中,有40%进入了高职和民办大学。可以说,民办大学以其特有的优势正逐步被家长和学生接受,其社会认同度已经开始明显提升。相信随着民办学校的进一步发展壮大,人们一定会越来越认同它,会越来越乐意接受它。因此,就目前来说,广大的社会民众应该正确看待我国民办高校的在中国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要正确对待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给民办高校一个宽松的民众舆论空间,让其能够在宽松的舆论环境下健康、平稳的发展,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添砖加瓦。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