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 正文

疫情下的巴巴多斯,我的医疗援外经历

百科 编辑:子锫 日期:2024-12-14 08:30:52 1人浏览

疫情下的巴巴多斯,我的医疗援外经历

疫情下的巴巴多斯,我的医疗援外经历 刘 丹 MD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麻醉科 2020年底,中国新冠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世界疫情却在爆发蔓延。12月25日,作为第5批援巴巴多斯中国医疗队队员,我们从重庆出发,一路逆行,带着对医疗援外、白衣外交的担当和使命,带着对异国他乡、阳光沙滩的好奇和向往,也暗含着些许对严峻疫情、未知任务的担忧和迷惘,踏上去往加勒比海岸岛国巴巴多斯的征途,开始了为期1年的援外医疗任务。 这注定是一次今生难忘的工作经历,也是一段荡涤心灵的人生历练。身处陌生的异乡岛国,带着对周遭的敏锐触觉,我深深体会到尽管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气候环境、历史文化、人种民族、疫情应对等等各不相同,然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对爱和友谊的看重与珍惜,对困苦人生的无奈与挣扎,对战争疫情的反对与抗争都是相似相通的。人生百苦,总要带着阳光微笑面对,在好好活着的当下探寻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奥妙。 巴巴多斯:西印度群岛的疗养院 巴巴多斯,我执行援外任务的目的地,曾先后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殖民地的加勒比岛国,这个名字来源于葡萄牙语,意指“遍地都是野生的像长着胡子的无花果树”。在百度百科可以查到这样的描述:“位于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最东端,四周为海洋环绕,面积大约430平方公里,人口约28.8万,首都为布里其顿。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区,7-11月为雨季, 2-3月为旱季,常有飓风,气温变化不大,通常在23°C-30°C之间。巴巴多斯独立于1966年11月30日,有稳固的民主政体,曾是英联邦成员,英语为官方语言和通用语。岛上居民80%以上为非洲黑人后裔,4%为欧洲后裔,2017年人均寿命为75.5岁,人口增长率0.28%,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巴巴多斯的经济以甘蔗种植和加工、朗姆酒、旅游业为主,是全球著名离岸金融中心和加勒比海旅游胜地”。看着这样的描述,长期生活在内陆城市的我们虽没有具体概念,却不由对旅游海岛心向往之。然而很多年轻的中国人听说巴巴多斯却是因为它是美国著名流行歌手天后蕾哈娜的故乡(由于蕾哈娜带给巴巴多斯的影响力和贡献度,2008年巴巴多斯把她的生日也即每年的2月22日定为“蕾哈娜日”。2021年11月30号巴巴多斯宣布改制成为共和国的当天,授予了蕾哈娜“民族英雄”的称号)。 记得在援外培训时,老师介绍巴巴多斯的国土面积说到“与我们重庆市九龙坡区差不多大”,顿时让我们有了一种形象感和亲切感。但是千万别小看这个袖珍岛国,首先在政治上她是一个敢于在国际舞台发言表达自己独立观点的国家。印象很深刻的是有一个BBC记者采访巴巴多斯女总理米娅·莫特利的视频,BBC记者称加勒比地区是美国的“后花园”,莫特利马上纠正道:“我们是邻居,你这样说会造成错误印象”。BBC记者紧接着敏感地“挑拨”起中国与巴巴多斯的关系,称网络上有人说巴巴多斯在讨好中国。莫特利反驳道:“我们在1977年就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已经44年了,说我们讨好中国意味着不知道我们从哪里来,要做什么。当今世界每个国家都需要与其他国家建立联系,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不与中国联系是愚蠢的。”她还说:“只关注非洲和加勒比地区,而不认可中国在欧洲和北大西洋国家中扮演的角色,这就有点虚伪了。说明我们只是被看成了棋子,而不是具有平等能力,能够决定自己命运的国家。”更重要的是在经济发展上,巴巴多斯人民自独立以来,选择自尊自强而非自暴自弃,深刻认识国情,并虚心向其他国家学习,及时调整本国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经济,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2009年被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为了发达国家,创造了发展奇迹。自此巴巴多斯成为了拉丁美洲第1个发达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第1个以黑人为主体的发达国家,这种发展成就非常了不起,巴巴多斯人以此为骄傲。根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巴巴多斯人均GDP高达1.52万美元,而我中国才1.05万美元,人均GDP比巴巴多斯少了近3万人民币。岛上政治环境稳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电信便利,商业服务良好;巴巴多斯居民住着舒适的房屋,享受着安全的环境,拥有着良好的医疗和教育资源,生活水平优质,待人友善平和。国民整体教育水平较高,全国人口不到30万,却有好几所大学,实行大中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国民素质较高。卫生状况良好,医疗水平较高,及诊所实行免费医疗。作为一个充满热带风情的岛国,这里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热情好客,美食琳琅,每年都有众多游客特别是欧美居民慕名而来。自每年的感恩节开始到次年的5月份,巴巴多斯是他们的避寒天堂,被誉为“西印度群岛的疗养院”、“北美洲的后花园”。 疫情下的巴巴托斯 新冠肺炎疫情自2020年席卷全球,作为旅游胜地的巴巴多斯也不能幸免。从2020年3月巴巴多斯报道第一例新冠阳性患者开始,一直到2020年结束,巴巴多斯总共确诊300多例阳性患者。在女强人莫特利总理领导的政府有序的管理下,巴巴多斯的公共防疫措施做得很细致,控制聚会人数,公共场所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超市商场等入口安放测体温,酒精等手消毒设施很快普及开来,总体疫情控制较好。然而我们第5批“援巴医疗队”到达时正值新一波疫情高峰施虐巴巴多斯,短短1周时间,总病例数翻倍还不止,政府也因此及时采取了严厉的“宵禁”和 “封锁”政策,还有入境游客的隔离政策和核酸检测规定。2021年经历过一波又一波的疫情袭击,巴巴多斯的确诊病例数随之不断增加,到我们结束援外任务的2022年3月,新冠阳性病例达到58000人,死亡人数超过300人,整个卫生和防疫系统经受着巨大的考验。 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新冠疫情对巴巴多斯的经济造成了空前的影响,几乎所有行业的业绩都严重下滑,这当中又以旅游业和酒店业首当其冲。由于不得不暂时关停经济以保护生命,政府财政收入减少,额外支出增加,失业人数超过数万,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安全也面临挑战。作为在岛上生活了一年多的居民,我们最直观的体会就是物价的上涨以及生活物资选择的减少,同样的一袋20磅重进口亚洲大米,最开始只要70多巴币,而后来要花费接近100巴币,而且还常有断货、有钱也买不到的情况出现。作为一个非常依赖休闲旅游产业的岛国,在疫情防控和复产复工的选择和决策方面,政府不得不多次调整以免国家经济财政发生不可承受的崩溃局面,之前为了控制疫情采取的“宵禁”政策、“封锁”政策以及游客入境隔离政策等都逐步放开甚至取消,旅游酒店业逐步恢复,酒吧酒馆等允许开张,不得不慢慢接受了与病毒共存的事实。正如莫特利总理所说:“人民首先要工作挣钱吃饭活下来”,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2021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相比,在我们每天从驻地到医院上下班的路上和路边的海滩上,看到后期的白人游客数量明显增多,很多都是男女老少全家出动,没有戴口罩,也没有保持社交距离,一副悠闲享受的度假风,仿佛疫情这件事根本不存在,与天天佩戴防护口罩保持警惕的我们生活在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 然而,即使在新冠疫情的严峻影响之下,巴巴多斯仍然在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上坚定不移地前进着。2021年10月12日,现任总督桑德拉.梅森被提名为巴巴多斯第1任总统候选人,于10月20日当选,并于2021年11月30日正式就职为巴巴多斯第一任总统,英国查尔斯王子出席了在布里奇墩的宣誓仪式。于是,就在庆祝独立55周年之际,巴巴多斯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独立共和国,这一刻,等了400多年。 伊丽莎白女王医院 我援外工作的医院——伊丽莎白女王医院(以下简称QEH),其历史甚至久于巴巴多斯独立建国,是巴巴多斯还在英国的统治下修建的规模最大、级别最高、条件最好的公立医院,也是整个加勒比海的医疗中心,同时还是西印度群岛大学Cave Hill分校的附属教学医院。QEH成立于1964年11月14日,面向整个加勒比地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也是西印度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基地。自成立以来,医院的床位从最初的464张扩大到目前的600张,开设有急诊科、内科、外科、妇产科、耳鼻喉科、儿科、眼科等临床科室以及病理科、放射影像科、肿瘤科、检验科、药房等医技科室。其中外科设有神经外科、心胸外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微创外科等6个专业组。总的来说,在整个加勒比海岸都是专业比较齐全,实力比较雄厚的。 然而,虽然是全国最大最好的公立医院,但QEH的基础设施较为陈旧,60年代初建院的门诊住院综合大楼仍然是现在的医院主体建筑,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在被世人称为“基建狂魔”的中国各大型医院简直难以想象。可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平心而论,能够使用近60年而不被淘汰,也可见当时英国理念和设计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在大型医疗设备方面,在2012年蕾哈娜捐赠核医学设备之前,QEH没有核医学的内容,而且至今没有核磁共振仪、PET-CT、双能x线骨密度仪、射频消融仪等设备。在药品和医用耗材方面,由于全部需要进口,加之公费与有限医疗财政预算的矛盾,时常会出现常用基本药品和耗材供应不足、“高档”药品和耗材根本就没有的情况。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必需的药品、耗材和检查,很多的医疗服务需要患者等待,很多的技术和检查根本就无法开展。 巴巴多斯整体上承袭了英国的医疗体制和医疗文化,医生是精英人士,非常受社会和患者的尊重,这一点即使是作为外国医生的我们在临床诊疗活动以及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交流中也深有感触和体会,这种感觉让人非常愉悦,难以忘怀。在巴巴多斯,大约每千人拥有医生1.8人,因此从医患比来说巴巴多斯似乎是不缺医生的,然而事实却是相当一部分医生在私立医院或者诊所工作,这些医生的诊疗服务是需要支付高昂的费用的,对于普通老百姓可望而不可即。而提供免费医疗的公立医院人力资源还是非常的不足。QEH高年资的顾问医师大多数是在英美、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获得培训,还有不少甚至拥有这些国家的行医执照,因此当地医生的医疗技术都是比较规范的,而且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也比较扎实,总体医疗水平相对较高。医疗文化及公费医疗政策等多种因素使得巴巴多斯的医患关系也非常融洽,很少有医患矛盾见诸报端。 作为医疗队的麻醉医生,我每天工作的地点是QEH麻醉科手术室。麻醉科手术室在住院大楼的3楼,是全院外科的枢纽,目前有全院最多的顾问医师9人,副顾问麻醉医师2人, 住院医师8-10人,他们还有专门的麻醉助手12人,是全院最大的科室。此外还有西印度大学的实习医师,来自德国、英国、特多、牙买加等地。麻醉科负责总共8个手术间、7张麻醉恢复室床位,6张外科ICU床位的全部麻醉、恢复以及ICU临床管理工作。8个手术间中,2个手术间为单独的妇产科专用手术间,在2楼,但自2021年1月巴巴多斯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妇产科专用手术间调整为专门接诊“新冠”阳性病人的手术间。3楼有共6个手术间,6号手术间为眼科专用手术间,5号手术间为心胸外科专用手术间,3号手术间为急诊专用手术间,其余1、2、4号3个手术间根据不同手术日安排为骨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耳鼻喉科、神经外科、颌面烧伤外科等科室的手术间。疫情之前手术室每日手术量约30-40台,疫情之后择期手术量明显减少, 疫情高峰时段甚至暂停择期手术,主要完成急诊以及限期手术。 我们的医疗援外任务 众所周知,对外援助是大国外交的重要抓手之一,其好坏不仅影响受援国所获得的实际利益,更是直接与援助国的国家形象、国际信誉、自身利益等密切相关。中国援外医疗队是我国政府向受援国提供的官方无偿对外医疗援助项目,自1963年中国政府应邀向阿尔及利亚派遣第一支援外医疗队以来,中国医疗界开始了履行国际人道主义义务的伟大历史使命,更是掀开了中国同第三世界国家合作的新局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医疗队逐渐成为一块代表着中国医疗水平和国家形象的金字招牌。 记得首批援巴巴多斯中国医疗队队长、肝胆科医生罗诗樵曾经说过“如果说中国援助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的医疗队算是中国援外医疗1.0版,那么在巴巴多斯这样的中等发达国家进行医疗援助就是援外医疗的2.0版。”显然,这当中包含着对中国医疗队精神的传承,更有着不同制度国情和经济文化背景下沟通和行为方式的不同。 对加勒比海岸国家进行医疗援助是为了兑现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加勒比地区所做出的承诺:“中国将加大对加勒比国家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向加勒比地区派遣100名医疗队员,”也即是“1+100+100+1000”援助加勒比计划。2014年6月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向原重庆市卫生计生委下达独立组派中国援巴巴多斯医疗队的任务。2年后,第1批援巴巴多斯中国医疗队从重庆出发抵巴执行任务,截止2021年3月,重庆市已经派出5批医疗队赴巴巴多斯执行国家卫生援外任务,共计44人次,涉及14个临床专业,每一批医疗队均圆满完成党和国家赋予的援外任务,获得了巴巴多斯政府、受援医院及当地患者的高度肯定和真诚感谢,就国际援外医疗服务交出了配得上称为2.0版的“中国方案”。 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医护人员在具有良好医疗基础的中等发达国家开展医疗工作,如何得到当地同行的信服?如何获得当地患者的认可?如何帮助当地提升医疗水平?如何展示中国特色技术?这是从组建这只医疗队开始就必须考虑的问题,经过从长计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将援巴巴多斯中国医疗队定位为体现中国高级医疗专家水平的新型医疗队,精心组织,择优选员,该支医疗队由三甲教学医院重医附一院牵头承派,全市三甲医院派员配合,队员全部是能熟练应用英语进行专业和生活交流、可以独当一面开展诊疗技术的各科室中青年骨干,并在国内获得了内容丰富全面的援外知识培训和强化英语集训。 打开工作局面并不容易,语言的壁垒加上对中国和中国医疗水平不够了解,傲慢与偏见是客观存在的,难免对我们的能力有所怀疑。从第1批医疗队开始,所有的队员们充分发扬“不畏艰苦、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中国医疗队精神,调整心态,摆正姿态,不卑不亢、谦逊有礼,下沉临床一线,从细节开始展示,在临床医疗工作中主动参与诊疗、积极发表意见。虽然我们名叫援外医疗队,但从不自视甚高,坐等他们求援,而是抱持平等交流沟通,相互学习借鉴的真诚态度一点点融入,“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当当地医生听过几次意见、见识过几次手术麻醉等操作之后,就对我们的水平有了了解,快速上手独立担责的工作局面就此打开。同时,我们始终坚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念,发挥队员成长于各大教学医院的传统教学优势,对各个层面的医学生和医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除了讲授知识,还手把手的教,潜移默化、以身垂范的影响,力争为当地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从主动努力融入到关键时候展现实力,从最初受到质疑到最后不可或缺,援巴巴多斯中国医疗队真正在QEH扎下了根。从第2批队员开始,在巴方的强烈要求下,医疗队的工作任期从原定的每批次半年延长至一年;从2017年开始,由中方设立的医疗奖学金项目持续资助QEH的年轻医生赴中国进修(近2年因为疫情的原因不得已而中断);而在不久的将来,巴巴多斯还期望与中国合作建立医疗耗材生产企业,提升巴巴多斯的医疗器材制造水平。 我的异乡工作与生活 虽然之前有在美国临床访问学习的经历,但是在不同医疗制度、不同语言环境下完全独立担当责任麻醉医师却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和体验。因为一言一行、一针一嘱都不只是我自己,还代表着国家形象代表着中国麻醉水平,在水平并不低的QEH与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异国麻醉精英同台竞技,把控患者的麻醉期生与死,斟酌患者的围术期舒与适,这对我的医疗技术和应对心理都是极大的挑战。 由于国情和制度的差异,在巴巴多斯,小到建立静脉通道、配置药品、安置胃管、主导手术体位摆放、大到进行术前心脏超声检查等均需要麻醉医生自己完成。按照我们国内习惯的标准,QEH的手术患者术前检查非常不完善,一般的病人最多有血常规和心电图检查,没有国内常规的生化检查、输血前检查和凝血功能检查,除特殊病人外也没有常规的心肺影像学检查。没有电子病历系统,有的是不同颜色五花八门书写样式的手写病历。另一方面,由于巴巴多斯产糖,老百姓也喜好甜油食物,所以肥胖患者多,合并症多,高血压、控制欠佳,而且由于术前等待时间长,患者的一般情况差,特别是骨科创伤患者术前准备较差。此外巴巴多斯不像国内基本要分成人医院和儿童医院,QEH还要负责收治很多婴幼儿患者等。 上述种种都是我作为一个 “新人”必须尽快适应的环境和应对的难题。刚了解到这一情况对于事事力求完美和需要掌控感的我来说难免紧张和不安,然而向来积极阳光的性格还是很快让自己担忧的心情冷静下来。既来之,则安之,抱着多看多听、学习潜心、不懂就问、虚心请教的“出国进修”心态我进入了麻醉科工作。上临床的第一天对于环境、药品和耗材的陌生是首要难题。麻醉科印度裔主任库玛顾问医师用他那浓厚而亲切的印度腔英语和欢快的笑声很大程度缓解了我的陌生感和紧张情绪。他对我表示了欢迎,带我熟悉了3楼手术间的环境,也宽慰我说不用着急,等我自己觉得舒适有把握的时候再单独排我管理手术间的麻醉,此前都会安排其他的医生和我一起,这让我觉得温暖而备受鼓舞,也对他们对患者负责的风格产生钦佩。快速熟悉手术间内的环境,了解物品摆放是学习的第一步。通过热情友好的麻醉助手组长莫瑞先生的介绍,我知道了手术间的基本配备。每个房间的麻醉机、监护仪、暖风机齐全,还有可视化喉镜、超声等可以使用,但是微量输注泵等仍相对欠缺,所以他们的全麻绝大多数以吸入麻醉维持,仅在诱导的时候使用静脉麻醉药。麻醉耗材及药品全部为进口,同一种药品或者耗材可能有多个规格和不同的生产国,偶尔也能在麻醉车里发现过期的药品和耗材,所用的药品特别是术后镇痛类与国内差距较大。 一向对自己沟通能力比较自信的我未曾想到英语听说对于刚到巴巴多斯的我会也是一大难题。科室的每位医生护士,每一个麻醉助手,每一个病人他们的口音都不同,而且更要命的是他们有很多当地人特有的说法和缩写,不经过专门解释压根儿就不懂,特别是手术台上的外科医生之间的交流或者外科医生与洗手护士之间的交流,有时候感觉他们根本就不是在说英语。这让我不免有些挫败感。好在他们都很体谅我,每次跟我说的时候特别注意发音和语速,多跟同事交流,不懂就厚脸皮多说几次“Pardon me?”多问病人情况,多听当地广播,多找邻居‘拉家常’,渐渐地就不再觉得语言是沟通的障碍了。 麻醉科同事的热情帮助让我很快适应新环境进入了良好的工作状态,库玛主任看到我的适应能力后,在我进入科室的第三周就开始排班让我独立负责病人的麻醉,让我有点受宠若惊,同时也更加自信从容地按规范做好麻醉,保障手术患者的安全。随着工作的推进和大家的熟悉,我也尽力展示我们中国麻醉医生的优势,特别是超声引导下的各种神经阻滞,从颈部到腿部,几次操作展示之后,他们从经验丰富的顾问医师到好奇新手的实习宝宝都想学习,每次我操作的时候总会站在身后问个不停。后来麻醉科唯一一台超声仪坏掉而不能再实施这些技术时,顾问医师盖斯金和搜博两人还会专门带上他们自己的便携式超声仪让我示教或者让我指导他们操作与他们进行探讨。特别是我从国内带过来的连续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技术用于骨科患者,他们从来没有用过,一经展示,马上在科室传开来,纷纷向我咨询,要求下次做的时候一定要提前给他们讲,充分表达了他们对新事物的好学态度。 由于疫情的影响,麻醉科手术室的运行执行特殊管理模式,所有手术室医护人员也对疫情防控都比较重视。进入手术室的所有病人均有2次以上的流行病学询问并记录,同时会完成COVID19-PCR 检测,需要有阴性结果才能进入3楼主手术室内手术。病人在交换大厅交接进入手术室时,需要核查患者的体温等信息。同时确认患者手术麻醉以及恢复全程带好口罩(除非要进行气管插管等打开气道操作)。麻醉医生在麻醉方式选择上根据患者病情尽量选择区域麻醉为主,不打开患者的气道。如果实在需要进行气管插管等操作时也有较强自我保护意识,会采取戴面屏、医用防护口罩、最大程度减少患者呛咳、缩短操作和暴露时间、使用面巾纸及纱布遮挡等措施。然而随着疫情在巴巴多斯的加剧,不同的外科病房也出现有住院病人感染的情况,甚至有些医护人员也有感染。好在所有麻醉医生都很谨慎,几乎应该是戴口罩执行得最好的巴巴多斯人。我们因为所有医疗队员过着同食同居的集体生活,卫健委领导也把“零感染”作为我们必须达到的目标,所以在手术室内一直都至少是二级防护穿戴,吃饭喝水也刻意选择与同事们不同的就餐时间,快速搞定后立马带好口罩做好手卫生。后期疫情的加剧导致医疗资源的严重挤兑,相当数量的麻醉医生要去新冠肺炎阳性病人隔离点工作,所以手术室一度只能应对急诊病人,我每天也和他们一样做着急危重症,对于整个麻醉手术抢救机制诸如紧急配血取血等也有了不同的锻炼和见识,一切都回到了手工时代。 在这里每天的麻醉工作量虽然与国内相比少了很多,但是因为这种公费医疗的体制和繁琐的甚至有点死板的处理流程,使得工作效率与国内相比低下很多。经常会有因为各种原因停手术的情况出现:房间空调不能调到医生喜欢的温度——停手术;洗手护士要下班——停手术;突然没有手术需要的耗材——停手术;外科医生做一台比较长时间的手术累了——停手术;手术室护士觉得患者的核酸检测结果时间太久了没有安全感——停手术。让人惊喜的是患者几乎都很淡定坦然地接受,很少有抱怨或者医患矛盾出现。当然,麻醉医生有更大的发言权,也可以到时间想下班而停掉手术,更不用说术前检查未完善、主刀医生未按时出现等,这一点使得在QEH麻醉医生和外科医生的地位与国内相比几乎掉了个个。外科医生为了保证第二天的手术能顺利进行不被停掉,通常头一天都会主动跟麻醉医师沟通患者的情况,也让我有了不同的体验和享受了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因为我几乎不停手术,所以绝大部分跟我搭档过的外科医生特别是住院医生都非常喜欢我,他们经常说QEH如果有更多像我这样的麻醉医生就好了。跟当地同事们深入交流,就会发现当地医生都非常清楚这样的管理和运行机制存在问题,但是他们到最后也只会感叹“money”!而没有更好解决办法。对于当地医生来说,QEH的工作只是他们锻炼自己升成顾问医师赢得声誉的必经通道,这里只是挣得他们养家糊口的那一部分收入,一旦有机会,几乎所有的顾问医生都要到私立医院挣第二份高收入,那种工作效率截然不同。让人不免感叹:这种资本主义公费医疗制度下,让病人等待,效率低下,临时取消手术等情况最终都是普通患者承受其不良后果,有钱人永远都能享受到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可叹的是绝大部分患者习惯了这样的状态也十分的平和。有了这样深刻的体验从而让我对祖国的伟大和人民至上的共产党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由于疫情的影响和医疗队的规定,为了保障医疗队全体队员的健康,除了工作之外,我们几乎没有与当地同事和他人的相互宴请和对外交流,更不用说集体外出餐馆就餐,少了很多融入当地五光十色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援外的生活非常固定:工作日上班下班,晚饭后大家集体锻炼学习交流,周六轮班出门采购生活物资和分组为集体做饭(队里厨师这一天休息),周日各自清洗打扫整理。就在这单调的生活轴线上看着时间的流逝,心里不免为没有像前面几批医疗队队员深入体验异乡的文化习俗而颇觉遗憾。每每此时,我都会安慰自己:我们见识了几十年不遇的火山灰尘降和飓风,感受了大自然的威力和体验了岛国人民应对自然灾害的无奈和豁达心态;我们经历了巴巴多斯脱离英联邦成为共和国选举自己的总统的历史时刻,了解了即使是弹丸小国,也要追求独立自主美好生活的自尊和努力;我们体会了疫情与俄乌战争对世人的影响(我们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才买到了分批回国的机票),没有一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没有一个老百姓能绝世而独立。这些独特的经历让我对这辈子能做一个中国人更加自豪而感恩,对身在红旗下长在新时代的幸福生活更加珍惜而努力,对要为中国和平崛起屹立世界民族之林更有使命和担当。 巴巴多斯只有夏天,没有四季的变换,在短短1年3个月的海岛工作和生活,虽然有山水阻隔。与家人分离,却让我有时间看到日出日落的山水大美,有心情感受海风拂面的轻柔舒适,聆听大海波涛的自由与开阔,有条件了解不同肤色真心相交的珍贵与友谊。日子就这样飞逝,国内的家人与同事与我视频的时候都说我瘦了,也黑了,但是元气满满。就在这岁月流转之间,在这异乡小岛国,我们医疗队用自己踏实的工作和积极的状态展示了中国医生的技术,中国人的友好和中国的形象,而我也从这段经历中领悟到好好活着追寻生命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 献之兴来拈起笔,笔如解飞自钩掣。 戏染松烟作牸牛,脱似偃角眠沙丘。 宋 · 白玉蟾 摄影:黄黎光 MDCASA华人麻醉医生群 稿件来源:CASA Bulletin of Anesthesiology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