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是文章写作,还是视频创作,都属于内容生产流程,其基本的框架都基本一致:
选题策划、素材收集、逻辑组织、排版编辑、传播互动、复盘分析。
其中,选题是内容能否成为爆款的最核心因素。
内容的核心在于选题,不同的内容,在不同的时代或者场景下,它的价值也会不同。
就像一些经典影视作品,在拍摄的当时并没有被广泛关注,但是过了几十年后,反而成了经典。
如何把握住当下的优质选题?
常规的方法有4个,可以借鉴参考:
追热点可以说是自媒体人需要具备的一项常规技能,但是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怎么找热点,以及如何判断这个热点是否能够追。
热点一般分为常规热点和临时热点,常规热点就是大家经常看到的节假日,节气等等相对固定的热点,比如像现在的春运,春节等等,都算是常规热点;临时热点就是突发的一些事件,比如某某明星出现的一些事件、互联网上名人之间的PK等等。
用一句话总结:热点就是被人们广泛关注的焦点。
明白了热点是什么之后,就要合理的利用工具去找热点,比如5118的搜索关键词排行榜、各平台的热榜等。
比如今日热榜,包含了几乎所有主流的互联网内容平台榜单,可以快速了解当日的热点话题。
每天看看各大平台的热点话题,之后就是判断能不能追热点了。
一定是跟自己领域,产品相关的才去追,不要去追跟自己不相关的热点。优先考虑相关性大的热点。
行业需求可以简单理解为行业关键词需求,比如你是做面膜的,那么可以从护肤啊,美妆等等行业需求做一个内容的切入点,这种选题方法,比较适合产品较为单一的朋友,简单来说就是要学会发散思维,从单个产品联想到还有哪些点,可以触达你的目标用户。
找到行业词后,我们再通过关键词工具拓展出更多相关的关键词,来深入挖掘更多的长尾词需求。
比如,我们可以从5118这类工具中,统计出热门的搜索关键词:
如果你是长期经营某个品类产品,建议可以把这些关键词保存到自己的表格中,可以作为后期的选题素材。
这类选题可以深入到单个产品的用户需求,比如还是拿面膜这个词举例子,我们可以通过问答网站,或者相关帖子的用户评论需求来找选题。下面都是一些常见的问答站,用户提出的细分需求:
同样的,这些问题都是代表了用户关心的问题,选择那些跟你产品相关的内容,记录到表格里,来做选题的参考。
关于用户评论找需求,通过图一,下面这张图我们可以看到,用户对医美面膜有质疑,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写一篇 关于面膜如何选择的文章;再扩展一下,可以写不同类型的面膜适合哪些不同的人群,使用效果如何等等。这样话题就非常充足了。
我们可以在写文章之前,要多关注同行,分析同行的选题策略,一般可以通过工具,或者在其他平台搜索那些跟你相关产品的作者,看看他们的历史文章在写什么,我们通过他们写作的内容,学习他们的选题方向,然后通过内容和框架的整理,再变成自己的内容。
上面这张图是通过工具搜索出来的同行作者,左边是他们的名称,右边是他们的写文方向,选一些你认为比较好的作者,翻看他们的历史文章,再把那些你觉得有用的选题记录下来,作为今后的选题方向参考。
也有人可能会说,别人已经写了,我自己再来写,会不会重复呢,其实一个文章的选题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
比如:别人写了国产面膜的十大排行榜,你可以写国产美白面膜的排行榜,国产补水面膜的排行榜,以及国外面膜的排行榜,都是可以的。记住我们只是参考他的方向,不是一模一样的去照搬。
临到创作,最怕的就是没有积累,也就是肚子里没货。
最朴素的建议只有3个:多看、多记、多整理。
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就像盖房子一样,先把房子的地基打稳,需要什么石头、水泥?用什么钢筋?都要有一个盛放的大仓库。
有了大仓库,就可以去搜索建立素材库了。
可以按关键词、分类、时间去建立
如果按关键词,有SEO、软文、应用工具、思维导图等等。
按分类,有故事,人物描写,客户,名人名言等。
按时间,可以按日,月,年记录顺序排列。
当然,如何建立素材库,可以根据每个人的习惯,灵活应用。
不管是KOL还是小白,都逃不过这3点基本功。两者差别在于积累的多和少,看得多、记得多、写得多了,自然会更快找到想要的素材。
这里分享的内容不是绝对,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得心应手的素材来源
1)影视剧
看电视剧容易得到信息,比如,我们在看《甄嬛传》,《大军师司马懿》,《琅琊榜》等,得到一个历史背景或者事件的信息,这种方式可能比书本教育更有趣。
还可以通过观察者的视角,它让我们感受到世界上每个人都是重要的,谁都有故事。这种视角的感受,也可以运用到写作素材中。
2)热点新闻
现在的通讯越来越发达,经过网络的传播,就有可能变成“热门新闻”。比如去年的王宝强离婚案,小崔PK冯小刚,范冰冰偷税事件等,我们可以以旁观者身份,多角度的看待这些问题,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素材。
3)个人经历
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自己经历过的事件,身边发生的事情,与他人聊天内容里找亮点/痛点等,通过我们的认知和思考,看问题的想法,也可以作为素材
4)他人文章标题
美国普林策获得者泰社-纯丹女士就说过:“题目是文章的眼晴”。
起一个醒目的标题,在大数据时代尤其重要,若你文章的标题不醒目,即便你的文章再好,好多读者也会忽略、跳过你的文章的。因此,我们可以收集他人的标题模板。
5)他人的文章
有时候我们在别人文章里看到一个好故事,想拿来作为自己文章的素材,但又不能完全套用。
可以举一反三,比如你要写一篇婚姻幸福的文章,你看到别人文章里某个故事点很好,你可以根据这个“点”去百度搜索类似案例 ,写名人案例就最好。例如:你输入“孙俪、幸福婚姻”进行搜索,就会出现很多孙俪幸福婚姻的事例,你再看看那个合适你文章的题材就可以了。
6)书本
根据写文章的主题,查寻相关的书籍,比如,写文案的文章,可以看《爆款文案》,《新媒体文案创作与传播》,《文案变现》等。
7)偶像
三毛,张爱玲,席慕容等,名人名言可以引用 ,而好的句子有时候可以触发你延伸出一篇属于你自己的新文章选题。
8)读者/网友留言
还可以多去看看别人文章里的评论,那些评论真的是分分钟可以给你灵感,让你写出一篇文章来。
9)朋友圈
励志的,生活方面的哲学句子,相关垂直领域的干货内容,优秀的产品文案,学习案例等等。比如,你的朋友圈有新媒体的好友,每天能学到新媒体的知识,原创的文案。
10)微信群
读书群推荐的书,付费群分享的内容,等等。
再比如一些图片素材站、视频素材站、字体素材站,以及上一章中提到的各类平台热点话题榜单等,都可以在平时积累起来。
其次,工具利器也是不可或缺的,好的工具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
好的内容,不仅可以让人无门槛阅读,还可以顺应和引导人的情绪。
最基本的就是整篇内容的逻辑结构,需要自洽,否则读起来牛头不对马嘴,就会让人厌恶。
1)总结+①②③④+结论
这是金字塔结构最简单的一种,开头直接告诉读者我们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然后①②③④分点论述,最后总结。
比如我这篇文章就是用的这种结构,开头告诉大家我要分享3种写作框架,然后分为①②③三个部分讲完,最后总结一下即可,非常简单快捷。
比如,你看复联4,有很多感悟,想写一篇影评,那么如果构思呢?非常简单,用我们的这个结构。
开头:今天看了复联4,作为一个漫威粉,感触良多,写一下我印象最深刻的3个点。
中间分别写①②③三个感触点,把影片内容和自己的感悟写出来。
结尾则总结一下内容,抒发漫威电影对自己的陪伴与快乐。
一篇影评就写出来,so easy!同样,我们演讲,说话,也可以用这种结构,真是屡试不爽,条理清晰,逻辑合理。
2)观点+案例+金句结尾
其实很多人把观点文想复杂了?什么是观点文?就是抒发一个自己对某件事物或人物的看法。当然,我们需要案例证明自己的观点。
就像,你在网上说:我长得很漂亮,这就是你的观点。但是很多人肯定不相信啊,你凭什么说你很漂亮?你就必须找论据案例证明你很漂亮,比如:你的图片,朋友同学对你美貌评价,你得了选美比赛冠军。
观点文=观点+案例,本质就是这么简单。只不过为了让读者好读,信任我们的观点,作家们总结了很多结构写作技巧:起承转合,scqa,金字塔原理等等。
既然知道了观点文的本质,那么就很容易写了。提出我们的观点,然后用很多案例证明即可。
比如:我们的观点是自律的人才能成功,按照这个结构写即可。
开头:乔布斯说:自由来自于自律,一个人连自己都管不好,其他事都不用想了。
①李嘉诚的作息时间非常有名:不论几点睡觉,在清晨 5 点 59 分闹铃响后起床;随后,读新闻,打一个半小时高尔夫;然后,去办公室,开始工作。数十年如一日,自律几近自虐!
②村上春树为了当小说家,坚持早起和跑步整整35年,因为小说家的身体和精力要求十分重要。
③志玲姐姐为了保持身材,都不敢多吃饭,油炸烧烤高糖等食品,更是很少碰,别人身材不好才怪!
人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眼前的光鲜,却没有看到背后付出的代价!自律的人,是能管住自己的人,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获得鲜花和掌声。
一篇观点文简单就写完了?当然,可能篇幅比较简短。我们可以详细写案例,使故事更加丰满,篇幅增加一点。
文章多用金句,可以增加感染力,引起读者思考,给他们启发,这是写作的一大杀手锏。
3)故事+感触+干货
很多人喜欢听故事,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故事其实是道理的载体,它只是一个传递工具,可能很多小白新手不明白。
大家小时候听父母,老师讲完故事后,他们往往会说: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也会记住一个道理:成长环境对于一个孩子至关重要,故事就是给我们带来一个道理。
所以,这种框架也十分简单。我们直接开头写一个故事,然后发表一个感触,最后总结一下有什么收获即可。
比如:故事:写上周一个同事前几天辞职了,为什么呢?原来是不懂得拒绝,其他同事有什么事全部找他,中途发生了什么事等等。
感触:分析一下这个故事,感触一下职场规则,同时也可以写类似的故事,比如:朋友身边案例,电视剧案例,书本案例等等。
干货:经历了这个事,我相对大家说:职场上面,一定要学会拒绝!知乎上面有句话说得好:帮助是情分,不帮助是本分。我们不能被道德绑架,在帮助别人的时候,也要考虑一下自己的利益!
一篇文章就这样写出来了,感觉非常简单,是不是?
短视频内容和文章写作在逻辑整理方面有些区别。
相比文章创作,短视频由于是在规定时间内的内容输出,所以必须把握节奏,控制好每一个镜头的信息量。
信息量太多也就提高了人们的认知门槛,太少就无法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所以相比文字创作,多了一些限制。
根据抖音上整理的爆款视频,总结了8个抖音剧本套路:
1)治愈/被治愈
韩剧中经常会有一个这样的设定:男女主其中一个患有精神疾病、内心创伤,或曾经历过童年阴影,而另一半往往出身贫寒,但性格乐观、活泼开朗。
男女主就在这样治愈和被治愈的过程中日久生情。
在抖音中,拍摄爱情相关的剧情时,同样可以将这一设定融入进去,在治愈/被治愈的同时,将爱情升华或者回归本质。
代表剧作:《OH必胜 奉顺英》、《城市猎人》、《没关系是爱情啊》
2)跨越阶级的爱恋
在这一类韩剧中,通常男女主身份地位相差巨大,一个是高官巨商后代,另一个则是平民百姓。
两人因为生活环境、形式的不同而被对方深深吸引,他们的爱情通常会遭到父辈的反对,但最后还是会走到一起。
跨阶级的爱恋会产生大量的冲突——消费态度、生活观念,亲戚朋友邻里之间的相处……有冲突自然就了话题。
代表剧作:《继承者们》、《成均馆绯闻》、《主君的太阳》
3)超能力
超能力在很多影视剧作中都有出现,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漫威宇宙系列。
在韩剧中,同样有很多代表剧作,比如《来自星星的你》、《Black地狱使者》、《oh我的鬼神大人》、《听见你的声音》……
通常,剧中的主角因为先天或后天(比如遭受什么重大打击)因素具备了异于常人的能力,而这种异能又让主角与另一半有了命中注定的联系。
比如《oh我的鬼神大人》,只有男主的命格才能承受女主的阴气;《听见你的声音》里男主第一次听见别人的声音时,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女主时。
抖音常见的“视频特效”就是超能力的一种延伸,@黑脸V 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假如你有了一种超能能力,会做出哪些有趣的事儿来呢?
4)穿越
在影视剧中,有两种常见的穿越类型:今穿古、古穿今。
这一类剧作有两大代表性的特点:
第一,古今社会之间的行为、礼仪、价值观的巨大冲突;
第二,哪怕相隔千年,男女主之间始终贯穿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无论是冲突,还是爱情,通过古今的对照,自然会产生很多戏剧性冲突,冲突有了,流量自然也就有了。
代表剧作:《屋塔房王世子》、《仁显王后的男人》、《仁医》
5)回到过去/未来
和穿越有点像,但“回到过去/未来”的时间跨度更小,通常从几天到几十年不等。
通过短时间的时空穿梭,回到过去/未来的某一个节点,来改变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假如回到90年代,你会不会下海经商?
假如回到00年左右,你会不会提前买房、买币?假如回到去年,你会不会抓住抖音红利期,快速做起一个账号?假如……
回到过去/未来的设定,等于变相给了你一剂“后悔药”,可以获得重来一次的机会。
代表剧作:《未来的选择》、《九回时间旅行》、《神的礼物14日》
6)女扮男装/男扮女装
影视剧中,女扮男装是一个十分经典的套路。近两年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女孩子帅起来,就没男人什么事了!”
很多女生心中都怀着一个变装梦,在韩剧中为求学也罢、为求生也罢,女主扮做男装深入男人的生活中,上演出一幕幕啼笑皆非的故事。
剧中的男主可能先知道女主的真实性别,再爱上她,也可能以为自己有了断袖之癖,不敢直面自己的内心情感,最后发现女主竟然是女儿身,一切就皆大欢喜。
代表剧作:《成均馆绯闻》、《原来是美男》、《致美丽的你》
在抖音上,女扮男有很多,但男扮女貌似更为成功,最近爆火的@韩美娟 @多余和毛毛姐 就其中经典的代表。
7)失忆
假如有一天,最爱你的人突然失去记忆。
你们要像两个陌生人一样,从头开始认识、了解、熟悉对方,你还有没有把握让对方重新爱上你?
在影视剧中,失忆的桥段并不少见,它既是对剧情冲突的一种“重置”,又是对相爱双方的一种考验。
假如男/女友失忆,假如父母失忆,假如最好的朋友失忆,假如最烦的那个人失忆,你会怎展开呢?
代表剧作:《天国的阶梯》、《最后之舞》、《玻璃鞋》
8)双重/多重人格
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事的时候,我们常常会想:假如我再勇敢一点就好了,假如我再温柔一点就好了,假如我再霸气一点就好……
面对同一件事情时,双重人格的变换,往往能带来十分强烈冲击。
比如:原本懦弱的女主变换人格之后开始强势,不太忍受欺负,并且主动反击;原本娇滴滴的女朋友,突然霸气地给了男生一个壁咚、扑倒……
代表剧作:《杀了我治愈我》、《海德、哲基尔与我》
这8个套路并不代表全部的爆款公式,毕竟每天都有人在创新,比如一些拍摄手法的创新、素材取材创新、动作打卡PK、颠覆常识的反转剧情等等。大家可以自己总结出适合的套路。
这部分的工作,主要是表现形式的包装,比如图文重点就是字体、背景、图片、分段、间距、头尾插图、关键词句标色等;视频主要是动效、换场过渡、调色、剪辑卡点等等。
Robin Williams 在《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中,根据自己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了 4 个设计的基本原则——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这 4 个原则适用于 PPT(实际上很多 PPT 教程文章中都在使用这 4 个原则)、海报、排版、名片等所有设计领域,对于来说非常实用,比如图文排版、海报、二维码、封面设计等环节都能用上。
1)亲密性
写文章前,我们通常会画一个简单的逻辑图,然后,照着这个逻辑,慢慢填充文字,这样写出的文章,逻辑会比较清晰,读者阅读起来也很轻松,
本文基本逻辑,百度脑图绘制
同样的道理,文章编排前,也要先梳理好视觉逻辑,然后,通过亲密性、对齐、重复、对比等方法,展现视觉逻辑,最大程度上方便读者阅读和记忆。
亲密性是实现视觉逻辑化的第一步,它是指关系越近的内容,在视觉上应该靠得越近,反之,关系越疏远的内容,在视觉上应该越远。
比如,标题和正文就是独立的 2 个版块,正文间的亲密度应该高于正文与标题间的亲密度,所以,标题和正文间应该有明显的区分,这个区分可以用空行来实现,也可以用图片(比如头图)或者分隔符(比如引导关注)来分隔:
传统排版一般通过首行缩进 2 个字符的方法来区分各段,但显然这种方式并不符合亲密性原则,段间距与行间距完全一样,并不能有效区分各段。所以,现在大部分新媒体编辑排版时会在段与段之间空一行,有效增加段间距,突出各部分的亲密性。
如果段与段之间有标题的话,注意标题和上、下段之间的间距应该有差别,因为标题和下一段是一个整体,和上一段的关系不大。这种亲疏关系应该在间距的大小间表现出来。
此外,图片的注释应该和图片靠得更近一些: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许多公众号的尾部会放很多内容,比如,作者介绍、二维码、活动信息等,当内容过多时,尤其要注意分区,不然很容易陷入混乱。
比如,你能一眼看出下面左图中包含了几个版块的内容吗?很难,因为没有明显的分区。其实左图包含了作者简介、留言互动、点赞转发引导、关键词引导 4 类内容(自己找找看)。
遇到这种内容类别较多的情况,首先判断能不能删除一些内容,减少读者的认知负担。显然,留言、点赞、转发、关键词,这么多互动方式放在一起,有点复杂,删除 1,2 种不太重要的,会让界面看起来更简洁(琛姐删除了点赞转发引导),对于剩下的内容,通过空行和分隔符号(这里用的是实线框)进行分区。
PS:改版后的微信图文推送界面引来许多争议,但单纯从亲密性原则来看,显然现在的版本是更好的,因为摘要是对标题的补充说明,且两者都是纯文字,亲密度很高,把两者放在一起,更符合视觉逻辑。
左边为老版图文推送界面,右边为新版图文推送界面
2)对齐
对齐包括居中对齐、左对齐、右对齐 3 种方式。在微信公众号运营中,比较常见的是居中对齐、左对齐 2 种方式:
对于读者来说,居中对齐阅读起来是最轻松的,因为视线可以完全集中在屏幕中间部分,不用大幅度左右移动。但这种方式一般适合内容较少、短句较多的内容。较长的内容一般适合采用左对齐。
还有一个和左对齐很类似的对齐方式:两端对齐,相比于左对齐,两段对齐的文字边缘更整齐,视觉效果更好,所以,在新媒体排版中一般用两端对齐代替左对齐:
对于设计新人来说,最好严格遵循一种对齐方式,不然就会导致混乱,实在不行,至少保证在同一内容版块中遵循一种对齐方式。比如,下面左图中就是比较常见的情形,在同一内容版块中出现了 2 种对齐方式,使得界面看起来略显混乱,重点也不突出(后面的对比原则会讲到)。
稍作调整,把版块内的内容都调整为居中对齐(因为字数较少),并利用对比原则,修改重点部分的字体颜色,粗细,整个界面看起来就整齐了许多(如右上图所示)。
3)重复
重复是保持整齐的重要准则。既包括字体、字号的重复,也包括颜色、风格的重复。对于新人来说,要时刻牢记,尽量统一字体、字号、颜色等等一系列元素,在统一的基础上,找出需要强调的部分,进行更改,通过对比原则进行强化。
重复的字体、重复的字号(一般 14~16 号):
重复的颜色、重复的风格:
4)对比
亲密性、对齐和重复,在保证版面干净、整齐的同时,也会带来枯燥、乏味。所以,我们需要最后一个效果——对比。
对比的基本作用是突出重点,增加可读性。
比如把需要强调的部分加粗、调大、改颜色、增加背景色、加删除线、下划线、倾斜、加。一。些。符。号、或是做一些艺术化处理,等等方式,都可以使需要强调的部分迅速从大量内容中跳脱出来。
对比的附加作用是有效增强视觉效果,打破平淡,吸引读者注意。
比如,无印良品的海报看着很简单,实际上他们的设计师很擅长利用对比,使得简单的画面充满设计感,下图就很好地利用了文字横向和纵向分布的对比,打破了平淡:
在公众号排版中也可以应用类似的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要么不使用对比,要对比就一定要明显,否则,两个元素过于相近,就会导致混乱,因为读者会误会,不知道你是故意的,还是不小心搞错了。
比如,使用「16 号字」和「15 号字」进行对比,差异就很不明显,而使用「24号字」和「15 号字」进行对比,差异就明显得多,一眼就能看到加大的字体。
最后一定是采用工具辅助,提高生产率。
比如微信公众号搭配壹伴、135编辑器、新媒体管家等,都可以很方便编辑;
短视频比如剪映、AE、快剪辑、InShot等,都是非常好的工具。
当然,从批量规模化的效率而言,如果有技术的支持,可以考虑markdown和ffmpeg方案,前者可以更方便实现全网平台一键分发,后者可以通过模版化批量自动生成短视频。
当内容生产完毕,就到了分发阶段。
这部分看起来很容易,但是要做到细致,就是对每个团队执行力的考验了。
比如:
传播互动,是内容触达用户的第一环节,很多人都会忽视其重要性,也就是在这个环节,可以拉开两个团队中间的差距。
最后的部分,其实是整个内容运营的日常自检工作项目。
每一篇文章、每一个短视频,都可以从它的表现数据获得优化的策略。
最基本比如曝光量/阅读量、点赞量、评论数,如果需要引导至商品转化,还要附带商品详情页打开数、购买量等。
这些数据都从某个层面反应出用户的对内容的反馈,是运营的反馈系统:
每一次的,从选题,到最后复盘,几乎就形成了一次完整的产品体验闭环,用户消费的是内容本身。
在每一次的迭代创作中,个人和团队都在完善属于自己的内容生产流程。
大家的方法体系都相同,但是最后进化出的内容机器,几乎都有差异,毕竟个人或者团队的基因,是独一无二的。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