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利用文献调查、数理统计等方法,对体育健身类APP的概念、功能以及特点进行阐述,并且对体育健身类APP的发展现状进
>> 健身类APP发展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研究 国内媒体APP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体育健身娱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陕南地区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全民体育健身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 关于我国体育健身娱乐市场发展现状的研究综述 南阳市城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研究 试论西宁市健身气功项目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南阳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 我国大学生体育健身活动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沿海城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农家书屋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充电桩发展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 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武汉市东湖社区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现状与问题研究 体育类APP的使用现状与应用前景研究 体育教学评价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高校健身气功发展现状和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4-06-12.
[2]龚琼.健康健美类App传播研究[D].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 2014.
[3]赵日萍.大众健身科学化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6(2):41-43.
[4]左媛媛.人机交互设计在手机产品上的应用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2.
[5]胡泯,陈善平,张中江,等.不同锻炼行为阶段锻炼效果认知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2):82-85.
[6]TalkingData:2014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EB/OL].,2015-01-21.
[7]艾媒咨询集团. 2012-2013中国可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J]. 移动通信, 2014(7):15-18.
[8]IHS:预计2018年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将到336亿美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2.9%[EB/OL].,2015-03-9.
[9]徐迎阳. 可穿戴设备现状分析及应对策略[J]. 现代电信科技,2014(4):73-76.
第31卷第4期2015年8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Vol.31 No.4August 2015
摘要:“双反”调查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从而引发了对光伏产业安全的思考。文章梳理了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现状,分析了面临的产业安全问题。
关键词:光伏产业;产业安全;现状
一、中国光伏产业研究综述
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中国光伏产业开始萌芽,到20世纪末,开始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其迅速发展始于2004年以后。由于国外市场对光伏电池的需求不断攀升、中国光伏产业也具备快速扩张的基础、地方政府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大力支持,自2007年,中国的光伏电池总产量名列世界榜首,成为最大的光伏电池产出国。但是在取得卓越进步的同时,中国光伏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其弊端不断显现,尤其“双反”调查,给中国光伏产业以重创,而且从目前来看,中国光伏产业只在数量上取胜。
目前,国内学者对光伏产业的研究焦点多数集中在对国内光伏产业现状的分析,从而提出光伏产业今后如何发展的对策。宇文旭(2009)从世界光伏产业概况及光伏产链结构的视角,剖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概况及其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今后发展的应对之策。李园红、高明(2010)基于产业链视角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光伏产业链的上、中和下游这三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现状,认为中国在光伏产业产业链上游缺乏核心技术、国内市场受限且不稳定、供给与需求发展不平衡。马宁、董莉(2011)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探讨了中国光伏产业价值链存在的问题,认为中国光伏产业一直以来都存在原料在外、市场在外以及未掌握核心技术三个方面的问题,提出中国光伏产业该如何实现升级。有学者指出中国光伏产业迅猛发展,但是还未突破起步阶段,通过运用归属于产业组织理论的SCP范式总结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和所处困境,进而基于法律、技术、财税和金融四个角度提出应对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对策。有学者利用太阳能光伏产业国际市场占有率、贸易专业化之术和显示性竞争力指数来衡量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能力,认为中国该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在不断强化,但是仍与世界强国存在较大差距,存在弊端,据此提出了增强中国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建议.也有学者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发展现状,提出了相关对策。一些学者从高纯多晶硅、硅片制造、电池生产、太阳能电站建设四个方面分析了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了中国光伏产业在其发展中存在一些障碍性问题,如产业发展高度对外依赖、国家长远规划受到对产业现状认识不统一的阻碍。也有学者把波特钻石模型作为出发点,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应该从技术创新、企业战略等方面提升光伏产业国际竞争力。
有些学者对引发中国光伏产业发展中出现问题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其中一些学者认为领先技术的缺乏和经济竞争力不足是困扰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也有学者在分析了国际与中国光伏产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面临困境是因为对抵挡技术过度投资、发展模式缺乏价值链两端。也有学者从国际竞争力角度研究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综上,鲜有文章从产业安全角度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状况,本文从产业安全的因素来剖析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二、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的问题
在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下,产业安全包括产业组织安全、产业结构安全、产业布局安全和产业政策安全。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可以将产业安全划分为资源安全、技术安全、人口安全和市场安全。由于与光伏产业密切相关的有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人口对其影响甚微,所以文章从资源安全、技术安全和市场安全三个方面对中国光伏产业进行分析。
1.资源安全
光伏产业链由硅料、硅片、电池片、电池组件和应用系统五大环节构成。硅料的生产是后续环节能够继续的基础,同时也是光伏产业链上最重要的环节之一。由于多晶硅电池一直居于光伏市场的主导地位,在2007年,其市场份额超过了90%。但是用于制造多晶硅电池的原料需要复杂的技术、大规模投资和长周期建设的支持,导致其发展速度缓慢,落后于整个光伏市场的发展水平,这导致了硅材料紧缺的态势,而中国要面对的是更加严重的硅材料紧缺问题。自2004年到2007年,中国硅材料缺口一直在90%左右,有时甚至超过了90%。硅材料的缺乏几乎成为整个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不但阻碍了增加多晶硅电池产量的步伐,而且制约了整个光伏产业链的有序发展。这是因为生产硅材料环节薄弱,导致出现光伏产业链上游小、下游大的局面,即生产链上游比下游薄弱的状态,上游和下游生产能力不匹配,会影响到整个产业的发展步伐。
2.技术安全
光伏产业要求硅材料纯度达到99.9999%以上,但是这对生产硅材料的技术要求很高。而中国主要向市场提供耗能高的粗硅(纯度在99.9%以下),以低价出口到国际市场,有外国企业提纯后在转销中国,加工成可以直接用于光伏发电的电池组件,其中超过98%又被出口国外。由此可以看出,生产高纯度的硅材料技术被外国企业所掌握,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发展受阻,导致中国光伏产业那以实现向市场提供低成本纯度高的硅材料的战略目标。而该项技术主要由美国、意大利和日本等国所掌握,这些国家以技术垄断取得高额利润。中国光伏产业一直未能掌握核心技术,有关技术的发展也多以跟踪模仿为主,难以突破现有生产技术,从而导致国多数光伏企业将生产集中在太阳能电池和组件环节,而该环节位于光伏产业链尾端,几乎趋于完全竞争。光伏产业发展的好与坏取决于是否拥有先进的技术,企业产品要想形成市场竞争力,那么企业要具有技术研发以及创新能力。
3.市场安全
中国光伏产业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发展模式,不仅生产光伏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从国外进口,而且对光伏电池组件的市场需求几乎全部来自国外市场,从这可以看出,中国光伏产业的主要面向的是国外市场,而且几乎完全依赖于国外市场,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抗击国外政策以及国际金融等影响因素的能力弱化。2011 年 11 月,美国商务部宣布对中国输美光伏电池展开“双反”调查。2012 年9 月初,欧盟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进行“反倾销”调查;9 月下旬,欧洲光伏产业联盟向欧盟委员会提起针对中国光伏企业的“反补贴”诉讼。自“双反”调查事件以来,中国光伏产业生存面临危机,一些小规模、不具有生产成本优势的企业面临着倒闭风险。这是中欧之间最大的贸易纠纷,也是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这些将对中国的光伏企业造成巨大的困难,若提高征收关税,那么中国的光伏企业的市场将大面积萎缩,诸多企业将面临破产。由于中国光伏产品生产成本高昂、还未形成完善的营销渠道,国内现有光伏产业市场极小,而且不稳定。
三、小结
综上,中国光伏产业安全面临着资源、技术和市场的威胁,要想该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可以从资源、技术和市场三个方面来考虑提升其竞争力。(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宇文旭.光伏产业发展概况与产业结构分析[J].山西能源与节能,2009(3).
[关键词] 产业集群 区位商 价值链
区域产业集群的萌芽、产生、发展并且逐渐走向成熟,需要一个从自然发展到有序协调发展的过程。按照产业集群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过程,本文提出发展产业集群三个核心步骤,即产业集群现状分析、制约产业集群发展的问题分析和提出产业集群发展政策措施三个阶段。发展产业集群,首先应了解产业发展基本状况,识别出产业集群发展的现实阶段;然后,结合产业集群概念、构成要素等内容论述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找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用一定方法深入分析制约产业集群发展问题的根源;最后,提出快速实现产业集群、发挥集聚经济效益的对策建议,并构建发展产业集群的支撑体系。
一、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产业发展历史、形成过程;地区产业的产生及发展是认识产业基础的首要条件,从早期产业发展变化的过程来判断产业特点及发展态势可为正确定位产业、明确该产业的发展局限提供依据。可通过二手资料调查法和专家访谈法来收集地区产业发展和形成过程的相关资料。
2.产业布局状况及关联产业;产业布局状况及关联产业发展状况等内容是形成集群的基础性要素,大量相关企业在地理上的靠近是产业集群形成的显著表现,通过区域产业分布状况图,可以比较清晰的判断产业布局状况以及集群的分布地理特征。
二、产业集群现状分析
1.产业集群的识别。产业集群的识别是指辨认区域产业集群是否存在。对于区域产业集群程度不高,集群状况不明显的地区,应该按照一定的标准和方法来识别该地区是否有产业集群。国外产业集群发展历程较长的一些国家或区域层面已制定了基于产业集群的产业区(或地方生产体系)的识别标准,且通过实践表明产业集群的识别标准不易过于严格,这为本文提供额借鉴。对产业集群的识别多数采用区位商法,即区位商法是指通过区位商系数来判断区域是否存在产业集聚的现象,通常是定性研究的基础。区位商系数LQ=(Eij/∑iEij)/(∑jEij/∑i∑jEij)的经济含义:一个给定区域中产业占有的份额与整个经济中该产业占有的份额相比的值大于1意识着给定区域的产业相对专业化。在大多集群辨认研究里,LQ大于1.12表示高水平的专业化,特别是一个集群占有区域经济20%时就被认为是“亮点”(Luxembourg,2003)。
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制定产业集群识别标准奠定了坚实基础。考虑到产业集群的复杂性和已有的实践经验,识别标准的制定不易过分严格。根据产业集群概念、构成要素的研究以及集群的发展,按照整体性、具体性、可比性、可行性的要求制定产业集群识别标准如下:
一是产业由众多类似或相关企业和机构共同构筑。
二是LQ大于1,且群体中至少存在产业价值链上的2个有关部门。产业的区位商系数体现了区域产业相对于整体经济中该产业的专业化程度,LQ大于1说明比整体经济中产业的专业化水平高,LQ越大专业水平就越高。产业集群核心是相关产业的集聚,产业链(或价值链)各环节地理区位聚集将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与创新。产业价值链至少有2个有关部门能够表明产业内部已具有关联性。
2.产业集群基本状况分析。只有清楚认识产业集群发展现状,才能发现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现状分析主要包括对构成产业集群的核心要素即资源影响因素,基础设施影响因素,企业战略结构影响因素、供应商与相关辅助行业影响因素、国内市场影响因素、国际市场影响因素等六个方面内容的分析,并就产业集群发展中具有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
三、产业集群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通过与发达地区集群进行比较和进行专家调查的方法,对研究对象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及制约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为促进产业集群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思路。
1.与产业集群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状况作对比,找出发展中存在的差距。根据产业集群构成要素的一般内容,选择国内同行业发展成功的地区产业集群作为比较研究对象,通过专家调查和二手资料收集进行对比研究,以分析产业集群发展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2.采用专家调查的方法,找出制约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因。
四、发展产业集群策略研究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产业集群都是通过企业的衍生等方式逐步自发形成的。但是,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方式的产业集群,完全可以通过有意识地政府扶持发展而成。即政府应在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根据区域现实特性,确定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制定产业集群发展策略,构建扶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撑体系,经过一定的时间,一个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完全可以培育成型。
产业集群的形成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由市场力量自发形成;二是由政府培育形成的。
1.解决现存问题。根据对集群现状的总结分析及问卷调查的研究结果,就区域产业集群发展现存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以促进集群的快速发展。
2.建立支撑体系。目前,大力发展产业集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和有效途径,是政府制定公共政策的着眼点。本文结合产业集群理论,通过对发展产业集群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的分析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发展产业集群的对策建议,构建出发展产业集群的支撑体系以保障产业集群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
关键词 红枣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吴堡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1-0319-01
枣树起源于我国,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果树,适应性极强,素有“铁杆庄稼”之称,抗逆性强,适宜栽培范围广。在我国除黑龙江省没有分布外,北起内蒙、辽宁,南至广东、广西,西起新疆,东至沿海各省。地理坐标介于东经76°~124°,北纬23.0°~42.5°之间都有分布,其中黄河流域贫瘠的山地、旱地是枣的起源地和最早栽培中心。我国现有红枣栽培面积逾100万hm2,占世界红枣面积的99%左右。栽培红枣树,是发展陕北黄河沿岸贫困土石山区农村经济,是广大农民群众尽快脱贫致富步入和谐小康社会的“摇钱树”。
1 吴堡县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吴堡县位于黄河中游地区,属黄土高原丘陵枣区,占据着重要的区位资源优势,是我国气候偏凉的优良晚熟制干枣的优生区。栽培红枣是吴堡县发展农村经济的基础产业。自古以来,群众有着对红枣栽培的喜好和热情,并拥有一定的栽培管理经验。近年来,吴堡县委、县政府带领广大群众,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把红枣产业作为实施优势资源转换和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示范带动”,先后实施了红枣基地建设扶贫开发“三园一田”工程、人均百株红枣树工程和以红枣为主要栽种树种的退耕还林工程等红枣提质增效工程,红枣面积、产量、效益快速增长,特别是沿黄河的四镇枣林密布,形成了长40 km、宽5 km的红枣经济林带,截至目前,全县枣园面积达1.09万hm2(其中挂果面积7 333.33 hm2),产枣4万t,产值8 000万元,农民人均红枣收入1 400元,占总收入的50%。其中宋家川镇康家塔、下山畔、樊家畔等红枣生产大村,红枣收入占到农民总收入的70%以上[1]。吴堡县红枣产业快速发展,已经形成了明显的优势,以红枣为主的果业生产是吴堡县贫困山区最具优势的特色产业之一,在陕北黄河沿岸乃至全国红枣产业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由于良好的红枣发展自然条件和价格优势在国内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使全县红枣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营销门路逐年增多,烘干加工开局良好。深加工已经起步,红枣产业化生产初具雏形。红枣收入成为当地农村群众的主要经济来源。
2 存在的问题
但是应该认识到,红枣发展的长远之路就是要依靠科学技术提高红枣果品品质,这是红枣参与市场竞争的必要前提。吴堡县红枣生产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布局、品种、种植技术、投资水平、思想认识等多种因素制约,红枣生产整体品质还比较低劣,进入市场的数量十分有限。总体上仍然处在点状突破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面状发展的态势,发展红枣生产仍然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枣农思想认识不到位,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不少枣农还是处于传统的经营方式管理枣园,缺乏科学的现代化管理创新意识。二是品种混杂,新品种更新速度缓慢,老品种退化严重,不稳产、易裂果、上市竞争能力差。三是枣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特别是近年来红枣成熟季节,阴雨连绵,红枣遇雨裂果霉烂给枣农带来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了枣农生产的积极性,制约了红枣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四是红枣采收后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红枣加工产品深度开发滞后,优质新产品研制开发工作薄弱,影响了红枣深加工向纵深发展。五是红枣的贮存技术和保鲜技术差[2-4]。鲜枣市场周年供应的技术不过关。没有真正做到用优质红枣的国内消费带动红枣产业发展。六是经营分散,产业化程度不高。没有用现代科技提升传统红枣产业,用新的理念促进红枣产业发展[5]。
3 对策
3.1 加快建设优质苗木繁育基地
重点抓好优质苗木和采穗圃建设,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年为契机,大力培育优质红枣苗木;加大采穗圃建设力度,力争在1~2年内建设2个高标准采穗圃,切实解决优质穗条短缺问题。
3.2 调整优化品种结构
大力发展适合吴堡县枣区发展的木枣、新疆大枣、赞皇大枣、雪枣、冬枣等优良品种,有计划地采取高接换头、更新改造等方法,逐步淘汰市场需求少、品质差、效益低的红枣品种。瞄准国内外市场,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注重选优提纯,改善内在品质,提高经济效益。合理配置早、中、晚熟品种,协调发展干、鲜和加工品种,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吴堡县红枣产业向现代林果业方向发展。
3.3 加大红枣生产科技投入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新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升经营水平。按照红枣产品标准化、生产规范化、经营产业化、劳动者知识化和专业化的要求,把提升红枣管理技术普及与现代红枣新技术推广应用、点上示范和面上覆盖相结合,实施从生产到加工到贮运的全过程的标准化、无公害生产,不断提高红枣质量品质,以质量赢取市场[5]。
3.4 鼎力扶持龙头企业
尽快提高龙头企业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提高红枣产品加工转化能力。发挥红枣资源优势和政策环境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化政府服务意识、社会诚信意识、宽松的政策环境意识,积极主动为龙头企业的发展解决各种困难,千方百计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创造有利条件。普及初级加工,以工业化的思路引领红枣产业,使红枣产业从以农业形态为主转向为以工业形态为主,加大红枣产业化开发力度,增加红枣附加值[1,6]。
3.5 强化枣农科技文化素质培训
发挥科技在红枣生产中的主导作用,努力提高吴堡县枣区的人口素质和自我创新能力,帮助枣农树立正确的市场观念和质量品牌意识。围绕红枣生产关键技术环节,着眼于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采取行政措施推动、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办法,大规模、大范围地开展实用、实效、通俗易懂的红枣科技培训,努力把广大枣农培养成有较强市场意识、较高生产技能、一定管理能力的现代林果经营者,促进红枣产业快速、健康、科学发展[5]。
4 参考文献
[1] 高建平,张启超.吴堡县红枣产业现状及今后发展的思路[J].西部财会,2011(2):76-78.
[2] 郭鹏,李新岗.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现状和对策[J].陕西林业科技,2000(4):46-50.
[3] 刘孟军.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J].果农之友,2008(3):3-4.
[4] 曹有福,李树君,赵凤敏,等.我国红枣开发加工现状、问题及对策[J].包装与食品机械,2009,27(4):46-49.
关键词 花卉产业;现状;优势;问题;建议;宁夏隆德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3-0204-02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花卉产业逐渐成为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其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要求,而且符合现代农业发展方向[1-3]。笔者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如何做大做强隆德花卉产业,更好地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仅供有关部门和花卉种植户参考。
1 隆德县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1.1 发展现状
隆德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边陲,地处六盘山西麓,其独特的高海拔与冷凉气候适宜鲜切花的生产。由于当地区位优势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所产的鲜花花期长、色泽鲜艳,以其优良的品质赢得了市场和消费者青睐。
1.2 形势分析
近年来,隆德县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结合实际县情,确定特色产业主攻方向为球(宿)根花卉,如百合、郁金香等,以此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种植模式上,采用露地、日光温室、智能温室等相结合,种植花卉逾333.33 hm2,郁金香、剑兰、百合等花卉销售收入达到2.6亿元,平均收入达75万元/hm2以上,是温室蔬菜收入的4倍,经济效益显著。
1.3 发展优势
1.3.1 区位优势。隆德县具有花卉销售半径500 km的交通优势,地处宁夏、甘肃、陕西3个省会城市的交通枢纽地带,北距银川400 km,西距兰州270 km,东距西安370 km。交通四通八达,区位优势明显,“312”国道纵贯全境,距宝中铁路货运中转站30 km,隆秦公路连接南北,兰青高速公路宁夏段已动工修建,距固原支线机场60 km。
1.3.2 自然优势。隆德县发展绿化苗木生产和冷凉型花卉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该县位于六盘山西麓,自然隔离条件好,温度低、海拔高、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土壤肥沃,有机质含量高,其所产的绿化苗木成活率高,树形美观绿化美化效果极佳。所产的鲜切花花色鲜艳、茎杆挺直、种球干物质多、瓶插寿命长,通过设施栽培可以保证花卉的周年供应。
1.3.3 市场优势。根据统计资料,按全国人均年消费鲜切花2支进行计算,我国对鲜切花的市场需求达到24亿支。隆德县周边的省会城市市场空间很大,80%鲜切花来源于外地调运,而其中球根类花卉种球资源紧缺,依赖国外进口,增加了种植成本。而隆德县独特的高海拔、冷凉气候等优越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宜冷凉型球根类花卉的栽培和种球繁育,具有生产高品质切花和种球的优势,能生产出适合当地及全国种植的种球,可大大降低种球成本,提高外销收益。
2 存在的问题
隆德县花卉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规模小、信息不畅、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落后、产业优势不明显以及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生产规模小。全县花卉种植面积小,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低。二是经营管理粗放。由于农民观念落后,对这一新兴产业认识不够,参与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投入不足,经营管理粗放。三是技术人才缺乏。现有的专业技术人员大部分没有直接接触过花卉种植,对花卉栽培技术知之甚少,不能起到对农户的技术指导服务作用。
3 建议
隆德县发展花卉产业的关键是建立严格的质量标准体系和动态的质量监管体系,特别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园区建设为突破口,以文化旅游为拉动,通过新品种的培育和推广、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综合生产配套技术的普及和应用、质量标准体系的构建、市场服务体系的完善及花卉名优品牌的创建等途径,全面提升产业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着力提升种植规模、群众参与度和种植质量,使全县花卉产业逐步走上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管理、标准化生产的轨道,达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持续发展[4]。
3.1 做好规划布局
要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立足不同地貌类型、气候特点和水资源分布状况,重点在渝河流域、甘渭河流域和六盘山半阴湿区有灌溉条件的区域全面推开,重点建设8个冷凉型花卉生产示范基地、6个绿化苗木生产示范基地和2个药用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强力推动花卉产业大发展、快发展。
3.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为推进花卉产业发展壮大,要重点做好花卉苗木基地、市场、研发中心、基础设施、服务体系等方面建设。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建设几个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冷凉型花卉生产示范基地。二是开展新品种引种研发、种球种苗繁育、工厂化育苗等方面的联合攻关与标准化示范。三是打造六盘山西麓东起杨家店、西至联财镇东西长30 km的六盘山冷凉型球(宿)根“花卉谷”,建成集现代化、规模化和信息化为一体的以鲜花产品、绿化苗木、种球种苗交易为主的大型花卉苗木物流交易中心。依托花卉苗木园区,积极鼓励企业、合作组织在园区建设花卉专营店、销售点,不断拓宽市场,延伸产业链。四是建设隆德县花卉苗木产业研发中心,集中整合利用花卉苗木研发资源,建设种室、种球培育温室,以研究开发为重点,组织开展种球繁育、切花生产研究及各类试验等。
3.3 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品牌发展
按照“扶优、扶强、重点扶持”的原则,引进催生3~5家国内外具有产品优势突出、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花卉种植、繁育及销售龙头企业。鼓励企业和合作组织在区内外建立直销点、连锁店等花卉苗木销售网点,扩大宣传,拓展营销途径[5-6]。积极争取花卉通过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着力打造六盘山冷凉型花卉品牌,实现以品牌促规模、以品牌促效益,以品牌促发展,切实提高市场竞争力。
4 参考文献
[1] 张朋飞,罗田伟,王昆.室内花卉作用及养护方法[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118,120.
[2] 郑宇鸣,李淑斌,刘振环.花卉电子拍卖系统及其应用[J].江西农业学报,2011(5):172-173,177.
[3] 吴久良,柳育珊,陈孟成,等.景宁县林业种苗花卉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22):203,206.
[4] 孙爱娣.内蒙古花卉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展望[J].内蒙古农业科技,2014(1):15,17.
关键词:产业现状;产业制约问题;产业规划
DOI:10.19354/ki.42-1616/f.2016.17.60
一、产业发展现状
石家庄市经济总量显著增长。 2011年到201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4082.6亿元增长到5440.6亿元,年均增长6.65%;全部财政收入由489.0亿元,增长到778.5亿元,年均增长11.8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106.6亿元增长到5727.5亿元,年增长率12.1%;石家庄市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第一、二、三产业的比例也不断调整优化,由2011年的10.1:49.8:40.1调整为2015年的9.1:45.1:45.8。2011年第一产业同比增长为4.3%,到2015年为2.3%,第一产业同比增长逐年降低。第三产业比重逐年提高,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度增强;石家庄市围绕生物、化工、信息、装备制造、纺织服装等七大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到2015年,主导产业得到健康快速发展,完成增加值1801.6亿元,比上年增长6.4%。
二、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问题
(一)产业发展速度相对缓慢,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石家庄市的经济实力与京津两市仍存在差距。从GDP总量来看,2011年,京津石三市GDP分别为16251.9亿元,11307.28亿元,
4082.6亿元;到2015年时,京津石三市GDP分别为22968.6亿元,16538.19亿元,5440.6亿元。石家庄市与北京和天津的经济总量差距日益扩大。(如图1)
(二)产业结构不太合理,服务业比重偏低。2015年,京津两市第一产业比重分别为0.6%和1.3%,而石家庄市高达11.5%,与京津相比,石家庄市第一产业比例远远高于京津两市,所占比重较大,产业结构不太合理。
(三)中心城区的辐射能力不强,没能充分发挥带动作用。石家庄中心城区处于极化阶段,自身的经济实力虽然较强,但县域经济欠发达,城乡“核心―”二元结构的现状明显,中心城区与周边县市的区位落差大。
三、产业发展规划
(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保险四大支柱产业。现代物流方面,充分利用石家庄的省会中心城市地位以及东出西联、承接南北的区位优势,着力打造内陆型临港物流,将石家庄打造成国家区域性物流枢纽城市;现代商贸方面,精确定位,突出石家庄城区商贸业发展的特点,避免与其他城区内争抢资源和重复竞争,把石家庄建设成为北方商贸中心;旅游会展方面,以滹沱河生态环境为基础,利用正定历史文化名城风貌,挖掘和整合红色旅游、新都市旅游、古文化旅游等优势资源,打造一流的旅游城市。加快建设大型会展中心园区,加大区域内部行业整合力度,建立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展览会,推动旅游业与会展业的融合,把石家庄打造成为京津冀都市圈著名的会议休闲度假城市;金融保险方面,加快培育壮大金融市场主体,大力发展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等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培育村镇银行、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发挥区域金融带来的辐射作用,将石家庄市建设成为省域金融中心。
(二)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重点打造先进制造业研发转化基地,发挥石家庄市的产业规模优势,建设规模化生产及配套设施生产基地,着力提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装备制造、循环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循环化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为重点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
(三)集约发展现代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重点发展结合当地资源特点与比较优势的农业主导产业;着力提高绿色有机产品的比重,提高产品的附加值。积极发展观光休闲农业,可以举办观光乡下美景、采摘优质瓜果蔬菜等活动,大力拓展农业服务城市社会生活的功能;同时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现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市场化经营,带领农民拥有自己的特色农业产业,实现增收致富。
关键词: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前景分析。
所谓的动漫产业,就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漫画为表现形式,包含动漫图书、报刊、电影、电视、音像制品、舞台剧和基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手段的动漫新品种等动漫直接产品的开发、生产、出版、播出、演出和销售,以及与动漫形象有关的服装、玩具、电子游戏等衍生产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产业。目前,我国的动漫产业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进行扶持,但与国际动漫大国相比,还有一段距离,值得欣慰的是,近些年一些专业的动漫人才脱颖而出,一些动漫作品走出国门。
一、动漫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动画产品数量增长出现飞跃截止到2009年12月17日统计,2009年已经各省广电部门审查通过的国产动画片达到275部,总产量已经超过2008年的总量,达到138749分钟。
国产动画片的创作水平、艺术质量也随着动画产量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二)政策上的扶持与资金上的注入。
国家财政设有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文化部于2008年9月启动“原创动漫扶持计划”,对优秀原创漫画作品、漫画创作者、动漫演出作品、演出创作者(团队)、优秀原创网络动漫作品、优秀网络动漫创作者(团队)。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动画片创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符合条件的动漫企业享受到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文化部还以奖励和补贴的形式,鼓励动漫企业走向世界,促进我国动漫产业国际化。如:对能参加国际知名展会的动漫企业给予鼓励和补贴;对国产动漫产品设出口奖励和补贴专项资金等;影视动画上升到与文学、戏剧、电影相等的地位。由此可见,政府不仅积极扶持原创动漫作品和作者,而且还积极推广原创动漫作品。目的是打造一批具有充满活力的动漫企业和有国际知名度的动漫形象和作品。
(三)一批优秀的动漫作品踏出国门动漫无国界,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中,中国一些优秀的动漫文化产品以精美的制作、细腻的画面、健康积极的内容,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财富,踏出国门。这些代表自己的“拳头”作品,展现了中国原创动漫在国际市场上日渐崛起的价值和地位,是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如:由中央电视台斥资近4000万元打造的52集大型动画系列剧《小鲤鱼历险记》
截至2008年5月中旬,《小鲤鱼历险记》已发行至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印度等51个国家和地区。
二、动漫产业发展前景分析中国动漫产业今后发展模式已日渐清晰。
(一)以衍生产业支持原创发展成为必然趋势动画衍生产品开发是今后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议题。目前我国动画衍生产品开发市场整体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必须不断提升动漫形象,为后期动漫作品的衍生产品的开发和挖掘市场潜力积聚人气,以达到获得最大的利润回报的目的。所以企业要努力提升自身品牌认知度,建立合理的产业链运行机制,完善行之有效的法律制度,为衍生产品开发保驾护航。
(二)以3G技术、网络技术相结合的新兴动漫产业将使动漫及衍生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动漫产业将借助IT技术,吸收电影、动画以及网络游戏的元素,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手机动漫产业,形成更具生命力、更有发展潜力。
(三)培养大量高素质的人才,加强动漫人才教育论文" target="_blank">职业教育。
培养动漫人才的职业教育学院,实现与企业进行的“联合与结合”的方式,将动漫教学中的模拟实训,转变为效益性的生产实习。使学生更快、更直接地接触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转变了学生由以往的模拟实训到生产实习、产品生产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使学生同时受到了两种文化的熏陶。
经济全球化为动漫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动漫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相信:在政府大力支持、规划、引导下,中国原创动漫大规模的进军海外市场将进入前所未有的“黄金发展期”!
参考文献:
[1]朱春娇。中国动画产业现状及发展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4)。
[2]孟祥辉,姜丽。我国动漫产业现状及其发展对策(下)[J].出版与印刷,2008,(3)。
[3]黄蕾。论中国动画艺术的现状与发展[J].丝绸之路,2010,(4)。
[4]钟建华。中国动画的产业化之路[J].电影评价,2008,(7)。
[5]余斌。动漫突围:创意和技术的腾飞[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0.
关键词:冰雪体育产业;优势冰雪体育产业;选择;培育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当前世界体育产业的年产值在5000亿美元以上,而且每年递增超过20%,其生产总值已经超越其他娱乐行业,是国家经济的又一支柱型产业。而冰雪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却一直处于滞后状态。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将为我国冬季体运动和育冰雪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契机。在此背景下,提出黑龙江省优势冰雪体育产业的选择与培育,是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思考、新认识。黑龙江省在制定新时期冰雪体育产业发展规划时,如何依靠自身资源禀赋,挖掘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潜力,探寻黑龙江省重点优势冰雪产业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1核心概念的界定
1.1体育产业的界定
关于体育产业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专家学者争论的热点话题。多年来,各领域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体育产业进行解读,关于体育产业的理论研究臻于完善,然而由于研究目的、分析视角的不同,始终不能对体育产业的界定达成共识。综合来看,界定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体育产业是“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体育产品与服务的企业集合”,是以提供相似的产品为标准,认为产业是企业的集合;二是将体育产业界定为“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经济活动的集合”,以从事相似的经济活动为标准,认为产业是经济活动的集合体。分歧的关键在于是“企业”还是“活动”的集合。
1.2冰雪体育产业的界定
冰雪体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分支,其概念的界定基本遵照体育产业的内涵,只是在研究对象上更加具有针对性,体现了冬季体育运动及相关产业的特点。本文研究的冰雪体育产业主要指“社会各部门开展的冰雪体育及其相关产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的集合”。参照《体育产业发展纲要(1995-2010)》,同时借鉴国内体育产业分类的主流观点,将冰雪体育产业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冰雪体育的主体产业;第二层次为冰雪体育的产业;第三层次主要指冰雪体育的相关产业(见表1)。
1.3优势冰雪体育产业的界定
优势产业是指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是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综合体现。优势产业的概念最早应用于经济学领域。李嘉图和李斯特分别以“国际分工和比较生产费用”和“动态比较费用理论”为支撑,认为优势产业是具有费用较低、获利较高的产品所形成的产业,同时李斯特强调政策在优势产业形成与培育中的作用。因研究视角不同,对优势产业的解释各异:一种是以产业是否具有相对竞争优势为依据。如认为优势产业是与其他国家或地区同类产业部门而言,在本区域拥有优越发展条件、具有较高发展水平与市场前景的产业部门,也就是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群体;另一种是以产业在区域经济结构中产值比重大小或上升迅速为标准,如学者认为优势产业是指其产值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具有优势的产业”。
由于冰雪体育产业对地区自然资源、人力资源、产业环境、生产要素、消费水平等方面有不同的要求,其发展相较于体育产业整体而言,具有区域特色和条件限制,因此本文更倾向于第一种优势产业的解释,优势冰雪体育产业应具有以下条件:(1)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在同类产业中具有比较优势,生产技术与经营管理水平较高;(2)产品在同类产品中具有竞争力,如具有数量大、质量高、成本低等特点;(3)产业未来前景好,拥有进一步开发、发展的优越条件,较长时期内在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
2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禀赋,冰雪文化全国起步较早,自1963年开始创办冰灯游园会,到1985年举办冰雪节,1998年建成冰雪大世界,并于2001年把它上升为国际性节日,形成了世界上少有的冰雪文化风格和优势。哈尔滨冰雪节(世界四大冰雪节之一)、黑龙江国际滑雪节、齐齐哈尔关东文化节、牡丹江雪乡旅游节等在国内外都享有很高的声誉,极大地提高了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上世纪90年代开始,黑龙江亚布力滑雪场的兴建,极大地带动了冰雪体育运动的发展,自此黑龙江冰雪体育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然而,近年来随着北京及周边地区、新疆、四川等地滑雪场的大量兴建,黑龙江的冰雪体育产业优势正逐步消退。
2.1黑龙江省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现状
我国自古就有冰雪运动的表演活动。从宋代至明清,冰雪活动作为民间或宫廷的冬季消遣活动十分盛行,并将冰上执球与踢球、跑冰、冰上杂戏等均统称为冰嬉。黑龙江省由于区域特色,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其成为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相对较好的地区,多年来承办了亚洲冬季运动会、全国冬季运动会和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众多国际、国内冰雪项目赛事。然而,冰雪赛事的开发、利用却发展缓慢,并未形成产业化发展,造成黑龙江省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发展滞后,尚未形成品牌赛事。近年来,冰雪体育竞赛表演由原来的以冰上赛事为主,逐渐转化为雪上赛事,但总体来说,承办的冰雪项目赛事级别不高,产业化运营程度较低,市场化运作能力低,观众观赏热情不够,整体尚未发挥冰雪体育赛事的社会经济效益。
2.2黑龙江省冰雪体育健身娱乐业发展现状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健身娱乐业快速发展。冰雪体育健身娱乐业是指为了社会大众的冰雪体育娱乐、健身、健美而提供物质设施和服务,其中包括场地、器材、技能服务,以满足人们的冰雪体育需要。黑龙江省冰雪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发展是以冰雪体育娱乐人口的增长为前提,带动冰雪体育健身领域的快速发展。目前,黑龙江省滑雪人口数量逐年递增,青少年冰上体育活动也逐步增多,冰雪体育场馆、设施建设逐渐完善,大众冰雪体育娱乐项目越来越丰富,这既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关,同时又与消费结构的改变息息相关。随着全民健身在我国的快速发展,2022年冬奥会“三亿人上冰雪”的战略目标,都将极大的带动冰雪体育健身娱乐业的快速发展。
2.3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业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是我国最早发展滑雪产业的省份,由于自身资源禀赋赋予了黑龙江省独特的冰雪优势,冰雪资源丰富,专业人员素质较高,相关专家学者数量众多,都为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由于冰雪体育旅游业经营管理上的无序,造成黑龙江省发展混乱,未形成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以最具代表性的亚布力滑雪场为例,由于经营体制的问题,国资介入太深,造成经营上产权混乱,管理无序,形成恶性竞争循环,严重制约了亚布力滑雪场的长远发展,也影响了其旅游效益。而其他小型滑雪场由于软硬件设施条件较差,因此以大量的虚假宣传来吸引游客,造成游客的冰雪体验感差,制约了黑龙江省冰雪人口的发展,使我省冰雪体育人口外流,影响了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4黑龙江省冰雪体育用品业发展现状
目前,冰雪体育用品的生产、研发主要集中在欧美等冰雪体育运动发展好的国家,我国虽也逐步开展冰雪体育用品的研发与生产,但主要集中在南方等经济发达地区,而且产品的质量、性能等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差距,产品主要以低端市场为主。我国冰刀的市场销售规模还不如欧美国家的一个城市的冰刀销量。黑龙江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冰雪体育用品业尚未占据一席之地,这将制约黑龙江省经济的发展。上世纪的黑龙冰刀曾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由于当时冰雪体育运动的普及程度不高,消费群体数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黑龙冰刀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黑龙江省再无涉足冰雪体育用品的企业,造成冰雪体育器材、装备发展的严重滞后,也影响了冰雪体育用品业在黑龙江的发展。
2.5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冰雪体育产业的产业主要包括冰雪体育中介和其他冰雪体育服务活动。这种无形产品和服务本身相较于实体产品而言在发展上就存在一定的困难,而且由于我国冰雪体育产业结构的不均衡,严重制约了产业的发展,其在冰雪体育产业整体发展中所占比重过小。同时由于从事冰雪体育运动发展的专业人员数量少,水平低,能力差等原因,致使冰雪体育中介和服务活动发展缓慢,相较于冰雪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而言,其发展严重滞后。
3黑龙江省优势冰雪体育产业的选择
3.1选择的基本问题与依据
本文认为优势体育产业选择的基本依据是以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为基础,分析冰雪体育产业整体发展的影响因素,作为黑龙江省优势冰雪体育产业选择的基本参照。分析黑龙江省具备哪些条件,这些条件适合哪类体育产业的发展,从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的战略发展角度,选择出优先发展的优势冰雪体育产业,同时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积极培育,从而促进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结构的升级及集群化,带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
3.2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体育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要素是资源禀赋(包括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资源)与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地理位置和经济地理位置);核心要素是技术创新(主要指体育产业服务创新)和制度创新(主要指政府创造有利于创新和投资的产业环境)。通过与体育产业及相关领域专家的多次访谈,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问卷调查,确定为四个维度,20个影响因素,并深入阐述各影响因素的内涵,从而根据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现状确定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优势产业,从而进行产业布局,优先发展(见表2)。
3.3黑龙江省优势冰雪体育产业的确立
通过剖析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现状,依据冰雪体育产业的影响因素,从产业环境、消费水平、区位条件和生产要素四个维度选取黑龙江省的优势冰雪体育产业。
从现阶段发展来看,黑龙江省区位条件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冰雪资源丰富,雪期持续时间长,积累了丰厚的冰雪体育文化传统,冰雪体育消费水平逐年攀升,冰雪体育人口数量庞大,冰雪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发展迅速。因此,冰雪体育健身娱乐业、冰雪体育旅游业、冰雪体育竞赛表演业和冰雪体育场馆是黑龙江省的优势产业,可从产业布局角度优先发展,为我省冰雪体育运动的开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贡献力量。然而由于黑龙江省的产业环境和部分生产要素在市场化发展中存在众多问题,严重限制了我省冰雪体育相关产业和产业的发展,冰雪体育用品业、冰雪体育培训业、冰雪体育赞助、冰雪体育中介和其他冰雪体育服务活动发展缓慢,甚至有些冰雪体育产业的发展在黑龙江省尚属空白阶段。
4黑龙江省优势冰雪体育产业的培育与发展
4.1以教育改革为杠杆,培育青少年从事冰雪体育运动
冰雪体育健身娱乐业是我省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支柱产业。然而近年来,北京及周边地区、吉林、新疆等地滑雪产业的快速发展,以及未来京津冀地区的冬奥会效益都会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旅游和健身娱乐业产生影响。因此,黑龙江省应积极做好冰雪体育市场的培育,逐步扩大冰雪体育人口,重点做好儿童青少年冰雪体育人口的培育工作。可通过教育改革、冰雪体育知识宣讲等方法手段促进青少年儿童上冰雪,从而促进黑龙江省冰雪体育人口的增长。在欧洲等冬季项目发展较好的国家,少年儿童从3岁就开始滑雪、滑冰,逐渐将冰雪体育项目变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内容,大大扩大了冰雪体育项目的普及及发展。黑龙江省作为冰雪体育的发源地,更应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培养,通过政府补贴、考试中对冰雪体育项目加分等手段促进社会各界人士对冰雪体育的重视。
4.2改善冰雪体育市场环境,控制冰雪体育人口外流
近年来,随着河北省、吉林省等地滑雪场的快速发展,黑龙江省滑雪场无论在软硬件设施建设上,还是经营管理的理念上都已处于滞后状态。黑龙江省高端滑雪爱好者大有外流的趋势,多去北京及周边地区或者韩国、日本、欧洲等地滑雪。而初级滑雪爱好者和外来旅游人员由于黑龙江省滑雪场建设管理上的不完善及旅游业的虚假宣传,形成了糟糕的滑雪体验,也制约了其成为冰雪体育人口的可能。因此,黑龙江省冰雪体育健身娱乐业和冰雪体育旅游业必须改变产业结构,努力改善产业环境,加大政府监管力度,从严治理滑雪场经营方式,从根本上改善冰雪体育市场环境,从而控制冰雪体育人口的外流,促进冰雪体育消费。
4.3打造冰雪体育品牌赛事,逐步建成冰雪体育赛事推广基地
黑龙江省是我国冰雪体育赛事发展较早的省份,然而多年来却一直未形成品牌赛事,在冰雪体育赛事管理、运营等方面不如经济发达地区。但冰雪体育赛事作为黑龙江省的优势产业,必须进一步培育其市场化发展,通过政府扶持,大型企业牵头等形式,打造国内、国际知名品牌赛事,以此推动产业发展。同时,应利用2022年冬奥会效益,设法争取冰雪体育项目国际、国内大赛的承办权,同时做好赛事宣传、转播等体育媒介工作,扩大冰雪体育赛事影响力,逐步培育冰雪体育项目观众的数量、质量,以赛事发展带动冰雪体育人口的增长。
4.4以冰雪体育品牌赛事为基准,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首先,利用品牌赛事带动冰雪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黑龙江省曾承办过国际、国内大型冰雪体育赛事,如2009年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等。然而国际赛事的承办并未发挥其应有的赛事后效应,对黑龙江省冰雪体育运动和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影响。要想在全国冰雪体育场馆快速发展的当下,为黑龙江省冰雪体育赛事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自身冰雪体育场馆的建设与完善,从场馆规划到后期建设与管理,乃至提供的配套服务与发展理念都必须与国际接轨,同时加强大型体育赛事的管理与服务,逐步打造黑龙江省冰雪体育品牌赛事。
其次,利用冰雪体育赛事拉动冰雪体育赞助业的发展。大型冰雪体育赛事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其快速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的逐步完善。在赛事运营上,我省还处于起步阶段,对体育赛事的市场化运作还存在着较大的发展空间。但黑龙江省在冰雪体育赛事承办上的优势,将拉动冰雪体育赞助业的发展,从而发挥我省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特点,带动冰雪体育用品业的未来发展。
4.5加强政府等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完善冰雪体育场馆建设
冰雪体育场馆作为冰雪体育运动的基础设施条件,其既是冰雪体育产业的组成部分,又是相关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必要条件。近年来,制约我省冰雪体育运动和冰雪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即是冰雪体育场馆发展的不完善。黑龙江省大多数冰上场馆的所有权、经营权掌握在政府,黑龙江省最大的滑雪场亚布力滑雪场长期以来也是产权不清,国资介入过深,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冰雪体育场馆的市场化运转。为了促进冰雪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应转变角色,退出经营与投资的舞台,从宏观上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政策法规,完善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重解决场馆与城市间交通枢纽问题,从配套设施及服务上改善冰雪体育场馆经营现状,吸引竞赛和旅游两方面的市场份额,才能促进冰雪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柑橘产业;现状;启示;广西
目前广西柑橘已经推向我国市场,并且受到消费者的好评。但是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对柑橘各方面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恰是这个原因,让广西柑橘产业的发展面临挑战,如何提高柑橘品质、保证生产数量、提高柑橘的知名度,是发展柑橘产业首要解决的难题[1]。鉴于多年的工作经验,为促进柑橘产业发展做出如下分析和建议。
1我国柑橘产业发展现状
1.1面积持续上升,产量居世界首位
自2002年起,我国开始实施柑橘区域发展规划,从2000年到2008年,连续8年柑橘面积增加,增幅59.7%,年递增6%。现在,我国柑橘面积和产量位居世界首位。世界柑橘总面积近600万hm2,总产量在8 500万t左右,我国柑橘面积和产量分别约占世界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4%、28%,发展速度和规模世界瞩目[2]。
1.2柑橘产区布局集中,专业化、规模化生产水平高
我国是柑橘的重要原产地之一,柑橘资源丰富,优良品种繁多,有4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我国柑橘的经济栽培区主要集中在北纬20~33°之间,海拔700~1 000 m以下,面积约占我国柑橘总面积的70%。这一带气候适宜,适合性喜温暖湿润的柑橘生长,而且这一带的柑橘产量较高,质量较好。
1.3品种和品质不断提高,重视柑橘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自2002年末,我国对柑橘的品种和品质一直在进行更新研究,特别是锦橙、雪柑、大红甜橙等。我国重点发展的品种有早雪柑0号、无核雪柑、少核雪柑、大红甜橙中的无核大红甜橙等[3]。经过研究并贯彻实施之后,我国柑橘品种和品质得到很大的改善,宽皮柑橘的比例有所下降,扩大了甜橙的产量规模,优化了品种结构。
1.4消费市场发生重大变化,瞄准国际柑橘市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柑橘市场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柑橘的商品化程度要求提高了很多,我国柑橘不再是纯粹的水果,柑橘及其加工产品的消费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同时,我国出口的柑橘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把柑橘推向国际,是我国柑橘产业走向成熟化的必经之路[4]。
2广西柑橘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良种苗木繁育水平低
柑橘良种繁育体系健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柑橘产业带建设的成败,直接影响着广西柑橘的产量和质量。然而,广西柑橘产业良种苗木繁育水平低,缺少繁育质量可靠的柑橘无病繁育圃,没有建立专业种植需要的接穗母本园、采穗圃、苗木繁育圃的良种繁育体系。而且,劣质的橘苗甚至假苗在市场上比比皆是。
2.2果园基础设施薄弱
广西柑橘产业的建设和管理的水平相对薄弱。广西柑橘园有60%为山地,30%为坡地,10%为水田。由于缺少投入,约80%橘园的肥水贮备沤制系统、排灌系统、道路系统、水土保持及防风系统等基础设施薄弱,不利于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果园设施管护不好,对产业的发展极其不利,对质量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2.3商品化处理落后
目前,柑橘产业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因而柑橘的商品化越来越受到生产商的重视。广西在柑橘商品化处理方面没有与柑橘生产发展实现同步,这是影响目前广西柑橘产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增强广西柑橘的竞争优势,在柑橘产业建设和发展中,不仅要注重柑橘的产量和质量,还要重视柑橘的外观品质。
2.4出口数量少,市场占有率低
进入21世纪以来,广西柑橘产业发展很快,目前广西柑橘栽培面积19.21万hm2,占全国柑橘栽培面积14.14%;总产量152.13万t,占全国柑橘总产量的10%。然而,受世界经济金融危机及销售渠道不畅等因素的影响,广西柑橘出口数量较少,市场占有率较低。
3我国柑橘产业发展对广西的启示
3.1从源头抓起,培养优质苗木
一是加强广西柑橘育种和品种改良的设施和科技技术,让苗木在科技技术的滋润下健康成长,以提高其产量和质量。二是借鉴国际先进水平,培养优质苗木,如购买国际优质木苗。三是在木苗培养人才的选拔上,注重人才的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苗木工作人员的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
3.2针对气候变化,建立合适基地
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柑橘产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就广西目前的果园基础设施现状而言,需要向标准化、科技化的方向发展。广西柑橘园分布在山地和水田地域,在山地地带可以建立甜橙基地,在水田地带以发展优质甜橙和良种柚为主。由于广西柑橘分布地带的气候不同,针对气候特点建立合适的生产基地,对促进柑橘的生长有重要意义。
3.3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知名度
柑橘产业的市场竞争包括价格竞争、质量竞争、品牌竞争。品牌竞争意味着高品质、高附加值、高市场占有率,好的品牌是消费者的首选。广西柑橘产业需要建立自己的品牌,在品质保证的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广西柑橘的知名度,让更多的消费者接受广西柑橘。
3.4扩大市场,走向国际
国内柑橘市场有限,竞争大,要扩大广西柑橘产业,柑橘出口是广西柑橘产业发展的方向,其潜在的市场是可观的。广西柑橘企业要树立把柑橘推向国际的发展理念,在保证品质的基础上,向全球推广自己的柑橘;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出口柑橘。
4参考文献
[1] 王仙君,王青.我国农业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 35(14):4327-4328.
[2] 邓秀新.国内外柑橘产业发展趋势与柑橘优势区域规划[J].广西园艺,2004(4):6-10.
关键词:多晶硅产业;发展现状;面临问题;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TN304.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07-0036-02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能源供应安全形势严峻,发展以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一种清洁的取之不尽的新型能源,而多晶硅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材料。本文从我国多晶硅产业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多晶硅产业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实现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现状
1.规模不断扩大,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多晶硅工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曾一度有近20家从业企业。但因市场和技术原因,进人90年代后,国内多晶硅企业数量减少,到2003年,我国只剩下峨眉山半导体厂与洛阳中硅等少数几家多晶硅生产厂商,年产多晶硅80t左右。随着全球光伏产业的兴起,对于多晶硅原材料的需求急剧增长.在国内外光伏市场的共同拉动作用下,中国多晶硅产业自2005年开始大发展。国内多晶硅项目已建、在建或拟建的项目呈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生产工艺上,国内大部分企业采用的是改良西门子法.技术多从俄罗斯引进。值得指出的是,尽管目前国内多晶硅产量已达到一个较大基数,但仍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2.技术取得突破,对国外依赖度降低
日本、德国、美国等发达国家高度重视太阳能产业发展。他们较早掌握多晶硅生产核心技术。其中产能和产量比较大的有6家:Hemlock(美国)、Tokuyama(日本)、Wacker(德国)、MEMC(美国,意大利)、AsiMi(美国)和SGS(美国),其产量占全球多晶硅产量的80%以上。
我国政府和企业一直在为跨越多晶硅产业术难度而努力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半导体级多晶硅技术不断成熟;二是光伏产业电池硅材料的技术不断得到改进;三是多晶硅生产水平不断提高。
3.节能减排效果明显,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多晶硅产业号称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如果没有经过科学的闭路循环处理,多晶硅生产会带有一定的污染。近几年通过政府和企业以及科研单位的积极研究,我国多晶硅生产在节能排减方面取得显著的成效,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
二、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产业准入门槛低,出现投资过热倾向
短短的几年内,超过50家的企业或项目陆续落户到我国多个省市。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经有17个省市的33家企业投资建设多晶硅工厂,公布的产能高达14.7万t;在部分省份,百t级规模的多晶硅项目无序建设现象尤为严重。这种投资过热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投资具有盲目性。投资者看好多晶硅的高投资高回报,即使不了解其生产特点和模式,只要觉得有利可图就立马投资。
(2)政绩催生多晶硅热。多晶硅产业能够给当地政府带来丰厚的税收收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和岗位,因此都把多晶硅产业及其下游产业―光伏产业看作是2l世纪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3)准入门槛低,加剧盲目投资。在多晶硅产业发展前期,国家对其没有具体的准入机制,这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企业对多晶硅项目的投资热情。
2.多晶硅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与其他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多品硅的生产存在很大差距,表现在以下方面:
(1)技术和市场还没到位,多晶硅技术和市场仍牢牢掌握在美、日、德等国家的少数几个生产厂商中。
(2)生产规模小,我国现阶段多数多晶硅生产企业国际最佳规模有较大的距离。
(3)工艺设备落,国内多晶硅生产物耗能耗高国际水平出1倍以上。
(4)我国千t级工艺和设备技术的可靠性、先进性、成熟性以及各子系统的相互匹配性都有待生产运行验证和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5)科技研发相对较弱,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基础研究资金投入太少。
(6)四氯化硅转化处理技术、氯化氢回收利用、全系统能量综合利用没有完全推广使用,全系统工艺有待优化。
(7)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国内生产成本是国外多晶硅巨头的一倍以上。
3.产业结构不合理,亟需升级
目前,我国多晶硅产业结构尚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投资过大、产能建设过快以及过剩倾向:多晶硅项目投资一般都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国内建成及建设中的太阳能级多晶硅有8万t之多,1~2年内将释放产能,产能过剩现象很快就将到来。
(2)企业规模差距和技术水平差距导致成本差距加大:我国是多晶硅的新兴生产者,规模多数不够经济,且由于技术差异导致生产成本差异很大。
(3)多晶硅需求国内外比例严重失衡:虽然我国已经开始大量生产多晶硅,但国内的能源消费现状仍然以煤炭为基础材料,国内98%太阳能电池用于出口,相当于大量输出国内紧缺的能源。国内消费的比例过低,市场的波动很大,行业容易出现大起大落。
4.技术面临挑战,国内市场尚待拓展
目前国际上多晶硅生产主要的传统工艺有改良两门子法、硅烷法和流化床法。其中改良西门子工艺的产能约占世界总产能的80%,短期内产业化技术垄断封锁的局面不会改变。这对我国多晶硅行业的技术创新提出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多晶硅产品大部分出口到国外,随着人民币的升值,这将对我国多晶硅产业带来更大的风险。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拓宽国内市场,提高国内消费,以提高国内需求来带动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多晶硅产业健康发展的对策建议
1.制定产业准入,规范产业发展
多晶硅产业要赢得长远的发展,既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政府的规范,因此制定统一的准人条件,是抑制多晶硅项目建设无序化的一条捷径,以促进多晶硅产业的科学发展,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发展。比如要求注册资本达到某一额度;比如当地若电力较为缺乏,化工配套设施不够完善,可以考虑不让其落户等。
1.优化产业布局,扶持重点企业
目前,我国多晶硅产业布局混乱,企业盲目投资现象仍存在。随着各地产能的释放,多晶硅市场的波动,我国多晶硅产业发展将严重受挫。因此,优化多晶硅产业布局,扶持优势企业的发展,以促进该产业的健康发展。比如将多晶硅项目布置在电力较为丰富的地方,以减少生产成本;比如把较弱的生产企业整合,提倡优势企业兼并弱势企业,打造品牌企业;加大技术研究,培育优势企业等。
3.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竞争力
加强技术合作,有助于降低我国多晶硅生产成本以及降低损耗,提高多晶硅产品的纯度、质量和稳定性;有助于打破多晶硅生产技术的垄断。加强科研合作,有助于解决多晶硅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环境问题。加强投资合作,有助于多晶硅产业发展贸易化。引进外资可以解决我国资金短缺的企业发展问题,同时有助于把多晶硅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扩大企业规模、获取更大利润从而增加我国的综合国力。加强政策合作,有助于多晶硅行业发展国际化。
四、结语
我国多晶硅产业通过近些年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国内已建、在建多家多晶硅大型企业,但是其中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例如:投资过热,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市场准入门槛低,投资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整体技术与国外先进水平仍然有很大的差距;耗能大,产量低等。所以要使我国多晶硅产业成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高科技产业,使中国成为太阳能研发及其设备成套制造、产品成套出口的太阳能强国,应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硅质材料产业和太阳能产业的现状,争取进入整个产业链的高端市场;此外,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而企业本身的技术、管理创新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也非常重要。
[1]卜新平.国内外多晶硅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J].化学工业,2008.
[2]张军.多晶硅产业技术经济风险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
[3]万夏,杨迪.多晶硅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J.四川省情,2008.
[4]张晓安.我国太阳能光伏利用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对策[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9.
作者简介:
郭灿(1988―)女,湖南湘潭人,本科,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2007级。
关键词:低碳经济;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以低的污染、低的消耗以及低的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被称为低碳经济,当今世界各国也越来越关注这一经济模式。在我国,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传统汽车产业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其发展和使用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宗旨,推广新能源汽车势在必行。
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兴起
中国消费者对汽车产品的需求大幅增加,呈现逐年递增的态势,以2015年为例,汽车保有量为1.46亿辆。庞大的汽车数量造成大量的石油消耗,带来能源问题。同时大量消耗能源又造成温室气体排放。据统计,中国CO2的排放量占13.0%,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二。国家从战略层面赋予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大力发展的绝对高度,体现了其坚定的决心和态度。1992年,电动汽车这一新能源产品首次出现在国家“八五”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中。国家“863”计划电动汽车专项于2001年启动。汽车产业“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国家将大力扶持新能源汽车。
二、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不采用传统的燃油作为动力来源(或虽然使用传统燃油但是应用新型的装置做动力),车辆的动力和驱动以先进的技术方式来实现。目前新能源汽车常见的主要是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EV)。
(一)三类新能源汽车比较分析。比较混合动力汽车(HEV),纯电动汽车(BEV)和燃料电池汽车(FCEV)三类新能源汽车,其性能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驱动方式混合动力汽车内燃机为主,电机为辅,其他两种都是电机驱动;在能量系统方面纯电动汽车用蓄电池,燃料电池汽车用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用内燃机或蓄电池;从排放量来看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排量较高,而其他两种均为零排量。总体来说普通混合动力汽车技术成熟,成本低,无需新增配套设施,但是节能减排效果有限,纯电动汽车节能减排效果好但是成本高,蓄电池技术待突破,续航里程短,需充电站等配套设施,而燃料电池汽车能源效率高,节能减排效果好,续航里程长,但是成本高,技术尚不成熟,仍处于研发阶段。
(二)新能源汽车销量及市场结构。自2009年以来,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火爆,据市场统计分析,当前市场以美国、欧洲、中国、日本为主,其中我国以18.7%的市场份额位居第三。我国近年来新能源汽车销量很好,市场反响不错。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很大,增幅为320%,销量达到7.48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4.51万辆,混合动力汽车2.97万辆。“混合动力”较“纯动力”对市场有较高的适应性,其需求也在逐渐上升,2013~2015年三年内,混合动力汽车销量比例由10.9%上升到了39.7%。
(三)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政策分析。国家政策对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影响较大,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迅猛发展就得益于国家一系列利好政策。2012年7月《节能与新能源汽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指出中国将以纯电动为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战略取向;2015年中国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动汽车累计产量力争达到50万辆;2020年纯电动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累计产销量超过500万辆。2013年9月《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写到依托城市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2014年8月《关于免征新能源汽车车辆购置税的公告》指出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三、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新能源汽车产业在国家利好政策推动下有了明显的进步,但在大规模市场推广和商业化运作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仍面临着许多问题。
(一)核心技术仍需攻关,质优产品依旧缺乏。改动传统汽车的动力系统作是目前我国研发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方法,而其他方面的研究如汽车底盘的稳定性、乘坐的舒适性和使用耐久性等不多。新能源汽车的技术中有50%的技术来自传统燃油汽车,特别是在电控系统上,部分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制造技术尚未完全突破,所以新能源汽车产品成熟度相对不高。
(二)基础设施总体规划缺失,配套设施建设缓慢。基础设施建设及运营环节对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至关重要,从某种程度上讲,新能源汽车推广受制于充电站或充电桩的建设,其商业开发程度及运营模式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的保障。当前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方针还很少,基于长期发展的、科学系统的总体规划方案及指导意见也尚未制定。
(三)技术资源整合度不够,还未形成互动模式的产业链。生产新能源汽车的企业在技术上各自为战、分头研究,没有做到各企业技术资源整合,统筹协调管理去联合攻关、进而成果共享。结果是严重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做低水平重复投资建设。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产业创新联盟,但这些联盟也存在一些问题,经常是联而不合,并且重复又分散、很难实现技术共享。
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的建议
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发展到了提速阶段,在技术上处于变革期。在国家大力发展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新能源汽车产业遇到了良好的机遇,为推动其健康快速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以市场为导向,重点攻破核心技术难题。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主要有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技术。生产企业要在这些方面加大投入,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提高生产新能源汽车的工艺技术水平。坚持改革创新,国内外的先进制造技术要积极引进,储备好战略技术,实现核心技术的升级。
(二)提倡投资的多元化,助推建设基础设施。国家及地方应该尽快出台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总体规划和建设方针,在规划和方针中要明确相关细则如基础设施的建设方案、基础路径、运行模式及电价运行模式等,同时要完善工程建设标准。投资方面倡导多元化,通过优惠政策如批准特许经营等,形成国家投资为主的前提下以成果共享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发展模式。
(三)区域需求引导,创新商业模式。明确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我国的定位,瞄准消费者的需求,打开突破口来发展市场,确定适宜本地发展的车型。不同的地域对车型需求不同,因地制宜选择新能源汽车推广模式,做到以区域需求引导。企业要积极探索新的商业发展模式,只有通过不断探索才能找到有效的商业推广模式,新能源汽车市场规模才能扩大,最终实现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产业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作者:高韶坤 张卫 单位:保定职业技术学院 保定市第四职业中学
参考文献:
[1]李大元.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纵横,2014,5
[2]牛春菊,陈柱.中外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分析与启示[J].中国科技博览,2015,8
关键词:油橄榄产业;问题;对策;丽江市
中图分类号:S56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7018502
1 引言
油橄榄原产地是小亚细亚,并且在世界木本油料树种当中十分著名,其栽培的历史长达3000年。其中,将油橄榄果实榨油可以得到橄榄油,它的营养十分丰富,并且具有极强的抗氧化性,保健的功能也相当全面,所以被人们称为液体黄金。
2 油橄榄产业项目区概况
丽江市油橄榄的产业发展适生区为金沙江的沿岸,该区是亚热带干热河谷和亚高山切割地区,海拔1720 m,年降雨量600~900 mm,年日照2600~2700 h,年均气温13~21 ℃,最冷月1月均温6.2 ℃,极端最低气温-4 ℃,最高气温33.7 ℃,10 ℃的活动积温5900~7500 ℃。
该区域的光热条件相当好,土壤肥沃,出产丰富,比较适合种植油橄榄、石榴、葡萄、桃等经济林木。
因为该项目区处于雪山冰川和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区,所以,其积温较高,昼夜的温差相对较大,更加适合油橄榄的生长,是油橄榄一级适生区[1]。
3 丽江油橄榄产业发展有利条件分析
3.1 自然条件优越
经过油橄榄专家与相关学者对其栽培试验区的土壤以及气候条件进行分析过后,通过观察在上述条件下油橄榄的栽培效果,并同油橄榄的生产国产量标准进行对比,比较我国的油橄榄引种区,可以把种植油橄榄的适宜区划分成两级[2]。而丽江市处于金沙江的干暖河谷凉冬区域,可以作为油橄榄种植的一级适生区,具备优越的自然条件。
3.2 土地与水利资源丰富
丽江市的土地面积十分广阔,并且具备大量森林资源,所以,在发展林业方面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其实际的林业用地在丽江市国土面积中已经占据将近80%,而适宜油橄榄种植的一级适生区的面积已经超过了80万亩。此外,丽江市的水资源十分丰富,油橄榄在丽江市的种植就有了可靠的水源保障。
3.3 市场优势明显
在人们生活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其自身的保健意识也不断增强,对于绿色食品所含有的营养价值与保健的功效亦更加重视。油橄榄是绿色保健食品中的一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其实际的消费量也快速上升,成为了目前最畅销的健康食品[3]。丽江属于旅游城市,游客数量很多,进而为油橄榄的消费与销售市场提供了便利。因此,丽江市可以充分利用上述优势积极地开发油橄榄的产品,进而走进国际市场。
3.4 种植与管理经验相对科学
丽江市在种植油橄榄期间,将国内外的油橄榄栽培技术当作重要基础,并且积极地开展良种收集、水肥管理、病虫害的防治以及土壤的改良等工作。在此基础上,筛选出了优良的油橄榄区域性良种,研发了适应其种植和管理的先进技术。丽江市油橄榄种植产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也积极地总结经验与教训,为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4 制约丽江市油橄榄产业发展因素
丽江市在种植并发展油橄榄产业的过程中,虽然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但是同样也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最明显的就是油橄榄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种植的成本极高,见效益的时间较长。此外,因为油橄榄产业属于新兴的产业,没有强大的产业基础,即便是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仅凭基础性的条件来推动整个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够的[4]。目前丽江市在发展油橄榄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并未形成完整产业格局,导致产业的效益很难实现。鉴于此,油橄榄产业在丽江市的发展中,一定要具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当作重要载体,并形成完整产业体系才能够有效地带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5 丽江市油橄榄产业的发展对策
5.1 强化组织领导
要想积极地推动油橄榄产业的发展,就一定要积极地贯彻并落实林业发展的思路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同时,还需要政府部门的重视,将油橄榄产业的发展当作带动丽江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积极地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并制定出优惠的政策,为产业的发展营造相对公平的市场环境和提供全面的服务,进而积极地推动油橄榄产业的长久发展[5]。此外,需要构建专门的机构,并安排专业人员来负责,严格监督并管理专业技术、经费,产业体系等,积极完善监督管理的手段与方法,进而保证该产业的发展。
5.2 增强扶持力度
要想积极地推动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要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创建专项资金。同时,优惠政策的出台还能够更好地增强适生区种植农户的决心,更好地吸引具有实力的企业进行投资,保证该产业的稳定发展。此外,需要为油橄榄产业的发展营造相应的区域环境,并强化对于该产业扶持的力度,积极培养龙头企业,不断贯彻并落实产业的奖励制度,形成品牌产品,推动产业发展。
5.3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积极地完善并创新资金投入机制,进而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针对油橄榄产业发展过程中相对重要的建设项目、关键性的技术开发以及具有发展前景的研发项目都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5.4 技术创新与推广
应积极贯彻并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兴林战略的实施,重视油橄榄产业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丽江市政府需要对油橄榄的专项科研经费进行合理地安排,并保证产业规划的科学性,重视研发产业发展相关技术,进而积极地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6]。
5.5 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应科学合理地制定出油橄榄的苗木供应管理方法,对苗木进行严格管理,进而在种源方面提高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水平。还应该积极地制定出详细的油橄榄生产、加工以及流通标准,保证油橄榄的生产更加标准与规范。此外,还需要积极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与病虫害的防治体系,尽可能地减少对油橄榄产业造成的经济损失。油橄榄产业的发展还需要积极地创建自己的知名品牌。
6 结语
丽江市发展油橄榄产业,不仅在自然条件以及诸多因素方面具备明显优势,同时,在科技以及市场资源等方面也同样具备积极的作用。然而在发展油橄榄产业的同时,也同样存在较多的制约因素。针对丽江市油橄榄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进而积极地推动该产业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正是因为油橄榄本身所具备的极大价值,使得油橄榄产业在丽江市的发展中受到了政府及各领域的重视,进而为油橄榄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张东升,黄 易,夏自谦,等.论我国油橄榄产业发展规划[J].林产工业,2010,37(2):50~55.
[2]宁德鲁,陆 斌,杜春花,等.云南省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林研究,2010,28(3):146~149.
[3]李俊霞,黄 易,徐骁巍,等.我国及世界油橄榄产业分析[J].消费导刊,2010(1):43~44.
[4]李庆华,丁德品,子桂才,等.丽江市油橄榄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绿色科技,2015(4):153~155.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4-12-18 12:38:38
2024-12-18 12:37:08
2024-12-18 12:36:57
2024-12-18 12:35:42
2024-12-18 12:35:42
2024-12-18 12:34:16
2024-12-18 12:32:43
2024-12-18 12: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