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院概况
南京大学文学院的远源,可溯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与光绪十四年(1888)成立的基督教会汇文书院。其设科建系则始于1914年成立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此后历经了国立东南大学、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国立南京大学等时期。至1952年,由汇文书院等基督教书院发展起来的金陵大学并入南京大学,组成了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07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文学院。
文学院现址:南京大学仙林校区杨宗义楼
一百多年来,众多著名学者和教育家如李瑞清、王瀣、黄侃、汪东、吴梅、胡小石、陈中凡、汪辟疆、方光焘、罗根泽、陈白尘、陈瘦竹、程千帆先生等执教文学院。经过几代师生的艰苦创业和奋力开拓,形成了坚持真理而不追逐时尚的学术精神和朴实、严谨、创新的学风,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人才。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院发展迅速,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文学院系。文学院拥有中国语言文学和戏剧影视两个一级学科,其中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是首批一级国家重点学科和首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博士后流动站。
文学院科研条件优越,实力雄厚。院图书馆拥有40多万册藏书和诸多特色专业书库。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教育部“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和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直属所“古典文献研究所”均设于文学院。
原中文系办公楼,系美国著名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住赛珍珠(Pearl S.Buck,
1892-1973)1921年至1935年任教于金陵大学时的旧居。
进入21世纪,文学院的师生将禀承悠久而卓越的学术传统,不断提升科研与教学水平,为社会国家的进步和民族文化的创新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历史沿革
任教于文学院的著名学者
李瑞清(1867—1920),字仲麟,号梅庵,又号梅癡。近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书法家、金石学家。江西临川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进士,翰林院庶吉士,改道员,任江宁提学使兼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提倡科学、国学、艺术。著名学者胡小石,画家张大千,美术教育家吕风子等均出其门下。辛亥革命后号清道人,以遗民自居。
王瀣(1871—1944),字伯沆,又字伯谦,号无想居士,晚号冬饮,江苏南京人。著名文史学家、诗人、《红楼梦》学家。早年入钟山书院读书,先后执教于南京陆师学堂、两江师范学堂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吴梅(1884—1939),字瞿安,号霜厓,別署癯安、逋飛、厓叟等。江苏苏州人。近代者名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等学校教授。
黄侃(1886—1935),字季刚,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湖北蕲春人。著名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有国学大师之誉。早年留学日本,师从章太炎、刘师培。历任北京大学、武昌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教授。
汪辟疆(1887—1966),名国垣,号方湖,江西彭泽人。著名文史目录学家、诗人。191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任江西心远大学、北京女子大学,第四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和南京大学等院校的教授、中文系主任等职。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炜、号倩尹,又号夏庐,晚年号沙公。原籍浙江嘉兴,生长于南京。著名文学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诗人。1907年就读于两江师范学堂。历任北京女高师、西北大学、武昌高师、东南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云南大学、南京大学等院校的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
陈中凡(1888—1982),原名钟凡,字斠玄,号觉元,江苏盐城人。著名思想史家、文学批评史家、戏曲小说学家、诗人。1909年就读于两江师范学堂,1913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历任暨南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院校的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
汪东(1889—1963),原名东宝,后改名东,字旭初,号寄庵,别号寄生、梦秋。江苏吴县人。早年就读于上海震旦大学并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师从章太炎。著名文史学家、词人。历任中央大学文学院教授、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等职。
方光焘(1898—1964),字曙先。浙江衢县人。著名语言学家、文艺理论家和教育家。1919年就读于东京高等师范学院。1921年参加“创造社”。毕业后任上海大学、上海劳动大学教授。1929年赴法国里昂大学攻读语言学。1931年回国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此后历任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上海暨南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术委员等职。
罗根泽(1900—1960),字雨宁,河北深县人。著名文史学家、“古史辩派”学者、文学批评史家。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院、燕京大学中国研究所。历任河南大学、安徽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等学校教授。
陈白尘(1908—1994),江苏淮阴人。著名剧作家、戏剧学家。1927年就读上海艺术大学。1928年参加南国社。“一二·八”上海事变后,参加“反帝大同盟”,创作《岁寒图》、《升官图》等十几个多幕剧及一些独幕剧。1949年以后,担任上海戏剧电影工作者协会主席,上海文联秘书长等职。1953年任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副主编等职。1978年担任南京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等职。
陈瘦竹(1909—1990),江苏无锡人。著名戏剧理论家、作家。1929年就读于武汉大学外文系。历任国立编译馆编译、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副教授、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教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顾问、中国话剧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程千帆(1913—2000),湖南长沙人。著名文史目录学家、诗人。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中文系。历任武汉大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等院校教授、中文系主任等职。1978年以后,担任南京大学教授、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江苏省文史馆馆长等职。
各主要时期的院系负责人
王瀣:1914年—1921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主任。
陈中凡:1921年—1928年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东南大学国文系主任和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汪东:1928年—1937年任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楼光来:1937年—1939年任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汪辟疆:1939年—1945年任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伍叔傥:1945年—1946年任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胡小石:1924年任金陵大学国文系主任。
1946年—1949年任国立中央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
方光焘:1949年—1958年任南京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俞铭璜:1958年—1961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陈瘦竹:1961年—1966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陈白尘:1978年—1980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叶子铭:1980年—1983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郭维森:1983年—1986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董健:1986年—1988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许志英:1988年—1993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胡若定:1993年—1995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赵宪章:1995年—2002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周宪:2002年—2004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莫砺锋:2004年—2005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丁帆:2005年—2007年任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任。
2007——2012年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徐兴无:2012年——至今任南京大学文学院院长。
三、院系建制
文学院现有院系建制为四系两部,即文学系、语言学系、文献学系、戏剧影视艺术系和大学语文部、海外教育部。在全国高校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下属的8个二级学科中,文学院具备其中的7个,即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文艺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此外还有艺术门类下设一级学科戏剧影视学。文学院目前拥有13个博士点,13个硕士专业,2个专业硕士培养点(MFA—艺术专业硕士;MTCSOL—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两个本科专业。学科覆盖面大,综合实力位居全国重点大学文学院系前列,是国内有实力的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6年,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国家重点学科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并获得较高的评价。2007年,文艺学学科被增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同年,文学院以4个国家重点学科、居全国中文院系国家重点学科数第二的地位,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成为南京大学文科中的首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文学院拥有3个省部级和2个校级研究中心。其中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是教育部百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是南京大学与教育部语言信息管理司共建的研究中心;古典文献研究所是全国高校古籍整理与研究工作委员会的直属所;中国诗学研究中心、美学研究所、社会语言学实验室是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本学科还陆续建成了一系列能够代表本学科基础研究水平或能够引领本学科前沿课题的研究平台,计有域外汉籍研究所、戏剧影视研究所、《全清词》编纂研究室、全唐诗编纂研究室、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昆曲研究所、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江淮方言研究所、方言与文化研究所、数字艺术实验室等。这些研究平台的建设,为不断提高学科的研究水平,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师资团队
文学院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现有专任教师78人,其中教授:45人,占57.7%;副教授25人,占32.1%;讲师8人,占10.3%;获博士学位者70人,占89.7%;有一年期以上海外高水平大学研修经历者25人,占32.1%。
文学院教师爱岗敬业,教风良好,他们的工作业绩获得了学生、学校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在职教师中,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人,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人员2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人员3人,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人,江苏省“333”工程入选人员1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入选学科和人员9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1人,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这些人数占我系总人数的50%以上。在学校组织的历次教学评估中,优良率均在95%以上。有多位教师被本科生评为“我最喜爱的老师”。
五、课程设置
1992年,文学院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文科教学改革基地(后来是唯一通过验收的中文学科试点单位),1995年被批准为第一批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8年接受教育部中期检查,被评为优秀基地,2001年通过教育部评估验收,被批准挂牌。2003年汉语言文学专业被江苏省教育厅评定为江苏省高等学校品牌专业。2008年汉语言文学专业又被评为国家一类特色专业建设点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
文学院拥有两个本科专业:(1)汉语言文学专业,(2)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的招生方向涵盖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和戏剧影视学科。本科生学制四年。
为实现文学院“打牢基础”和“培养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培养宗旨,以精简的学科核心课程和广博的“三专研究”(专题、专人、专书)选修课程构成富有层次、具有研究导向的课程集群。
六、人才培养
文学院的本科教学一直以国家级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为重心,带动教学改革,保持教学优势,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学质量方面,文学院长期被学校评为教学特优单位。2001年,文学院承担的国家教委和省教育厅“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人才模式研究”课题“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基地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和江苏省优秀教学成果特等奖。2007年,文学院“中文专业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3年,文学院“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获江苏省人民政府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014年7月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我系的研究生教育在招生规模和培养质量都居于国内前列,目前在校研究生人数已超过700人(其中留学生190人)。已毕业的研究生大多成为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中有40多人在各著名高校担任博士生导师之职,有1篇博士论文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奖,2篇荣获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提名。
主要教学成果奖一览表
1.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中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1
2.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中文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01
3.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文科基础人才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001
4.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中文本科专业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2007
5.江苏省精品教材,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中国语言文学类),2007
6.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中文本科专业研究型课程体系建设,2009
7.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2013
8.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研究型大学中文专业本科低年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实践,2014
9.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001
10.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特等奖,2002
11.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3
12.宝钢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2007
文学院一向重视课程与教材建设。2005年、2007年文学院的中国古代文学和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先后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08年、2009年古代汉语与文学概论又相继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0年,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中国戏剧史又被评为江苏省精品课程。我们的精品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与探求,大多形成了独具风格而又富有成效的教学方式。如“中国古代文学”国家精品课程就已经形成文学经典的研读、重要问题的探讨与教科书的选择性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强调多读、多思、多写、多说,以写与说检查学习效果,以写与说推动读与思。师生之间建立多途径的研习与交流模式,教师是研习的有力组织者,与学生共同完成某一阶段学习,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由学生掌握。其中学生的课堂报告、课后札记和小论文写作、小组共同研究报告等研习与交流方式最具特色,部分成果已编选结集为《学文》、《学文二集》、《学文三集》、《观澜集》等。在其它课程的教学中,同样重视对学生的研究能力的培养。如学生自行编选的《身边的语言学》,以及正式出版的论文集《梦断金陵话红楼》等。
为了保证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保证人文学科对原典阅读的特别要求,我们还制订了《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阅读书目提要》,向学生介绍了200多部本专业的经典作品与论著,由课程专任教师撰写提要,在鼓楼与仙林两个校区的阅览室配齐两架导读书目中的图书,制作光盘和网站提供给学生,提倡学生至少读完其中的50部。
暑期学校是研究型课程的特区,其中有暑期课题研究小组。这个小组由几名指导教师在暑期利用院图书馆指导高年级学生研究他们感兴趣的课题。已经连续举办10多届,完成课题300多个,书面成果300多万字。此外,聘请国外名牌大学的教授为本科生和研究生讲授海外汉学课程或专业前沿性课程,开拓同学的学术视野,引导他们的学术兴趣。从2004年至今,我们先后聘请了美国布朗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威斯康星大学、杜克大学、圣地亚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校的教授为暑期学校开设了多门选修课程。近年来,文学院的本科的学术论文和文学作品刊发的质量均有所提升。
各学科除了不断出版有影响的专业教材之外,各专业努力追求研究型大学的教材创新,集体编写了“大学研究型课程专业系列教材·中国语言文学类”的8部“研究导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包括《文艺学研究导引》、《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导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导引》、《欧美文学研究导引》、《现代汉语研究导引》、《古代汉语研究导引》、《语言学研究导引》和《戏剧学研究导引》。这套教材的编纂把高校教材改革中“研究型教材”的改革思路付诸实践,代表了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在全国高校中文本科教材建设中具有首创性与示范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于2007年度被评为江苏省精品教材。
除了结合课程教学而进行的田野调查和课程考察之外,文学院注重建设文科实验室,开展研究性与应用性的实践教学。
2003年,文学院创立了亚太地区首家社会语言学实验室,结合社会语言学课程的教学,使本科生在参与科研实践和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中迅速成长,为我国目前较为缺乏的社会语言学和语言规划学培养人才。经过数年的建设,实验室已经升格为校级文科实验室,其每年一度的“城市语言调查学术讨论会”已成为国际社会语言学的知名品牌,2007年6月,实验室与荷兰莱顿大学在阿姆斯特丹共同举办了“第五届城市语言调查国际学术讨论会”。本科生的论文已在专业核心期刊《中国社会语言学》上刊发并在荷兰莱顿大学国际会议上宣读。
戏剧影视文学专业的研究型课程内容除了文本研究之外,还有艺术创作体验。2001年,创立了戏剧影视工作室。该工作室由我院戏剧影视艺术系的教师指导本科生与研究生排演戏剧,学习拍摄、制作数码影片。该工作室承担了大量的学校多媒体课件、资料的制作任务。拍摄数码剧情片4部,纪实片4部。排演小剧场实验话剧等。其中《默剧》获第三届全国大学生戏剧节最佳剧目。数码剧情片《五月轶事》获香港第七届两岸四地学生电影录像最优秀影片奖和2004年江苏省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校园原创短剧原创音乐特等奖;数码纪实片《那一片天空》获香港第七届两岸四地学生电影录像评委会推荐作品奖;数码纪实片《毕业》获第一届全国大中学生纪实片2等奖;数码纪实片《回家过年》获第十一届中国大学生电影节学生作品纪录片鼓励奖。
2012年5月,文学院戏剧影视艺术系本科生温方伊的学年论文《蒋公的面子》上演后,在国内戏剧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作者于2013年9月获得《人民文学》杂志颁发的“紫金文学”最佳剧作奖,该戏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演了70余场,并于2013年12月应邀赴美演出了10场,成为当年度中国戏剧界的一个重要事件。
我们在省内外的新闻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习基地,在三年级暑假(7—9月)组织学生到中央、省、市的报社、电台、电视台毕业实习。由于组织严密,要求严格,指导具体而得法,学生平均发稿2.5万字,多篇稿件获得《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大报的“好稿”奖,或获省市一级报刊奖等。通过毕业实习,同学们明显地提高了社会活动能力和写作能力。
文学院培养的学生除了具有南大学生共有的计算机技能强、英语好的特点外,更具有文化素质高、专业技能和写作能力强、发展后进充足等优势。近年来,毕业生保研率和考研率达50%,就业率都达到100%(一次就业率达95%以上),主要就业方向政府机关、国家和省级企事业单位、新闻出版、教学科研等岗位。文学院学生大都品学兼优,有多篇论文刊发于学术期刊和文学刊物,毕业生连年大幅度超额完成义务献血指标,积极向“希望工程”捐款,表现出较高的道德水平。由于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文学院毕业生颇受用人单位好评。1949年以来,文学院累计培养学生6000多人。其中有的成为各高校和文学界的知名学者,如胡裕树、徐中玉、钱谷融、周勋初、叶子铭、董健等;有的成为我国社会文化界的杰出人物,如现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前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著名作家叶兆言、赵本夫、吴春桃、程青、著名编缉徐俊、吴泓等。
近年来,文学院努力扩大与境外学校联合培养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规模。除与香港浸会大学等学校建立了长期交换学生的计划,2007年、2008年,文学院积极推荐博士生申报教育部资助的国外联合培养计划,利用文学院国际化程度高、国际影响较大的优势,积极为学生联系高校与导师,打开了文学院与美国布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威斯康星大学、华盛顿大学、日本京都大学、奈良女子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局面。
由于文学院学术地位的提高,文学院的海外硕士学位教育的办学形势良好,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设立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班已持续办学十年,不断吸引海外的华人学生。文学院配有国家来华留学研究生奖学金名额,来文学院攻读本科、硕士、博士学位的海外留学生人数持续增加,形成了文学院高水准中文专业国际教育的特色。
文学院还注重将优质教学资源服务于全校和社会。除了向匡亚明学院派出优秀的教学骨干之外,还为匡亚明学院等院系的本科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同时成立南京大学大学语文师资培训中心,参与全省、全国的大学语文教师培训工作。
七、科学研究
文学院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进入国家一级重点学科的行列,加之国家级和校、院科研中心、研究所的设立,为不断提高学科的研究水平,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创造了良好条件。文学院科学研究的发展策略是:巩固优势,发扬特色,不断生发出新的学科增长点,追求学术创新。文化学、马克思主义美学、美学人类学、近现代思想学术史与文学史研究、域外汉籍研究、海外汉学研究、辞赋学、清代文学研究、中国历史文献学、海外华文文学研究、跨文化研究、比较文学理论、语言规划学、社会语言学、方言学、辞典学、古文字学等是文学院继续目前和未来的学科增长点。
本科生创作的文学作品
进入21世纪以来,文学院科研项目与成果持续增加,竞争重大科研项目的实力增强。
文学院顺利通过国家“211工程”一期和二期以及“985工程”一期的结项评估;2004年,文学院成为“985工程”二期“汉语言文学与民族认同”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的主要承担单位。2014年,“协同创新”……2000年以来,文学院各学科在专业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年均达150篇左右,出版专著年均50多部,荣获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励100多项。其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6项,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2项。2007年,大型古籍整理成果《册府元龟》荣获首届中国政府出版奖正式奖。
刊发在CSSCI中文核心期刊《中国语文》上的两篇文学院本科生论文
2000年以来,文学院教师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1项,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2项,国家语委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研究课题攻关项目2项,高等学校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3项,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5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后期资助项目1项,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2项。此外还有一些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工程,也被本学科竞获,比如国家二十四史重新标点工程中的《新唐书》点校,国家《清史》编纂工程中的《散文志》编纂等。这些科研项目的获得,特别是重大项目的竞获,增加了本学科的科研经费,扩大了文学院在全国乃至国际上的学术影响。
八、国际交流
文学院的境外学术交流进一步扩大并产生了主导效应,除了保持相当比例的教学科研人员参加国际性的合作项目、学术会议、访学和境外讲学等活动外,由文学院举办的国际学术活动比以往有了明显地增加。目前文学院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布朗大学、杜克大学、英国伦敦大学、爱丁堡大学、荷兰莱顿大学、德国曼海姆大学、日本京都大学、韩国外国语大学以及台湾大学、台湾清华大学、台湾中央大学、台湾东海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等知名高校建立了学术合作与交流关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常年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成为海内外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与交流的重要平台。2006年,文学院承担了由南京大学、台湾中央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发起的首届两岸三地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吸引了来自两岸三地和韩国、美国等20多所海内外高校和研究机构100多位代表。社会语言学实验室每年一度的“城市语言调查学术讨论会”已成为国际社会语言学的知名品牌。域外汉籍研究所经过长期的文献整理与研究积累,于2007年召开了国际学术研讨会,奠定了该所在东亚汉籍研究方面的领军地位。即以近5年为计,各二级学科共举办国际会议12次,在学界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
文学院创办了11种学术集刊和期刊,其中《文学评论丛刊》、《古典文献研究》和《跨文化对话》、《扬子江评论》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的来源集刊,受到学界的高度关注。
九、办学条件
自2001年来,文学院从“十五”“211工程”获得建设经费271.5万元;从“985工程二期”获得建设经费886万元;从教育部获得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经费近50万元,从江苏省优势学科获得建设经费……加上学校和配套经费和其他来源的科研与办学经费,总经费近2000万元,大大改善了办学和科研条件。
目前,文学院所在的杨宗义楼总面积达一万多平方米,大大改善了工作的条件。
文学院的图书及电子数据库、音像读物居全国中文院系前列。图书馆拥有图书近40万册,其中线装书45967册,善本541种2549册,1949年以前出版的图书4000余册,外文书近2000册。期刊475种,其中外文期刊约100种。电子图书阅览室拥有20台电脑,安装了《四库全书》、《四部丛刊》、《中国古籍基本典籍库》等大型古籍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文史哲专辑和社科综合专辑以及其他光盘读物20余种、声像资料约450种。
文学院建有两个文科实验室:社会语言学实验和数字艺术实验室,拥有实验设备和语言分析软件、DV摄录制作设备以及其他附属设备及软件,总投资达400余万元。
十、未来目标
展望文学院的未来发展,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学科建设等方面有四个努力目标:
首先是坚持“打牢基础,培养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思路,保持“基础宽厚、注重应用、深化专业、开阔视野”的人才培养特色,坚持研究型教学改革,努力建设文科实验室,拓展社会实践和科研实践领域,为社会培养多层次、高素质的母语语言文学的教学、科研人才和文化、管理等领域的人才。作为国内一流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还应大力拓展留学生教育,为海外培养具有高学历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人才。
其次是进一步整合现有的资源,突出学科优势和特色,高质量地引进和选聘人才,以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和文艺学四个国家重点学科为主干,推进其它学科的发展,完善学科结构布局,不断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追求学术创新,持续提升一级国家重点学科水平,保持在全国同类学科中的领先地位,争取若干二级学科群或学科方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
再次是发挥中国语言文学的学科优势,拓展与艺术学科中的戏剧影视学等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催生新的学科增长点的同时,培育出新的国家重点学科,为新学科建设和学科间的交叉、辐射与发展做出贡献。
本科生赴庐山进行文学考察
最后是以学科支撑科学研究平台,以平台提升学科,促进不同学科在平台上的融合与创新。实现学科建设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古典文献研究所的良性互动;争取各研究机构在科学研究中取得好的成绩;争取更多的研究机构成为国家级研究中心。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