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粽子、鲜肉粽子……又是一年端午,甜咸粽子之争已经在吃货界打响。
其实,除了粽子,端午还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
欧阳修的“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苏轼的“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陆游的“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古诗词里的端午习俗,你知道多少?
过一个有仪式感的端午,跟小苏一起来get咱们大江苏的端午传统习俗吧:)
【南京——“压顶”才能不生疮,从早到晚都得忙】
端午节光吃粽子就可以了吗?不,老南京一定要再吃粽子锅里煮出来的鸡蛋,据说这个吃法叫“压顶”,可以整个夏天都不生疮。除此之外最有趣的是,端午习俗贯穿老南京日常生活的一整天,分时段进行,不可搞错。
天一亮就要插艾驱邪,挂“蒲剑”斩妖。上午挂“艾虎”画符,既是节日点缀,又能辟邪。正午晒端午烧大蒜。晒端午,体弱多病的人要在太阳下晒一会,据说能把身上的邪气晒跑,病晒好。烧大蒜,每家会把整头的大蒜放在锅膛里烧熟给孩子吃,一个孩子独吃一头,不能分吃。傍晚喝雄黄酒看龙舟赛,夫子庙秦淮河是很多市民的首选之地。
【无锡——吾独爱咸鸭蛋之滋阴养肺】
老南京人吃鸡蛋压顶,无锡人却对咸鸭蛋情有独钟。俗话说“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端午节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来临,动植物生命活动进入旺盛阶段,再加上气候潮湿,病虫细菌活跃,容易引发众多疾病,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气精神不受亏损。
据有关资料介绍,咸鸭蛋咸而微寒,能滋阴、清肺,可治夏季膈热、咳嗽、喉痛、齿痛、泄痢等病症。每逢端午节这天,无锡的主妇们起得特别早,用黄金山、金银花藤、花麦肾、艾草等10多味挥发性中草药混合而成的“草头汤”,来煮咸鸭蛋,供家人当早餐食用。
【徐州——斧头粽、白干酒、拜药王】
徐州人包的粽子,极具地方特色。旧时徐州的粽子很少用糯米包,用的是当地农村生产的黍子,粽子的包法上,多取三角形,也有四角形的,俗称斧头粽子。
俗话说:“无酒不成宴”,而在端午节的餐桌上,饮的酒与平素不同,是用雄黄浸泡过的徐州白干,称雄黄酒,有杀菌消毒之功效。徐州过端午节,还会赶“五毒”庙会,拜药王。药王是可以降服“五毒”、保人丁兴旺的神仙。小孩子们也会穿上“五毒衣”和老虎鞋,和家人一同赶会。
【常州——女婿可不能忘了“张丈母娘”】
老常州有一个特色规矩,每年端阳女婿要“张丈母娘”。
节前,女婿备咸鸭蛋、枇杷、酒等“节礼”赴岳母家送礼,谓之“张端阳”,新女婿送礼的分量比老女婿要重。丈母娘只会象征性地“收”下部分礼品,会对女婿说,心意我领了,这是请你带回去算我请亲家母吃的。同时也会附加一些自己的礼品回赠。这种礼俗现在也还流行,所以常州的女婿们可得“长点心”了。
【苏州——纪念吴将伍子胥,斗草施药百姓忙】
苏州端午节与其他地方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纪念的是春秋时期吴国名将伍子胥。纪念伍子胥的端午节是苏州极为盛大的民间节日,伍氏后人会在端午聚集苏州。苏州还会举行龙舟竞渡比赛来纪念伍子胥。根据记载,苏州是端午节龙舟竞渡的发祥地。《事物原始》载:“竞渡之事,起于勾践,今龙船是也。”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也认为,龙舟的起源“起於勾践,盖悯子胥之忠作”。
端午时,苏州民间还有斗草的游戏,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诗有“青枝满地花狼藉,知是儿孙斗草来”之句,可见斗草之盛。所谓斗草,一种是互答花草名,《红楼梦》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这一个说‘我有观音柳’,那一个说‘我有罗汉松’;那一个又说‘我有君子竹’,这一个又说‘我有美人蕉……”如此循环比答,谁能答到最后为胜。另一种是到野外采集茎草,二人草草相绞,断者为败。
早年苏州的端午,药店施药也是一个重要习俗。因为端午前后是各种毒虫出没较为频繁的时节,人们在田间劳作常常会被毒虫咬伤。因此,每到端午节,苏州各地的药店都会向市民施舍苍术、白芷、大黄等治疗毒虫咬伤的常用药。
【南通——家家都有一盘抗倭“和菜”】
南通人端午的中餐菜肴丰盛,几乎家家都会用粉皮、韭菜、豆芽、蛋皮丝、虾仁等和起来炒的一只菜,谓之“和菜”。地方父老自有一番传说:相传明代通地屡遭倭寇骚扰,有一年的端午,倭寇又来侵犯,抵御的青壮年们仓卒之间,混和着肴菜饱食一顿,然后奋起抵抗,打得倭寇魂飞胆丧。为了纪念这次大胜,吃“和菜”的风俗从此便流传下来了。
【淮安——女儿节还得吃馊粽子?】
淮安人不仅在端午当天吃粽子,还会在五月初六带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吃馊粽子(当然不会是真的馊粽子啦)。
因为隔了两宿才回家吃,故称吃馊粽子,古称“接女归宁”,所以端午节在淮安又称女儿节。关于女儿节,古文中有不少记载。蔡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述道:“凤仙花即透骨草,又名指甲草,五月花之候,闺阁儿女取而捣之,以染指甲,鲜红透骨,红年乃消。”明代沈榜《宛署杂记》中说:“燕都自五月初一日至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妍,已出嫁之女,亦各归宁,俗呼是日为女儿节”。
【盐城——东台人民对红萝卜爱得深沉】
盐城东台民间有端午节吃红萝卜的习俗。相传,此俗源于清朝的农民起义。同治元年,李鸿章旗下有一个叫詹以安的七品武官,自恃降叛有功,横行无忌。一天,詹以安在东台十字街游荡,瞧见“沈记”熟食店有个姑娘美丽俊俏,顿生歹念,将沈姑娘抢上船肆意蹂躏。沈老汉也惨遭毒打,一命归天。沈女悲愤交加,纵身投河自尽。沈母见状,痛不欲生,一头撞向三昧寺石碑。一家四口只剩一个14岁的女儿。她到县衙击鼓鸣冤,知县非但不主持公道,反将她投入监牢。
这起冤案,激起了东台人民的强烈反抗。他们相约在五月初五端阳节这天,以“关帝显灵”为掩护,数十万民众,一手拿钉耙大锹,一手举着红萝卜头为起义标志,纵火焚烧詹军的兵船。这次起义,詹以安被起义军打死,兵船全部焚尽,知县望风而逃,人们打开监狱,救出了告状的民女。为了纪念这次起义的胜利,每年五月初五,东台民间都要吃红萝卜,此俗至今仍然存在。
【扬州——绿糕红菜吃到饱】
扬州的粽子自古就很有名,口感紧实,很有嚼劲,这和扬州人包粽子的手艺有关。扬州人包的粽子有鲜肉、香肠、红豆、蚕豆等,形状有斧头粽子、小脚粽子、三角粽子等。除了粽子,扬州还多一项独特的端午食品——绿豆糕。端午回娘家,带的礼品里必定要有绿豆糕的。扬州人端午宴的菜谱里必须要有十二红,代表一年十二个月里,月月红火:烧仔鸡、红烧肉、剁老鹅、烧黄鱼、炒长鱼、炒虾子、炒苋菜、炒蚕豆瓣、拌黄瓜、拌凉粉、咸鸭蛋。。。丰富多彩,以前人家再穷苦,也要在端午这天,烧一条黄鱼,这样才能预示今后的生活红红火火。
【镇江——雄黄酒和《白蛇传》的起源】
每逢端午,不少地方的人会给小孩子穿上五毒衣、老虎鞋,额头用雄黄酒画“王”字,而这些习俗,都与起源于镇江《白蛇传》有关。
流传民间的故事《白蛇传》,是以雄黄酒解蛇毒,现白蛇原形。故事中法海所在的金山寺就在镇江,因此这种习俗,在镇江十分盛行。
镇江人也有“过端午,吃十二红”的习惯,“十二红”均为五月应时蔬菜和瓜果,样样带红:有枇杷、红果、拌黄瓜、炝虾子、炝萝卜、烧鸭汤、凉粉皮、咸鸭蛋、炒苋莱、烧黄鱼、红烧肉、雄黄酒等。这不仅是一顿简单的午饭或晚餐,同时也它体现了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美好愿望——团圆、健康、幸福。
【泰州——芦苇荡里,采叶会船】
端午粽子不仅馅料千差万别,连粽叶都各有千秋。北方的粽子叶一般是箬叶和竹叶。江苏人多用芦苇叶。在泰州,农家裹粽子,必须得去芦滩采摘新鲜的芦叶。人们三五成群,将一片一片苇叶采下扎好。回家将苇叶放铁锅里用水煮沸,再捞出来放在水桶内待用。
泰州还有“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的谚语,告诉人们,只有端午以后天气才真正炎热起来,不必担心突然降温,可以放心地将棉衣收藏起来,粽子也因此有了时令象征意义。
旧时的泰州不仅会在端午赛龙舟,里下河一带从春天开始还有“会船”习俗,延续相当长时间。姜堰、泰兴某些地方上的人们会踏上小船,在家前屋后的池塘、苇荡里泛舟,舟上之家,则要在船上进行一些以货换货的商品交易。
以上是江苏各地颇具特色的端午习俗,看完了是不是涨了姿势?小苏祝您端午安康!
(感谢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宿迁等市委宣传部提供图文素材;荔枝新闻综合整理)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