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中国企业舆情风险事件热度排行》解读系列:调查性报道影响凸显

科普 编辑:箬皙 日期:2024-12-19 04:16:41 1人浏览

一段时间以来,受新媒体环境的传播影响,专业的调查性报道空间被不断挤压,社会热点及话题往往通过社交媒体收获关注并大肆传播。但自2024年以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连续推出多期舆论监督报道,受到广泛关注;新京报、湖北经视等各地方媒体记者于各大民生领域频频开展调查暗访和监督报道,屡屡引发社会热议,主流媒体以严肃的社会监督角色逐渐重新成为新媒体环境下舆论的主角和引导者。

本文将通过梳理近三年的苗建信息“中国企业舆情风险事件热度排行”中涉及媒体调查曝光的高热度企业舆情事件,得以一窥调查性报道对于当下企业舆情风险管理影响几何。

作者丨苗建研究院

01

近三年媒体调查曝光高热度企业舆情事件

《中国企业舆情风险事件热度排行》解读系列:调查性报道影响凸显

(一)调查性报道影响力急剧上升

2022年与2023年分别有4起和5起以媒体调查形式被曝光的企业舆情风险事件登上当年的热度排行TOP100榜单,且均集中在315期间;而仅在2024年上半年,就有16起热度指数超过50的热点企业舆情因媒体调查曝光,媒体调查对于企业负面舆情的影响力呈爆炸式增长态势。

《中国企业舆情风险事件热度排行》解读系列:调查性报道影响凸显

  • 根据苗建信息统计,2024年央视“3·15”晚会热度指数达99.01,为近年来最高,晚会影响力的全面回归进一步助推了媒体舆论监督的热度,影响力最高的企业风险舆情事件均为“3·15”期间的记者调查曝光。
  • 媒体所发布的深度调查报道往往能快速引发公众讨论并同步登上热搜,其造成的较大社会影响也倒逼相关监管部门迅速开展调查处置,在媒体、社交平台以及官方部门三方主体的热度循环中,相关企业敏感舆情往往会在舆论场中被联动引爆,影响力极高。

(二)谁在调查:央地媒体多点开花,共同推动舆论监督

近三年来,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调查报道为主,新京报、湖北经视等各省地媒体密集暗访卧底调查,推动了多起企业风险舆情走入公众视野,媒体舆论监督的参与者呈扩大化趋势。

《中国企业舆情风险事件热度排行》解读系列:调查性报道影响凸显

  • 受央视“3·15”晚会的密集曝光和绝对影响力,央视财经在三年内共有12篇调查性报道登上当年的中国企业舆情风险事件热度排行TOP100榜单,是舆论监督领域内的核心媒体。

《中国企业舆情风险事件热度排行》解读系列:调查性报道影响凸显

  • 新京报共曝光5起高热企业风险舆情,成为了仅次于央视财经的高影响力地方媒体,且连续三年均有高热舆情受其调查报道影响上榜。新京报“我们视频暗访组”记者持续进行深度调查揭露种种问题,并且在今年5月份以来密集发布多篇深度报道,其记者卧底麦当劳、茉酸奶以及鸭肠鹅肠工厂所调查出的食品安全乱象均引起了巨大的社会讨论。
  • 今年,央视财经及央视新闻频道开设《财经调查》《驻站观察》等一系列舆论监督重点栏目,其发布的“直播间金条造假”“厦门鼓浪屿宰客乱象”等一系列深度报道收获大量关注,新京报的《X调查》栏目以及澎湃新闻的《真探来了》等省市媒体的舆论监督栏目也于今年连续多期发布调查性报道,媒体舆论监督逐渐从“3·15”期间溢出,呈现常态化、密集化趋势。

(三)调查领域:食品餐饮乱象频出,全产业链深度探查

社会舆论监督的实质是公众的监督,故而与公众利益联系最紧密的食品餐饮行业是被曝光最频繁且热度最高的行业,占比52%,食品安全问题是相关舆情触发的主要风险;其他诸如互联网、商旅、汽车行业也有互联网平台乱象、景区管理、汽车质量等方面的调查报道,但整体较为零散,未有聚集趋势。

《中国企业舆情风险事件热度排行》解读系列:调查性报道影响凸显

  • 食品领域中餐饮及加工环节的调查曝光风险最高,有关餐饮门店的调查报道则最有可能直接以品牌主体的身份被推向舆论视野,麦当劳、古茗、茉酸奶、夸父炸串等多家知名餐饮品牌因被卧底调查直接登上热搜。
  • 尽管非食品领域的行业风险分布较为分散,但媒体调查多集中于直接侵害公共利益的消费、民生领域企业乱象。
  • 受调查性报道全面、深度的新闻要求,调查记者往往会探访多个产业环节,力图展现全产业链的“完整乱象”,故而在风险行业、风险领域的上下游环节企业亦有被关注调查的舆情风险。

02

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监督,媒体调查逐渐回归“主角”身份

随着三微一端与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信息传播逻辑与媒介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新媒体环境下以“打假博主”“测评博主”的自媒体调查成为新的“流量密码”,但也因规范性不足而频出乱象、屡屡“反转”,尽管大多数媒体和网友给出了极其正面的评价,不过相关的质疑声也从未断绝。

舆论场亟需新闻媒体和记者发挥其舆论监督的重要职能。

2024年6月28日,新华社受权播发了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部法律自2024年11月1日起施行。其中第一章总则第八条规定:“国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新闻采访报道制度。有关人民政府和部门应当做好新闻媒体服务引导工作,支持新闻媒体开展采访报道和舆论监督”。

视线聚焦至近一周,多家媒体密集发布了最新的调查性报道:6月28日,澎湃新闻记者暗访福寿螺产业链;6月30日,央视财经《财经调查》记者起底假黄金黑色产业链;7月1日,日报记者调查硅胶人脸面具销售使用乱象;7月2日,新京报发布“罐车运输乱象调查”。

在相关报道的评论区下,我们也可以看到网民对于一线调查记者的敬佩和支持。

《中国企业舆情风险事件热度排行》解读系列:调查性报道影响凸显

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新闻媒体愈发重视、社会公众认可的情况下,媒体报道将重新回归舆论监督的主导地位,调查性报道的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都将持续提升,成为企业重要的舆情风险源。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