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献记载:今日之西安城,乃唐时皇城旧址也,由于安禄山之叛变破坏之后,又经朱温迫皇帝昭宗迁都洛阳,遂将唐时所有宫殿、衙署,尽被拆毁,作筏搬迁(九○四年),当时由佑国军节度使韩建镇守,为了便于防卫,放弃外围郭城,仅就唐之皇城,加以改修也。经过五代、宋、元几个朝代,到了明朝,朱洪武封他儿子朱樉为秦王(一三九○年),为了捍卫秦王府,才重新修城墙,明穆宗隆庆二年(一五六八年),由巡抚张祉于土城外,砌了一层青砖,这对保护城墙,起了一定的作用;明嘉靖五年(一五二六年),巡抚王盖重修了四城门楼,明崇祯末年,为了防御农民军的进攻,巡抚孙传庭修了四关郭城。
西安城呈长方形,东西长,南北短,据“陕西通志”记载,洪武初,都督濮英增修,城周围四十里,城高三丈,有门四,东曰长乐门,南曰永宁门,西曰安定门,北曰安远门,四角有角楼,敌台共九十八座,距今已有五百八十多年矣。东关各巷原有巷门(即栅门),晚上有人守夜打更。
我之写东关,正是“桂林风景甲天下,阳朔风景甲桂林”,实际“西安繁荣甲四北,东关繁荣甲西安”,写东关正突出了西安和西北。四门外原有商户和居民,而东关较大,同治八年又将城外之永宁庄,小庄并入东关,扩建了郭城,开辟了郭门,故至今仍叫新郭门也。
东关南起大城的东南城角,北至由城楼数起第八座敌台,东到窦府巷迄东,南北约三里多长,东西约四里余,总面积约十二平方里稍多点。
有巍峨壮观之城楼三座,曰正楼、曰箭楼、曰闸楼(也叫卫楼),楼下有城门洞,城门是铁包木门各两扇,楼与楼之间,距离约六十米,叫瓮城,正楼与箭楼之南北城有城门洞,一般叫水门洞,原城外有甜水井,为汲水方便也。三座城楼岿然屹立于东城墙之上,远望之,确属雄伟壮观也。
闸楼外,原有吊桥,年久不用,亦拆除铺成石条,与街道相结,故城外一段叫吊桥场,往东有繁华之东关正街,再东有柿园坊、曹家集,出新郭门,经蓝田、商州,走湖北之土道也。由东关正街向南,有货物集散之南街,尽是山货行、药材行、广货行、纸行、过载行、字号房子等大生意,出南郭门,经引驾回镇,走镇安、安康,汉南各县之通衢。由鸡市拐往北,有粮食市之更衣前后坊,往东有接官厅、八仙庵,出东郭门,经灞桥、临潼直趋潼关,与晋豫各省来往。有专门制作花火鞭炮之炮坊街,北有董元康坊,五道什宇,出北郭门,可走泾阳、三三原、新开之中山门,马路叫中兴路,直通潼关,还有东北郭门,是附近村庄、八仙庵之便门也。有大新巷、中和巷等三十四条巷道,大都住居民,亦有商业间参其中,寺院有喇嘛寺、洪福寺、*(外门,内芒)极寺、春牛寺、元通寺、观音寺,白衣寺等,有八仙庵、万灵庵,花神庙、城隍庙、瞎子庙、关帝庙、老爷庙、禹王庙、大王庙、三官庙、火神庙、田师庙、马王庙等,会馆有山西会馆、南药会馆、文昌社等,学校有进化小学,维新小学、竞化小学、乙种商业学校、景尤小学和中学、尊德女子小学和中学、崇道小学、启英小学、敬业小学、民立中学、晋兴中学、民立中学等。我一九三一年在赈务会办统计时全市人口十一万四千多人,东关不过一万人;一九四七年我在东关当副区长时,东关人口增加到三万多人。
此外,尚有名人别墅和花园,如刘楚材之洋川别墅,宋菊坞之宋氏花园,石宝斋之石头满园,康寄遥之寂园花繁;有专务花木之景龙池安家花园,朱家花园,小庄新郭门之侯家叔侄花园,赵家花园;杨森林之金鱼、万庆巷绒家金鱼,都很驰名;吕丕成之除虫菊,郭瑞之苹果园,都相当赚钱。南街有贞节石坊三座,现均拆除。
东关商业,由来已久。有明清之遗风,一般古板守旧,有些商店,有百年之历史,又因东关是入城之孔道,大约因税收问题,以及运输关系,故货物先卸在东关行店,以便办理手续,该进城者进城,该运往外省外县者,直接运往外省外县,故东关是万商云集之场,货物集散之所,堪称商业之中心,繁华之盛地也。
为了了解旧社会东关商业情况,地理人情,究以自己记忆有限,特走访了许多老人,予以指示更正,并由工商经济史料组同人,修改补充,于此特致谢意。
壮严的城楼与吊桥坊
西安东关城楼,原系三座,气势雄伟,巍峨壮观,辛亥革命时,我当时住在喇嘛寺巷,面对着城墙,记得九月初一早晨,亲眼看到有两个英雄人物,手执大刀,在城堞上跑,由南向北,带着队伍,口里喊着“杀!杀!杀”,前面跑的是旗人马队,狼狈不堪,枪炮声叮咚乱响,听说旗人跑到城门北边马蹬坡,人踏人,马踏马的都死在那里,城上有人喊:插白旗,上写“兴汉灭满”等字样。当天晚上,北门着火,火光烛天,遍天通红。第三天在东城楼北边第一个炮台杀旗人,不管老少,杀了成百人,血由城上直淌城下,实属惨然!后读《扬州十日》,《嘉定三日》,也就坦然了。
事后张凤翽以陕西督都名义,出了安民告示,东关商民,开门照常营业,张凤翽还写了“长乐门”三字,用石刻嵌镶在正门楼门楣上,至今尤在,故东门仍叫“长乐门”也。行人车马都由三个城门洞经过,洞子很窄,还有很多卖小吃的,如卖凉糕甑糕的,有卖流曲倾锅糖的,瓮城盖了许多房子,驻有军队或宪兵,稽查行人,由于人车拥挤,稍一不慎,易出事故。
东关由辛亥革命解放前夕,四十年之商业荟萃,为西安之冠,承明清之遗规,有兴庆之故址,东接豫晋,西连兰陇,富商大贾,云集之区,山广药材,集散之场,西北各县,采购批发,熙熙攘攘,络绎不绝,确属繁华之重地,堪称商业之中心也。
城门外原有吊桥,因年久不用,亦拆除铺成石条,连接大街,故这一段叫吊桥坊,两边都是些小商业,如以浆水面出名的郝家面店,有馍铺,小杂货铺,有搓卷烟的卷烟铺,有焊茶壶的洋铁铺,有红鳖的铁匠炉,有四堂的竹器铺,南边有厘金局,凡货物出城进城,都得抽税,而且勒索敲诈,商民颇受其扰,特别是山里人,肩挑些山货进城,一挡在门口,就是大半天,不得放行,一九四六年后改为区公所,门口尽是做小吃的,有朱家三合的甑糕,有郭家的*(左米右劳)糟(作者的父亲),有炸油糕油饼的,都是早上的生意,吃早饭时就收摊了,另有其它小吃,如有卖甜浆泡油果的,还有箱子铺,靠城附近,有义信成杂货铺,系周恩科开办的。这条街甚短,有二十多家小生意和手工业者,有时城门迟开。农民推车(地老鼠车)想进城,那你得在吊桥坊等候,车子行人,挤在一块,不断发生事故。
繁华的东关正街和东西板巷
紧接着吊桥坊,就是东关正街(即东、中、西街),两边尽是商号,一般都是平房,最多是一层楼房,或修间门楼,那就比较阔气了。街面都是是横铺石条,一九二七年冯玉祥部驻陕时,改铺人字形。商号有杂货业,如和盛太、德茂泉、德庆源、德庆恒、茂盛福、茂盛顺、同庆祥、德盛成,四盛成、德盛和等,他们多是三间门面,零售代批发,各外县乡镇客商,都来采购趸批,什么红白糖、卷烟、生记烟、茶叶、纸张、海菜、调料等,门口零售,后边批发,前后都忙,一家有一二十人,或二三十人不等,生意都在数十年,甚至还有百年的历史。京货也是一样,先后有同心泰、瑞生福、火神楼布铺、茂春荣、义信成、端诚元、永新福、也是零整批发,什么湖北土布、万年青官布、染色布、阴丹士林布、库缎、羽缎、花丝葛、湖绉、纺绸、世乐鸟洋布、花鸟布、五色丝线、袜子针线,各种染色颜料等,惟茂春荣、义信成,资金雄厚,生意较大。食品店先后有吉庆鸿、永泰福、敬仪福素点心店,丛芸斋、敬心诚、德信和,都是自带作坊,分什么南式点心、半料点心、本地点心、水晶饼,都是白皮点心,有提糖月饼、鸡蛋糕、绿豆糕、芙蓉糕、麻片、寸金、各种南糖,代卖瓶酒、果露罐头等,惟协盛斋的绿豆糕以油、软、香、甜而出名。药铺有际盛隆、全盛裕、恒胜生、广育堂、通盛和成药铺,王正通的人参沙锅丸,凭一味药,远近驰名。际盛隆、全盛裕,确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我的友人王希文,看到乾隆时的一块石碑,上有际盛隆、全盛裕捐款的名字,闻老人云:满人问病人,先问吃谁家药,总是推荐际盛隆、全盛裕的药,这两家在满人中,颇负盛名的。恒胜生的凉眼药,后来通盛和的三光眼药,都是驰名的。西药只有一家,锡九药房经理张锡九也能看病,医术很高,故生意相当发达。还有张淑琰者,河南人,于围城后在东关鸡市拐附近以卖膏药开了一间小铺,但识字不多, 人是能说能干,至今还在中街开了一间诊疗所。切药房子西板巷有德和生,中街有瑞盛祥,东板巷有通盛和,他们由药材行买回各种药材,又加工切成片、段,或用碾槽碾成粉面,以备外县乡镇小药铺采购。
还有门口外挂上许多猪尿脬,作为幌子,这一望而知是酒店,酒店有德信酒店、源盛酒店、复信酒店、同盛酒店、大兴酒店等,他们一般都是零售代批发,还有专门跑街的店员,联络顾客。如代卖盐碱生意的,门口摆一个木箱,用白纸糊上,上边写者“运来东晋一块玉,换去西秦万两金”等字样。旧社会的酒店生意一般都是高朋满坐,喝五喊六的猜拳,门口都摆有猪头肉、腊汁肉、五香豆腐干,复信酒店门口有兔肉铺,复信酒店经理说他有百年的陈酒,可见营业历史之悠久也。他们由凤翔陈村把酒运回,用大酒海(用竹子或荆条编制内用麻纸猪血糊成)盛装。东关东街(正街东头)有太和楼,西街(正街西头)有永兴馆,这两家是唯一的大饭店,凡商号请客,群众婚嫁,大多在这两家包席,他们都有拿手的好菜,象太和楼的干煸鳝鱼、葫芦鸡、温拌腰丝;永兴馆海参烀蹄子、代皮炒肉、爆肚块等,作几十种菜,不成问题。据说永兴馆是复字号的生意,开业很早,和复信酱园、复信酒店、复兴通银号是连号。太和楼是股东生意,开业较迟,但负责人何兰亭,是自乐班会的会首,能唱晋福长的捉鹌鹑,交际好,故生意也很发达。
酱园有增盛酱园、复信酱园、德盛酱园、自立明酱园,都是山西帮,开业也早,每家都有晒酱的广场,自做自卖,销路很广,前后都在五六十人的大生意。
还有活动金融,流通市面的银号,如永兴福银号、同心盛银号、复兴通银号、积盛德银号,分布在东西大街和东西板巷,做些存款和放款的事业。大约在一九四二年前后,陕西省银行在东关筹设办事处,做些借贷、汇兑业务,负责人是王雄藩,解放后由人民银行接收,负责人韩严甫,人都能干,业务相当红火。
西街还有寿春店,西板巷有福兴店(今红光影院地址),五后店,内住敬信意字号房子,东板巷有全盛店、公和店、裕顺店,都是广货业。东头有汇丰店过载业,内住字号房子很多,抗战中歇业。
东关正街还有焕兴布店、乾顺布店、德顺布店,都是卷湖北土布业务,自洋布上市,这些行业都淘汰了。东街还有芸茂福油店,内代榨油作坊,生意相当不小。官店巷有陈珍甫的华西工厂,先织毛巾,后改织布,还有贾希正的裕华工厂,康寿山的利群工厂,都是抗战时开办的。中街有周家干果店,代歇客商,大约在一九二九年,有灵宝贩枣客人,个子大,要歪睡,要占五六人的地方,在街上走路,后边总跟着许多小孩,来过两次,以后再不见了。
除这些生意外,还有刘兰坡的三盛德,先卖戒烟丸,后改杂货铺;李文魁自做毛笔代些文具的小铺;张老九的同福临四季铺;薛家面店以素饺子有名;杨师的肉架;跟银的菜摊,同心吉糖房代卖醋;双椿树、邓光甫开的大烟馆,王经年的经理,先卖烟膏后卖捧子,有次被土匪抢去多少大烟土,后由军警破案,把两个匪人杀了,人头挂在椿树上,很是怕人。但该商号以双椿树为商标,不论烟膏或棒子,总是能卖。还有毛平益夫妇的杂货铺,张振礼夫妇的洋货铺,卢师的照像馆,刘师的洗衣店。特别是马六家的羊肉煮馍馆,是祖孙三辈经营的,后鸡市拐又开了一家牛羊肉煮馍,每天早晨,总是高朋满堂,座无虚席,他们确实是肉烂汤香,招待周到。隔壁是王家腊羊肉,都是少数民族经营的。
十字东南角有老傅的青干果店,夏天卖西瓜,四季经营。还有鸡娃子的席铺,焦桐甫的铁货铺,集义隆的瓷器店,毛家 赁器铺,谁家过个红白喜事,赁些青器炒杓,很是方便。还有李云亭的杂货铺,门面虽小,货物齐全,生意很是赚钱。周家干果店隔壁有王师的理发店,满街商人,都在该店买牌子理发,生意很好。他的隔壁是自立明酱园,是自立号的生意,内住自立忠字号房子,范围很大,资本雄厚,后迁南大街,继续经营。
这条街还有喇嘛寺巷(原名吉庆巷),喇嘛寺就在巷子北头,归城内广仁寺经管,我记得时,还有庙门,大殿封闭,两廊尽住居民,都是做小生意的,东边是油篓铺子,看庙人是阎狗娃,经收房租,西边靠着城河岸,是东关商人顷倒垃圾的地方,大街没有厕所,人们大都在此大小便。有句歌谣“找尿尿尿的喇嘛巷”,真是不讲卫生。这巷尽住的挑葱卖蒜做小生意的,孩子们都在垃圾堆上拣拾炭块、烂纸、碎铜烂铁的。妇女们有的糊火柴盒,有的串松籽,有的给人缝洗衣服,没有闲人,虽然米面瓮在街道里,然而都过着清淡的日子。
北头有家蓝头甜浆房,代炸油桧,据说油炸秦桧的意思,有四、五付担子,每天中午或晚上,沿街串巷,甜浆是自磨,内有大米白豆,舀时用勺子在浆上撇,泡上油桧,确实富有营养,香甜可口。
巷子南头有王生顺的甜水井,王合群的甜水井,这两个甜水井,在自来水没有兴办以前,四大街商民吃水,全靠这两个井园。他掘出甜水,可就了不起,用砖砌成大井口,用一节粗壮木头做中轴,周围装四根腿子,撑在井口上,上边安装四把辘轳,四面绞水,每担收一分,他们每天收一、两元,是不成问题的。
穷人也有互济的办法,在神庙请个会,约十二、三人,每月出一元,谁紧谁先用,用早下月出一元一角。有时这月想用的人多,得出买头,谁出的多谁用,甚至有出二角三角的,就是这月该出一元的,只出七角或八角,但用过的出一元一角不动。直到会满,大家都出一元一角,归过会使用。这个办法,很是便利穷人。
大约在一九三七年前后,东关修了一次马路,拆的是南边板房,放宽了两米,可是板房后檐下有一条阴沟,直通到城河,多年未修,有时污水横溢,臭气难闻,也是产生蚊蝇之所在。还有东板巷东头,开过粮食店,人叫老粮食市,里边场子很大,一般人都到里边大小便,毫不卫生。
在一九三八年,城内东木头市成立西京筹备处,主任是龚贤明,计划修环城马路,征派民工,也修了一段土基,还想拆除喇嘛寺巷民房,经群众申请作罢。
商业辐辏货物集散的东关南街
东关正街中间,老爷庙什字往南,直到南郭门,约一里多长,叫东关南街,两边尽是些行店生意,都是代客买卖。有广货行、山货行、药材行、纸行、过载行等。广货行有德昌店、福盛店、忠盛店、俊昌店、和顺店、裕泰店;景华巷有积成德,大新巷有全盛店、雷振南等广货行十多家。还有聚义隆过载行,后改聚亨行,由大新一号,套着龙渠堡后巷,直通到互元堡四五个院子,内住厚生福、亿中恒、万兴昌、西太恒、福生德等,都是字号房子,来的是土布、茶叶、水烟等大生意。这些字号房子,看起来每家只住了几个人,也不见货,但他们各地住有庄客,通讯有邮局和电报局,发货有过载行,运输有火车、马车,售货有广货行,都是大资本家经营的。山货药材行有三盛店、长盛店、长发店、万盛店、同心店等;纸行有瑞丰店、祥茂店、瑞茂店等,广货行以京广货物为主,如尤鱼、海参、鱼翅、虾米、红白糖、各种调料、卷烟、生记烟等。山货药材行以山货为主,有各种药材、生漆、桐油、黄蜡等,纸行也有山货,主要有黑白麻纸、火纸、黄表、蒲梅纸、竹纸、书纸等。
这些行店、名义上是代客买卖,其实各家派人到各处坐庄采购,所以南街是广货、山货、药材、纸张等货物集散的地方。我们用的衡量(秤),都有许多讲究,什么货是什么秤,啥是加一,啥是加三。如红白糖加一,花椒、小香是加三,行外人,确实不懂,他们门里放秤架子,插着许多大秤,象官署的仪仗一样。每家地址都很大,前后有三、四个人或五、六十人不等,有经理、副理、贴掌、会计、把式、半荐、学徒等名目,人事归贴掌管理。做生意都有行话,如说一、二、三……等数码,就是须、本、利、咸、扁、和、庄、干、齐、斋,如要说十五,就只说须扁,位数就看成交的数目而自知。但各家还有自己的暗码,如打电报写信说行情,得用暗码,他人不得而知也。新社会,一来就是营业员,多幸福呀!旧社会要站柜台,接待顾客,是颇不容易的。
在未修街道之前,南街中间宽两头窄(瑞茂店门口到蔡家巷口宽),如货物来时或发货,常常途为之塞,一般把南街口叫喉咙眼。来货装货有脚子班(起卸工人),他们是出卖劳动力的,也有规定,一件几分,不多要,也不能少给。凡外县外镇,城内四关要送货,得按路之远近,城内四关,有叫蚂蚱车(那时还没有胶轮车),外县外镇有马车,马车有揽头,双方讲好运价,路途损失,都得按规章办事,不得乱来。
南街还有荣庆生,永盛和,同春丰、永和谦等药铺,以荣庆生的独角莲膏药而有名,还有三义合的“打虎壮元丹”远销甘(肃)新(疆)。有崇德盐店,是山西潞盐,官盐商包,从满清时就包到民初,我从小时,就在这家买盐吃。有恒太福棉花店,代卖网套,那时是人工弹花。对门有源顺酒店是源盛酒店的分号。往南有双盛祥杂货店,代售劈柴、煤炭、酱货,因在大新巷对过,生意总是能卖。对门是火神庙,两边尽是卖熟食的,有梁家羊血、一家面店代饸饹圪塔子(煮熟的饺子),有跑堂的,为了兜揽生意,听他唱的词真好听,我还记得这么一段,什么“锅开了,气圆了,打圆(周围)的买主围严了,杓杓响,面完了……”便唱便招呼顾客,来回奔忙,到也辛苦。还有张三红肉馆,都很能卖,枣园巷口还有几家酒店代盐碱。蔡家巷口的邵家茶铺,是南郊卖豆腐、卖面的和脚子班、车户等下脚的地方。景华巷口的门师木匠坊也挣些钱,门师临潼人,忠厚老诚,常给人家修建房屋。往南到卧龙巷口,尽是药材行店,再南是古迹岭,又叫狗脊岭,据说是唐时南菀杀人的地方,西边有古新巷,住有居民,以串松籽为副业而发财,故人称“松籽王家”。东边有卧龙巷,住华县人李少峰,曾在东关招股,他在东十里铺坡下,置了些地,挖了些人工池,以养鱼鸭种蕃茄为业务,可惜当时人们还不惯吃蕃茄,故不易销售,养鱼也被军队搔扰,以致无办经营,只得收业不干。还有曹家巷李海峰者,以养蜂为业,办有养蜂合作社,专卖巢础,这人信基督教,曾于一九二九年前后,在永乐店办过孤儿教养院。
我说南街这些行店,一年到头除过节日从没有过休息,总是规规距距的做生意,东关也没个正式戏院,也没个澡溏,更没有书寓,一点娱乐都没有,就是城内各大剧院,如易俗社、三意社等大剧院,有时来东关演上几天,还不能太长。这些把式、学徒唯一的希望就是盼着过春节,他们照例要停门五天不营业。春节大事热闹,所有人员都得穿新衣服,经理每人至少要给买顶帽子,叫帽翅,有库缎的,有礼服呢的,顶尖用红丝线结个圪塔叫结子。旧历正月初一到初五过大年,这是旧社会把式学徒最快乐的日子,有的还过元霄节,每天都吃好的。
春节有高跷、社火,也有踩芯子的,高跷是用两条木腿,将人的腿绑在上面,扮出各种戏文,踩芯子是在桌子上用铁芯子支撑男女小孩,扮演各种戏文,象《花亭会》、《白蛇传》等,四个人抬着桌子在街上转,前边有鼓乐敲着。特别是元霄晚上,家家店门大开,有的还布置许多花灯,任人参观。街上人山人海,有各巷的狮子、龙灯、走马、秧歌、花船、海蚌,各行店有在门口放鞭炮、焰火者,竟有连放十多铁筒的。应节的元霄,高搭席棚,挂着许多红灯,有玫瑰元霄,有桂粉汤元等,嘴里高喊兜售。街上有各巷的乐器社,锣鼓铙钹,声震于衢,特别是各另售商店,门都大开,花灯满屋。药铺的灯玻璃别致,确实好看,有的糊一白灯,贴许多字条,叫猜灯谜,猜中者也许能吃几个元霄,颇为热闹。直到明月偏西,才关门散回。
枣园巷有曹峻山以卖松籽为业,经常到各庙会出售,还制作青红丝,绿红粉,也晒玫瑰花,出售给各点心铺。他是进化小学的校董。进化小学,是辛亥革命后由南街行店经理魏滋澍、袁申甫、刘锡伯等创办、就该巷之三官庙改修的,它的经费来源,是白衣寺旁边的几间门面和卧龙巷口的一院商房,是我的启蒙母校。魏滋澍是管理,后来死了,他的儿子余振武接办了学校,学校才大有起色。一九三九年,余振武又聘我为董事长,在经费上想办法,我又约请雷云亭、傅子厚、张嘉宾等为董事,又给募款筹建校舍。余振武也能干,办成了完全小学,聘请了六、七位老师,学生约一千多名。该校还打了一口甜水井,对学校也不无小补,还利用操场空地,租赁给各戏院,既给学校增加了经费,又给地方增添了娱乐。曹峻山还是每年耍高跷、社火的组织者,还有南街大王庙,改建为维新小学,是大新巷桑继光的校长,雷云亭、傅子厚和我是校董,经常捐款资助。
柿园坊和曹家集
柿园坊是接连东关正街的一条大街,连同曹家集,也有一里长,出新郭门,就是兴庆宫旧址(现为兴庆宫公园)。柿园坊由北面起,有天寿堂药铺,是王景华父亲王大夫自己开的。隔几家饭馆,草料铺,就是聚信魁过载行,生意相当大,店址也宽畅,副理张玉山,是西安市商会的会长,也是东关商界的领导,常和张锡三、雷云亭、傅子厚等在一起,处理东关有关商界的事务,人缘好,办事和平,东关商人很遵服。聚信魁虽是过载行,也代客买卖。内住义兴泰、敬生春等字号房子,在各地坐庄采购、卷布、采茶、药材、棉花、海菜、卷烟、红、白糖等大宗货物,都是运筹帷屋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大生意。隔壁是福中公司分销站,经销德士古煤油,地方宽畅,但来货不多,未能打开销路,不到两年就停办了。至今福中石匾还镶在门楣上,后由景龙学校借用。
往东还有福德行,也是过载行,规模很大,内住十多家字号房子,在一九二○年前后停业。这些字号房子迁移到大新巷聚义隆内和本街聚信魁内,有的还迁到对门同裕茶店内,这是李绍先开办的茶店,也是大生意。还有杨森林的父亲开过驼店,常海亭开过三友茶店,孟大夫坐堂的药铺,孟大夫在东关行医二十多年,解放后还在,故药铺生意相当发达。
一九三九年,东关正街修马路,我的敬心诚点心铺,临时借柿园坊南边的房子营业,适逢端阳节,我在家蒸绿豆糕,在此出卖,正街都在拆房,故我很能卖。后我迁回原处,此处又开福寿东酱园,隔壁是高师的木匠铺,再西就是竟化小学的地址了。清末把观音寺改建成东关高等小学,辛亥革命后,由东关士绅魏滋树等和进化小学先后改修,康寄遥任校长,地方宽畅,学生一千多人,是东关唯一的完小,张玉山和我曾一度当过校董。
曹家集是走蓝田、商州的起点站,凡马车驮骡,均在此处休息吃饭喂牲口,故开有车店、骡店、饭铺、馍铺、钉掌炉子,有醋房、油房、染房等,永宁庄、小庄是清同治年间并入东关的。小庄住有吕丕成者,以种除虫菊作虼蚤臭虫药而发财;杨生林以养金鱼为专业;有彰德人侯师叔侄,在新郭门连小庄开了两座花园,一年四季花不断,有迎春、伴春、碧桃、月季、海棠、山茶、扶桑、茉莉、铁杆海棠、玫瑰、牡丹、芍药、荷花、石榴、菊花、腊梅、桔子、佛手、玉兰等,确是务花的能手。还有赵家花园,务花也不少,特别是洋麻什,也叫太阳花,每到开花季节,折上几枝花头,各色都有,播在小盆内,担上二十多盆,每盆二角,卖得可快,赚四、五元,先在茶馆泡茶早饮,回头吃碗牛肉泡,到也舒服自在。
还有我的叔父郭瑞者,先在曹家集开石灰铺,一面在鸡市拐卖*(左米右劳)糟,后在元家堡做庄稼,围城时在小庄住了一个时间,后在曹家集买了块涝池地,把坑垫平,种了些苹果树,长的很好,一年生活凭苹果收入。听说有年收了三千斤,卖了一千多元,后因树生虫而伐去,他的儿子郭宏唐在门口开了一间诊疗所,周围穷苦人看病不要钱,乡谊很高。
曹家集原有马王庙,是东关骡店的会馆,是刘祥经管的,后来骡马店生意相续歇业,这个庙由龙渠堡张述祖办过一度启英小学,后因经费无有来源,一九二一年就停办了。
永宁庄尽是居民,有务农业的,巷口有几家烂货铺,巷内住有张德元,商奇彪合办的牛奶厂,养了七、八条荷兰牛,解放后合并到国营奶厂。
曹家集后街,有卜家香房,对门有康家坟园,里边花、草、竹、木、别有趣味,龙渠堡有民立中学,是张益谦的公馆改办的,现在的市二中地址。
人市、鸡市拐和更衣前后坊
本来在东关正街尽头叫鸡市拐,但自我知道,这里并没有一只鸡,每天早晨都是站满了人,有做工的,有做泥水工的,都是出卖劳动力的,特别是每到收麦季节,有商州一带老乡,来赶麦场。身上背着简单的行李,腋下夹着一把镰刀,来的人很多,有些地主、富人于割麦时,得在市上叫人割麦,一帮一帮的叫,有一连几天,都能出去,有的一天也不能出去。特别是干旱之年,不得出去者更多,他们只能在街上讨饭生活。鸡市拐往北路是荆家馍铺,除锅盔油饼外,还打栲栳馍,油酥饼,也叫金钱饼,柿子面饼等,祖孙几辈在此经营。隔壁是羊杂羔泡馍,往北是天成米店,田老五粮食店,梁三粮店,中间有东师理发店,福生润粮食店。这些米店粮食店都是早上的生意,门口摆着几张蒲篮,农民卖粮,先把样子倒在蒲篮内,大宗存在店内。他们有经纪人,能说会道,有量粮食的,看样说价,一般是六、七角一斗(一斗是二十八斤),你如要量,经纪人是看人行事的,有钱人想量一石,也许是经纪人说的叫你量成三石或五石(每石十斗),还可记帐,三月两月给钱都行。斗一高一低差的远呢,没钱人量不起,就是量上几斗,当时就得开钱。他们还有扫蒲篮底的学徒,专门扫蒲篮底,也是不小的收入。对门有家当铺,听说是新筑镇王家开的,到一九一六年前后,就停业了,后来裕记坊店迁移于此,抗日战争时期,这家房子又变为鑫记织布工厂了,隔壁有屠家茶铺,紧靠着就是恒庆隆油店,三合堂药铺,抗战胜利前后樊新民还在这里开设饭馆,代炒菜煮馍,为时不长就收业了。还有几家粮食店、裁缝店,顶头是李家红肉泡馍馆,都很能卖,早晨有何家甑糕、郭家*(左米右劳)糟。
往北是更衣后坊,只有几家骡马围脖、鞍辗作坊,有做大车的木工房、铁匠炉。管家巷口北边有一家杀房,专门宰杀死驴烂马的。北头东边顶头是侯家纸扎铺、唐家棉花铺、建新砖瓦石灰木料门市部,有张育生的棚杠房、棺罩、龙杠、吹手,还有搭棚用的芦席材料等。这条街算是背街,唯几家粮食店和恒庆隆油店算是大生意。恒庆隆油店经理赵炎午,是继大集成钱庄经理秦狼食(是小时曾被狼咬过不食故称)当东关街总,在一九三六年前,也喧赫了一时。出门总是坐的细货轿车子,驾的骡子是滚膘圆。东关商人不论大小,如有亏损歇业,或东伙纠纷,总是请赵炎午说是了非。人不识字,但很鲠直,凡东关接差应照事,都是他出头露面。也当过商会委员,有次不知为了啥事,还坐过一次警察总局的拘留。选伪国大代表时,他也是提名候选人之一,在钟楼下也有头像和名字。人家竞选,大事请客,还有汽车迎送,至少投一张票,吃碗羊肉泡;而他派了一名店员,在选场(今日省博物馆)旁边一个*(左米右劳)糟摊子站着,看有熟人,就喊声:“喝碗*(左米右劳)糟”,也很有意思的。
这条街还包括索罗巷、面王巷、管家巷、中和巷。索罗巷内原有郭展雄的父亲开过火柴厂(即现在省药材公司),可能与义兴泰有关系。义兴泰是板桥常家的生意,我的商校同学张文源曾引我参观过,当时做的是阴阳火柴,还没有保险火柴呢,大约在一九二六年就停业了。一九三二年郭展雄在该处利用刘镇华围城时射进来的大炮弹壳,用动物油、植物油提炼煤汽油,还和我打过交道。索罗巷有田师庙,抗战时王佑弼在此开设农村织布厂,后迁移北火巷置地扩建,生意很是发展。
中和巷有尹百川、傅益斋开办过中和茶店,内还住了几家字号房子,专门在湖南采购茶叶,什么贡尖、分头贡、二贡、毛尖、满山跑等名堂,都是大宗货,生意相当兴旺。抗战时有秦汗章、杨晓园(杨春祥的哥哥)、曹一峰等在此巷开办过织面袋工厂,后来都发展起来。如杨晓园在东城里玄风桥购地建厂,成为帆布厂;曹一峰在中头路开办过织布和织毛呢厂。
索罗巷西口对面有南药会馆,是东关广货行、药材行、药铺、切药房子等共同修建的。其中有戏楼、有看台,有廊房、有大殿、没塑神像,记得壁画是铁龙庙村吴瑞标老画师画的。城内有些剧院,不断借南药会馆戏楼演出,也给东关商民添了不少娱乐活动,后来成为竟化小学的分校,现改为教育系统的住宅区,正在建筑。
隔壁有关帝庙,是终南山紫竹林汤房的下院。紫竹林是属东关汤房,每年六月初一过会,汤房共有七十多个,都是属于城内各街巷的,有竹林寺、五马石、圣宝泉、琉璃殿、紫萝坪、紫竹林、黑虎殿等名称,直接上岱顶(即大台),送灯台、灵应台、文珠台等。为了筹备上山,五月二十日就在下院过会,计划带粮食付食等,香长自己筹款,这时西安各街巷有乐器社者,打着“朝山进香”的旗子,一帮有一、二十人,先进庙唱赞词,继敲乐器,最后都给神叩首。我和张玉山、张锡三、雷云亭、傅子厚、曹新才等都是香长。山上住有和尚拂尘,徒弟长明,对佛事很敬事,山下有几亩收租地,藉以维持和尚生活。山中风景优美,树林荫蔚,诚避暑之胜地,旅游之仙境也。惟庙中修缮,长明就来找东关香长,得由商界资助维持之。
中和巷还有宋菊坞(名联奎)、石宝斋等大绅,宋菊坞是清朝的大官,民国还当过省长,他在南郊有宋家花园。家里当然花木可多。石宝斋的花园布满了石头,各式各样,玲珑透剔,确实好看。
炮坊街、董元康坊和中兴路
由吊桥坊偏东北走,经洪福寺街,直到接官厅,叫炮坊街。虽是一条背街,也有许多生意人家,有荆家炮坊、李家炮坊,白家炮坊等六、七家炮坊,做的是危险生意,都是全家老少参加,主要做鞭炮。得烧硝,配药,什么千字头,万字头,附近居民妇女,大多串炮捻,编鞭炮为副业,还做铁筒焰火。生意倒是赚钱,但经常发生危险,象白子良炮坊,一次压药爆炸,轰倒了房子,压伤了白子良的胳膊,幸人还活着。可见做炮房生意是相当危险的。
西边洪福寺坑下有炉院,翻砂铸锅,还有犁、铧等农具,有芦家香房,制造药香、蚊香、甜香、子午香。洪福寺后边有豆芽菜房子,坑的上沿,有余家煤球厂,巷子里边有梁家甜浆房。继兰头也炸秦桧的油炸桧,后迁入人和巷口继续经营,有王家车店,张昆车店,每天都歇大车,有时还歇骆驼。官店巷口有家油店,店员二十多人,后边榨油,光牲口就有五、六头。
洪福寺街有洪福寺,是清朝僧人修建的,据说是唐时的宏福寺旧址,但也相当大,有山门,有过厅,有上殿,两边有厢房,为寄存灵柩之所。东边是僧人久常和尚居住之屋,收有子徒孙,凭灵柩房之收入及周围房屋房租维持其生活,周围还招有住户。一九四○年,我和久常商量,想在庙内设立小学,请其徒弟昌月当教员,我的孩子存康和久常徒孙隆庆及巷子十余幼儿上学,但不久就停办了。
往东有罔极寺,是唐太平公主为了纪念其母武则天而建修的,取“昊天罔极”之意也。内有唐时佛像三尊,是唐时塑造,相当珍贵,原住僧人主持,大约在一九三一年,康寄遥主持佛会时,而改换尼姑圣莲师主持。寺的东院,在辛亥革命后,由人和巷冠卓、陈少希等人在此办敬业学校,在当时是有名的学校,可惜在一九二一年前后停办了。后有龙渠堡人卜生寿(现在税务局工作)、任志智(太平巷小学教员)先后在此任教,叫罔极寺小学,自教自办,我还不断予以协助。对门有一家香房,自作自售,经常在寺内晒香,我是亲眼看见的。
炮房街往北是五道什字,叫董元康坊,尽是土坑空地,到了五道什字北头,北廓门巷、孟家巷才有住户,还有几家杂货铺。大约在一九三五年前后,在东新街开僻了新城门,叫中山门,又修了一条马路,直通潼关,叫中兴路。在马路西边,中兴路郭门内,修了一座火柴厂叫中南公司,大约在一九三○年前后,由刘海楼办理,因资金不敷,时办时停,到了一九四○年,由冯尚文与雍兴公司合办接管,才有起色。后来张士心参加经营,逐渐能供应西北各省和豫西一带民间需要,还在路东修建了工人宿舍,叫中南新村。中南公司的兴办,给东关添了不少色彩,公司附近居民妇女,都能糊火柴盒,而且远到龙渠堡、永宁庄、都有负责承揽火柴盒的收送工作。如龙渠堡张德烈家,就是承揽一例,维持了一家的生活,并且为民间的家庭副业创造了条件。
中南火柴公司南边有刘履之开设的新履皮鞋厂,刘光智为副理,先在城内南院门开设新履公司,专售皮鞋,后在东大街开设皮件厂,都是他的生意。西安皮鞋、皮件,是他的创办,生意相当有名,也很赚钱。
在中兴路拐弯处,刘姓还开了一间杂货糕点铺。在新履皮鞋厂对面,还有程耐寒的织布厂。我在抗战时期,联合股东在中兴路东边五道什字,开设崇义织布厂,聘李植青为副理,开了二十台手工织布机,有工人三十多人,先为军需局织军布,抗战胜利后改织民布,有条子布、格子布、厂呢,都相当能卖,一九四八年结束。此条街先后有袁德直织布厂,辛名扬织布厂,往南还有徐慎斋织布厂,都在抗战胜利后结束。还有经纬工厂,专织各种条子布、格子布,始终保持质量,信誉也高,也很赚钱。同人在东郊仁厚庄开了几家工厂,全家老幼参加劳动,虽织布停办,亦生息于仁厚庄矣。
董元康坊包括五道什字、孟家巷、北郭门巷、八家巷等居民区。孟家巷口外,原有元通寺旧址。自我知道,这个寺院光有围墙,内仅有几间破房。孟家巷人为了筹建小学,自力更生修建了几间教室,叫孟家巷小学。解放后大事建筑,并建教学大楼,现在为永新小学,是东关北半段首屈一指的小学。
长乐坊八仙庵和东西长关坊
长乐坊西起接官厅,东到北火巷,要是算上东西长关坊,就有二里之遥。唯长乐坊两边还有些生意。八仙庵往东尽是神庙和空地,起头是瞎子庙,听说敬的师旷,每年有一天许多瞎子集合过会,还叫有厨师做酒席,过的还很热闹。北边有接官厅,是清代迎接官员临时休息之所。后边是春牛寺,在辛亥革命后一、二年里,还沿清代遗规,于立春时节,预先糊一春牛和一芒儿,春牛或立或卧,什么颜色,芒儿的衣服,拿鞭子与否,都得按历书所载,按式糊成,由春牛寺出发,先游东关大街,然后出东廓门,到先农坛祭后稷,祭奠后把春牛打破,内装核桃、枣、柿饼之类,撒开让孩子们抢着吃,我当时还是小孩,跟着看热闹,也抢核桃吃,说是吃这东西,一年不生病,以后再也不搞这种把戏了。
往东还有王老四馍铺代车店,关家茶铺代车店,有几家饭店,对门也是些饭摊,还有刘家饸饹摊子,有馍铺,杂货铺,客店东头有油房代榨油。这边就是八仙庵涝池了。
山西会馆,是山西商人共同修建的,敬的关圣帝君,盖的相当壮观,临街就是戏楼,进两个偏门,画栋雕梁,建筑雄伟,各剧院经常借此演出。记得我上学时,就在此看过王天民与张朝鉴演的《柜中缘》。过了戏楼,两边是廊房,有上殿,后边地方很大,和尚悞参,是看庙的老和尚。在抗战时,有翟校长在此建立晋兴中学,解放后改为市二十二中了。
隔壁是文昌社,办过乙种商业学校,是我在此读书的地方,后办商业实践室,一九四一年成立东关消费合作社,抗战胜利后结束。
再东是鲁斋书院,是纪念许衡字鲁斋的地方,军阀刘镇华当陕西省长时,为了麻醉陕民,特请理学先生牛兆濂来此讲学,故改为关洛学社,经常有宋子贞(蓝田人)住院教书,也教了几个学生,门口有香蜡铺子和许多摊子。
八仙庵是宋时修建的(文物展览馆介绍),是道教场所,以李铁拐、汉锺离、吕洞宾等为名,故曰八仙庵。道院宏伟,对面隔街有“万古长青”砖砌大照壁一座,街这边有木牌坊一座,相当雄伟,雕刻细致,下有“长安酒肆”石碑一方,注明吕洞宾遇汉钟离处,文化大革命中被毁。隔了一段有“寰游福地”砖雕三洞壁一座,然后才是大块空地,南北向,东西有门,是行人的通道,往北才是山门,门前两边有石狮子一对,很大,中门三个,两边还有偏门。进了中门两边有巨形泥塑四大金刚像,再后正殿三座,敬的八仙老君,最后敬的老母像。殿与殿之间,距离相当宽畅,种有松柏和花草,两边尽是厢房,是各职事办事之处。东院有大厨房,锅很大,据说每次下米三斗多,锅巴就有一寸厚,每逢春节过会,道士把锅巴用油炸了,上面撒些红粉糖,可以送亲友,可以待来宾,也算是一种珍品。西院有监院,清代末年,李宗阳老道士当监院,听说他是慈禧太后的干儿子,在当时是很有势力的人物。还有会客厅,花园,我记得在一九一九年时,班禅额尔德尼曾因进京受阻,住于八仙庵花厅内,他的卫士长士观呼图克图,住在我们商校。花园内有玉兰树和黄桂树,都相当大,直径都在三、四十厘米。大殿前,花墙内有两株黄秧树,树下能藏五、六人,可惜一九二九年都冻死了。
东院有吕祖殿,经常香烟缭绕,初一、十五更是茂盛,一般善男信女都来敬神,问事,问病,有的求儿女、抽签、要药,在旧社会就是这样迷信。
特别是旧历四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过吕祖胜会,就得事前安排布置,摆棚设点的地方,或搭棚,或圈地,都得写“某某年年在此”字样。到了过会那天,真是热闹,人如海潮一般,翻滚拥挤,小吃摊贩,高声兜售,京广杂货,土产特产,各种玩具,无奇不有。还有勤善说书的,还有玩西湖景的。有时演戏,那更热闹。东关市面上也因八仙庵过会,生意剧增,因乡间男男女女,籍机进城逛会,顺便给孩子扯些花布,买些玩具,或给老人买点吃的。东关一般商号,籍此也可兴旺一时。传说农村妇女不逛八仙庵会,就有活不起人的思想。故八仙庵过会,特别人多热闹。西边有刘公祠,是纪念刘镛的祠堂。还有旧历四月,东关长关坊一带,有骡马大会,会期一个月,届时长乐坊、长关坊两边空地上,摆满各种农具,杈把扫帚,镰刀镢头,凡农业用的工具,应有尽有。主要是骡、马、驴、牛等大牲口的交易,经纪人都是少数民族,他们是相沿成例,税收相当巨大,有时还要演大戏,那就更为热闹。
往东有花神庙,每年秋季菊花盛开之际,东关各花园,以及菊花爱好者,在此过会,籍以展出各种菊花。我们校长陈勋臣,曾买了一对菊花,叫“金禅脱壳”,曾叫我送去,参加盛会,很有意思。有个叫贾尔恭的人,曾在此开设了一个织布厂,后因围城结束了。
再东是救世堂,是外国人办的尊德女子中学。在抗战中,广仁医院迁移于此,只有门诊,虽设病床,为数不多,远乡外县来此看病者,颇感困难,我和友人亢德吉,在对门开过“长乐宿舍”,以便病友住宿,解放前结束。
隔壁是万灵庵,住了几个尼姑,再东尽是空地了,南边是窦府巷,据说是唐李世民的外祖父窦毅的府弟,李世民的母亲窦后和李渊结婚时还有“雀屏中选”的故事。
这边就是景龙池,又叫九龙池,是兴庆宫的遗址。北头有老母楼,传说是唐华萼楼的旧址,上边有石刻“景龙名迹”等字样。西边就是兴庆坊,南段叫东新巷,还住了些住户。北半段尽是救世堂浸礼会的教堂,两边住的牧师、教友,和由外国人办的崇道、尊德两个男女小学。西边有城隍庙,每年旧历四月初八日过会,东关商人轮流当值,为了保存地方的意思。
一九三九年端阳节前后,在救世堂万灵庵的后边,有两个埋人挖土的穷苦工人,挖出一个铁箱,装的尽是金子,为了分脏,发生口角,拿金子打起架来。有个卖豆芽菜的老乡路过此地,为了劝解,先装满两个衣袋,后来吵的厉害,被警察知道了,抬回来秤了,巡官不知搞了多少,为此事还坐了监狱,以后送到警察总局,把这箱金子听说盖了一座什么“中正堂”。事后了解这是唐李道宗的府宅故址,可能是因安禄山叛变,埋到地下的。过了很久,人们还在这块荒地上寻金子。听说竟有骗子借机骗人,把城隍庙道院炼铜的铜渣子拿来故意趴在地上寻找,忽然大叫说,他也寻了几块,就有人要看要买,旁边有两个女学生,拿出两元买去,结果受骗了。
旧社会商人的艰苦和迷信
旧社会想当商人,也是很艰苦的,一般男孩长到十五、六岁,就不上学了,托人介绍当个学徒(也叫相公)。要是介绍到行店,得有点气力,能抬货、挑水;如介绍到另售商店,一般就行;你若长相灵性、派场、可介绍到京货店药铺之类。进门先得给经理(叫掌柜)叩头,如蒙录用,才由半芷(二年学徒)引见全店人员,上自副理(二掌柜)下至学徒,见人作揖,给你一定的活路,如专扫前院、后院和营业场所等。至于早起提门、扫地、挂幌子,乃是学徒的责任。姓啥叫啥相,当了把式(叫店员)叫啥大,再高一点叫啥师。第一年的学徒,还不能接待顾客,只能取烟倒茶,如经理或把式叫你干,你才能干。一般学徒,三年没有工资,到过年由经理自行决定,给你多少就是多少,不过二年三年的学徒,得按你的劳迹,酌量多除点罢了。白天干上一天,晚上跟管帐先生(会计)打算盘,谁打的快,谁打的准,谁就升的快。天刚麻麻亮就得起床。小商号没有床位,支凳子,睡铺柜,是常见的事。
每逢过年,那就更为忙碌,一般是过腊月二十,就得扫房,整理货物,除夕前,就得贴对联,报条。行店是两扇大门,有的写“海阔纵鱼跃,天空任鸟飞”,或是“三阳开泰,万象更新”。另售商店,对联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有的还贴门索,不管行店或另售商店,都用红纸印有字号名片,在除夕晚上,派学徒拿上,不管认得与否,有无来往,见门缝齐塞。各商号挂红灯,得点一夜,蜡完了另换,有些老生意,象际盛隆、德庆恒杂货店等,还派二柜或把式,背上搭连迎财神或喜神,事先须看历书,看财神喜神在何方向,再由迎神人拿上香蜡纸表,一个人走向某方。路上不得和别人说话,出了郭门或在郭门内选择一块干净地方,点上香蜡,向某方叩首,口中默默有辞,如福禄财神或喜神,光临敞号,使生意兴隆,财源茂盛等词句。然后捡拾几块土块或砖块,装在搭连内,返回本号。谁的嘴不招,早有人在门口了望,看到迎神人回,赶紧燃蜡焚香,大开铺门。把式站在柜台边,算打算盘而且算摇,门上大放鞭炮,经理恭恭敬敬的把搭连内的土块或砖块,摆在供桌上,然后三跪九叩首。这时门外就有吹唢呐的算吹着,孩子们都来看热闹,有人丢几个制钱或铜元,只听叮当一响,口里喊着“恭喜!恭喜!” “生意兴隆,财发万镒”“发财!发财!”这时如点心铺,给包一封点心,其它就给几个铜元,另有店员或故意撒些核桃、枣、柿饼,给孩子们抢拾,炮一完,门就关了。到了一九二零年后,就没有迎喜神、财神这种迷信了,但报条还写,民国几年岁次甲子喜童报到某某号生意兴隆,财发万镒等字样,挂红灯,撒片子直到解放后才改观。
春节里有的商店,有请客吃年饭的讲究,都是自己的厨师,做的很阔气,有海参头席,十九个大菜。坐席更是讲究,谁坐上席,谁是中席,谁是信客,坐次都有规定,学徒得在一旁侍候,敬酒上菜。敬酒一毕,开始划拳,喝五喊六,开怀畅饮。吃毕,毛巾、漱口水等早以预备。
一般商店,在初六晚上,经理要给把式(店员)和学生意的相公(学徒)说话,又叫定盘子,决定今年或干或不干,就在今晚定点。每到这个时候,是把式学徒大伤头疼的时候,把你的成绩和缺点,当面揭出,有的还写出榜文,公布于号内(鼎立商馆),如缺点严重,就得开除,叫砸锅,那你就得找介绍人,善为说情,万一不行,还得另找职业。
说话后留在店里的把式或相公,过了十六日,才算年过完,可以请假回家过年,也是几天时间。旧社会当一个商人,确实艰苦和迷信,那是时代不同,只可随潮流而前进。而其狡诈,令人实不能容忍,如行店之老秤,收货与发货不同,什么货加几,什么货是死价活秤(如桃仁)都有规定。另售商店更是想尽法子欺骗顾客,如煤油内掺水,火柴盒内架桥,扯布时尺子斜量,如此等等乃是长事。门口虽挂有“童叟不欺”,实则欺人之谈。至于做生意间的尔虞我诈,你欺我哄,嘴里仁义道德,心里总是唯利是图,以赚钱为能事。
更有笑者,有某号经理,托人专请孙蔚如先生写了一副对联,写字人上款写“有恒”仁兄正之。有天看到春节贴的报条上写道喜童报到民国几年,岁次啥啥,某某生意兴隆,财发万镒,他很生气,借吃酒中间,大声说:喜报上写的财发你万镒,就不发我有恒吗?你们看,孙蔚如将军还称我仁兄呢,你是什么东西!原来他的副经理叫万镒,他叫有恒,可见知识一般了。
东关有名的小吃介绍
梁三羊血在东关南街火神庙北边,梁三的羊血冒馍是很有名的,主要是调料配的好,以麻、辣、油而出名,麻是以西大香胡椒为主,辣是好青油泼辣椒为主,油用的是腊汁油为主,又能舍得调料,故生意老是红火,顾主满座,稍去迟就没有了。
四辈的包子,在管家巷口,每天早上约八、九点钟的时候,一个老汉,名叫四辈,摆着一笼包子,他只喊两声:“包子!包子”买主就围严了,一笼包子,就这样卖完了。包子的确是好,大肉切成小块,加上大葱作料,真是香而不腻,他是薄利快销,过时就不卖了。
灶狗的圪塔油茶,是东关鸡市拐一种早晨的食品,又营养,又便宜。原在索罗巷口,解放后他的儿子继续经营,现在鸡市拐,领有执照,照常营业。他是祖传,先用大油炒面摇成圪塔,另碗注存,再以面打成油茶,用一种染色的材料叫“夭子”上成红色,舀时先舀碗油茶,再放些圪塔,吃时就是香、油可口,有时还泡些大豆,别有风味。
科举的腊汁肉也很有名气,如果商号来客,能割一盘科举的腊汁肉,那是一种对客人尊敬的礼貌表现。据说他有百年的腊汁汤,每次下肉,还有一定的佐料,而腊汁出的肉,总是肥而不腻,肉烂色鲜,香醇味美,红白相间,五花三层,摆在盘子,煞是好看,夹在馍内,更是喷香。一样腊肉,就他驰名。解放后,他参加了工作,可惜一九八○年,不幸死去,东关再不能吃上科举的腊汁肉了。
徐仁福的稠酒。东关长关坊花神庙隔壁,有徐仁福的稠酒,他的父亲,就是卖稠酒出身,到仁福手里,更有进步,到现在已有一百二十年的历史。他有三个儿子,在徐仁福的教导下,都能操作,特别是志忠,由于自个的勤学苦练,加之有创新精神,在稠酒内加上黄桂,味道更是香醇。有次于佑任老先生回家扫墓,路经西安,特来徐家品尝稠酒,誉为名不虚传,当即提笔挥写“黄桂稠酒”四个字。可惜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撕毁了。一九八○年,徐志福曾去北京传艺,《北京晚报》十二月二十五日以《新城区(北京)西安饭馆新添黄桂稠酒》为标题,报导此事,郭沫若一次吃了此酒,誉为“不似酒而胜似酒”的称号。解放初期,为了宴请老区将领,要了七百斤稠酒招待。周总理、宋庆龄来西安都喝此酒。凡来西安的领导和外宾,以能喝到西安稠酒为光荣。《西安晚报》一九八○年九月一日和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先后登载徐志忠的稠酒。相传唐代贵妃杨玉环,就是饮这种酒而醉的。
确实徐志忠对蒸米、拌曲、过水、揉搓都有一定的把握,压在缸中,中间装个酒窝,上用草坯盖好,拥在草窝中,夏天一天,冬天三天,春秋两天就熟了,酒窝内汁子能满,那酒才好,纯汁叫撇杯,过水叫稠酒,现在西安饭庄、解放饭店,均是徐志忠亲手指导,大量供应。听说武汉大众甜食店邀请徐志忠亲去传艺,日本友人也来取经。不久的将来,徐家黄桂稠酒誉满中外,指日可待。
《陕西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作者:郭敬仪
源自:今日头条 阿文说陕西2021-01-29 11:45:14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