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问答 正文

孔门“十哲”人物介绍,请欣赏

问答 编辑:荥荥 日期:2024-12-22 14:12:28 3人浏览

孔门“十哲”人物介绍,请欣赏

武 新 坦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但孔子首肯的是十大弟子。《论语》称之为“四科”,“十哲”。 《论语·先进》篇中的“四科”,“十哲”是指,孔子曰:“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意思是指在孔子的学生中,品德修养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善于处理政事的有:冉有,季路;掌握了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的有:子游,子夏。孔子记此十人,而且目其四科。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命其“十哲”。程子曰:“四科乃从夫子于陈、蔡者尔,门人之贤者固不止也。曾子传道而不与焉,故知‘十哲’世俗论也。”“十哲”是指前述十人,即孔子首肯的十大弟子。 孔庙主祭孔子,并以“先贤先儒”从祀。汉永平十五年(公元72年),明帝刘庄至曲阜祭祀孔子,并祭孔子七十二弟子,也是孔子弟子从祀的开始。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太宗李世民诏告天下,以左丘明、公羊高等22配享,是先儒从祀的开始。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李隆基命国学以七十二弟子从祀。其后,历代皇帝将“先贤先儒”陆续增添、改换,至民国年间孔庙配享从祀的“贤儒”已达172人。其名目有:“四配”、“十哲”、“十二哲”、“先贤”、“先儒”。“四配”、“十二哲”,在孔庙大成殿(主殿)从祀;“先贤”、“先儒”在两庑(两厢配殿)从祀。曹魏正始二年(公元241年),齐王芳遣官致祭国学,以颜子配享。至南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增定为“四配”,但曲阜孔庙当时不在南宋统治区内,至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孔庙才有“四配”之名目。其塑像在孔子像左右,东为“复圣”颜子(名颜回),“述圣”子思(名孔伋);西为“宗圣” 曾子(名曾参),“亚圣”孟子(名孟轲)。“哲”,始于唐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李隆基命国学以闵子、颜渊、子夏等10人(圣门四科)为“十哲”,经历代改换增添,至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定为“十二哲”,并有塑像。其塑像在大成殿内两山下排位为:东首第一名为闵子(子骞),后依次排位冉子(冉雍)、端木子(子贡)、仲子(子路)、卜子(子夏)、有子(子若);西为冉子(冉耕)、宰子(子我)、冉子(子有)、言子(言偃)、颛孙子(子张)(以上11人均为孔子弟子)、朱子(名朱熹)。在“十二哲”中,唯有朱熹一人为南宋人。因为朱熹宣扬孔孟学说最为有力,所以才得以入先哲之列。 “先贤先儒”在大成殿的东西厢房内供奉,并无塑像,只以牌位书写着名字,两厢习称两庑,供奉先贤先儒共156人,是由唐代至民国年间陆陆续续增添而成的。 本文介绍的是“十哲”。 颜回 颜回(公元前521年—公元前481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宁阳(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人,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十哲”之首。十四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81年),去世。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极富学问。《论语·雍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谦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孔子称赞他“贤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雍也》)。不幸早死。颜回素以德行著称。严格按照孔子关于“仁”“礼”的要求,“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颜回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 公元前481年,颜回先孔子而去世,葬于鲁城东防山前。孔子对他的早逝感到极为悲痛,不禁哀叹说;“噫!天丧予!天丧予!”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留下传世之作,他的只言片语,收集在《论语》等书中,其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基本是一致的。后世尊其为“复圣”。元文宗封颜回为兖国复圣公,明嘉靖时罢封爵,止称“复圣”。明陈镐纂清孔胤植重纂《阙里志·弟子职》:“元文宗至顺元年,加赠“兖国复圣公”。《明史·礼志四》:“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 闵子骞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闵损,字子骞,春秋末鲁国(今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人,孔门“十哲”之一,德行与颜回并称,孝道则位居“二十四孝”之首。二千五百多年来,其孝道精神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子骞出生日为二月二十四,出生时,他的父亲闵世恭夜梦文魁星身着五彩斑斓的服饰,手持玉符宝玺,与福禄寿星一起站在床前。当父醒来时,屋内兰香绕室飘浮,达三个时辰,接着子骞便出生了。此婴英俊而秀灵,仪表非凡。因生其“表相乃奇赢二气盈成,夫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也,故名‘损’。譬如濯污而曰污,治乱而曰乱”,名损有由亏损转盈余之意。 闵子骞少时生,母姜氏病逝。闵子骞父闵仲宾娶后母姚氏,生二子,闵革,闵蒙。公元前522年,闵子骞14岁,闵革8岁,闵蒙6岁,“鞭打芦花”传说故事发生。“鞭打芦花”传说故事:【原文】闵子骞少时,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父御,失辔,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寒。”其父默然,而后母亦悔之。孔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言。”誉为孝贤之首。公元前487年,闵子跟随孔子周游列国病死在去蔡国的路上(陈国与下蔡国(现安徽寿县)的交界处,淮河北),葬于安徽省宿州市曹村镇闵子祠村。终年49岁。 自东汉汉章帝刘炟,章和二年三月(公元88年)起,祭祀闵子并建祠,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八年(720年),闵子神位配于曲阜文庙,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称闵子为“笃圣”,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进封为“琅琊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又称“费公”。南宋嘉熙九年改称“先贤闵子”(1245年),明末崇祯皇帝下诏,命其裔孙授予世袭五经博士,以守奉祠墓,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赐“德行之科”匾额,命江南学士张廷枢颁悬祠内,清雍正八年(1730年)赐“躬行志孝”匾额。清道光年间赐建下马牌坊一座,坐落在驿道中间,上联为:却聘全真,德行、列四科之首;下联为:悦亲有道,孝哉、沐二字之褒。横批为: 先贤闵子故里。当地百姓对牌坊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说。 现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曹村镇闵子祠村有闵子祠及墓等遗址,系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 冉伯牛 冉耕(前544年-?),字伯牛,春秋末年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人。孔子弟子,为孔门四科"德行"代表人物之一,受儒教祭祀。冉耕为人端正正派,善于待人接物。在孔子弟子中,以德行与颜渊闵子骞并称。因恶疾早逝。孔子哀叹其"亡之,命矣夫!"(《雍也》)唐元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为"郓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改封"东平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改封为"郓公"。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冉子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著称,有很高的威望。《史记》载:"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皆异能之士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孔子对冉子十分器重,其任鲁国司寇时,冉子曾为中都宰。后,冉子得了不治之症,孔子亲自前去探望。握着冉子的手,望天长叹,悲痛异常。 仲弓 · 先贤冉雍,字仲弓。冉子祠堂在今山东省菏泽市东7公里处。这里坐落着一个300多户人家的小村镇——张什店。该村古名茶固坡,冉贤镇,为先贤冉子仲弓故里,村中居民冉姓居多。村中心丁字路口东北隅有冉子仲弓祠,俗称冉家祠堂。宽敞雄伟的广连门临街耸立,造型古朴典雅,气象庄严,望之使人顿发思古之幽情。院内现有大殿一座及楷树一株,均系菏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冉子,名雍字仲弓,生于周景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22年),卒于周贞定四年(公元前466年),享年56岁,葬于菏泽东南60里冉山(今定陶县冉堌集)。冉村镇建祠合祀冉耕(伯牛)、冉雍(仲弓)、冉求(子有)三贤。盖三人不唯同里同宗,且均系孔子亲自认可的十哲中人,故有“一门三贤”之誉。 据汉陆贾《冉氏源流考》载:“冉子乃少昊之裔,周文王之后。曹叔振铎数传至冉离。”始定居“菏泽之阳”。冉雍以德行著称,历代统治者多有封赐:汉高祖时封陶子,元帝时封陶侯,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封鲁侯,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封薛侯,宋真宗祥符二年(公元1009年)增封下邳公,明世宗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改称先贤冉子。 仲弓笃于德行,而拙于口才,故《论语》有“雍也,仁而不佞”。他跟随孔子“居则与处,行则以游,师事终身。”为孔门高徒,在与孔子的应答中常常深得夫子之心。如《论语·雍也》仲弓曰:“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乎?居简而行简,无乃大简乎?”子曰:“雍之言然。”战国后期的荀况很推崇他,把他与孔子并列为大儒。在仕途上,仲弓曾任季氏宰,可说是大材小用了。孔子死后,仲弓等弟子合编《论语》20篇,又自著《敬简集》6篇。 宰我 宰予(前522-前458),字子我,亦称宰我,春秋末鲁国人,孔子著名弟子,"孔门十哲""言语"科之首(排名在子贡前)"。 《大成通志》记载宰予小孔子29岁,能言善辩,曾从孔子周游列国,游历期间常受孔子派遣,使于齐国、楚国。 唐开元二十七年,宰予被追封为"齐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加封"临淄公"。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再进封为"齐公",明嘉靖九年改称为"先贤宰予"。 《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未记载其年龄。他口齿伶俐,擅长辞辩。宰予白天睡大觉,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宰我后来做齐国临菑的大夫,和田常一起同谋作乱,因此被灭族,孔子为他感到羞耻。 孔门弟子宰予活跃,好学深思,善于提问,是孔门弟子中少有的曾正面对孔子学说提出异议的人。他指出孔子的"三年之丧"的制度不可取,说:"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因此认为可改为"一年之丧",被孔子批评为"不仁" (见《论语·阳货》)。孔子认为宰予言行不一,说自己"以言取人,失之宰予",并且从宰予那里改变了自己以往的不足,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以今天的眼光看,宰予的独立思考、绝不盲从,恰恰是当代学生所需要的品质 ;同时,他的质疑和观点并非是无理取闹,相反,正可以从中看到他对儒家思想的思考的深入和旺盛的求知欲。 子贡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子贡不仅在学业、政绩方面有突出的成就,而且他在理财经商上也有着卓越的成就。《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亦载:"子贡好废举,与时转货资……家累千金",子贡依据市场行情的变化做买卖,以成巨富。由于子贡在经商上大获成功,所以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以相当的笔墨对这位商业巨子予以表彰,肯定他在经济发展上所起的作用。《论语》仅说子贡在"言语"方面优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人们对子贡端木赐在其它方面的卓越才能的认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子贡"常相鲁、卫"。他的老师孔子也认为子贡有非凡的政治才能。正因为子贡通达事理,又有杰出的"言语"才能,所以他才会被鲁、卫等国聘为相辅。正因为他有政治才能,他才会在出使齐、吴、越、晋四国的外交活动中得心应手,获得圆满成功。 子贡曾以鲁国使臣,来到鲁国边绿,与吴国使臣会盟,谈判议和。现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解集乡存有鲁吴会盟台,鲁营兵寨,鲁吴村等历史遗址。 冉求 冉求(前522年-?年),字子有,通称"冉有",尊称"冉子",鲁国(今山东省菏泽市冉贤集)人。周文王第十子冉季载的嫡裔。春秋末年著名学者、孔子门徒。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受儒教祭祀。以政事见称。多才多艺,尤擅长理财,曾担任季氏宰臣。 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冉求是孔子的最得意的门生之一,在孔子的教导下逐渐向仁德靠拢,其性情也因此而逐渐完善。冉求在青年时期曾做过季氏的家臣,公元前484年,率左师抵抗入侵齐军,并身先士卒,以步兵执长矛的突击战术取得胜利。后随孔子周游列国。子有多才多艺,性谦逊长于政事,孔子称赞其才可于千户大邑,百乘兵马之家,胜任总管职务。孔子晚年归隐鲁国 ,受到子有很多的照顾。唐赠徐侯,宋封彭城翁,必封徐公。 季路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泉林镇卞桥村)。少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孔门十哲"之一,受儒教祭祀。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好勇力。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卫乱,父子争位,子路被蒯聩杀死,砍成肉泥。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仲由少年时,从事各种劳作来维持家庭生活,甚至据不可考之传言,常吃野菜充饥 。仲由为人伉直鲁莽,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仲由为人果烈刚直,且多才艺,事亲至孝,性格爽直,为人勇武,信守承诺,忠于职守。"志伉直",又使得子路的好勇与一般的逞勇好斗之徒有所区分,使他的好勇含有了某些伸张正义、为民请命、不欺幼弱的意蕴。仲由很尊敬孔子,"子疾病,子路请祷"。但对待同一事物的对错,如果有他不同的观点,他也 会提出来,与宰予,颜回不同,从不隐瞒。 但是子路不一样,他听到一面之词就知道谁对谁错,因为他脑袋瓜好使,不需要按照一般人的方式来判断是非,是大智大勇之人,在他的刚毅、公正的谋断下,涉案众人都非常信服。 孔子周游列国时,仲由和颜回等人始终跟随孔子,由于他极勇武,实际上起了保卫者的作用。 子游 子游(前506-?),姓言,名偃,字子游,亦称"言游"、"叔氏",春秋末吴国人,与子夏、子张齐名,孔子的著名弟子,"孔门十哲"之一。曾为武城宰(县令)。 历代帝王对子游封祀不断。自唐代以来,子游累受晋封。 唐玄宗开 元八年(720年),子游被列为十哲入供孔庙而受到 人们的祭祀。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4年),被封为"吴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 被封为"丹阳公"。南宋度宗咸淳三年(1266 年),被封为"吴公"。元成宗大德年间(1297- 1307年),被封为"吴国公"。明世宗嘉靖九年 68 (1531年),封为"先贤子游"。清代承袭明代 的封号,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批准在子游后裔中设立五经博士一员,世代承袭,用以奉祀先 贤。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南巡时,多次派大臣到常 熟子游墓致祭,并先后钦赐御书匾额:"文开吴会"、 "道启东南"、"灵萃句吴",这些匾额至今仍分别镌 刻悬挂在常熟虞山山麓的石亭和言子墓道的牌坊上。子游用礼乐之教治理 武城所取得的出色业绩,获得亲眼目睹的孔子的充 分肯定和高度赞扬,有力地证明,言子确是孔子礼 学思想当之无愧的正宗传人 子夏 卜子夏(前507年—前420),姓卜名商,春秋末晋国温人(今河南温县林肇乡卜杨门村),孔子的学生,“孔门十哲”之一。少时家贫,苦学而入仕,曾作过鲁国太宰。孔子死后,他来到魏国的西河(今山西河津温县林肇乡卜杨门村)讲学。授徒三百 ,当时的名流李克、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公羊高等都是他的学生 。子夏晚年,因丧子而哭之失明,离群索居。唐玄宗时,被追封为"魏侯",宋代时又加封为"河东公"。 史载孔子弟子卜子夏传《易》,并有著作《子夏易传》传世。显现出于夏易学秉承孔子、"古义"和"新义"兼容的思想特色.子夏于诸经皆有钻研,也有所侧重。他尤善于《诗》《乐》,曾作《诗大序》;他也研习《尚书》,但不如他经;他擅长《易》理,今传孔子《易传》很可能出于子夏的传述;他于礼学则长于丧服研究,撰有《丧服传》;于《春秋》学,发挥《春秋》微言大义的《公》《谷》二传都出于子夏的传授。子夏修习儒经,擅长发掘经文的微言大义。孔子"述而不作",他整理编订六经,寄寓了自己的思想主张,子夏所传经学,对弘扬孔子学说起了关键作用。孔子的高徒子夏,在孔子去世后的六七十年间,办学成就与影响无疑是最大的。子夏的教育思想在全面继承孔子的教育思想基础上,又在教育目的论、教学过程论、学习和借鉴历史、慎交益友等方面有发展创新,是上承孔子、下启荀子和《大学》、《中庸》等光辉篇章的重要一环。 活了100多岁的卜商先哲,是孔子的著名弟子,在传播儒家学说上,独立形成子夏氏一派,成为孔门弟子中有深远影响的重要人物。他一生中博学笃志,传授五经,后世治五经的学者,大都认为他们的学说托之于卜商的传授;他不但学识渊博,整理和传播古代文献有着杰出的贡献,他更重视躬行实践,讲究道德修养,为人师表,以身作则,为后人留下良好的形象;他晚年西河讲学,离群索居,继承孔子的未竟事业,活到老,学到老。 责任编辑: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