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普 正文

党和国家政策的热点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息息相关

科普 编辑:夏瑶 日期:2024-12-23 09:06:48 3人浏览

党和国家政策的热点问题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民生保障息息相关

  作者:汤兆云(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科成(华侨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   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2023年12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把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最大的政治,也就为我们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新征程的政治逻辑,为我们从新时代最大的政治高度理解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生保障与国家治理的内在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南。   中国式现代化是新时代最大的政治   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新时代最大的政治,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马克思主义经济与政治关系出发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是对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意义的理论自觉、历史自觉和实践自觉。   在理论维度上,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与经济辩证关系的继承发展。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经济决定政治,政治反作用于经济,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新中国成立后,当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时,毛泽东就提出“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强调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的“统帅”和“灵魂”。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从社会主义首先必须发展生产力的高度提出“经济工作是当前最大的政治,经济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政治问题”,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四个现代化”就是“最大的政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新时代伟大变革和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必须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这一科学论断用最简洁的话语从经济与政治双向互动的历史新高度,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逻辑与政治逻辑的高度统一。   在历史维度上,这是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发展主题。如果说人类社会产生以来的政治形式可以划分为以氏族为政治单元的氏族社会和以国家为政治单元的政治社会两种形式,那么现代社会无疑是政治社会与经济社会既高度分离又高度依存的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主题就是工业以至于整个财富领域与政治领域的关系问题。它说明,在经济活动已经被提升到政治高度的现代社会,在财富领域(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关系构成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时,民主化的成败与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只有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法治国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意义上促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才能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政治保障。   在实践维度上,这是对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贯彻落实。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重大论断从坚持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硬道理的意义上深刻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作为最大的政治的根本依据,阐明了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在此基础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说明,只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以民生为大   党中央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不断推动高质量发展,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在政治逻辑上,中国式现代化把现代化建设和民生问题贯通了起来。民生问题关系国家的根本、人民的福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正是因为把对经济与政治、民生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的思考贯注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民生是最大的政治”“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等一系列重要观点。这些观点贯穿在发展民生中赢得民心和人心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当民生保障问题和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语境在最大的政治意义上交汇后,内在联系就被历史地揭示出来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这一重要论述明确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和人民特质。   在价值理念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为了人民的现代化才有意义,依靠人民的现代化才有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统一起来。这种发展思想和价值理念从政治、经济、社会的统一意义上,把狭义的民生问题融入广义的社会发展之中,真正做到了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发展目标。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是真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在发展策略上,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和国家关于民生保障的基本发展策略。这一策略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发展目标贯注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体现了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基本精神,把我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民生保障与传统的集权主义国家(把所有民生问题都纳入政府管辖范围,没有把政府与市场划分开来)、自由主义国家(只管财富生产是否自由,不管社会分配是否公平)、福利主义国家(只管福利分配结果,不管经济发展实际)的民生保障区分开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体系,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说明,坚持在做大蛋糕的基础上分好蛋糕、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在民生建设上的基本社会策略。   以国家治理现代化保障和改善民生   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手段。民生福祉是发展目标,国家治理是发展手段。民生福祉和国家治理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政治逻辑的两个重要方面。   在领导力量上,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党领导人民通过政治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通过社会革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通过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最终目的就是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正是从人民整体利益、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出发谋划和推进改革,在就业、收入分配、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基层治理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涉及民生保障的改革方案。   在民生建设上,必须处理好市场和政府这个核心关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的基本路线的基石,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条主线。只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增强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综合国力,才能为保障和改善民生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说明,民生建设必须依托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抓住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个核心问题,既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在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维护公共安全治理、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等方面的治理能力的合法性、正当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只有更好地把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结合起来,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不断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民生建设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在系统集成上,必须处理好事关民生建设的重大关系。民生问题不是一个狭义的社会建设问题,而是一个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党的建设等方面紧密联系的综合性经济社会发展问题。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来看,通过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民生建设,必须处理好影响民生建设和民生保障的重大关系,即社会分布意义上的贫富关系、生产分配意义上的劳资关系、社会结构意义上的城乡关系、政府治理意义上的官民关系。可以说,中国式现代化只有真正解决好这四个重大的经济社会政治关系,才能在相当意义上为保障和改善民生作出超越性的历史贡献,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良好的民生建设环境和国家治理环境。   民生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政治问题。只有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逻辑出发审视新时代的民生问题和国家治理问题,才能夯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政治根基。
分享到

文章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