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问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80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107)01-0074―05
投稿日期12006-11-21
作者简介:高嵘(1961-),男,甘肃通渭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和体育史。
目前正值“新课标”实验不断扩大推进之际,反思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的存在问题,正视其困难,则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因此,本文拟就当前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讨论,以期为新课标的完善和体育课程改革的深化提供参考。
1 体育课程改革的理论性
客观地讲,新世纪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在我国体育课程理论研究成果还非常缺乏的条件下进行的,因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研制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创新。但这种创新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根基有多深?在理论上的准备是否充分?其设计是否经过了比较充分的论证?涉及本次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我们目前是否已经研究清楚?如果课程的改革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就会影响其改革的进程,对此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这次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广大体育教师充满了期待,实验伊始,一线教师更是热情投入,积极努力,但随着实验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出现了“淡化运动技能教学”、“赶时髦,搞形式主义”、“体育教学虚无化”等倾向,值得注意的是,一些优秀教师和老教师甚至于不知道怎么上体育了,一些新体育课的观摩示范给人以内涵不深、做秀表演的印象……随之而来的争论也越来越多。课程改革实践层面出现的问题必然和其指导改革的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应该重新回到体育课程改革设计的一些基本前提问题上来思考。比如,体育课程的本质是什么?其课程设计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其课程编制的原理是什么?我们能否遵循一般文化科学课程的编制原理来建构体育课程?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又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小学阶段称为体育课程,而在中学阶段又改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这是否只是称谓上的变化?体育课程与健康教育课程有何本质的区别和内在联系?两者在课程设计上遵循的课程构建原理是否相同?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突出健康目标的课程”应该按照什么逻辑设计?按照运动和健康两条主线设计课程在逻辑或原理上是否成立?我们的课程设计有无哲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深层思考?……这诸多问题确实值得我们今天认真思考。
2 新体育课程的目的性
本次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旗帜鲜明地举起了“健康第一”这面大旗,将其作为我们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其意义无容置疑。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否应该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否应该是“突出健康目标的一门课程”,却值得商榷。
根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课程性质的表述和《课程标准解读》中的说明,体育与健康课程在课程性质上并不是体育和健康教育的“合科”,而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它“与其他文化课不同”,“主要是一种技能性的课程。”然而,在五条课程标准中则有三条明确涉及健康教育的内容,诸如“健康知识”,“良好的心理品质”,“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之相对应的健康主线――学习领域目标中则有:“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而这三类目标的具体内容中,都包含了某些健康教育的具体目标。在其课程内容标准中,更是明确地罗列了健康教育的内容:如在内容标准3.3.3(“了解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内容标准3.3.5(“了解性传播疾病等有关知识”)、内容标准3.4.3(“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内容标准3.4.4(“知道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既然课程的主要手段仍然是“身体练习”,其课标中的诸多健康教育的目标及其内容能否通过以身体练习来达成?显然,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内容与其课程性质及其承载的使命之间具有明显的不协调之处。
我们不能否认,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们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问题”,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是大势所趋。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突出健康目标”,也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对体育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其初衷是好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国外体育与健康课程多是合科课程,有的健康教育甚至是独立的学科课程。根据美国联邦健康和服务部(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资助的研究表明:通过每周1.8 h的健康教育教学将会使学生在健康知识和态度方面有可测量到的增长和改变,并伴随一些行为的变化。其它研究同样表明,健康知识的增长始于15 h教学之后,尤其对4―7年级的学生而言,在1学年中,需要45~50 h的健康教育教学才能影响其态度和实践,而要取得健康知识学习、健康态度及其行为变化的最佳效果则需要大约60 h的教学时间。因此,美国健康教育者认为,每学年(从学前班至12年级)要达到最低的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用50 h的课堂教学较为适合。美国几大健康教育协会为此还专门制定了《国家健康教育标准》由此看来,我们的体育课以“增进健康为主要目的”和“突出健康目标”的初衷是否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这确实值得、需要我们谨慎求证!
课程的功能是确定课程目的的重要依据。虽然课程的功能具有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多重性,但在其多种功能中,课程的文化功能最为重要,课程的基本功能是传递和选择文化。从这一基点而言,体育课程也不例外。虽然体育课程在育人这一本体功能方面与学校体育相同,在其增进健康、娱乐等功能方面也有其重叠性,但体育课程毕竟是在继承和传递文化的过程中存在和运行的,其健康、娱乐等功能是作为体育课程文化功能的结果发生。曾几何时,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以增强体质为其核心使命,广大体育教师也为此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和心血。但让我们难堪的是,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并未能够有效遏止学生某些体能素质持续下滑的局面。如2002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学生的“速度、爆发力、力量等素质继续出现下降”;“反映肺功能的肺活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超重及肥胖学生明显增多,已成为城市学生的重要健康问题”;“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仍然居高不下”。此外,学生的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也未得到明显的改善,运动技能也呈下降的趋势。这种状况的出现,是否应归因于我们多年来体育课程改革的失败呢?仅靠每周两到三学时的体育课能否
解决这一综合性的教育甚至社会性问题呢?
其实,增进健康涉及的因素远比增强体质还要多而复杂,其健康目标的实现也较体质增强的实现更为艰巨。虽然体育课程在强健学生体魄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体育毕竟不是增进学生健康的唯一手段。增进学生健康需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才能得到解决,并非《体育与健康》一门课程可以包打天下!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承担起超越自己系统能力的使命,何其沉重!如果我们对此没有清醒的认识,“体育课程也许会因为如此艰巨的使命而不堪重负。
3 体育课程改革的现实性
任何课程的改革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必须以其现实条件为依据,如果脱离了这一基本的前提,其课程改革必然收效甚微。本次课改的主要理论支柱“后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都是西方的泊来品。教育理念中充斥的各种“后现代主义”话语,让使用现代汉语思维的读者无法准确把握,致使许多研究成果无法被一线教师接受、理解、应用和创新。国外先进理论的价值不可否认,但它有特定的适用情境,是否可以直接移植,需要仔细甄别和筛选。西方的课程理念毕竟与我国课改的实施环境有不小的距离。我国和世界体育课程的发展历史表明,其发展具有世界性与民族性并存的特点。但体育课程的世界性并没有出现国际贸易、经济活动中的“同国际接轨”的现象。恰恰相反,其世界性带来的却是各国体育课程民族性趋势的加强。而这种民族性则是各国在建立适合本国国情和文化传统的体育课程方面所做的努力。因此,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固然要朝向世界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要学习和吸收世界发达国家学校体育发展的先进经验,与世界学校体育的发展接轨。但同时更应清醒地认识到,我国毕竟与已步入后现代文明时代的西方发达国家不同,目前尚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尚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况且我们更是一个优质教育资源紧缺的大国,各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学校体育的整体硬件条件还比较薄弱,体育师资的水平良莠不齐。在这样一个基本国情条件下,简单的“拿来主义”恐难成功。因此,“拿来主义”必须建立在对基本国情的认识基础之上,必须使拿来的东西“本土化”,否则必然“水土不服”,脱离实际。比如,此次新课改中,在高中阶段实行选项课教学本应是当前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其方向也是对的。但鉴于目前我国多数学校较为紧缺的体育硬件和体育师资的专业素养,又有多少学校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选项教学?有调查研究表明,北京市中学体育设施和师资、专业项目的结构,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专项选择范围和兴趣培养。北京市的教育资源配置应该在全国属于较好的。北京市的情况如此,全国其它省市的情况就可想而知。如果多数学校目前尚不具备选项教学实施的必要条件,我们的选项课教学应怎样过度变通?众所周知,选修课的发达和滥觞都以美国最为典型,但其选修课的实施也是良莠不齐,并被常常作为选修课建设的反面例证而受到国内外人士的普遍批评。对此,我们应该有所借鉴。
再如,这次课程改革,以目标统领教学,将课程内容的选择权利向学校下方,这无疑是一种进步。但是,由于新课标并没有提供多少“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范例,也没有提出“目标引领教材内容”的方案,因此,“目标引领教材内容”还只停留在课程理念上,而把具体操作问题留给了第一线的体育教师。目前在绝大多数教师对大纲教材仍然有着很高程度依赖的条件下,面对没有规定具体教材内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他们真的会体验到一种“自由”和“解放”吗?已有研究表明,由于新课标没有像以前的体育教学大纲那样非常明确、具体规定应教哪些内容,使得长期习惯传统大纲的教师感到束手无策。还应该看到的是,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体育教师的课程知识素养较为缺乏,目前尚不具备进行课程设计和选择组合教材的能力。更为困难的是,我国目前在体育课程理论方面的研究建树还非常有限,尚无可以用于教师培训的体育课程理论教材。在这样的条件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建设如何落到实处?如果在国家课程标准这个“天”和基层体育教学这个“地”之间不及时“建立地方性的体育课程指导方案”,其具体的课程教学难道完全由一线教师“摸着石头过河”?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正视和得不到解决,也许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扁担南瓜进课堂”、“体育课像演活报剧一样”、“模拟劳动的体育课”等体育课异化现象还会打着地方课程或学校课程的招牌接连不断地出现在我们的体育课中。
4 体育课程改革的针对性、连贯性
教育的改革的目的说到底无非是要克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改革能否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对教育问题有无清晰的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体育课程教学一直处于持续的改革调整之中。那么,近20年来,我们的体育课程改革有何得失?这些得失哪些值得我们今天很好借鉴?哪些需要我们扬弃或继承?哪些问题是困扰和影响我们改革深化的深层问题?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是否切中了这些问题?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伊始,有些人为了宣传新课标的优越,把大纲时代的传统体育课程作为批判的靶子,并通过“新课标”与“旧大纲”、“课标课”与“大纲课”、“新教师”与“旧教师”的比较,否定传统的体育课程与体育教学。课程改革只有建立在对以往问题的深刻认识基础之上,其改革才会明确而有针对性。否则,改革就会盲目,就会偏离其初衷,甚至错误地改掉本不该改的东西,有如泼脏水同时把孩子泼了出去。不容否认的是,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比如,我们“在改革知识教育弊端的过程中误以为知识不重要,导致轻视知识传递的倾向。这种倾向在新体育课程改革中同样有所表现。例如,新课程标准中在体育学习领域的划分中将认知发展这一最基本的目标排除在了5领域之外。体育课程教学难道就不学习体育运动的文化科学知识?更令人不解的是,课程标准为什么又要在五个领域的具体水平目标中遮遮掩掩地夹杂着诸多认知学习的目标呢?难道过去大纲时代的“三基”学习就完全错了?学生增进健康没有科学知识的指引是否行得通?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重新讨论体育课程教学应不应该“淡化运动技术教学”这类最基本的问题?在改革知识教育弊端的过程中,我们体育课程及其教学切不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决对不可轻视知识的传递。
最近,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呼吁要学点教育史。这种呼吁可谓用心良苦。“时代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唤起人们反思一下历史,以便弄清楚自己背靠的是什么,自己起点在哪里,自己处于历史发展链条中的哪一环”。中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在课程改革中,如何避免“推倒式重来”的“矫枉过正”是改革者必须深思和谨慎处理的问题。体育课程改革毕竟不是搞运动,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如一棵树的生长会有年轮的印痕。如果仅凭着一股热情,难免会做出不切实际的事情。
5 体育课程改革实施的操作性、反馈性
课程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尤其是其改革实施的具体操作主体――广大一线教师,直接决定其改革实践的发展。因此,要将课程改革要落到实处,就必须充分考虑广大一线教师对课程改革的认同和接受性。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其课程设计有两条主线,其一是增进健康,其二是运动技能发展。因此,其课程改革虽不是健康教育和体育教育的合科,但也决不是课程名称字面上的简单变化,其课标中提及的诸多健康目标究竟在实践环节如何达成,对不熟悉健康教育的体育教师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且不论高中1学分的健康教育内容能否落到实处,“新课标”五领域中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下的诸多具体水平目标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如何具体落实达成,对许多教师来说也确实是他们深感困惑的问题。有研究表明,新课标过于复杂、难于操作是课改后体育教师面临的问题,也是推行新课标的第二大阻力。
课程改革包括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做出使用课程计划的决定,称为“发起”或“动员”阶段;第二阶段是实施或最初使用阶段;第三阶段是常规化或制度化阶段。国内外课程改革的经验教训显示,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切实有效的课程实施。因此,体育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育课程实施的实际效果。在我国以往的体育课程改革中恰恰忽视了课程实施这个重要环节,而对课程方案和改革结果之间的实施过程的切实考察较少。这是我国课程改革中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鉴于此,国内课程研究者指出,“国内的课程改革,目前还主要满足于课程规划阶段的改革,而严重忽视了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改革”。最近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观摩课为什么越来越不像体育课?为什么一些教学经验非常丰富的体育教师也越来越看不懂这类课?并对‘课标课’究竟应该怎么上这类问题感到疑惑呢?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体育课程毕竟是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我们不重视和加强其改革实施的操作性,要落实其先进的改革理念说不定真的就会像悬在天上的彩云,令一线教师望而却步,难以企及。
课程改革是一个需要设计论证、实验验证、调整改进、逐渐推进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其问题甚至挫折的出现在所难免。因此,建立有效的课改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则显得十分必要。与一些发达国家的体育课程改革相比,我国新一轮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在设计完成后,对课程标准本身的论证就显得不够充分,缺乏在学术界内进行必要的讨论。在这一点上,我们的近邻日本则截然不同,他们在文部省正式出台新的“体育学习指导纲要”前后,总要在一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对其指导纲要进行认真而热烈的讨论,以便在正式推广前修订和完善其指导纲要。我国在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初期,虽然对实验的部分结果进行了必要的调查,也得到了部分重要的实验反馈信息。但在目前机制下我们所得到实验反馈信息是否准确和具有信度?其信息的采集的科学性是否有所保证?其反馈信息对课程改革的完善有无调节价值?这是我们不应回避和反思的问题。当前,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全国部分省市的逐步实验推行,我们能否建立起一个相对独立而且具有较深体育课程和教学研究经验“课标”实验效果评估机构,并建立起科学有效的课程改革反馈调适机制,则显得十分必要和极为迫切。
6 体育课程改革的学科性
体育与其它学科课程不同,在学校教育中自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然而,我们应该清醒而必须正视的问题是,“在世界大多数地区,体育被看作是一种非生产性的教育活动,对取得成功的未来,其重要性要小于其它科学课程,体育在‘课程桶’的桶底,占很低位置”。可以说,目前,体育作为学科的地位正在下降,其存在的价值甚至受到了怀疑,体育教育的地位和处境可谓岌岌可危。为什么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会下降并受到世人的怀疑呢?这对我们体育教育者和研究者而言,既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又是一个不得不认真深思而检讨的问题。
在我国,由于党和政府一贯重视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对体育教育给予了政策和法规上的保障,从而使得体育在中小学乃至大学中的课程地位一直有所保证。应该说这与许多国家体育学科地位下降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也是值得我们欣慰的。但我们必须正视的是,在一些地方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不重视学校体育的问题依然存在,学校体育的理论地位和实际地位依然很不相称,体育课程也被一些人视为可有可无的小三门,常常受到这样那样的挤占……。这种局面的形成固然与我们重文轻武的文化传统和当前应试教育倾向依然严重的现实有关,但就体育学科本身而言,是否也存在着需要我们反省的问题呢?比如,我们通过12年的系统体育课程教育后,到底教给了学生哪些体育的人文和科学知识?切实教会了哪些有用的运动技能?我们是否使学生的体育意识得到了提升?是否使之能够从文化、科学、教育的角度体悟运动学习的真谛?学生们的运动情感是否确实有所升华?其体育运动的能力是否确实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无需讳言,我们的体育课程曾一度停留在运动手段论的樊篱中难以超越,使得有些人将体育课程等同为增强体质的身体练习课程,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体育课程学科地位的提高。而在当前,由于一些人对新课标的片面理解和新课标本身存在的不完善性,使得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同样遇到了挑战。例如,最近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部分所谓“新体育课”观摩教学课上得像演活报剧一样的现象,使体育课上得越来越不像体育课。这种现象的本质是什么?如果照此发展下去,体育作为课程的学科地位将来是否还能得到保证?对此,我们似乎有必要思考“为什么要开设体育课程?”、“体育课程作为学科的课程本质是什么?”、“其课程内容的构成应该以什么为主体?”、“是否任何身体练习都可以作为体育课程学习的内容?”这类课程和教学的基本问题。
体育课程要保证其应有的学科地位,就应确实担负起作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门学科的责任。因此,在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革中,体育学界同仁和广大一线体育教师一方面应高度重视体育运动深层教育价值的挖掘,绝不能因为由于倡导“健康第一”和强调体育课程教学为增进学生健康服务,而把运动仅仅作为锻炼身体的手段看待,忽视其运动的社会性价值及文化价值的发掘和彰显。同时,我们还应对能够进入体育课程内容的“身体练习”有一个基本的衡量尺度,绝不能将任何不具体育性质或者缺乏文化科学含量的所谓“身体练习”一股脑地装进我们的体育课程。否则,我们的体育课程就会有被人轻视,其学科地位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7 结束语
1.1中学体育教学中生命教育的缺乏及其存在的问题
1.2.1中学体育教育没有摆脱传统的教育观念。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中学学校体育没有与时俱进,很多的体育教师没能认识到自己生命的意义与教育生涯的价值,过多的强调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却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体育课堂习惯性用“军事化”口令教学,学生缺乏体育学习参与意识,缺乏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1.2.2“应试教育”大环境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忽视“生活资源”。体育课程受到国家竞技体育的影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学校体育内容过于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运动技术的操练,忽视体育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生命存在”,造成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现脱节与滞后现象。
1.2.3学校体育应转变机械传授的教学方式。体育教学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整个教学过程对体育课的三大部分限制过死,教师的讲解、示范成为最主要的传授方法。
1.2中学体育教学要渗透整合生命意识
在教育中需要完成对学生的运动教育、健康教育,使每个学生都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人。体育与健康标准强调学生应具有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具备基本的科学和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程标准在选择和编制体育课程内容时,突显了时代性和生活实效性,只有融入学生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有魅力的生命教育。
2.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施生命安全教育的整合模式路径
2.1体育教学目标之中要适时渗透生命教育理念
体育课程应从个体的发展需求出发,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新课标强调,教学目标要根据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构建生命教育的体育课程理念不但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还需要树立“全面育人”的课程理念。
2.2体育教学内容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
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应植根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现实世界,贴近学生生活,关注激活学生经验,体育教师应该关心学生健康的发展,让体育教学服务于学生,有益于改善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生活质量。为避免体育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与滞后,在具体选择教材时,应考虑选择娱乐、休闲并存,趣味性强且有意义的教材,有益于终身体育价值实现的教材;能够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教材;现代社会生活中新兴的运动项目等应综合考虑。
2.3优化教学方法,提高生命质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体育教学要根据目标,针对教师、学生、内容等具体状况,设计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基本结构、方法和手段。课堂上,教师应突显主体教育观,营造乐学氛围、活跃的教学气氛,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切实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体验成功的喜悦。总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尽可能的寻找适合学生主体,以促进生命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方式方法。
2.4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体育;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5-0372-02
青海省高中阶段从2010年9月开始至今正在全面推行新课程标准和素质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学校体育,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具有其它学科不可代替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
素质教育是根据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创造出来的教育学概念。它从培养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身,学会审美打下扎实基础,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素质教育具体地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
体育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体育教师最本质的工作。教师只有上好体育课,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才能使每个学生受到应有的体育教学,素质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才能得到真正落实。学校体育要树立以体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在高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效益
1.1转变教学观念,实施主动式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应首先把教学氛围变得宽松和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敢于把权放给学生,自己要由过去的"主演"变为"主导",这样学生才能由被动变为主动,也才能真正在体育课中体验到运动乐趣。
1.2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体育教学必须坚持精讲多练的原则。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技能技术的形成,主要是从实践中练出来的。体育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身体素质方面的能力:主要包括速度、力量、耐力、灵敏、柔韧性;(2)心理素质方面的能力:主要指竞争力、意志力、创造力和人际关系的协同能力;(3)"五自"能力:指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学会自我锻炼、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控制、自我评价的能力,从而与终身体育接轨。
1.3发挥体育教学育人的功能。体育教学应当以育人为目标,传授体育技能技术只是育人的手段。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品质,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活泼开朗的精神面貌,以及诱导学生养成维护道德规范、遵纪守法。体育教学的各种因素自始至终像一条红线贯穿体育课的始终。只要我们吃透教材,研究教法,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相接轨并不难实现。
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2.1理论素质:一是政治方面的理论,应懂得的哲学辩证法,明确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教育的各项法规,有明确的工作目标;二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理论,能运用现代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进行教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体育教学效益。
2.2思想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对工作的责任感,热爱本职工作,热爱学生,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第,具有协同能力。
2.3业务素质:从理论到实践掌握体育教学的各种专业知识技能技术,并能根据教改的需要,要断地学习和掌握其它新的与体育教学有关的知识与技能技术。
2.4文化素质:体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与众多学科相联系,除体育专业的各种文化基础知识外,它还与文学、历史、艺术等学科相联系。体育教师特别应当在文学方面加强自己的修养,使自己在讲话中词汇丰富、准确简炼、生动形象,并富有幽默感和号召力,这样才能大大提高体育教学效果。
3.注重"两全"教学
3.1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认真了解和研究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平等的教育,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接受能力、个性差异、隐性适度地分层教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心理、生理的需求,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制定教学计划及教学步骤要适宜,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始终处于通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发展区。教师不仅要关心优秀学生,更要关心学困生,要对每一个学生负责。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对优秀学生应扩充内容、增加练习难度、提高要求,并对他们进行超前教学;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在练习方法、难度上进行简化,但在练习次数上和时间上进行强化,给他们以信任和勉励,加倍关心他们的学习进步,哪怕微小的进步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他们获得不断进步的信心,激发他们的自尊和上进心。教师要确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尖子生同等光荣的思想,使学困生也能达到体育教学的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爱上体育课,爱参加体育锻炼。
3.2体育教学的全面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情况,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发现式"、"问题式"等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形式,让学生动起脑筋,边想边练;练好了,也明白了。"懂"了原理,学生就可以在以后的体育实践中举一反三。教材有相对枯燥和相对趣味之分,相对枯燥教材教学时,教师运用教法要力求新颖,使学生的情绪不断变化。在学习中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使学生对枯燥的教材教学不是苦学,而是"乐"学。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体育教学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美育内容,教学过程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美的教育。体育运动中的美主要由"身体美"和"运动美"两部分组成。身体美是人类健康的身体所显现出的美,它是由机体良好的生理和心理状态综合显示的健康美。运动美是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包括动作美、环境美、行为美、竞技美、 器材美等。作为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把主要任务放在增强体质、塑造美的体型,促进机能完善,帮助学生形成对身体的正确审美观念,培养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体育教师是教学中美的引导者和传授者,教师本身的活动就成了学生的审美对象。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教师要言教身教,而且身教重于言教,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要具备美好的心灵、高尚的情操、文明的语言、诚恳的态度、优雅的态势、整洁的仪表及精湛的教学艺术,为学生树立美好的形象,做到自身形象和教学内容的统一。
5.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活动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变"要我学"为" 我要学",让学生做体育学习的主人,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体育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教,是为了不要教"。因为体育教学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与体育能力。完成"要我健身""我会健身" "我要健身"过程的转变。
6.发展学生的体育特长
摘 要 结合目前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对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进行点明指出,并提出相对的解决方案,推动未来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水平更高层次的提升。
关键词 高中体育与健康 体育选项课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只有全面、客观地分析问题,找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使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水平进一步得到提高。
一、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现状及因素分析
(一)学校因素
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的体格和健康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有的学校却认为体育教育主要是以参加比赛或者是完成体育达标为目的,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有些学校对于体育优秀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忽略了对于体育教育的开展。
(二)教师因素
在我国,教师教学态度不端正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传统观念以及升学制度等因素的影响下,部分教师无法摒弃陈旧的教育理念,往往只注重于学生的升学率不,而忽略了了体育课的学习。甚至还有老师占用学生体育课的时间来进行文化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体育教育的发展就受到了很大的制约。
(三)学生及家长的因素
很多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学习抱有不端正的态度,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比较好,体育课是不必要的课程,从而放弃了体育课的学习。由于现在学生各自的身体素质、体能和意志存在差异,往往在练习过程中,经常出现有学生存在畏难情绪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处于保护的心理也会阻止学生的体育训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与学生进行及时的沟通,并进行有效的教育。
二、解决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问题的方法
要重视对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来实现:(一)淡化竞技体育的影响,突破竞技体育的局限,完成对竞技体育的改造,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发展他们的体能;(二)使教学内容游戏化,增加教学内容趣味性;(三)引入新兴的运动项目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如健美操、攀岩、现代舞蹈等,以增强体育教学的娱乐性和健身价值等;(四)开发传统的民族体育资源,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课程内容体系。
三、体育选项课的实施
(一)体育选项课的概念
所谓体育选项课,就是改变过去统一的教学大纲、教材、教学顺序、教学内容等,让学生进行自主化选择自己喜欢的运动项目,把兴趣爱好一致的学生分到同一班级进行教学。实践观察表明,在高中阶段开设体育选项课,有利于高中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锻炼,有利于高中生体育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在这一教模式下,高中生可以带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锻炼身体,并有可能把这种兴趣爱好、体育习惯延续到终生,使体育贯穿致他们的一生。
(二)体育选项课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体育学习动机兴趣的培养与提高。众所周知,兴趣和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行为和结果的很重要的两个因素,也是提高和激发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前提。对体育具有浓厚兴趣,并积极参与体育运动中的学生即使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也往往能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而对体育毫无兴趣的学生教师再怎么鼓励也难以表现出积极的体育态度。体育选项课教学的设置可以解决以上矛盾,因为它在设置的过程中尊重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主体意识,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学生的学习态度也由消极变为积极,这无疑有利于体育意识的培养和锻炼习惯的养成,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有利于学生运动需求的满足。目前的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活跃期,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生性活泼开朗,求知欲望较强。虽然面临高考压力,但实践证明他们依然喜欢体育运动,因为在体育课上可以很好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展现自己强健的体魄。随着一些大众化、时尚化的运动项目的引入,还有一些体育赛事上的竞技运动,这些运动带给他们震撼好奇的同时也使他们对体育课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体育选项课的诞生和设置从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体育视野,满足了他们的运动需求。
3.有利于学生专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提高。通过体育选项课的学习,高中生可以较为系统地掌握某一运动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并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运动特长。因为学生在体育选项课上选择的运动项目基本上都是自己倾向度较高的运动项目,因此他们都会自觉地投入最大的热情,从接触到了解到积极参与,运动技术水平无疑会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学生还可以充分享受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所带来的运动乐趣,并会在课余时间通过其他多种途径主动地去锻炼,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更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最终养成长期从事某项体育运动的良好习惯。
三、结语
高中体育选项课在设置时应充分体现“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要充分考虑到高中生身心特点,要改变传统体育教学的固定模式,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热情,为体育选项课创造出良好的外部氛围,最终促进学校体育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不仅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对普通高中的教学要求,也代表着未来体育教学的一种趋势。现在,在高中体育的教学之中依然有诸多不足,如何转换这一形势同时加强高中体育健康教育,这需要我们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继续研究探讨。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学校体育体育观念体育教学
体育是学校培养人才全面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校的体育工作直接影响着21世纪建设人才的素质.不久前,教育部、卫生部、国家民委、国家科委联合对全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作了普查,发现学生的耐力、柔韧性、肺活量等状况较之10年前有所下降。造成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学生体育锻炼得不够,锻炼时间和锻炼强度均不达标,情况令人担忧,应该引起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的重视。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尤其是农村中学的体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场地不足,资金短缺,这是多数学校存在的问题,制约着学校体育工作的正常开展。(2)由于受高考和中考“指挥棒”的指挥,重智育轻体育的倾向较为突出,素质教育名存实亡。只要高考的存在,那么应试教育就难以改变。正因为如此,一些学校随意更改教学课时;任意缩减体育的教学课时;有的学校课程表上安排的体育课也得不到保证,经常被挪作他用,或是用来补语、数、外,或是锻炼。(3)体育师资队伍表黄不接,而他们自身的素质也在为断下降。近几年来,青年教师在逐年增加,但他们的思想与专业素质却在逐渐减退,再加上有关部门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缺乏强度和力度,导致教师的思想道德和业务素质还不能达到相应的水平。一些青年体育教师受到拜金主义的影响,看到其他科目的老师收入比自己高,心理上感觉不平衡,从而缺乏一定的敬业奉献精神,对“放羊”课。(4)体育器材管理的不完善。一些学校体育保管员缺乏专业水准,对体育器材的管理不到位,管理员自身缺乏一定的责任心,经常不到职,造成体育课上器材无法准时开放,从而影响了体育课的正常进行。还有就是体育器材的残缺不全,球场跑道坑坑洼洼,长年失修,仅有的器械长期束之高阁,闲置不用,造成散失或损坏。
如何在农村中学实施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是由目前广大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本人通过对新课程的实施,反复探索与思考,提出以下策略,仅供同行参考。
1.转变观念,更新理念策略
新一轮的体育课程改变以来,提出了一系列的学校体育新理念,如学校体育必须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学生是体育学习的主体,学校体育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校体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锻炼意识、习惯与能力,为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等,无疑这些新理念都是正确的,是符合学校体育发展方向的。但这些理念大都还没有落到实处,作为一线的农村中学体育教师该如何作呢?首先必须转变旧的体育教学观念,以新的学校体育理念为准绳,突出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确立三维立体的体育观,强调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要注意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培养;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完成体育教师自身角色的转变;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大课程结构体系;对学生的体育学习要进行多维度、多方式的评价。
因为,再好的课程标准、再好的教育组织形式、再好教育方法、再好的评价方式和手段、再好的课程资源的整合,如果没有观念的转变,理念的更新,也会因实施者指导思想的错误而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转变观念,更新理念是首先策略。
2.把握课程实质,抓住课程精髓
①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规定: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课程价值有四点:一是增进身体健康;二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三是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四是获得体育健康知识和技能。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有四点:一是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二是激发运动兴趣,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三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是地位;四是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要,确保每个学生受益。上述内容就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质和精髓。新课程在定位它的性质、价值和基本理念的同时,也对一线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结合自身的特点,把握好新课程的实质和精髓,让新课程的实施落到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是农村体育与健康课程实施的又一策略。
3.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策略
体育与健康课程性质和理念的定位,决定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的情况区别对待,避免那种不这管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学习内容,只按计划安排上课的机械做法。可根据需要采用全班学习、分组练习等形式。在分组的形式上,可以按相同的水平分组,也可以按不同的水平分组。分组可以相对稳定,也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
4.改革教学方法策略
②体育与健康课程要求我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心须进行改革,强化针对学生个体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降低刻板的、统一的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所占的成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随时提醒自己,要用变化发展的目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针对学生的差别开展多侧面、多层次的引导,使每个学生都不得有能进行充分的运动,在生理上获得,心理上获得满足,都能学到新知识,并在技能上有所提高。教师更要完善自己的角色转变,真正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支持者。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学习环境,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注重学生的学法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锻练,积极在课堂教学中探讨自主学习模式。
5.改革体育评价策略
③旧的体育教学评价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发展,其中有些已经成为实施新课程的严重障碍,所以心须建立体现新课程教育理念的评价理念和评价体系,使评价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教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和反馈作用。改革评价策略就是以育人为本,注重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其目的在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情况,发现不足,找出原因,以便改进学习策略和方法,其主要功能在于反馈和激励,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
6.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整合策略
积极开发利用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新课程的重要保证,是实现“身、心、社”整体健康目标的基础。特别是农村中学的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的整合,具有更广阔的天地。
总之,农村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实施,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还充满机遇和挑战,充满憧憬和希望。但是,那种“一个哨子两个球,老师学生都自由”的现象应该彻底消失。如何把应试教育彻底变成为素质教育,应该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了学生的未来,为了国家人才的培养,我们应该积极行动起来,按教育工作者部颁布的课时去实施,据理力争,为彻底解决中学体育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12.
关键词: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 体操教学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96
体操教学曾经一度是体育课程的重点唯一项目,在全国范围都进行过广泛的体操教学活动。体操教学从第一套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开始,到现在已经发展到了第三套全国中小学生广播体操,其在理念和意识上都有了极大的提升,与社会时代进步保持了较好的协调性。
一、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体操教学占比过大
体操教学占比过大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最大问题,目前全国范围内的中小学校基本上持续保留着进行集体广播体操的习惯。基于此,在体育课程中进行广播体操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广播体操的基本动作要领,能够独立流畅地完成广播体操,就成了体育课程中的重点教学目标。体操教学占比过大的原因来自于两个方面,其一,就学生集体锻炼来说,广播体操仍然是最好的选择,其在难度、协调性及集体性等方面具有其他体育项目所不可比拟的优势;其二,广播体操的设计基于人体基本特点,能够有效锻炼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有助于学生缓解压力。从这两个方面来看,广播体操目前还具有其他项目所无法动摇的优势,所以就导致了体操教学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占比过大。
(二)体操教学思想进入误区
随着体操教学的多年发展,其教学思想逐渐进入了一个误区,造成体操教学思想和实际教学要求产生了偏离。首先,是体操教学的目的多年来停滞不前。在体操教学刚刚提出的时候,其目的是为了增加中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强化中小学生体质。但是一直到现在,体操教学的目的还是局限于此,没有太大的进步,这对体操教学活动的发展形成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其次,是对体操教学的理解存在误区。体操教学的本质是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重点在于使学生运动起来。但是现在体操教学俨然已经变成了对学生体操动作的高度要求,反而忽略了促使学生进行运动的目的;最后,对体操教学的定位存在误区。体操教学只是进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一种手段,并不是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的。但是现在许多教师对体操教学的定位出现了问题,错把手段当目的,把体操教学当作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全部,忽视了学生其他方面的发展。
(三)体操教学手段落后
体操教学手段落后既是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现状,也是其存在的问题。就实际情况来说,当前的体操教学仍然处于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模仿式的教学模式,对于新时代的初中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就显得极其落后了。模仿式教学从体操教学出现以来就已经形成了,其主要原因是限于当时教学设备水平落后,只能进行模仿式教学。但是现在的情况完全不同于以前,现在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多媒体设备,体操教学完全可以更加灵活自由丰富多彩。体操教学手段落后不仅是制约体操教学质量的一个因素,也是制约体操教学发展进步的一大原因。
二、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教学的改善措施
(一)适当调整体操教学占比,促进各体育项目均衡发展
体操教学占比过大虽然对体操教学来说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其他项目以及整体体育与健康教学来说,只存在弊端。所以适当调整体操教学占比,促进各体育项目均衡发展,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进步发展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首先,结合学生实际增加部分体育项目,适当缩减体操教学占比。比如,初中学生较为喜欢篮球、足球,在体育课程中就可以适当增加这些项目的教学分配,适当减少体操教学占比。其次,在体操教学和其他体育项目教学之间确立主次关系。对于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活动来讲,应该明确体操教学的主要地位,同时肯定其他体育项目的实际意义,构建以体操教学为核心,其他体育项目为支点的整体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环境。比如,体操讲求身体平衡,就可以通过足球项目锻炼学生腿部,篮球锻炼学生手部,以此为基础促进体操教学。最后,适当调整体操教学的考核占比。对于大多数中小学而言,体育课中体操考核的占比仍然很高,几乎占到了整体的百分之八十,这对于体育课程的协调发展来说是极其不利的。所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缩减体操考核在整体考核中的占比,以此促进其他体育项目的发展。
(二)纠正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的错误思想
纠正体育教师对体操教学所形成的错误思想,将可以大幅提升体操教学的质量及意义,以促进体操教学的进步发展。第一,不断革新体操教学的目的。体操教学目的停滞不前是阻碍体操教学发展的关键原因,只有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体操教学的目的,才能使体操教学一直处在科学的发展轨迹上;第二,明确体操教学意义,促进体操教学脱离误区。体操教学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运动起来,而不是单纯的学习体操动作。比如,体操中的伸展运动一节,其意义就是要锻炼学生四肢的灵活性,舒展筋骨;第三,对体操教学进行明确定位。对体操教学进行定位是很关键的,体操教学只是一种手段,并不是体育课程的目的。要在体育课程中使相关教师清楚认识体操教学的性质,进而将其作为教学手段进行体育课程教学。
(三)创新体操教学的手段及内容
创新体操教学的手段和内容,是促进体操教学更加贴近现实情况的有效措施。首先,创新体操教学手段,从传统的模仿式教学走出来,利用多媒体工具教学。比如,通过计算机技术对体操动作进行逐步分解,将其制作成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使学生对体操动作及要点能够产生直观的认识,进而在实际动作教学环节能够迅速掌握相关动作;其次,创新体操教学内容。随着新时代初中学生的体质条件逐步提高,传统的体操教学已经不能符合现代学生的基本特点。因此需要对体操内容进行不断创新,结合现代初中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打造更具现代化元素的体操教学内容。比如,改编第三套广播体操使其能够贴合初中学生实际;设计集体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等。
结束语:
体操教学作为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部分,其发展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及缺陷。作为体育教学工作者,应当认清体操教学的现状及问题,调整体操教学占比,纠正思想误区,创新教学手段及内容,以此促进体操教学在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发挥出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余乔艳.成都市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体操教学现状调查[D].程度体育学院,2012
一、自主学习
现代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培养优秀的自主学习者,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高分低能者。众所周知,体育学习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学生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各种身体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通过身体活动与思维意识活动,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有机紧密结合,从而掌握运动知识与运动技能的过程。所以,要提高教学的成效,必须促进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传统教育教学条件下,学生的学习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指令,是“教师要我学”“家长要我学”的学习行为,这往往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对体育课不太感兴趣或毫没兴趣。现阶段,创新意识和知识经济对发展至关重要,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不是一种固有的、前人总结出来的,而是一种不断发展着的内容。
首先,应将培养学生学习的动机为先导,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在动力。学生只有有了从事某种活动的动力并且有所活动,才可能对某种事物或活动产生兴趣,激绪情感,并为维持这种活动而培养出毅力和性格。同样,兴趣、情感、意志、性格等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通过动机的力量间接地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先让学生明确体育对学生的影响,从而使学生有一个原动力,在自主地投入体育学科的学习中,自主地进行学习。通过自主学习,让学生掌握科学自我锻炼的方法和习惯。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从过去被动执行教师的教学计划转变成主动完成学习计划,在课堂中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采用自我制定学习计划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其主动学习,从而加强责任感,树立自尊和自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必修课。身体是从事学习和今后从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身体健康的好坏直接影响将来的生活质量。为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课程内容,来强调不同分工的义务和责任,让他们养成角色意识和责任意识,进而引导学生自觉树立体育锻炼意识,为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二、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在体育教学中经常用到的,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同样经常用到,但在传统的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常规的被动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当代,是一个合作的时代,是知识共享的时代,集体合作学习,培养合作精神,形成合作机制,是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同时,教学是一种信息交流的过程,是一种人际交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多采用游戏活动、集体性的运动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行为,充分发挥合作双方的优势并进行互补,是合作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从双向合作来分析,优势互补可以体现的多个方面。如技能优势与体能优势的互补,技能优势与意志品质优势的互补,基本技术优势与战术优势的互补。例如,在学校篮球队的训练过程当中,可以将意志品质好的队员与技术好的队员分在一组,后者可学习前者坚韧的意志品质,而前者亦可以在后者的身上学习到优秀的技术。这就是一种互补式的组合训练方法。在这一种组合练习时,最好的方式是让学生自己组合。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与责任心,又能发挥教师的指导、示范作用。体育本身是一项强集体性活动项目,它非常强调集体合作和团队精神,合作学习给学生提供相互帮助、相互指导的机会,学生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学习,才会使学生更容易掌握体育技能,产生更多的灵感,有利于创新,有利于学生终生体育观的养成。
三、探究学习
关键词:胶州一中 体育与健康 模块教学
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素质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的主旋律,素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模块教学。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新理念,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特点,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树立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观。尊重学生情感需要,对培养学生情感需要,培养学生运动爱好和特长,对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胶州一中采用了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打破了班级的限制,根据个人的自身条件、兴趣爱好选择喜爱的运动项目。它包括若干模块,每一模块都是相对独立但又互相联系的运动项目组成的动态的教学过程。通过实施模块教学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比以前传统教学有明显提高,但是与国家课程标准仍有一些差距,本论文针对造成差距的因素进行调查,希望能更好的完善模块教学。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对胶州一中高二年级单数班六个班学生进行普查,随机抽取18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男生98人,女生82人进行调查。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资料20余篇,为调查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结果的分析讨论提供依据
2.2 问卷调查法
对胶州一中高二年级学生随机抽取180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中男生98人,女生82人。发放调查问卷180份,回收问卷178份,调查问卷回收率为98.89%、有效问卷176份,其中男生有95人,女生有81人。回收问卷有效率为98.87%。
2.3 数理统计法
对回收调查问卷进行整理,并应用计算机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胶州一中模块教学的现状调查
1.1 体育课模块教学学生选项动机调查统计情况
经调查,大多数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项目进行选项,有较多的同学根据自己的强项和适合自己的项目进行选项,有些同学没有主见跟随好朋友进行选项,有的是喜欢这个项目的老师选择该项目。模块教学中89.6%的学生是根据自己喜欢、自己强项、适合自己、为好拿学分的项目进行选项的,突出模块教学的特点。提高了学生课上练习的兴趣、练习积极性。
1.2 学生不同选项的重新分班情况
胶州一中高二年级学生共12个班,其中单数班为甲班,双数班为乙班,以乙班为例根据学生不同兴趣爱好将每班学生进行重新分组,按课程安排进行循环式教学。
A班项目有篮球、排球、足球、武术。没有田径、小球类项目。
B班项目有健美操、小球类、排球、武术。没有篮球、足球项目。
C班项目有排球、篮球、武术、小球类。没有足球、田径项目。
D班项目有足球、小球类、田径、武术。没有篮球、排球项目。
E班项目有小球类、健美操、武术、田径。没有篮球、足球项目。
经调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从原班级重新选择新的班级,扩大了学生间的接触面,在共同学习中增进了了解,特别是在模块中分层次教学,使不少学生技术动作进步迅速,使学生对所选项目的专业知识、技能得到更好的掌握。
1.3 男女生对运动项目选项比例差距
经调查统计,胶州一中的学生根据男女性别的不同差异进行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54.6%的男生选择竞争性、对抗性、灵活性比较大的项目如篮球、排球。这些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兴趣、爱好,提高练习的积极性。57.9%的女生都选择具有舞蹈性,趣味性较大的项目如健美操、小球类项目,这些项目能够使女同学的体态更加端正,精神更加饱满,活动的灵活性得到提高。有13.4%的学生选择运动中的基础大项田径类项目。
1.4 体育课模块教学中的学生考勤
经调查统计,胶州一中体育外堂课,学生上课迟到、早退、缺课的百分比从模块教学实施以来明显下降迟到从原来的4.5%下降到1.7%,早退从原来的3.9%下降到1.1%,缺课从原来的2.2%下降到0.5%。学生的考勤情况虽然得到好转但仍然存在迟到、缺课现象,加强对模块班级的考勤管理是确保模块教学有序实施的基石。
1.5 体育课模块教学实施前后测试的指标对照表
经调查统计,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通过一学期的实施后各项指标发生了显著变化。96.5%的学生对体育模块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有较正确的认识。学生对模块教学感兴趣的人数从实施前的109人上升到159人;学生在模块教学过程中乐意帮助同学、关心同学的人数从实施前的108人提高到实施后的162人,这显然与措施中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组织新老同学开展帮教活动分不开。
1.6 场地器材调查情况
经调查统计,胶州一中的体育设施、体育器材、体育场地相对较差,很多室内的项目都不能到场馆练习,则在田径场进行教学,学生不能真正的体会该项目的趣味性、该项目环境场馆的适应性。乒乓球台、球拍、羽毛球拍相对较少只能是一部分同学练习另一部分同学在一旁看技术动作。不能很好的进行模块教学,教学质量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
三、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1胶州一中通过实施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知识,增强身体素质的同时又学到了一技之长,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为每位学生的终生体育意识及锻炼奠定了基础。
1.2胶州一中通过实施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项与特长,极大地激发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提高了体育教学效果。同时,也促动了每位教师加强业务学习,从而保证了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1.3胶州一中通过实施体育与健康模块教学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的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影响了教学质量、阻碍了模块教学的发展。
2. 建议
2.1 处理好生活主题、学科知识与价值取向三类目标之间的关系。
体育模块教学设计,要以价值观为导向,以学生主体为中心,以生活经验为起点,以创设情景为核心,以实践活动为重点,以合作研究为主线,让学生在真实的主题情境或实践活动中会获得经验,理解知识与技能,体验过程与方法熏陶情感。
2.2改善体育场地设施条件
胶州一中的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器材相对较差。模块教学中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没有室内场地学生体会不到室内项目环境场馆的适应性。学校应该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希望能够增加体育场地、体育设施、体育器材,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为更好的开展模块教学做好充分的准备。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课堂;健康心理;快乐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8-0045-02
“健康第一”是新课程的中心指导思想。课堂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阵地,如何在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通过优化课堂心理环境,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去引导学生更好的参与运动,掌握几门运动的技能和方法,达到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正是广大一线教师一直非常关心和不断探讨的问题。笔者在实践中对体育课堂心理环境的优化,作如下尝试和探索。
一、放下“架子”,营造和谐心理课堂
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是发展心理素质的最佳时期,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青少年的心理压力也在不断加重,青少年学生有好动、好胜、好表现等心理特征。如能在一种和谐的气氛中进行,体育课就会收到较好的效果。那么,怎样营造和谐的心理氛围呢?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因而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上课时态度和蔼,讲解具体生动,示范优美正确,学生就能在积极愉悦、严肃活泼的气氛中学习锻炼。一堂体育课必须有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但教师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身份,需要批评的要通过采用动作、表情、提醒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容易接受和理解。如做徒手操时,某同学操练时动作不到位或不认真,这时老师通过表情与动作结合的方法,对该生微笑地点点头,再做一下需要指正的动作,学生就会心领神会,此时无声胜有声,也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2.理解学生的自尊心理。在双边教学的活动中,老师要放下“架子”,尊重学生,循循善诱,尤其对身体素质较差、胆子小的学生要少批评,多表扬,当他们完成动作稍有进步时,要及时给予肯定,那怕是点点头,他们的精神上都会感到满足,有积极性、有信心。如在分组操练中,常常会遇到个别调皮的学生,对练习动作不协调的学生进行装腔作势或出言不逊的讥笑,此时老师应采用严肃的表情和提醒的方式,对该生瞪一眼,亲切地说:“要尊重同学,注意团结。”事后,被批评的学生会感到惭愧而低下头,接受批评,被讥笑的学生会感到内疚和激励,就会积极地操练。这样既促进了学生间的谅解和团结,又提高了基础差的学生的练习积极性。
二、优化心理情绪,克服生理“极点”现象
在中长跑、各项运动的比赛、训练中,当以快速度投入了紧张的活动状态时,会引起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等内脏器官失调,有一段时间身体会出现呼吸节奏混乱、胸部发闷、呼吸困难、面部发白、四肢无力、步子发沉等情况,甚至有些想呕吐,动作速度减慢等一系列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上被称为“极点”现象。那么,如何帮助学生优化心理情绪,克服生理“极点”现象呢?
1.实施目标引领。心理的自我控制是人适应生存的基本条件,体育运动中形体锻炼和意念锻炼是同步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需要,通过情感、行为、动作、语言等,促使学生去实现自我所确定的目标,如在寒风凛例的冬日,顶着严寒去跑800M,在800M跑过程中要克服途中所出现的生理“极点”现象,当气喘不过来,腿酸痛得迈不开时,仍需奋发坚持跑完全程的目标,应有顽强毅力,加大呼吸深度,必要时两手叉腰,放慢跑速,经调整节奏一段时间。难受的感觉就会减轻,两腿也较为轻松,以实现预期目标。
2.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体育活动总是伴随着激烈的竞争和对抗,这需要有极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去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裁判,促使比赛顺利地进行下去。因此,锻炼学生的自控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很重要。常组织“五对五”篮球赛,“七对七”足球赛,拔河比赛。这些比赛有时会出现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以小胜大,甚至还会出现同队内部不和现象。当学生面对挫折与失败的刺激而产生抑郁时,教师可加强语言引导:“如果你们(或你)的水平发挥再好一点的话,有机会获胜,好好总结,多练习”;“你(或你们)已经努力发挥了最佳水平,把强队逼平,别难过,应该高兴才是”、“球那么大,篮框又那么高,能把球控制住已经很不错了”;“几个必进球踢偏,点球又没进,运气真差,下次多练射门”…… 通过简单易懂的“心理”安慰,改善心理状态,消除学生的愤怒、痛苦以及其他各种各样的“极点”现象。
3.强化意志训练。在体育教学中通过生理、心理教育,让学生正确认识出现极点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让学生真正认识“生命在于运动”的内涵,鼓励学生自觉地、刻苦地加强身体素质锻炼,从各方面不断强化自己,培养自身的吃苦耐劳精神、顽强拼搏作风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可以通过爬山、跳绳、跳台阶、游戏中的耐力跑等系统训练,增强心理自我调节,与困难斗争,自觉的通过意志努力去克服困难,消除各种心理障碍,有效的减轻极点时的难受程度,以坚定的意志,克服产生的极点现象。
三、增添快乐体验,克服心理负荷
压抑的心理就象一把久未开启的锁,如何才能把锁打开呢?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看做是启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钥匙”,他要求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发现最强的一面,找出他们作为个性发展根源的“机灵点”。因此在体育课堂中,要让学生有快乐的体验,不要刻意追求成绩,给学生过大的压力使之紧张,应增添快乐体验,克服心理负荷,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去锻炼,享受体育身心活动的快乐。如讲授武术“格挡冲拳”时,把它分为格、挡、冲拳三个部分。待学生练习几遍后出示媒体动画,以强调要领,接着让一名学生用“弹踢右脚冲左拳” 的动作慢速攻击教师,教师用右手向上格,向右手挡开学生的右拳,同时冲左拳攻击对方胸以上部位。经过演示,学生克服心理负荷,学生一对一操练,快乐体验。再由教师结合实用攻防动作,逐一纠正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动作,务求学生掌握动作准确到位。通过这样的教学程序,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
总之, 体育与健康不仅有助于身体健康,也能增进心理健康。新课程十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自信、意志品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要不断优化教学行为,认真挖掘教材的心理因素,心理导航,设计新颖的场景 ,以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为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让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意识、体育精神都得到有效地提高,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体育教学的美感,切身感受到体育教学的快乐, 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毛振明.论体育教学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学校体育,2005,(3).
文章已关闭评论!
2024-12-23 20:50:37
2024-12-23 20:49:04
2024-12-23 20:47:29
2024-12-23 20:46:29
2024-12-23 20:46:02
2024-12-23 20:44:30
2024-12-23 20:43:04
2024-12-23 20:41:29